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5-04-14 09:50:15 晶敏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9篇)

      三年級數學教案 1

      【教材、學情分析】

      《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長

      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后面認識面積單位和探索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重要基礎。這部分內容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面積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知識,但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早就已經對面積

      有了初步的體驗,只是還沒有將生活體驗轉化為知識體系,學生對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積的數學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結合具體的事物認識面積的直觀含義。

      (2)學習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不同物體的面積大小。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比較課本和黑板的面積大小入手,讓學生體會面積的直觀含義。

      (2)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積大小,體會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關聯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再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學具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樹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比賽導入:同學們],喜歡畫畫嗎老師這里有兩片樹葉,想請同學們幫它們涂上顏色,誰愿意幫這個忙呢

      2、設問:想想看,到底誰涂得快呀為什么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選擇樹葉涂色比賽作為導入,一是緩解課前緊張氣氛,鼓勵學生以輕松的心態上課;二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探究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葉子,引導出“表面”。

      (2)談話:教室里有許多物體,你去摸摸看這些物體的面。師;你摸到了那些物體的面呢

      (4)教師示范摸物體的'面,學生動手摸數學書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導學生體會各種物體都有面,并且讓學生體會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摸課桌面和凳子面,體會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3、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

      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4、揭示面積的含義,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面積的含義

      師:如果我們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畫在紙上,得到了兩個什么呀

      這兩個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呢引出平面圖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揭示完整定義: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1)情景再現,判斷大小

      學生用“面積”的概念表述導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較大小

      出示某學校的平面圖

      先討論,再說一說發現了什么比較兩個差別大平面圖形(小結:觀察法)

      比較生活區和辦公樓的面積

      先讓學生猜測,再同桌互相合作動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結:重疊法,測量法)

      出示不規則圖形(探究出:數方格法)

      3、教學“試一試

      (1)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匯報等方式,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三、練習反饋,應用新知

      1、我會想:“想想做做”第4題。

      完成后追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圖形的什么?(分辨面積和周長)

      2、我會看:“想想做做”第2題

      我們祖國的國土面積就是居世界第三位。這就是咱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我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今天老師從其中描出了江蘇、安徽、四川、湖南四個省份。觀察一下,你想說什么嗎?你能從圖中看出那個省份面積最大,哪個省份面積最小嗎?引導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我會數:“想想做做”第3題。

      這里還有四個圖形,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呢?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數格子)

      自己數一數、再比一比。(自主學習匯報,集體交流)

      這個圖形你是怎樣數的啊?(交流半格的數法)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你們今天學得高興嗎?請小朋友來談談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收獲?

      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面積的含義

      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觀察法重疊法測量法數方格法

      三年級數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的推理、判斷的過程,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合理的分析。

      2、學會運用列表、嘗試、操作等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推理,發展推理能力。

      3、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在經歷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樹立自信,體會生活中這些現象中蘊含的數學道理。

      教材分析:

      《有趣的推理》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中的內容。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把“對現象的推理”作為教學內容還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也是學生正是接觸邏輯推理的開始。教材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發展水平,選取了難度不大,但又相對獨立的兩個素材,力圖讓學生親歷有趣的推理活動過程,形成一種明確的推理意識,學會借助表格,運用分類、排除等策略進行推理的方法,發展推理能力,為后續解決復雜的推理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樂于展示與分享,他們對符號、分類和列表也有一定的認識和運用。在生活中積累了合情推理的經驗,具備簡單的推理能力。但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邏輯表達能力不強。所以,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借助表格有序的進行推理便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重點:

      經歷對生活現象進行推理的過程,理清推理順序,學會表格法、排除法等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難點:

      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能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梳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識推理。

      1、和學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戲。

      猜興趣愛好。

      說一說你最喜歡的課外興趣活動是什么。

      猜一猜老師最喜歡什么。(唱歌,打乒乓球中的一種)

      師:“不喜歡”是否定表述,“喜歡”是肯定表述,這兩種說法都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今天我們就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猜朋友。

      師: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和大家一起學習,是他們中的一位。

      (出示圖片:智慧老人,笑笑,機靈狗,奇思,淘氣。)

      師:猜不準嗎?需要什么?

