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04 08:35:15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解答兩三步計算的分數四則混合式題。

      2、運用學過的知識,解答兩步計算的較簡單的分數應用題。

      3、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兩三步式題的正確計算。

      2、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填空:

      除以一個不等于0的數,等于()。

      2、口算:

      3/533/722/5-1/51/42/3

      1/2333/51/3+1/261/3

      3、標明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7202+[50(25+47)][1178-12(84+5)]5

      4、小紅用8米長的彩帶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帶,小紅能做多少朵花?

      二、引入新課:

      在上面第三個問題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給了同學,還剩多少朵花?(增加問題后就成為例4)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說一說,怎樣求還剩多少朵花?

      3、學生列式:

      4、師:請同學們觀察,這道題目中有哪幾種運算?

      生:除法和減法。

      師:在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中,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生:略。

      師:從以上分析請你推想: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適用于分數嗎?

      生:通過分析例4的題意我們可以看出--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方法,同樣適用于分數和計算。

      5、學生獨立計算,師巡視指導并作訂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紅還剩8朵花。

      6、思考:在計算中,應該注意什么?

      三、

      要求:讓學生說一說,上面的題目的運算順序各是什么,然后進行計算。

      本練習的教學安排:學生先獨立計算前兩列的四個小題,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對比分步計算的先把除法轉化為乘法再一次性約分這兩種不同的`解法,哪一種更簡便些?

      鼓勵學生以后在計算中可以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計算;然后再讓學生計算第三列的兩個小題

      此兩小題由學生找出運算順序之后獨立計算,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最后讓學生說一說,你在計算中是如何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的?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1、老爺爺每天跑幾圈?

      2、半圈用哪個數來表示?

      3、照這個速度,怎樣理解?

      4、要求老爺爺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時間,要先求出什么?

      5、現在你能解答了嗎,能解答的自己寫出解答過程,不能解答的請教老師。

      6、指名口答解答過程,師生共同訂正。

      四、全課總結:

      1、說一說,今天學習了什么新知識?

      2、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有什么發現嗎?有什么想要告訴老師和同學的嗎?請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課后作業:練習九第1---4題。

      第1題:讀題后思考,你打算怎樣來計算這幾道題?(多找幾個學生來說自己心里的想法,尋找出最好的解題策略后再讓學生進行計算。)

      第2題:提問6樓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層樓的高度?

      (6樓樓板到地面的高度實際只有5層樓的高度)

      第3、4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2、初步經歷運用點子圖表示物體個數的過程,初步建立數感和一一對應的思想;

      3、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事物,滲透應用意識;

      4、在他人的幫助下,初步體會數學的意義與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興趣的產生

      談話:小朋友們都愛玩,你們最想到哪兒去玩呢?這節課老師要帶我們班小朋友到兒童樂園。(學生閉上眼后再睜開雙眼的同時,課件出示兒童樂園情境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對于第一節數學課,以兒童樂園游玩作引子,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課開始便能全心投入,進入一個最佳學習狀態]。

      自主探索 興趣的維持

      1、初步感知

      (1)提問:在兒童樂園,你看見了什么?

      分小組交流后集體交流

      (2)描述:燦爛的陽光下,綠樹成蔭,鮮花怒放,鳥兒歡快的歌唱,蝴蝶快樂的飛舞,小朋友們玩得多開心呀,他們有在騎木馬,有的在蕩秋千,有的在坐小飛機,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聲情并茂的語言渲染,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切體驗教師的可親,課堂的'可愛]。

      2、數數交流

      (1)提問:兒童樂園里有好多東西,你能數出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學生先自己數一數,再數給同桌聽。

      (3)選幾名學生做向導,帶領其余小朋友按順序數數。

      3、總結方法

      (1)展開討論:怎樣數數才能又對又快?

