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實用的語文教案9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寓言《南轅北轍》,了解故事內容。
2.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在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寓意,生動表演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師:誰能說說你都學過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補牢》、《掩耳盜鈴》《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南轅北轍》。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看看其中蘊含有什么樣的道理。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課前參與情況,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初讀故事《南轅北轍》。
要求:1.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南轅北轍”這個詞的理解。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三. 檢查初讀情況。
1. 指名讀課文,集體正音。
2. 師:誰能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個人想到楚國去,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
3.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南轅北轍”這個詞的理解?
生:一個人想到楚國去,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走。
師:轅: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四. 分角色讀文。
1. 同桌分角色讀,教師巡視指導。
2. 集體分角色讀。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課文內容。
1. 學生準備。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學生上臺表演,一名演去楚國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車夫。)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師:學習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們不能向去楚國的人學習。
生2:我們應該聽別人的勸告。
生3;行動和目的要一致。
師:行動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馳,是永遠也達不到目的的。
2.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類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師:我們今后應該怎么做?
生:行動和目的要一致。
師:行動和目的要一致,才能達到目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知道學有所用,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
教學難點
1.掌握古漢語中省略句式的類型和特點。
2.體會本文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錘煉語言方面的字約義豐的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特點]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介紹有關背景。
3.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清出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屋曾有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對聯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勾踐,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今天,我們就結合歷史史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勾踐事如何在失敗中崛起,終于報仇雪恥,吞并吳國的。
二、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看課文62頁的介紹)
《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國語》是繼《左傳》之后的又一部歷史散文著作。《國語》中的“國“,指的是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個諸侯國。“語”就是語言的意思。因為這部書是人物語言記載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所以稱作《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國記言的國別史。它所記載的言論史實,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戰國初期的'魯悼公(公元前453年),全書分為八部分:即《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
雖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三、背景介紹
《勾踐滅吳》記述了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及勾踐滅吳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大敗之后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會稽山后,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于報仇雪恥的故事。
四、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生字:棲(qī) 絺(chī) 譬(pǐ) 讎(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餼(xì)
(2)多音字:賈(gǔ)人 爪(zhǎo)牙 疹(chēn)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識則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三千
(4)異體字:“已”同“矣” 例句:雖悔之,亦無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
“取”同“娶” 例句:令壯者無取老婦
“免”同“娩” 例句: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政”同“征” 例句: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歠”同“啜” 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異體字的讀音)
2.再讀課文,指導誦讀,理清思路,簡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1)勾踐之言要讀得沉穩、堅定、語速適中,因它雖兵敗棲于會稽,事急求謀臣,但緊張而不慌亂,實為將帥風度。
(2)大夫種臨危不亂,挺身而出,進見勾踐。所言責備之中又可見忠貞和自負,要讀出來。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節奏感很強,“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讀。
(4)“無乃后乎?”是大夫鐘對勾踐的提醒,要讀出責備之中的忠誠之意。“何后之有?”雖是反問句卻要讀出誠懇的納諫之意。
(范讀,學生齊讀)
提問:本段敘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本段以簡練的筆法寫出越國兵敗退守會稽之后,君臣執手相謀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本段主要記敘吳國大夫伍子胥的言辭。勾踐派大夫鐘使吳,以求和解,伍子胥堅決反對,他的進諫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要讀得從容不迫,抑揚頓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句要讀得懇切、堅決而有力量。
(大夫鐘之言要以謙卑恭順之語氣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
(齊讀,指名一學生讀,讀后點出不足之處)
提問:大夫鐘赴吳求和,吳國君臣的態度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吳國忠臣伍子胥反對和解,力諫吳王夫差。認為“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吳國佞臣太宰嚭貪財好色,為越開脫,以“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國的利益上,諫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聽忠臣之諫,輕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和解。
(齊讀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課文的3~6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資料顯示(一)(投影或多媒體)
1.《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史書,共21卷,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國之事。
2.《國語》是通過______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
學生回答:《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國語》是通過記載人物語言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
資料顯示(二)(投影或多媒體)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吳
學生回答:“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的“棲”應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中的“昆”為“兄”之意。“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中的“賈人”為“商人”,“資”為“儲備”,“絺”為“夏天穿的一種細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吳”句中的“行”為“赴吳”,“成”為“講和”。
勾踐滅吳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資料顯示(三)(投影或多媒體)
1.大夫鐘是如何論述為政必須先求謀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對于越國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態度如何?結局如何?
學生回答:大夫鐘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責備君王平日沒有培養謀臣武將以備用時。越王勾踐退守會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謀臣。
對于越國的求和伍子胥堅決反對,太宰嚭貪財好色,為越開脫,吳王夫差聽信了太宰嚭。
二、學習課文的3~6自然段
從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鐘略施小計,賄賂了吳國佞臣太宰嚭,吳王夫差聽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訂立了盟約,為勾踐的報仇雪恥創造了條件。為了復國,勾踐是如何做的呢?
