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一)學前準備
1、鬧鬧尋寶。
(1)課件演示
(2)學生交流多種尋寶路徑。
(3)提問:鬧鬧向北、向南、向西、向東走分別能尋找到書包、鉛筆盒、水和畫筆四件寶,那么在方格中還有字典、電腦、跳繩、鋼琴四件寶,鬧鬧怎樣才能拿到呢?
2、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3。
(1)出示指南針。
(2)全體到操場。
(3)提問:誰能說出校園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4)教師指著校園廁所,問:廁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針驗證。
(6)師生返回教室,回顧剛才學習過程。
師根據回顧的內容板書:
(7)觀察東北、西南這兩個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東南角的位置。
師板書:西北北東北
西東
西南南東南
(9)說一說校園西北和東南方向分別有什么建筑物。
2、鞏固新知。
(1)集體拿出小動物卡片。
(2)游戲:給小動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貓館、爬行館、水族館、飛禽館分別安置在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請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3、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1)說明題目要求。
(2)集體參與,分組學習。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標出來。
4、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1題。
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鋪分別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9頁練習二的第3題。
(1)教師讀題,學生理解題意。
(2)按要求獨立完成。
(3)訂正。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在積極參與和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會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會進行乘法的估算,會說明估算的思路。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能說出下列各數的近似數各是多少嗎?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題的結果嗎?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親身經歷,探索新知
1、出示例題
2的主體圖。
引導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敘述一下主體圖向我們提供了有關多媒體教師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學例題
2.
教師:根據畫面的內容,口頭編一道應用題。
出示例題2:多媒體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個座位,現在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得下嗎?
(1)教師:這一道題只要我們判斷多媒體教師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學,因此不用大家計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應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2)匯報:要判斷350名學生能否坐得下,必須估算出多媒體教室大約有多少個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個)所以350名學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個)所以,350名學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個)所以,350名學生能坐下。
小結:大家根據已學在估算知識,想出了三種方法,通過這一道我們知道估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總結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時,先把兩位數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數,然后再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完成教科書第
59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清題意,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
提問: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書第
61頁練習十四的第7題。
(1)引導學生觀察圖,說說你從圖中得到什么信息?
(2)獨立完成,將估算結果寫在課堂本上。然后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
61頁練習十四的第8題。
(1)理解題意,根據題目畫面的內容說說從“學生已經種了93棵樹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說一說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第43頁的例2及練習十一的3~5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口算卡片、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計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看圖,了解圖意。
(2)出示統計表,了解信息。
歡樂隊
單位:厘米
王強 謝明 李雷 王小飛 劉思
148 142 139 141 140
開心隊
單位:厘米
楊陽 周小杰 陶曉 盧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強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樣比量隊身高?
先求出兩個球隊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較。
⑸計算:
快樂隊:(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開心隊:(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開心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確: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地總體情況。
三、鞏固練習
第44頁練習十一第4題。
嘗試解答,交流解答過程。
四、作業設計。
第44頁練習十一第3、5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并能記住各月的天數。
數學思考: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情感與態度: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與主動探究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協助學生記憶各月份的`天數。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件東西,請同學們猜一猜是什么東西?
1、課件出示:
一物生來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給它脫一件,脫到年底剩張皮。“日歷”出示某年日歷。
2、揭示課題:
(1)同學們,我們學習、生活了一天,就在日歷上撕下一頁。一天也叫做一日。
說著,教師隨手板書:“日”字。
(2)從1月1日開始,到撕下1月31日這一頁,要經過多長時間?
學生答問后,教師板書:“月”字。
(3)當我們撕下這本日歷的最后一頁,經過了多長時間?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年”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年、月、日和我們已經學過的時、分、秒,都是常用的時間單位。時、分、秒是表示時間較短的單位,年、月、日是表示時間較長的單位。
二、探究新知:
師:人一生下來,就與時間相伴,伴我們終老一生,在我們生活的這段時間里,經歷了許許多多非常有意義事件,并使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些日子。
1、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依次出示開國大典、申奧成功、植樹節、慶六一情景圖學生觀察并回答。呈現出的是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么時間?