      (張福蘭)《有趣的推理》教學設計依次出示:女生;我的頭發是黑色的;淘氣×;奇思√

      2、導入新課。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的提示就是嘗試猜測時所必須的信息。

      (板書:信息)

      根據信息,利用排除的方法縮小范圍,得出結果,這個過程就是推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趣的推理”。

      【設計意圖】:

      學生在猜測的過程中,由按照個人想法的“盲目猜”到利用信息提示進行“有根據的猜”,凸顯推理活動中信息的重要性,并讓學生體驗生活中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了解推理的'主要方法是排除法。

      二、合作探索,體驗推理。

      1、讀懂問題,明確要求。

      課件逐一出示信息。

      學校有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淘氣、笑笑和奇思根據自己的愛好分別參加了其中一組。他們三人都不在一個組。淘氣:我不是電腦小組的;笑笑:我不喜歡踢足球;奇思:我喜歡航模。

      師:你能判斷出他們分別在哪個興趣小組嗎?

      2、獨立思考,組內交流。

      3、現場收集信息,展示推理過程和結果。

      4、小結回顧,優化方法。

      小結:用文字說的很清楚,只是記錄有些麻煩;連線法簡單明了,結果一目了然,但是沒有展示思考過程,表格法巧妙的運用了數學符號,只用了“√”和“×”就能清楚地記錄推理過程和結果。

      對比三種方式,你更喜歡哪一種?(板書:列表法)

      回顧推理過程,先確定誰?由這個“√”可以排除幾項?

      看來這個信息很關鍵。

      (板書:從關鍵信息入手)

      5、活學活用,小試牛刀。

      出示問題:有語文、數學和美術3本書,他們三人各拿了一本。

      他們分別拿了什么書?

      作業要求:試著利用表格將你的推理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吧!

      【設計意圖】:

      挖掘生本內化資源,開放生本創造空間,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利用表格、借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在獲取推理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鞏固拓展,再探推理。

      師:我們依據關鍵信息,利用表格進行梳理,得到了結論。當遇到信息更多、難度更大的推理問題時,你還敢接受挑戰嗎?

      1、獲取信息。

      奇思的航模小組有6個飛機模型,現在按要求把它們擺放在展柜里,你能找到正確的位置嗎?

      出示:淘氣號和樂樂號都放在柜子的左側,淘氣號在樂樂號的上面。

      教練號在最上面一層的左側。

      妙想號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

      奇思號沒有放在教練號的旁邊。

      2、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3、小結:針對信息較多的推理,先進行分類,可以簡化推理的過程,比較容易找到結果。

      【設計意圖】:

      通過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情景鞏固和內化推理知識,引導學生在遇到復雜推理時可借助分類活動化繁為簡,轉變成簡單的三項推理,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課堂小結,運用推理。

      1、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李老師和小軍、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在操場上做游戲。李老師的兩邊是小明和小軍,小林正好在李老師的對面,小兵在小林的左邊,小兵的后面是小明。請在圖中標出他們的名字。

      3、寶盒探寶。

      這是一個寶盒,打開盒子需要找到正確的密碼。

      ·出示:密碼是1、2、3、4、5、6、7、8中的一個;它比4大;它是7的鄰居;它不在7的右邊。

      三年級數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么時候要估大些,什么時候要估小些。

      3、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么時候要估大些,什么時候要估小些。

      教學難點:

      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么時候要估大些,什么時候要估小些。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親身體驗,學習新知

      1、引入新課

      (1)有124箱貨物,李叔叔三人開了三部車,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3)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讓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各題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問: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書第13頁主題圖,同時出示例題2。

      教師:要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師:大約是什么意思?

