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案(共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術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美術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京劇臉譜藝術的特點、色彩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中國臉譜藝術富有的圖案美及藝術性,培養學生對京劇臉譜藝術的欣賞能力。
2、實踐目標:根據顏色所代表的含義能用彩墨繪畫的方式創作臉譜。
3、情感目標:通過對京劇臉譜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生關心、熱愛中國臉譜藝術的情感,培養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藝術的認識和熱愛。
2、難點:學習京劇臉譜圖案的設計制作,線條要流暢、和諧;色彩要均勻、清爽。
三、教具學具:
1、教師:課件、視頻、臉譜、示范畫材料工具。
2、學生:毛筆、宣紙、墨汁、中國畫顏料等國畫工具。
四、教學過程:
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我們能看到一張張生動、夸張的`臉,這小小的臉譜,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臉譜的世界吧!
課前:出示視頻《說唱臉譜》視頻片段。
(一)、研究臉譜,確定臉譜的色彩
(1)師生共同探究了解中國的京劇主要分為四個行當。“生”就是除了丑角和花臉以外男性角色的統稱。
“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
“凈”凈角俗稱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品質或者相貌上有些特異的
男性人物,以面部化妝運用圖案化的臉譜為標志,音色宏亮寬闊。例如包青天,包拯便是花臉”凈”。
“丑”大家都能理解,大多是扮演喜劇角色。
(2)臉譜圖案區域劃分
2、師小結色彩象征意義:
師生共同探究色彩規律,通過欣賞概括京劇人物的性格特征。紅色——表現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關羽。
白色——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
黑色——表現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黃色一一代表驍勇、兇猛的人物,如:典韋。
藍色一一表現剛強、有心計的人物性格,如:竇爾敦。綠色——代表頑強、暴躁的人物形象。如:程咬金。紫色——表現剛正、穩練、沉著的人物,如:李天王。金、銀色——表現各種神怪形象
(二)、教師適時引導,逐漸總結出畫戲曲臉譜的步驟。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設計繪畫一幅臉譜呢。
學生: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示范步驟如下:
1、首先,選擇我要畫的臉譜圖案,我就畫個花臉吧,我先畫出臉譜的外輪廓,要用毛筆尖繪制,然后用鉛筆輕輕確定臉譜中軸線,保證臉譜左右對稱。
2、定出眉、眼、口、鼻、耳的位置,從中軸線往兩邊逐漸勾畫出對稱紋樣,但是記得歪臉除外。
3、我選擇用綠色為主色,其余部分用墨色、黃色、紅色和白色,先涂白色,之后彩色,最后墨色。一定按照顏色由淺入深的順序涂。大家記住一張臉譜至少要有三種顏色。
4、待整個臉譜完成后,我可以打破常規發揮想象力,運用之前我們學過的彩墨游戲中點線面的運用給它加上一些好看的圖樣。好了,同學們請看,老師的臉譜完成了,當然你也可以畫帶有帽子、發飾、胡須的整體戲劇人物。
學生創作
嘗試用畫一幅臉譜。
(四)、評價臉譜
1、自評。
2、互評。
(五)、臉譜用途拓展
觀察欣賞生活中臉譜的運用
師:京劇中的臉譜在生活中運用也很廣泛。
如:文化衫、工藝品、臉譜風箏、臉譜雕塑等。
生:觀察欣賞。
(六)、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畫臉譜,大家不僅領略了戲曲臉譜的魅力,還自己繪制出了一幅幅生動的臉譜,創造了美。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提高對戲劇藝術的欣賞能力,把中國傳統文化好好的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
美術教案 篇2
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設計注意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將嘗試、制作的過程與游戲作為教學主要內容,旨在讓學生在好玩之中感受到有趣的美術活動。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折、扭、粘等手法進行加工紙條,讓學生感受加工后的形狀,強化視覺效果,并知曉對紙條經過處理后可使之飛起來更美。
教學程序的安排設置如下環節:
引導、觀察——思考、討論——探索、分析、嘗試體驗、欣賞感受——啟發引導——游戲、交流。
評價方式是學生在游戲中交流制作心得并得到提高。
教學目的:
◎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制作會飛旋的紙條。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有趣、好玩的美術活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自己的嘗試,制作會飛旋的紙條。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學內容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導入引導、觀察
引導學生觀察紙條“會飛”的現象。
1. 組織學生在室外上課,出示一張A4紙。“今天,老師和大家玩一個游戲,我把這張紙從高空放下,誰能說出紙張是怎樣飛下來的?