2、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
如:教師節是幾月幾日?,香港回歸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是什么時間?等,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再匯報。
3、認識年歷
(1)課件出示20xx年年歷。及問題。
引導學生學著看年歷,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回答問題: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幾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書:1年: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7個)大月
30天:四、六、九、十一(4個)小月。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
師: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這些閏年的年份與4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師:按照這樣的規律請你推斷一下,下一個閏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閏年? 通過計算引導學生發現“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要判斷某一年是不是閏年,就可以用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數。 當學生按一般方法判斷2100年為閏年時,教師說2100年是平年。這是怎么會是呢?
練一練:
1、判斷下列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2)北京承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國 周年紀念日。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判斷正誤。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個大月,4個小月。( )
(3)小華說:“我爸爸4月31日才從北京開會回來。”( )
(4)小明說:“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閏年。( )
2、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視頻)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如果你還想更進一步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們還可以到網上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結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經驗,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并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能力教學點: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學點:體驗年、月、日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自覺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發現并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有這么多老師來聽我們上課,你們高興嗎?
師:老師和你們一樣,也非常高興!讓我們記住這難忘的日子(教師板書講課當天的日期)
師:我特意給你們帶來了一組精彩的圖片。你們想看嗎?
師:誰愿意把你熟悉的圖片給大家介紹一下。
師:(出示賽跑的圖片)
生:賽跑
師:你跑100米大約用多長時間?
師:誰還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出示學生籃球比賽的照片)
生:這是一場籃球比賽。
師:你知道一場籃球比賽大約是多長時間嗎?
生:40分鐘 師:誰還想來?(出示春節聯歡晚會圖片)
生: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千手觀音的圖片。
師:你知道春節晚會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一場春節晚會大概經過多長時間?
生:春節晚會晚上8:00開始、12:30結束。一場春節晚會大概經過3個半小時。
師:你知道國慶節是在什么時候嗎?
生:十月一日
師:你從上小學到現在經過了幾年?
生:三年。
師:這些圖片都跟什么有關系?(時間)
師:我們學過那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師:其實年、月、日是比時、分、秒更大一點的時間單位,它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年、月、日。
二、觀察年歷,探究新知
1、認識年歷。
師:關于年、月、日的知識,同學們可能已經知道了一些,誰愿意把你知道的給大家講一講?
生:(自由發言)
師:是這樣子的嗎!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各年的年歷卡片,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這些年歷卡片,看你們還能發現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學大月、小月。
師:習慣上,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書:大月)。
師: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個什么名字? 師: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們應該給它起個什么名字?
師:同學們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
師:怎樣才能很快地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呢?你們能自己想想辦法嗎?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老師告訴你們幾個巧妙的記憶方法。 教師用課件出示左拳圖,介紹用左拳記憶的方法。
師:為了更容易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你們還可以記住下面的歌訣。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再把一日加。 (教師說明:這里的“臘”是指十二月。)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記: 7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
3、教學平年、閏年。
教師指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數很奇怪,有的時候是28天,有的時候是29天,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我不用看年歷,你要你說出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誰來考考我?
生:自由說 師:我為什么不用查看年歷就能準確地判斷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這里面有什么規律嗎?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學生將閏年的年份涂成紅色。
師:閏年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看能發現什么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 出示課件讓學生觀察并發現規律,并能總結規律。即:每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比較小數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3、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準確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會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2、小數大小比較的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喜歡逛商店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逛商店。我們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時別忘了記一記你所看到的'食品的價格。(課件播放視頻)
師:你記住了哪些食品的價格?
(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回答,以此來復習小數的讀法。)
2、接下來我們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這兒有三個文具店。這三個文具店分別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們挨個進去瞧瞧。(課件3出示三幅圖)
(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對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價錢進行介紹。)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1)師:新學期到了,我們的好朋友淘氣準備買一個鉛筆盒,請同學們幫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買便宜些呢?
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2)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讓學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問: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想出的辦法最多。
(4)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師完成板書:4.9元)
2、小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辦法,真了不起。
3、我們的好友笑笑也還準備到這三家店里買些學習用品,你猜猜她可能會買什么?應該到哪家去買?
(1)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并提出問題。
(可能會買尺子,彩筆,書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買書包便宜?”
(個別學生匯報,全班交流。師板書:8.2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買橡皮便宜?”