      分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2)小結并強調一個一個按順序數。(從左往右,從上往下等)

      4、搶答練習

      (1)提問:1個……學生接:1個滑梯;2架……,學生接2架秋千……(課件演示,從主題場景中逐個抽取10幅片段圖)

      (2)自己看圖說圖意如:3架木馬……

      5、點子圖表示數

      我們可以用一些最簡單的符號表示物體個數,你想用什么表示?我們就用點子圖表示好嗎?1個滑梯用1個點子表示(演示出現1個點子)

      怎樣表示秋千的個數?為什么?怎樣表示木馬、飛機的個數?你還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充分地說)

      探索:什么物體的個數用7個點子表示?8個點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樣表示氣球的個數?10個點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樂 興趣的體驗

      過渡:小朋友,美麗的校園就是我們的樂園,讓我們一起到兒童樂園中去玩吧!(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

      找找數娃娃

      美麗的校園藏著許多數娃娃,你愿意找到它們嗎?

      找到后與好朋友(包括老師)交流。

      練練點子表示數

      (課前創設好特定場景)

      1位白雪公主、2條手帕、3個蘑茹、4朵花、5只籃子、6個蘋果、7個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話般的美麗場景,學生喜愛的童話人物,學得生動,練得有味]。

      四、總結提升 興趣的延伸

      談話: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每一個數學王國的成員都正眨著智慧的眼睛看著我們,你們想與它們交朋友嗎?你打算今后怎樣做?學生自由談論。

      [第一節數學課,學習目的教育很有必要。用交朋友作比喻教育學生愛學數學,愿學數學,想學數學。達到延伸學生學習的數學的興趣的目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長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3.培養學生觀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4.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長正方體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學生準備長、正方體實物。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導入新課。

      1、引導談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磚塊等,它們的形狀都是長方體。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帶的長方體實物。并說明:“像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

      2、誰還能說出生活中的長方體實物?

      3、出示反例

      教師拿出一個不是長方體的實物(四棱臺),問學生是不是一個長方體?學生如果答不出來,教師趁勢說明:要判斷一個個物體是不是長方體,要用長方體的特征來進行分析、判斷。長方體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教師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啟發引導,探索新知。

      (一)認識長方體

      1、巧切蘿卡妙引思路。

      引導學生切第一刀得到一個面,切第二刀得到兩個面,一條棱,切第三刀得到三個面、三條棱、一個頂點。

      引導談話:下面我們就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2活動一:

      拿幾個長方體的物品來觀察,你能發現什么?將小組同學的發現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過以上的觀察和討論可以知道:

      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也可以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活動二:

      用細木條核橡皮泥,小組同學共同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說一說在制作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

      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我們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

      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指出下面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動三:

      剪下附頁1的圖樣。

      (1)把圖樣中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涂上同樣的顏色。

      (2)用這個圖樣做一個長方體。

      (3)量一量所作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認識正方體

      1、拿一個正方體的物品來觀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

      2、剪下附頁2的`圖樣做一個正方體,再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小組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正方體

      長方體

      正方體具備長方體所有的特征,

      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

      們可以用圖來表示它們的關系。

      三、鞏固深化,培養能力。

      1、填空。

      (1)長方體有——個面,6個面都是——(也可能2個相對的面是——),相對的面的面積——,長方體有——條棱,每組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都——,長方體有——個頂點。

      (2)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也叫——),正方體是——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6個面的面積都——,12條棱的長度都——

      2.判斷。

      (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2)到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的物體不是長方體就是正方體。()

      (3)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

      (4)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5)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都相等的物體一定是長方體。()

      3.如圖,這是一個紙巾盒

      4、這個粉筆盒是什么形狀的?它的棱長時多少?有幾個面完全相同?

      (1)這個紙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個?

      (3)哪幾個面的長是24厘米,寬是12厘米?

      作業:

      1、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從生活中找一個長方聽或正方體包裝箱,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課后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復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會求組合圖形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標: 會根據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3. 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夠合理的分割、添補,平移。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合理分割、添補、平移。

      教學設計:

      一、復習

      (一)(出示圖形)要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二)怎樣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 )×( ); 正方形的面積=( )×( );

      (三)標上條件,看圖計算:(單位:厘米)

      二、新授

      1. 把復習部分的兩個圖形合并,這樣的由幾個基本圖形合成的圖形就是組合圖形。

      2. 出示課件,兒童游樂場有多大?