1.學習三、四自然段
(學生齊讀)
誦讀指導
(1)“勾踐說于國人曰”中“說”讀shuō.“去民之所惡”中的“惡”讀è,當作“不好”講。“南至于句無”句的“句”讀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中的“衣”讀yì,是動詞,當“穿”講。“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中的“將”讀jiāng,當“將要”講。
(2)“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層意思,以分號為界,分號處要略作停頓。重音應放在加點的詞語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應有短暫的停頓。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頓。應譯為:一定哭泣著埋葬他們,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
“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頓。
(4)“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頓的準確。
(5)第三、四自然段看稱錘煉語言的典范,字約義豐,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應,讀時注意其節奏和抑揚頓挫。
提問:為了復國,勾踐對內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確:關心百姓,鼓勵生育,減免徭役,廣招賢才,休養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說明十年的養精蓄銳,使越國醫治了戰爭的創傷,勾踐復仇的條件已完全具備。
(齊讀第五、六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句要注意句中停頓,“恥”字要重讀。
(2)“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頓,二要讀出忠誠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問句的語氣。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動詞,當作“穿”講,應讀yì。“有”通“又要讀準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頓。
(4)第五自然段記述的是君民的對話,越國父兄再三請戰,情緒激昂,越王勾踐謙遜、果斷,侃侃而談,有理有據。讀時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達。語速適中,語調要激昂、高漲。尤其是“請報之”“請復戰!”句要讀出“國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無可死乎?”雖為反問句,卻表達了越國百姓對勾踐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讀出反問語氣,又要讀得誠信可見。
(指名一位學生讀,齊讀,教師再加以指導)
提問:第五、六自然段所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越國軍民、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提問:越國終能滅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歸納。
明確:①越王勾踐能在失敗中崛起,臥薪嘗膽、發奮圖強;②越國君臣的精誠團結;③越王勾踐在國內外實施的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④吳王夫差的見識短淺,不聽忠言。
(齊讀五、六自然段)
教師小結:最后兩段,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筆墨,形象地表現了越國軍民上下一心誓雪國恥地情景。“國之父兄請曰……其有敢不盡力乎?請復戰!”國民群情激憤,主動請戰;“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這場景既動人,又深化了主題:得人心者得天下,誰能夠得到人民的傾心支持,誰就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再次齊讀五、六自然段,嘗試背誦)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與文種執手相謀 十年圖強
勾踐 派文種求和于吳 醫治創傷
(棲于會稽之后) 實施富國強兵之策
舉滅吳國 結果
三、全文小結
《勾踐滅吳》一文一波三折,簡練精彩,樸實無華而又余味無窮。先寫君臣執手相謀,再寫大夫鐘使吳求和,又寫勾踐實施的一系列富國強兵之策,最后寫越國終滅吳國。再作者的筆下,越王勾踐深沉而豐滿,他有膽有識,他胸懷大志,他處世不驚,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國恥,他關心百姓。大夫文種忠于越國,機智過人。而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過巧妙傳神的辭令表現出來的。
(再次齊讀課文,欣賞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寫于表現技巧)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難
提問:“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
明確:“以待乏也”是個省略句,可以理解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絺、舟、車”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見:
又如“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句應為“夫差將欲聽(之)與之成”。譯為現代漢語應為: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講和。
再如“寡人請更”句應為“寡人請更(之)”,“更”為動詞,當作“改變”講,“改變”之后應連帶一賓語為“治國政策”。此句譯成現代漢語應是: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
古代漢語中的省略句比較常見,類型較多而復雜,可分為四種類型。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 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3. 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聊齋志異促織》)
(1)教師講解:“公賜之食,( )食舍肉”應譯為:鄭莊公賜給穎考叔酒食,(穎考叔)吃的時候把肉放在一邊。此句省略了主語。
(2)“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應譯為: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后兩個分句( )里省略了謂語“鼓”。
(3)“壁上小蟲忽躍落( )襟袖間”應譯為:墻上的小蟲忽然跳到衣袖上。“襟袖間”前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到”。
勾踐滅吳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以上可知,省略句的類型可分為: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
提問:“無乃后乎”中的“無乃”應如何理解?
明確:“無乃后乎?”是古漢語中一種固定句式。副詞“無”“乃”連用,與語氣詞“乎”呼應,表示對某種情況加以揣測,語氣委婉。可譯為:“恐怕太晚了吧”。又例“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殽之戰》),可譯為“遠方的國家又有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提問:“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該如何理解?
