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1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第十一冊P58例4和練習十一T9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分數除以分數的式題.
2,使學生在探索分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3,培養學生遷移,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設計理念:本課力求使學生經歷探索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和應用分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遷移,概括的能力.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引新
1,口算.
2 4 10 6
9 4 2 1
2,揭示課題: 分數除以分數
學生匯報口算結果.
二,教學新知
1,教學例4
1,出示例4
提問: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計算
追問:為什么用除法計算 怎樣列式 (板書: =)
2.引導探索:分數除以整數怎么算呢
(1)請大家畫圖探索一下 得多少
(2)指名到黑板上畫一畫.
(3)討論:分數除以整數,能不能用被除數乘除數的倒數來計算呢
板書:
請大家計算一下它的積,看得數與我們畫圖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得數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書:=
3,驗證猜想
完成練一練第1題:先再長方形中涂色表示,看看里有幾個,有幾個,再計算.
你發現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聯系前面學習的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你能說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嗎
學生讀題,列式.
學生在書上的長方形里分一分,畫一畫.
學生嘗試計算.
學生猜想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根據學生的討論,板書:甲乙=甲(甲0)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2,完成練習十一第10題.
3,討論練習十一第11題.
獨立計算后,引導比較,啟發思考:什么情況下,除得商比被除數小 什么情況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數大
4.討論練習十一第12題:不計算,用發現的規律直接判斷左邊的式子和右邊數的大小.
各自練習,并指名板演,練習后評議交流.
各自獨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練習后評議交流.
學生獨立計算.
學生判斷,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四,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練習十一T9,13,14
學生練習.
教后反思: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2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一個帶商標紙的茶葉桶、剪刀、小黑板或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剪刀、線繩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
1、謎語導入引出圓柱。上下一樣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書:圓柱)
2、(課件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師:上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
3、拿出你準備的圓柱形物品,舉起來,大家互相檢查,看看你們準備的都是圓柱嗎?(教師也要認真觀察及時發現不符的,如果有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預設:鐵皮水桶、煙囪……
二、體驗探究
1、認識圓柱
拿起你的圓柱,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圓柱有多少個面?再用手摸一摸,這些面有什么特點?也可以在桌上輕輕地滾一滾。
(1)學生觀察,并用手摸表面、滾一滾。
(2)集體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圓柱。你觀察到圓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說)
預設;
2、我發現了圓柱有三個面。(師: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個面)
3、我發現了圓柱的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師:同意嗎?那你們怎么知道這兩個圓完全相同呢?有沒有辦法驗證一下?(指名說)教師總結: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并板書:2個底面相等)
4、我發現了圓柱還有一個面,(師:這個面有什么特點?和上下兩個底面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并板書:曲面)
5、剛才大家觀察的非常認真,那我們回憶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高),那圓柱有高嗎?(有)誰來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語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圓柱的高?(指名說)
那你們認為一個圓柱有多少條高?(無數條)而且它們的長度怎么能樣?(相等)
(3)剛才通過大家認真的觀察,我們發現了圓柱的特征,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圓柱有兩個(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還有一個(曲面),叫做它的(側面)。圓柱有無數條高。
6、圓柱的側面積。
(1)(出示)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圓柱)形狀的茶葉桶,教師指圓柱的各部分學生說名稱?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個茶葉桶的商標紙沿著一條高剪開,展開后會得到一個什么圖形?(指名說)
預設:長方形、正方形
(3)那么大家猜想的對不對呢?下面就請大家睜大眼睛,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教師操作,學生觀察)什么形狀?(一起說)
師:對,我們把這個圓柱形茶葉桶的商標紙沿著一條高剪開,就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也就是說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
(4)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仔細的想一想
我們得到的`這張長方形紙與茶葉桶的側面有什么關系?
①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②集體交流。(指名說,教師隨即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5)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這就是我們一起推導出來的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來,一起讀兩遍,記住它。
如果說我要求圓柱的側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三、實踐應用
1、這個茶葉桶,如果讓你求它的側面積,我們需要哪些數據?指名測量,并計算。
2、29頁1、2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圓柱有一些認識了嗎?你都有什么收獲?(指名說)
五、拓展延伸
在我們推導圓柱的側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我們是將圓柱的側面沿著一條(高)剪開,得到了一個(長方形),從而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將圓柱的側面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一個什么圖形呢?那根據這個圖形,你也能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嗎?大家課下動手去試一試。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1~53頁化簡比。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
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說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動:哪一杯更甜?
