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高二語文教案

    時間:2022-12-11 19:36:52 高二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語文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教案(集錦15篇)

    高二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母題,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ǘ、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指導理論與教學目的:

     、傥膶W是語言的藝術,它不象其它藝術可以直接訴諸于人的聽覺、視覺。用語言塑造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形象,但它卻能比其它藝術給人更多的審美感受,這是因為它給人提供的想象空間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這些形象,欣賞它們,就要通過想象把語言還原成可視可聽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記。合胂笫侵陵P重要的。

      ②詩人作詩多用虛寫,因為虛擬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的規律。故我們讀詩也要多從虛處去讀

      詩歌須有意境,有意境的詩才是好詩。組成意境的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具體物象稱作意象。詩歌的意象大都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復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畫面也應該是亦虛亦實的,因此讀那些以表現主觀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就要用虛實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從虛處去讀,不要讀死了,讀實了,否則詩歌的意蘊就顯得狹窄和淺薄,讀者的想象空間、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記住并理解這一條文學欣賞的理論,用它來指導我們今天的閱讀(關于這條理論,同學們可閱讀課本《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學欣賞的心理過程")。

      ③領悟思婦游子相思這一原型主題,領悟"月"在中國人情感世界中的意義。

      四、朗讀

      要求學生在欣賞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

      五、層次結構

      關于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六、賞析詩歌

     。ㄒ唬┬蕾p詩的景物美

      1、導: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

      2、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副畫面。

      3、學生描繪畫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燈字幕及配畫,指名一學生朗誦本節。

      3、評價學生的誦讀,并加以指導,在指導中讓學生感受哲理。

      讀出“江天一色”的遼闊與蒼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曠。

      “何人”“何年”應重讀,以讀出詩人對月的苦苦追問與思索。

      “人生代代無窮已”應讀出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見長江送流水”應讀出詩人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惆悵。

      七、課文譯文。

    高二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了解作者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自己所處清朝“盛世”黑暗現實的創作意圖。

      2、了解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跌宕多姿等特點,了解作者通過怎樣的構思和表現手法來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掌握課本所規定的必須掌握的多義實詞,盡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詞語。

      教學設想

      1、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文提示、注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

      2、為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并進一步把握《促織》的題旨。

      3、《促織》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薄㈩}解:

      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

      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為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通讀: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

      ②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坶喿x時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

      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筆墨?

     。2)通讀課文: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

     。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于課本未加注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

     、俨唤K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②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壅雇娌豢蓵裕悍瓉韽腿サ募毧,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軜I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壕渲小皬退恪保n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⑤思試之斗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抻衷囍u:(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霸囍u”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分段:

      (1)討論: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促織)②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參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捎袃煞N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促織”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

      (情節提綱編寫的指導:

      具體進程:先用幻片放映學生編寫的兩份提綱,讓同學們略作評判,教師簡要點撥:然后教師出示自己所編寫的提綱,供學生修改自己的.提綱時參照。要強調教師的提綱不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只供借覽,不可照搬。)

      教師的點撥,注意如下幾點:

     。、要注意“發展”與“高潮”兩個階段的區別。高潮,表現為矛盾比發展階段更趨尖銳,往往形成一種新起的,驚心動魄的或更奇異的波瀾。成名“蟲死子亡”,就是這種矛盾更趨尖銳,別起波瀾的重要標志。

      2、情節的每一階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細節,主要細節間帶有由一事向另一事發展或轉化的性質。細節可單獨成段,也可分屬上下兩段,還可一段包括幾個細節,不要機械地按自然段劃分細節。

      3、每一階段的線索提示,要兼顧“事”與“情”兩個方面。單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構思思路。

      4、用語要注意簡煉,語句的長短要大體一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創作意圖,情節構思和表現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補充點作業,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從檢查作業入手,導入課文分析

      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情節提綱的編寫任務。指名學生,要求流暢地朗讀課文第7段;并用三言兩語說明本文的創作意圖和情節特點。導入本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及其表現手法。

      二、作者創作意圖和情節虛構分析

      關于作者的創作意圖: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經知道,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針芒直指天子。為了把探討推進一步,請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問題:“促織之戲,唐代天寶年間就已盛行,作者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選定在明朝宣德年間?宣德年間是‘治世’,還是‘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怎樣的君主?”

      估計學生會以為宣德年間是封建時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教師板書下面的幾句話,并進行點撥: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

      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當時詩壇的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么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系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僧敃r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梢娮髡叩膭撟饕鈭D,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懊控熞活^,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預習提示”說這篇“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是很有道理的。

      關于本文的情節虛構:

      啟發、提問:同學們已知道,本文的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F在請大家再考慮兩個問題:(1)為什么要這么曲折離奇?它與創作意圖到底有什么關系?(2)情節的虛構,是否有史料作依據?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幻燈出示如下明清筆記,然后進一步提問、點撥。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苏Z至今猶存!保ㄉ虻路度f歷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

     。ā睹反逶娂{注》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這兩則史料在《促織》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為什么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學生回答后,教師作點撥性小結:

