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數學教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時間:2024-07-02 07:28:17 四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篇【集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篇【集合】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

      教課內容:以乞降為基本數目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 p51)

      教課目的:使學生理解以乞降為基本數目關系的兩步計算應 用題的構造,能用剖析法或綜合法剖析數目關系,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課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季到了,讓我們到果園里看看吧!果園里種滿了什么 樹呀?假如老師告訴大家果園里有蘋果樹1420 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何?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梨樹有 1000 棵 1420+1000=2420 (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 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增補:

      ( 1)梨樹比蘋果樹少 420 棵

      ( 2)梨樹比蘋果樹多 420 棵

      ( 3)蘋果樹比梨樹少 420 棵

      ( 4)蘋果樹比梨樹多 420 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新課,此刻我們先一同來研究第一種

      二、研究新知:

      1、研究例 3

      (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 2) 依據小黑板上的思慮提示,同桌互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 3) 學生在簿本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能夠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溝通:指名說解題思路,1420 表示什么? 1000 表示什么?

      ( 5) 綜合算式怎么寫 ?誰還有不一樣的寫法? 1420-420 表示什么?算呢?依據思慮提示自己思慮后在簿本上列式計算。指名板演,并談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結:

      我們今日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從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么不一樣?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此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日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從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仍是同樣的,那就是重點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穩固深入

      1、 p52 練一練 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正

      2、 p52 練一練 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 p52 練一練 3 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 240+40=280 (人)

      小明: 240+40=280 (人)

      240+280=520 (人)

      小華: 240-40=200 (人)

      240+200=440 (人)

      小青: 240+240=480 (人)

      480+40=520 (人)

      小組議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談談錯在哪里?

      5、 p53 練一練 4

      “師 ”之觀點,大概是從先秦期間的 “師長、師傅、先生 ”而來。此中 “師傅 ”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說文解字》 中有注曰: “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 ”。 “師 ”之含義,此刻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教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專長值得學習

      者。 “老師 ”的原意并不是由 “老 ”而形容 “師”。 “老”在舊語義中

      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問淵博者。 “老”“師 ”連用最先見于《史記》,有 “荀卿最為老師 ”之說法。慢慢 “老師 ”之說也不再有年紀的限制, 老小皆可合用。 不過司馬遷筆下的 “老師 ” 自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 “教師 ”,其不過 “老”和 “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 “道 ”,但其不必定是知識的流傳者。 今日看來, “教師”的必需條件不但是擁有知識, 更重于流傳知識。

      四、總結要練說,先練膽。說話膽寒是少兒語言發展的阻礙。

      許多幼兒當眾說話時顯得膽寒:有的結巴重復,面紅耳赤;有的聲音極低,自講自聽;有的低頭不語,扯衣服,扭身子。總之,說話時外面表現不自然。我抓住練膽這個重點,面向全體,傾向差生。一是和少兒成立和睦的語言溝通關系。每當和少兒發言時,我老是笑容相迎,聲音和藹,動作親昵,除去少兒恐懼心理,讓他能主動的、自由自在地和我談話。二是著重培育少兒敢于當眾說話的習慣。或在講堂教課中,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課模式,撤消了先舉手后發言的拘束,多采納自由議論和發言的形式,給每個少兒許多的當眾說話的時機,培育少兒愛說話敢說話的興趣,對一些說話有困難的少兒,我老是仔細地耐心地聽,熱忱地幫助和鼓舞他把話說完、說好,加強其說話的勇氣和把話說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確的說話要求,在說話訓練中不停提升,我要求每個少兒在說話時要儀態大方,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學會用眼神。 對說得好的少兒, 即便是某一方面, 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獎,并要其余少兒模擬。長久堅持,不停訓練,少兒說話膽子也在不停提升。

      今日你學會了什么?

      照本宣科是一種傳統的教課方式,在我國有悠長的歷史。但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 ,照本宣科被作為一種僵化的、阻擋學生能力發展的教課方式 ,逐漸為人們所摒棄 ;而另一方面 ,老師們又為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嘔心瀝血。其實,只需應用適當 , “死記硬背 ”與提升學生素質其實不矛盾。相反,它正是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0頁第2題,“練習二十一”第4~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以及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筆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2.運用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熟練地計算。

      難點: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口算下面各題。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口算練習。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選一題,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頁第2題。

      (1)討論:筆算乘、除法應注意些什么?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再指名說一說。

      ①計算乘法時注意對位和進位。

      ②計算除法時注意試商,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分析這幾道題的錯誤原因。

      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3)把這幾道題在自己練習本上改正過來。

      3.不計算,直接寫出下面兩題的積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說一說計算的依據:積的變化規律和商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5.解決實際問題。

      投影出示教材“練習二十一”第6題。

      (1)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系是怎樣的?已知總價和單價,怎樣求數量?針對題中所求的`問題分別說一說,再計算。

      (3)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

      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

      二、實踐應用

      教材“練習二十一”第4、5、7、8題。

      1.第4題。

      (1)組織學生練習。

      (2)在小組中交流檢查。

      2.第5題。

      (1)學生獨立練習。

      (2)說一說驗算的方法。

      3.第7題。

      (1)不計算,直接寫出得數。

      (2)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呢。

      4.第8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匯報解答過程。

      300÷4=75(元)

      75×12=900(元)

      三、課堂小結

      在計算過程中,要根據題目要求,認真仔細地計算,算完后還可以運用估算進行驗算。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3

      課 題:數據分段整理和統計

      【教案內容】

      教材第70~74頁。

      【教學要求】

      ⒈ 使學生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能對統計結果作簡單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

      【重點難點】

      經歷統計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學樣為了迎接六一節,學校鼓號隊準備了精彩的表演,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學校決定為鼓號隊隊員購買統一的服裝,分為大中小號。

      說明:身高為120~129的適合穿小號,130~139的適合穿中號,140~149的適合穿大號。

      提問:你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

      2、出示隊員身高記錄單。

      提:這里是隊員們的身高記錄單,要知道定購每種服裝的人數各是多少,接下來應如何做?

