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五年級數學教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4-05-24 12:51:55 五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匯編15篇)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

      2、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3、體會分數來自實際生活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興趣;

      4、培養學生的求異思想與創造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想與創造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聽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問題: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并說出每份的個數,能在我們學過的數中找誰來表示?

      3、師:“我們無法從以前學過的數中找出一個來表示,因此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數的表達方式——分數。”

      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新知探索

      1、(課件出示)出示問題:將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將一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讀作二分之一)生齊讀。

      2、(課件出示)將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顏色的部分用分數怎么表示?怎么讀?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個1/6)

      3、生自主學習課本95頁內容。

      4、(課件出示)判斷正誤,說明理由。

      5、(課件出示)看圖,用分數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說一說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稱。

      (1)像1/2、2/3、3/4、3/5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2)1 分子—分數線 2 分母;

      (3)寫法: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后寫分子;

      讀法:先讀分母,加上“分之”兩個字,再讀分子。

      三、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1、看圖寫數,讀一讀,并說說各個分數的組成。

      2、根據分數折紙,并說說含義。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回憶分數的含義、讀法及寫法。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材說明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教學建議

      1. 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2. 這個活動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嘗試,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只在關鍵處予以一定的引導和點撥。

      3.在制作實驗工具部分,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制作材料,并引導學生思考:對制作簡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體要求,啟發學生選擇彈性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稱量6本數學書時不會超出彈性限度或發生永久變形;選擇的木棒要盡量做到長度適中、粗細均勻,在稱量時不會彎曲、變形。此外,拴盤子時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繩的長度,使托盤在稱量時保持水平、穩定。當然,教師也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如可用彈簧來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時用鐵鉤等代替木棒達到稱量的目的。

      4.在收集實驗數據部分,教師可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先明確書本第77頁中統計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導學生討論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要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測量皮筋長度時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定狀態時再測;稱量時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這樣得到的數據誤差較小。具體實驗的實施可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數據部分,教師根據統計表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統計圖表,想一想統計圖表呈現的.特點,并討論它們傳達出的信息。然后,對應統計圖表,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如果要稱量7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部分,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如果有的小組實驗數據與理論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長,b代表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張的長度)的關系存在一定誤差,老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學生客觀說明。

      7.在學生出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后,老師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發生什么變化”,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系不存在。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課本第1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含義,能正確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點:

      鞏固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多邊形計算方法,合理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整理(8分鐘)

      導入: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圖形的面積,今天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圖形王國,感受它的美麗。同學們,請大家根據知識整理單進行自主整理。

      知識整理單

      1.快速閱讀書本第7頁到第17頁所有內容。簡單記錄本單元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本單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夠好?

      3.本單元哪些練習我經常出錯或不太會做。在書上折上角,用筆作上記號。

      二、交流問題(8分鐘)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

      (2)說一說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3)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三、練習(14分鐘)

      (一)基本練習。

      1.完成書本第122頁第15題。

      2.完成書本第122頁第16題。

      想辦法驗證你答案,確保做對。

      第15題選一題說一說想的過程,并說說單位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16題,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二)綜合練習

      1、做書本第122頁第17題

      2、做書本第122頁第18題

      3、做書本第122頁第19題

      第17題怎樣解答比較簡便?

      強調:計算面積時,一定要看清題目中的單位與要求的單位是否一致。

      提醒:第18題,指一指,種白菜的是哪塊?要求一共可以種多少棵白菜,應先求出什么?交流:求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蘿卜?你是怎樣列式的?還有別的算法嗎?

      第19題提醒學生:要注意單位名稱。

      四、課堂反思(5分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呢?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教材P82練習十七第10、12、14、1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鞏固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稍復雜的行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的練習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找等量關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學方法:練習講解。練習鞏固。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相遇問題,那誰能說一下列方程解相遇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師小結:列方程解相遇問題的關鍵在于找準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今天我們就通過幾道習題來鞏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二、練習講解

      1.易錯題分析

      出示:甲乙兩地相距660千米,一輛貨車的速度是每小時行32千米,一輛客車的速度是每小時行34千米,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幾小時相遇?

      易錯原因:學生在解決相遇時間的問題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對方程的`格式書寫不夠規范。

      學生嘗試解答:解:設經過x小時兩車相遇。

      (32+34)x =660

      教師小結: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時間等問題時,首先要根據以前學習的相遇問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設未知數列方程,再正確地解答。

      2.教材第82頁練習十七第12題。組織學生閱讀題目,獲取題目的有用信息。

      教師:怎樣列方程解決這個問題呢?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根據“總路程=(甲車速度+乙車速度)×相遇時間”列出算式,指名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解:設乙車每小時行x千米。3.5(68+x )=455