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實驗活動:各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實驗物品,動手調制蜂蜜水。
各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議一議哪個小組調制蜂蜜水更甜。
[課件出示]課本P51圖片,同時配上畫外音:
一個男同學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個女同學說:我調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師:他們倆調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請估一估,再試一試。
我們先分別寫出它們的比。
40:360
10:90
就這樣直接比較他們倆誰調制的蜂蜜水更甜還是有困難,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請分組討論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結論:兩杯水一樣甜。
二.化簡比。
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
0.7:0.8:
師:剛才我們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現在請同學們先自己嘗試一下化簡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然后請同學說一說是根據什么來化簡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書上試一試化簡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請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化簡比的方法,全班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課件出示]課本P52第1題:連一連
在學生中開展比賽,鼓勵學生獨立完成。
[課件出示]課本P52第2題:寫出各杯子中糖與水的質量比。
1)寫出四個杯子中糖和水的質量比。
2)這幾杯糖水有一樣甜的嗎?
3)還能寫出糖與糖水的質量比嗎?
[課件出示]課本P52第3題:
(1)(2)題自己獨立完成;
(3)題投球命中率同學討論完成。
四、總結
師:同學們一起來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閱讀數學課本P51比的化簡。
我們是根據什么來化簡比的呢?
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的。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化簡比?或者說我們用化簡比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五、獨立完成課本P53第4題和第5題。
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動手調制蜂蜜水。通過調制蜂蜜水的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哪一杯更甜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
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整數與整數的比。
這是小數與小數的比和分數與分數的比,還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題目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4
一、長方體與正方體
第一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個稍大的紙盒及一個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紙盒、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小紙盒、每個小小組準備一個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說出它的形狀,然后把許多這樣的紙摞在一起,問學生還是長方形嗎?
接著電腦演示由面到體的過程,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紙盒的面,使學生感覺它很平,再用兩只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占有一定空間的物體的形狀就是立體圖形(電腦顯示若干立體實物)。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么圖形呢?在這里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呢?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實例。
師:要知道這些物體為什么都是長方體,就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二、引導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
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具,回答上面的問題。
(2)抽象圖形。
說明:因為我們最多只能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通常這樣畫長方體。
(師邊講邊畫長方體的直觀圖,注意要規范。)
問:實物中長方體的每一個面是什么形?作圖時,根據作圖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個面都畫成了什么形?但實際是什么形?
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圖上哪3個面是我們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個面在哪里?
2、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結合直觀圖逐一向學生介紹棱和頂點,并及時在圖中作出標注。
(2)同桌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紙盒,互相指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電腦分別顯示面、棱、頂點這三個部分,加深印象。
3、長方體的特征。
出示: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長方體有什么特點,討論后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特點。
(1)面的特點
長方體有幾個面?誰能迅速的數出長方體的6個面?比較哪一種方法好?
長方體的6個面是什么形狀的?還有不同看法嗎?這兩個面的位置是怎樣的?(可結合拍手理解“相對”)
(還可以出示預先準備好的紙盒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一般來說,長方體的每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形狀相同,大小一樣,可以用這四個字(出示:完全相同)來代替。(電腦演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這個特點)
(2)棱的特點
長方體有多少條棱呢?誰能給大家介紹一種很快的數出這12條棱的方法?
如果有學生是分組來數的,可以結合長方體鐵絲框架數一數。想一想:每組有幾條棱?每組4條棱的位置是怎樣的?相對的棱有什么特點?(長度相等)(電腦顯示棱的特點)
(3)頂點的個數
長方體有幾個頂點?你是怎樣迅速數出來的?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征
**讓學生看著自己的長方體紙盒說說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么特征。
**小結: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一個長方體的面可以分為3對,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棱可以分為3組,每組4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4、學習長、寬、高
(1)問:相交于同一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都相等嗎?
指出:長方體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棱叫做高。(師邊講邊標注)
(2)學生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量出它的長、寬、高。
5、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1)師: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征,你們想不想自己來探究正方體的特征?你們準備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想用哪些辦法來研究?