明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應理解為“使之去”。為古漢語中使動用法,全句應譯為:“夫差和越國訂立了盟約,讓文種離開了”。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用法。“去之”即夫差發出的動作,“之”代指“文種”,“去之”為“使之去”。
又例“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應譯為: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國君再各諸侯國面前丟盡了臉。“恥”原為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表使動。
使動用法除了上述動詞的使動用法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外,還有名詞的使動用法。例:“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龔自珍《病梅館記》)此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是:以摧殘梅樹,使梅樹損傷為職業來求得錢財。“病”原為名詞,在此句中帶了“梅”這一賓語,因而活用為使動詞。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學會生字新詞,背誦古詩。
讀懂詩句,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難點:
把詩句描寫的景象畫下來,把詩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新課:
(出示 春景圖)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斕、光彩奪目而著稱,萬物蘇醒,百花齊放,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使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她歌頌、贊美,也因此留下了許多名詞佳句。誰能背誦一些?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寫春天的古詩《游園不值》。(板書課題,出示詩句)
學習《游園不值》
檢查預習
1 介紹作者
a 指名學生交流
b師匯總:葉紹翁,南宋處州龍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詩人。有的資料說他流落江湖,浪跡荒村,無官無職,了解農村生活,擅長寫七言絕句。
2 檢查朗讀
a大家想讀這首詩嗎?那就大聲的讀一讀。
B指名學生讀詩,重點指導屐、苔、扉
C齊讀
理解詩句意思
1 你想進一步讀讀,把它讀懂嗎?
我們要讀懂古詩,可以(映示四步法:1、釋詩題 2、明詩意 3、悟詩情)
請同學們參照這樣的方法自學古詩,把讀懂的記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個記號。
學生自學。
小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組中提出來,討論解決。
交流:通過自學討論,你知道了什么?
[詩題: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
詩意:
(1)相機映示:應憐屐齒印蒼苔
讀了這句你 知道了什么?
應:大概 憐:愛憐 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梁
詩句的意思:大概是園主人愛惜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
指導朗讀
(2)詩人感覺到了這些,他是怎么做的?
映示:小扣柴扉久不開
細細品味這句詩,你讀懂了什么?(詩句意思: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
你能用朗讀來告訴大家,你已經讀懂這句詩了嗎?
指名讀、齊讀。
多可惜呀!詩人想進去欣賞園中的美景卻未能如愿,因此十分掃興(板書:掃興)
正當他掃興想回時,他又看到了什么?。
(3)出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讀詩下兩行,邊讀邊想,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情景?
再讀,要求邊讀邊想象。
詩人看見一枝紅杏伸出墻頭,由此想到園中的'美景。我們也來想一下,此時園中會是怎樣一副景象?
交流
(4)陽春三月,沐浴著春光,和煦的 春風徐徐吹過臉頰,婀娜多姿的柳條舒展著身姿,與姹紫嫣紅的百花翩翩起舞。這樣的景色真是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呀!難怪詩人會發出這樣的贊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你能用幾個詞語來夸夸春天的美景嗎?
誰也愿意學學詩人來贊一贊?(指名讀)
(5)讀詩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詩呀!如果有優美的樂曲來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師這里有段優美的音樂,很適合這首詩,請你欣賞一下,并配上樂曲練習朗誦這首詩。
指名朗誦。
拓展
1、詩學完了,但春天的美景還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里,請你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可以寫一寫,畫一畫,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現出來。
2、根據《游園不值》這首詩,編一個故事,講給你的好朋友聽。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憐蒼苔 掃興
久不開
滿園春色(想) 喜悅
一枝紅杏(見)
小記:
春夜喜雨
教學目的
1.在了解作者寫作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詩詞的含義。
2.領會詩詞寫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點。
3.學習詩詞語言運用的技巧。
4.培養分析、欣賞詩詞的能力。
教學設想
1.教學時,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作者寫作本詩詞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便于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
2.課文注釋較詳細,教師可對字面的意思給予答疑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講解。
3.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詞的意境和語言運用的技巧。
教學重點
理解《春夜喜雨》的語句,領會寫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二)指導學生閱讀《春夜喜雨》。
1.解題:這是一首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2.簡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鞏縣。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后人尊他為詩圣。他的詩在文學史上享有詩史的盛譽。杜甫的詩歌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詩歌,題材非常廣泛,許多詩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階級對立,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描寫了受壓迫受剝削的下層人民的生活處境,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感情。他也寫了許多描繪祖國山河景物、寫景抒情的詩。
3.指導學生看注解,理解句意。
野徑:鄉下的小路。
俱:都。夜里沒有星光,黑成一片。
4.指定學生朗讀詩篇。
要求讀音正確,注意節奏。
Section targeting
5.引導學生分析詩篇。
這首詩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時寫的。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寫春夜降雨,滋潤萬物,抒發內心的喜悅之情。
①詩的開頭兩句寫的是什么?
開頭兩句是總寫。開頭就用好字來贊美雨,并把它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當春乃發生,好在潤物。一個好字,表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②第三、四句寫什么?
這兩句從聽覺的角度寫春雨的特點。上句寫春雨伴隨著和風在夜間悄悄到來;下句是寫春雨對萬物的滋潤作用,細無聲既呼應上句潛入夜,又與首句好雨和詩題中的喜雨相呼應。
③第五、六句寫什么?
這兩句從視覺的角度寫雨中江村夜景:野徑天空黑云密布,江船上燈火明;火獨明則他物不見,說明江面上也布滿了黑云,雨意正濃。
④最后兩句寫什么?
