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掌握主要內容,學習燈塔堅定地履行自身的職責,為人類服務的品質。
能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生活,學習燈塔堅定地履行自身的職責,為人類服務的品質。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燈塔嗎?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燈塔在大海中為人們指引方向。)
2.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燈塔有關的文章。
(二)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課文,考慮: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講了燈塔不畏狂風暴雨的`侵襲,依然堅定地履行自身的職責,為人類服務。)
3.再讀課文,考慮文中寫了哪幾種事物?
(文中寫了船只、海鷗、暗礁、燈塔、海浪。)
4.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事物的思想。
5.由這幾種事物,你又聯想到了什么?
(聯想到了有些人為了維護正義,不畏艱險,努力去與惡勢力抗爭,最終取得勝利。)!
6.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總結
希望同學們都能像燈塔下樣做一個堅持正義的使者。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1、設有兩個小標題,層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學生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不必逐段講解。
2、教學重點定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前后兩部分內容內在的聯系進行深人的理解,體會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過討論我國1年世界杯亞洲預選賽隊員們的表現,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課前播放《生命之杯》樂曲,喧染氣氛,創設情境)
1、播放《羅納爾多》的光盤導人的學習。(創設情境,51起學生的共鳴。)
2、學生交流材料。(貝利的簡介、插圖;學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圖等。)
3、貝利簡介(展示屏幕,學生自由閱讀。)
二、整體感知。
沸沸揚揚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突破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全班交流。)
1、當球迷們為貝利踢進第一千個球而歡呼時,貝利雖然也為創造了千球記錄而感到愉快,但他卻"為這件事終于過去而高興"。試從課文中找出他高興的理由,并就此談談你的感想。
2、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吸煙,他采取了怎樣的方式?為什么那么有效?
3、從小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從這兩個片斷中你看出貝利是怎樣的A?
四、拓展延伸
1、從課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們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主題,談談你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事情。你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滿意嗎?
2、足球隊雖然三戰三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請你對足球隊員說一句鼓勵性的語言。(讓同學張貼他們搜集到的足球隊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
五、實踐練習
寫一個人的傳記,有時需要敘述對這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某個或幾個生活片斷,如《第一千個球》就屬于這種情況。試模仿《第一千個球》,用一兩段文字,敘述對自己或他人影響深遠的一兩個生活片斷。
六、附板書設計: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語文教案-師說 教學設計示例(二)。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師說 教學設計示例(二)》。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于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么?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說明了
語文教案 篇4
金陵晚報近期開展的“油鹽醬醋茶”姓氏大調查活動,在讀者群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一時間,滿城盡刮“油鹽醬醋茶”旋風。
人世間到底有沒有姓“鹽”的和姓“醬”的?他們的姓氏又是怎么來的?這是很多人最為關心的話題。昨天,記者與公安部公民身份查詢機構及有關部門聯系上,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油鹽醬醋茶”姓氏大調查活動有了突破性進展,全國范圍內的絕大多數“油鹽醬醋茶”都被找到。
油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以上姓氏中,第一姓氏“油”姓在江蘇全省共有7個人,其中3個“男油子”、4個“女油子”,年紀最大的“女油子”在蘇北灌南,今年69歲,年紀最大的“男油子”在南京,今年43歲(其女兒今年15歲)。
鹽
具有重大進展的是該報在持續幾天的尋找中,終于從江蘇省約8000萬人口中找到了13個“鹽罐子”,其中五男八女,年紀最大的在蘇北睢寧縣,是個90歲的老太太,而年紀最小的“鹽罐子”則生活在江蘇丹陽,是個今年剛滿7歲的女童。
