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的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比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一個數的因數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順次寫出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它們公有的因數是哪幾個?公有的最大因數是誰?
8的因數:1、2、4、8
12的因數:1、2、3、4、6、12
(生完成,師點評)
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數,叫做它們的公因數。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數,叫做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怎么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1)生找,師總結
(2)思考:觀察一下,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3)小結:兩個數的公因數都是最大公因數的因數,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公因數的倍數。
三、對應訓練
1、把6和24的因數、公因數分別填在相應的位置,再圈出它們的最大公因數。
2、找出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3、寫出下列分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數。
總結:當兩個數是倍數關系時,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就是較小的數;當兩個數是互質數時,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4、⑴分別寫出1,2,…,20各數和4的最大公因數。
⑵找一找1,2,…,20各數和10的最大公因數,你有什么發現?與同伴交流。
四、拓展延伸
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
24 = 2×2×3×2
36 = 2×2×3×3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數= 2×2×3= 12
釋疑解難
1.幾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理解求最大公因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做一做
1.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1)6和9(2)15和12(3)42和54(4)30和45
(5)5和9(6)34和17(7)16和48(8)15和16
答:(1)3(2)3(3)6(4)15(5)1(6)17(7)16(8)1
2.按要寫出兩個數,使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是1。
(1)兩個數都是質數: ____和____。
(2)兩個數都是合數: ____和____。
(3)一個質數一個合數: ____和____。
答:(1)2、5(2)4、9(3)13、8
3.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例如,5和7是互質數,7和9也是互質數。
課堂小結
1.第一部分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第二部分學習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小學數學的教案2
學習目標:
1、能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用加法、減法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解決問題(師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能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用加法、減法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黑板出示師指一名學生讀)師:要達到學習目標離不開同學們認真看書自學同學們有信心達到學習目標嗎?(有)
三、口述自學指導(教師邊口述學生邊自學)
師:把書翻到4頁例1看情境圖和下面的計算方法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應怎樣列式計算?重點看下面的三種計算方法:1、先看小男孩的計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2、再看小女孩的計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3、最后再看綠衣服小男孩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
四、先學(看一看)
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師巡視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看書自學
2、"做一做"(第x頁第x題)師:下面老師來考考同學們看誰做題最認真①指2名學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學做在書上②師巡視發現其他學生的錯誤
五、后教(議一議)
1、學生更正師:發現錯誤的來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錯誤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紅粉筆圈起來在旁邊改正)
2、討論(議一議)(1)認為22+21—16=27(人)這個算式列正確的舉手?認為22+21=43(人)43—16=27(人)這個算式正確的舉手?(2)認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認為22+21—16=27(人)這個算式正確的舉手?與第一種方法有什么不同?(3)認為得數正確的舉手?認為單位名稱正確的舉手?
3、評議板書、正確率
4、同桌對改生更正錯誤
六、練習
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都很正確下面我們來玩一個小游戲男女生比賽看誰能快速、正確地列式計算比誰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臺微波爐賣出18臺又運來28臺現在有多少臺?(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參加歌唱比賽有多少人沒有參加歌唱比賽?(3)同學們做黃花35朵紅花20朵送給二(2)班28朵還剩多少朵?
1、師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比賽2、形式分必答、搶答······
七、全課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住你們!
2、評比本節課比賽情況獲勝的表揚失敗的鼓勵八、當堂作業(練一練)師:下面就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吧!
比誰字體端正并能做全對作業:
1、小紅家有公雞25只母雞17只賣了20只還剩幾只雞?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隊員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隊員?