      正如同學們說的,這兩個材料《促織》里都運用上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說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把一些“爛污”潑在明宣宗頭上,而是有歷史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但神圖那么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斗——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著多么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系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高二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 “賦”的有關特點。

      2.誦讀、品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3.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的情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板書課題)

      二、簡介“賦”的體裁特點

      三、簡介蘇東坡及其在黃州的生活經歷

      四、指導誦讀

      這篇課文為辭賦,特別注重聲韻美。在預習和教讀中,宜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誦讀中可根據以下要求,讓學生注意韻腳和對偶句。

      (1)指導學生注意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

      昌蒼郎

      東空雄

      鹿屬栗

      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取

      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現代漢語語音來讀,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展演變而變化了的緣故,在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至于其間發展演變的規律怎樣,那是音韻學研究的課題。這一點,向學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過深。

      (2)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舉酒屬(zhǔ)客 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 山川相繆(liáo) 釃(shī)酒臨江

      駕一葉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

      五、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研習課文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討論題:

      (1)第1段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情?

      (2)第2段怎樣描寫簫聲的?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3)從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蘇軾針對客人的回答,闡述了什么道理,此時又是怎樣的心情?

      討論提示:

      (1)清風、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歡暢,其“樂”之甚。

      (2)“怨”“慕”“泣”“訴”---“哀”“凄切婉轉”。

      (3)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4)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 。(客人的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反映了作者的內心痛苦。)

      2.齊讀課文,體會其語言特點。

      (1)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高二語文教案4

      《蘇武傳》課文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睆垊僭S之,以貨物與常。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宜皆降之。”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毉。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后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愿聽陵計,勿復有云!蔽湓唬骸拔涓缸油龉Φ,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绷昱c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蔽湓唬骸白苑忠阉谰靡!”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后陵復至北海上,語武:“區脫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聞之,南鄉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

      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菡埰涫卣吲c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過。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荒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庇谑抢盍曛镁瀑R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異域之人,壹別長絕!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守謁武帝園廟,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荨⑿焓ァ②w終根皆拜為中郎,賜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歸家,賜錢人十萬,復終身。;莺笾劣覍④姡饬泻,自有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蘇武傳》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

      2、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傳主的性格特征,體會傳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技巧。

      4、對傳主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二、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體會傳主的人格、精神。

      2、評價傳主的功過和價值。

      三、教學方法

      1、前兩課時翻譯

      2、第三課時主要是教師引導

      3、第四課時主要是學生討論

      四、課時安排:

      4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3課時

      課前預習:運用古漢語工具書,結合課文注釋,通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ㄒ唬⿲耄盒蕾p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菔癄,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光耀千古的英雄,F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ǘ┌残祟},理清脈絡

      很多同學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有一個感覺,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難,總想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因為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們現在給文章的情節發展添加小標題,這樣一來,曲折復雜的情節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文章的脈絡也就出來了。

      方法:同學們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然后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變化,并盡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小標題: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律勸降,威武不屈。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9、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ㄈ┓治鋈宋,總結手法

      1、小標題概括文章情節,因此我們從小標題中就能概括出蘇武的性格特征: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從小標題概括出的蘇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們還需從細節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既然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文章的重頭戲,那么我們且仔細研讀這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人物對話,找幾個同學進行分角色朗讀,務必讀出每個人物各自特有的語氣。

      4、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體會到了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么這些語言都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

      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堅已經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得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蘇武: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衛律反唇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衛律的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衛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衛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說的斗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

      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說,蘇武的內心也一定翻騰著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于戰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5、除了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2)衛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在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我們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著。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高二語文教案5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傊,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 合從(z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 膏腴(yú) 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 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 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 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 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 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 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薄皷|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扒乇桓腋Q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⑶ 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

      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

      ⑷ 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么作用?

      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

      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三、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

      1、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

      2、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四、留作業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

      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后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⑴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

      ⑵ 作者是怎樣分析陳涉起義的?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后,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于陳涉的敘述,你認為“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么?(他不憑借高貴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為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眾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薄耙讋印保潜┱斐傻慕Y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1、補充注釋:

     、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

     、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越地形并未發生變化。

     、 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

     、 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

      ⑸ 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一天下。

     、 攻守之勢──“攻”,指統一六國以前;“守”,指統一六國之后。

      2、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亍币韵滤木湔諔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3、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 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 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

     、 “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畜勢。

     、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⑹ “試使”三句,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勢,以下節節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 “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提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

      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

      “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 以史實為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關系?

      秦統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

      問: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采取的政策有區別嗎?

      處于攻勢時期采用的是詐力政策,處于守勢時期采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問:“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

      仁義不施。

     、 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

      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

      “民!暴ぉり惿娴摹靶切侵稹秉c燃了燎原烈焰。

      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

      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系。)

    高二語文教案6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得搖曳多姿)。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四、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貒暗闹饕碜鳌段乃囆睦韺W》《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的一大景觀。*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斗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于現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什么區別?有什么啟示?