      教師:怎樣進行除法估算?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第一種方法 第二種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約運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還可運1箱,每人大約運41 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進行估算。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平均每小時約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師: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小結: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前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4、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

      ①在解決第一題的時候,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

      ②在解決第二題的時候。將182估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5、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讓大多數人明白:在第一題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題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度過困難期。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怎樣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

      五、課堂作業

      教材練習三的第3題和第4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 4

      教學目的:

      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學生掌握三位數除以-?位數時商111間有0的筆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被除數中間不夠商1怎么辦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豎式計算,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數末尾或中間有。時怎么辦?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學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讀題,做什么方法,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豎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兩個學生板演

      ⑶匯報: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夠商1,怎么辦?為什么要寫0,不寫行不行?還有沒有不同的寫法?

      ⑷打開書31頁,看看書上的兩種寫法,你認為哪種好?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選一題列豎式計算,再同桌交換檢查,說說算法。

      ⑵請學生板演

      ⑶集體訂正

      3.判斷對錯33頁,第2題

      ⑴這些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⑵集體訂正

      4.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年級數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難點: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卡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里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說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說明什么?(引導學生說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著猜,好好動動腦筋。或者在小組內擺擺學具,通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啟發與指導。)

      小組匯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為:一個西瓜4千克(等于4個砝碼), 1千克(1個砝碼)等于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1千克(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4千克(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 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說得都對,(展示: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于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為什么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匯報結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通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為,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 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里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于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系進行替換(計算),最后求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系,并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換嗎?

      三年級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愿意幫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表示!”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表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表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

      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么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見過二分之一?”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么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并示范)“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

      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這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里表示出來。”“你是怎樣寫的?為什么用1/3來表示?”

      其余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后集體反饋。“怎樣表示?為什么?”

      (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么?其他三幅圖有什么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教師板書:1/2、1/4、1/8,讓學生讀出各數。

      談話:“看到這三個分數,你能說出它們誰大誰小嗎?”(學生猜測,交流)“究竟誰說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動手來驗證一下,請從老師為你們提供的學具里選擇合適的學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你的發現。”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小結。

      2、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3、5題。

      (1)、(課件出示第3題)談話:三張紙條的長度怎樣?(一樣長)

      第一張紙條全部涂色,該怎樣表示?

      第二張、第三張紙條的涂色部分會表示嗎?(生答,師演示)

      你能根據三張紙條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較出這三個數的大小嗎?

      (2)、(課件出示第5題)指名讀題目,并說出題目的要求。

      學生獨力完成,集體反饋。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獲?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后反思:】

      這節課作為區課改實驗觀摩課,經過多次修改拿出來后,獲得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作為本節課的實踐者,我感覺有兩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情景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后,選擇了讓學生拍手表示物體平均分后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嘆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著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擋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干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后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后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后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于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年級數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過觀察、比較、尋找各種規律,體會到日歷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規律的。每天我們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做一定的事情。在這樣的作息時間里就存在這很多數學問題,你們有興趣研究嗎?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飛飛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飛飛的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從9月1日開始算起,請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課本第75頁的例題)

      2、圍繞下列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哪幾天飛飛的'父母同時在家休息?哪一天飛飛能和父親同時休息?

      3、指導學生將日歷中的帶標記的日期填到相對應的圖中。

      4、學生根據表示“父親休息日”“母親休息日”“飛飛休息日”的三張圖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韋恩圖,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

      觀察日歷找規律:

      觀察日歷中的加框的4個數字,你發現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發現了:11+19=30,……換另一組再試一試。

      教學反思:

      5、時間與數學

      教學目標:

      1、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歲數。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聯系具體實例,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

      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創設“看身份證”的情境,提出問題:你知道這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嗎?她今年幾歲了?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請學生觀察、交流從身份證上獲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歲數的方法。

      三、實踐練習,拓展延伸

      1、獨立完成第78頁的2、3兩題,然后分別交流自己的結果是怎樣想出來的。

      2、(回家)做水的小實驗,并進行相關的計算,然后交流實驗后的想法。

      四、課堂總結:在這堂課中,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說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并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由于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說說,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么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討論后,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么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說,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么?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三步式題。

      2.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探索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動畫“混合運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師提問: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運算?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使學生明確:當只有加減或乘除法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當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如果有小括號,先算括號內后算括號外。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1:計算74+100÷5×3

      (1)請學生讀題,教師提問:看到題目后你想給同學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①這道題包含哪些運算?