      三、鞏固拓展

      1.畫線段圖解決稍復雜的行程問題

      出示:甲、乙兩城相距420km,一輛汽車從甲城開往乙城,一輛摩托車同時從乙城開往甲城。汽車每小時行駛75km,3小時后兩車相距15km。摩托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學生閱讀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思路導引:

      情況一:兩車行駛3小時未相遇,兩車還相距15km。用線段圖表示:

      根據上面的線段圖可知:汽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摩托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15km=甲、乙兩城之間的距離。由這個等量關系可以列出相應的方程。

      情況二:兩車相遇后,又繼續行駛,兩車相距15km。用線段圖表示:

      根據上面的線段圖可知:汽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摩托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15km=甲、乙兩城之間的距離。由這個等量關系可以列出相應的方程。

      學生嘗試解答:

      情況一:情況二:

      解:設摩托車每小時行駛x km.解:設摩托車每小時行駛x km.

      75×3+3x+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師小結:通過線段圖,找出兩車相距15km存在的兩種情況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3.教材第82頁練習十七第15*題。

      學生先自己看圖,從圖中獲取信息,找出等量關系并列方程。對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教師予以解惑。

      四、課堂小結。經過這節練習課,你是不是對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有了更深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業:教材第82頁第10、14題。

      板書設計:

      總路程=(甲車速度+乙車速度)×相遇時間

      汽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摩托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15km=甲、乙兩城之間的距離

      汽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摩托車3小時行駛的路程-15km=甲、乙兩城之間的距離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第6單元多邊形的面積

      第1課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內容】:教材P87~88例1及練習十九第1、2、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剪、擺、拼等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

      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方法】:遷移式、嘗試、扶放式教學法

      【教學準備】:師:多媒體。生:剪刀、直尺、平行四邊形紙片、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談話:為了創建文明城市,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某社區準備要修建兩個大花壇(出示教材第87頁情境圖)。這兩個花壇分別是什么形狀的?(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

      2.讓學生猜測:你覺得哪一個花壇大一些?多數學生認為不容易猜測,極少數同學猜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大。通過猜測,引導學生總結出:要想比較哪個花壇大,需要計算它們的面積。

      3.提問:你會算它們的面積嗎?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互動新授

      1.數方格,比較大小。

      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根據已有經驗,學生會想到用數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教材第87頁方格圖及平行四邊形圖。

      引導學生數一數有多少個小方格?每一個小方格是l平方米,不滿一格的均按半格計算,問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數完以后會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24m2。

      繼續出示教材第87頁的長方形圖,讓學生數一數并算一算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數完得出:長方形的長為6m,寬為4m,面積是24m2。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87頁的表格,并對填表的結果進行討論: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比較、討論,得出:兩個圖形的底與長,高與寬和面積分別相等。

      2.猜想驗證。

      提問:通過數方格子的方法我們可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那如果是一個很大的平行四邊形田地還能用數格子的方法嗎?(不能,很麻煩)

      引導學生小結并質疑: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數格子的方法是很不方便的,用什么樣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既方便又簡單?

      引導假設:是否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來計算出它的面積?

      操作驗證:演示教材第88頁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并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平行四邊形紙片,像剛才演示的操作一樣,同桌相互合作,動手進行剪、拼、移的操作方法,從中再次驗證一下是否正確。

      師巡回指導學生的操作。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操作演示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回答:我發現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后形狀變了,但面積沒有變,即長方形面積就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我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追問: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學生得出結論:必須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

      3.全班交流,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推導過程。(我們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這個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

      4.教學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a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高。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寫成:S=ah(板書)

      5.應用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教材第88頁例1。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并獨立完成;教師板書。

      三、鞏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89頁“練習十九”第2題。可先讓學生試著做,再通過集體訂正檢查掌握情況。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引導總結: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五、作業:教材第89頁練習十九第1、3題。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例1 S =ah

      ↓ ↓ ↓ =6×4

      平行四邊的面積=底×高=24(m2)

      ↓ ↓ ↓

      S=a × h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第1單元小數乘法

      第11課時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容】:教材第1單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意義,算理、計算法則以及靈活取積的近似值,通過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各知識點的整理與復習。

      難點:如何有序整理知識。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小組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小數乘法的有關知識了,這節課我們把所學的內容回顧復習一下。希望同學們在這節課中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板書:小數乘法的整理與復習)

      二、練習溝通

      1.出示練習。

      ①0.72×5

      ②6.5×8.4

      ③2.9×0.07

      ④2.5×6

      ⑤1.2×199

      ⑥0.8×0.9(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⑦203×5.5

      ⑧3.7×4.6

      把上面的算式進行分類。

      小數乘整數:① ④ ⑤ ⑦小數乘小數:② ③ ⑥ ⑧

      2.復習小數乘整數。

      (1)0.72×5這道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復習計算方法)

      (2)再出示1.2×199,這道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可能會有兩種做法,方法一,按照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來做。方法二,運用整數的乘法運算定律來做。重點引導學生用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來做。)

      師:誰來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講這題怎樣用簡便方法計算?