醬
其實,根據本次活動開始前的'預測,在上述姓氏中,最難找的就是姓“醬”的,但這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們居然在其他省份總共找到了14個人,這六男八女分布在云、貴、川、鄂、豫地區,分屬漢、苗、侗、白4個民族。仔細一找,竟然找出這么多的“醬”,讓人看了瞠目結舌。而更讓人吃驚的事情還沒完,在“醬”姓人中,湖北省隨州市竟然有兩個同名同姓者——醬豆腐,一個1983年出生,一個1985年出生,兩人同一個村,估計“醬豆腐”在當地是道“名小菜”。
醋
在“醋”姓的尋找中,其結果與前期調查的結果相一致,南京河海大學的“醋院科”和南京理工大學的“醋波濤”占據兩席,全省再也找不出第三人。看來,除了“醬”,“醋”姓在江蘇全省最為金貴了。
茶
繼發掘出南京城里的“六朵茶花”后,放眼全省,我們竟然找出男男女女總共107朵“茶花”,并且分布蘇南、蘇北各地區,據初步了解,多數是云貴地區嫁到江蘇來的“茶花女”。
另外,最新一期的《國家地理》雜志編輯部也梳理了中華民族姓氏。 7年1月13日,陜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馬宏杰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這個姓其實并不鮮見,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個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終”。
人姓氏中有趣的很多,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了找到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朋友,編輯部派了好幾個攝影師分頭去河南、山東、江蘇、山西、云南等地。姓“油”的是位老漢,攝影師請他拿著一桶油拍了一張照片。姓“醋”的是位小伙子,攝影師為他拍了抱著醋壇子的照片后,還同他合了一個影,以紀念找他的艱辛。“鹽”姓朋友找的過程很曲折,最終在上海找到一位姓鹽的時尚女孩。連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醬”姓朋友,最后也找到了。雖然尋找他們很辛苦,卻充分體現了中華姓氏的奇妙。
語文教案 篇5
課前準備:
1、欣賞早春的景色。找一找,畫一畫。
2、準備一些小燕子、蝴蝶、蜜蜂、小草、月季花等剪紙,作為獎品。
教學過程:
一、揭題審題。(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說話提示)
二、指導看圖。
1、 指導有順序的欣賞。
出示:欣賞順序:從上到下
(注拼音)從遠到近
2、 說話練習。
A、上面(空中)有些什么春天的景物?
根據學生回答,在圖中貼上
lántiān báiyún yànzi
藍天 白云 燕子
(1)誰來用“藍天、白云”說一句話?
說得美一些。
(2)誰能用“小燕子”說一句話?
說得有趣一些。
(3)誰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說一說?
B、下面的景物我們可以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來找一找。(方法同上)
gāoshān màimiáo xiǎocǎo chūnsǔn
高山 麥苗 小草 春筍
liǔshù táohuā háizi
柳樹 桃花 孩子
逐一說好每一種景物。
C、指導將整個內容連起來說話。(開頭句:春天美極了!結束句:我愛春天!)
三、游戲:《春游》。
1、 出示路線圖:渡“春之河”、穿“成語林”、爬“標點坡”、進“故事亭”,去欣賞美麗的春天。
2、 渡“春之河”:律動《小雨沙沙》
3、 穿“成語林”:(摘寫有成語的`樹葉)
春暖花開 春色滿園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春風滿面 春寒料峭
4、 爬“標點坡”:
學生脫去了厚厚的冬衣快樂地在草地上跑來跑去笑著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5、進“古詩亭”:吟誦有關春天的古詩。
四、作業:
把找到的春天畫下來,并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語文教案 篇6
一、案例背景:
《我要一本書》敘述了羅蒙諾索夫小時候隨父親去打漁,遇到狂風巨浪,他勇敢地爬上搖晃的桅桿,扎緊了吹落的帆,漁船才慢慢平穩下來,父親要獎給他一件鹿皮上衣,而他卻要一本什么知識都有的書。故事贊揚了羅蒙諾索夫與狂風大浪搏斗的勇敢精神及熱愛讀書的好品質。
我曾兩次上過這篇課文,印象中學生通過學習了此文,又認識了一位俄國的科學家,他的勇敢和強烈的求知欲打動了許多學生。但有關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今天,我又面對這篇文章,一時考慮了良久,如果我還是按照前兩次的上法讓學生感悟課文,深悟人物的品質,在倡導新理念的今天,顯然是不合時宜的。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地了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走近他,進而學習他身上的優秀品質呢?我想到了電腦,通過查閱,發現羅蒙諾索夫原來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曾創立的大學現在被改名為羅蒙諾索夫大學。小時候家境貧寒,他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還是一一地克服了困難,就是這位科學家,在音樂、美術、文學、天文等十幾個領域中都有建樹,是一名知識淵博的“大家”。有了這么一個“發現”,我決定讓學生課外去搜集資料,了解有關信息,通過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信息互動實現資源的共享,從而理解課文。以下就是我的實踐與想法。
二、案例分析:
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實現信息的互動。
[片段一]:
出示句子:羅蒙諾索夫爬上搖晃的桅桿,扎緊吹落的帆,漁船才慢慢平穩下來。
師: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為什么羅蒙諾索夫要扎緊吹落的帆?因為海上起了大風,如果不把帆船上的帆扎緊的話,船會被浪打翻的。
師:誰知道帆船?
