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語言大師老舍的一篇寫景散文。文章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使筆下的山、水、城、人跟這“溫晴”天氣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幅溫暖晴朗的濟南冬天圖景。
學習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語言,以達到提高語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并進行片段描寫。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反復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優美的語言。
學情分析:
前一課學習了《春》,學生對描寫景物運用生動詞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有所體會,閱讀這篇課文,宜引導學生自己理解。
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②老舍是我國現代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
當“冬天”一詞進入你的腦海時,你會產生哪些聯想?(請學生各抒己見)
我們的省會“濟南”的冬天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隨著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濟南的冬天”。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簡介作者、作品
老舍,現代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等。本文寫于1931年春。
2、詞語教學:讀背“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濟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讀了課文后對濟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內容加以印證。)
(2)、作者通過描寫什么來表現濟南的特點?(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讀課文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步誦讀課文。閱讀時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問題: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何特點?濟南冬天的總體特點是什么?各段描寫之間有何關聯?全班集體研討,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明確課文主要內容,并且依照課文的脈絡,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濟南的冬天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1、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a、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c、第1小節與第2、4、5小節之間有什么關系?
d、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e、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b、c、d、略)
a、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四面環山,像在“小搖籃里”。
b、不可以。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
2、研讀第2—5小節: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抓關鍵詞概括)
b、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
c、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后明確)
[明確]
a、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淡雅。水色綠。
b、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體寫。
五、課堂總結。
課堂小結: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六、布置作業。
掌握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鞏固詞語。
二、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重點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品味語言。
[問題]
a、第3小節和第5小節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
b、第3小節和第5小節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
c、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寫得好?(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明確]
a、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對冬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c、比喻、擬人句。(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過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為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文中還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說說好在哪兒?
[討論明確]
a、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b、全在天底下曬著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2、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處,學習語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細揣摩,盡量能口頭表達,教師從旁點撥、補充。你喜歡文中哪些優美的語句?為什么喜歡?用簡潔的語言來分析。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作用。并模仿舉例。你認為好的語言應當具備哪些特點?應當如何品位語言的精妙之處?在文字表達上應注意些什么?
三、體驗反思。
[提問]為什么濟南的冬天的景色會如此動人?
[明確]
a、細致觀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順序(角度)
d、運用修辭
e、情景交融
四、比較閱讀,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
明確: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順序(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色彩絢麗。《春》還從多種感官角度來描寫。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從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么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冬季帶領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五、課堂總結。
通過學習本文,我們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六、布置作業。
1、寫作練習:借鑒課文的寫法,用你的筆描繪一副“校園秋景圖”。
2、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七、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貫串全文
對濟南的總感受:“溫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城外遠處的山如詩似畫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綠,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八、課后反思。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理解體會詩歌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詩編寫一段詩。
教學重難點:
1、邊讀邊想象,理解體會詩歌意境。
2、仿照本詩編寫一段詩。
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顏色所代表意義的資料。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顏色所代表意義的資料,揭示并板書課題:《愛什么顏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借助字典把詩歌讀正確、讀通順。
2、詩歌講到了哪幾種顏色?這些顏色你喜歡嗎?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本課生字新詞:
lǜmiáomènɡduìlánjiāngjūnchéng
碧綠禾苗夢想隊旗蔚藍將來海軍乘風破浪
2、認讀以上詞語。
3、通過自學你已經學會了哪些生字?用的是什么辦法?
4、還有哪些生字詞你沒有學會?
5、集體討論如何學習剩下的'字。
四、熟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一節詩歌。
1、抽一學生范讀第一節。
2、思考:作者為什么愛碧綠的顏色?
3、“連我的夢也是碧綠的”是什么意思?作者要表達一種什么感情?(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
4、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5、反復朗讀,邊讀邊鄉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對讀、自讀、互讀、引讀……)
6、練習有感情地背誦本段。
7、總結學習方法:讀—思—悟—想象—背
二、按照學習思路自學二、三節
1、交流學習收獲
(第二節,邊讀邊鄉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體會作者身為少先隊員的自豪驕傲的情感。
第三節,邊讀邊鄉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體會作者遠大的理想和報復。)
2、回讀詩歌
(1)你最喜歡哪些句子?為什么?