      ②按照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并匯報

      (3)學生動手獨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訂正:

      教師提問:你能按照這道題的運算順序讀題嗎?

      請學生兩人一組用數學術語嘗試讀題。

      教師訂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積,和是多少?

      (4)教師將上題變成74+100×3÷5和74—100×3 ÷5兩題。

      教師提問:誰能按照運算順序讀出題來?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

      (5)先說出下面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并訂正)

      65-6×4÷2 38+56÷7×3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演算這幾道混合運算式題,你有什么發現?

      使學生明確: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式題里,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乘除連在一起,或加減連在一起,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出示例2:計算(440-280)×(300—260)

      (1)學生自讀題目:440減280的差乘300減260的差,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這道題含有哪些運算,與前邊的習題比較有什么不同?應該怎樣計算?

      (3)學生試做。

      可能出現兩種不同解法,板貼出來:

      讓學生比較評議以上兩種解法,哪種解法更簡便?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的簡便解法你聯想到什么?這種格式與復習的哪道題相似?

      (4)教師讓學生先按照運算順序用數學用語讀題再獨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師提問:通過計算這三道題,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三、鞏固提高。

      1.計算下面各題(試著用術語讀出下面各題)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強調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要明確:括號里有兩級運算,同樣先算乘除法,后做加減法,小括號要照抄下來。

      2.按照各圖制定的運算順序,在□里填上得數。

      填數后,根據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訂正。

      四、課堂小結。

      要完成一道混合運算,它的計算步驟是:

      ①審題,看清運算符號、數字、有沒有小括號,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計算。

      ③檢驗,包括運算順序,計算是否正確。

      五、布置作業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三年級數學教案 10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34—35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教學難點:

      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出示掛圖,在果園里,小刺猬摘了5籃子蘋果,每個籃子6個蘋果。他一共摘了幾個蘋果呀?回到家它又來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貓、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蘋果,每個小動物都把自己籃子里的6個蘋果吃光了,還剩幾個蘋果?結果是多少?

      二、玩中學

      1、探索有關0的乘法規律。

      (1)出示情境圖,引導觀察。

      引導學生看圖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用6530(個)每個小動物籃子里的6個蘋果都吃光了剩幾個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再匯報。

      (2)獨立計算,提出問題。

      0×3   7×0   0×26

      引導學社列舉出類似的口算題,如:8×0=? 19×0=? 0×14=?......

      (3)總結規律

      學生觀察教師板書上的算式,說一說你從中發現的什么?

      2、 探索因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計算

      (1)獨立探索計算方法

      讓學生獨立計算130×5,列出豎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應該怎么乘?

      (2)組內交流

      小組之間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結合13×5=65,使學生明確13個十乘5德65個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來。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數中有0的計算方法

      出示題目402×3,獨立計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較,找出最正確的再讓學生舉幾道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題,思考:看一看結果你發現了什么?最后總結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商的中間不一定有0。

      三、學中做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并進行比較,發現上、下兩題之間的不同的變化規律。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引導學生獨立解答,結合具體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進一步解釋第(1)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解答時為什么要乘3.

      3、完成“練一練”第3、4題。

      第三題學生填空后,可以讓那個學生說一說判斷大小的方法。觀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給予鼓勵。

      4、 下面計算對嗎?把不正確的改正過來。

      5、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覺得誰表現的好?

      三年級數學教案 11

      教學內容:

      課本第76--77頁。

      教學目標:

      1.復習和鞏固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使學生能把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系統化。

      2.進一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和善于觀察、探索、發現生活中的規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根據條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選擇正確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能熟練運用所學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回憶一下我們之前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談話:這節課我們學習“練習十”。(板書課題:練習十)

      二、基礎知識訓練

      1、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6題。

      指名學生口算。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1題。

      出示條件,讓學生說說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問題,并說說怎樣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2題。

      出示題目,從圖中我們可以先求誰的身高?(小英)再求誰的身高?(小軍)

      4、完成教材的77頁“練習十”第3題。

      學生讀題,前兩項費用總和怎樣算?怎樣算食宿費?

