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算術型計算器表面各按鍵的功能。
2、了解算術型計算器工作的基本過程。
3、掌握算術型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電子計算器的認識和使用是本冊書新增加的內容。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層出不窮,因此計算機、計算器這些新時代的高科技產品進入課堂是歷史的必然。計算器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計算迅速準確,使用計算器,可以把學生從煩瑣的數字計算中解脫出來,這樣既減輕了中年級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數學靈感,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電子計算器的使用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認識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學生已經接觸過計算器,因此教材只通過一幅計算器的外型 結構圖,逐漸讓學生了解計算器的鍵盤結構(數字鍵,四則運算鍵,清除數字鍵),同時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題,使學生學會這些按鍵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計算器的具體應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個例題,例1是一步的四則運算,例2是兩步的四則混合運算,例3是帶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這三個例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具體實踐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僅僅由教師告訴學生操作步驟和結論,讓學生記住。這不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而是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教法建議
由于大部分學生已經接觸過計算器,并對其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適合采用嘗試法或者實驗法。在教學計算器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應該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計算器,通過嘗試,逐漸掌握數字鍵、四則運算鍵、清除數字鍵,等等。接著,可以讓學生自己演算例1,訂正時要強調數字的輸入方式(先輸入高位數字),然后組織學生分小組互相出題練習。教學例2時,要注意與例1對比。例1是一步的四則運算,例2是兩步的四則混合運算,在使用計算器過程中實際上是利用了交換律,所以在用計算器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時,要根據四則運算的順序調整按鍵順序,分布進行運算。教學例3時,可以分為四步:第一步觀察:例3和例2的主要區別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還能不能利用交換律運算?第三步驗證結論: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慮方法:怎么辦?需要應用什么按鍵?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明白清除數字鍵的作用,并學會應用。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初步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和統計.
2.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學習內容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及自主選擇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根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是合作學習還是獨立學習及選擇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第一層次
談話:梅峰小學下個月要參加一次鼓號比賽,她們最近一直在堅持訓練,很想在這次鼓號比賽中獲勝,但是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請大家一起幫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們該為這次鼓號比賽做些什么準備工作,才能順利獲勝呢
承接:剛才有同學提到要統一服裝,這個主意不錯,跟老師想到一塊去了.
提問:梅峰小學準備給鼓號隊統一購買服裝,購買服裝時又要考慮什么問題呢這些信息你看得懂嗎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如果你是鼓號隊員,你應該選擇哪一種鼓號服呢為什么
第二層次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會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合適的服裝.那怎樣才能知道梅峰小學鼓號隊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呢
這是鼓號隊員的身高(出示學校鼓號隊員身高表格),這1號隊員,他又應該選擇哪一套服裝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呢那2號隊員呢3號呢4號呢
追問:我們要把鼓號隊員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3段)是哪三段呢
(設計意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不知不覺融于情境當中,參與觀察,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同時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統計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請同學們小小組合作,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中.最后,根據記錄單,完成統計表.當然,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學來報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最后,要對記錄和整理的過程進行檢驗.
(學生同桌合作進行統計)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來交流一下
談話:合計是多少人呢那么這個合計40人是怎么來的呢合計中的40和我們原始數據中的人數一樣嗎
合計還能對我們統計出來的每一段的人數進行檢驗.當然,我們還要及時地把這張統計表的日期填好.
追問:我們已經完成了鼓號隊員身高情況的統計表,看了這張統計表,你還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理念和行為上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評價與反思,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對學生多種整理方法的展示,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策略的多樣性,真正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落到實處.)
三,回顧交流,總結統計感受.
回顧: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同學們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板書:收集數據,分段整理,填統計表,分析結果)
小結:其實像這樣根據身高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的方法我們叫做分段整理數據,(同時板書課題:分段整理數據)
這樣做有助于我們對整理的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解決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認識容量單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個比較小的容量單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準備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知道我們這節課要學習什么?你知道了相關的哪些知識?