      指名:這里需要將身高分成幾類?為什么?

      3、組織學生整理數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完成。

      4、提:我們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來分類整理數據的,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據剛才的統計情況,請同學們將數據填入第69頁的統計表中。

      提:現在根據這張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顧這題的整理過程。

      我們是怎樣知道每種服裝各買多少套的?

      小結: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根據每種服裝的大小為類別,先將隊員的身高進行分類,這樣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種服裝的人數了。

      二、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記錄及統計表。

      提:要想正確填寫統計表,要先如何做?

      (2)小組合作:分類、整理數據,方法自定,并完成統計表。

      (3)組織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同學獨立完成。

      (2)就統計結果,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3)介紹你知道嗎?

      三、布置作業 ☆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 題: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75~78頁

      【教學要求】

      使學生知道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便于分析研究問題,學會整理出數據制成的統計圖。

      【重點難點】

      學會制作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⒈ 談話導入

      介紹上海世博會。

      2、出示書73頁的統計圖和照片。

      介紹:世界五大城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最終我國上海獲得了勝出。這是大家歡慶的場面。

      (1這是第一輪投票的情況(出示統計表)

      201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城市第一輪得票情況統計表

      2002年12月

      申辦城市 波蘭

      弗洛茲瓦夫 俄羅斯

      莫斯科 韓國

      麗水 墨西哥

      克雷塔魯 中國

      上海

      所得票數 2 12 28 6 36

      提問:有哪五個城市參加申辦投票?哪個國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頁統計圖。

      提問:從這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國上海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這幅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說明:整理出的'數據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之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用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還有利于分析和研究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新課

      ⒈了解條形統計圖的結構。

      提問:這個統計圖包括哪些部分?

      引導學生從上向下有序地觀察:包括圖名、日期、單位、豎軸、橫軸。

      提:縱軸上又有哪些內容。

      ⒉教學制作條形統計圖。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縱軸上,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數量。

      (4)標上統計圖名稱、日期、單位。

      3、提:縱軸上1格長度表示?哪個國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國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組織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如何制作條形統計圖。

      五、布置作業 ☆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 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1頁。

      【教學要求】

      通過這次活動體驗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戲規則的公平,體現每做一次游戲,參加游戲各方贏的機會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贏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點難點】

      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游戲規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中感知

      1、游戲導入:

      (1)每4人1小組,事先分好。

      (2)明確活動要求:口袋里有4個紅球和2個黃球,每次任意摸到一個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紅球的次數多,算小明贏,如果摸到的黃球次數多,就算小玲贏。

      提:按這樣的游戲規則,你認為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

      (3)組織學生分小組摸一摸,并統計出結果。

      (4)組織交流,指名說說每一組的活動統計情況。

      提:與剛才的猜想的情況一樣嗎?通過游戲,你認為這樣的游戲規則公平嗎?為什么?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

      數學四年級上冊P48探索與發現(三)乘法分配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2、能夠運用乘法的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3、培養學生觀察發現、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運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題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調動參與。

      師:以往上課只有老師和同學們,今天還有誰來了?

      生:爸爸媽媽

      師:愛爸爸媽媽嗎?

      生:愛。

      師:把這一句話,分成兩句話,怎么說。(我愛爸爸和媽媽)

      生:我愛爸爸,我愛媽媽。

      師:能把下面兩句話合成一句話嗎?(我喜歡語文課,我喜歡數學課。)

      師:中國語言真神奇,同樣的意思,可以一句話來說,也可以兩句話來說。而在數學中,也有類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探索與發現(三)。

      二、新授,根據兩種計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學生獨立計算,然后上臺板演兩種不同的方法。

      (市場上的蘋果每千克8元,羅老師先買了6千克,又買了4千克,羅老師一共花了多少錢?)

      2、讀每種方法的算式,說一說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樣,用等號連接,寫成一個等式。

      5、生讀一讀等式。

      6、觀察這個等式,從等式中你發現了什么?

      7、出示例2。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A長方形:長7厘米,寬5厘米;B長方形:長3厘米,寬5厘米。)

      默讀題目,用兩種方法計算。

      8、展示學生的算法。

      第一個算式每一步分別在算什么?

      第二個算式每一步分別在算什么?

      這兩個算式都在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答案相同,這兩個算式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7+3)X5=7X5+3X5)

      三、觀察等式,發現規律。

      1、師:下面,請大家帶著這兩個問題,仔細觀察這兩個等式。(“觀察發現”)

      1、等號左右兩邊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從乘法的意義來說明左邊和右邊的算式結果為什么會相等嗎?