(2)學生交流后,讓他們小小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1)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明確: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由于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長度不分長、寬、高了,就叫做棱長。
(2)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棱長。
7、小結: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第10—11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看圖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結合第3個圖形再說說這個長方體的面的形狀有什么特別之處。
2、練習一第2題。讓學生說一說。
3、練習一第3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各問題,并說說怎么看出來的。
明確:這個長方體前后的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4、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判斷擺出的這幾個幾何體分別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再讓學生互相指一指每個幾何體中長、寬、高(或棱長)的位置,說說它們分別是多少厘米。
5、練習一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這兒有一個關于長方體特征的順口溜。大家可以輕聲讀讀。
出示: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棱;
棱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著放,對應面都一樣。
五、課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棱、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并涂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學內容:P3例3、“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學生每人準備正方體、長方體紙盒各一個、剪刀
學生按小小組分別準備教科書14頁思考題中所需的若干張硬紙(每種6張)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師:這節課,我們要繼續研究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讓學生看教科書3頁,像例3那樣,將有關的棱用紅線描出,并按照例題所示的步驟進行操作,得到正方體的展開圖。
2、把展開圖再復原成立體圖,再進一步展開、復原,讓學生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
3、讓學生獨立一剪,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開圖,在交流中認識不同的正方體展開圖,并思考展開圖中的各個面與原來各個面的關系。
4、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
拿一個長方體紙盒,沿著一些棱剪開,看看它的展開圖,先從自己的展開圖中找出長方體的3組相對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學的不同的展開圖中找。最后讓學生觀察相對的面在不同的展開圖上的分布情況,發現其中的規律。
4、“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在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先在圖中標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說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將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來檢驗。
第2題
(1)出示各展開圖,引導學生先想像把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的過程,再判斷。
(2)把教科書117頁的圖形剪下來試著折一折從而驗證自己先前的判斷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6題
讓學生在仔細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對于不能圍成長方體的圖形要說明理由,最后再進行操作驗證。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進行選擇,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明選擇的根據。
四、思考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先啟發學生思考:要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至少要用幾張硬紙片?這幾張硬紙片的形狀和大小有什么關系?再讓學生操作。然后說說有沒有找到什么規律。
五、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5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比的實際應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的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基于以上教學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應用價值。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了解無論是照相還是用放大鏡看書、用投影儀放大圖表,都離不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知識,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2.在觀察、操作中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基于以上認識,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借助對例題的探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后的圖形,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的各邊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即可。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圖形的大小改變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紙卡
學生準備 方格紙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觀察、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1)觀察、感受。
①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么?
(紙卡上的字為小5號字,學生躍躍欲試后會有些失望,因為看不清)
②把紙卡放到展臺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么?
生搶答: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引導學生思考。
師:為什么紙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呢?
生:因為字被放大了。
2.結合生活實際,導入新課。
(1)過渡: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課件出示教材59頁主題圖)
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預設
生1:圖1是把物體縮小。
生2:圖2、圖3、圖4都是把物體放大。
(2)導入新課。
今天,就讓我們從數學的角度一起來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板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情境,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的興趣,使學生在觀察、體驗中初步感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圖形放大的意義和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60頁例4。
(2)思考、交流。
提問:“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畫圖方法。
①提問:以正方形為例,具體畫圖時應該怎樣做?
預設
生:正方形原來的邊長是3個單位長度,現在按2∶1放大后,邊長應該是6個單位長度。
②畫圖。
(學生獨立畫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師巡視指導)
(4)完成例4。
①怎樣畫長方形?
預設
生:把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放大到原來的2倍,畫出長方形。
②怎樣畫三角形?
預設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放大到原來的2倍后,連接兩條直角邊的端點。
(可引導學生用數方格法驗證,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也放大到原來的2倍)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6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提問導入
1.提問激趣。
根據“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預設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復習用分數和百分數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二)]
⊙回顧與整理
1.分數(百分數)的一般應用題。
(1)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關鍵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單位“1”的量和分率,求與分率所對應的實際數量。
②解題關鍵:準確判斷單位“1”的量。找準所求問題對應的分率,然后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正確列式。
(2)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關鍵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個數和另一個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一個數”是比較量,“另一個數”是標準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們的`倍數關系。
②解題關鍵:從問題入手,理清把誰看作標準量,也就是把誰看作單位“1”,誰和單位“1”的量作比較,誰就是被除數。
(3)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常見題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幾分之幾:(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幾分之幾,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幾分之幾,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發芽率=×100%
小麥的出粉率=×100%
產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2.分數應用題的特例——工程問題。
(1)什么是工程問題?