隨學生回答板書:毫升
學生可能會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認識1毫升
1、取量筒,介紹:這個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現在我們要用它和這個滴管來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大約是1毫升。
3、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4、介紹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時我們生病了,要喝一些藥水,(取一藥水瓶)讀: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問:我沒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這15~20毫升藥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勺子,舀滿1勺水,倒入量筒,測得大約是10毫升
指出:這勺子是我們每天都要用的東西,現在你會利用它找適量的藥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藥水?
指出:飲料我們可以多喝點少喝點,但在醫學上卻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所以在用藥的時候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下面這些是常見的一些規格,分別說說是多少毫升?
2、老師用量筒量出一個50毫升,然后倒入一個常見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讓學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讓學生想象如果倒入題中的這幾個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況?
回家練習:用剛才認識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別倒入這幾個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進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請同學們觀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兩杯)
3.問: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學生回答,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5.練習: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說說下面每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請學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個的時候指名說說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飲料,數一數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這個實驗應該怎么喝?然后多請幾個學生自然地喝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課后小記:“1毫升概念的確立”,讓學生觀察1毫升在量器、瓶蓋中的情況、用滴管裝,使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學生感興趣。認識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約10毫升,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尋找、認識毫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學具。
授后小記:
前兩課時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學容量單位應該以動手操作及實物演示為主要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前我利用學生群體收集了大量練習中出現的容器實物,在課上展示給所有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切實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及各種小容量容器的實際大小。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4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21-23頁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直線、射線、線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編寫上加強了大量的操作活動,便于學生直觀認識圖形、積累經驗。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學生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直線、射線、線段和平行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與生活體驗,對學習幾何圖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但由于受圖形空間觀念和動手技能的影響,有部分學生學起來還感到吃力,動手操作靈活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學習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理解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平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畫垂線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畫直線的垂線及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具:電腦及課件,投影,三角尺,鉛垂線等。
2、學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紙或長方形的紙,正方體或長方體的小盒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在準備好的白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畫完后在組內交流,看看自己與其他同學畫的是否相同?師選取有代表性的畫法,投影展示。通過辨析請學生說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師順勢啟發:同一平面,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關系有兩種情況(相交,平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相交。(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究新知:
。ㄒ唬┱J識“互相垂直”
1、動手擺一擺
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直線相交得到四個角,將這四個角標上序號,互相說說各是什么角?當其中一個角是直角時其它三個角是什么角?(匯報)
2、引發思考
師:擺成銳角和鈍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斷出來。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斷不夠精確,你有什么方法證明自己擺的角是直角嗎?
。ㄉ河昧拷瞧髁恳涣俊⒂萌前迳系闹苯橇恳涣俊⒂30度和60度角拼、用書的角去比……)(課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ㄕn件出示)兩條直線開始相交,然后一條直線轉動,成直角,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板書: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師: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都有一個交點,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選一個自己剛才所畫的圖標上字母互說。
4、辨析質疑
。ǎ保盎ハ唷笔鞘裁匆馑?
(2)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關鍵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種特殊情況。
。ǘ┘由钫J識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請同學們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于區分。
。ǎ玻┰鯓域炞C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動手嘗試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說一說
以小組為單位,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上的那些邊是互相垂直的。說一說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场嬕划
師指導畫垂線的兩種情況:一是過直線上的一點畫一條與這直線垂直的直線;一是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與這直線垂直的直線。
三、實踐應用
。、p22練一練第2題
2、測身高、比賽跳高(量高度)
3、p23小實驗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具準備:未完成的統計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明的媽媽記錄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二、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學生獨立完成折線統計圖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2.小組交流作品,欣賞折線統計圖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現了哪些信息?
解決以下問題:小明幾歲到幾歲長得最快?(師小結:折線中線段最長的那條就是長得最快的那段時間,也可以通過計算所有差值得出結果。)長了多少厘米?是怎么發現的?