      2、先獨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組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3、匯報。

      (1)數字相同,符號相同。運算順序不同。(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不同)

      (2)第一個等式的左邊和右邊都表示10個8相加是多少,第二個等式的左邊和右邊都表示10個5相加是多少,所以結果相同。

      4、根據這些特點,你有什么發現。

      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我聽明白了,大家發現了這個規律: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等于把這兩個加數分別乘這個數,再把積相加。是這個意思吧?這只是我們的猜想。(“猜想”)

      你能舉出一些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舉例”)

      5、你們在草稿本上舉個例子來試試,為了方便計算和節約時間,大家可以選擇小一點的數字。

      6、學生匯報。

      生口答,師板書學生的兩個例子。

      還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能)剛才我們用舉例的方法驗證了這個猜想,在舉例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結果不一樣的例子。(沒有)

      看來這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得出結論”)

      讀一讀乘法分配律。

      剛才我們舉了很多有這個規律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不能)加上省略號。

      四、得出結論,揭示課題。

      用字母表示。

      師:如果用a,b,c三個字母代替數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嗎?

      學生口答:(a+b)xc=axc+bxc

      這個等式反過來也成立。學生從左往右讀一次,再從右往左讀一次。

      師:a和b都與哪個數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數。

      五、運用。

      師:運用乘法分配律,我們來練一練。

      1、判斷下面各題。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錯在哪兒?

      2、運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師:我們來運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課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學生口答,1、2題學生直接做判斷。3題追問,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數。

      3、計算。

      出示練習題:(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題:展示兩種算法。比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更簡便。

      第二題:展示算法。

      為什么大多數同學都使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了?

      小結: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更簡便。以后再遇到這樣的題目時,我們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題目的運算順序算呢,還是可以用簡便方法來算。

      六、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有收獲嗎?你學到了什么?還有其他的收獲嗎?

      生談談自己的收獲。

      師:是的,今天我們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利用這個規律,可以使一些計算變得更簡便。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我們的學習方法是:先觀察發現,然后猜想,再舉例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學習數學知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變得更簡單。

      七、回歸課本,翻書閱讀,完成課堂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在數學書48頁和49頁,同學們翻書仔細看一看。看完后在課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課堂作業49頁,練一練2題的第1列和第2列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用計算器計算兩步式題。

      2、讓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并通過計算探索與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體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優點,進一步培養學習的數學的興趣,感受使用計算器在人類生活與工作中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

      學會用計算器計算兩步式題。

      三、教學難點:

      通過大數目的計算探索與發現簡單的數學規律。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PPT課件 計算器

      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

      猜謎語。

      師:有一則謎語,你能猜出來嗎?

      一個東西真奇怪,上面布滿方塊塊,用手一摁字出來,加減乘除算得快。

      謎底是:計算器。

      課件出示計算器圖片,揭示課題。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計算器有了初步的了解,雖然計算器的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幫助我們進行計算。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操作計算器,來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計算器計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猜謎語活動入手,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的學習作鋪墊,提高學習效率。

      ⊙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用計算器進行比較簡單的運算。

      1.要想正確地進行計算,除了記住運算符號鍵和數字鍵以外,還要記住以下幾個常用的鍵:開關及清除屏鍵ON/C、關機鍵OFF、清除鍵AC、刪除鍵DEL。

      師:同學們認真地想一想,清除鍵和刪除鍵有什么區別呢?

      (強調:AC是清除屏幕上的全部數據,而DEL只是清除當前輸入的數據)

      2.教學教材26頁例1:386+179=

      請輸入386、+、179,看屏幕上顯示出什么。輸入這些以后再輸入“=”,屏幕上又顯示出什么?(565)這道題很快就計算完了。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讓同學們在計算器上試算:

      825-138=   26×39=   312÷8=

      (集體訂正)

      3.觀察討論。

      同樣的.幾道題為什么有的同學算得快,有的同學算得慢呢?(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師小結:大家要想算得又對又快,就不要看一個數字輸入一個數字,要把整個數看作一個整體,這樣既能提高速度,又不會遺漏。

      4.鞏固練習。

      選擇合適的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35+25=   500×10=   3456×5123=

      9000÷90=   980306÷202=  478×123=

      師:這幾道題選擇怎樣的方法才能計算得又對又快呢?(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師小結:在計算的過程中有些題比較簡單,用口算比較快;有些題的數比較大,我們就要選擇用計算器來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嘗試使用計算器時規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鍵盤,進而熟練操作,從中總結操作的經驗,培養操作技巧。

      ⊙發現規律

      教學教材26頁例2。

      1.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

      9999×1=9999

      9999×2=19998(2×9=18,得數的首位和末位分別是1和8)

      9999×3=29997(3×9=27,得數的首位和末位分別是2和7)

      9999×4=39996(4×9=36,得數的首位和末位分別是3和6)

      ……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和積的特點,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發現了什么規律。

      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總結規律:

      (1)積中都有3個9;

      (2)積的首位數字從第二個算式開始依次遞增,末位數字依次遞減,并且首位數字和末位數字相加的和是9;

      (3)從第二個算式起用一位數乘9,得到的積是得數的首位數字和末位數字組成的兩位數;

      (4)得數都是五位數。(也可理解為9999×1=9999=10000-1,9999×2=19998=20000-2,9999×3=29997=30000-3,9999×4=39996=40000-4……)

      3.猜一猜下面各題的得數。

      9999×5=  9999×7=  9999×9=

      4.同學們猜得對嗎?請用計算器驗證一下。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只要我們大膽地猜測、探究,就能發現規律,并且利用規律計算比利用計算器計算還要快。