      1.2×199,口述:先把199變為2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讓學生試做203 ×5.5,說一說怎樣運用簡便方法?

      總結: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時候,先觀察數字的特點。

      3、復習小數乘小數

      (1)獨立完成筆算。指名板書。

      (2)指名講算法。

      出示:0.8×0.9這道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復習計算方法)

      怎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數?

      師:誰來當小老師,給大家講講這題是怎樣算的?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0.8×0.9,口述:計算小數乘小數時,因數0.9要與上面0.8對齊,先按照整數乘法來做,然后再確定積的小數點位置。乘號寫在數的左側,等號線用尺子畫。

      2.9×0.07:出示兩位小數乘三位小數,并不是小數點和小數點對齊,而是末位和末位對齊,然后按照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來做。

      師總結: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先按照整數乘法來做,然后再確定積中的小數點位置。

      三、典例分析

      1.用豎式計算下列各題。

      0.36×0.04=0.12×0.5=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易錯點剖析】在給乘積點小數點時,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這時會有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O補足再點小數點;另一種是積的末尾有O時,點上小數點后末尾的O可以去掉。

      【歸納點評】通過兩道小數乘小數的豎式計算題,讓學生熟練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并熟記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系,從而牢固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2.下面各題的計算結果對嗎?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的,并改正。

      2.7×1.8=48.6 25×0.6=26

      第一個計算結果是錯誤的,因為兩個因數中共有兩位小數,而積里面只有一位小數,所以是錯誤的;第二個計算結果也是錯誤的,因為0.6比1小,所以相乘的積應該比第一個因數小,而26比25大,所以是錯誤的。

      改正:2.7×1.8=4.86 25×0.6=15

      【易錯點剖析】在檢驗小數乘法的積是否正確時,有多種驗算方法,也就是說驗算方法不唯一性,不管選哪種方法都是正確的。

      3.選一選:34.99×0.2的積保留兩位小數約是( )。

      A.7 B.7.00 C.6.99

      【易錯點剖析】34.99×0.2=6. 998,6.998保留兩位小數約是7.00,這里的“O”不能去掉,因為“0”在這里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歸納點評】在求積的近似數時,要求保留幾位小數就要保留幾位小數,如果數位上的數滿十向前一位進位,也要用“O”來占位。

      4.為了節約用電,某小區規定每戶居民每月用電量在50度以內,每度按0.52元收費,超過50度部分為每度0.62元,劉老師家本月用電量為95度,請你幫老師算一算應繳納多少元電費?50×0.52+45×0.62=53.9(元)

      【易錯點剖析】這類收費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收費分:50度以內的部分和超過50度的部分。學生在做題時往往容易把這兩部分混淆。

      四、拓展提高

      乘法分配律的靈活運用

      師:你能用簡便方法來計算這兩道題嗎?

      0.65×1.3+0.65×1.7 0.25×9+0.25

      小組討論、計算、匯報。

      學生匯報后,引導學生說一說為什么簡便,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生1:0.65×1.3+0.65×1.7=0.65×(1.3+1.7)=0.65×3=1.95

      生2:0.25×9+0.25=0.25×(9+1)=0.25×10=2.5

      生3:我有個小竅門幫助同學們記憶乘法分配律。例如

      0.65 × 1.3+0.65 × 1.7 = 0.65 × ( 1.3+1.7)

      我愛爸爸和我愛媽媽縮為我愛爸爸和媽媽

      師:很好,用語文課上常用的縮寫句子來記乘法分配律,真是奇思妙想。

      五、小結質疑

      師:剛才同學們表現得真不錯,誰再來說說剛才我們都復習了哪些內容?在計算小數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錯的,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哪些地方?

      六、作業:1.用豎式計算

      0.76×0.32 1.08×25 0.25×0.046(保留兩位小數)

      2.脫式計算(能簡算的要簡算)

      (1.25-0.125)×8 56.5×99+56.5 4.8×100.1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

      0.65 × 1.3+0.65 × 1.7 = 0.65 × ( 1.3+1.7)

      我愛爸爸和我愛媽媽縮為我愛爸爸和媽媽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設計說明

      1.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課前從學生買喜歡吃的水果入手,創設了幫助阿姨算賬的數學情境,引出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從而更好地進行新知的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被重視。在教學中,注意安排學生獨立思考與小組交流相結合,讓學生自主觀察情境圖,了解畫面信息,找出等量關系,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小組內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再向全班匯報。這樣既能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看,水果店里真熱鬧啊!顧客們忙著挑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收銀臺忙得不可開交。一位阿姨也買了一些水果,誰來說說她都買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77頁例3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師:這位阿姨想讓你們幫她算算蘋果每千克多少錢,你們愿意嗎?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列稍復雜的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建立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

      ⊙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1)小組交流,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師: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各是什么?