小明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小明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小明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小明身高的發展趨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二小題的問題解答;
四、小結評價。
五、作業: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測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180°。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合理猜想和驗證三角形內角度數和等于180°的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愿望和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探究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教學難點:
在猜想和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理解內角、內角和概念
1、謎語引入:形狀似座山,穩定性能堅,三竿首尾連,學問不簡單,打一幾何圖形猜一猜是什么?
Q:結合謎面的信息來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介紹內角:這三個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內角。
Q:三角形有幾個內角?
。、介紹內角和:把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內角和。
活動2【活動】觀察圖形
1、觀察圖形的變與不變
。穑穑粢来纬鍪
Q:這是銳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內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指?
出示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指?
質疑:哪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最大?
預設1:鈍角三角形內角和大。(說想法)
預設2:一樣大。(說想法)
預設3:180度。
小結:三個三角形的樣子不一樣,大小也不一樣,三個內角也不一樣,但內角和是一樣的。
。ǘ┗顒佣翰孪雰冉呛筒蛔兊亩葦
Q:這個一樣的度數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1:聽說過,學過。
預設2:直角三角尺上三個角的度數和是180度。
預設3:等邊三角形。
這兩個都是我們知道度數的特殊的三角形,請你根據這個特殊的三角形來大膽的猜猜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是不是180°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
活動3【活動】測量驗證
。ㄒ唬┧伎剂康姆椒ê驮
過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誰來介紹介紹量的方法?
預設:要想研究內角和,只要把三個內角度數量出來再加起來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ǘ﹦邮譁y量
PPT:操作建議:
1、請你找到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用彩筆標序號1、2、3。
2、用量角器仔細測量后,記錄角的度數。
3、列式計算出三角形內角和度數。
動手測量
(三)匯報交流:
學生1展示測量的過程。
Q:還有誰測量的這個銳角三角形,說一說?
追問:為什么同一個三角形內角和度數卻不一樣?
Q:你在測量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Q:觀察這些數據,雖然都不太一樣,但是都很接近?
小結:測量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就可以求出內角和,但是測量有誤差。
活動4【活動】拼角驗證
。ㄒ唬┧伎计渌炞C方法
Q: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預設1:學生沒有反應。
師引導:說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預設2:撕拼法
Q:怎么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
。ㄉ凰,教師幫助突破,撕下三個內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嗎?
預設3:折疊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們聽懂了嗎?一會兒可以試試。
預設4:描畫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嗎?
其他同學觀察他在做什么?
引語:剛才說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們自己來試一試。
。ǘ﹦邮制匆黄
操作要求:
1、請你用彩筆在紙上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并剪下來。
2、用彩筆標出三個內角。
3、嘗試操作。
動手操作
(三)匯報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發現了什么?
。ㄋ模┬〗Y
剛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畫出的,形狀、大小都不一樣。無論是撕拼、折疊、還是描畫的方法,都是在把這三個內角拼在了一起,轉化成一個平角,我們發現他們的內角和都是180度。
活動5【活動】幾何畫板驗證
引:但我們時間有限,研究的三角形個數有限,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呢?我們可以借助幾何畫板來看一看。
師:介紹:計算機能夠幫助我們比較精確地測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并計算它們的和。
觀察:老師拉動一個頂點,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小結:也就是,無論我們怎么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雖然它的內角在變化,但三個內角和的卻是不變的,都是180度。
活動6【練習】基礎練習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個銳角是40°,求另一個角?
3、說一說:在一個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能有兩個鈍角嗎?為什么?
4、拼三角形
師:兩個180°不是360°嗎?
小結:看來,組合以后的圖形還要分清楚哪些是內角。
活動7【練習】拓展練習
。ㄒ唬┩卣咕毩
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那四邊形有沒有內角和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課件演示。
說說這節課你的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閱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匯報、交流。
體驗學習。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匯報計算情況。
體驗學習。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2、結合活動說一說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為公式嗎?