      5.你知道“M+、MR、MC”這幾個鍵有什么用嗎?請大家打開教材27頁,閱讀“你知道嗎?”,了解這幾個鍵的功能。

      設計意圖:通過對有趣的算式結果的探究,使學生體會探究數學規律的方法,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知識的奧秘和魅力。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26頁“做一做”2題。

      2.生活中的數學。

      出示文字說明:據統計,有的學校平均每個班每天浪費糧食約1.2千克,那么全校69個班一個星期大約浪費多少千克糧食?(學生計算,匯報結果)

      同學們,在我們浪費這么多糧食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們過著三餐不飽的日子。如果我們以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年約吃糧食119千克計算,用這些糧食去救助那些貧困的人,大約能救助多少個貧困的人呢?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進一步熟練地使用計算器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的信心,養成從小關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課堂總結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不但學會了怎樣使用計算器計算一些較大數目的題目,而且還學會了探索規律。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去發現、探索更多的規律。

      ⊙布置作業

      教材28頁4題,29頁9題。

      板書設計

      用計算器計算

      例1 386+179=565 825-138=687

      26×39=1014    312÷8=39

      例2 用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

      9999×1=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6

      教學內容:

      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用條形統計圖直觀、形象地表示數據。

      2、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實驗目標:

      1、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索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

      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統計。

      二、合作學習,探案求知

      1、教學例1

      課件出示例1的統計表。

      教師:從收集的統計表中,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可能回答:小紅踢120個,小方踢100個,小紅比小方多踢20個……

      教師:從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制成統計圖嗎?怎么制呢?學生可能回答:可用我們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畫3根就可以表示3個同學。

      教師:1格表示多少呢?(課件出示1格表示1個)如果1格表示1個,小紅踢的毽子個數要畫多少格?(課件動態展示畫出120格)學生產生沖突:畫120格好麻煩喲。教師質疑:那怎么辦?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表示呢?學生可能會想到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

      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討論。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適呢?說說想法。②小組內繪制出條形統計圖。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時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比較這些統計圖,在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適呢?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答案。

      學生1:用1格表示10個比較合適;120個就畫12格;100個就畫10格,90個就畫9格。

      學生2:用1格表示2個,5個也可以,只是畫的格子要多些。……教師結合學生畫的統計圖的美觀方面進行適當評價。

      教師:現在用1格表示10個來完成書上116頁的統計圖。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例2的統計表。

      教師:根據這個統計表你獲得哪些數據信息?學生匯報所獲得的信息。

      教師:小明要幫爸爸制作條形統計圖。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橫軸和縱軸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適呢?全班交流,匯報。學生自己動手繪制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

      課件出示:小明家蘋果產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蘋果產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師:根據你的發現,你對小明家承包蘋果園有什么想說的?還有什么好的建議?

      3、小結今天學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教師:以前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接觸的數據都比較小,因此我們都用1格表示1個單位。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接觸到更大的數據。

      課件出示:為了方便,我們用1格可以表示多個單位,不僅可表示10個,也可以表示2個,5個,100個,1000個等,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這節課學了些什么?有什么收獲或問題?

      《條形統計圖》課后問卷

      1、老師用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的授課形式,你喜歡嗎?為什么?

      2、老師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制的條形統計圖,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嗎?有哪些幫助?

      3、你喜歡老師使用多媒體課件講授本節課嗎?為什么?

      統計數據分析

      學生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化學習效果統計

      圖表二

      認同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的人數 認同率%

      實驗班(40人) 39 97.5%

      對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1、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對于多媒體進入數學課堂有較高的興趣,喜歡多媒體教學的數學課,非常認同這種教學模式,認同率達到97.5%。從問卷中可以看出對照班學生也希望數學課中能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認同率也有82.5%,希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2、在實驗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用 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用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課件展示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時繪制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更形象、更直觀地看到了這是解決問題的需要,這較好的運用了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索與學習。通過課件,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能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并能正確計算。

      2、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學們,你們一定沒有去過峨山的臨江公園吧!那里的苗圃經過擴建顯得更漂亮了,(明明、笑笑、淘氣經過參觀后帶來了很多圖片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播放課件)

      二、引出問題

      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答:每種花各有多少盆呢?(師張貼問題)

      生齊讀題目。(下面同學們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連起來讀一遍)

      三、探究問題

      1、你能寫出算式嗎?

      讓同學獨立思考后回答(板書算式)

      154 22 =

      2、估一估

      (1) 能估計一下答案嗎?說說你是怎么估計的?學生獨立估一估

      (2) 指3名學生回答

      生可能出現的回答:A.因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B.因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C.因為14020=7所以大約是7盆左右。

      3、用豎式計算

      師:這道題到底等于多少呢?請同學們試著在草稿本上列豎式計算。

      2 2 1 5 4

      (1)用豎式算一算: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內用豎式算一算每種花各有多少盆?

      ①下去巡視,選一個又快又好的小組代表把豎式寫在黑板上。

      ②匯報交流:你們小組是怎樣想的?(看能不能說到把22看作20來試商,207=140接近150、所以商是7。)

      師問

      (1)為什么把22看作20來試商?(更簡便)

      (2)商 7應該寫在什么位置?為什么?