2.“到底是不是象同學們所說的那樣飛下來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把A4紙從高處放下,引導學生觀察。
3. 教師再把A4紙剪成一條寬約2厘米的紙條后,再把它從高處放下。“這些紙條又會如何飛下?”
4.“請同學們回憶剪過的紙條落下時和整張紙有什么不同?”
1. 學生爭先恐后說出紙張飛下時可能產生的現象。
2. 學生觀察整張紙飛下的現象。
3 .學生較好奇地觀察紙條飛下的現象。
4. 學生討論、歸納紙張落下的不同現象。學生講出A4紙是搖擺著、緩慢落下的,而撕成條的紙是快速旋轉著落下的。
新 授 思考、討論
思考討論“紙條飛”這一現象。
探索、分析、嘗試體驗、欣賞感受
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找出“飛旋的方法”。
啟發引導
學會利用色彩來進行裝飾物體,使之變得更好看。
1. “哪一種形狀的紙落下更快更好看?”
2.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紙條“飛”旋起來呢?甚至旋轉的更快呢?
1. 師鼓勵同學們動手來嘗試一下。
2. 師組織8人小組進行“找出紙條會飛旋的方法”的競賽。(預先準備好獎品)
3. 師針對學生制作時遇到的困難進行小結。提醒學生制作時注意紙條兩端的平衡。
4. .組織學生進行評選。
1. 教師出示兩種形狀相同,色彩不同的紙條(一個是色彩繽紛的、一個是沒有色彩裝飾的)同時從高空放下進行比較 “哪個紙條更漂亮”。
1. 學生觀察,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怎樣做才能讓紙條飛起來?
1. 學生分成8人小組進行制作,利用自備的各種紙條嘗試“紙條飛起來了”。
2. 小組長匯報嘗試結果,介紹“我們的紙條是怎樣飛起來的”——示范紙條折一下、扭一下、粘一下……。
3. 組員表演紙條“飛起來、轉起來”。
4. 學生評選出做得較好的'小組。
如:形狀多樣、飛旋時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旋轉時能保持平衡等方面。
1. 學生發現裝飾過的紙條更美,再通過老師的提示,分別在自己做的紙條涂上好看的顏色,使紙條旋轉時變得更漂亮。
評價游戲、交流
1. 老師和學生在游戲中交流自己的所感所思:看誰的紙條在空中飛的時間長,誰的紙條旋轉的更快?