4、匯報、交流。
5、歸納、總結。
綜合體驗。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為什么?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后思考。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并能正確地描述。
2、初步懂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乘法分配律的歸納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難點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看了自然環境被破壞而出現的沙塵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圖片,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想大聲的呼吁:請不要再濫伐樹木了,不然的話沙塵暴會更厲害。
2、請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吧!
3、要保護我們的家園,還要大量植樹。
師:說的太好了。要保護我們的家園就要植樹造林,種植花草。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前段時間學校植樹活動的情況嗎?
。ǘ嗝襟w展示植樹的場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運算定律
(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你都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回答。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問題。
師:請根據這些信息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
(2)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展示匯報: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師:誰和第一位同學的算式一樣?請舉手。誰來說一說你們解決問題的步驟?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組有幾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誰和第二位同學的算式一樣?請舉手。誰來說一說第二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
生: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別算出負責挖坑種樹的人數和抬水澆樹的人數,再把這兩部分合起來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回答的很好。我們來看4×25和2×25分別表示什么?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組有幾人?即(4+2)×25。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大家一起回答這次植樹活動的學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討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計算結果相同,那么,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在這兩個算式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個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別與25相乘再相加。
師:剛才同學們是先算出每組有幾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為25×(4+2)。想一想:計算25乘4加2的和還可以怎樣算呢?動手試試再把想法說給同桌聽。
師:誰來給大家說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別與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兩個積相加。即25×(4+2)=25×4+25×2
(2)舉例觀察
師:我們知道了4加2的.和與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與25分別相乘,再相加。請你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寫在本子上。你怎么來說明你寫的算式左右兩邊是相等的?
師:誰來匯報你寫的式子,師隨生匯報板書。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組等式以及自己寫的等式,有什么發現?請先和同學交流。
。3)交流概括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我發現,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求出積,再把積相加。
師: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求出積,再把積相加。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師:剛才同學們寫的算式都對,那我們可不可以用一個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試著在練習本上寫,并抽學生匯報。
生1:a、b表示兩個加數,c表示因數。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數,b、c表示兩個加數,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鞏固練習
1、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系是什么?
。ń憬愕膹垟+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么?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匯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并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能提什么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例1。
課標要求:
能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它是在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三年級上冊《有余數除法》和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后階段。本課時包括整十數除整十數和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運算,這對后續學習筆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方法,這對除法的意義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認識,并能利用知識的遷移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學生的起點,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算本課所學的內容,但卻對算理和算法的具體含義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探索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及應用能力。
3.體會口算方法的多樣化,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和估算。
教學難點:
理解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設想:
1.力求每一個活動都具有其明確的目的性。
本節課,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去感悟,發現知識的真諦。用豐富的活動去激發他們參與和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獲。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既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見解,在與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1.復習數的組成
導入:我們天天與數字打交道,看看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組成嗎?
80里面有()個十。
80里面有()個二十。
120里面有()個三十。
200里面有()個十。
2.創設情境,復習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幣,想去買東西,但帶著不方便,于是跟媽媽換紙幣,可以換成哪些面值的紙幣?
預設: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換成5元的紙幣,可以換多少張?
如果都換成2元、10元、20元的紙幣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兌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復習了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動一:整十數除整十數的口算除法
1.出示:書包40元筆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師一共有80元。
2.提數學問題,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觀察兩組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板書課題。
5.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預設:
。1)因為4個20是80,所以80÷20=4。
。2)8個十里面有4個2個十,所以80÷20=4.
(3)因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以此展開教學,這樣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
6.小反饋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動二:探究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數
情境:老師現在有160元錢,可以買幾個書包?
方式:獨立解決,匯報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對于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學生會很輕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解決。】
活動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獨立解決,總結估算方法。
三、多層訓練,鞏固練習
1.請你當小老師
300÷50=60(為什么錯?)
600÷20=3(為什么錯?)
349÷50=7(怎樣改正?)