      如果巡視時發現有錯例的,拿到展臺上來讓同學辨析一下。

      ③師:要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確,可以怎樣做?(驗算一下)

      ④師板書:答:每種花各有7盆。

      4、峨山的園藝師聽說老師要到你們易門來上課,特地讓老師帶了一道題來請你們幫幫忙。(課件出示題目:如果用120盆花布置廣場,每個圖案用18盆花,可以拼成幾個圖案?還剩幾盆花?)

      (1)師: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學生列出:12018=

      (2)師:先估一估可能是幾個圖案,把你的估算結果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如果你覺得合理,就點點頭。

      (3)那你能自己獨立地用豎式算一算嗎?

      (生獨立算,選出一生板演)

      師:你是把18看作幾十來試商的?有不同意見嗎?

      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有什么好處?(很快找到商幾)

      (4)驗算一下,你的得數是否正確,請一生來寫在黑板上。

      評:怎樣驗算的?

      剛才我們做的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這兩道題在計算的時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結方法:除數是兩位數,試商時應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前兩位比除數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當除數的個位是4或者比4小時,可用四舍法試商,即去掉除數的尾數,把除數當作整十數。當除數的個位數是5或者比5大時,可用五入法試商,即除數的十位數加上1,去掉除數的尾數,把除數當作整。

      四、總結

      1、誰來說說你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2、屏幕出示;你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給自己評價一下。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解決了參觀苗圃過程中發現的數學問題。其實這些知識還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下次我們再共同探討。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和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估算。

      2、靈活運用“四舍五入”法進行除法的估算。

      3、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口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

      教學準備:課件、導學案

      教學過程:

      一、引入(一分鐘計時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談話:

      師:今天我們學習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師:你們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師:你們真善于觀察,老師希望大家繼續發揚這個優點,并且通過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三、1號學案:

      知識點一:整十數除整十數的口算(自學 限時5分鐘)

      1、請打開書78頁,看圖理解題意:

      要求80個氣球可以分給幾個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幾個( )。

      所以用( )法計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內除法計算:

      因為8÷2=( ) 所以80÷20=( )

      3、請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時間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嗎?看看你的同桌,如果兩人都完成,交流你們的學習結果,如有困難,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組合作。

      沒有問題請總結歸納:

      整十數除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是:①

      ②

      師:有問題嗎?說說你們的意見吧

      知識點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5分鐘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觀察發現,( )接近( ),所以在計算83÷20≈時,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計算80÷19≈時,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為( )÷( )=( ) ,所以80÷19≈( )

      小結: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時,把算式中不是( )的數用“ ”法估算成( )數,再進行口算。

      很簡單吧,同桌看看你們的答案一樣吧!“小結”看黑板,和老師的.一樣嗎?

      沒問題就試試看,你會算嗎?(選擇其中一豎行,同桌兩人口述,要說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號學案:(請你按照1號學案方法自學下面內容)

      一、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的口算

      打開書79頁(2),快速完成(只說不寫)

      1、理解題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為 所以 。

      ⑵利用( )計算

      因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師生匯報

      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

      計算122÷30≈ 和120÷28≈時(同桌倆人各選一個,照下面的樣子說明你的計算方法)

      我選擇( ),我觀察發現:(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時,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為( )÷( )=( ) ,所以( )

      比較1號、2號學案,你來總結:(總結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樣嗎?)

      1、整十數除整十數(或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數用“ ”法估算成( )數,再進行口算。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內容:國土面積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認識有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數據改寫的方法。

      3.引導學生關注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1.教學時師可以出示一組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討論同樣的數據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讓學生體驗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體會數據單位的改寫是為了數據記錄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國土的面積,讓學生讀一讀。

      (1)將上面的'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2)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3)可能學生會改寫成以“百”、“千”、或“萬”作單位,只要學生能改寫得正確,教師都應充分地肯定。

      (4)將一些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據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這些數據改寫中的基本特點,從中發現改寫的基本方法。

      3.對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改寫中逐步發現改寫的方法。

      二、實踐練習。

      第10頁“練一練”中第1題,數據單位的改寫是實際生活中記錄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選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而不要將數據單位的改寫成為單純的為改寫而改寫的局面。

      練習本題時,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體的各地區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作單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區的其他信息,以供學生間互相進行改寫。

      第2題,在練習“海洋資源”時,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域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在此基礎上,學生會體會到這些數據改寫成以“億”作單位比較方便。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

      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960萬

      10000000000=100億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0

      四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梯形特征》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學生了解學過的所有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并會用集合圖表示。

      3、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全過程,掌握它們的特征。

      4、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學過的所有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并會用集合圖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圖表示學過的所有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圖形、剪子、七巧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感知圖形

      1、出示校園圖(70頁)在我們美麗的校園中,你能找到那些四邊形?

      2、畫出你喜歡的一個四邊形。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展示學生畫出的四邊形,請學生標出它們的名稱。

      長方形 平行四邊形

      梯形 正方形

      3、小組交流:從四邊形的特點來看,四邊形可以分成幾類?學生討論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歸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點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強調說明:只要四邊形的每組對邊分別平行,就能確定它的`每組對邊相等。因此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提問: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它們的外形像什么?

      這些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是什么圖形?

      這幾個四邊形有邊有什么特點?

      它是平行四邊形嗎?

      你們在量這些圖形時,是否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5、現在你有什么問題嗎?