      3. 我們可以怎樣計算呢?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4. 交流、總結:(把分割的想法用虛線畫出來)

      方法一:(左右分)3×5+3×5=30(平方米)或3×5×2=30(平方米)

      方法二:(上下分)3×2+8×3=30(平方米)

      方法三:(添補)8×5—2×5=30(平方米)

      方法四:(平移)3×(8+2)=30(平方米)

      (個別同學,指出平移有特殊要求,數據要吻合)

      (如果學生出現分割成多塊的'情況,在肯定的基礎上要求比較方法,得到最優的方法。)

      5. 小結:哪種方法最簡單?根據條件合理的選擇分割的方法。分割的圖形要根據給出的條件,分割的圖形盡量的少,計算也方便。

      三、鞏固練習

      有多種計算方法,正確的給予肯定。

      ⑴小胖家的客廳要鋪地板,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最簡單的方法: 5×8+2×3 =40+6 =46(平方米)

      ⑵陽光小區要新建一個花園,需要鋪多少大小的草皮?

      最簡單的方法: 25 ×20—9×10 =500—90 =410(平方米)

      四、總結

      學習了這個內容你有什么收獲要和大家分享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2、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判斷能力、方向意識。

      3、經歷探究辨別方向的過程,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正確辨別方向

      教學難點:正確描述方向

      對教學重難點突破的闡述:

      借助太陽從東邊升起這個生活經驗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辨別圖片上的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通過對實際生活中的太陽升起位置的觀察,辨別實際生活中的四個方向。

      預習提綱: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預習展示:

      師:誰會背誦《憫農》這首詩?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農民伯伯很辛苦,我們要珍惜糧食。

      出示情境圖,誰能給同學們講個故事?

      二、解決問題、精講點撥:

      師:第一幅圖,你怎么看出來是早晨?

      生:公雞開始打鳴。

      生:太陽剛剛升起。

      師:太陽從哪邊升起?

      師:第二幅圖你能看出是什么時間嗎?

      這是太陽在哪個方向?

      師:第三幅圖到了什么時間?

      你怎么看出來的?

      生:太陽要落山了,他在跟我們說“再見”。

      師:太陽在哪個方向落山?用手指一下。

      師:第四幅圖到了什么時間?

      師:北極星指向什么方向?用手指一下。

      剛才我們通過四幅圖認識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誰能用這四個方向再講一遍故事?

      三、類化練習、限時作業:

      類化練習:老師這里有四張卡片,上面分別寫著東西南北,誰能把這四張卡片正確的貼在我們教室的墻上?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板書:

      農夫的一天

      ——方向的認識

      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

      北極星指向北方。

      第14課時自主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8、7、6加幾

      教學目標:

      1、在游公園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計算方法,并能靈活口算。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養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遷移推理的能力,優化算法。

      3、激發學習興趣,感到想學、樂學、會學。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養成遷移推理的能力。

      教學準備:每人一個十只裝的針劑藥盒、小棒學具、答題卡、練習紙,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轉盤各3個。

      教學設計說明:

      本小節的教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幾的口算,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掌握口算方法,能靈活口算。在設計時,通過教學環節逐層深入,讓學生感受到“多中求異,同中求優”。如,玩“轉轉盤”游戲中體會到“湊十法”的便捷,緊接著“動動腦”中感受到依據題目的不同選擇靈活的方法優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學比較枯燥,在設計時通過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激發口算的興趣,同時熟練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數學”,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①充分運用情境圖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意,體驗相同的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會不同;③在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搜集信息資料的手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問題情境

      小紅出了一題考考你們:9+5=

      重點突出“湊十法”想的過程。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氣真好,小紅和朋友一起去兒童公園玩,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課件動態出示課本第103頁買票的情境圖,)。

      你能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估計學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買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 探究新知

      (一)、例講8、7、6加幾(初步感知計算方法)

      1、教學8+5。

      (1)小組內討論:怎樣能夠最快地知道得數。互相說一說,再把思路寫在答題卡上。有困難的`可借助針劑藥盒。(教師參加小組討論。)

      (2)學生匯報,口算方法可以多樣,重點突出“湊十法”,指名回答。

      8+5=13 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結: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同學們真了不起!