2.口算挑戰賽:每組派1人點將(在其他組里指名1人),各出題考對方,答對又難倒對方者得紅旗2面。(可多進行幾輪)
3.拓展練習:
在橫線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對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有針對性,與本節課主題密切相關。】
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學效果預測:本節課學習內容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身邊的學習素材,學生會根據實際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2、技能目標:能運用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學習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的開放(創設情景)
1、游戲入手,請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很快地說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認為無誤后,學生嘗試。
3、思考: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
設計意圖:采用游戲的形式,引入猜數活動,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帶著歡快、帶著激情,在和諧、寬松、活躍的開放氛圍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們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能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索之中。
二、展開的開放
1、探求知識
①請學生說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你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個位上的數字有關嗎?
。▽W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
、谧寣W生說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兩位數:(按照學生的口答板書)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議:這些數的個位上數字有特征嗎?
(個位上的數字是0、1、2、3每個數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字來考慮,有可能嗎?
③任意寫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如:162
讓學生變換數字的位置,問:你發現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兩位數也調換一下數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數,交換數字的排列順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識
、僖龑В耗鼙唬痴臄担c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差、積、商有否關系?
、诜纸M交流,發表觀點:
(初步認識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一個數的各位上數字的和有關)
、塾蒙厦娴姆椒ㄅ袛嘞旅娴臄的懿荒鼙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斷后,通過演算驗證)
、軐W生看書釋疑
議:書上用什么方法推導的?怎樣記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因勢利導,開放了教學思路,充分重視教師導的作用和學生學的體驗。這一階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的探索過程來發現知識,獲得結論,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
1、通過學生猜想、舉例嘗試,使學生產生兩次認知沖突;接著通過交換數字的位置,使學生有模糊的認識,但仍然沒能發現特征 ,產生第三次認知沖突。
2、通過計算各數位上的數的和、差、積、商,使結論逐漸顯露。
3、通過交流,教師點拔,學生自我釋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
三、應用的開放:
1、應用知識:(學生獨立完成)
、傧旅婺男⿺的鼙3整除,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趯懗鰩讉能被3整除的多位數
2、開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個數中的□里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有約數3。
23□5 127□ 3□6□ 5□□0
、谀隳軐懗鰩讉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數嗎?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數整除的特征嗎?
設計意圖:練習是對知識的鞏固與延伸,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安排了兩個層次:
1、主要是為了關注學困生,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及已掌握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
2、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去完成,特別在互相啟發下,使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2
第八單元確定位置
課題:練習十五第1課時總第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在具體的情境中確定位置的方法。
2、通過練習,熟練掌握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3、在練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數對確定位置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提問:怎樣用數對確定位置?
2、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和數對有關的問題。(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頁“練習十五”習題。
1、第2題。
這道題在鞏固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的方法時,引導學生對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磚位置的數對進行觀察和分析。
讓學生認識到:表示同一列瓷磚位置的數對第一個數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磚位置的數對第二個數都相同。
2、第3題。
這道題紅花位置的排列規律是開放的,如這些紅花的位置都在偶數列,第2到第6行之間;這些紅花的排列是對稱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對稱軸;這些紅花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圖案,中心在(6,4)……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發現,能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充分展開。
練習時,先讓學生用數對表示紅花的位置;再讓學生說說紅花位置的排列規律。
3、第5題。
(1)課件出示第5題平面圖。
讓學生看圖,用數對表示實驗小學和文化館的位置。
。2)提問:圖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嗎?
(3)小明從實驗小學到文化館,要向東走幾格,再向北走幾格?他從實驗小學到電影院可以怎樣走?