      長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

      6、用集合圖表示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我們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剛剛認識的梯形,你能用這個集合圈來表示他們的關系嗎?

      7、判斷:

      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一個梯形中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

      三、鞏固練習。

      1、在梯形里畫兩條線段,把它分割成三個三角形。你有幾種畫法?學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兩塊拼一個梯形

      用三塊拼一個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個平行四邊形

      1、 下面的圖形中有( )個大小不同的梯形。

      2、 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把1張梯形紙剪一次,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拿一張長方行紙,不對折,剪一次,再拼出一個梯形。

      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何體會和收獲?

      五、作業:

      1、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圖形,然后拼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幾種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剪一下,分成兩個梯形,有多少種剪法?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1

      設計理念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創設情境、引發沖突"、"解決問題,感受意義"、"引導探究,構建方法"、"鞏固深化,拓展應用"、"評價反思,感受成功"五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49~51頁。

      學情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學生對統計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經歷統計數據的全過程,但對統計數據的分析觀念不是很強,尤其是用平均數對統計圖進行分析是第一次。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平均分與認識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結合對統計數據的分析來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這一知識既是前面所學統計知識的繼續,又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求平均數問題及統計圖表做準備。教材由套圈比賽雙方的人數不相等時如何公正的評判哪個組的實力強,引出了需要計算出平均數,突出了平均數的實際意義與存在價值。學生在動手操作移多補少的過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得出計算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感受平均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獲取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統計圖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沖突

      1.出示套圈比賽視頻。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套圈游戲嗎?三五班的同學們正在舉行一場套圈比賽,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一組和二組的成績統計圖。(一組、二組人數相等)

      師提問:從圖上你能看出一組和二組,哪一組的套圈的水平高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說用比總數的方法來判斷】

      (引導學生發現:人數相等時,比較兩個組各自套圈的總數就可以比出兩個組套圈水平的高低。)

      3.出示一組和三組的成績統計圖。(一組、三組人數相等)

      師:一組和二組比一組贏了,那么一組和三組比又會是哪個組贏呢?

      【學情預設: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可能說比總數不公平】

      (師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明白: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也可以比較兩個組套圈的整體水平的高低。)

      師:有什么辦法可以比出一組和三組哪個組套的更準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呢?

      【設計意圖:利用人數不相等的比較,再次激發矛盾,引發爭論,學生在據理力爭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平均數的真正含義。從而突破難點。】

      二、解決問題,感受意義

      1.學生討論、交流。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讓每人套中的的個數一樣多,提出可以比較第一組和第三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1.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想法。

      師:大家可以在統計圖上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2.展示學生"移多補少"的過程。

      3.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引導學生發現:通過移多補少可以在圖上看到第一組每個人套的個數都變成了同樣多的7個;第三組每個人套的個數都變成了同樣多的6個。所以,第一組的水平高一些。)

      揭示:數學上,我們把通過移多補少后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平均數就可以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板書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交流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強化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

      5.深入理解平均數。

      師:一組的平均數7是指一組每個人實際套中的個數嗎?三組的平均數6是指三組每個人實際套中的個數嗎?(不是)

      【學情預設:學生從圖上很容易看出有的套的比平均數多,有的套的比平均數少,有的和平均數一樣多】

      師:仔細觀察統計圖你發現平均數比哪個數大?比哪個數小?

      (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發現平均數介于一組數據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

      師:一組的平均數7和他們小組王宇套中的7個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平均數7和6可以代表什么?王宇的7個能代表他們小組的套圈水平嗎?

      【設計意圖:這里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追問引發學生深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三、引導探究,構建方法

      1.提問

      師: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到了一組和三組套圈的平均數,并比出了這兩個組套圈的整體水平的高低,如果比賽的人數很多的時候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還能很快的找到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嗎?

      師:你會算出這兩個組套圈的平均數嗎?

      2.觀察(出示第一組移之前和移之后的統計圖)

      (引導學生發現移之前和移之后套圈的總數不變,要想讓每人套的一樣多,就要用總個數除以總人數來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3.演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過程。

      師:你能給這樣的方法起個合適的名字嗎?(先合后分)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體會出求平均數最基本的方法,在練習中進一步理解和領悟到知識的一般規律。】

      四、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比較三組和二組哪個組套的準的問題。

      師:

      2.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

      (1)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籃球隊隊員,他的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嗎?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嗎?

      (2)小河平均水深130cm,灰太狼身高145cm,他過河有危險嗎?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培養學生統計觀念和估算能力,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五、評價反思,感受成功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是怎樣學到的?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思路

      1、準確定位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定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淡化術語與純粹計算,重視理解性學習的。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本節課在"學什么"的問題上強調對平均數意義、特點的把握,注重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以及能夠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運用它解決問題,淡化單純學習學習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的比較,目標定位準確。

      2、選擇的學習內容要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和社會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如比較兩組同學的套圈水平等都較好地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經歷平均數知識構建的過程

      體現學習自主性,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練,在練中感,學習平均數的意義時,以拍球活動導入,教師以游戲者的角色介入學習過程,不但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而是自然地將平均數的意義不斷引向深入。使學生深刻感悟到當兩組套圈人數相等時,可以逐個比、比總數或平均數都可以判斷哪個組套圈水平高,但當套圈的人數不相等時,只有比較平均數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數的比較功能。