板書: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先進行兩個小數的大小比較,再進行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最后得出:
2.36元
4、小結:
先觀察這幾組小數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兩個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先比較整數部分(元),整數部分大這個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元)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角),以此類推。
三、新知應用
1、(第4頁的第1題)淘氣和笑笑買完文具,他們倆清點了自己的錢包,發現都還剩有很多錢。這是淘氣剩下的,這是笑笑剩下的。(課件出示圖片)
說一說他們各自剩有幾元錢?誰剩的錢多?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的。
2、(第4頁的第2題)智慧老人看見同學們表現這么棒,也想來考考大家。
(1)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小數大小的比較,并把結果填在課本上。
(2)班內反饋時請學生分別說出答案和自己判斷的過程,讓其他學生進行判斷,并補充不同的判斷方法。重點處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不同的想法進行比較,總結出兩個數是相等的。
3、(練一練第2題)淘氣和笑笑買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個新開的百貨商店。(課件出示第2題圖)
(1)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圖,然后讀出各種商品的價格,并用幾元幾角幾分進行口頭表達。
(2)解決“到哪個商店買毛巾便宜?”
(3)如果要買牙刷,到哪個商店買便宜?如果買牙膏呢?
四、總結提升: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又增添了許多智慧。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到幾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們要選擇價格較低的商品。這就叫“貨比三家知好壞,價問三處知貴賤。”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一、導入新課
學習指導
2分鐘
出示課件同學們陽光體育活動照片,并談談自己的愛好。
師:我們班的學生都喜歡哪項活動呢?
學生猜測,意見不一。
學生討論
通過圖片展示、談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學生自主探究
10—15分鐘
1、復習與鋪墊。
(1)選擇適當的方法收集數據。
師:在這六項活動中,現在想又快有清楚的知道我們班的學生最喜歡哪項活動,我們該采取什么方式進行調查呢?每位學生只能選一項活動。
集體討論后共同決定采用男、女生分開統計的方法,老師協助學生現場組織,并進行統計。
(2)完成數據收集與整理。
(3)分析數據
師:從兩張表統計的數據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學生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
2、比較與體驗
(1)師:這兩張表有什么共同之處?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兩張表格統計的項目相同,但是統計的對象不同,數據也不同。
(2)制造沖突。
師提出一些需要對比數據的問題讓學生回答。
師:男生喜歡跳繩的人數比女生多還是少?
學生回答(略)
師:男生喜歡足球的人數比女生多還是少?
學生回答(略)
師:解答上面的問題,同學們覺得方便嗎?
生:兩張統計表,比較起來有些麻煩,要是在一張表上就好了。
師:那怎樣把這兩張表的內容編成一張表呢?請各學習小組議一議,將手中的兩張表折一折、拼一拼。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創造”統計表。
學生介紹經驗:將女生的表折去標題和第一行,對準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將人數欄分別改為“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將標題改為“男、女生最喜歡的陽光體育活動”。
教師出示復式統計表。
3、完善認知,揭題。
(1)根據表格內容,引出“表頭”
(2)引導比較:這張統計表與我們合并前的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課題:復式統計表
4、解讀信息,體驗優點。
出示問題,讓學生回答。讓學生體驗復式統計表在分析數據時便于比較和可整體把握的優越性。
(1)男生最喜歡的陽光體育活動是什么?女生呢?
(2)男生喜歡哪項活動的人數最少?女生呢?
