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的11個生字,掌握課文出現的新詞語,理解“威風凜凜、優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最后一頭戰象在死前的變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繼續練習快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中,體會村民對戰象的友好、戰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的戰友的深切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掌握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
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象以及戰象對戰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準備:
1、了解作者相關知識,寫作背景,對戰象有一定了解;
2、學生預習課文,了解大象的相關資料,可以搜集其他關于大象及人與動物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能讀通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一、復習導入,交流對大象的了解
1、孩子們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一篇關于大象的課文嗎?(《與象共舞》)誰來說說大象都可以為人們做些什么呢?(生自由發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們的好朋友,可以為人們做這么多事情,但是,你聽說過大象還能幫助人們戰斗嗎?這樣的大象叫戰象(板書:戰象),今天咱們一起認識一頭經歷過戰斗洗禮的最后一頭戰象(補充完課題:最后一頭戰象)。
3、齊讀課題,簡要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沈石溪被稱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這篇文章寫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隊時親身經歷的事情。
4、再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文章都寫了些什么嗎?(如:為什么只有最后一頭戰象?最后一頭戰象怎么來的?最后一頭戰象怎么樣了?寫了最后一頭戰象的哪些事情?)孩子們剛才很會思考,提出了這些很有價值的問題,現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讀課文,了解大意
1、快速閱讀全文,思考剛才的提問,可在書上進行勾畫。
2、學生閱讀后解決簡單的問題。
3、指名說一說課文寫了戰象的那些事情。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成為:英雄垂老──重披戰甲──重臨舊地──自掘墳墓。
三、再讀課文,理解字詞,掃除障礙
1、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歡的語句,也可以在旁邊寫出自己的體會。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詞或句子(如:浴血搏殺、泣不成聲……嘎羧為什么不搬東西,整天優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4、自己閱讀感悟后,小組再合作研讀:交流感受特別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決,準備匯報自主合作。
四、作業設計
1、繼續朗讀課文。
2、抄寫文中的生字和詞語。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戰甲 重臨舊地 自掘墳墓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品讀,感悟戰象的情感。
一、再讀課文,說印象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問題,并一起解決了問題。學到這兒,嘎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預設:可能有“善良”“懷舊”“堅強”“忠誠”“英勇”等,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可以做簡單的整理,以便明確下一步的研讀目標)
二、研讀語句,細感悟
1、文中哪些語句的描寫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請你快速讀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品一品。(學生自由研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
2、小組交流,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
3、集體交流
(1)從哪些語句感悟到嘎羧“懷舊”“善良”?
生讀相應句子匯報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嘔嘔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
“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象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2)匯報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語句。
“象鞍上留著彈孔,似乎還有斑斑血跡──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為什么戰象見到戰斗過的象鞍那么激動?為什么戰象披掛上象鞍又顯得那么英武豪邁?
“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給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
(3)從哪些地方又感受到這頭戰象的“忠誠”?
生匯報“戰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戰斗的戰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4)課文里還有令你感動、令你深思的語段嗎?請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華
1、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嘎羧,贊頌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寫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寫下你最誠摯的贊頌吧。(學生練筆,集體交流)
2、這篇課文與我們剛剛學習過的《老人與海鷗》一課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導學生從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和課文都有具體的描寫兩方面進行比較,再次體驗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寫真實寫具體的方法。
四、推薦作品
像這樣寫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情感故事的文章還有很多,孩子們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條獵狗》、《再被狐貍騙一次》、《義犬復仇》
五、作業設計
1、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小練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選擇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并寫下來。
板書設計:
23、最后一頭戰象
善良 忠誠 英勇 堅強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寫“佳”、“典”等9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綿延”等詞語。在學習課文內容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運用默讀、瀏覽等方法閱讀課文;學習運用關鍵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格羅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動漫人物搶答(課件播放各種迪斯尼中的動畫人物)
師:在同學的生活中曾結識了許多的卡通人物,它們給我們帶了無窮的歡樂,已經成為同學們親密的朋友。看看這些卡通人物你們認識嗎?如果認識,就請你親切地說出它們的名字。
師:大家果然熟悉這些動畫朋友,那你們知道這么多個性鮮明、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的創始人是誰嗎?是迪斯尼。(出示迪斯尼肖像與簡介材料)對于全世界喜歡動畫片的人來說,他還有一個巨大的貢獻,那就是和迪斯尼公司的朋友們共同創建了迪斯尼樂園。我們一起去樂園里看一看吧。
(播放迪斯尼樂園圖)
2、看完圖片后問:你們覺得怎么樣呀?