      作者簡介

      辛慧軍,女,小學高級教師,山西省學科帶頭人。先后榮獲"省骨干教師","首屆山西省青年教學能手","第七屆中小學教學能手","三晉名師"等稱號。現任教于山西省寧武縣實驗小學。

      提醒:

      小學數學試題、知識點、學習方法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表示較重的物體的輕重時一般使用噸做單位,了解1噸的實際重量。

      2.知道克、千克、噸之間的進率,回進行簡單的換算。

      3.會通過換算,將不同單位表示的兩個量之間的加減計算轉換成同一單位表示的兩個量之間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借助學生已有的關于克、千克的活動經驗、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豐富1噸米的量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知數學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難點:

      進行克、千克、噸之間的單位換算,不同單位表示的兩個量之間的加減計算。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常規積累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新的重量單位,請你回憶一下我們一共學習了哪些重量單位?他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2.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學生回答

      二、換算、加減法

      (一)同一單位量的換算

      研究書上25頁第4題的前八題:師巡視

      核對:選2題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二)不同單位表示的兩個量之間的加減計算

      例:8t-4500kg=()kg

      1.嘗試解決

      2.發現什么問題?你是如何解決?

      3.組織匯報

      4.歸納:將不同單位的兩個量之間的加減計算轉換成同一的兩個量之間的計算。

      5.練習:剩下的`5題

      6.小結

      獨立完成

      說理由

      觀察

      嘗試

      質疑

      討論

      獨立完成

      再核對

      設計意圖:

      使學生會通過換算,將不同單位的兩個量之間的加減計算轉換成同一的兩個量之間的計算。

      三、應用

      1.進一題(題5)

      (1)讀題、審題

      (2)試列式并計算

      (3)交流反饋

      (4)怎樣寫答句

      (5)歸納:

      2.去尾題(題6)

      (1)讀題、審題

      (2)試列式并計算

      (3)交流反饋

      (4)怎樣寫答句

      (5)歸納:

      3.小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具體的題。

      4.練習:針對班級情況出2題:

      比較大小:

      2700千克()27噸

      30000千克()30噸

      2噸()1900克

      7100000千克()7噸

      5.小船可載重58噸,大船的載重量比小船的327倍多24噸,大船的載重量是多少噸?

      設計意圖:

      會處理簡單的結果出現“進1”或“去尾”實際問題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練習:

      1.填空

      10kg = ( )g

      75000kg = ( ) t

      24000k g =( )t

      80000000kg = ( )t

      2.計算

      9t-5600kg=( )kg

      2400kg+5t=( )kg

      9237kg-4t=( )kg

      3100kg+400kg=( )kg

      86000g-35t=( )kg

      8635kg+83000g=( )kg

      3.應用題

      (1)糧店里有892噸大米,如果每輛卡車可裝4噸,需要多少輛卡車才能把這些大米全部運走?

      (2)一桶油凈重1500g,貨架上有8桶,一共有多少千克油?

      建議:

      1.練習中可以增加多個單位不同的量的比較。也可以有已知數據,填單位的開放題。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

      2.認識億級的數,掌握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及“千億”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千億以內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數位順序表及多位數的讀法和應用.

      教學難點

      讀法應用及數中零的讀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年多數學,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那么你們知道數是怎樣產生的嗎?

      (教師板書:數的產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數的產生.

      1.學生自學課本內容.

      學生回答:人們在勞動生產中有了計數的需要,比如數人數、物體個數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教師明確: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開始不會用一、二、三、四.……這些數詞數物體的個數,只是知道“同樣多”.“多”、“少”,因此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來計數.

      2.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內容.

      (1)放牧時擺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對應起來,若二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這就是記錄.人們出去打獵時,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們打獵回來時,再看二者是否同樣多,以此來判斷武器的丟失.

      (3)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過去人們無論采取的哪種計數方式,都是要把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一個地對應起來.

      (4)隨著語言的發展,便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人們發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符號也不同.

      教師提問:你知道哪些國家的數字?各是怎樣的?

      (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阿拉伯數字)

      (5)人類對數的認識逐漸增加,數認得越來越大,這樣就產生了進位制,因進位制有很多種,十進制計數比較方便,所以后來逐漸統一采用十進制.有了數的概念、數字和計數方法,又逐漸發展成較完整的'計數方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課題:十進制計數法)

      (二)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1.說出億以內的數的計數單位.

      億以內的數字有哪些計數單位?

      2.提問:10個一是多少? 10個十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

      3.億以內每相鄰兩個單位的關系怎樣?

      4.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比億大的數.

      我國人口十二億就比億大.從一億開始,還可以繼續數下去,請同學們拿出算盤.讓學生在算盤上先撥上一億,然后一億一億地數,數到九億,再撥上一億

      教師提問:A、九億再加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要怎樣?十億應寫在什么位置?百億、千億呢?(教師同步板書)

      B、十億、百億、千億也叫計數單位.我們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

      C、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明確:A、比千億大的計數單位,因不常用,暫時不學,所以在千億的左面用……表示(板書:……)

      B、“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三)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1.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十進制計數法,要把一個數寫出來,就要用到數字,

      教師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數字?(1、2.3、4、5、6、7、8、9.0)

      教師說明:這些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教師強調:寫數的時候,把計數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觀察數位順序表.

      教師提問: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是怎樣的?(強化右起第五位是萬位,第九位是億位.)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生活實際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

      2、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應用進行計算,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

      【教學難點】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試商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談話:聽說同學們都樂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們一起幫小動物們回家,好嗎?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

      談話:我們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吧!