小學數學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圖形的含義,會判斷軸對稱圖形,能找出對稱軸。
2.通過自我實踐、小組合作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觀察、討論、創作,使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美,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用學生喜歡的事物、人物創設課堂情景,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積極探索新知。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漫畫人物——三毛,創設情景:黑板上畫一個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請學生畫出來。孩子們都踴躍地上黑板添眼睛,畫耳朵,可其他同學總覺的不滿意,其中一位同學獲得大多數人的贊同,于是邀請她介紹經驗。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樣大小,都要互相對稱。學生從畫三毛頭像中意識到“對稱”二字,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二、聯系生活,引導探究。
電腦演示:飛機、機器貓、蝴蝶、京劇臉譜、建筑物等軸對稱圖形。學生嘩然,十分欣賞,氣氛十分活躍,紛紛談各自感受。
生A:這些圖片我都很喜歡,但我比較喜歡機器貓、蝴蝶的圖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歡蝴蝶,顏色鮮艷,而且左右對稱,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圖片,如蝴蝶、京劇臉譜都是左右對稱的。
生D:很多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很美。
師:的確是的,這些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張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嗎?試一試。同桌兩人合作畫畫,有的學生直接在紙上畫;有的學生先畫一半,再畫另一半;有的學生把紙對折再畫;有的學生用剪刀剪……方法各異。制作完畢,把部分學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紹制作的方法和過程。并讓學生談談這些作品共同的特點。
生E:兩邊都對稱。
生F:這些作品都可以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完全重合。
師:那老師也來試一試,把紙對折,用手隨便撕了一個圖形,問學生這個作品是否有那樣的特點。
生齊答:有。
師:具有這種特點的圖形,我們叫它軸對稱圖形,你知道中間這條直線是什么嗎?
生: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讓我們帶著學到的新知道再來欣賞一下剛才的圖形,找找它們的對稱軸。
學生再次欣賞,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軸對稱圖形的美有了更深的體會。師:生活中還有這樣的圖形嗎?用你們的眼睛去發現、去尋找。
生A:蝴蝶、飛機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B:京劇臉譜也是軸對稱圖形。
生C:窗戶、桌子、椅子、汽車……都是。老師的衣服,還有我的臉也是。
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老師笑著問:“那你臉的對稱軸在哪里呢?”學生很仔細的從額頭一直畫到下巴,樣子十分可愛。學生從生活中找到了許許多多的軸對稱圖形。深刻地體會生活中充滿著有趣的數學知識,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原來是這么美的。學生也從已學圖形中找到了軸對稱圖形,老師趁熱打鐵組織討論。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學生分組研究,師生交流。在離下課大約還有十分鐘左右,鼓勵學生自己去創作軸對稱圖形,學生有畫畫,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積極的.把作品展示給同學看,足見他們這堂課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教學反思:
這堂課生動活潑,氣氛濃烈。同學們學得輕松,愉快,在教師引導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學到知識,掌握本領,并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實踐,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投其所好,導出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作為課堂的開場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節課以“幫三毛畫耳朵眼睛”的開場白,學生以絕對輕松的心態開始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正常發揮。并且在看似游戲的活動中發現數學,充分煽動學生學習的激情,為新授作最佳鋪墊。
2、欣賞生活,欣賞數學。
教學中學生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后,去生活中尋找軸對稱圖形,最終找到了許許多多,足以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當學生看著機器貓、蝴蝶、飛機嘖嘖贊賞時,實際上學生也在贊賞數學。原來數學并不是枯燥的數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顆欣賞美的心去學習。
3、小組合作,自行探索。
在當今社會中,面對許多機遇和挑戰,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除了自己個體的競爭意識,還需要團結協作的群體精神。因此,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行探索,自行發現知識,歸納知識,掌握知識。學生能在這種探索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并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合作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通過數學教學,提供給學生更寬闊,更精彩的生活舞臺,更豐富多樣的生活形式,在教學中,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讓他們的人格得到健全,成為有學識,有能力,有修養的高尚的人。
小學數學的教案4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五冊第一節中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第1課時,本課學習內容主要是認識圖形,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測量等方法,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征,建立相應的概念。
二、教學設想
《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可以用1課時進行教學。其重難點是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和區別。教學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與教材的知識結構,遵循幾何圖形教學的基本程序與規則,設計上主要利用多媒體CAI課件,視屏展示臺等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同時也結合實物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等傳統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中多種教學形式的變換,直觀、生動、形象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進而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欲。充分發揮多媒體組合教學優勢,讓學生學的積極、主動,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
1、應用多媒體CAI課件及視屏展示臺,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長方形的概念及特點,靈活性強,操作方便,這是其它電教媒體無法比擬的,有利于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2、借助長方體、正方體實物,畫長方形、正方形,從實物表面中抽象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圖形,再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面,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實踐性強,可見度大,有利于學生區別長方形、正方形。
3、教學中由于多媒體課件展示、實物展示等電教手段的應用,加快了學生接受信息和反饋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學密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目標分解表
四、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歸納。
3、關鍵: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等活動,發揮學生多種感官作用,從而獲取有關圖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認識。
五、教學媒體運用情況表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知
1、復習:電腦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提問:長方體有何特點?長方體有何特點?
