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時間:2024-10-21 08:10:16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1

      復習目標: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及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什么是地球儀。

      2、經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

      重、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課時設置:

      一課時

      課型:

      復習課

      復習方法:

      比較法、記憶法、歸類法

      復習內容: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2、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東西經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

      鞏固練習

      1、通過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 )

      A正圓球體B紡錘形球體C不規則球體D規則球體

      2、由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所跨緯度為( )

      A.23.5° B.30° C.47° D.60°

      3、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東半球的經度范圍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5、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可以找到經度116 °,緯度40 °的地點有

      A.1處B.2處C.3處D.4處

      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以A為中心,畫出方向標,并標注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判斷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經緯網的判讀

      1)寫出A、B、C、D的地理坐標:

      A:B:

      C:D:

      2)A點位于C點的方向;B點位于C點的方向。

      3)A、B、C、D四點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東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號)

      鞏固練習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東,西北,東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東)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東北;3)ABC;D;AC;BD;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2

      一、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二、教學目標

      1、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2、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3.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氣候分布特點與位置、地形的關系。

      4、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征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歸納亞洲的地形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地形對河流的影響。(2)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征,簡要分析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學難點

      (1)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2)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征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征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四、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域。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論證等方法來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只需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框架。讓學生知道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并能舉一反三,學會描述大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學方法

      主要側重于探究或互動學習,靈活應用課件、地圖、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和諧、氣氛活躍的師生關系。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亞洲的具體位置,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亞洲,看看這里的自然環境。先請大家聽一首歌──《亞洲雄風》……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頭”,“河像熱血流”。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亞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狀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亞洲的壯麗山河。

      2、講授新課板書:亞洲的自然環境一、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首先齊讀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地形特征與河流特征,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與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活動一:認識亞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3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請仔細讀圖p7,找出亞洲主要地形區。

      2、說說亞洲主要有哪些種地形類型?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1.按照老師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別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亞洲地形類型多樣

      根據亞洲地形構成圖總結亞洲的地形特點(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步驟2──亞洲的地形特點(2)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說說亞洲主要地形區的位置并依據高度表,說說它們的大致海拔?

      2、在地圖上沿北緯30°畫出一條緯線,觀察經過的主要地形區。“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亞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間的有_____。

      2、“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地勢是中間高,東西低。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2.中間高、四周低。

      步驟3──亞洲地形的特點3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瑪峰,看看它們的海拔有多高?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3.地勢起伏大。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亞洲地形特點有

      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中間高、四周低。

      3、地勢起伏大。

      活動二:認識亞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隊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亞洲進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隊。漂流隊員們向科考隊員介紹了亞洲主要河流的名稱、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這些主要的河流嗎?它們為什么會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請仔細讀圖,找出亞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對照地圖,找一找匯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主要河流最終流入到哪兒?

      2、看看它們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4、亞洲河流還有哪些特點?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河流特點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2、許多河流源遠而流長。

      活動三:如何描述一個大洲的地形、地勢特點?(分兩步)

      1、觀察高度表,說出主要地形類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類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區,說說其分布狀況(地形分布)。

      3、觀察地形剖面圖,說出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地勢特征)。

      步驟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6.12,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縱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位于北美洲東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是西部高,中部低,東部較高。總體上呈現出東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師引導歸納出北美洲地形特點是:地形多樣,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

      步驟2──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師布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標出它們的流向。

      2、結合圖6.1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它的主要支流由東西兩側向中間流。

      2、因為北美洲東西部為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勢較低的平原,南部地勢更低的平原,這使許多河流發源于東西部向中部流,匯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終向南流入海洋。

      3、課堂小結:

      本節課在了解亞洲位置的基礎之上,我們深入了解亞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較高,四周海拔較低,這種分布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狀分布。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亞洲自然環境的前兩部分,大家還記得學了哪些內容嗎?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的氣候類型,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學生回答預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教師:我們這節課就按照這些因素來認識亞洲的氣候特征。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的民居,西-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5

      教學目標:

      1、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

      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第1節“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初中地理,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現的,他發現,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②比賽:哪一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學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現的喜悅和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學生探究發現的,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③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象及出現此現象的原因。

      ①第一組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組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海縮小)→繼續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象

      課后作業: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象。

      課后提高:思考

      1、據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了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3、理解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標:

      1、學會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2、能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情感目標:

      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在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思路根據教材內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基礎知識: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圍,以及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第二部分介紹兩極地區主要的自然資源;第三部分由于人類的到來必然對兩極地區造成破壞,因此要保護極地地區。

      教學過程

      展示“南極考察圖片”,提問:“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么地方?你們想不想去?”