(2)自由讀、背自己喜歡的部分。
(3)小組賽讀,教師相機指導。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歌。
四、練習:
1、把句子補充完整:
我愛()顏色,
因為——()
2、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詩編寫一段詩。
板書設計:
愛什么顏色
碧綠熱愛大自然
火紅自豪、驕傲
蔚藍遠大理想和報復
教學反思:
這首詩歌語句簡練,結構相同,描繪的顏色絢麗多姿,學生比較喜歡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以不同形式的朗讀進行訓練,讓學生在讀中學字。在讀中學文,在讀中悟情,效果較好。另外,指導學生仿照課文寫詩歌,學生寫出來的詩歌不僅形式合理,而且也能像作者一樣借詩抒情,有一定內涵。如操佳佳同學寫的:
我愛潔白的顏色,
因為——
云朵是潔白的,
雪花是潔白的,
白衣戰士們勇敢地和H1N1病毒斗爭,
他們的心靈也是潔白的。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識記A.關于《彷徨》B.“煙靄”等詞語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說創作的社會背景
B.根據人物描寫和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及對主題的作用
D.倒敘手法(復習)
〖教學設想
1.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強調預習,以免課堂上出現空對空的情形。
2.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弄清。
3.文章較長,知識點多,要學的東西也多,容易雜亂,擬從三個方面實施教學
A.小說的環境描寫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的意義
4.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5.三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查找相關資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國社會的狀況
2.讀2-3遍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于彷徨及祝福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歷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運動1919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
1.這篇小說所寫的人物有幾個,請大致給他們分類
2.小說采用什么記敘順序
3.以什么為線索
4.這篇小說的敘述的時間跨度有多大,具體地寫了哪幾個地點,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5.給你感受最深之處是?說一點理由
6.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
1祥林嫂
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
柳媽
我
不需很精確,旨在訓練學生理清人物關系的能力
2.倒敘3.我的見聞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魯鎮衛家山賀家墺
濃縮在舊歷的年底的魯鎮由此輻射
短篇小說的時空安排
6.見板書
三.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命運與性格
小說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形象來表現主題,那么她有怎樣的命運,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
1.簡述她的主要生活經歷
2.小說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么性格特點,請找出并分析
畫眼睛---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還是畫她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跳讀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臉色表黃----生活艱辛
紅潤----青春的活力
順著眼---善良.安分.溫順
第二次
兩頰消失了血色
順著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
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
沒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
第三次
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3.是什么使她的命運如此悲慘直至死去?而她對自己的命運又采取了怎樣的態度與行為?從其態度和行為可看出其怎樣的性格特征。
四.練習
從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六.布置作業
熟讀文中關于祝福景象的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七、板書設計
情節內容 順序
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結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敘
開端初到魯鎮
發展被賣改嫁
高潮再到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小說的環境描寫
2.分析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討論上節課的課后練習一
參考角度:A、沒有名字B、小十歲的丈夫C、工錢
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視的信息
二.小說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點拔:1)關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關于環境描寫的類型及要求
1.文中幾處寫祝福景象,三處祝福景象的描繪目的何在?
研讀開頭一節
A舊歷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氣息?
B.將到新年是一種怎樣的氣氛?
C.四叔與我見面的情景表現什么?大罵新黨,S在書房里表現什么,為什么不是留在書房里
2.研讀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寫
A、此段描寫最突出的是什么,找關鍵詞
都沒多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有什么特征,層如其人,表現了什么?