      預設 生1:已知條件是買蘋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問題是蘋果每千克多少錢。

      師:這些數學信息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等量關系?你能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并說明你的想法嗎?

      預設 生1:用未知數x表示每千克蘋果的價錢。可以根據“蘋果的總價+梨的總價=總價錢”這一等量關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蘋果的總價,“2.8×2”表示梨的總價,兩者相加就是總價錢。

      生2:還可以根據“兩種水果的單價總和×2=總價錢”這一等量關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兩種水果的單價總和。

      (2)解方程,總結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課件出示學生列的`兩個方程)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方程,它們和我們上節課學習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師:上節課學習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幾(或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問題。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是根據兩積之和的數量關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來解決問題。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一類型方程的解法。

      (學生先小組討論,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匯報)

      預設 生1:在2x+2.8×2=10.4這個方程中,把2x看成一個整體,先算2.8×2,原方程轉化為2x+5.6=10.4,根據等式的性質1,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5.6,就轉化成了我們學過的方程。

      生2:在(2.8+x)×2=10.4這個方程中,把小括號里的式子看成一個整體,也就是這個整體×2=10.4。根據等式的性質2,方程左右兩邊同時除以2就轉化成了我們學過的方程。(師同步板書)

      師:同學們真聰明!我們可以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復雜的方程轉化為簡單的方程,進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別忘了檢驗。

      (3)比較。

      師:這兩個方程之間有什么聯系?小組內討論。

      生小組內討論后匯報: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算理,學會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在探索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感受轉化的思想方法,發展初步的歸納、推理、概括能力,培養估算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就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三峽工程的宏偉,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補0繼續除的算理。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熱情。

      師:同學們,你知道世界上建筑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大、年發電量最多、防洪效果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嗎? 在學生充分回答的基礎上板書課題:三峽水利工程。(幻燈片展示三峽工程的宏偉場面)

      師:1994年12月14日,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到20xx年6月1日,三峽大壩正式蓄水。

      二、創設問題情境,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課件創設情境。

      師:這是三峽工程中五級船閘的平面圖。

      2、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獨立閱讀圖中的數學信息,比一比誰的收獲最多?(學生獨立獲取信息)

      師: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學生交流圖中的數學信息)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生可能會提出。

      ①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②游輪平均每時航行多少千米?

      ③游輪通過每級船閘的平均時間是多少小時?

      ④三峽電廠平均每天發電多少億千瓦時?

      3、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一)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師:我們首先來解決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誰會列算式?

      生:9.843=

      師:為什么用除法計算?(引導學生回顧除法的意義)

      師:用什么方法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呢?(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算法)

      ①估一估:水位平均每天大約上升多少米? (學生可能會這樣估算:9.849,93=3)

      師: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比3米多還是比3米少呢?(引導學生明白因為9.84米比9米多,所以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一定比3米還多一些)

      ②知識遷移。

      師:用以前學過的整數除法能不能幫助我們算出最終的結果呢?(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可能會想到: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再把328厘米轉化為3.28米)

      ③列豎式算: 先學生獨立嘗試探索并思考。

      ⑴每次除得的商寫在什么位上?為什么?

      ⑵每次除得的商與除數的積表示( )個( )。

      ⑶和整數除法有什么異同?

      再小組討論,最后集體交流算法,結合學生的'回答過程,教師板書,并同時質疑:9除以3商3,商寫在什么位上?33等于9,9表示幾個幾?商的小數點應該怎樣寫?8表示幾個幾,8除以3商2,商應該寫在什么位上?2乘3等于6表示幾個幾?當十分位上的余數2比除數小,不夠除該怎么辦?24表示幾個幾?24除以3商是8,8應該寫在什么位上?

      ④小結:小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基本相同,也是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一位上。不同的是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二)游輪通過每級船閘的平均時間是多少小時?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55

      ②學生嘗試獨立計算。

      ③教師設疑:通過試算,你發現2.55與9.843的計算過程有什么不同?學生匯報:計算2.5.5時,被除數個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商的個位就不夠商1,應該在商的個位寫0補位。

      ④用驗算的方法來驗證商的結果是否正確。

      (三)平均每天發電多少億千瓦時?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4.925

      ②學生嘗試獨立計算。

      ③教師設疑:在計算過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匯報:24個十分之一用25除,不夠除,怎么辦?

      (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當24個十分之一用25除,時不夠商1個十分之一,把24個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級單位的數,再添0,是240個百分之一,再繼續除)

      ④鞏固練習:小電腦你會計算132嗎?