迪斯尼樂園倍受全世界朋友的喜愛,可是你們知道嗎?在迪斯尼樂園即將竣工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個難題?到底是怎樣的難題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迪斯尼樂園有關的課文,最佳路徑。
3、板書課題:最佳路徑
師:齊讀課題
師:什么是路徑?佳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師:那這條路徑究竟好在哪了呢?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請一名同學朗讀讀書要求。
課件出示要求: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多讀幾遍,也可以用喜歡的方
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做標注。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讀師巡視(有的同學學習習慣非常好:邊讀,邊想,邊做批注)這種學習語文的方法會讓你受益匪淺。
4、師:剛剛同學們讀書讀得很認真,看看這些詞你們會讀嗎?
電腦出示:迪斯尼竣工建筑腦筋催促焦躁思緒吆喝法郎覆蓋倫敦綿延微不足道年邁無力漫山遍野
5、同桌互查,糾正讀音。(讀完的同學坐端正等待)
(適時指導理解詞語的方法)
6、開火車讀
7、(電腦出示生字)典筋催躁緒覆倫敦
重點學習:覆催躁敦
覆:上下結構注意雙人旁的'書寫,要寫在西字頭的下面。組詞理解字義催: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崔)表聲躁:形近字區分(澡燥噪)形旁表義,組詞區分
8、師: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大家說的很好,可是不夠簡練、完整,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種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出示課件:
課文講了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為
從受到啟發,通過()設計出了
小結:我們可以利用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最佳路徑》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它又為什么被稱為最佳路徑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長帶領下,參考學習單的提示學習課文。
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認真閱讀學習單,服從組長安排,有序發言,聲音適當,不影響其它小組學習。
2、圍繞討論問題發言。
3、談看法要有依據,能說清理由。
4、認真傾聽他人發言。
5、小組合作學習
6、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重點讓學生感悟葡萄園主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和格羅培斯精益求精的態度。
1971年在倫敦國際園林建筑藝術研討會上,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如果你是評委,如何為這個“最佳設計”撰寫頒獎詞?請同學們為格羅培斯撰寫頒獎詞。
(提供兩個頒獎詞的范例)
板書設計:
最佳路徑
給人自主
任其選擇
有寬有窄優雅自然
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走進新課程,步入新課程,要認真貫徹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的精神,要緊緊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方面。在課堂教育改革中,要堅持‘一個為本’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發展心理學品質教學的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年質的飛躍,否則會被挪后或延緩。從語言學角度來說,這個階段是學生學習和發展語言的最佳時期,良好的語言發展會促進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綜上所述,本廛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抓住一條主線,兩基本點。一條主線是指以學生發展為主線,兩基本點是指在引領學生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充分發展的空間。
二、教學分析 《雪孩子》課文描述了一場美麗的大雪過后,小白兔和媽媽堆一個可愛的雪孩子,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了快樂……但是后來,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卻化了。它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文章文質兼美、極有意境、極富童趣,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圖讀文,使學生獲得了真實情感體驗。進而學習雪孩子助人為樂、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 課文一共有8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優美,課文插圖形象地再現了課文的內容。要求認識10個生字;寫好“瓜、衣、來”三個字;知道“香”是多義詞;“又“字連用可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第6—8自然段是文章重點,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通過演示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篇為首先次出現不注意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閱讀,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課后的練習安排體現了對語言積累和感受悟的重視。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瓜、衣、來”三個字;認識1個偏旁“孑”;知道“香”是多義詞;“又”字連用可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2.理解重點詞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懂得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飛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這兩句話,使學生知道雪會變成云,理解雪與云之間的變化過程。這兩種變化屬于物理現象,對于剛剛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是極有難度的。所以教師要通過演示課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五、教具 多媒體的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用甜美的聲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圖片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件小禮物,你們看,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將此圖片貼在黑板上,再問學生:“誰認識這個字(孩)?”“你是怎么認識的?”同學們暢所欲言,最后歸納出低年級孩子識字的方法:可以問老師、問同學、問爸爸、問媽媽、查語文書后面的生字表,還可以進行猜讀,如果以后學會了,還可以用的方法等。這部分內容主要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2.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寫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個問題引起懸念,然后播放動畫片:大雪無邊,快樂無限!學生仿佛置身于雪的世界里。聽,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唱歌,看,他們玩得多快樂!動情地朗讀,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把學生帶入豐富的想象和親身體驗中,從而渲染了與詞句相對應的氣氛,使學生主動了解和欣賞了語言所描寫的事物,體驗了作者所抒發的情感。然后通過快速地查數,使學生對全篇課文有個宏觀的把握:知道本課有8個自然段并配有8幅插圖。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求同思維能力。