(3)參加調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4)你對調查的'結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師生配合調查班上學生參加陽光體育活動情況,并完成單式統計表。
學生通過探討,對單式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親自制作復式統計表。
學生介紹經驗。
通過對復式統計表中數據的分析,讓學生體驗其優點。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讓學生熱情投入到單式統計表的完成中去。
老師提醒學生,在統計過程中,“每人限選一種”,避免干擾因素的產生。
選擇男女分開統計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復式統計圖。因此,在教學中,分別按男、女生進行統計,利用兩張但是統計表呈現數據。
首先,提出一個關鍵問題:“這兩張表有什么共同之處?”引發學生對兩個獨立的統計表進行比較。通過討論發現可以用更加簡潔的方式來表達。
學生通過探討、操作等,逐步對兩個但是統計表進行合并,制作復式統計表。并體會復式統計表的制作過程。
呈現合并好的復式統計表,并提問:“這個表包含那幾項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對復式統計表進行解讀。尤其對分欄格(表頭)進行詳細講解。
在復式統計表下提出這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體現復式統計表的價值所在,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復式統計表的優越性,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當堂訓練
8—10分鐘
1、第38頁第一題。
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有序的閱讀復式統計表,進一步體驗統計表的結構,體會表中所傳遞的信息
2、第38頁第二題。
引導學生根據兩個單式統計
表完成復式統計表并對數據進行分析。
進行數據分析,解決問題。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復式統計表,并進行數據分析。
通過本環節的練習,提高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四、回顧所學,積累經驗
本課總結
3—5分鐘
1、談談收獲: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2、說說作用:到目前為止,我們學了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那么,你覺得什么時候用單式統計表,什么時候用復式統計表呢?
3、課后拓展:讓學生統計四年級二班學生陽光體育活動開展情況。
學生各抒己見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掌握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的筆算方法,并能進行熟練地計算;
情感目標:養成良好的筆算習慣,通過應用題進行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的筆算算理,掌握筆算方法,進行熟練地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百位上的數乘一個數所得的積的末位要和百位對齊。
教學過程:
(一)提供材料
1.出示準備題325×42
指名一生說說計算方法,師板演。
2.改一改,構建新的學習材料
師:如果我42改成142,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
(二)分析研究
1.研究這樣的題目應該怎樣算?
生想一想,做一做,同桌交換想法。
2.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學生觀察他的做法和你的是不是相同,以及他有沒計算錯誤:
325×142
650
1300
325
46150
3.比較兩題,325的末位的5的位置怎樣?5為什么要寫在百位上?
生答:5是百位上的1與325的積的末位,所以要寫在百位上。
4.試一試:把下而各題做完(投影出示)(指名口答)
325417×213×358
9753336
3252085
小結:百位上的數與另一個數的積的末位的位置應該怎樣處理?
(百位上的數乘另一個數,積的末位要和百們對齊)
5.投影出示,練一練(全班練做)
326285437×148×164×222
(三位同學做在卡片上,放投影機前校對。)
(三)認同規律,得出計算方法。
觀察三題,你發現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筆算方法是怎樣的?
(獨立思考,四人合作完成書P81頁的填空,全班討論匯報)
(四)運用規律
張家鎮每天節約用水256噸。照這樣計算,一年可以節約用水多少噸?
(師關于節約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了什么?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的筆算方法是怎么樣?
(六)作業本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56、57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通過問題的具體情境,體會面積單位的換算。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系,能利用面積換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
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分析、比較和綜合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難點:能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算,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直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嗎?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厘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怎樣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師: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嗎?一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嗎?我們本節課就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二、探究面積單位的換算。
師: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鋪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這里才十來個小正方形,肯定不夠用。
師:大家先看看用十個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師:不行,就說明一平方分米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們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測需要的正方形數童。
師:1分米等于10厘米,擺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個正方形,總共需要多少行呢?需要多少個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個小正方形。
師:擺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這就說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師:剛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辦法試一試吧。
生:沒有那么多面積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師:是啊。我們沒有那樣多的小正方形。看來我們得想些辦法?大家說說有什么辦法嗎?
生1: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邊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師:我看這個辦法可以試一下。
生2:根據1米等于10分米,我們可以推算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師:眼見為實,我們還是先按照設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擺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個小正方形,擺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擺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個邊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形。現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齊答)100平方分米。
師:現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師:這個結果正確嗎?