最后兩句從想象的角度,寫雨后的景色:清晨雨晴,朝陽升起,經過一夜春雨滋潤,花朵綻開,花枝低垂,錦官城的春色更濃。這首詩,反映了飽經戰亂流離之苦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渴望寧靜的心情。
板書設計
春夜喜雨
⑤《春夜喜雨》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這首詩,作者抓住春天細雨濛 濛的特點,對春夜雨景作了細膩的描繪,在寫景中抒發了喜悅之情。
A.擬人化手法。作者把春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適應客觀需要,因而稱贊它是好雨、喜雨。
B.詩人講究煉字、煉句,在語言運用上下功夫。像詩中的知、潛、細、重等字對事物特征作了形象的概括。
(三)課堂練習
背誦這首詩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
1.誦讀、默寫《春夜喜雨》
2.完成課后的作業。
板書設計:(略)
小記:
錢塘湖春行
教學目標:
知 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能 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情感:陶冶美的情操。
教學重點:
誦讀這首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介紹。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A.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這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漾滿湖堤。云腳低寫遠望白云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詩眼在早新兩個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說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云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筑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敘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于衷的喜悅。
C.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游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游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游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游春的舒感。
D.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里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游春非常盡興。
E.小結:這首詩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對盡興游春的喜悅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
(五)背誦這首詩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正確認讀本課十個生字,學會十二個生字。
2、讀課文,了解人們是怎樣為世紀老人冰心送別的,體會人們對冰心的悼念之情。
3、根據教材中的相關信息,進一步了解冰心的作品,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拓展性閱讀。
4、通過教材中的相關評論,對“冰心這位偉大的作家是個怎樣的人”,“冰心一生的貢獻”等問題進行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感受人民群眾對冰心老人的去世無限悲痛,對冰心老人的無比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組織學生觀看課件冰心的文章《我和玫瑰花》,同時出示冰心老人的畫像。
一、激情導入,誘導探究
1、師述:剛才我們從文章中聽到最多的是什么花?為什么提到這多次玫瑰花?
(通過聽文章,讓學生了解冰心和玫瑰花的淵源。為學習奠定基礎。)
2、師問:你們從課外書或上查找到了哪些有關冰心的故事,講聽好嗎?(說說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學講聽。
(讓學生親自查找冰心老人的事跡,通過對這些信息的了解,學生對冰心的認知可以加深一步。感受冰心這位偉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她對人們的愛)
3、談談你對冰心老人的印象。
(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對冰心的認識和了解更加深刻)
4、師引課
師:通過前幾課的學習及課外的.閱讀,我們與冰心老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從冰心老人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愛的熏陶和感染。但這位受我們尊敬和愛戴的老人永遠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學習課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離別吧。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感悟文本。
1、揭示課題并板書:31、送別冰心
師提問:
“送別”是什么意思?(不舍分離)
你從課題中的“送別”體會到了一種什么情感?
(冰心老人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她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今天,全國各界人士懷著對冰心老人的愛戴之情來送別她。)
2、師范讀課文,學生認真聽,并從中了解人們是怎樣為世紀老人冰心送別的,體會人們對冰心的悼念之情。聽老師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的。
3、明確自學要求。
(1)讀準拼音的生字,把你認為難讀的詞語和同桌多讀幾遍。
(2)自由讀課文,注意讀錯的句子要重讀,直到讀通為止。
4、學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師重點指導:“悼”不要讀成“掉”的讀音。有些字書寫時可以跟形近字對比記憶,如:祥-——詳悼——掉緩——援——暖凝——疑
5、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新詞語,指名認讀,全班齊讀。
(2)理解詞語的意思。結合課文中的語言來理解。
(3)找生開火車讀課文,檢查是否讀得正確、流利。
(采用不同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無形中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三、師生對話,感悟文本。
1、反復誦讀課文,中間可插默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感悟。
2、師提出問題:
(1)文中前兩個自然段介紹了冰心送別儀式的獨特之處是什么?
(2)說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悼念儀式的?從哪自然段開始的?
(3)課文都寫到了哪些人物?人們用什么來為冰心老人送別的?
3、師生交流,根據課文內容用簡短的語言敘述以上問題,對課文有個概括的了解。
四、深入品讀課文,體會人們用獨特方式來悼念冰心。
1、學習前兩個自然段。
(1)指名朗讀,要求盡量讀己對冰心老人的懷念的心情。
思考:說說你見過的靈堂是什么樣的,介紹的呢?文中介紹了冰心送別儀式的獨特之處是什么?
(沒有肅穆的黑色,沒有低回的哀樂,設計的靈堂,以大海的藍色和玫瑰的紅色為主色調,放海濤海浪的錄音。)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沒有黑色沒有哀樂
2、通過對前兩個自然段的學習,說說你對冰心奶奶了解了多少?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靈堂?是誰為她設計的?(師引導學生回答,找出這些問題的段落。)
3、學習第十二自然段。
(1)根據學生回答的問題,找到了答案,第十二自然段說的很詳細。讓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葬禮凝重、沉悶的氣氛是什么樣子,濤聲相伴、玫瑰滿堂的溫馨葬禮又是什么樣子。(使學生更明白冰心老人一直看淡人生,不追求奢侈)
(2)師講解:課文前兩個自然段和第十
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使學生明白前后文呼應是為了更凸現冰心老人的人格魅力)
4、通過學習你讀懂了什么?