2. 教育學生注意環境衛生,不要做“垃圾蟲”。
1. 同學們在玩的過程中,互相指出不足,不斷改進自己的紙條的形狀,使紙條飛旋得更好看,飛的時間更長。
2. 同學們把地上的垃圾撿到垃圾桶。大家共同愛護環境衛生。
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六面體細節也隨六面體產生變化;表現六面體細節,體現六面體的立體感。
過程與方法:觀察六面體細節,辨別對錯,嘗試畫出六面體的特征;用六面體的組合繪畫創作出身邊的景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系生活物品學習六面體,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的情趣。學生在繪畫中感受表現生活物體的樂趣。
教學重點:
繪畫六面體的'細節
教學難點:
表現六面體細節的立體感
作業要求:
基礎層面:能畫出六面體物體的細節,表現獨有的特征。
拓展層面:能用六面體物體作為畫面的主體,完成一幅畫。
教學準備:
學具:勾線筆、涂色工具
教具:勾線筆、涂色工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回憶
1、復習上一課的六面體立體感表現。
2、學生上黑板畫出六面體
3、尋找教室中的六面體
生:講臺、電視機、飲水機的底座、粉筆盒、黑板擦……
4、回憶生活中的六面體
生:微波爐、電冰箱、櫥柜、大樓、電話機、大巴士……
二、嘗試與交流
1、播放課件:把六面體添加細節,變成紫藤架。
2、學生嘗試添加成自己喜歡的物體,表現物體特征。
3、反饋。
師:有些學生畫出的物體怎么這么別扭?總覺得哪里不對。
4、交流成功與不成功的經驗。
三、指導與繪畫
1、出示兩幅六面體物體的作業圖,師:為什么同一個六面體最后畫出來的效果不一樣?請學生辨別對錯。
2、學生觀察,從兩幅畫中挑選正確的細節添加圖。
3、教師指導:添加細節時要注意,角度產生了變化,細節也產生了變化。
4、范畫:如何添加細節。
5、學生練習。
6、鼓勵學生用六面體物體作為畫面的主體,完成一幅畫。
四、展示與評論
1、展示作品。
2、自評:
自己作品中哪個地方表現得不足。
3、互評:
發現哪些作品中六面體細節表現得很好。
4、教師評講
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海綿筆點畫雪花,嘗試點畫出大小不一的雪花。
2.在點點畫畫中體驗和同伴一起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海綿點畫雪花。
難點:能用不同方法點畫大小不一的雪花。
活動準備:
1.已經觀看過雪花飄落的美景。
2.藍色卡紙(六張,粘在桌子上),白色的顏料,海綿筆每人一支,雪人六個。
活動過程:
一、激起幼兒作畫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支筆,你看是什么筆?
2.師:其實它是支海綿筆,你能用海綿筆讓天空中變出雪花嗎?(請個別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畫雪花。)
二、討論畫雪花的方法
1.師:剛才他是怎么把雪花變出來的?(請其他幼兒講述。)
2.教師小結:他先拿著海綿筆在白色的顏料里面蘸一蘸,然后和天空親一親,一朵一朵,雪花飄起來了,可別讓它們擠在一起了。(教師一邊小結一邊示范。)
3.師:唉,怎么樣讓雪花變的更大一些呢?(請幼兒嘗試畫更大塊的雪花。)你是用什么方法讓雪花變大的?(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畫法。)
4.教師示范:他的辦法真好,我也來試試。要讓雪花變得更大,可以用力的點。還可以把它們一點一點的圍在一起,一點、兩點變成了一朵大雪花。(示范時可以畫更多的方法,如用三點、五點等。)
5.師:你們看,那里還有好多地方還沒下雪呢,我們讓那里也飄滿有大有小的雪花。
三、幼兒繪畫
1.指導幼兒點畫雪花的方法,雪花不要都擠在一起,提醒幼兒作畫時應用力點。
2.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點畫大小不一的雪花,點與點之間靠的緊點。
四、展示幼兒作品,互相欣賞雪花飄飄的美景。
1.將幼兒的作品布置成雪景。師:雪下的真大啊,雪娃娃也來了。
2.師:你覺得哪里的雪下的最漂亮?為什么呢?