      5、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4題。

      學生理解題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5題。

      出示題目,根據條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決問題

      1、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7題。

      出示情境圖,說說你準備怎樣求梨的重量,怎樣求蘋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第8、9、10題。

      學生讀題,小組交流討論,獨立列式計算。

      集體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的11題。

      出示題目,怎樣理解“一律半價”,半價后花生、開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獨立完成下面兩個問題。

      4、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思考題”。

      學生獨立思考,集體交流。

      教師在學生表達不清的情況下,適當補充。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練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二、基礎知識訓練

      1. 26 48 16 21 45 56 15 13

      2.(1)拔河的有多少人?5×12=60(人)  60-16=44(人)答案不唯一

      (2)合唱組有多少人?26+8=34(人)  34×3=102(人)答案不唯一

      3. 136-15=121(厘米) 121+21=142(厘米)

      4. 540+380=920(元)  920-130=790(元)

      5. 24 31 35 34

      6. 60÷5=12(元)  12+4=16(元)

      三、解決問題

      1.梨:280×2=560(千克)蘋果:280×2+70=630(千克)

      2.(8).12×3+7=43(輛)

      (9).48+50+54+49=201(毫米)

      (10).鴨:(54-20)÷2=17(只)雞:17+20=37(只)

      3.(1)26×3=78(元) 78÷2=39(元)

      (2)72÷(12÷2)=12(袋)

      4.思考題

      (73-49)÷2=12(元) 73-12×4=25(元)

      三年級數學教案 12

      教學內容:

      課本第78--79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的簡單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這種關系和其中的簡單規律。

      2、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間隔現象中的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究、與人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同學們,快來看,多么漂亮的圖畫呀!(出示教材第78頁情境圖)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個?你想提些什么數學問題?

      二、互動新授

      1、數一數。

      談話:比一比,看看誰先數出手拍和夾子、蘑菇和兔子、籬笆和木樁的數量?(學生回答相應的數量,教書板書)

      小兔()只木樁()根夾子()個

      蘑菇()只籬笆()塊手帕()塊

      2、說一說。

      手帕和夾子、蘑菇和兔子、籬笆和木樁各是怎樣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個隔一個排成一行,木樁和籬笆也是。

      (2)每兩只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每兩根木樁中間有一塊籬笆。

      (3)每組的兩種物體都是一一間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較每排兩種動物的數量,和同學交流你的發現。手帕和夾子,蘑菇和小兔、籬笆和木樁的數量,你發現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數比蘑菇多1。

      (2)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體會規律。

      談話:三組圖有無共同的特點?你發現每兩組物體的個數有什么關系?發現了什么規律?

      小組交流、匯報,集體訂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個蘑菇看成一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樁和一塊籬笆、一個夾子和一塊手帕也分別看成一組呢?先圈一圈,再說一說。

      只要學生有所發現,表達意思完整、清晰、正確都給予肯定。

      三、鞏固練習

      1、口答,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兩只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2)把20塊手帕像上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

      2、(1)把一根繩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幾段?

      (2)如果把這根繩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幾次?怎樣剪次數最少呢?

      3、用小圓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規律。

      如果把■與●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有十個,●最少有幾個?最多呢?

      學生分析討論。

      匯報:

      ■●■●……■● ■的`個數等于●的個數●有10個

      ■●■●……●■ ■的個數比●的個數多一個●有9個

      ●■●■……■● ●的個數比■的個數多一個●有11個

      在小組里擺擺,再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

      小結:一一間隔兩種物體排成一行,兩端相同,兩端物體個數-中間物體個數=1,兩端不同,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這部分內容著重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例題著重引導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及類似現象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發現相應的規律。學生在經歷兔子和蘑菇、木樁和籬笆等簡單規律的擺放后,使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思維不斷深化。讓學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多讓學生通過舉例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到處有規律。

      三年級數學教案 13

      教學內容:

      課本第39頁例2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2、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3、通過觀察、測量和等活動,在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4、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教學準備:

      課件、尺、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數學書,談話:同學們,數學課本我們天天都在用,它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好伙伴,現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課本封面的邊在哪里?