生:帆船是靠風力來吹動的。
生:帆船帆船,必須有帆,如果沒有帆不僅不能向前進,而且還會搖晃,最后會翻身的。
師:那現在帆――
生:現在帆吹落了,漁船就不平穩,船會沉下去。
師:所以說船在――
生:顛簸。
[片段二]:
師:你還從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
生:小時候羅蒙諾索夫經常跟著父親出海打漁,因為在海上打漁很危險,他這樣做,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生:從圖片里我觀察到風很大,浪也很大。這也說明他很勇敢。
生:我從“扎緊吹落的帆”這幾個詞中體會到他很勇敢,因為爬上桅桿已經很吃力了,現在要爬上搖晃的桅桿還要抱緊桅桿,很容易掉下去的。
師:那你知道桅桿嗎?
生:有二三層樓那么高。
生:可能有20多米那么高。
生:有五六米那么高,爸爸告訴我,相當于二層樓房那么高。(還拿出搜集的圖片做了展示)
(學生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那么高!”)
師:是呀,多高呀!當時這桅桿還是――
生:還在不停地搖晃著。
生:這樣爬上去就更加危險。
生:如果羅蒙諾索夫不抱緊桅桿的話,他就要掉到海里去。
生:當時風很大,把帆都吹落了,現在羅蒙諾索夫卻要用盡力氣把帆扎緊,很不容易。而且我還從“漁船慢慢平穩下來”這幾個詞中體會到帆扎緊后,風力還是很大,漁船是慢慢地平穩下來的。
師:在他的努力下,原來顛簸的'漁船總算――
生:平穩下來。
師: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讀讀出他的勇敢,自己試試。(發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老師發現你讀得很好,請你站起來讀給大家聽。
生:(讀)羅蒙諾索夫爬上桅桿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他爬上搖晃的桅桿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我這個地方讀得很慢。
[評析]:
在上第一課時時,有學生就提出“桅桿是什么?帆船上的帆到底有什么作用?”等問題。從許多學生一臉茫然的神態中我知道學生的期望,有的雖然說了,但也沒能讓更多學生領會。我想,與其由老師告訴他們這些知識,還不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信息(文字信息、圖片信息),讓孩子們經歷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桅桿”學生沒有親眼見過,學生通過了解,知道桅桿有二、三層樓那么高,還拿來圖片做了展示。當時桅桿是搖晃的,那更是難上加難的事了,我們一般爬竿都覺得不太容易,更何況羅蒙諾索夫是不顧一切,爬上搖晃的桅桿,扎緊了吹落的帆,漁船才慢慢平穩下來。這樣,羅蒙諾索夫和風浪搏斗的勇敢形象就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里。
帶著問題去搜集信息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豐富的信息又為學生的互動提供了保證。
適時地展現信息,提高信息的互動。
[片段三]:
“難道一件皮上衣還比不上一本書嗎?”父親的意思是——
生1:皮上衣是很珍貴的呀,怎么要一本書,不要皮上衣呀。
生2:一件皮上衣比一本書貴多了。怎么只要書,不要皮上衣呢?
生:難道一件皮上衣比一本書差嗎?
生3:老師,我知道羅蒙諾索夫的第一本書不是他父親給他買的,他和父親到鄰居家,羅蒙諾索夫看見鄰居家有一本書,他很想看,就向人家借。可鄰居的小孩卻要羅蒙諾索夫三天之內為他們捉一只小海象,才肯借給他。小海象不是這個季節養的,很不容易捉到。羅蒙諾索夫給一個商人無償地干了四天活,才換來了一只小海象。可后來鄰居家的小孩又刁難他,讓他在墳地上睡一夜就把書借給他。羅蒙諾索夫太想看這本書了,真的在墳地上睡了一夜,于是那兩個鄰居看他這么要看書,只能把書借給了他。
師:聽了剛才張立然的介紹,你想說什么?