      明確: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Z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星閺娏。 →啟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薄砑俣ㄕZ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鷨⑹荆築.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確: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例子來源于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么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明確: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明確: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傊,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確: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明確: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鐘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確:從文字表達的意境?傊磸蛷娬{: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強調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部分的寫作特點:

      即舉事例,講道理。不舉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說不好,道理也講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悅誠服。

      例子是具體的,具體的例子可以給人以豐富的啟發。

      二.分析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

      1.文字聯想意義的運用有兩種情況,請各用一個成語概括。

      A.正面:點石成金。B.負面:陳詞濫調。

      2.什么叫直指的意義?什么叫聯想的意義?各有什么特點?各用什么修辭格?(略)

      3.科學的文字與文學的文字的區別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僭娭腥宋锼幍沫h境是(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②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是(品茶,賞月)

     、墼娭斜磉_的是詩人(獨處清凈,安享自然,怡然自樂)的情趣。

     、苓@兩句詩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

      5.“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一句可否變換分句順序?為什么?

      不行。前句與“聯想”銜接,后句與“熟路”銜接。換后,就不銜接連貫了。

      6.作者舉從前做詩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圖何在?

      表明他們的套語濫調根本與文藝無緣。

      7.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在哪些方面?

     、僮髡邿o創作動機。②讀者無新鮮真切的情趣。

      8.作者認為人們為什么容易產生“套板反應”?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

     、偬装遢^省力(人生來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A.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B.必須勤奮。C.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三.歸納總結:

      1.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

      2.寫作目的:讓讀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四.造句:活用詞語,推陳出新的句子。

      初來乍到→初學乍練。

      五.作業:課后練習。

    高二語文教案7

      教學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和內在聯系

      2、學習本文靈活新穎的筆法表達悲愴蒼涼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樹立保護文物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體會本文在記述中抒發濃烈情感

      教學難點:本文靈活新穎的筆法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關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公元336年,一個和尚云游四海,來到了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顧,忽然看到這座山金光閃動,象有千佛躍動,當時的樂樽和尚,怔怔的站著,眼前是萬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頓悟,把手中的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朗聲發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后來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關圖片資料,簡略介紹敦煌藝術)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詳見教材)

      二、閱讀課文提示,了解學習目標。

      三、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思考:本文有四節,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想想各節之間的聯系

      1罪人塔——2愚昧無知毀壞文物——3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4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節:罪人塔

      設問:

      1、道士塔是怎樣的?描敘塔群體現了什么氣氛?

      2、王道士是何人?為什么說他是罪人?而要他擔起文化重債是無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況?

      4、在寫事、寫人中傾瀉了什么感情?

      明確:

      A悲涼

      B通過外貌描寫,知其是平民、愚昧無知、是出賣文物之罪人。但這不僅是個人罪行,而是一個民族悲劇。

      板書看塔悲涼

      寫人憤怒——平民愚昧出賣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劇

      歸納:以道士塔為引線,簡要介紹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憤怒指出這是一個民族悲劇。

      第二節:愚昧無知,毀壞文物

      設問:

      1、當時歐美藝術家做什么,中國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動和罪行細節,寫得真實嗎?

      3、文中的四個“慘白”含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4、該節有什么寫作特點?

      明確:歐美藝術家有突破,歆羨東方藝術;中國文官昏庸無視藝術,無知道士掌管佛教藝術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畫、毀壞雕塑,塑“天師、靈官!睂λ男睦砘顒用鑼懞妥镄屑毠澝鑼,是依據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真實)

      看到兩個“慘白”是真實情況,腦子兩個“慘白”是混亂,難以言心之痛

      板書

      歐美藝術家歆羨東方藝術;中國文官昏庸漠視藝術,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畫,毀雕塑,塑天師—愚昧犯罪而不知

      歸納:介紹王道士毀壞文物的經過,突出了他的愚昧無知,表達了作者悲憤難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和細節描寫與對話——想象有椐、生動跨越時空,在敘事中表憤情

      第二課時

      第三節: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

      設問:

      1、發現藏經洞后,中國文官對文物采取什么態度?外國冒險家冒著危險趕來,與之形成什么對比?

      2、細讀王道士盜賣文物的經過和表現,突出了什么?

      3、外國冒險家用什么手段掠走文物?又有哪些開脫之辭?

      4、作者如何駁斥,帶著什么感情?

      明確:

      A中國官員無赤腸,不下決心保護國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飽私囊;外國冒險家來掠奪文物,排除危險。兩者形成對比突出了中國官員的昏庸自私。

      B王道士的貪圖小利,愚蠢卑鄙。

      C萬里沖刺,長驅而入,欺騙掠奪。搶救,使之見光明,無力研究

      D駁斥其沒有基本前提,采取欺騙手段占有,要和他們比學問。

      板書王發現藏經洞—

      中國官員: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貪圖私利,出賣文物

      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

      外國學者:搶救遺產,中國無力研究

      作者駁斥:無基本前提,欺騙手段占有,要比學問

      引詩表義憤,攔車卻兩難

      歸納:發現藏經洞,面對大量的珍貴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場,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貪圖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國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外國冒險家不顧一切,冒死趕來掠奪,又大言不慚的說是他們搶救了文物,而中國無力研究。作者懷著義憤駁斥,并穿越時空攔下車隊,卻又左右為難——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無窮。

      第四節: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設問:我國敦煌研究所的專家比我恨得還深表現在那里?