明確:工程問題是探討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個數量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應用題。
(2)解決工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時間的倒數,然后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式解題。
(3)工程問題的數量關系式有哪些?
預設
生1: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生2: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生3: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應用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和動手操作能力。
3,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掌握并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三,教學難點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出示圓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邊緣鑲上一圈花邊。要想知道至少準備多長的花邊,怎么辦 請你幫忙想想辦法。
2,你們知道這圈花邊的邊長是什么 (生:圓的周長。)
3,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 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二,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系。(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的同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系呢 測量圓的什么比較方便呢
生:半徑,直徑……
3,請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樣的直線作直徑畫圓。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分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系。
4,師:你估計圓的周長是其直徑的幾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師:你有辦法驗證嗎 生討論
教學意圖:正方形的周長只與邊長這個數有關系,這點與圓的周長計算方法相似,本環節選擇這一教案內容,用于復習舊知和引入新知,滲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發現規律
1,學生思考后可能出現的以下辦法:
⑴ 用一根線(或紙條)繞圓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長度,得到圓的周長。
⑵ 把圓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直接量出圓的周長。
師啟發學生:用滾動,繩測的方法可以測出圓的周長,但有局限性,那么:我們能不能探討出一種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
⑶ 學生在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cm) 周長(cm)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 6。2 3倍多一點
3 9。1 3倍多一點
4 12。9 3倍多一點
2,
a,”圓的周長÷直徑”等于3倍多一點,經過科學家精密的論證,計算發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請學生寫一寫)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注意教育。
c,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
教學意圖:在圓的周長測量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使學生手腦都動起來,通過各種形式的個人實踐及小組合作實踐使學生親而義舉的發現規律,掌握知識,學生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探究,實驗,發現新知,這樣的課堂,可以使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鍛煉提高。
四,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1,學生嘗試求圓的周長
d=2cm r=3。5cm d=10cm
2,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cm,它的周長是多少m
3,請同學們畫一個周長是15cm的圓。
教學意圖:設計有坡度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已經學過的公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能力。
五,,體驗成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課后思考:從邊長是4cm的正方形中畫出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cm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
c=πd c=2πr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8
設計說明
本課時教學的是圖形的旋轉,它是繼軸對稱、平移之后的又一種圖形的基本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圖形變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鑒于本節課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方面:
1.創設游戲,激趣引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伊始,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將旋轉知識融入到游戲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關注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從而順利進入對旋轉知識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學中,充分利用實物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加強直觀教學,加深學生對旋轉的理解,突出旋轉的三要素,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
3.動手操作,體驗成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設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實現由直觀向抽象的轉化。學生討論后獨立完成畫圖操作,既使學生對旋轉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同時通過作品展示,為學生創造了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時鐘 方格紙
學生準備 方格紙 三角尺
教學過程
⊙創設游戲,引入新課
1.做游戲。
聽口令,做動作:向右轉,向左轉,向后轉,向后轉,向右看,向前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做了這些簡單的動作,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就躲在這里面呢!你能猜出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圖形的旋轉。
2.聯系生活,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生匯報:風扇扇葉、陀螺、旋轉木馬、鐘表指針的轉動等)
小結:生活中像這樣的旋轉現象有很多,我們就從大家熟知的鐘表開始研究吧!