生:他想要一本書,連在墳地里睡一夜都愿意,他真愛學習。
生:要是我的話,我肯定不敢一個人在墳地里,更別說睡一夜了。
生:剛才張立然的資料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了羅蒙諾索夫的愛學習,我們以后也要向他學習認真地去搜集。
師:好,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帶給我們這么多信息。
[評析]: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往往想在課上一股腦兒地發布給大家,但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需要將信息資料適時地展示出來。本課的教學中,在理解羅蒙諾索夫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這部分教學內容時,開始三位學生的回答只局限于對文本的認識,而第四位同學則從查到的資料中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給予展示,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羅蒙諾索夫為了要一本書,到了不顧一切的地步了。此時,一個勤奮好學,有著強烈求知欲的少年仿佛“立”在了學生面前,再高大的形象在他面前也會顯得渺小。
及時地給予評價,激活信息的互動
[片段四]:
師:他長大以后真的有出息嗎?
生:他是個科學家。
生:還是一個畫家。
生:我從網上查到資料,他長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在13個領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有學生在底下說:“真厲害!”
生:我也查過,羅蒙諾索夫還自己創立了一所大學,現在這所大學叫羅蒙諾索夫大學。
師:羅蒙諾索夫真的很了不起,老師發現你們也很了不起,課外查到那么多資料。
[評析]:
教師鼓勵贊美的話能激發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也許還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得到老師的肯定,學生的信心肯定倍增,而另外的學生也會以這位學生為榜樣,這就激發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興趣。[片段三]和[片段四]中,我及時地對這兩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評價,給予了肯定,這樣,孩子們樂于把自己知道的、搜集的告訴同伴,既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讓他們在相互的交流中表達信息,進而生成新的信息。
走出課堂,提升信息的互動。
[片段六]:
師:他從小就喜歡提問題,那我們能不能像他那樣提問題?
生:海豚為什么那么聰明?
生:海是怎么形成的?
生:海上的天氣為什么會那么惡劣?
……
師:同學們腦子里也有許許多多的疑問。怎么解開這些疑問呢?
生:多看有益的書。
生:上網查資料。
生:從報刊上看。
生:還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發現。
師:我們可以從各種渠道去查資料,去發現,也可以和同學去交流,來解答我們心中的疑問。讓我們也像羅蒙諾索夫那樣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成為一個愛書本、有出息的人。
[評析]:
“天地大課堂,萬物皆書卷。”信息源于生活,要使學生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就必須走出課堂。正如學生說的:要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發現,從豐富的生活資源中汲取鮮活的信息,應用于課堂,服務于課堂,以更豐富的經驗、廣博的知識提升再次信息的互動。
三、反思:
這一次上課后的感受與前兩次完全不同。孩子們也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他們走進生活,走進網絡,向父母,向他人請教,向書刊查閱,借助先進的信息資源,上網查尋所需資料,他們各顯神通,多渠道地搜集信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利用搜集的信息幫助解決問題,打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使參與學習的群體獲取了新的信息,教師運用鼓勵性評價,激起了全班學生收集、交流的欲望,師與生、生與生的信息處于良性動態交流之中。信息的互動讓孩子們主動地探究,積極地參與,使語文課堂變得更精彩。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海豚是怎樣救人的?它為什么能夠救人?
3、領會作者運用的表達方法。
4.受到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人文教育。
教學重點:
從海豚救人的事件中,體會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用具:
有關海豚的資料 錄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
1. 同學們,你們看過海豚的表演嗎?誰來談談?想不想再次親眼目睹一下海豚的絕技?播放海豚表演的錄像。
2.海豚可真能干,它們不僅是水族館里的“表演明星”,更讓人驚奇的是,它們還是“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呢.在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海豚救人”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板書海豚救人)
二、出示預習題綱,自主學習。
1、查找資料,了解海豚的有關知識。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3、想一想,海豚是怎樣救人的?畫出課文中哪些段落講了海豚救人的故事?它為什么能夠救人?畫出哪些段落講海豚救人的原因?
三、展示成果,匯報交流。
1、通過預習,你知道海豚怎么救人?為什么救人?它是怎樣的一種動物?(生自由交流信息)
2.交流讀書的收獲。
通過剛才的閱讀,你了解到那些知識?除了課文中介紹的內容外,你還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識?介紹給同學聽。(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故事、習性、種類)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幾部分內容?每部分主要講的是什么?