      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學者的話,目的什么?

      中國的專家為什么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

      明確:不愿抒發感情,加緊鉆研,搶時間,爭速度,實干精神,

      取得的成績得到世界的公認。

      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藝術寶庫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的敦煌藝術研究家不會忘記恥辱,會在保護,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績。

      板書:恨+實干=成績

      ↓

      世界公認

      不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五、小結:

      本文以道士塔為引線,記敘了在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壞以及被外國冒險家劫掠的經過,表達了作者由這一巨大的民族悲劇而生發的悲愴蒼涼的感情。設問:文章筆法新穎靈活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章帶有一種悲愴蒼涼的感情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如何表達的?

      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明確:筆法新穎靈活:來源生活高于生活想象、有椐、生動(如心理活動和細節描寫)

      跨越時空(如對話、攔車)(結合完成練習四)

      直接抒情、在敘事中抒情(結合課文,并完成練習三)

      語言多姿多彩——有時簡潔,有文言遺風

      口語化,有時鮮明,帶有警醒意味

      結束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許有輝煌的歷史,也許也有屈辱的過去,但不管是輝煌還是屈辱,都需要有幾種精神,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實干精神,以及保護祖宗遺產的意識。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干出成績,才能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六、鞏固復習(課后練習)

      七、布置作業

      教后記

      板書設計

      1、罪人塔

      看塔悲涼

      寫人憤怒——平民愚昧出賣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劇

      2、愚昧無知毀壞文物

      歐美藝術家歆羨東方藝術;中國文官昏庸漠視藝術,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畫,毀雕塑,塑天師—愚昧犯罪而不知

      3、貪圖私利,出賣文物;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文物

      王發現藏經洞—

      中國官員:放任不管,私占文物

      王:貪圖私利,出賣文物

      外國冒險家:欺騙掠奪

      外國學者:稱是搶救遺產,中國無力研究

      作者駁斥:無基本前提,欺騙手段占有,要比學問

      引詩表義憤,攔車卻兩難

      4、牢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恨+實干=成績

      ↓

      世界公認

      不忘恥辱,保護、研究文物

    高二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閱讀,賞析“散文中三峽的神韻”。

      2、借助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同學們,人們常用“亙古未變”來形容山川河流,現在,山川河流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峽這條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遠的`消失了。三峽是靈異的、浪漫的、富有詩意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一起用心去認讀三峽、研究三峽。

      二、播放三峽風光片

      1、學生談從“風光片” 中獲得的信息。(風光片中的三峽過于文靜、單薄)

      2、學生補充自己收集的資料。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們的心中存在兩種三峽:一個是自然的三峽,一個是文學作品中的三峽。那么,到底哪個更具魅力?

    高二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斑紋”的內在含義,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詩意的語言,賞讀多種寫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領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學會以平視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學重點

      1、深刻理解“斑紋”的內在含義。

      2、了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斑紋”。

      3、揣摩本文詩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語言。

      2、以深度的情感體驗來看待自然,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建議

      文本研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詞語積累:

      逶迤 斑斕 盤踞 螺旋 匍匐 巢穴 慵懶 蝰蛇 蓑鲉 鷹隼 暈眩 青睞 婆娑 精湛 偏袒 強悍 接壤 醞釀 哺育 脖頸 顫抖皰疹 蠱惑 罪孽 犁鏵 老趼 碾砣

      2.列出文中圍繞“斑紋”所寫的事物,思考 “斑紋”在文中的含義和特點。

      3.圈畫出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和你預習中沒有讀懂的語句。

      教學過程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在打開書本之前,請先回憶預習時你對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認為作者筆下的“斑紋”有何含義?

      (這兩問學生自由回答,目的一是檢查預習,二是為下面有效研讀文本作鋪墊。)

      二、研習文本

      全文圍繞“斑紋”描寫了哪些妙趣橫生的事物和現象?請按順序一一標出,并注意作者是順著怎樣的思路來展開文章的。

      三、課后思考

      文中有些語言片斷富于詩意,請找出來多加誦讀,仔細品味。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最后四小節,體會“斑紋”在這些段落中的含義。

      1問:前面我們已經了解到在作者的筆下動物界的斑紋,客觀存在的其他斑紋,如何理解這里所說的“大地都是有斑紋的”,“斑紋無所不在,就像我們有意修飾并損害的生活”?

      明確:大地是有斑紋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紋”預示著自然規律。

      生活是有斑紋的:生活的印記,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修飾”過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跡;“損害”過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記憶,這些都可以形成“斑紋”,“斑紋”無所不在。

      2問:作者最后以“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的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結尾,你怎樣理解?