      2、小比賽:轉轉盤(教學例2——突出湊十法的優越性)

      1、教學7加幾和6加幾,初感湊十法的好處

      (1)你們看一片綠油油的大草地,花兒在向我們點頭,鳥兒在向我們微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你能從這幅圖里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怎樣解決?

      天空上有7只小鳥,又飛來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

      草地上一邊有6朵花,另一邊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書列式:7+5 6+5

      (2)現在請你用最快的方法計算出7+5和6+5。

      (3)請同學介紹口算方法。

      7+5=12 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 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結:看來湊十法不僅能算9加幾,還能算8、7、6加幾。

      (二)、教學8、7、6加幾

      1、小組合作玩轉轉盤。(限時8分鐘)

      玩法:轉盤中間和四周都有一些數,轉動圓盤,轉到幾,先說出算式,并寫在卡片上,再口算出得數。比比哪個小組算得又快又多。

      (1)轉盤有:

      3 4

      9 5

      8+

      8 6

      7

      4 5

      9 5 6

      7+ 9 6+

      8 6 7

      7 8

      (2)寫得又多又快的小組進行匯報得數(只要求說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計算方法),

      (3)說說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準。

      3、動動腦(教學例3)

      (1)計算8+9可以用湊十法,你還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嗎?由學生們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點介紹計算方法③,當兩個加數一樣時,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嗎?

      三、鞏固練習

      1、圈一圈,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1題

      2、說一說,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2題

      3、坐火車

      每人手中有一張車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對了車票上的三個算式才能上車。然后根據你車票上的得數對號上車(分別有15、14、13和12四列火車)。教師在8、7、6加幾中各抽一題說說怎樣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兩根胡蘿卜,小灰兔呢?

      學生游戲,設 “智慧星”,教師巡視指導。

      五、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8加幾、7加幾和6加幾”,計算時用了什么辦法?

      (湊十法;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直線、線段、射線及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生學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畫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演示動畫角的認識.

      2.師: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二、引導探究

      1.(1)演示動畫直線、射線、線段

      (2)啟發提問:手電筒、太陽光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看成是射線.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線呢?

      (3)小組討論:直線、線段、射線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聯系:都是直的,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區別:端點數不同,線段的'測量長度直線、射線是無限長的,無法測量)

      2.初步認識角

      (1)演示課件角的認識.(從一點引出4條射線)

      提問:①你能從中找出多少個角?(最多6個)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個角?該怎么辦?

      (2)板書: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3)繼續演示課件角的認識,演示角各部分名稱.

      (4)引導學生利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小釘子擺角.

      教師引導學生邊操作邊思考:

      ①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

      ②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

      ③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3.聯系實際,深入感知.

      (1)提問:聯系實際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啟發學生用不規則的紙折出或剪出一個角.

      全班進行比賽,看誰的角最標準.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頂點和邊、感受角,教師選擇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觀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請同學們排出順序.

      (4)當學生在敘述順序語言表達困難時,適時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強調和的不同)

      4.討論嘗試,比較大小.

      (1)演示動畫角的大小比較.通過故事,引出問題.

      (2)同學討論、嘗試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3)繼續演示動畫角的大小比較.

      (4)由學生小結比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然后看另一條邊的位置,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如果另一條邊也重合,說明兩個角相等.)

      5.體驗畫角.

      (1)由學生嘗試用尺子畫角,教師巡視.

      (2)小結角的畫法.(先畫頂點,再從頂點起畫兩條射線)

      三、鞏固練習

      完成第126頁第1題.

      下面的圖形,哪些是直線?哪些是射線?哪些是線段?