      (四)總結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

      師:通過解決三峽工程中的數學問題,誰能說一說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余數,就在余數后面添0再繼續除)

      三、自主練習,鞏固應用。

      1、第107頁第1題,應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計算方法又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

      2、獨立計算第2題,教師巡視知道算法有困難的同學。集體訂正時,強調小數除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3、第5題:鞏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中的計算難點。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在巡視時及時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糾正。

      4、第9題:火眼金睛辨對錯。

      5、第3、6題,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并列式解答。

      四、課堂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2、討論:計算小數除法時,商在什么情況下小于1?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內容:

      教材第12~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貨幣的兌換,掌握求積、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確地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2.經歷貨幣兌換的計算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嘗試、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3.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按照要求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教學難點:

      在不同的.情況下,積、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談話導入

      課件出示:美國小朋友瑪麗給笑笑寄來一本6.70美元的故事書。

      師:你能提出哪些你感興趣的數學問題?

      從學生的問題中提取出:6.70美元相當于多少元人民幣?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兌換外幣(板書:人民幣兌換)。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兌換比率。

      師:錢幣的兌換不是個人想怎么換就怎么換的,中國人民銀行會根據世界各國貨幣的需求,每天公布一個外匯牌價。大家都必須按照這個牌價來兌換外幣。

      (1)課件出示中國銀行

      20xx年10月某一天的國際貨幣匯率表。

      (2)讓學生獨立閱讀,然后互相交流:從這個表里獲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兌換人民幣。

      師:下面我們就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上面兌換人民幣的問題:6.70美元相當于多少元人民幣?

      學生列式計算:6.31×6.7=42.277(元)。

      小組討論問題:為什么這樣列式?積有幾位小數?應該保留幾位小數?

      6.31×6.7=42.277≈42.28(元)

      小結:因為兌換比率顯示,1美元能兌換6.31元人民幣,那么6.70美元就是6.70個6.31,所以用乘法計算;由于貨幣的最小單位是分,以“元”為單位時,第三位小數沒有意義,所以求出積的精確值后,一般運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兩位小數。

      3.人民幣兌換美元。

      師:我們學會了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方法,反過來用人民幣兌換美元,你們會兌換嗎?

      課件出示問題:媽媽用600元人民幣可兌換多少美元?

      (1)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解決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方法。

      (2)學生匯報:600÷6.31≈95.09(美元)。

      (3)師生對比兩道題的過程和結果,總結求積或商的近似數的方法。

      小結:積取近似值要先精確計算,再根據題目要求或實際情況取近似數;人民幣兌換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兩位小數;商取近似值時,要比根據要求保留的小數位數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幣兌換港幣、歐元、新元。

      課件出示問題:5000元人民幣能兌換多少港元?歐元呢?新元呢?

      (1)學生獨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歐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學生互相說一說兌換方法,找到兌換其他貨幣的規律,以便能達到兌換任意貨幣的目的。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3頁“練一練”第1題。

      思考:港元兌換人民幣的方法和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方法一樣嗎?

      2.完成教材第13頁“練一練”第2題。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兌換人民幣7.89元,1歐元兌換人民幣8.19元,100歐元能兌換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七、作業布置

      教材第13~14頁“練一練”第3、4題。

      復習舊知,指向目標。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獨立思考、討論。

      學生嘗試練習。

      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材簡介: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小數乘法、積的近似值、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使學生會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3.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關于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4.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教學措施:

      1、重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

      2、指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提高簡單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系的規律。

      課時安排:

      6課時。

      第一課時

      小數乘以整數

      教學內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練習第1~4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及算理。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

      小數乘以整數的算理及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確定小數乘以整數的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①下面各數去掉小數點有什么變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縮小到時它的1/10是多少?縮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嘗試:

      大家喜歡放風箏嗎?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塊去買風箏。

      1、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及算理。

      出示例1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1)例1:燕子風箏每個3.5元,買3個風箏多少元?(讓學生獨立試著算一算)

      (2)匯報結果:誰來匯報你的結果?你是怎樣想的?(板書學生的匯報。)用加法計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計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種方法,重點研究第三種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義。為什么用3.5×3計算?3.5×3表示什么?(3個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樣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擴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買5個4.8元的風箏要多少元呢?會用這種方法算嗎?P2做一做

      2、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象這樣的3.5元的幾倍同學們會算了,那不代表錢數的0.72×5你們會算嗎?能不能將它轉化為已學過的知識來解答呢?(生試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組討論計算過程,然后板書,并指名說是如何算的

      (2)強調依照整數乘法用豎式計算。

      (3)示范:擴大100倍72×5×53.60縮小到它的1/100360引導性提問:

      0.72變成72發生了怎樣的變化?72×5算完了,再該怎么辦?為什么要縮小到它的1/100?

      (4)回顧對于0.72×5,剛才是怎樣進行計算的?

      使學生得出:先把被乘數0.72擴大100倍變成72,被乘數0.72擴大了100倍,積也隨著擴大了100倍,要求原來的積,就把乘出來的積360再縮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將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積的末尾有0,要先點上積的小數點,再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

      (5)小結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計算

      7×425×70.7×42.5×7

      觀察這2組題,想想與整數乘整數有什么不同?