      明確:這里的“神”,可以理解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規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存在許多“斑紋”;換一個角度來看,距離遙遠,生命渺小,眾生平等!拔覀儭币膊贿^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斑紋”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拔覀儭钡囊磺猩睿瑦酆薇瘹g,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體驗、生存的狀態是鐫刻在每個人身上的斑紋的這里,又流露出人與自然平等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和情懷。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律進行了禮贊。

    高二語文教案10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鑒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

      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

      本詩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于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為主線:

      第一次演奏(暗寫)詩人送客聞琴,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四、賞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

      1、寫作動機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昂雎勊吓寐,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復雜的心情,本不愿出場但又不得已。

      析2: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描寫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寫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凄苦,而悲憤凄苦傾瀉而出,達到演奏的第一個XX。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描寫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XX轉入婉轉低回艱澀難通,低到無聲;達到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贊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描寫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而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凄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凄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凄厲無盡;演奏在XX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寫,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寫出琵琶聲聲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寫樂聲的絕唱。

      七、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著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后來的凄涼生活作鋪墊。后面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著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著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

      一問一答,形象地說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討論

      1、琵琶女為何選擇嫁給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錢?可不可以嫁給“董永”那樣的農民呢?)

      2、她的選擇是自愿的,還是無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會不會愛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與愛情有區別嗎?)

    高二語文教案11

      預習目標:通過閱讀把握詩詞中的基礎知識,初步體會詩詞情感。

      一、基礎知識

      1. 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雕闌玉砌(qì) 驟雨(jù) 暮靄 (ǎi) 檣櫓(qiáng)

      B. 乍暖還寒 (hái) 檻菊(jiàn) 凝噎 (yī) 都門(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箋 (jiān) 不諳(ān)

      D. 寒蟬凄切(qī) 將息 (jiàng) 豆蔻 (kòu) 蒼陌(mò)

      2. 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無誤的一項是( )

      A. 婉約 淪陷 憤激 凄切 帳蓬

      B. 頹廢 良晨 檣櫓 迢迢 韻腳

      C. 暮藹 鵲橋 蒼陌 倉皇 豆蔻

      D. 飄零 烽火 不虞 芍藥 貶謫

      3.詩句填空:

      A 《雨霖鈴》中表現主題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鈴》中描寫月色的著名詞句“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下面對詩句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 )

      A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B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C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D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根據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每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人們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別。

      B “___________”是指木蘭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對船的美稱。

      答案

      1. C

      2. D

      3.A“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B“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C。

      5.A在長亭送別。 B“蘭舟”。

      課內探究學案

      一 學習目標:(1)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教師設疑,學生探究。

      1 (1).本詞的基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詞寫的是什么內容? .本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3).那么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2學生逐句討論,分析的重點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詞造句、寫作手法(自由表達)

      提示:上片:意象 細節 手法 煉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的藝術效果。

      3【雨霖鈴課堂演練】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1—2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詞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幾句歷來為人所傳誦,為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節”與“寒蟬凄切”前后照應,突出了凄清的氛圍,“更哪堪”則加強了這種悲劇色彩。 2.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枝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 3.為有我之境。暮山、斷橋、幽徑、漁村、孤煙、殘陽、暮云等均已點染出“黯然情緒” 屬“物皆著我之色彩”。

     。

      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模擬試題】

      一、基礎知識

      1.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總有千種風情(情意)

      C. 檻菊愁煙蘭泣露(欄桿邊的秋菊)

      D.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歌、行、引、吟為古代詩歌體裁,其間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B. 詩的風格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兩大派別,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陸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對仗、聲韻等方面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體。

      D. 詞,原名曲子詞,來自民間,源于樂府,興與中唐,盛在兩宋,題材較自由,依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赌咎m辭》即屬此類。

      二、閱讀實踐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 對這首詞文句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風住塵香花已盡”說盛開的花朵因受狂風的摧殘已委身于泥土;“塵香”即后來陸游《卜算子》詞“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意思。

      B. “日晚倦梳頭”說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難消,強打精神梳妝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說的是事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笆率隆比鐕、家亡、夫死等。

      D.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寫出了詞人心中無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狹長小船,形如“舴艋”。

      2. 對這首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上片直接寫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轉地從欲遣泄憂而不能的角度,進一步表現愁情深重。

      B. 這首詞集中抒寫離情別緒,主題鮮明,凄婉動人。

      C. 全詞想象驚人,化無影無形的愁緒為有重量的實體,造意新奇,極富創意。

      D. 全詞格調十分凄苦憂傷,體現了淺顯而又凝練、含蓄而不深澀的藝術風格。

      (二)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滾輕塵。忙殺看花人。

      1. 對這兩首詞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在白居易的詞中,“風景舊曾諳”的“諳”字,說明江南春天的特點,不是聽人說的,而是親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詞中,“南國正芳春”的“芳”字,寫出了春天的特點,使人如見百媚千嬌的花容,如聞馥郁的花香。

      C. 兩首詞中的“綠”都是既寫水色,也寫春色,與紅日,江花互相襯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嫵媚動人。

      D. 兩首詞都表現了對春景的贊美之情,但結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詞用反問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詞用敘述句間接抒情。

      2. 對這兩首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白居易的詞開篇即扣住“憶”字,先總提一筆,然后以“江”為中心,描寫耀眼的紅日、“紅勝火”的江花,“綠如藍”的江水。