生:不正確。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應該是10000平方厘米。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5 7頁“練一練”第2題。
本題主要練習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間的互相轉化。
教材第57頁“練一練”第3題。
本題主要從生活實際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面積轉化的事例。
四、本課總結
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疑惑的問題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課本第9~11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
2、知道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知道其表示的含義。
3、理解速度和時間、路程的關系。
教學重點
1、認識速度的單位,會正確讀、寫,知道其含義
2、理解速度和時間、路程的關系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同桌互相背誦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情境介紹。
小象、小牛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們時常為誰跑得最快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有一天,他們決定進行一場比賽。
(出示)小象:4分鐘252米
小牛:3分鐘252米
小熊:4分鐘216米
2、提問:你們收集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板書):小象跑了252米,小牛也跑了252米,小熊跑了216米。
小象跑了4分鐘,小牛跑了3分鐘,小熊也跑了4分鐘。
師:我們把它們跑的距離叫做路程,4分鐘、2分鐘都叫做時間。
(板書):路程、時間
3、師:誰跑得最快?(板書課題)
師:仔細觀察這些數據,用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說說是你是怎么比的。
4、小組討論交流,集體反饋。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推理比較速度的快慢
1、交流比較方法,學生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出現2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推理和求每分鐘跑的米數。)
(板書):推一推
(板書):算一算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怎么算它們每分鐘跑的路程?你來說一說算式?
(板書):252÷4=63
252÷3=84
216÷4=54
師:剛才我們通過計算,算出了它們每分鐘分別跑了63米、84米、54米。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推一推的方法,推算出:小牛跑得最快。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它們每分鐘跑的路程。
(二)認識速度單位,讀、寫及含義
1、出示速度的定義。
我們把每分(每小時、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書)
2、速度單位及其讀法和寫法
(1)分別說一說小象、小牛和小熊的速度。
(2)自學課本,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①:如何表示在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也就是如何表示速度呢?
問題②:怎樣讀寫速度?
問題③:想一想,速度單位除了課本上介紹的,還有嗎?怎么寫?
3、學生匯報。
4、結合三者的速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誰跑得快”。
5、小結:速度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用/分隔,/的左面是長度單位,右邊是時間單位,合起來就是速度單位,表示單位時間內行的路程。
(三)跟進練習。
認識不同的速度,先讀一讀,再說一說每個速度的含義。(課本第10頁)
三、解決實際問題(課本第9頁)
1、(出示)雙層火車3小時行了444千米,龐巴迪火車2小時行了332千米,這兩輛火車哪輛的速度快?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反饋。
提問:你們是怎樣來求速度的?
(板書):路程÷時間=速度
小結:我們可以用:路程除以時間,來求速度。
2、完成課本第10頁:算一算。
四、總結歸納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延伸
1、收集不同的速度。(網上、報刊)(讀一讀和書出其表示的含義)
2、師:同學們,下課后請你們到操場上,繞著跑道走一圈,記錄所用的時間,然后估算一下你步行的速度,填在書上第10頁的做一做中。
檢測練習:練習冊P7
板書:
速度、時間、路程(誰跑得快)
怎樣比?
1、推一推
2、算一算:每分鐘(每秒、小時)跑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速度單位:千米/時、千米/天、米/秒、……
小象252 ÷ 4 = 63(米/分)
讀作:六十三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鐘跑63米。
小牛252 ÷ 3 = 84(米/分)
讀作:八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牛每分鐘跑84米。
小熊216 ÷ 4 = 54(米/分)
讀作:五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鐘跑54米。
課后反思: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三下冊第6?7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培養估算意識,能正確估算一位數除三位數的商是幾位數,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能正確計算一位數除三位數(被除數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筆算方法,運用除法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情感態度。
通過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
重點難點
重點: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通過比較除數和被除數最高位的大小來判斷商是幾位數。
敎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激發興趣。
師:(出示情境圖)你從中知道哪些信息?怎樣求動車平均每時運行多少千米?
二、探究算理,學習新知。
1。估算商是幾位數。
師:那么怎樣解決這#問題呢?如何列式呢?