      怎樣計算小數乘以整數?

      ①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

      ②按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

      ③再看被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三、運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斷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體驗: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板書課題)

      (2)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業:

      P7練習一第1、2、3題。

      課后反思:

      今天的教學法在學生預習后顯得十分順利,但在預習與作業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1、第二個因數是兩位數的小數乘法該怎樣計算,由于教材中并無此類例題,要適當補充指導;

      2、小數乘位數的豎式書寫格式,學生中常見錯誤有如下幾種: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計算中積的小數點末尾有0時,如何確定小數點的位置;

      5、計算結果中小數點末尾的0沒去掉,化簡。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第七單元數學廣角

      一、教學內容

      植樹問題。

      本單元內容由原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移來,例3調整為封閉曲線上的植樹問題。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植樹問題的模型思想。

      2.通過畫線段圖初步培養學生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嘗試用植樹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編排特點

      (1)題材更為豐富。

      與原實驗教材相比,本次修訂后的“植樹問題”新增了一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如例3探討在一條封閉曲線上植樹的問題。另外,教材在“做一做”和練習中增加了 “每兩棵梧桐樹中間栽一棵銀杏樹”“馬拉松比賽設置飲水點”“項鏈上的水晶”等實際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多角度、有效地體會和運用植樹問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突出線段圖的教學,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在“植樹問題”中最重要的數學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讓學生理解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教學“植樹問題”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材突出了線段圖的教學,通過幾何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例1先畫出形象的線段圖,然后抽象成線段圖表示兩端都栽的情況,例2通過遷移呈現出兩端都不栽的線段圖, “做一做”的第2題,讓學生通過遷移畫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線段圖,最后例3讓學生理解在封閉曲線上植樹的線段圖的畫法以及溝通它和一條線段上植樹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聯系。教材通過突出線段圖的教學,幫助學生直觀理解不同情況下植樹棵樹、分割點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由此理解和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四、具體編排

      1.例1:一條線段上植樹(兩端都栽)。

      植樹問題教學的重點是解決點和間隔的關系,建立相應的模型。但是當數據比較大時,不利于學生發現規律,所以教材編排上體現了化繁為簡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關于一條線段上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1)滲透化繁為簡的思想,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通過學生的話“100m太長了,可以先用簡單的數試試”滲透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的編排滲透了“猜測-探索-歸納-應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點培養學生借助線段圖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現學生用畫示意圖或線段圖的方法幫助思考,通過觀察兩端都栽樹的示意圖或線段圖,把分割點和栽樹的棵樹一一對應起來,發現并初步總結栽樹的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在30m、35m上加以驗證,從而建立起一條線段兩端都栽這類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例2:一條線段上植樹(兩端都不栽)。

      例2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即兩端都不栽樹的情況。教材繼續通過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規律來解決問題,突出學生的遷移能力培養。

      有了例1的基礎,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自然會想到借助線段圖來分析,教材呈現學生畫線段圖進行分析,發現當兩端都不栽樹時,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少1,然后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例題的問題。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放在“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究。通過畫線段圖,可以與例1、例2的對比來獲得對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時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要求的問題。

      3.例3:封閉曲線上植樹。

      (1)突出畫圖的策略。

      例3是在一條首尾封閉的曲線上植樹的問題。編排思路和例1相同,繼續滲透化繁為簡的思想和畫圖的策略。借助圖示探索規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對比與溝通。

      通過小精靈的問題“如果把圓拉直成線段,你能發現什么?”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找出這種植樹問題的規律,即栽樹的棵樹正好等于間隔數,也就相當于一條線段上植樹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況,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五、教學建議

      1.經歷建模的過程,感悟思想方法。

      “數學廣角”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具體到本單元,教學時,教師應從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比如例1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歸納、推理的過程,滲透簡單的化歸、數形結合、一一對應、模型、推理等數學思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突出畫圖(線段圖)的策略。

      幾何直觀是課標的核心概念之一,幫助學生養成畫圖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本單元通過畫示意圖或線段圖來解決植樹問題,可以更直觀理解、更好地發現規律,建立模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將兩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三種情況弄混。事實上,學生不用記每種模型的結論,遇到問題,只要畫個線段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從而體會到畫圖策略的價值。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與整理”,溝通數學知識和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體會數學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價值。

      2.使學生熟練掌握小數乘、除法的基本計算,熟練掌握求積、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驗算的習慣,進一步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及求積、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學難點:

      溝通方法間的聯系,體會數學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認標,舉例梳理。(預設5分鐘)

      1.明確課題。

      本單元的知識我們已經學完,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整理與練習。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知識整理單。

      小結:計算小數乘小數以及求一個數除以小數時,都可以轉化為相應的整數乘、除法來計算,只不過需要另外考慮積或商的小數點位置。

      二、多層練習,內化提升。(預設23分鐘)