2、師生同步操作
把長方體、正方體的每一個面都剪下來,提問:剪下來的每一個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導入: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點?
(二)學習新知
A、認識長方形
1、初步認識長方形
(1)(投影)用長方體實物的一個畫面出一個長方形平面圖。
(2)①電腦逐步顯示畫的過程,邊畫邊講解。
②長方形是長長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長方形。
③摸一摸長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平平的面)
④長方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每一條線段都叫做長方形的邊,所以長方形有4條邊,也是四邊形。
(依次閃動每一條邊)板書:四條邊
⑤摸一摸長方形的邊有何感覺?(直直的邊)
⑥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閃動長方形的四個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過程)板書:四個直角
(3)長方形邊的特點
①猜一猜,長方形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上、下邊相等,左右邊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辦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小組動手、合作試試。
③匯報活動情況
④電腦演示長方形上下對邊移動重合,左右對邊移動重合。
⑤小結長方形特點。
上下兩條對邊相等
4條邊 兩組對邊相等
4個直角 左右兩條對邊相等
B、認識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體實物的一個面,畫出一個正方形平面圖。(電腦顯示畫的過程)
2、4人一小組自學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匯報學習情況。
4、老師小結正方形特征。(邊講解邊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板書: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條線段圍成,每一條線段也叫做正方形的邊,所以它是一個四邊形。(依次閃動每條邊)板書:四條邊
③展幕演示,4條邊的重合過程。板書:四條邊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個直直的角。(依次閃動每個直角)板書:四個直角
4條邊 四條邊相等
4個直角
C、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它們各有何特點?長方形與正方形有何異同?
小學數學的教案5
教學內容:
名數的改寫--教材第82頁例1-2,做一做題目及練習十九1-2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會利用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名數的改寫,為學習復名數和小數的相互改寫做準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米=()厘米1千米=()米1平方米=()平方厘米
1公頃=()平方米1噸=()千克1時=()分1分=()秒
二、新課
1.教學名數的概念。
“在計量長度、面積、重量、時間等的時候,得到的數都帶有單位名稱,如3米、20平方米、1噸100千克、4分5秒......等。通常我們就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
板書名數的概念。注意強調名數概念中的關鍵詞“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同時還要指出,這里的單位名稱更準確地說是計量單位名稱。
“只帶一個單位名稱的數叫做單名數,如3米、20平方米等。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名稱的數叫做復名數,如1噸500千克,4分5秒等。”
“在實際中,常常需要進行不同單位的名數改寫,如上1噸500千克可以改寫成1500千克、245秒可以改寫成4分5秒,等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怎樣進行‘名數的改寫’。”
板書課題。
2.教學例1。
板書題目。
“我們先來看第一問。要將3米改寫成厘米數,先想想:1米是多少厘米?”
學生答出1米=100厘米后,進一步提問:
“3米是幾個100厘米?”
“3個100厘米又等于多少厘米?”(等于300厘米。)
學生答出3米是300厘米后,再問:“從這道題可以看出,要把米數改寫成厘米數應該怎么辦呢?”
學生回答后指出:把米數改寫成厘米數要乘進率100。
“再看第二問。要把2噸50千克改寫成千克數。這里的50千克還用不用改寫?”
“需要改寫哪個數?”