3.師:雪下的真漂亮,我們拍照吧。
反思:
本次活動,我還是將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示范講解法”放到了幼兒嘗試后,采用了“幼兒嘗試在前、教師示范在后”的方法,主要是為了體現“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在教具的準備上運用了新的材料——海綿筆,讓孩子們掌握一個握筆的方式,也增加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整個活動的環節,層次比較清晰,環節緊扣。活動評價時,讓孩子們嘗試自己講評,指出不足之處,并講解下次作畫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但我發現自己組織本次活動的積極性不怎么高,導致孩子們在活動中參與的時候也不怎么投入。講評時沒有合理利用“雪娃娃”這一道具,講評環節比較散亂,如何讓孩子們積極參與講評有待深思。
美術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小畫框》是浙美版第四冊的一堂設計·應用為主的學習領域。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和欣賞畫框對繪畫及其他平面作品的裝飾美感。
是一堂貼近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美術應用能力及立體造型能力的手工課。而教材內容的選擇就是學生身邊常見的畫框,生活聯系緊密,趣味性、應用性強。
因此我在課開始便運用當下流行的變魔術---“變臉來吸引學生對學習小畫框的興趣。
本節課應該抓住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解決內外框制作,第二課給小畫框添加裝飾。
(探究設計的方法)
為什么設計(明確設計的目的---生活中的應用)拿什么來設計(探究設計材料——引向環保)來開展。這三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這節課應該解決的重點。
對于2年級的學生來說,設計一件小畫框的作品應該不難,當學生將作品制作出來以后,怎么應用?我認為比制作一件有創意的小畫框還要難,或者說創意制作的本身就包含著對應用的思考。因此,在設計制作小畫框時就讓學生針對性地欣賞--畫框與畫面的關系、與墻壁等周邊環境的關系。
對材料的認識
本級課所采用的材料是環保材料。比如,廢舊的鐵絲、毛線、廢舊掛歷、彩色筆加以利用,這樣會豐富學生作品的形式美感,同時又是學生認識材料,感受材料的一次嘗試。以學生獨特的個人感受去審視材料,發現材料的特質美感。對綜合媒材的一次應用演練,更是對環保意識的提高,是對本課的一種外延性的拓展。
新美術教育理念讓我們認識到小學美術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培養美術專業人才。能欣賞美、能應用美術知識去美化生活、能創造性地應用材料的學生才是我們追求的。
教學目標:
1、感受畫框對繪畫作品及其他平面藝術作品的裝飾美感。
2、學習綜合應用環保材料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畫框。
3、通過對小畫框的設計制作,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應用能力,
培養學生美化生活的情感與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 感受畫框對繪畫作品及其他平面藝術作品的裝飾美感。
2、學習綜合應用環保材料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畫框。
3、通過對小畫框的設計制作,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美化生活的情感與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畫框的基本設計、制作方法。
難點:能設計、制作富有創意的小畫框。
教具準備:學生:剪刀、膠水(雙面膠)、廢舊掛歷紙、64K大的自己作品或照片、繪畫材料、各種裝飾材料(舊紐扣,廢棄的毛線、布條,圖釘等)。
教師:自制教具(將多個紙制畫框藏在鉛畫紙后,用“變臉”的形式展現)、剪刀、膠水、課件、小畫作。
新授:
變臉魔術:
師:“小朋友,老師要在你們當中邀請一位模特兒來拍照片,誰愿意上來?” 大家看,(邊說邊掀開鉛畫紙)這張“真人照片”全宇宙只有我們班有,好看吧!要是給他配上畫框會怎樣呢?將畫框撕去貼在黑板上,同時出現新的畫框。(變出內外框形狀不同的各一個)設計意圖直觀教學法。 使學生非常鮮明地看出畫框的作用---美化畫作(初步感受畫框的美化作用)。
“請問前后兩只畫框什么地方變了?”
生:“里面形狀變了,外面形狀也變化了”
師:“ 對,其實畫框就是由內外框組成的。可以通過內外框的變化使畫框變得豐富多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制作小畫框”
出示課題:小畫框
師:你還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內框形狀?
生:愛心、五角星···
師:“以愛心形為例大家有沒有好方法快速剪出來?請一位同學上來跟老師比比賽”
生:···
(學生先畫愛心,在剪,教師先對折,再剪)
師:大家發現老師剪的時候多了一個什么步驟?
生:對折設計意圖:引出對稱圖形都可以先對折,不對稱圖形可先畫
師:對折后從哪里開始剪?
生:“合起來的地方··“
師:“我們的內框能變化,那么外框是不也是同樣的可以千變萬化,老師將紙對折后,外框要變從哪里開始剪?”