3.閱讀新課,理解課文 有了剛才情境創設出的基礎,學生自然對這篇文章產生了喜愛之情,此時的心情也是高興的、舒心的、美麗的。所以第一自然要讓學生繼續讀、老師再范讀、再指名讀。通過讀,使學生盡情地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領略雪的風采!“你讀懂了什么呢?”“我讀懂了雪下得非常大!”“從哪兒能看出雪下得大呢?”引導學生從文中找錄問題的答案,進而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然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等詞語都是說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請同學們講這幅圖的主要意思,再結合畫面的內容,體會小白兔往來火里加柴的原因。(因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這部分內容尤其注意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充分發展的空間。“這幾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還會回來了嗎?”這幾個問題是關鍵,但不提出來,而讓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帶著“你對哪個問題最感興趣就研究哪個問題”來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畢竟是低年級的學生,所以要深入到各組,適時地加以引導和點撥,進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這部分內容一定要重點進行朗讀訓練,伴著優美的音樂、看著動畫片,體會“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體會雪孩子崇高的品質,體會小白兔的快樂與憂傷。
5.演示課件,突破難點 為了突破難點,問了一個問題:“雪孩子化了以后,為什么會變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重難點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溫度下雪遇熱會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個詞是說這種現象呢?”,“飛”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這部分內容注意培養學生的求證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雪孩子還會回來嗎?”這是孩子們最想知道的問題,但是老師不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雪化成水、水蒸發到空中形成云的過程”這個課件,以培養孩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最后再能過演示課件“云變成雨和云變成雪的過程”,讓孩子們體會去了學習的樂趣、成長的快樂。“雪孩子回來以后,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來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有創意的表達。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求證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7.總結全文,提示主題 再放動畫片,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最后得出問題的答案。這部分內容主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8.朗讀課文,加深感悟 同學們可以采取任何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課文。如看動畫片讀、個人讀、小組讀、自由讀、默讀、和喜歡的小朋友們一起讀、演課本劇等等,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七、教學評價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對學生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取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基于此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設置如下教學評價: 1.知識能力。 我會寫的字: 我會認的字: 我會認的偏旁: 2.過程與方法。 我會讀:讀《雪孩子》的課文(以錄音帶的形式出現)。 我會畫:畫雪孩子,要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采取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對雪孩子的喜歡之情。
語文教案 篇4
綜合課。
1、認識“盆”、“位”等12個生字,會寫“分”、“要”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3、通過自讀,知道誠實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個誠實的人。
識字 讀文
識字及理解為什么雄日會成為繼承人。
小組合作表演
課件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板書課題,生齊讀)
讀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提問)
二:初讀課文
1、老師范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輕聲讀課文,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先自己讀,再同桌交替讀、聽,糾正錯誤的讀音。
3、標出自然段序號。
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帶注音的生字、詞語、齊讀、開火車讀檢查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并” 、“盛”是后鼻韻。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讀后評議,注意糾正錯誤讀音。
分段練習朗讀
1、第一自然段
a. 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b. 老師引讀。師問:什么時候?誰要干什么?他宣布了什么?
學生以讀代答。(很久以前,有位國王要挑選一個孩子做繼承人。他宣布:誰能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
2、第二自然段
a.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b. 教師范讀。聽一聽,老師讀出了什么語氣?(盼望花開)你也來學一學。(注意指導:十分、天天、看啊、看啊)
c. 指名讀、分小組讀。
3、第三、四自然段
a. 自由練讀。
b. 練習人物的對話,想一想國王問雄日的話,國王和孩子們的對話,注意人物的身份,讀出不同的語氣。
c. 指名分角色讀,小組分角色練讀。
通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出示生字、詞語卡片,用齊讀、開火車讀、個別讀的方法,檢查生字的讀音。
2、朗讀課文
二、討論
1、國王為什么要選雄日做繼承人?