由此引導學生想出2噸50千克中的千克數不用變,只要把2噸改寫成千克數,再加上原有的千克數就行了。
“那么,噸數怎么改寫成千克數呢?請大家自己先算算。”
學生完成后,指出:把噸數改寫成千克數,要乘進率1000。
教學完例1后進行一下小結:“從剛才的計算可看出,由米數改寫成厘米數,噸數改寫成千克數,都是‘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都要乘單位之間的進率’。”(板書這條結語。)
3.做一做。
做教科書第82頁“做一做”左欄的題。
讓一學生填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直接填寫在教科書上。訂正時,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4.教學例2。
板書題目。
“要把50000平方米改寫成公頃數,首先必須要知道什么?”
使學生明白首先需要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
“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答出進率是10000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公頃等于10000平方米,那么,50000平方米里有幾個10000平方米?”(有5個。)
“也就是說,50000平方米里有幾個1公頃?”(有5個。)
“那么,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頃呢?”(等于5公頃。)
“所以50000平方米=5公頃。”(板書此式)
“由此我們看到,要把平方米數改寫成公頃數,只要將平方米數除以進率10000就行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怎樣將375分改寫成幾時幾分?”
“請大家先想一想,應該怎樣將分數改寫成小時數?”
啟發學生想:1小時等于多少分?375分里有幾個60分?
先讓學生計算,發現除不盡,再提示:“除得的余數表示什么?”
學生思考后,再請一、兩名學生敘述一下自己的改寫思路。
“從上面可以看出:由平方米數改寫成公頃數,分數改寫成小時數,都是‘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都要除以單位之間的進率’。”(板書此結語。)
5.小結。
引導學生說出“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要乘進率”;
“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
板書上面的結論。
三、鞏固練習
1.做教科書第82頁“做一做”右欄的題。
讓一學生填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直接填寫在教科書上。集體訂正。
2.做練習十九的第1、2題。
先做第1題,集體訂正后,再做第2題。
讓三名學生填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直接填寫在教科書上。教師注意巡視。
集體訂正時,教師可以挑選三張投影片中做得不太好的一份讓大家進行判斷。
第1題,特別要注意2千克80克=()克,學生易錯。
第2題,注意1070毫米=()米()厘米,這種形式在例題里沒講,提示學生考慮應先改寫成什么單位的數。
第4教時(總第44教時)
教學內容:
鞏固練習--教材第83頁練習十九3-5題。
教學目的:
通過名數的改寫和綜合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常用的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名數的改寫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出示投影片:
1千米=()米150厘米=()米()厘米
1噸=()千克1公頃=()平方米
1平方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平方千米=()公頃180分=()時
5分=()秒7日=()時
二、綜合練習
1.做練習十九的第3題。
這道題需要說明播種機的作業寬度,作業寬度和行進距離與播種面積的關系,因為學生抽象理解播種機的工作效率要比名數的改寫更加困難。
2.做練習十九的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再進行集體訂正。教師要注意巡視平時學習較差的學生對千克和克間進率的掌握情況,發現錯誤應及時指導。
3.做練習十九的第5題。
這道題要從分變成幾日幾時幾分,兩次用進率去除用的進率不同。從分到時除以進率60,得到小時后再除以24才能得到幾日;如果有學生先算出日與分之間的進率,用該進率求出有幾日后,再用余數求得幾時幾分也是可以的,只是這種算法難度較大。這里要先讓學生獨立想辦法做,集體訂正時,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做法。
三、思考題
第83頁的思考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其計算方法是:把所求的那個月的日數和表中那個月份下的數加起來,減去1以后用7除。看余下的數是幾,就表示那天是星期幾。如果加、減后所得的數比7小,那么得數是幾,這天就是星期幾。如果能整除,余數是0,這天就是星期日。
以上規律要讓學生自己去找,并且可以讓學生根據這個規律編制一個當年的表,放在鉛筆盒里,便于隨時查看。
小學數學的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并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平均數。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平均數
1、第一輪套圈比賽
(1)師:看!體育組的男、女生正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
第一個出場的是2個隊的隊長:xx和xx。想不想看看他們的成績?