      練習單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練習:

      (一)基本練習

      1、口算“練習與應用”第1 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二)專項練習

      2、筆算“練習與應用”第2 題。

      分組完成,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訂正。

      仔細觀察每一組算式的計算過程,說說你的發現。

      提問:比較每組三道題的計算過程,說說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

      左邊一組題的相同點是:都是先當作86×7來計算;不同點是:因為乘數的小數位數不同,所以積的小數位數也不同。右邊一組題的相同點可以表達為:都要先算117÷36;不同點是:后兩題都要先進行轉化,而且轉化時除數、被除數小數點右移的位數不同。

      3、完成“練習與應用”第3 題。

      讀題,明確題目要求后獨立完成,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說說計算方法。

      4、完成“練習與應用”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選四人板演。

      交流訂正,說說怎樣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積、商的近似值。

      強調:第一,通常都要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第二,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要算出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的商。

      (三)整合練習

      5、完成“練習與應用”第5題。

      認真讀題,說說題目里告訴了我們什么?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6、獨立完成“練習與應用”第6題。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7、完成“練習與應用”第7題。

      讀題,根據題目要求解答。

      根據題意列出算式,學生獨立解答,集體交流。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練習一第1~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及算理。

      過程與方法:

      經歷將小數乘整數轉化為整數乘整數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轉化的方法是學習新知識的工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學會轉化。

      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算理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

      教學方法:

      遷移類推,引導發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測評:

      1、根據250×9=2250寫出下面各式的積。

      25×9= 25×90=

      25×900 = 2500×9=

      2、2.5+2.5+2.5= 2.5 ×()=()

      6.3+6.3+6.3+6.3+6.3=()×()=()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來進行簡便計算。

      3、把0.45擴大到它的100倍是(),把75縮小到它的是()。

      4、小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5、兩個因數相乘(0除外)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積()。

      一、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第2頁例1主題圖,理解圖意。

      1、有()位同學去店里買風箏,3.5元的每人買一個需要多少錢?,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結果。(把算的方法寫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怎么計算?

      方法一: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元,5角×3=()角=()元

      ()元+()元=()元

      方法二:把3.5元轉化成35角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結果:3.5元×3=()元

      (3)練一練:5個單價是4.6元的風箏多少錢?

      探索:觀察這一道算式,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觀察后回答:這道算式的因數有小數。

      2、我發現小數乘法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就是()。

      3、閱讀教材第3頁例2。

      理解:計算0.72×5時,先將0.72擴大到它的()倍,變成72,計算出72×5的積后,將積縮小到它的()得到0.72×5的積。小數末尾的`0可以(),得()。

      追問:仔細觀察乘法算式,誰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是怎樣把乘數轉化成整數的?

      先把0.72小數點向右移動2位轉化成72×5=360,得出結果后再把積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是3.6。

      質疑:既然把所得積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那這個積就應該是一個兩位小數,為什么現在只有一位呢?

      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所以積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注意:同學們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那么,誰能和大家說說小數乘整數應該怎樣計算,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呢?

      指導學生歸納出:計算小數乘整數的乘法,要先把小數看作整數來乘,乘完以后,看因數擴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積縮小相同的倍數。當積的末尾有“O”時,應先點上小數點,再把“0”去掉。

      師:(出示教材第2頁情境圖)我們通過解決買風箏的問題,認識并學會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我們看圖中還有幾種不同的風箏,如果買3個其他形狀的,需要多少錢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來?

      學生獨立計算,匯報交流。

      二、合作探究、歸納展示

      1、小數乘整數,先轉化成(),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邊起數出()位點上小數點,積中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

      2、用豎式計算。

      0.075×33= 0.46×15=

      3、因數的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

      三、鞏固拓展

      1、教材第3頁做一做第1題

      想一想: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頁做一做第2題

      同桌之間相互談談是怎樣點小數點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頁做一做第3題

      4、不用計算,你能直接說出下面算式的結果嗎?

      148×23=3404

      14.8×23=()1.48×23=()0.148×23=()()×()=34.04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表想法)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小數乘整數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各的簡便運算。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說出判斷的根據。

      師:小馬虎感謝你們幫他解決了難題,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斷推理能力。說到判斷推理,有一個人在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誰?(柯南)

      給警察叔叔幫忙:

      案發現場,從目擊證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齡是40歲左右,男性,

      通過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這些是他們的身份證號碼,你知道作案人是誰嗎?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聯系實際,開闊思維。

      (1)了解身份證的用處

      師:你們知道身份證主要有哪些用處嗎?

      (銀行取款、郵政取款、坐飛機、貸款、住酒店、登機、貸款、開戶、更改戶籍資料等。 )

      師:身份證能反映一個人的多種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隨便借給他人使用,同時今天課上的身份證號碼也要注意保密。

      師:身份證號碼要表達的意思用文字能表達嗎?既然可以,為什么還要用數字編碼來表示呢?