設計意圖:新課開始從游戲出發,將生活中的問題與數學學習有機地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1.觀察鐘面,明確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的意義。
小組活動:觀察鐘面,引導學生說說時針、分針和秒針是怎樣旋轉的。
(時針、分針、秒針都在繞著中心點旋轉;秒針1分旋轉1周,分針1時旋轉1周,時針1時旋轉1大格)
匯報總結:時針、分針、秒針旋轉的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時針方向。
2.從實物到線段,認識旋轉的特征。
(1)課件出示教材28頁汽車進公路收費站的情境圖。
出示問題1:汽車進入公路收費站時,橫桿打開時是怎樣運動的?嘗試用手比畫橫桿旋轉的過程。
課件演示橫桿逆時針旋轉90°的過程。
出示問題2:汽車通過后,橫桿關閉時又是怎樣運動的?嘗試用手比畫橫桿旋轉的過程。
課件演示橫桿順時針旋轉90°的過程。
教師相應板書: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圖示來表示橫桿的打開和關閉。
(2)再仔細觀察并想象橫桿打開和關閉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
①想一想,橫桿在旋轉時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旋轉中心相同、旋轉方向不同、旋轉角度相同)
②物體旋轉前后,什么沒變?什么變了?(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沒變,位置和方向變了)
③要想把一個旋轉過程描述清楚,應該說哪些方面?
(旋轉物體、起止位置、繞哪一點、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
(3)嘗試練習。
課件出示線段旋轉圖,提問:請同學們觀察圖中線段的運動過程,你能說說圖中的線段是怎樣旋轉的嗎?
(這條線段繞點O逆時針旋轉90°)
提問:旋轉前后,線段的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線段的位置和方向變了,線段的.長短沒變)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觀察時鐘以及橫桿的運動過程,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觀察這些實物是怎樣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明確旋轉的含義。接著讓學生用語言描述橫桿的旋轉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想象和表達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觀察、比較、想象和交流,獲得對物體旋轉的基本特征的認識,進而找到準確表達物體旋轉過程的方法,完成對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的建構。
3.動手操作,加深認識。
(1)課件出示教材28頁“畫一畫”。
畫出線段AB繞點B順時針旋轉90°后的線段。
畫出線段AB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后的線段。
(2)組織學生討論畫法。
(3)獨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畫法。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點、線的位置變化,確定旋轉結果的正誤。
(5)小結:在畫線段的旋轉時,首先要確定旋轉中心、旋轉方向以及旋轉角度,然后借助三角尺畫圖。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9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教學預設
一、問題情境
1.教師拿出自己的鑰匙,并引出密碼鎖。分別說一說在什么地方或物品見過密碼鎖,見過幾個數字的密碼鎖。
師:同學們,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鑰匙。
師:對,這些都是用來開鎖的鑰匙。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鎖是不用鑰匙的,你們知道是什么鎖嗎?
生:密碼鎖
師:誰知道什么地方或物品上經常用密碼鎖?
學生可能說出:保險柜、保險箱、旅行箱,等等。
師:看來同學們知道的不少,那誰來說一說你在什么東西上見過幾個數字的密碼鎖
學生可能會說:
●我在旅行箱上見過三位數的密碼鎖。
●我在保險柜上見過六位數的密碼鎖。
●有的保險柜上的密碼鎖是8個數字。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師生交流。師:那誰知道旅行箱上為什么用密碼鎖,而不是鑰匙鎖呢?
學生可能會說:
●不怕丟鑰匙。
●能夠保密,別人不知道密碼開不了,也不能仿制。
……
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一定個數的數字組成密碼,可以有許多變化,也就是可以組成許多密碼,即使你知道了密碼鎖是幾個數字,也很難判斷是哪個密碼。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數字密碼鎖的秘密。
板書:數字密碼鎖
二、探索密碼鎖
1.提出探索由兩個數字組成多少個密碼的問題,讓學生分別寫出0打頭和1打頭組成的密碼。
師:現在,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最簡單的情況。假如數字鎖的密碼是由兩個數字組成的,同學們想一想,用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密碼?自己在本上寫一寫。用0打頭時可以組成幾個密碼?
學生寫密碼,然后交流,得出:
用0打頭,得到的10個密碼是00、01、02、03、04、05、06、07、08、09
板書:0打頭——10個
師:再用1打頭,寫一寫可以組成幾個密碼?
學生寫完后交流,得出:
用1打頭,得到的10個密碼是10、11、12、13、14、15、16、17、18、19
板書:1打頭——10個
師:想一想,用2打頭,可以組成幾個密碼?
生:10個。
2.分別提出:用3、4、5、6、7、8、9打頭各能組成多少個?一共能組成多少個?在學生討論的同時,得出:10×10=100(個)師:分別用3、4、5、6、7、8、9打頭呢?