(2)師:第一輪比賽: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樣比出來的?(6<10,比個數或直接從統計圖中,條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輪套圈比賽
(1)師:比賽還在繼續:男生要加油了!出場的是誰?xx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績如何?
(2)現在看3個男生和3個女生的成績,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的準一些呢?你是怎樣算的?
(3)第二輪男生套的準些!男生趕上來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輪套圈比賽
(1)師:最后的機會來了!男生最后出場的是誰?套中了多少個?再看女生!
(2)現在,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只比總數不公平,男女生人數不一樣!)
(3)討論: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個,女生5人共套中30個。怎么比呢?
師小結:男女生人數不等,不能只比總數,比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才公平!
(二)移多補少,認識平均數
1、出示男生成績統計圖。
(1)師:先來看男生成績統計圖。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
你能從圖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
師:你怎么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口述移多補少的過程,課件演示)
師小結:從多的里面移給少的,使每份同樣多,這叫做“移多補少”。
(2)師:“7”是指每個男生都就套中了7個嗎?
師小結:這個“7”是將男生每個人套中的個數通過“移多補少”以后得到的結果,它是4個男生套中的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2、出示女生成績統計圖。
(1)師:再看女生成績統計圖。這次,比一比,看誰估計的.準?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圈?寫在自己本子上,不給其他人看!
(2)師:你估的是幾?
(3)師:有估計10個的嗎,可能嗎?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個,有可能嗎?為什么?
(4)你怎么估計出來的?
3、師:現在你能快速評判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
解決這個問題,是誰幫了我們的忙?平均數還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計算平均數
1、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師:剛才我們是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數?
師:誰來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2、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你能計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嗎?(生自練,匯報)
3、對比
(1)師:計算的結果與“移多補少”的結果一樣嗎?
(2)師:為什么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時用總數除以4,而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時除以5呢?
4、師小結:我發現同學們的數學素質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補少看出平均數;會動腦,還會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計算出平均數。這兩種方法你喜歡哪種?哪種好?實踐出真知!下面,我們試一試!
5、及時練習
(1)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
①出示3個筆筒(6枝、7枝、5枝)
師: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筆?生匯報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來的?
②變成5個筆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師: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師追問:為什么不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③師小結:求平均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方法。
(2)練習“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3根絲帶,這三根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生動筆算,匯報,交流)
追問: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來指一指。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籃球隊員的身高。
師:你們身高大約多少?打籃球需要高個子!
師:聽x老師說,請你判斷。對的打“√”,錯的打“×”。準備好筆!
(1)那么,籃球隊里每個隊員身高都是160厘米。
(2)x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嗎?(口答)
(3)x是中鋒,隊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師:課前,x老師拍了他們的照片,介紹給大家認識:請看!
哪個是x?哪個是x?
2、游泳有無危險。
(1)xx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兒童游泳池練習游泳有危險嗎?
(2)xx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呢?為什么?
(五)機動練習,拓展應用
機動:回到我們男女生的賽,引導學生看題,提出問題。
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想到大于12的數。
小學數學的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和含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學會正確計算。
2、通過學習,養成認真審題,規范書寫,仔細計算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括號的四則運算。
三、教學設備:
幻燈片、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復習準備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購買一張成人票需要24元,兒童票半價。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此問題。同桌兩人說說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張兒童票的價錢,是半價,所以用24÷2,前兩個24是爸爸和媽媽的兩張成人票的總價。兩張成人票加上一張兒童票就是他們購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媽媽兩張成人票的總價,玲玲的兒童票用24÷2,再把三張門票的價錢加在一起就是總門票的價錢。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這兩個綜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這兩個綜合算式都是沒有括號的,而且算式中有加減法也有乘除法。這樣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學生總結運算順序。
新課教學
1、(小黑板出示)先讀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120—144÷18+35(58+37)÷(64—45)
(1)學生口述運算順序,教師用框線圖表示順序。
(2)集體校對,說明注意點。
2、教學例1。
(1)把準備題
①中的144改寫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問這道題中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認為應當怎樣計算?