明確總結
1.沉悶壓抑的氣氛
2.封建的風俗習慣迷信根深蒂固(盡管封建制度已S終正Q)
3.保守虛偽反動
三.研讀冬季日短一節
1.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
2.為什么說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則無聊生者不生------
明確:渲染社會環境的黑暗與可惡,營造悲涼氣氛,表示我對祥林嫂的同情與憤激
四.研讀小說的結尾
這一結尾的作用,與文章其它部分的關系
點拔A、在結構上B、對于中心的表達上
明確:
A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
B與祥林嫂的死的慘象和天地圣象的預備給魯鎮人們以無限幸福的氣氛形成對比,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五.總結性討論
1.小說為什么題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節發展與之有關,提供了背景
B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強烈的對比,增強悲劇性
2.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不是兇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傷痕
B.同情她卻給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A:我與魯四老爺
B:我的說不清
也許有---自以為慰藉,不忍心增其煩惱
也未必---意識到增添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
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
我說不清,始終不否定靈魂的有,表現我對幫助祥林嫂擺脫封建迷信毫無力量,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我的軟弱性
具有進步的思想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卻軟弱無能,沒有改良的辦法.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六
2.自選角度,寫一則讀書筆記
七、作業反聵及校正
八、教后記
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①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②了解游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順序閱讀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⑤培養搜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石鐘乳、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可以做成課件。
A案
第一課時
●談話,揭示課題,初識課文
你喜歡旅游嗎?都游覽過哪些地方?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里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讀讀課文,今天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光游覽。
聽朗讀錄音。
說說跟著作者游了一趟雙龍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導細讀,了解游覽順序
①導語:“就聽一遍,大家肯定覺得不過癮,現在我們來細細學習。”
學生自讀,要注意讀準生字、理解新詞,并用“…”畫出提示作者游覽順序的有關詞句。
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②指名回答,師生共同討論。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并隨機讓學生讀讀這一段,注意正音,指導讀順,引導學生理解詞義,如:仰臥、臀部、水程等詞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板書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③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理清課文脈絡。
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分別請6名學生來讀對應的段落,注意不多讀也不少讀)
●課堂作業
①認讀生字、生詞并書寫,遇到疑問隨時發問。
②隨機利用搜集的資料介紹雙龍洞的石灰質巖石及其形成的石鐘乳、石筍。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①默寫生字詞。
②讀課文。這節課我們按照游覽路程來欣賞景點、品讀文章。
●閱讀,體會路上景色
①引導學生讀中感受。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這位同學讀出作者的心情了嗎?”
學生自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當時的心情。再讓學生個別展示朗讀,點評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③放映課件,輔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這是映山紅,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色彩多明艷啊。
③感悟課文寫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你覺得作者對溪流的描寫很有情趣,對嗎?你從哪里感覺到的?
(品味“時而……時而……”一句,體會幾對反義詞的妙用)
●討論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
①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春光美”來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會怎么來概括呢?
請一名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寬”“高”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在簡圖上補板書:寬、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么感覺?
理解“突兀”:高聳,指山勢高聳。“森郁”:樹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很有氣勢,不禁使人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個大會堂,高高的石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④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讀一讀,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導,作者順著溪流游覽。現在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了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①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么滋味,我們也來試試。齊讀。
②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看課件外洞由近及遠的鏡頭,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③默讀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過孔隙是怎樣的情形、怎樣的心情?
誰來讀讀,讀出作者的感覺、心情。
你覺得哪些語句真切地寫出了作者這種緊張的心情,能把它背出來嗎?
復述或者背誦這一自然段。
第三課時
●聯系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于到達了內洞。內涵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了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①請一名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學生邊聽邊畫出描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蜿蜒”是怎樣的?據字形釋義,再觀看課件,讓學生作描述。
②結合課件(或圖片),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除了課文寫到的,你還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學生小組內交流評議,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洞內景物的描寫,也是有順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來表明觀看順序,讀一讀,感覺這樣寫條理就比較清楚了。
b.指名看著圖像,試著給圖配音,描述洞內景象。
●小結
作者乘船出洞,結出了雙龍洞之游。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組讀課文。
●質疑問難
●推薦課外閱讀
像這樣的課文,記錄了作者游覽過的地方,你讀了,仿佛跟著作者在游覽觀光,這就是游記,你喜歡讀嗎?都讀過哪些游記?你都摘記了精彩語段嗎?能背記這些精彩語段嗎?
●課堂作業
①背誦、摘錄精彩語句。
②指導造句;
時而……時而……(引導體會在描寫景物、事物的形態變化時可以運用,舉例提示:“大海時而……”,“舞蹈動作時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讀課文范句,體會分句間轉折的意思,然后教師或學生示范造句,指導仿造)
②板書設計:
B案
第一課時
●揭題
把你了解到的有關金華雙龍洞的情況介紹一下,教師瀏覽網頁綜合介紹。
●整體感知
課文是怎么寫的呢?自讀課文,讀準,讀通,遇到難以理解的詞句或聯系上下文解決,或請教同桌、教師。教師巡視,發現普遍性的問題及時講解。
說說課文都寫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樣的景致、當時的心情等)
●探究閱讀,理清脈絡
①課文哪些語句提示了游覽順序,讀讀畫畫,并畫出游覽示意圖。
個人準備,然后小組討論,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新疑問在小組中提出,互相討論。此時教師巡視各組,適當加以點撥。選定一組的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參觀路線圖,并做介紹。
②根據討論,梳理課文。可以把整個過程分為“路上見聞”“外洞”“通過孔隙”“內洞”四個部分。
③分別請各小組輪讀各段,注意正音,同時對一些難解詞進行釋義,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鐘乳等詞語。
④作業練習,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品讀課文
圍繞“在游覽過程中,作者怎樣把看到的景致、內心的感受寫出來的”這一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品析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體驗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通過琢磨怎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然而然地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學習,教師引路。
“路上見聞”一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讀出來?(抓住描寫油桐、映山紅、溪流等景物的句子來體會)
指導朗讀,試著默記或背誦這些語句。
②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自學,然后交流。
(體會如何寫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學習,同桌合作體會。
(這兩部分是重點,可引導圍繞以下幾是探究學習;
a.作者怎樣寫出“孔隙”中擠壓的感覺?