5、師:
五、作業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按照儀式的什么順序來寫的?人們是怎樣悼念這位世紀老人的?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發動機。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人們采用不同方式來悼念冰心老人的,這節課繼續學習人們以怎樣的獨特方式來送別冰心的。
二、深入品讀,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體會真情。
1、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默默地品讀課文,同桌合作交流,這幾個自然段寫到了哪些人來送別老人?他們都是以怎樣獨特的方式做的?勾畫出句子。
(2)找學生朗讀,師注意指導學生用低沉緩慢、尊敬的語氣來讀。全班交流后找學生回答,然后填寫小黑板上的內容。
師出示小黑板:天氣-------,人--------,院內大廳內---------,說明----------。
孩子們捧著----------,將----------------撒在老人身軀上,說明-----------------。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告別室外人頭攢動院內大廳內掛滿挽聯
讓學生在文中理解詞語:熙熙攘攘人頭攢動
(3)文中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花?為什么要將無數的玫瑰花瓣撒在老人身上?
(一開始我們聽了一文章,理解到了冰心生前與玫瑰花有著很深的淵源,她很喜歡玫瑰花,她一生樸實無華,不讓兒女奢侈)
(4)看到冰心的孩子們對老人的敬意,你有何感想?
(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說聽。)
2、學習第七、八、九、十、十一自然段。
(1)開火車讀課文,感受這幾個段落寫到哪些人,是怎樣來緬懷冰心老人的。
(2)小組合作通過讀課文找出以下問題:
a、文中寫到哪些人?以怎樣的方式來緬懷冰心老人的?都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勾畫出文中相關語句)
b、你從人們的語言和行動中看到了什么?為什么人們這樣的崇敬和懷念她?
c、你怎么理解冰心自寫的“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d、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讀聽,并說說你的體會。
全班交流,把零散的語段整體地描述一下。(每組推選一個到前面來描述其中一個內容,在找學生談談感受最深的一段)
師板書: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并在文中理解以下詞語:
拾級而上拾(she)如怨如訴顫顫巍巍恬靜
3、師述:文中字里行間飽含著人們對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人們這樣的懷念她,是因為她一生對人民對祖國的貢獻之大。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三自然段,看看這位偉大人物在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師講解:這句話是對冰心一生的。“五四”元老說明她在青年時期就積極提倡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個性解放。“雋永清麗”是指她的風格,這種風格曾被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近百年”是說她從1900年出生到1999年去世,享年99歲。“詩意的結局落幕”是指她的靈堂以藍色和紅色為主色調,不放哀樂而放海濤和海浪的錄音。可以說這句話是對冰心一生的簡單概括。
4、師述:課文最后一段以詩的語言表達了對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學生自由讀,然后全班齊讀。
師問:
(1)你怎樣理解“一顆善良、美麗的星辰隕落了”?“隕落”是什么意思?
(2)哪些句子寫出了冰心老人的品格?
從這些詩句中,找出體現冰心老人品格的句子,并說說你的看法。
(3)冰心老人走了,她的什么流傳千秋萬代?
5、反復誦讀課文最后一段,用心體會人們對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懷念。
6、學習了這課文你有什么感受?說聽。
三、拓展延伸
1、通過這課文的學習,你對冰心的了解又增加了哪些?
2、帶著對冰心深深的緬懷之情,閱讀她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或是其他著名人士悼念冰心的作品。
板書設計:
31、送別冰心
獨特的方式-----送別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詞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感受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過程與方法:
1.結合讀文,引導學生獨立識字。
2.以讀為主,聯系學生自身生活體驗,讀懂課文,體會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整體會文中“我們的歌聲”。感受校園的生活的多彩。
2.激發學生熱愛校園生活,珍惜美好的學習時光。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詩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校園生活場景圖或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在校園里學習生活嗎?為什么?
2.學生暢所欲言,積極表達。
3.教師小結導入:是啊, 校園是我們的搖籃,大家在校園里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活動,快樂地成長,校園里充滿了歡聲笑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歌唱,歌唱我們的童年,歌唱我們的生活,歌唱我們無盡的快樂。
4.板書課題,學生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地大聲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教師提出要求,學生深入地自讀課文。
(1)從文中找出本課生字新詞,讀讀記記。
(2)熟讀課文,想想:我們的歌聲在哪里?我們在歌唱什么?
(3)聯系我們自己在校園里的學習生活,讀懂課文中的句子。
(4)體會文中“我們”的'心情,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詞,指名認讀。
思索 鑲嵌 騰飛 征途 心窩 絢麗多彩
2.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3.全班齊讀詞音。
4.從詞中抽出本課生字開火車認讀并擴詞。
5.指名反饋生字在讀音與書寫上的注意點。
6.教師小結,強調重難點。
7.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你們在朗讀課文時,感受到文中“我們”的心情怎樣?