      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并說一說指一指。

      課本封面的四條邊的總長就是它的周長。(板書:周長)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書簽的圖片。

      同學們能畫出每張書簽的邊線嗎?

      同學們,沿著書簽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

      2.打開教材39頁,求出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

      求周長就要先測量出各邊的長度。

      3.教材第39頁“試一試”。出示樹葉。

      一只小螞蟻想圍著這片樹葉爬一圈,你知道它應該怎樣爬嗎?請你在葉子上畫出來。

      你知道自己畫的這條線的長是多少嗎?你是怎樣測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片樹葉,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知道樹葉的周長。

      (2)分組操作,圍出樹葉的周長,并量一量。

      (3)匯報交流,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三、鞏固與練習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各種形狀的圖形。說明題目要求是描出每個的邊線。讓學生說一說在描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獨立描出上圖形的邊線。

      展示交流學生描的情況,再讓學生指出每個圖形的周長。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學生先在小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級中說一說,鼓勵學生說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圖形的周長嗎?

      做“想想做做”第4題。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獨立做一做。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討論,明確應先量出上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然且將各條邊的長度相加算出周長。

      4.課后作業。

      做“想想做做”第5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三年級數學教案 14

      一、單元目標:

      1、使學生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進一步領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強估算意識。

      3、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養成檢驗和驗算的習慣。

      第一課時:

      兩位數加兩位數

      二、教學內容:

      萬以內進位加法

      三、教學目標:

      1、經歷萬以內進位加法的認識過程,理解萬以內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

      2、能應用法則準確地計算兩位數進位的加法題

      四、教學重點:

      萬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

      五、教學難點: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難)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萬以內進位加法。

      (二)新課展開

      1、春天到了,學校安排我們坐車去動物園春游,三年級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輛車限坐88人,兩個班坐一輛車能坐的下嗎?

      2、列式計算。用舉手的方式,認為不行的舉手?為什么不行?說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學們用了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沒有同學直接用45+47算的,說一說你是怎樣思考的?(請生上臺演示)

      5、列豎式計算

      6、多媒體出示例1圖片,獨立完成計算,(兩個學生板演,其余同學在書上完成)

      7、列豎式計算(重點講解)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獨立完成做一做1、2

      2、請生回答,集體講解訂正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加位數的運算法則,你們學會了嗎?

      (五)作業

      三年級數學教案 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評移,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3、進一步體會平移的'特點,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位置教學難點:正確畫出平移后圖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來說說怎樣判斷物體或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板題:圖形的平移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進一步認識物體或圖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三、出示學習指導

      1、認真看書例3,弄清題意后,思考怎樣移,注意順序,重點看黃色字體。

      2、認真看例4,思考:這四個圖形能一次移到圖(2)嗎?應該怎樣移,有幾種移法?

      四、先學

      師:看書時比誰看書認真,坐姿端正。開始看書自學。

      五、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

      師:看完的請舉手,下面老師要來檢測一下你們的自學效果出示檢測題2名學生板演,其他在練習本完成

      六、做一做

      練習六第3題

      要求:要看清題中黃色字體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獨立完成

      七、后教

      (一)更正

      師:認真觀察黑板上的題,發現和你的答案不一樣的請舉手。(指名上臺用紅筆糾錯)

      (二)討論

      1、認為對的舉手,為什么?

      師:誰能說說怎樣畫平移圖形?師強調:(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平移前,先要確定圖形中某一點的位置,畫新圖形中的每條線段長度與原圖形每條線段長度要相等。

      2、評正確率、板書

      3、師:對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在方格紙上畫評移圖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學知識來做作業,比誰的課堂作業做得又對又好。

      八、當堂訓練

      練習六第4題

      三年級數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習慣。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筆算除法。

      第一課時

      口算除法(分成了兩個課時上完)

      教學內容:13-15頁圖示和例1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一位數除法(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除數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3、在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反思。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木棍的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掌握幾十幾除以以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60個小木棍。觀察:這里有幾個小木棍?(學生數,并口答。)

      2、如果要把這些小木塊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樣分?怎樣列式?每份有多少?(學生實踐操作,得出結論。)

      3、分好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塊棍,我們又怎樣口算60÷3能?