生:分別可以組成10個
師:一共10個數字,每一個數字打頭都能組成10個密碼,那一共可以組成多少個密碼呢?
生:一共可以組成100個。
教師板書:10×10=100(個)
3.教師談話并告訴學生用三個數字組成1000個密碼,鼓勵學生合作進行推算。師:剛才,我們通過寫出幾組密碼,推算得出:用0到9的10個數字組成兩個數字的密碼,可以組成100個,那你們想知道,用這10個數字組成三個數字的密碼,能組成多少個嗎?
教師板書:10×10×10=1000(個)
師:可以組成1000個,你們知道是怎么推算出這個結果嗎?同學合作,試著推算一下。
學生先自己推算,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交流學生推算的方法,說明結果的準確性。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機會。師:誰來匯報一下,你們是怎樣推算的?
學生可能有以下說法:
●組成密碼的數字都可以是0、1、2、3、4、5、6、7、8、9的十個數字。如果第一位數字是0,第二位數字是0,第三位數字是0、1、2、3、4、5、6、7、8、9,即:000、001、002、003、…009共10個密碼。
如果第一位數字是0,第二位數字是1,第三位數字是0、1、2、3、4、5、6、7、8、9,即:010、011、012、013、…019共10個密碼;……,所以第一位數字是0的密碼共有10×10=100(個)
同樣第一位數字是1,也有100個,第一位數字是2,也有100個,…第一位數字是9,也有100個,所以由三個數字組成的密碼共有10×10×10=1000(個)
●用0、1、2、3、4、5、6、7、、8、9可以組成100個兩個數字的密碼,在每個密碼后面再加一個數字,都能組成10個密碼,所以一共可以組成100×10=1000(個)
●用0、1、2、3、4、5、6、7、8、9十個數字中任一個數打頭,后面都能組成(10×10)個兩個數字的密碼,所以一共可以組成10×10×10=1000(個)
只要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無論正確與否,教師首先給以鼓勵,然后教師參與交流。
5.簡單說明1000個密碼與密碼箱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計算偷偷打開一個三個數字的密碼箱需要多少時間。算完后交流。師:同學們用不同方法推算出了由三個數字組成的密碼有1000個。大家知道,一個密碼箱只有一個密碼,也就是說,一個三個數字的密碼鎖只是這1000個密碼中的一個。所以知道密碼的人,很容易就打開了,不知道密碼的人,要想偷打開箱子,可就難了,你們知道難在哪嗎?
生:他得一個一個地試。
師:對,要一個一個地去試,這樣就有可能要試1000次才能打開。請同學們算一算,如果每試一個密碼要10秒鐘,試1000次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算完后,交流計算結果。
1000×10÷60÷60≈2.7(時)
6.告訴學生六個數字組成的密碼有1000000個,讓學生計算打開這樣一個密碼鎖需要多少天。師:不知道密碼,要想打開一個由三個數字組成的密碼鎖,就要花近3個小時的時間。重要的文件箱,都是由六個數字組成的密碼鎖,這樣的密碼有1000000個(板書:1000000個),不知道密碼的人,想打開箱子所花的`時間會更多。請同學們算一算,如果試一次的時間仍然是10秒,那么打開一個六位密碼鎖要用多少天呢?
學生匯報計算結果。
1000000×10÷60≈16666(分),
16666÷60≈277(時),
277÷24≈11(天)
師:可見,數字密碼鎖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因為打開一個不知道密碼的鎖會用很長時間,因此就增加了密碼鎖的安全性。所以人們常把貴重物品或重要文件,放在安全可靠的密碼箱中,防止泄密或丟失。
三、汽車牌照問題
1.讓學生自己讀書并解答。交流時,說一說是怎樣推算的。
師:剛才我們研究的數字密碼問題,實際上是運用了我們數學上數的組成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79頁,看汽車牌照問題。試著計算可增加多少個車牌號?
學生試算,教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計算的?
生:由四個數字組成的數碼有10×10×10×10=10000(個),在這些數碼前面增加一個字母,就可以增加1萬個。
四、電話號碼問題
提出電話號碼問題,鼓勵學生合作解決。交流時,給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
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私人汽車發展得很快,全球的電話擁有量更以空前的速度增長著。請同學們解決一下書中79頁電話號碼增位問題。這個問題較難,試一試!可以同桌商量。
同桌討論,試做。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結果是多少?