      B. 李煜的詞從“閑夢”起筆,先概括描寫,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樂聲、飛絮、輕塵和觀賞群芳的“看花人”。

      C. 兩首詞寫景如畫,景中含情,但寫的都不是眼前的實景:白居易的詞是憶中之景,李煜的詞是夢中之景。

      D. 兩首詞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摯,音韻悠揚,白居易的詞帶有濃郁的民歌風格。

      【課外拓展】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一段話:“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安删諙|蘺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撤仟氈^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試題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總結】最新一年已經到來,新的一年也會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語文教案:雨霖鈴課前預習學案”能給您帶來幫助!下面請看更多頻道:

    高二語文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從“記憶”這一獨 特視角出發來剖析人生與 人性的寫法,領悟詩情與哲理

      2.誦讀及語感的培養

      3.借鑒、吸收精美語段

      二、重點、難點:

      1.精巧的構思,層層深入的寫法。

      2.比喻、排比的巧妙運用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ㄒ唬┰~語解釋:

      征兆:事先顯露出來的跡象;征候。

      匍匐:①以腹貼地前進。②軀體貼地(像蟲、蛇、 龜)緩慢爬行。③使自己俯臥。

      芥子jiè: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清醇:清澈無雜質。

      作孽:做壞事;造孽。

      銘記:牢記在心中。

      自在:①自由;無拘束。②安閑自得,身心舒暢。③心離煩惱的系縛,通達無礙。

      狹隘:①狹窄。② (指氣量、見識等)狹小。

      執拗niù:堅持己見,固執任性。

      泯滅:①消滅;消失。 ②[形跡、印象等] 消滅。

      冠冕:①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②比喻受人擁戴或出人頭地。

      真諦: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奧妙所在。

     。ǘ┳髡唔n少華:

      1933年秋生于北京。中國作協會員。1947年于北京二中就讀時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畢業后留校任語文教師。在職期間先后于中國人大新聞系旁聽和北京電大中文系就讀。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發表,其中《序曲》被認為是其成名作。新時期以來,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報告文學和小說。曾獲得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以及散文,諷刺小品、兒童文學和小說等多項創作獎。作品集有《韓少華散文選》、《暖晴》、《碧水悠悠》等。其有些作品已被選入國家正式教材,介紹到海外華人讀書界,并譯為英、法、日等國家。

      (三)分析結構:

      (1)第一部分:什么是遺忘,眾說 紛紜,這是否說明“”、“忘卻”的是非曲直沒有客觀標準?究竟怎樣解釋最好?

      (2)第二部分的4個排比句該如何理解?

     。3)第三部分連續使用比喻句,選取“灰燼”“流水”“落花”三個意象,是要表述與有 關的什么道理?有何好處?

      (四)藝術特色:

     。1)形散神聚,表達迂回曲折。

     。2)哲理化情感和情感化哲理相得益彰。

     。3)多用排比、比喻,優美的語言和意象,生動的問答形式,使文章生動活潑,又有典雅氣象。

      (五)小結:

      文章到結尾也沒有回答什么是,只是把當作了文章線索,為我們論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文章隱含的意圖,言在此而已在彼。這就是本文的特別之處:文章不是解答“”的概念,而是在揭示所蘊含的哲理。最后,用一句名言來表達學習本文的感想。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聦懹柧殻

      (1)仿寫:提煉“是灰燼、是流水、是落花……”段

      消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xx年高考第26題:在畫線部分填上恰當的話,使分號前后內容、句式對應,修辭方法相同:

     、俦^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見,也永遠走不到了;

      樂觀者說,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樂觀者說,風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勝利的彼岸;

      悲觀者說,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ㄆ撸┎贾米鳂I:

      課外找一篇散文詩,做讀書筆記。

    高二語文教案13

      一、導入

      從柳宗元導入,讓介紹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課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世稱柳河東。21歲中進士后,做過藍田尉。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詩人,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他主張廢棄六朝以來華而不實的駢儷文體,創作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與韓愈散文齊名,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而并稱“韓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記》《捕蛇者說》。所作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視學生了解作補充)

      二、解題

      《八愚詩》詩已亡佚。

      (我們曾學過王羲之《蘭亭集序》,啟發學生回憶、發言,以舊帶新。)

      “序”是屬于實用文體的一種,是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邊的文章?梢杂洈,可以議論,可以說明。這種“序”也叫“書序”。

      后來又有了宴集序,贈序等。古人宴集時,常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又有雖無聚會,也相贈,以表惜別,祝愿,勸勉之意,就是贈序,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愚溪詩序》是柳宗元為《八愚詩》寫的序,說明作詩的緣由!鞍擞蕖钡目偢恰坝尴,所以用《愚溪詩序》命名。只是,當年柳氏寫的《八愚詩》早已佚失,而這篇序卻一直傳誦。除了篇末一句,這篇序也可以作為柳宗元寫的山水游記一例來看待。它和柳宗元創作的《永州八記》一樣,借山水來抒發胸中的抑郁,把敘事,議論,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變,吞吐萬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視學生了解作補充)

      三、誦讀課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課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寫了哪些景物,作者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嗎?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寫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順宗李誦永貞元年,王叔文、王?、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發動了一場革新運動,把矛頭直指豪門貴族、藩鎮、宦官,做了一些對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觀的原因,這場運動只維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結豪門貴族鎮壓下去。結果順宗李誦被迫讓位給太子憲宗李純。李純上臺后,殺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貶到永州做司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為了排遣他淤積在心中的憤懣不平,寫了一組寄情于山水的詩。已經佚失的《八愚詩》及《愚溪詩序》就是此時所寫。