      結合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這樣算6÷3=2

      60÷3=20

      6、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寫出結果。(2)說說口算方法。

      二、教學例1

      第二個問題

      1、出示第二個(2)問題

      60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這樣算6÷3=2 600÷3=200

      3、試一試。

      360÷6 640÷8

      三、教學例1第三個問題

      1、出示第三個問題24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這樣算24÷3=8 240÷3=80

      四、鞏固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并說說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課堂小結

      在這堂課上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17頁1、2

      第二課時

      筆算除法

      教學內容:19頁例1

      教學目標:

      1、經歷分小棒地過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地計算順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學會一位數除法(被除數每一位商地數都能被除數整除)地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以表內除法的筆算、一位數除兩、三位數的口算基礎上,進行一位數兩位數(被除數每一位上的數都能被除數整除)的筆算除法,難點是著重幫助學生理解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再哪一位上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打開課本第3頁,在里填上正確地數。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你會列式計算嗎?

      2、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3、如果用豎式計算你會嗎?(教師巡視指導)

      4、讓板書的學生說說理由。根據他的回答,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書,分一分。看看他這樣計算與思考對嗎?

      5、有疑問嗎?(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可以提問。)

      6、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第21頁第2題。前兩題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學教案 17

      知識目標:

      1.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

      能力目標:

      1.能正確運用噸表示物體的重量。

      2.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并服務與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

      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形成表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復習舊知,為新內容鋪墊

      2.故事激趣:

      熊老弟、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走到一座小橋前發現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這是什么意思?它們能過橋嗎?該怎樣過?

      3.解釋:“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

      二、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關于“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整理:A、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舉例)用地秤來稱。

      B、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

      C、1噸=1000千克。

      2、感知1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激趣:1噸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嗎?

      (1)、推算:一個三年級的學生體重大約是25千克,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是1噸?

      觀察感知,形成表象:請40個同學站在講臺上,這些同學的體重合起來就大約是1噸。

      (2)、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

      (3)、1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就是1000千克

      3、讓學生根據對噸的大致了解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用“噸”來作單位。

      4、課件出示:大象、藍鯨、貨車、小汽車等

      三、解決問題,強化知識

      1.這4個動物能過橋嗎?他們該怎么過?你們能為他們設計幾種過橋方案?

      2、鞏固千克與噸的關系

      3噸= ______千克6000千克= ______噸5噸= ( )千克9 000千克= ( )噸

      1600千克- 600千克= ( )噸

      1噸- 400千克= ( )千克

      3、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出示圖片)

      4、把合適的體重與對應的動物連起來。(課件出示)

      5、想一想,每幅圖旁邊的括號里填上什么數它的質量是1噸。

      6、強強的數學日記:

      早上起床后,我拿著100千克的`牙刷開始刷牙,然后接了約2噸重的水洗臉。媽媽已為我準備了一盒250克的牛奶和一個150千克重的面包。我快速地吃完早飯,背上2克的書包上學去。在路上,碰上了我們班的“大塊頭”,他的體重有50多噸呢!校門口那兩頭約1千克的石獅子威武地站立著,好像在迎接我們!

      看了強強的數學日記,你想對對他說些什么?你要向他學習什么?

      四、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經常用到數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質量單位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1噸=1000千克

      三年級數學教案 18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這一單元內容的綜合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更好地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以及加減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并比較。

      2、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了解小數的產生,知道一些事物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1、用小數表示下面各圖的涂色部分:(圖略)

      讀完題目要求,讓學生說說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小數、涂色)

      把答案寫在書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個正方形,我們可以用“1”表示。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小數(題略)

      同樣,讀完題后要求學生說出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

      學生練習,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儲蓄的錢數如表,說說每人儲蓄的錢是幾元幾角?誰最多?誰最少?