(歡笑、興奮)
(2)教師導讀:是啊,因為快樂,我們才歌唱,因為幸福,我們才歌唱,到處都是我們的歡歌笑語。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來感受文中“我們”的快樂。
(3)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分組分節比賽讀課文。
四、細讀入情。
1.學生輕聲讀課文,思考:我們的歌在哪里?我們在歌唱什么?
2.指名反饋,評議。
3.聯系實際生活展示圖片,讀懂課文1、2小節。
(1)理解課文第1小節。
①在校園里,歌唱學習的快樂。
②在草坪上,歌唱活動的快樂。
③在秋千上,歌唱玩耍的快樂。
④在藍天中,歌唱我們心中的理想。
(2)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第1小節。
(3)理解課文第2小節。
①在科學的階梯上,歌唱探索知識的快樂。
②在金色的運動場上,歌唱鍛煉身體的快樂。
③在人生的征途上,歌唱戰勝困難的快樂。
④在時代的風雨中,歌唱成長的快樂。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快樂。
4.學習課文中第3小節。
(1)指名讀課文第3小節。
(2)說說:你從這節課文中讀懂了什么?
(3)指名反饋,評議。
(4)教師引導體會。
①我們是歌唱心中的歌。
②我們其實是在歌唱祖國給我帶來幸福的生活。
(5)學生練習有感情地齊讀第3小節。
5.學習課文第4小節。
(1)學習默讀課文第4小節。
(2)討論:我們的歌聲為什么這樣絢麗多彩?
(3)學生自由發言。
(4)引導聯系生活,體會“騰飛的祖國為我們釀造多彩的生活。”
(5)有感情地齊讀第4小節。
五、教師總結。
感謝偉大的祖國給我們帶來多彩的生活,讓我們幸福、快樂地成長。
六、作業。
1.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2.結束課堂,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全文,練習背誦。
2.拓展延伸,說寫校園生活。
教學準備:收集、拍攝學生在校園內學習、活動、玩耍的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生字復習。
1.抽讀本課生字新詞。
2.聽寫詞語。
長征 路途 思索 心窩 絢麗 騰飛
3.指名分節開火車讀課文,評議。
4.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5.練習背誦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分節理清思路。
①節:我們的歌在哪里。
②節:哪里有我們的歌。
③節:我們的歌來自哪里。
④節:我們的歌聲為什么這樣絢麗多彩。
(2)學生分節自由練習背誦。
(3)指名反饋,評議。
(4)同桌互聽互背,比一比,誰背得好。
(5)全班齊背課文。
6.總結討論:“我們的歌”是在歌唱什么?
7.學生暢所欲言,導入課后練習2。
二、復習、聯系。
1.教師導言:騰習的祖國給我們釀造了多彩的生活,讓我們快樂的學習、活動,接下來,就請大家來說一說,寫一寫。
2.指名讀課后練習2中的提示,明確答題的要求。
①說一說:我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②寫一寫,可以寫成詩歌。
3.說一說。
(1)指名介紹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2)評議:
①表達是否通順連貫。
②詞句是否優美生動。
③是否能體現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3)根據學生的介紹,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引導形象感受。
4.寫一寫。
(1)教師引導自主選擇寫作的形式。
①寫一段:語句要通順連貫,內容具體。
②寫成詩:學習詩的結構(參照課文),學習詩的表達方式(語句簡短、優美、精練,內容并列或承接)。
(2)學生獨立寫作。
(3)教師巡視檢查,進行個別指導。
板書:
我們的歌
攀登
奔跑
來自心靈 騰飛的祖國
絢麗多彩 多彩的生活
捕擊風浪
語文教案 篇6
具體步驟
一、朗讀課文,復習回顧。
1、背誦課文《登鸛雀樓》,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區分:人入盡近進登燈木目
2、背誦課文《青松》,掌握“挺”的書寫筆順
練習:選字填空花化話
雪()說()()別文()紅( ) ( )瓣
結 潔
清( ) ( )冰 ( )論 ( )白 ( )凈
寫出句中帶點詞的反義詞:
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場大雪,地上、房子上都白了。( )( )
這條大路筆直的通向前方。( ) ( )
3、齊讀《小動物過冬》,復習生字詞語,注意:暖、商的書寫,了解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
練習:給本課的'生字按字母表的順序排列。
4、齊讀課文《美麗的丹頂鶴》,復習生字詞,正確背誦課文,注意傳、卻、論的書寫
比一比,再組詞:搖( )傳( )引( ) 虎( )
遙( ) 轉( )張( ) 慮( )
把句子中畫線的部分換成一個成語:
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我們快樂的成長.( )
下課了,我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到操場上去放風箏。( )
洪水讓老百姓沒有家可以回去了。( )
二、復習《練習7》,掌握它、他、她的用法,并能清楚地介紹自己。了解《二十四氣節歌》
三、聽寫本單元詞語、詩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領略欣賞桂林山水的美妙風光,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作品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以及其表達的主題,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評析。
3、品析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4、學習和嘗試運用間接材料來豐富作品內容,表現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和嘗試運用間接材料來豐富作品內容,表現事物的方法。是學習本文的重點。
教學難點:
品味楊朔散文詩化的語言是難點,因而在教學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提升語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參考評論家的評論。
教時安排:
兩教時
教前準備: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結構。
2、收集有關桂林山水的資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學思路:
一、導課激趣
讀了前面的幾篇文章,我們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風光中。可有人卻說,那些風光并不怎樣,有一處的風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稱。同學們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嗎?