      情境創設假如你是一位將要赴兩極地區進行考察的科學家,你需要了解有關極地地區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將全班每四個人分成一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組給予鼓勵。

      教師講述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展示圖片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去掉極點)

      學生活動學生試著自己判斷哪一幅是南(北)極地區;并且討論歸納其不同特點: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周圍被大陸所包圍;南極地區主要是大陸,周圍被海洋所包圍。

      學生活動在老師帶領下,在北極地區圖上找出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北極地區所包括的范圍(注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圖跟平時所看到的不一樣,這幅地圖是從極點上空來看的,它有弧線和射線,弧線代表緯線,射線代表經線)

      板書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教師小結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5度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教師提問在圖上,北極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北極點,它的時間如何?在這一點上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

      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個問題

      板書2、北極點

      教師提示在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等,那么在經線相交的地方,時間該如何來計算呢?

      學生思考略

      情感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了?”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繼續提問那么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哪里呢?

      活動教師給每桌同學發一個地球儀,兩人合作,假設一人在北極點,一人在北極點附近的任一地方,教師提示:經線連接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學生討論回答,并說出理由(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方)

      引申任取兩點,建方向坐標來辨別方向

      承接研究了北極地區,那么南極地區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學生活動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所包括的范圍

      教師小結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度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引申思考:如果建一座房屋它的四面都朝南,應建在何地?(南極點)

      提問對于南極,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板書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教師講述在七大洲當中,南極洲的平均海拔是最高的,約2410米,在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在南極大陸上,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是由冰雪所覆蓋的,冰層的厚度就有20xx米左右,因此南極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教師提問在這么寒冷的地區,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最顯著呢?

      學生看書回答略(冰山,錄象—冰山的形成或材料中南極冰山的形成)

      小型討論冰山的作用

      教師講述除了嚴寒之外,南極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提問為什么南極地區會被稱為“白色沙漠”呢?它與我們平時所提到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學生思考略

      教師小結主要原因是南極地區降水非常少,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為55mm,最少的地方不足5mm,與撒哈拉沙漠地區差不多。

      但由于南極地區非常寒冷,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氣溫低不易融化,所以結成厚厚的冰層。

      承接大家知道嗎?如果把一條繡跡斑斑的鐵鏈放在南極的風口,不到一小時,它就锃亮如新,這說明什么呢?(因此南極又是一個巨大的風庫)

      繼續提問南極地區的“風庫”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錄象或材料南極的大風

      教師講述南極地區風速為17—18m/s,最大風速可達100m/s,而我們平時所說的12級臺風,風速也只達32.6m/s。

      過渡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都不及南極地區。

      關于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由學生自己看書,概括回答

      過渡在冰天雪地的兩極地區,我們不能忽視生命的存在,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表演南(北)極去,可能遇到的“主人”。

      過渡兩極地區氣候非常惡劣,那么人們為什么要去極地地區呢?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學生思考回答略(自然探險—科學考察)

      教師講述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各個考察國家都在極地建了考察站,中國也不另外,在南極地區建了兩個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由同學在圖上找出來,并要求學生進一步判別中山站在長城站的什么方向)

      學生在圖上找出這兩個站(這兩個站的緯度位置不一樣,中山站在極圈以內,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而長城站則不然)

      板書1、南極建站的時間

      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國兩個建站時間都是2月份。

      板書2、兩極的自然資源

      教師講述我們把南極地區稱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是因為南極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那么南極地區到底有哪些自然資源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小結南極地區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點擊圖片:南極地區,由學生找出有哪些礦產資源,并思考南極為何有煤存在),它的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它的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自然環境埋藏在厚厚的冰層以下,那么如何知曉呢?

      展示圖片10.6南極科學考察示意(這幅圖可由學生試著描述)

      教師講述北極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的進一步發現和開采,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也越來越頻繁。

      過渡極地地區由于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

      板書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圖片南極鯨SOS

      提問這則報道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略

      板書1、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教師小結這說明極地地區面臨生態危機,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些國家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

      教師講述大家知道目前關于南極地區,國際上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南極臭氧層空洞

      教師補充最近在南極冰層里出現了空氣污染的顆粒

      提問如何保護最后一片凈土?

      板書2、采取措施

      學生討論回答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

      板書設計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2、北極點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范圍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1、南極建站的時間

      2、兩極的自然資源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2、采取措施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優秀)初中地理教案07-24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12-23

    初中地理七年級教案09-16

    七年級優秀地理教案11-21

    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12-10

    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07-03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1-0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国产精品悠悠久久琪琪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线观看国产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久久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素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