a. 小組討論交流。
b. 匯報討論結果。
三、指導書寫
1、學生對書上田字格中的字逐一觀察,想一想,提醒大家寫字時要注意的地方。如:不能把“分”的“八”字寫成“人”字。
2、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四、完成課后“讀讀想想”。
1、指名朗讀,齊讀。
2、“十分”可以換成什么詞?(“非常” 、“特別” 、“格外”等)
3、試著用“十分”說一句話。(鼓勵與眾不同)
五、拓展練習
六、續編故事:雄日當了國王以后……
板書設計:
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國王:發花種選繼承人
雄日:用心培育不發芽(誠實)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
2.了解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了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3.掌握課本所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盡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3.《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1.題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2.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于課本未加注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①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③展玩不可曉:翻來復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促織》。
④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斗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⑥又試之雞:(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3.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后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幾點:
1.要注意“發展”與“高潮”兩個階段的區別。高潮,表現為矛盾比發展階段更趨尖銳,往往形成一種新起的,驚心動魄的或更奇異的波瀾。成名“蟲死子亡”,就是這種矛盾更趨尖銳,別起波瀾的重要標志。
2.情節的每一階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細節,主要細節間帶有由一事向另一事發展或轉化的性質。細節可單獨成段,也可分屬上下兩段,還可一段包括幾個細節,不要機械地按自然段劃分細節。
3.每一階段的線索提示,要兼顧“事”與“情”兩個方面。單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構思思路。
4.用語要注意簡煉,語句的長短要大體一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創作意圖,情節構思和表現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補充點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從檢查作業入手,導入課文分析
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情節提綱的編寫任務。指名學生,要求流暢地朗讀課文第7段;并用三言兩語說明本文的創作意圖和情節特點。導入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其表現手法。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關于作者的創作意圖: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針芒直指天子。為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為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并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么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系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
語文教案 篇6
課題:《蟋蟀的住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住宅、隱蔽、毫不可惜、隨遇而安、選擇、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隱蔽、傾斜、平坦、扒土、寬敞”等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蟋蟀的“住宅”的特點。
3.初讀課文,疏通文理,了解大意。教學重點:
1、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2、通過重點詞句體會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教學過程:
一、初讀:
1、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昆蟲嗎?你們捉過蟋蟀養過蟋蟀嗎?你聽到過蟋蟀的鳴叫嗎?哪位同學能把自己了解的情況說一說。(生發言)
2、自由讀文,解決生字、生詞。
師講解:注意“蔽、搜、毫”的寫法。 注意“傾、即”的讀音。
解詞:隨遇而安、慎重的意思。
3、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4、全班學生交流、匯報,后老師總結。
二、再讀:
(一)分段朗讀課文、明確文章層次。
1.分別朗讀“蟋蟀住宅的特點”和“蟋蟀是怎樣建造自己住宅的”兩部分。
2、討論分段:
第一段:(1)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還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段:(2——6)蟋蟀住宅內外的.特點。
第三段:(7——9)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讀一讀。
(二)學習:蟋蟀住宅的特點:
1、師:蟋蟀的住宅不就是一個小洞嗎?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啊?法布爾眼中的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子的,具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讀讀二至六自然段,看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
2、學生合作學習。
3、交流、匯報,總結:(選址、建造工具、內外情形)
4、請學生分別朗讀相應的內容,看看作者是怎樣向我們介紹其特點的。
(1)選址。
A、齊讀有關這一內容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B、比較一下蟋蟀和別的昆蟲選擇住宅的住址有什么不一樣呢?
(別的昆蟲:臨時的隱蔽所。 蟋蟀:不肯隨遇而安)
C、老師重點指導學習“隨遇而安”,你是怎樣理解“隨遇而安”的意思呢?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課文中誰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的?誰不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的?
(隨便找個地方就安頓下來。)
D、老師:大家知道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地選擇住址,那它是怎樣地選擇的呢?誰來說出相關的句子來。
(慎重地、排水優良、溫和的陽光)
E、蟋蟀和別的昆蟲不同,那你們喜歡哪個呢?為什么呢?
F、板書:選擇住址
蟋 蟀: 不肯隨遇而安――慎重地、排水優良、溫和的陽光
別的昆蟲: 臨時隱蔽所
G、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那么它是怎樣做的呢?(自己一點一點、、、、、、)
H、同學們,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的時候,你看見別的昆蟲在為尋找安全的住宅而忙碌的時候,自己卻有一個非常舒服的住宅時,你的心會是怎樣的呢?(學生自由想象、發言)
(2)工具。
為什么人們對它們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呢?
(3)內外情形。
A、你對蟋蟀住宅內外的哪一特點感受最深,談談體會。
B、蟋蟀用如此柔弱的工具,挖掘出這樣的住宅,作者看后由衷地稱贊這是偉大的工程,你有同感嗎?