      你還能發現什么信息嗎?

      4、在□里填上合適的小數

      注意:1后面是一點幾,2后面是二點幾,數的時候要數完整,前后要兼顧。

      在填出的數中,哪個最接近0.5,哪個最接近2?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沒有“在填出的數中”這一要求,你會怎么考慮呢?

      5、加減對比練習: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學生看清楚加減符號,再計算。

      6、繩子長10.5米,綁樹苗用去3.2米,修籬笆用去4.6米

      兩次一共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數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注意指出:一般我們會提一些求和、求差的問題,在提的時候,要聯系生活實際去考慮該問題是否有實際的意義。比如說這道題,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褲子用布合起來,顯然是不合適的,那就不要問這類問題。

      更明顯的例子:兩個學生跳高,我們只能比他們誰比誰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們合起來一共跳得有多高,顯然后面這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提問題也不能隨便提,還要考慮到現實的.情況。

      8、你能根據每一組數排列的規律,接著往下寫嗎?

      先請學生說說每一組的規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發現的。再說說按照這個規律接著往下寫,應該寫什么。

      9、0。□gt;0。□□。4lt;3。□

      先請學生說說自己在填寫之前的思路。比如說前一題,整數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數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題,先考慮整數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幾種,那小數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數部分就變成了一樣大了,要比小數部分4比幾小。

      比小數,先要比整數部分,然后再考慮小數部分。

      教學“你知道嗎?”:

      重點理解“小數就是十進分數”,即我們前面上課講的“0。()=”

      了解用低一格擺算籌的方法來表示小數;了解小數的演變過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數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問:學習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過若干年,小數又會變成新的模樣,

      這些變化是使得小數看上去更加簡便易懂。)

      課后小記:

      書上的第107頁的思考題,難度過大了,很多學生看見題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很刻意的講解我覺得也沒有多大的意思。我覺得思考思考題應該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學生能自行解決,更多的是有點模糊的感覺,這時老師的講解可以讓他們茅塞頓開,才是有效的,而這道題我覺得對學生而言太難,反而學生會沒有興趣。

      三年級數學教案 19

      教學內容:

      教材第63頁。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計算,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2、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培養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難點:正確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這節課什么繼續來進行練習。

      板書課題:練習八

      二、基礎知識練習

      1、完成練習八第6題。

      (1)完成口算。

      對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

      (2)完成口算

      對比乘法和除法的計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來驗算。

      2、完成練習八第7題

      學生口算,選兩題指名說說是怎樣想的。

      3、完成練習八第8題

      學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題要倒著想。

      4、完成練習八第9題。

      說說商是幾位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

      說說筆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三、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八第10題

      認真觀察情境圖,說說從圖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條件喲哪些?

      (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鐘走多少米?怎樣列式計算?從題目中,已知從家經過郵局到少年宮一共用了9分鐘,那走了多少路呢?怎樣列式?

      (2)“用同樣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練習八思考題

      學生觀察,交流完成,教師指導訂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6. (1)12 17 12 16 32 24

      (2)36 18 45 15 75 15

      7. 16 18 15 14  13 19 14 13

      8. 72 18 90 15  16 48 12 60

      9.商是三位數155商是兩位數93商是三位數133

      商是兩位數76商是三位數141商是兩位數94

      10.(1)335+250=585(米) 585÷9=65(米)

      (2)65×7=455(米)

      思考題

      546÷3×2÷4=91(克)

      教學反思:

      練習課比新授更難把握,一味的練習計算,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厭倦。練習課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明確練習的目的,避免為練習而練習。練習題的設計應從實際出發,把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數學化。

    【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教案02-24

    數學教案三年級上冊02-16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01-09

    三年級數學教案02-26

    三年級數學教案04-01

    三年級下數學教案03-02

    小學數學教案三年級01-18

    數學教案小學三年級07-14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19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02-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高清色婷婷视频网 | 偷拍久久肏屄aⅴ | 一级a做视频免费观看日本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