2、小組交流。
五、再讀課文,交流文章的表達方法。
1、海豚是怎樣救人的?(了解海豚救人的三個實例,體會海豚救人的方法。)
2、海豚為什么能夠救人?
3、聽了同學們的介紹,你們想看看這些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嗎?(播放錄像)
4、海豚這么棒,你們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我們的'海豚呢?請你們上臺把這些詞語板書出來。(2個學生)
5、感情朗讀5—8自然段。(播放錄像)
6、交流文章的表達方法。
(1)、回憶《鯨》的表達方法。(課件出示句子,學生說出所用的表達方式)
(2)、小組討論:說說作者為了說明海豚救人,運用了哪些表達方法?
(3)、提問交流后教師小結:舉例敘述、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方法。
7、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想法?(愛護動物,保護環境)
六、課內檢測:
一、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習( )( )常 ( )( )力盡 ( )出( )外
見( )勇( ) 面目( )( ) 不可( )( )
二、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海豚是用( )呼吸的( )動物。
2.海豚救人的故事,不是( )的,而是非常( )的。
3.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海豚對其子女的( )。
4.海豚救人往往是( )行動。
板書設計:
8.海豚救人
海豚: 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
1966年一艘韓國海船
1972年南非一位姑娘
1992年兩名海員
救人的原因: 照料天性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亮點是多媒體的使用恰到好處,本節教學一開始我首先創設情境,播放海豚表演的錄像,在理解“海豚是怎樣救人的?海豚為什么能夠救人?”時播放了海豚見義勇為的錄像,在有感情朗讀第5—8自然段時也播放了錄像,海豚精彩的表現直觀、清晰地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整節課都處于興奮、感動的狀態,從海豚救人的事件中,自然地體會到了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
語文教案 篇8
訓練要求
1、指導學生讀背古詩《元日》,引導學生理解短文內容,學習海倫老師無微不至地關愛學生的優秀品質。
2、輔導學生制作新年禮物,寫好祝福語,培養學生創新、合作的意識及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訓練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訓練要求 完成總要求1。
訓練過程
一、導入課題
二、完成讀讀背背
1、學生按要求自讀:
(1)正確朗讀古詩; (2)在熟讀的基礎上背下來。
2、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3、師生交流解疑。
(1)解釋不理解的詞語。
一歲除:除的意思是除舊更新。 屠蘇:用屠蘇草浸泡的酒。
(2)交流對詩句的理解。
農歷除夕子夜十二點整,一聲爆竹驟然響起,接著此呼彼應,響徹大地,宣告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開始了。一年開始,春天也就來臨了,氣溫回升。人們舉杯歡飲,酒香四溢,大家更加興高采烈,個個酒酣耳熱,感到身上暖和了。太陽出來了,光輝燦爛,普照萬家,這時,家家戶戶爭先恐后把舊的桃木板神換上新的桃符。
3、練習朗讀背誦古詩。
三、完成閱讀
1、學生自讀短文,思考:這篇短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
2、指名分小節讀短文,想想每小節主要講了什么?
3、齊讀后面的思考題,明確閱讀要求。
4、再讀短文,一邊讀一邊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題。
5、組織交流、討論。
第一題:海倫老師讓所有的同學在下周一(即蘇珊返校之日)都戴上自己喜歡的帽子,是為了讓同學們對蘇兩周戴的帽子不引起注意,由此讓蘇珊擺脫窘態,不再感到尷尬、難堪。
第二題:蘇珊在老師和同學們共同為她營造的'愛的氛圍中,忘記了自己所戴的帽子,忘卻了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同學們一起愉快地生活,愉快地學習。
第二課時
訓練要求 完成總要求2。
訓練準備 做禮物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訓練過程
一、導入新課:元旦佳節即將來臨,為了感謝所有關心愛護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應該向他們獻上我們最真誠的祝福。用什么表達好呢?當然是新年禮物了。
二、讓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為什么要在過節的時候準備新年禮物?(祝福佳節,表達謝意。讓親情更濃厚,讓友情更長久。)準備怎樣的新年禮物更有意義呢?
三、說說你準備將禮物送給誰?準備對他說些什么祝福的話語。
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制作禮物。
五、在禮物上寫上自己的祝福語。
六、小組討論交流: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最使你難忘的是什么?你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項鏈》教案01-30
語文《師說》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