C、用自己的話贊美蟋蟀。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生字和新詞,了解了蟋蟀是怎樣選擇住宅的住址的和它住宅的特點。這么了不起的住宅它又是怎樣挖掘的呢?讓我們下一節課再來探討吧。(四)作業:
畫一畫蟋蟀住宅內外的樣子。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從筑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教育,培養愛護花草樹木、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認識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平坦、灌木、延伸、楔子”等詞語。
3.讀懂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所要贊揚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路旁的橡樹。
1.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些什么?(這棵橡樹什么樣?它與我們有什么關系?人們是怎樣對待它的?作者寫這棵橡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誰?他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等等。)
2.聽老師簡單介紹作者的情況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而且影響極大的一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十七歲初中畢業后就當農村小學教師,二十五歲起擔任一個農村中學的校長,直到五十二歲逝世,始終沒有脫離學校的實際工作。在并不算長的一生中,這位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潛心科學研究,寫出了四十多本書和六百多篇論文,理論上自成體系。
過渡: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寫了《路旁的橡樹》,內容是什么呢?
二、打開書,自由讀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字、詞義查字典。
理解詞語僅供參考。
平坦:沒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勢)。
灌木: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
未來:現在以后的時間;將來的光景。
延伸:延長;伸展。
哨兵:執行警戒任務的士兵的統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楔子:插在木器縫里的木片,這里指可以打進地里的木片。
責備:批評指責。
瀝青: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成膠狀,有天然產物,也有分餾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來鋪路面,也用做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稱柏油。
不約而同:事先沒有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一致。
三、默讀課文,思考。
1.這條筆直的公路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
2.人們贊嘆筑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說明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句子用“--”畫下來。
四、小組學習,交流上述兩個問題,同學間互相解決不明白的問題。
五、班上交流,歸納如下。
1、因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看到了路旁那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都產生了憐愛之心,他們認為這棵橡樹非同一般,應該受到保護。于是他們修改了筑路計劃,既要修路,又要保住這棵可愛的橡樹,因此本應該是一條筆直闊闊的大路,中間卻出現了一個馬蹄形。從這點可以看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
2、坐車過往這里的人根據彎曲的路及路邊的樹,都能判斷出筑路人為了保護這棵樹而使道路彎曲,他們體會到了筑路人為樹讓路的一顆高尚的心。
六、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說說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根據第一、第三幅圖的內容和聯系,想象第二幅圖的內容。]
2、能把三幅圖的內容連起來編一個故事。
3、先按一定的順序說一說,再寫下來。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完整、清楚地敘述一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明確要求
1、自己讀一讀課文中的習作要求,再和小組同學相互交流討論,弄明白本次習作的要求是什么。本次習作的要求是:
(1)仔細觀察一、三兩幅圖,了解兩幅圖畫的內容。
(2)思考這兩幅圖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3)想象第二幅圖的內容,并在腦中浮現畫面。
(4)把三幅圖的內容連起來編一個故事。
(5)先說一說,再寫下來,要求語句通順,不寫錯別字。
三、指導習作
1、仔細觀察一、三兩幅圖,想想每幅圖中有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討論交流。
2、這兩幅圖之間的內容有什么聯系?把自己的想法和好朋友商量。
3、想象第二幅圖的內容應該是什么?
(1)自己想一想,說一說。
(2)在四人小組中相互交流、補充。
(3)全班交流、評價。
通過師生的交流、評價,使學生明白:第二幅圖的內容是不固定的,只要想象合理,能和一、三兩幅圖的內容聯系起來就行。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想象得越新奇、越有趣越好。教師對那些想象豐富、表達清楚流暢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
4、把三幅圖連起來按一定的順序,發揮想象練習編寫故事。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大膽想象,把故事內容編寫得更豐富。
(1)自己練習編寫故事。
(2)同桌或找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編寫的故事。
(3)互相評價、補充、修改自己編的故事。
(4)學生自愿把自己編的故事在全班同學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做相機的評價和指導。
5、學生把自己編的'故事寫下來。
四、修改自己的習作。
1、修改自己的習作,讀一讀看語句是否通順,有沒有錯別字等。
2、學生之間互相修改習作。
3、展示交流成果和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進行指導。
4、學生再修改自己的習作。
5、謄寫修改后的習作。
語文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背誦古詩的興趣。
2、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自主積累語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師生一起收集自己喜歡的古詩。
1、讀一讀,背一背自己收集到的古詩。
2、和同學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古詩。
3、從大家收集到的古詩中挑選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兩首認真練習朗讀,爭取能背下來。
二、組織古詩朗讀會
1、在小組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小組同學互相評價、練習。
2、組織古詩朗讀會,每位同學朗讀自己挑選的古詩。
3、組織大家評一評誰讀得好,請他們給大家介紹經驗。
三、詩配畫
1、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和體會,給詩配上恰當的插圖。
2、舉辦一期“古詩欣賞”墻報。
3、組織學生一起欣賞、評價“古詩墻報”,增加語言積累。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