      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交流提出的問題,師揭示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

      8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包?

      160元能買幾個計算器?還剩多少元?

      2、解決第一個問題,學習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和筆算。

      (1)出示問題:8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包?

      師:小組合作完成,看哪個小組完成的最好。

      溫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幣擺一擺。

      ②想出不同的計算方法。

      (2)匯報交流算法:

      a、每2張10元人民幣買一個書包,能買4個書包。

      b、因為20×4=8,所以80÷20=4。

      c、因為8÷2=4,所以80÷20=4。

      d、用豎式表示:

      答:80元可以買4個書包。

      3、解決第二個問題。

      課件出示:160元能買幾個計算器?還剩多少元?

      師:我們男女生進行比賽,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匯報交流:160÷30=5(個)……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應該商5。

      答:160元能買5個計算器,還剩10元。

      4、試一試,鞏固整十數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結果嗎?

      同桌比一比:誰想到的方法最多。

      匯報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戰嗎?用豎式計算520÷40,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師:我們小組之間展開競賽吧,比賽規則:

      ①自己獨立完成

      ②組內交流方法

      ③又對又快就是冠軍

      匯報交流:520÷40=13

      5、歸納小結: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怎樣計算?

      師: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數要比除數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車向地震災區運輸700噸貨物,每節車廂限裝60噸貨物,需要多少節車廂才能裝完

      (四)課堂練習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么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號里最大填幾?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課堂總結

      師: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交流:

      除數兩位看兩位,

      兩位不夠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數要比除數小。

      (六)板書設計

      買文具

      160÷30=5(個)……10(元)

      答:160元能買5個計算器,還剩10元。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其中讓學生理解“商為什么要寫在個位上”、“為什么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顯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現講解得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進行有機的融合,讓二者相輔相成。就成為本節課的關鍵和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題型,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用整十數除,應該從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數的前幾位?商要寫在什么位置?這些題型緊緊圍繞算法設計的,在學生經過充分的討論和精彩的匯報后,教師及時的加以規范和引導自然總結出了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新世紀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P16-17頁。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2、探索并發現、理解三種線的特征,體會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3、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索并發現、理解三種線的特征,體會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教具、學具準備:

      自制課件 直尺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活動一:說一說

      1、師板書:線

      2、談話:這是什么字?說說你平時見過的線。

      3、導入:剛才大家談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線,今天的數學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數學中的三種線,這三種線分別叫做直線、線段、射線,同時板書課題:線的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4、引發思考:看到課題你有什么問題?

      活動二:看一看

      1、課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圖。

      2、畫一畫:

      (1)教師示范用線表示一條斑馬線。

      (2)學生試著用線表示:斑馬線、射燈發出來的光線、鐵軌。(學生在紙上畫一畫,教師及時展示,并相機對比用上直尺和沒有用上直尺的同學的作品,適時進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3、課件演示抽象出來的三種線。

      活動三:想一想 認一認

      1、思考:你們覺得這三種線都可以叫做什么?為什么?

      2、認一認(課件演示三種線的名稱,并認識端點)。

      3、閉眼想象,動手描描。

      活動四:說一說

      1、獨立思考:直線、線段、射線都有什么特征?

      2、小組交流。

      3、全班反饋。

      4、討論:這三種線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5、小組匯報交流。

      (教師巡視,選擇學生認可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當學生匯報時沒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師可以出示:

      名稱

      共同點

      不同點

      直線

      都是直的

      線段和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

      沒有端點,可無限延長

      線段

      有兩個端點,不可無限延長

      射線

      只有一個端點,可無限延長

      活動五 讀一讀

      1、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三種線,請個別學生辨認。

      2、學生在本子上分別畫出三種線,同桌相互辨認。

      3、提出問題:其實這些圖形都有自己的名字,書上16頁告訴大家怎樣讀。(學生自學課本)

      4、同桌相互讀一讀。

      5、提出問題:射線AB和射線BA一樣嗎?它們有什么不同?

      6、教師小結。

      活動六 闖一闖

      1、猜謎語,打一線的名稱。

      有始有終 無始無終 有始無終。

      2、找一找。你能從中找到線段、射線、直線嗎? 總結反思。

      1、說說收獲。

      2、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我們的知識在一天天增長,如果說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線來表示你們日益增長的知識,你們喜歡用哪條線來表示?

      以生活中的線引出數學中的線,加強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激發學生興趣。

      開門見山引出三種線的名稱,直接切入課的主題。

      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整理并明確本節課的目標。

      通過看一看、畫一畫,讓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直線、線段、射線的過程,為進一步體驗、對比三種線的特征做基礎。

      在起名和說原因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三種線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三種線的表象。

      這個環節重點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匯報整理,進一步理解三種線的特征、聯系、區別。重點引導學生從線的形狀、端點個數、延長情況等方面進行匯報,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對線的認識。

      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交流。

      教師在總結時注意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通過畫、辨認加強對每種線的特征的認識。

      自學課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拓展練習設計,通過幾個成語的出現猜線的名稱,溝通學生對語文文字理解和數學概念直觀形象的認識。

      此練習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加深對三種線之間聯系的理解。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四年級上冊數學的教案12-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9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6-23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經典)07-01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05-08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1-26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08-29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6-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 最新国产区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日韩爽爽爽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