生:888÷6(生說算式師板書)
師:888÷6=?你會算嗎?我們先估一估商是幾位數。
生1:我認為商是三位數,因為被除數的最高位是8,比除數6大,夠商1,所以商是三位數。
生2:商是三位數,因為600除以6等于100,所以888除以6的商一定大于100,因此,商肯定是三位數。
一位數除三位數(被除數的最高位可以商1)的筆算方法888÷6=148(千米)
先分整百,每份是100千米,商的百位上寫1,還剩200千米和十位的80合起來是280千米接著分。
280千米接荇分,每份又得到40千米,第二次一共分了6×40=240千米,還剩40千米,和個位的.8千米合起來是48千米,再接著分。
48千米接著分,每份又分得了8千米,這次分完沒有剩余,所以在個位上商8,在豎式最下面寫0。
答:動車平均每時運行148千米。
三、課堂總結。
1。估算一位數除三位數的商是幾位數的方法。
看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夠不夠商1,夠商1。商的位數和被除數位數相同。
2。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
①從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數都要比除數小;
④當前一位有余數時要和下一位合起來一起除。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運算律的意義,能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通過同桌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性,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成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建構起知識網絡。
教學難點:
加強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與運用,通過比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區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1、今天復習什么內容?(運算律)什么是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的一些規律)
2、出示習題幫助學生回顧各運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并說一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45+26=26+□,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23×56=56○□,運用了(乘法交換律)。
122+(78+45)=(□+□)+45,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7×25×4=7×(□×□),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45×67+45×33=(□+□)○45,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憶各運算律內容及字母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四年級一共學習了這五個運算律。你學哪個運算律時覺得最輕松,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這個運算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運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換律:a+b = b+a
加法結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換律:a×b = b×a
乘法結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減法性質:a-b-c = a-(b+c )
除法性質: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補缺,強化知識點。
1、你覺得哪個運算律的知識學習起來最難?為什么?
2、舉例比較,啟發思考。
(1)出示題組:125×(80×8)125×(80+8)
(2)老師在教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在做時容易出錯。
(3)這兩題你會做嗎?請在作業本上獨立完成。
3、基本訓練。
當個小法官:判斷下面的話是否正確。
①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這樣很簡便。()
② 101×46-46=100×46。()
③ 134×8=125+9×8。()
④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⑥ 125×7+3×125=125×(7+3)。()
三、知識整理過程,構建知識聯系。
1、如果將這五個運算律的知識來理一理,分分類?你會怎么處理呢?(先在四人小組交流一下,再匯報)
在“乘法分配律”時,設問:乘法分配的表達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覺得分在哪一類合適呢?有不同的意見嗎?
2、剛才從運算方法上分成了兩類,你能橫向再看看、再理理嗎?引導學生再從規律特點上繼續思考。(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觀察數、符號、式子的特點,理解相關運算律的特點。
3、通過剛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嗎?(你還會將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嗎)
四、綜合訓練。
1、關于乘法分配律的專項練習。
(1)自主設計乘法分配律的各種題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匯報展示,學生口答。
(3)通過訓練,你有什么新收獲嗎?(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關的解題經驗。)
2、星星水果店運進32箱蘋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運來的蘋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簡便方法計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第三課時
綜合練習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四第6、9、10、11、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過估算步驟的推導,初步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能正確進行口算,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促進思維條理化。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淀數學意識;人人參與口算,使學生佯稱積極動腦、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6題。
比一比,那組摘得多?
2、練習十四第9題:奪紅旗小游戲。
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號所指的方向開始計時。請優勝組代表說一說你怎樣估算的。
3、練習十四第12題。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二、估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統計表,提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練習十四第8題。
(1)理解題意。
(2)小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數據,估算結果。
(3)全班交流。
3、練習十四第11題。
(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組織交流。
三、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教材21-22頁例1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進行除法筆算。
2、培養學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培養他們的算法思維。
教學難點:正確確定商的位置。
教具、學具準備:卡片、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用一張卡片分先后出示乘法和除法).
先算上面的再算下面的題,并說明2個30是60,60里面有2個30,所以60除以30商2.通過這一練習為試商做準備。
2.在下面的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30×( )<200 40×( )<270
為了體現全體參與,可采取一人說得數,其他同學判斷對錯的方法。
3.計算下面各題,指名。
計算后請板演的同學講一講計算過程。啟發小結,投影出示:一位數除多位數的時候要看被除數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數小就看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用求得的商和除數相乘.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二、探究新知
剛才我們復習了一位數除多位數的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板書)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題:
舉重比賽前,小豬和小羊在稱體重。為什么要稱體重呢?
小豬說我的體重是82千克,小羊說我的體重是30千克。
那么小豬的體重比小羊的體重的.幾倍多幾千克呢?
怎么列式計算?
列出算式:82除以30等于幾?
2、質疑引起思考:除數是一位數的先看被除數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數小,再看前兩位.除數是兩位的怎么看被除數呢?分組討論.