      2.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張長方形紙、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

      四、質疑小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么?(射線、線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稱、比較兩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畫法)

      課后總結.教師出示順口溜:

      小小角,真簡單,

      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

      先畫頂點后畫邊.

      五、布置作業

      從一條射線的端點開始,截取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6109頁,例題、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五第14題。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的編排,注重與學生已學的條形統計圖的聯系。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特點及作用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有利于讓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教材注重從生活、生產中選取素材,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相關教學元素,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數據收集的渠道,也體現了統計與生產、生活密切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學情分析: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認識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與所學舊知識性的對比,自然形成新知識的生成點。學生在學習中,應該能體會到,各種統計圖有不同的特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數據的特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和與條形統計圖的比較,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2、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占總數的百分比。

      3、能從扇形統計圖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投影。

      學生準備:收集自己一天內的作息時間安排情況的相關數據和家中一個月支出情況的相關數據。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多媒體投影出示主題圖)談話:同學們喜歡什么運動項目?能用學過的知識簡單統計出喜歡各項運動的情況嗎?

      2、選一名學生做主持人,統計全班喜歡的各項運動的人數。(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直接出

      示條形統計圖,如右

      圖。)板書課題統

      計,小黑板出示學 習目標。

      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1、學生觀察并討論

      (1)觀察條形統計圖,你 從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從條形統計圖中,還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來?

      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現條形統計圖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與總量的關系。

      2、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出示扇形 統計圖,如右圖。 講述:這個統計圖叫做扇形 統計圖,在這個扇形統計圖中, 用整個圓表示全班學生人數,其 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數量占 總數的百分比是多少。

      3、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 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 息?(學生根據直觀觀察,發表見解)學生根據信息同桌互提問題,互答。

      4、回顧知識生成,并通過與條形統計圖比較,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扇形統計圖可以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占總數的百分比,從扇形統計圖中可以讀出很多數學數學信息。)

      5、多媒體投影出示做一做, 如下圖。

      (1)學生自主看圖,說一說, 從圖中得到了哪些有價值的數 學信息?

      (2)根據題意自主計算,選五 名學生分別板演五種營養成分各 多少克?

      三、解決問題,展示提升

      1、多媒體投影出示練習 二十五第13題,如下圖。 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完成這三 道題。

      2、完成后小組選題匯報。(小 組匯報時可讓學生從板書匯報 和多媒體投影展示匯報中任選 一種方式進行展示和講述。)

      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回扣目標談話:通過這一 段時間的學習,結合本節課的 學習目標說一說你覺得你有哪 些收獲?(讓學生充分發表見 解)

      2、根據課前收集到的信息,在 組內交流,教師可選擇幾個同 學的數據制成扇形統計圖進行 展示。使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 苦和對自己的愛,激發學生對 父母、對家庭的愛。

      3、多媒體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統 計圖,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板書設計:

      扇形統計圖

      直觀地反映部分數量占總數的百分比

      教學后記:

      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已經學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征和表現形式有一些基本認識。但學生沒學扇形,卻要學習扇形統計圖,這就要老師居高臨下,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于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于扇形的知識尚屬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

      首先,我帶領學生復習我們已學的條形統計圖的知識,讓他們回憶統計圖的作用和優點。

      接著,我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緊扣學習目標學習本課內容。并把對扇形統計圖的認識分割成幾部分來完成。

      1、引導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中總數與各部分數量之間的關系。

      2、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尋找直觀的數學信息。

      3、訓練學生根據直觀信息互問互答,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特點的感性認識。

      4、通過與條形統計圖比較,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深刻理解扇形統計圖。

      5、新知生成后,完全放手由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五13題),從而檢測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我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更加堅信,嫻熟的知識儲備和教材體系的熟練程度對于教學所起到的作用。對于教材版本不斷更換和教材不斷修訂的教育現狀,我們教師只有厚積薄發,才能有備無患。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一千米有多長?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3、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二、新課

      1、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么?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三、作業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

      四、課后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關系?