生:開口的地方···
師:同學們很棒!,現在大家拿出你喜歡顏色的卡紙。剪剪看,仔細聽好規則:比一比誰剪出來的相框形狀最好看,誰的形狀最獨特。
(教師將剪的較好的`外框形貼在黑板上,叫兩到三名學生評價,哪個最好看,為什么)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師:同學們很能干,剪出了這么多漂亮相框,但是老師覺得光有一個顏色簡單了(搭配兩個顏色不同的相框:第一個對比明顯,第二個對比弱)看!這么疊一下,你們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生:第一個?看的清楚···顏色更好看··
師:第一個是不是對比更明顯,我們相框搭配時要注意顏色深淺對比。
師:老師還想做個特別的,看這個立體的(拿出變魔術的相框與平面的疊加)。或者給簡單的相框描繪一下,讓它變得更豐富(出示裝飾范畫)。大家想想還有什么方法?
生:用貼的方法···
作業布置:
現在請同學們設計制作一個獨特的小相框:注意造型獨特。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怎么制作小畫框,請同學們想想怎么樣裝飾你的小畫框可以讓它更好看?”
生:“畫畫,粘貼···”
師:“這些是我們之前學習過的方法,今天老師要教你們一種新方法來裝飾。老師帶來了一件寶貝想不想看看它是什么?”
生:“想···”
師:“看!”(拿出花生殼)這個寶貝是老師中午收集來的,可不要小瞧它,它有大作用呢!(拿出一張畫將花生殼拼擺成畫框)現在你們感覺怎么樣?“
生:“很特別,很好看··”
師:老師用花生殼就能拼出一個特色畫框,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美。你們能想到什么可以用來裝飾?
生:花、樹葉、布···
師: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創意達人,看看他們是怎么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進行裝飾的
(欣賞用紐扣、檸檬片、報紙、一次性筷子等材料裝飾的相框,稍微講解一下步驟)。老師跟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寶貝,現在請同學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寶貝和它的作用。設計意圖: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講解性質特點,并分析其裝飾作用、老師多問幾個還可以怎么樣,怎么裝飾。
布置作業:請大家利用自己的材料,裝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畫框,比一比誰的最有創意。
教學反思:導入是課的開始部分,是學生、教師、教材的切入點,是課成功的關鍵。要根據學生教師的特點及教材內容進行操作,使之引起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應該使導入的內容更加深入而有價值。魔術相框利用率應該更高,比如提醒學生除了卷、還能用折的方法(演示不同折、卷法的不同效果)。課堂組織較弱,可以設置多重情景吸引學生。樹立“以學定教”的思想。
“藝術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現為藝術的東西,就是人的創作技能,藝術家就是對周圍事件作出反應并把這種反應放到自己的創作中去的人;或者是能把自己的內心實在與自我想象(理想)現于形體中的人”。就是說藝術作品讓我們重新觀察自己,重新觀察世界,每一位愿意進行藝術創作的孩子都是藝術家。美術教師應該創造一個藝術的氛圍,來刺激學生的感官而引起一種反應,學生將這種反應轉化到自己的創作中(刺激→反應→內化→創作)學校已經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環保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自然會將環保意識通過內化在美術作品中體現。
美術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察能力和創造想象力;
2、在自由造型中探索塑形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帶來幾只瓶子,請小朋友聞一聞是什么味道?你認為這是什么東西?