今天我們就隨著現代著名散文家楊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揭示文題,說一說你對文題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詞。學生認讀,老師重點講析。
嶙峋、精髓(suǐ)鈍、泛濫、怠慢(dài)、恬靜、貯藏(zhù)、積攢(zǎn)、望(liào)
2、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課文。用一句話說說文中描繪的桂林山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讀賞析
1、這樣如詩如畫的美麗山水,真讓人流連忘返呀。如果讓你用畫筆和繡針來摹畫鉤繡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會繡怎樣的山,畫怎樣的水呢?請結合文中描寫山水的文句說一說。(找句——賞析——朗讀)
畫水的綠:瞧瞧那漓水,碧綠碧綠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運用疊詞和比喻
畫水的.靜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靜的夢境里去。
畫水的動態:江面上不斷漂著靈巧的小竹筏子……那魚便被吐進竹簍里去了。
動作細節
繡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攢聚的怪石奇峰……各種各樣神奇的物件。
繡山的巧:兩岸都是懸崖峭壁……到處陳列著精美無比的石頭雕刻。
2、指名朗讀文中寫水的句子和寫山的句子。其余同學閉目遐思用心體會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3、作者不僅引領我們欣賞了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而且還介紹了許多關于桂林山水的故事。自由瀏覽課文,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其中的某一個故事。
聽了這些故事后,你有怎樣的感受呢?
剛才我們還沉浸在這美麗的自然風光之中,現在又聽了這些凄然的傳說故事,這在情感上總覺得有點格格不入。請同學們到文中來讀一讀,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
對于作者的這樣安排你有怎樣的看法?
(教者點撥:
1、間接材料豐富作品的內容。
2、在特定的歷史年代里,楊朔的散文被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3、桂林的山水美景值得寫得很多,作者主要寫的是哪處的景色?這樣選材怎樣的好處?
四、品讀體會
選讀文中你最喜歡的文句,自由誦讀。進一步體會楊朔散文詩化的語言美。
五、布置作業
收集有關家鄉某處景物的傳說,將寫景與故事相結合寫一篇短文。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讀音,讀準多音字“難”、詞語“愜意”的讀音。
2、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嚴、愜意幾個詞語的意思,并積累這幾個詞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嚴、愜意幾個詞語的意思,并積累這幾個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初識尊嚴
師:同學們,自古以來,“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意思是,有志氣的人不喝偷盜來的水, 清廉、方正的人不吃別人施舍給他的食物,這說明了這些人有骨氣、有尊嚴。(引出課題《尊嚴》)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有尊嚴的人——哈默。
二、我會讀
1、我能讀準下列詞語:
尊嚴 逃難 善良 樸實 款待 例外 喉結 贊賞 捶背
僵硬 許配 面呈菜色 疲憊不堪 狼吞虎咽 瘦骨如柴
2、我讀通了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我能畫出描寫小伙子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
4、我還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文中年輕人哈默的有關資料。
三、討論交流
1、從對小伙子的描述中你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按照“我認為他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來談談你的看法。
2、年輕人的表現令人欽佩,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3、這個年輕人是誰?是什么使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筆讓所有美國人都羨慕的財富呢?
4、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感想。
點撥
1、對前3個問題進行點撥。
2、我能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課文。還能復述課文。
四、品讀感悟 思考尊嚴
1、再次默讀課文,找出這個年輕人與鎮長杰克遜大叔之間的三次對話,用心品詞,體會人物品質。
2、學生默讀思考。
(1)畫出年輕人與鎮長杰克遜大叔之間的對話,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2)圈出描寫人物動作、外貌、語言的詞語,寫一寫,從這些詞語中又你體會到了什么。
3、小組合作交流。
師:把你自學的體會與同桌分享,請聽清楚老師的要求:一讀,讀出你的理解;二說,抓住重點詞語談你的理解;三思,把自己的思考與別人的思考融合。
4、全班交流。
師:思維的網絡連接你、多、他,讓我們共享大家的學習成果。
5、學習三次對話
第一次對話
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他仰起頭問:“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你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嗎?
“不,我沒有什么活兒需要您做。”
(1)理解“臉色蒼白、骨瘦如柴”這兩個詞是對年輕人外貌的描寫,從這兩個詞中,我們準確地體會到這個年輕人長期處于饑餓狀態,以至于臉上沒有一絲血色,身體消瘦到了極點。
(2)這樣饑餓的人當時會想些什么?