學生匯報情況,教師參與。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結果:
●由五個數字組成的數碼有10×10×10×10×10=100000(個),把10萬個數碼每個后面增加一個數字,可增加10個數碼。所以,一共可以增加100萬個,即:10000×10=1000000(個)
●電話號碼沒有0打頭的,所以要去掉0打頭的,所以,五位數的電話號碼有10×10×10×10×9=90000(個),變成六位后是10×10×10×10×10×9=900000(個),增加了810000個。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熟練地列方程解答這類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弄清單位“1”的量,會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根據題意列出關系式。
(1)一個數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數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數的5/8是40、
(4)乙數的4/5剛好是1/6、
2、解決問題
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六年級學生小明的體重為35千克,他體內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題目中所給的三個條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說說為什么。
選擇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確定出單位“1”,并引導學生說出數量關系式。
小明的`體重× =體內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頭列式計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這一例題和復習中的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幾個問題?都和哪些條件有關?
(3)讀題、理解題意,并畫出線段圖來表示題意
(4)獨立解決第一個問題。
2、全班匯報
(1)學生結合線段圖理解題意,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式,并寫出等量關系式。
小明的體重× =體內水分的重量
(2)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它們的數量關系是一樣的;不同點是已知條件和問題變了)。
(3)列方程來解決問題。這道題什么是單位“1”?單位“1”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怎樣求?(引導學生根據數量關系式,將未知的單位“1”設為χ,)
(4)用算術解來解答應用題。(根據數量關系式:小明的體重× =體內水分的重量,反過來,體內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體重)
3、解決第二個問題:小明的體重是爸爸的,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啟發學生找關鍵句,確定單位“1”。
(2)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解法進行計算,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
(3)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題意的,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出示線段圖)
爸爸的體重× =小明的體重
①方程解:解:設爸爸的體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術解:35÷ =75(千克)
4、鞏固練習:P38“做一做”(學生先獨立審題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題意、評講)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根據題意列出算式,不必計算(每題15分)。
(1)一個數的2/5是40,這個數是多少?
(2)一個數的3/8是24,這個數是多少?
(3)甲數是100,占乙數的4/5,乙數是多少?
(4)甲數是乙數的2/3,已知甲數是12,乙數是多少?
2、解決問題(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點,注重學困生的提高。
小組內訂正、互評,做到兵強兵。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應用題中“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我們知道了,如果關鍵句中的單位“1”是未知的話,可以用方程或除法進行解答。
設計意圖:
本堂課我設計了“題目——線段圖——等量關系式——解決問題”這樣四個環節來教學例題的第(1)個問題,以使學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教給他們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后記: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1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應用計算法則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觀察、類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定律在分數四則運算中同樣適用,并能應用運算定律及有關性質進行簡便運算。
4、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觀察、類推的思維能力和靈活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
確定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明確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復習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在一個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減法,應該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應該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在一個有小括號的算式里,應該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后算小括號外面的。
(3)在一個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的算式里,應該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后算中括號里面的.,最后算中括號外面的。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紅用長8米的彩帶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帶,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師課件出示例4
2、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例4中的哪些條件和復習中的3相同?問題相同嗎?