      3.多看。即多看書,廣泛閱讀,①養成每天看書、看報的習慣。除了讀文科書籍外,理科書籍也是很好的閱讀材料。②要求每位同學在高中階段應讀五本以上的`中外名著,具體書目見附錄。③假節日、周末多看好的電視、電影節目,如《焦點訪談》、《中國新聞》、《子午書簡》、《考古中國》等等,看完后應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力求每看完節目都能有所感想。

      4.多讀。即多朗讀、誦讀,凡課內外的優美散文、詩歌都應該大聲誦讀。要求每天能提前30分鐘起床,每周一、三、五起床后讀語文,每周二、四、六起床后讀;每周二、四、六早讀時間讀語文,一、三、五早讀時間讀。

      5.多背。①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及詩歌都應該會背,課內要求背誦的現代文也應該會背誦;②除課內文章外,課外如有優美的散文、詩歌都應在熟讀的基礎上盡量做到會背誦;

      6.多記。①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應該準備專門的筆記本來做課堂筆記;②準備一本筆記本專門記課外閱讀的筆記,凡課外閱讀中碰到自己認為是好的語段都應該記在筆記本上。要求每天要記2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要定時檢查。③勤練字,每周要臨摹兩張鋼筆字,每位同學都應該準備專門的鋼筆字的臨摹本。

      7.多寫。即勤練筆,勤思考,養成寫作的習慣。應按老師每學期所列的寫作綱目每周寫。應養成自己修改的習慣。要勇于把自己的給同學看。

      8.多觀察。觀察是學習語文的有效途徑,平時要注意能做到“五官開放”,在學校、在家里、在社會上都應該注意觀察,用心觀察,要學會用語言轉述自己觀察的結果。

      9.多思考。是語言的核心,語言是的物質外殼,兩者互為表里 高中物理,缺一不可。每位同學都應該盡量從多種角度煅煉自己的,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要學會深入、全面地、動態地思考問題。

      高一學習方法 教你四招“全身心學習法”

      上課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成了很多和頭疼的問題。晨報-易思“在線學法導師”針對注意力分散的不同原因,推出四大招教你全身心投入,時刻保持巔峰狀態。

      [學習篇]課上問題決不拖到課后

      課前不,上課聽不懂,容易走神;課前充分,自我感覺全懂了,容易分心。對前者,課前做好,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不懂,學會帶著問題去,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對后者,不妨認真聽聽講課,檢驗是真的全都懂了,還是只懂了個大概。此外,有經驗的授課時往往強調難懂、易出錯的地方,或用順口溜等概括。上幾分鐘的點撥,往往勝過學生課后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摸索,要充分利用資源,做到課上問題決不拖到課后。

      [篇]我是一個注意力很集中的人

      學習時心里煩躁容易分心 高三,越緊越不易集中注意力。此時先別忙著學習,停下來慢慢自我放松?梢蕴稍诖采匣蜃谝巫由,閉眼,自然呼吸,然后做3到5次深呼吸,同時配合握拳、咬牙、繃緊全身肌肉,把注意力集中在雙腳上,默念“我的腳越來越沉重了”,體驗從腳到全身的沉重感。堅持一段時間后,就能隨時進入放松狀態,把注意力集中在當前學習中。此外,學生平時可制作自我肯定清單。用“我上課的時候能迅速集中注意力!”等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語言,寫出自己在不同場合集中注意力的表現。并在每天起床后、臨睡前用肯定有力地語氣大聲朗讀,進行自我暗示;也可以把聲音錄下來,經常聆聽。

      [環境篇]人亂我不亂,境亂心不亂

      有學生抱怨,上課時老喜歡轉筆、做作業時總會不自覺地動來動去,不知不覺就走神。學生要學會為自己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整理好書桌再看書,把零食、耳塞等容易引起分心的東西放到視野之外,或者選擇干擾少的場合看書。此外,也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在有干擾環境中集中注意力的,努力就能做到“人亂我不亂,境亂心不亂!

      [生活篇]合理休息保持充沛精力

      有些學生為了多學習,中午、課間都不休息,晚上還要開夜車,結果第二天上課昏昏欲睡。其實只有身體好,學習時精力才會充沛。學生應該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盡量不熬夜。每周保持鍛煉身體10-12小時。此外,家長要做好后勤保障。注意學生膳食合理搭配,特別是注意早餐營養,多吃雞蛋、牛奶和水果,培養學生不偏食和挑食的習慣。

    高二語文教案14

      一、 教學目標:

      1. 掌握文中的出現的常用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能翻譯課文。

      2. 理解墨子“尚賢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3. 學習墨子散文從不同方面層層推進進行說理的方法。

      4. 學習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二、 教學重點:

      1. 重點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賢事能”的思想及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3. 把握墨氏議論文的特點。

      三、 教學思路:

      1. 注重文言詞句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2. 注重對層層深入的論說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對“尚賢”現實意義的探究。