第二次對話
“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杰克遜大叔想了想,說:“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些活兒需要您幫忙,不過等您吃過飯,我再給您派活兒”
① 理解:頓時、灰暗、喉結下下動了動,
(頓時就是馬上、立刻的意思,從灰暗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是呀,剛剛點燃的希望頓時破滅了。喉結動了動,你體會到什么?咽口水,非常想吃,可他怎么做的?)
② 理解“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雖然失去,但仍堅定)不能不勞動,多么堅定,這是他的`原則,從這些詞語中,我們看到了他的饑餓,他的堅定。)
③ 學習描寫杰克遜大叔的動作詞語,“想一想”從中體會出什么?(杰克遜大叔在想什么?噢,你也是個善良的孩子。)
④有感情地朗讀
第三次對話
“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你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年輕人站起來說。 思量片刻后,杰克遜大叔說:“小伙子,您愿意為捶背嗎?”
(1)理解現在,體會年輕人的堅定,(現在寫出了年輕人的急迫,堅定。”站”體會到了年輕人即將用自己的勞動換來了食物欣喜的心理。
②理解“思量”,體會杰克遜大叔的善良。
師:“哈默的真誠的語言,禮貌的行動,誠懇的態度贏得了杰克遜大叔的贊賞。
(師:這里的富翁,不是指擁有豪華的物質享受或者數不清的金錢,而是擁有尊貴的人格魅力,是一種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間的奮斗精神。)
6、了解哈默。
師:哈默正是有了這種,不依附于他人,自尊、自強的精神,所以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一起來讀讀。
五、拓展延伸 理解尊嚴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壁、虎”等9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生字;
2、了解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和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并正確讀出感嘆的語氣。
教學重點:反復讀小壁虎與小魚、黃牛、燕子的對話,理解它們尾巴的用途。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和再生特點。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出示壁虎圖,問圖上畫的是什么小動物呀?
2、小壁虎是什么樣子呢?
(壁虎也叫守宮、蝎虎。身體扁平,長達12厘米,背部暗灰色,有黑色帶狀的斑紋,身體表面有細鱗,四肢短,趾底有吸盤,能在天花板上、墻壁上爬行,就是玻璃上也掉不下來。它有一條細細的長尾巴,長尾巴有兩項功能,一是擺動幫助爬行,擺動越快,爬得越快,如果失去了尾巴就爬不快了。還有一項功能,先不告訴你,通過學習課文,自己回答。)
3、板書課題,問同學們看了標題后想知道什么。
(小壁虎的尾巴跑哪去了呢?為什么小壁虎要借尾巴呢?他向誰借呢?最后借到沒有呀?)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初讀正音。自由小聲讀全文,不會讀的字標出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注意“蛇、掙、甩、傻”幾個字是翹舌音,“蚊、您”是前鼻音。)
2、再讀課文,解答為什么小壁虎要借尾巴?他向誰借呢?最后借到沒有?
三、逐段理解課文內容,指導朗讀
1、學習第1、2自然段。(全班齊讀)
(1)想想:小壁虎為什么要去借尾巴?
(2)蛇咬住了他的尾巴,他是怎么做的?
(3)理解“掙斷”的意思。(用力使自己擺脫束縛)如果小壁虎不掙斷尾巴,會怎么樣?
(4)指導朗讀。注意感嘆號,要用很難過,很不好意思的語氣來讀。
2、學習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看看書上的第二幅圖,想想PPT的問題(小壁虎來到什么地方,向誰借尾巴,借到沒有,為什么?),邊想邊畫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回答問題。
(3)小壁虎是怎樣來到小河邊的?從“爬呀爬”可以看出什么?
(4)他看見誰在做什么?他是怎么說的,小魚是怎么回答的?
(5)指導朗讀。出示兩組句子:小魚,你的尾巴借給我。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指導學生用有禮貌、商量的語氣讀小壁虎的話,用講道理的'語氣讀小魚說的話。
(6)小魚為什么不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呢?(板書:撥水)理解“撥”(手腳或棍棒等橫著用力,使東西移動),做撥水動作。
(7)看板書說說學習了第3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3、總結學法。第3自然段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先讀讀課文,再看看圖,想問題,邊想邊畫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下面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自學第4、5自然段,好嗎?
4、自學第4自然段。
(1)自由讀第4自然段,讓學生回答問題
(2)老牛怎樣用尾巴趕蠅子呢?跟教師做動作。
(3)指導朗讀。指導學生讀小壁虎的話要用很和氣、商量和問的語氣來讀,讀老牛的話要用誠懇講道理的語氣來讀。
(4)看板書說說學習了第4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5、自學第5自然段。自學方法同第4自然段。
6、學習第6、7自然段。(指名讀第6、7自然段)
(1)想想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難過,后來怎么又高興啦?(板書:長出新尾巴)
(2)指導朗讀。指導學生用和氣、親切的語氣讀媽媽的話,用驚喜的語氣讀小壁虎的話。
(3)把第1段和最后一段連起來讀?想想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總結全文
1、引導學生看板書總結全文。
2、說說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古詩教案01-25
語文樂園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