(泥土)-----------揭題
(二)辨別:
出示幾杯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土:沙土、營養土、黏土、山泥等,請小
朋友辨別一下這些泥的區別:
讓小朋友出示自己找到的泥土,你的'泥土是從什么地方找到的?在找土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聞一聞:為什么有不同的氣味?(有水,有草的味道。嗅覺是通往情感體驗的橋梁)
看一看:是什么顏色的?(黑、棕、土黃、紅等,用視覺感受色彩是美術欣賞的要素)
捻一捻:有什么感覺?(軟、硬、松散、黏濕,觸覺感受培養敏銳的藝術感受能力)
(三)交流:泥土有什么用途呢?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感受中交流:種花、種糧食
做瓷器(china的來歷),做工藝品等,從中了解泥土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
(四)嘗試:泥與土有沒有區別?(土較硬,泥較軟。)用什么樣的土可以制成可以造
型的泥?(自由發表意見)請幾位同學做實驗,引導學生區別土質。
實驗證明用黏土較好。
(五)玩泥: 每位小朋友準備好一塊黏土,設法做出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體驗塑形的 各種方法:捏、搓、團、壓、印、揉、拉等。
美術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從課前準備開始到教學全部過程,全由學生主體的活動貫穿著:探索——感受——體驗——聯想——表現——評價各個環節。探索:課前與學生交流,尋找能滾動的東西帶入課堂。體現出自然和生活是第一課堂。創作表現來源于生活。感受:在滾動玩耍時,看、摸、聞等觸覺行為,影響著學生對物體的認識。體驗:玩耍的經歷說明了物體的形態、特征、共性。聯想:滾動中物體位置不斷變動,其快慢、翻轉、碰撞、彈蹦、滑行、停止,引出學生對生活中有關現象的記憶和聯想,觸發了創意思維。表現:學生作品中豐富的形、色、線充分體現了兒童的感受和思維。真實的物體充實著他們的形象思維。評價:學生講述和交流所畫景象情節,詞語和繪畫兩種語言的互動促進和擴展了兒童的`表現力。
二、教學目標:
1. 在感知活動中,觸發學生去發現和思考物體特征、形狀。其中感知行為是顯性的,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是隱性的。
2.會有序而友好地合作游戲,隱性的道德行為。
3.會觀察和提出問題,包含著內在的隱性活動。
4.隨意大膽地使用繪畫工具表現出感受到的或想到的滾動現象,創作出有故事情節的畫面。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創設的有趣味的感知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體驗和表現的能力。
2. 難點:引導學生邊線自己所見、所想。在感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展開創作。
學生分析: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養成,好奇、好動成為他們的特點。課堂上,哪怕有那么一丁點兒令他們希奇的事,便會控制不住情緒,笑笑鬧鬧,跑跑跳跳,使課堂難以安靜。尤其是在實施美術課程標準的過程中,需安排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課堂秩序往往更難調控。對這種隨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如果采取強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斥責去規范學生的行為,往往是難以奏效的。這時教師要運用教學的機智、采用隨機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需求,因勢利導,將學生的注意力、興趣點引導到有序的學習活動中來,使其在富有趣味的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時: 1課時
過程設計 :
(一)導入新課
課件:畫面上滾動出西紅柿、大蘋果、小足球并配以卡通聲音。
師:它們是從滾動樂園來的小使者,接你們到滾動樂園去做客的,你們想去么?
板書課題:《滾動樂園》
(二)聯想觀察
師:滾動樂園里都有什么呢?
課件展示:滾動樂園里圓形的物體。
師:什么物體可以滾動呢?
(三)對比感受
師:方形或其他形狀的物體可以滾動么?
實驗:方形物和圓形物的滾動。
小結:只有圓溜溜的物體才好滾動。
請同學閉上眼睛,把手伸進桌斗里摸一摸:那些物體能滾動?那些物體不能滾動?
(四)感知體驗
組織游戲
(五)觀察聯想
在剛才的滾動游戲中,那些物體滾動的最快?為什么?
(六)欣賞作品
課件展示:優秀學生作品。
(七)愉快表現
提出作業要求:
畫一個或一組滾動著的圓形物,并涂上漂亮的顏色。
每組用一條長長的紙共同完成作業,教師從每組最前方把紙滾到最后一個人面前。
小組合作完成一幅作品來表現滾動樂園的故事。
教師巡視輔導,參與解決繪畫中存在問題。
(八)講述評價
略
【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美術教案-美術教案--設計郵票08-16
中班美術教案美術中班教案01-07
美術教案-電腦美術08-16
美術教案-美術概說08-16
美術教案-美術:螃蟹08-16
(精選)美術教案08-09
美術教案01-26
《美術》教案02-17
經典美術教案03-05
美術教案[精選]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