(3)全班同學統練,一生板演,集體校對,講評。
3、教學例2。
(1)把準備題②中的45改寫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較例2與準備題的異同,確定運算順序。
(3)獨立完成并自我評價,指名讓一名學生向全班作匯報。
4、練習“試一試”。
(1)板書:1515—15×(94+54÷9)
(2)同桌同學互相交流,并獨立進行計算。
(3)用投影校對典型錯例,歸納并作出鼓勵性評價。
5、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讓全體學生做填空題。
(1)280—43×6+540÷36可以同時計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應該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應該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應該算x。
2、課本“練習”第1題,先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請每位學生首先認真對4個小題進行審題。
(2)學生獨立完成各題。
(3)全班集體校對,指出錯誤原因并訂正。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特別是再看例1、例2使我們明白,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們應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確。
小學數學的教案8
教學目的
1.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在實際中應用理解.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2.組織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3.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教學重點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8+?”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
在實際中應用理解.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進行環保教育.
1.出示圖片:主題圖
2.教師談話
樹林中有一些小樹,分兩排種植,少先隊員大哥哥、大姐姐們要為小數澆水,第一排有8棵樹,第二排中了6棵樹,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們工需要為多少棵樹澆水嗎?
二、問題擺現,體會計算多樣.
(一)教學“8+?”
1.根據問題,同學自己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討論.(出示圖片:說一說1和說一說2)
(二)比較
1.計算對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收獲嗎?我們再看幾組,先計算,如果有收獲請你驗證你的想法,
如果沒有,請你繼續總結.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結.
9加幾就減1,8加幾就減2.
5.反饋練習.比一比,誰算得快.(說一道,算一道,并說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圖片:擺一擺,算一算
(二)出示圖片:蝴蝶
(三)出示圖片:蜻蜓
(四)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蘊含的數學問題(如:種樹問題、游戲問題、銀行問題),
選一些挑戰性問題大家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使之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四、課外研究.
7+( ) 6+( )
有什么辦法計算更快?
小學數學的教案9
一、教學內容
信息的誤導
二、教學目標
1.會綜合應用學過的統計知識,能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正確解釋統計結果。
2.能根據統計圖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或簡單預測。
三、具體編排
1.例1說明從信息表達比較模糊的統計圖中無法得到準確客觀的結論。
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圖中其他部分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他占彩電市場份額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制作統計圖時,一定要客觀準確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統計圖時,不要被數據模糊的統計圖誤導。
2.例2說明利用統計圖進行統計分析時,不能僅僅關注統計圖的外在表象,還應了解統計圖所包含的具體的統計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
教學時,可先呈現這兩幅統計圖,讓學生說說:A、B兩人繪制的是同一個公司員工的月薪統計圖,為什么看起來不一樣呢?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并認識到:在運用統計圖進行比較和判斷時,一定要注意統一標準,才不致發生誤判。
四、教學建議
1.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應引導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重點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使學生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解釋,并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準確的'判斷、預測。
2.把握好教學要求。
本單元教學時應注意向學生闡明以下兩點:
(1)統計圖在表述統計結果時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故統計活動中常用統計圖來描述統計信息,展示統計結果。
(2)不要被統計圖表面的信息迷惑、誤導,要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實際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談談直觀感受和看法,再引導學生分析統計圖表達和包含的數據信息,得出正確結論。
小學數學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材說明
關于“時、分、秒”這一內容,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是在一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是在一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教學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
觀察鐘表,得出1分=60秒
↓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材從教學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例如,“秒的認識”主題圖就選擇了家喻戶曉的春節聯歡晚會中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時的場景,“做一做”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受“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能做些什么”,練習中又編入了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使數學學習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練習十五中讓學生估計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飯、書包等的時間,寫己每天的作息時間,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開始和結束的時刻,等等。教學時,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學的十進關系,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這無疑給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學時,應加強對鐘表的觀察,特別是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以便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除了教材上選擇的素材和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集更豐富的材料,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時間觀念獲得更充分的體驗。
3.本單元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的教案11
教學目的
1、了解收集有關的資料的意義、作用及方法。
2、養成隨時收集有關的資料的習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注意收集有關資料的意義是什么?