引導學生明確:小胖的思路是:82里面有幾個30?那么82÷30,商是2。
82÷30=2……22
小巧的算法是:我用推算,8里面有幾個3?那么8÷3,商是2;82÷30,商是2。那么82÷30=2……22
3、用整十數除兩位數的筆算。
先試算,再進行交流,82除以30應該商幾?商寫在哪位上?想想2寫在那里?
引導學生明確:8不夠除30,所以要把2寫在個位上。
教師對齊被除數的個位商上2,完成計算。
4、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訂正讓板演學生著重講一講商的位置和試商的方法.
5、完成練一練:
引導學生總結計算方法
三、鞏固發展
1.計算下列各題,指名板演,訂正時說說計算過程。
36÷10=49÷20=250÷50=486÷60=
2.練習
(1)直接說出下列各題的商是幾?商在什么位置上?可采用各人搶答,集體判斷的方法。
(2)在下面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20×( )<81 50×( )<180 30×( )<96
70×( )<412 40×( )<98 60×( )<448
(3)判斷下面各商是否合適?
四、課堂小結:(略)
五、布置作業:
檢測練習:書本P22
97÷30 170÷30 252÷30
課后反思: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小數的含義,理解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理解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出示計算題
師:你是怎樣計算的?整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豎式計算整數加、減法時要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加法
中,哪一位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減法中,哪一位不夠減
要從前一位退“1”。
今天我們學習簡單的小數加減。板書課題:簡單的小數加減
2.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圖片
觀察圖片里,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義的數學問題?
指名回答。有選擇的板書:
買一個轉筆刀和一枝沒有橡皮的鉛筆,一共要多少元?
一個轉筆刀比一枝沒有橡皮的鉛筆貴多少元?
師: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怎樣列式?
買一個轉筆刀和一枝沒有橡皮的鉛筆,一共要多少元?指名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列式。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一個轉筆刀比一枝沒有橡皮的鉛筆貴多少元?
指名同學列式。
不退位減法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2角=0.2元
“2”為什么要寫在這里?
師再次板書把同學們的問題寫黑板上。
講解退位減法
師:問題是什么?你能用小數進行計算嗎?
1.2-0.6=
師:“2”減“6”不夠減怎么辦?
附答案:
1.2-0.6=0.6
師:小數加、減法的豎式是怎樣計算的?
小結:豎式計算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對齊。
師:把你剛才提出的數學問題試著自己解答。
學生分小組解答問題,教師巡視,重點指導。
課件出示圖片
師:看圖你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
《腦筋大轉彎》比《校園科幻》便宜多少?
小明帶著10元錢,這兩本書各買了一本,他帶的錢夠嗎?
附答案:
6.80-3.40=3.40(元)
6.80+3.40=10.2(元)
10.2﹥10
他帶的錢不夠
麗麗帶了10元錢想買兩種不同的飲料各一罐,還能剩下多少錢?
3.6+2.8=6.4(元)
10-6.4= 3.6(元)
答:還能剩3.6元。
師:小數加減法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也就對齊了。
3.課堂練習
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7.74-5.85= 9.35-4.74=
38.63-3.42= 1.16+4.77=
8.17-5.26= 2.26-0.86=
4.93+4.75= 76.55+4.68=
附答案:
7.74-5.85= 13.59 9.35-4.74=10.09
38.63-3.42=35.11 1.16+4.77=5.93
8.17-5.26=2.91 2.26-0.86=1.4
4.93+4.75=9.68 76.55+4.68=81.23
課件出示圖片
指名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師:回到家里讓自己的父母測量一下身高,回到學校和其他同學的身高作比較,誰比較高。
4.鞏固提升
課件出示圖片
附答案:15.4+2.1+2.3=19.8(千克)19.8 ﹤20,所以不能一起坐船。
師:你能提出什么的問題?
玫瑰和康乃馨一共多少錢?
玫瑰比康乃馨貴多少錢?
……
附答案:2.2+0.6=2.8(元)2.2-0.8=1.4(元)
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課件出示圖片
兩件衣服一共多少錢?
附答案:27.9+54.9=82.8(元)
課后小結
a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b師生總結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07-06
三年級下冊蘇教版數學教案03-23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07-0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0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優秀】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01
關于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4-26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下冊07-16
[熱]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06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新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