      四、 課時安排:三課時

      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先說一個故事: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分別輔佐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為避國難,他們逃出齊國分別到了魯國和莒國,后齊國內亂,國君被殺,伺機而動的兩公子俱連夜回國。魯國發兵送公子糾回國,并派管仲帶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倒地裝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成為國君,是為齊桓公。后為齊桓公發兵攻打魯國,魯軍大敗,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公子糾為齊君兄弟,齊君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老師管仲是齊君的仇人,請把管仲送到齊國,剁成肉泥。魯人害怕遵照執行,齊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君子,君上成了國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齊國,有我和高奚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腹凸苤僬務摪酝踔g,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齊國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齊桓公這樣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統治者常擁有世襲特權,他們常依據自己的喜好來提拔或罷免官員,出身社會下層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備,也往往受到壓制,所以墨子的“尚賢”的主張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二、 朗讀課文

      三、 文本解讀

     。ㄒ唬 第一段

      1. 釋義并翻譯

      者:第一個:用在“今”“昔”等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表示:“………的時候”,第二個:……的.人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從根本上是其故何也:賓語前置在:在于事:讓……做官(任用)將:就眾賢:使賢眾,使動用法

      2. 朗讀指導

     。1) 排比句應讀出氣勢來

     。2) 重點詞語應重讀,如:皆欲國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不能尚賢事能為政也將在于眾賢而已。

      3. 翻譯指導: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

     。ㄋ試覔碛械牡虏偶鎮涞氖勘姸,國家就會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內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賢事能”“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

      3) 概括段意:從反面論證“尚賢事能”的重要性。

      4) 論證方法:舉王公大人治國的例子來說理。

      (二) 第二段

      1.釋義然則:既然這樣,那么術:方法奈何:怎么辦

      2.歸納本段作用:承上啟下,過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釋義并翻譯

      富:使……富有(形容詞使動用法)貴:使……高貴(形容詞使動用法)將:才厚:純厚乎:在(介)辯:有口才道術:治國方法固:本來就是(副詞兼有判斷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輔佐的臣子然后:這樣……才(含義: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后)

      2. 朗讀指導:

      1) 排比句讀出氣勢

      2) 可得而從也“加點字重讀,以示強調。

      “此固…………”語速稍快,“固”重讀。

      3. 翻譯指導:

      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

      4. 概括本段內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簡答:

      眾賢之術在于:“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即尚賢事能)換言之,“尚賢事能”可以使“國之良士”“得而眾也”

      2) 概括段意:

      使國家賢士增多的方法“尚賢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國家賢士增多的方法(順勢推進)

      四、 規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邏輯嚴密,結構嚴謹?梢哉f我國古代嚴格意義上的議論文就是從墨子開始的。我們回顧一下《兼愛》一文中的寫作內容和思路:先提出問題,說天下之害,再解決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說“兼相愛”之利,不“兼相愛”之禍,最后解決問題!凹嫦鄲邸笨梢宰龅,“上以為政,士以為行”。其實,就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九個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前三段與中心論點有何關聯呢?

      討論: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1~3段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明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中心論點

      第1段從反面,3段從正面論證了“尚賢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闡述了“為什么”的問題。

      2. 設想一下,下文會寫什么內容:如何做到。

      五、 作業布置:

      1. 課外預習4~5段,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準備翻譯。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現實意義。

      附:板書設計

      中心論點(1段):“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姆疵嬲撟C)為什么

      夫尚賢(2段)承上啟下

      者,政(3段)“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尚賢事能)尚賢事能

      之本也可使賢士“得而眾”(從正面論證)

      (4段):進一步舉先王之例闡述尚賢事能的

      社會意義。

     。5段):以古代圣王為例,闡述尚賢事能的如何

      原則方法。尚賢事能

    高二語文教案1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來源于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于學生掌握詩詞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對于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

      2.根據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觀察得出學生基礎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

      3.對于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擬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于對詞這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

      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

      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

      結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知人論世: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

     。1)基本信息

      (2)人生經歷:《定題金山畫像》

     。3)成就風格:①成就②風格

      2.論世:背景鏈接:

     。1)烏臺詩案一貶謫黃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體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關鍵信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

      3.本詞的詞眼是什么?

      1.|時間: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情感:狼狽不覺

      →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

      2.→雨中事:踏雨吟嘯→怡然自樂

      →雨后情:驀然回首→云淡風清

      3.→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容,對詞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成就其藝術高度的?

      1.→一個拄拐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現手法:

     、

      以小見大

     、

      曲筆

      一語雙關

     、蹖Ρ

     、茈[喻寄托(象征).

      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出分析鑒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著手點。整體系統的了解一下詩歌的表現手法,細致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手法的含義并可以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處理:

      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評價歸納

      定這人:蘇軾

      風這景:風雨

      波這情:曠達

      課堂練筆/課后練筆

      培養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

      七、教學評價設計

      1.學生系統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本課內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仍有待拓展。

      3.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計

      定這人:蘇軾一智者//達者

      風這景:風雨——自然//人生

      波這情:曠達灑脫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一本之道视频在线观看 | 无遮挡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精品尤物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8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 欧美理论一级在线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