1、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2、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受到更多的啟發和教育。
二、注意收集有關資料有什么作用
1、閱讀文章時,可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2、寫文章進行口語交際以至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三、收集資料在哪些方法呢?
1、通過書報雜志查閱資料。
2、網上查閱。
3、摘抄、復印有關資料。
4、調查采訪。
5、進行實驗。
6、觀看音像等獲取資料。
四、注意事項
1、查閱資料時要明確查找的方面,目的要明確。
2、學會瀏覽,有些資料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要學會對大量文章的`瀏覽,找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3、養成收集資料的習慣,開拓視野,豐富知識。
積累運用二
教學目的
1、積累同類型的疊詞。
2、閱讀短文,了解孟德爾和他的遺傳學,激發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
3、口語交際練習,了解克隆技術,充分進行想象,同學間互相交流。
4、以“假如我會克隆”為題,寫一篇作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詞語積累
1、讀一讀,看看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
2、背一背。
二、閱讀短文
1、讀短文,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
1)什么叫“遺傳”?
2)什么是“遺傳學”?
3)什么是“基因”
2、孟德爾的遺傳規律是什么?
3、孟德爾的研究成果是怎樣取得的?“出類拔萃”是什么意思?
第二課時
一、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以“假如我會克隆,我要--”為題進行。
1、什么叫“克隆”?
2、展開想象,把你想克隆什么說給大家聽。
1)克隆花草,綠化美化環境。
2)克隆器官,醫治疑難病癥。
3)克隆稀有動物使這個動物家族興旺起來。
二、習作指導
1、審清習作要求。
這次習作練習,是把口語交際中有關克隆的想像寫出來。
2、要寫清楚克隆什么,為什么克隆它。
3、題目可以用“假如我會克隆,我要--”,也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另外擬定題目。
第三課時
學生寫作文,教師巡視。
第四、五、六課時
完成同步訓練,講解,單元復習測試。
小學數學的教案12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畫圖產生疑問、引入新知
1、畫圖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上新課前先來畫一畫圖,請同學們翻開課堂練習本,拿出尺子。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5厘米的線段。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
請大家在本紙上畫一條長1米的線段。(生面有難色)
師:怎么不畫了?有什么疑問嗎?(本子沒有1米長)那該怎么辦呢?
(把1米長的線段縮短后,畫在本子上)(生畫)
2、引入新知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長的表示(板書)
師:看來同學們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這些在圖上畫出的線段的長度,我們叫“圖上距離”,而這1米就叫“實際距離”。
師: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數據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線段圖給別人看,別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實際距離是1米嗎??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書)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理解比例尺意義
師:大家請看笑笑同學就根據比例尺的知識畫出了他家的平面圖,你看他圖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嗎?同學們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說一說(生思考交流)
生匯報:1表示圖上距離、100表示實際距離
圖上的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的100厘米,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
師:對,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實際上就等于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生讀一讀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見過比例尺?)黃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請同學們看一看(出示各圖,分別讓學生讀出圖中的比例尺并說出它們表示的意義)
3、自己寫一個比例尺
師:現在你們自己在本子上寫一個比例尺,并向同桌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
生匯報
4、總結比例尺的特點
師:我們現在初步的認識了比例尺,你有沒有發現比例尺有什么樣的特點?(生說)總結:是一個比;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三、運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1、解決第2小題
師:同學們,笑笑按比例尺1:100畫出了她家的平面圖,他想帶我們看看他的臥室,請大家把書翻到30頁,先請大家量出他臥室長寬的圖上距離是多少吧?(課件)
(1) 量出笑笑臥室的長和寬
師:你們量出了笑笑臥室長是?寬是?那你們算出笑笑臥室實際的長和寬嗎和面積嗎?(課件出示)試一試,并把你的解題思路寫在練習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米,寬是()米,面積是()平方米。
a :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b :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小結回顧
想一想,我們剛才在求笑笑臥室面積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圖上距離,在求出實際距離,然后才能算出面積)
2、解決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再匯報方法,然后再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3、解決第4題
師:笑笑在設計圖時還遇到了難題,我們一起來幫幫她吧!