      (用數字能簡潔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會混淆。 )

      師:這么幾個簡簡單單的`數字就可以反映出我為十多億人的信息!可見用數字來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簡潔明了,這也就是數字編碼的優越性。(板書:簡潔)

      (2)走進生活,了解其他編碼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身份證上的數字,其實呀,在現在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的社會中,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象身份證這樣的數字編碼,你能舉個例子嗎?

      (郵政編碼,銀行帳號、電話號碼、車輛號碼……)(欣賞圖片)

      四、運用編碼,設計編號。

      1、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給自己來編一個學號呢?

      (出示活動要求:1.這個學生編號反映哪些信息比較好?2.這些信息打算分別用什么?3.代碼的順序怎樣編排?)

      2、小組討論:你們認為在編號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簡潔方便,有規律,不能重復,唯一)號碼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較好?(入學年份、班級、學號)

      3、學生嘗試獨立編碼。

      4、作品展示

      5、小結: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時間里就編好了一個學號,而且反映出了這么多的信息,老師一定把你們的這些好建議、好方法轉告給校長,讓他來采納大家的這些建議和方法,你們樂意嗎?

      五、課堂總結,引申探究。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拓展延伸,課后調查。

      活動內容: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調查收集一些郵政編碼,了解郵政編碼所反映的信息。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教材P75~76練習十六第2、7、8、10、1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鞏固學生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練習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找出題中的數量關系,并根據數量關系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以及自覺檢驗的習慣。

      【教學方法】:

      引導回顧,練習講解。合作討論,練習鞏固。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教師: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誰來說一說,你有怎樣的認識?

      指名口答,其余學生補充,教師小結。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進行一些相應的練習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

      二、指導練習

      1.請你判斷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l)a+24=73 (2)4x<36+17

      (3)72=x +16 (4)x+85

      (5)25÷y=0.6 (6)2x+3y=9

      生:(l)、(3)、(5)、(6)是方程,(2)、(4)不是。

      師:為什么說(1)、(3)、(5)這三個是方程,而且(6)也是方程?

      生:因為它們含有未知數而且是等式,所以是方程。(6)也是方程,只不過它含有兩個未知數。

      2.我們班學生在作業中有這樣解方程的,你認為這樣做對嗎?如果不對,就幫他改正過來。

      x +32=76 x -3.2=6.5

      解:x =76-32解:x -3.2=6.5-3.2

      x =44 x =3.3

      x ÷8=0.4 3x =18

      解:x ÷8×8=0.4×8解:3x -3=18-3

      x =3.2 x =15

      生:第一題正確,第二、四題兩邊沒有同時加或除以相同的數,第三題等號沒有對齊。

      3.你認為在解方程的過程中,應注意些什么?

      生1:等號對齊。

      生2:兩邊必須要根據天平平衡的原理同時加、減或乘、除以相同的數(O除外)。

      生3:要驗算或口頭驗算,保證解的正確性。

      4.出示教材第75頁練習十六第2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思考。

      教師提示:要先找準題中的數量關系,黃河的長度+835=6299,再列方程解答。

      指名學生口答,集體訂正。

      5.出示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8題。

      (1)引導學生讀題,捕捉題目中的信息:

      ①獵豹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時110 km。

      ②獵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還多30 km。

      (2)教師: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運用數量關系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根據以上兩個條件,你會想到哪些數量關系?

      學生獨立思考,指名匯報。

      (3)請根據歸納的數量關系列方程,并解答。

      學生根據歸納的信息列式,可能列出:2x +30=110,從而求出大象的奔跑速度。

      三、鞏固練習

      1.解下列方程

      4x +13=365 3x +2×7=50 4x +2.1=8.5 48.34-3.2x =4.5

      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拓展練習。

      (1)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檢查訂正,并交流解決疑問。

      (2)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10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個別輔導。同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不同做法,并通過展示作業在全班討論。

      (3)教材第76頁練習十六第11*題。

      引導學生轉化為方程解題,獨立解答,匯報交流。

      分析:這道題其實就是解兩個方程(36-4a)÷8=0和(36-4a)÷8=1。

      解答:(36-4a)÷8=0 a=9(36-4a)÷8=1 a=7

      四、課后小結

      通過練習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作業:食堂買來大米和面粉共595千克,其中大米是面粉的2.5倍,大米、面粉各多少千克?

      【板書設計】

      練習十六

      第8題:2x +30=110

      第11*題:(36-4a)÷8=0 a=9

      (36-4a)÷8=1 a=7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五年級教案06-09

    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模板02-15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02-11

    五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22

    數學上冊教案01-15

    五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01-13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13

    五年級上冊小學數學教案12-29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6-13

    數學五年級上冊總復習教案12-13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 | 色香视频国产系列 | 亚洲午夜成人Av电影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