      3、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1、教學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2、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3、整理長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1、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2、80頁2、3

      學生測量

      3、完成81頁5-9

      四、課后記

      五、時分秒

      1、能認識,寫鐘表的具體時刻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3、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4、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案例]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11冊第三單元“較復雜分數應用題例7”開放式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分數應用題。(出示例7:某工廠十月份用水480噸,比原計劃節約了 。十月份原計劃用水多少噸?)

      師生共同畫出線段示意圖(圖略)

      師:請大家結合線段圖,開動腦筋,利用已有知識求出十月份原計劃用水的噸數。(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學生各抒己見。)

      生1:我用方程解,數量關系是計劃用水的噸數-節約的噸數=實際用水的噸數,所以設原計劃用水x噸,得方程x- x=480

      生2:這樣做是對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 x

      生3:從線段圖可以看出,實際用水的噸數相當于原計劃的(1-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我認為也可以這樣列方程:x×(1- )=480

      師:這三位同學都是從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們還有其他的解法嗎?

      生4:我用算術方法解。從線段圖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計劃用水的噸數看作9份,實際用水比原計劃節約 ,那么實際用水 的噸數就是這樣的8份,這正好是480噸。480÷8×9,先求每份的噸數,再乘9,就得實際用水的噸數。

      師:對他的解法你們有什么看法嗎?

      大部分學生點頭認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當然也可以這樣列式:480÷8÷ 。先求出每份是60噸,這60噸相當于原計劃用水的 ,所以再除以 就是原計劃用水540噸。

      此時,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起來,他們私下小聲地議論著,過了一會兒,生6面帶疑惑站起來說:老師,我也列了兩個算式,不知對不?

      師:你先說出來,讓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生6:我的算式是480÷9÷ 和480÷9×8

      師:對這兩個式子,你們議一議好嗎?

      生7:這兩個算式都是錯誤的。如果這兩個算式是正確的,那么剛才列出的480÷8×9或480÷8÷ 就是錯誤的,而剛才的算式我們已經算過了,是正確的。

      生8:我來補充,我也認為這兩個算式是錯誤的。從線段圖來看,480噸與9份顯然不相對應,所以480除以9是沒有意義的。

      此時,生6略有所悟地點著頭,表示接受。

      生9:老師,我從上面的對應關系受到啟發,480噸的對應分率是(1- ),直接列式是480÷(1- )。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利用原有知識想出了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們對剛才的這些解法還有什么意見,或者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生10:老師,我還有一種解法。

      此時其他學生都驚訝地看著生10,老師也為之一怔,但還是追問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

      師:對480× 你們理解嗎?

      生11:我能理解。這是變換了思考角度,如果反過來把實際用水的480噸看著單位“1”,那么原計劃用水的噸數就是480噸的 。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原計劃用水的噸數就是480× 。

      頓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

      [反思]

      在題目本身不具備明顯的開放性的情況下,教師善于挖掘解題策略的開放性,大膽放手引導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思考,讓學生擁有自由的思考空間,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綜觀上面的教學過程,我認為主要體現了:

      1、不唯解題模式,允許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教學,教師往往給學生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具體數量÷對應分率=單位“1”的量。而上述教學片段,教師一開始就大膽放手讓學生思考,沒有任何束縛,沒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圍,自由的放飛,唯此學生才會不斷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加之教師的'相機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致越來越高,思維也越來越活,不同水平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他們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盡管方式不同,但結果一樣,這也正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的人本主義目標。

      2、不唯師不唯本,允許學生自由地評價體驗成功,獲得自信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只有聽講的義務,而無評價的自由,唯師、唯上,這樣大大地抑制了學生發表意見的愿望,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習質量。我們認為,只有積極思考的學生,才會提出不同的方案,才會評價別人的方法。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敢于解除對學生的束縛,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當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時,教師總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拋還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只是簡要地搭條線然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自由地評價,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學生在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08-29

    小學數學教案11-04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视频 |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 |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 香蕉网伊中文在线字幕视频 | 亚洲不卡网AV在线 |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