(課件出示在父母臥室的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1)分析題意,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說)
(1) 學生交流想法。
(2) 學生獨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師: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的出色,笑笑還為我們出了道難題,大家敢于應戰嗎?
4、解決第5題
(課件出示:笑笑的臥室長4米,畫在圖紙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臥室的長。)
1、 圖上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2、 她畫的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反饋匯報。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談談自己的收獲
小學數學的教案13
教學目標:
1、以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筆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方法)
教學難點:
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過程的理解。
教學準備:
掛圖、小黑板、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下面各題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說說是怎樣想的)。
二、導入
我們知道,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應先從被除數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板書課題)
三、教學例題
1、出示掛圖。
(1)學生看圖
(2)問:
①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個”該怎樣列式?(板書52÷2)
③52÷2=?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嘗試,讓一生板演)
計算的過程有沒有什么發現?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盡,那么這題到底怎樣來計算,結果是多少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來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學生動手操作。
匯報操作結果:你是怎樣分的?最后每個班分得幾個羽毛球?
(4)教師根據生的匯報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開,變成十根再與剩下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開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開分。
(4)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①②種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這兩種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來的捆拆開來分。
(6)誰能再來完整地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2、教學筆算
(1)根據剛才擺小棒的過程,52÷2的筆算該怎樣寫呢?(板書)誰來說說52÷2的筆算該怎樣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來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該怎樣除?
(3)請你接下去除。完成書上第7頁上的例題。
(4)誰來告訴大家,剛才是怎樣除的?(把關鍵的地方用紅筆標出來)
追問: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樣除的?
(5)檢驗:這道題計算是不是正確呢?可以怎樣檢驗?
(6)比一比:52÷2和口算題中的42÷2,在計算時有什么不同?(補充板書:首位不能整除)
3、練一練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前2題。
①評講:當十位上有余數時,接下去要怎樣算?
②同桌互相校對。
(2)其他題獨立完成。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前2組題,讓學生任選一組進行計算。
(2)出示后兩組題,分組練習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題。
(1)先讓學生然算。
(2)問:你是怎樣想的?
通過計算來驗證估算得對不對。
3、做“想想做做”第4題。
(1)讓學生獨立觀察,理解圖意。
(2)提問:不計算,你能說說哪種分法的組數多些?
(3)還可以每組幾人來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據圖提出一些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
(2)同相互說一說,指名說,全班一起列式計算。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上,在擺擺、說說、算算中你有哪些收獲?
五、課堂練習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小學數學的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利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三、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系。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②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容
1、教學例題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①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多少小時相遇?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三)鞏固反饋
1.根據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一條全長x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xx機械廠有xx噸煤,已經燒了xx天,平均每天燒煤x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客船開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客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不抄題,只寫題號。
小學數學的教案15
教學內容:練習二 p38
教學要求:
1、鞏固6、7、8、9的加減法。
教學準備:算式卡、小圓片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口算
生獨立完成,請一生到黑板上練習。
二、畫一畫,填一填
先讓學生畫一畫,再根據畫好的進行填空,注意畫圖要與填算式相對應。
三、看圖做題
1、第3題:生獨立看圖,完成題目,集體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題:先指導看清圖意,體會大括號、問號的含義;再由生獨立完成題目。
3、第4題的拓展訓練。如果船上的`總數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連一連
指導學生算出每個算式的得數,再把得數相同的用線連起來。指名兩名學生板演。
五、小動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貼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圖。再組織學生做貼卡片的游戲,幫助它們找回自己的家。找對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數學游戲
先講評游戲的玩法,再請學生同桌組成一個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學數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比教案11-22
小學數學的教案07-02
小學數學數學教案【經典】03-05
小學數學數學教案01-07
小學數學數學教案(必備)03-05
【通用】小學數學數學教案03-05
小學數學除法教案01-30
小學數學比的認識教案01-06
小學數學教案10-04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