b.課文怎樣表達內洞的寬大?
c.描寫石鐘乳、石筍就兩句話,卻寫出了這些巖石的形狀變化多端以及觀賞的樂趣)
相互商定各選一部分,按“讀讀、說說、背背”三步與同桌交流,聽方需做出評價、提出疑問。雙方相持不下時可請教老師。
●知識內化
分學習小組,任選其中的一部分做為自己的導游講解內容。(可以結合板書示意圖做導游講解)
在四人學習小組充分練習講解的基礎上,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小組其他成員幫助他(她)進一步完善導游講解詞,可以增添課外了解、搜集的資料。接下來全班同學組成“金華雙龍洞旅游參觀團”,各組代表到講臺前擔任一次導游。全班同學進行評論,總結經驗,改正不足之處。
●課堂作業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豐富詞匯。
2、感受打比方的寫法的好處。
3、閱讀短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讀、背古詩,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5、通過言語訓練提高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能說會道
難點:學習仿寫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點。
教具準備:
課件及圖片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語海暢游——漢字真有趣
1、讀一讀,看誰讀得最正確。
2、讀一讀,想一想:每組的字為什么讀音不相同?
3、學生討論。
4、教師點撥:漢字就這么有趣,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詞語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讓學生多讀幾遍,讀準多音字的讀音,并理解每個字在詞語里應該讀特定的讀音。
6、拓展:你還能說出其它的多音字嗎?
二、語海暢游——詞語搭配
1、出示“童年”開花圖,以“童年”這中心詞,讓學生在四周填上合適的詞語。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樂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組互讀、互聽、互相糾正。
4、拓展:你還能用更多的詞進行搭配嗎?如:美麗的田野、綠油油的`田野、一望無際的田野……
5、老師小結。
三、語海暢游——照樣子寫句子
1、自由讀例句,體會句子的特點。
2、學生討論:這個句子描寫的事物是蘆葦,聯想的事物是桅桿。把蘆葦比作小船上的桅桿,我們把這樣的句子稱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學生照樣子寫幾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組互讀、互聽、互相糾正。
5、老師小結。
四、背誦古詩,積少成多
1、輕聲讀古詩,不認識的字,看拼音多讀幾遍。
2、將古詩大聲讀給同桌聽,同桌專心聽,欣賞,指點。
3、再讀詩句,想象畫面,比誰讀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詩句。
5、拓展:課外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五. 閱讀平臺——《一只小鳥》
1、輕聲自由讀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講了什么?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細讀短文,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多讀幾遍,并說說為什么?
3、再讀短文,討論:
(1)你想對那只小鳥說些什么?
(2)你還想對用子彈打鳥的孩子說些什么?
第二、三課時
一、學習“能說會道”
1、創設情景,引導說話。
播放《童年》的歌曲,聽了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確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課文中《綠葉的夢》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最令他覺得有趣、難忘的是采集綠葉,制作標本。而《蘆葉船》的作者最難忘的是采蘆葉做各種各樣的蘆葉船,放在家鄉的小河里,放在長江里。現在,我們來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選擇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興的事,講給同學聽,讓大家分享你的快樂。
3、每組推薦一個同學向全班同學說。
4、師生合作評價:態度是否自然大方,語言是否規范流暢,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說具體。
5、評出“故事大王”。
二. 學習“筆下生輝”
1、激發習作興趣
2、明確習作范圍和要求
(1)讀題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習作要求是什么?你準備選擇哪一件事來寫?
3、提出要求,指導習作
(1)回憶自己和別人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2)在眾多的童年趣事中,選擇一件你認為最有趣,最難忘的寫下來。學習本單元的寫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寫具體。用上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4、學生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互動評一評:小組內互閱、互評,看看哪個地方寫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寫具體。
6、修改作文。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8-05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試講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