(2)自己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及問題,想:要求小紅還剩幾朵花,應先求……
(3)嘗試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并解答。
3、學生根據提綱嘗試解題。
4、全班匯報
(1)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出兩種思路:
A、可以從條件出發思考,根據彩帶長8m,每朵花用m彩帶,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從問題入手想:要求小紅還剩幾多花,根據題意,應先求小紅一共做了幾朵花。
(2)說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1)計算1/5÷(2/3+1/5)×15
讓個別學生說出運算順序并計算題目的得數。
教師巡回指點,搜集存在問題。
教師黑板出示問題,學生上臺改正,并說明理由。
(2)小組間討論帶有中括號的計算題,并正確計算。然后全班校對。
三、當堂測評
練習九第1、2、3題:
注:第2題求樓的樓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意識6
樓樓板到地面的高度實際上只有5層樓的高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點評,解決疑難。
學生相互得分,評選優勝小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說一說。
還有什么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內解決。
設計意圖
1、在課初始,我便從復習整數及小數的運算順序入手,
重點讓學生回憶、熟悉運算順序,然后再以例題為載體,讓學生發
現分數的運算順序同整數、小數的運算順序相同,繼而配合課后練
習加強計算的訓練。
2、當堂測評題將學生置于提高之處,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問
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性和嚴謹性
教學后記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12
教學目標
使學生加深對比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比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并加深認識不同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并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提高學生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教學重難點
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基本訓練
二、應用題練習
三、小結
四、作業
1、口算
練習1310
2、說出下面每句話的具體意思。
一本書,已看頁數和剩下頁數的比是2∶1。
蘋果筐數和橘子筐數的比是3∶4
一個長方形長和寬的比是5∶3
男生與全班人數的比是4∶9
要求說出各占幾份,再說出每個數量各占總數量的幾份之幾和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或幾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數量之間的關系。
合唱組人數是美術組的3倍。
大米袋數是面粉的1.5倍。
公牛頭數是母牛的1/3
摩托車輛數是自行車的2/5。
1、解答應用題
配制黑火藥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這三種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這種黑火藥,需要三種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練習;
問: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這是什么應用題?關鍵是什么?
2、練習1311
問:4∶1是哪兩個數量的比?長和寬對應的總長度是40米嗎?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長和寬?
上下練習。
3、練習1313
明確題意后指出:能根據數量與比之間的對應關系把它改編成分數應用題嗎?
學生口述后解答。說想法。
能把(2)改編成分數應用題嗎?
練習131213
課后感受
同學們能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13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單元知識進行概括,建立知識結構;
2、會解決實際問題;
3、歸納整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團結協作的,獲得收獲的成功感。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歸納整理,形成知識脈絡。
教學方法:引發矛盾,引入課題小組合作,歸納整理多元評價,建構知識應用實際,解決問題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教學過程:
一、引發矛盾,引入課題
猜一猜:老師今年多少歲了?
猜這個謎語,我們需要哪些數學知識呢?
齊讀課題,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們就開始復習。
二、梳理知識,形成脈絡
1、集中呈現
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學習,按照你們的想法,把學過的數
2、逐個梳理
1)小組活動:請大家在小組中,每人挑1至2個名詞說說意思。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示隨意在黑板上貼出各個名詞)
3)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在數的整除這部分首先學習的是整除,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討論一下,再推薦發言。(巡視,參與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討論。
提示:整除是基礎,整除前提下產生了約數與倍數,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逐步引出公倍數、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合數、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奇數、偶數等。)
說得真好!這些知識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
對于今天整理出來的數的'整除脈絡圖,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過整理,可以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
3、自學課本,看一看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問題?
三、應用、解決問題
1、填空題
在1----20的自然數中,有()個奇數,有()個偶數,有()個質數,有()個合數,奇數中的()是合數,偶數中的()是質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是()。
2、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最小兩位數是(),最大三位數是()。
3、選擇題
(1)一個合數的約數有()
a)1個b)2個c)3個d)4個
(2)如果a和b是互質數,那么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
a)ab)bc)abd)1
4、判斷題
(1)整除一定是除盡,除盡不一定整除。()
(2)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一定互質。()
(3)所有偶數都是合數。()
(4)24分解質因數24=22231。()
(5)一個自然數的最大約數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數。()
5、把下面的數按照不同的標準分成兩類,你能想到幾種?
21581720
四、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老師想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和我聯系,好嗎?
老師的手機號碼是11位數字,每一位數字依次是:
1)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最小奇數與最小質數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數;
4)質數中最小的兩個數的和;
5)既是質數,又是偶數;
6)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
7)有約數2和3的一位數;
8)自然數中最小的奇數;
9)最大約數與最小倍數都是7的數;
10)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11)最大的一位數。
同學們以后有事需要老師幫忙,隨時call我。
這節課上到這里可以嗎?
【最新六年級教案數學】相關文章:
最新數學教案02-14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最新11-21
最新數學初二教案09-28
最新數學教案(15篇)02-14
和蛋數學有關的教案最新12-08
最新數學教案15篇02-14
最新大班數學教案02-16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圓柱的體積》教案最新09-04
高一數學優秀教案最新11-25
人教版數學教案最新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