4、第6題。
這道題是根據數對來畫路線。畫路線時先在方格紙上描出點,再連線,連線時要按題目要求的順序來連。
小樂從家到學校的路線有許多種畫法,可以讓學生先在圖中畫出一條路線,再描出相應的點,最后用數對表示出這些點所在的位置。
三、綜合練習
1、第7題。
第(1)題,讓學生先說一說每個年級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數對表示出來。
第(2)題,這道題出現的數對是(△,4),列數用符號表示,不能確定是第幾列,只能確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潔是四年級的學生。
第(3)題,這道題出現的數對是(4,○),行數用符號表示,不能確定是第幾行,只能確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題。
。1)組織學生觀察國際象棋棋盤的示意圖,說說是怎樣記錄棋子位置的。
。2)學生獨立記錄棋盤上“黑王、黑車、白兵”的位置。
(3)觀察思考“c6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3
一、設計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112—p113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例1、例2
二、設計理念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和前面幾冊教材一樣,在本冊中也專門安排“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以往的義務教育教材相比,這部分內容也是新增的內容。
本課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里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與策略選擇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策略選擇]
根據確立的活動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課教學注重以生為本,教師注重角色的轉變,更好地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更好地開展探究學習、開放學習,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情境導入,適時引導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師通過“家中來客人”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展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并根據信息提出教學問題,使學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主動參加學習過程。
2、設置認知沖突,探究最優方案
以“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和“怎樣才能讓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餅?”這兩個問題沖突為線索,引起學生思維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蘿卜帶出“泥”,而這“泥”恰恰是本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探究最優方案。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硬幣、紙片。
五、活動流程設計及意圖
1、預設情景:
師: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李阿姨來到小明家做客。(多媒體出示)
師:從圖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
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多媒體出示各項工序圖)
2、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學習)
師:小明需要做這么多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請同學們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能盡快讓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鞏固如何判斷直線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
2、通過練習鞏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畫指定度數的角。
教學重難點: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畫指定度數的角,會判斷直線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
課前準備:實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本單元的知識重點
1、直線、線段與射線的特點與讀法
2、平行、垂直的定義及平行線、垂線的畫法
3、角的度量及畫法
二、練一練
1、第一題下圖是北京城區地圖的一部分,請你找出兩組互相平行、兩組互相垂直的道路(讓學生說說判斷的方法)
2、第二題說一說,在你的學校附近,哪兩條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兩條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讓學生畫個草圖
3、第三題先估計,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數思考,角的邊不夠長,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準確度數,該怎么辦?(把角的一邊延長)
4、第四題
(1)將一張圓形紙對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學生試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導學生發現,每對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來的一半。
C、攤開折過后的紙,在這張紙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數的角。
小組合作,可畫一畫。
(2)用長方形紙分別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復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練習二第3、4題:先讓學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測。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5題:
這是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這道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討論、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2、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通過獨立地觀察找出圖中的直角、銳角、鈍角,然后與同學交流。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小數加減法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數點對齊,再從低位算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
3、提高推理和歸納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了整數加減法的學習基礎,而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識遷移類推,總結歸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課前調研,大部分同學不難掌握筆算小數加減法時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對于為什么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明晰算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學過程:
一、第一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創設情境
出示四本圖書的圖片及價格信息。
問:你能就這些信息,提出一個能一步解決的問題并列式解答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課題
問:請認真觀察,這些式子有什么特點。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板書:小數的加減法)
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式。
、儋徺I《百科全書》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錢?
、谫徺I《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學記》一共要花多少錢?
、圪徺I《游戲力》和《百科全書》一共要花多少錢?
④《丁丁上學記》比《百科全書》貴多少錢?
……
學生觀察發現:是關于小數的加、減法。
白板課件
二、第二階段
教學新課,探究新知
1、整、小對比,初步體會。
探究小數加法2.13+4.6的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對比思考: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一樣嗎?
2、對比分析,總結方法。
探究小數加法3.92+4.6的計算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在筆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將小數點對齊,才能保證相同數位對齊。(板書: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
。1)利用反饋器做學情調查
問:為什么要將小數點對齊,也就將相同數位對齊?
利用反饋器反應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選1,不知道或還不太清楚的選2。
教師通過反饋情況和詢問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作出有針對性的.活動建議。
。2)出示活動建議,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數位對齊是因為相同數位上的數的計數單位相同,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
。4)在明晰算理的基礎上,總結算法。
問:在筆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怎么做呢?
3、遷移類推,學習筆算小數的減法。
要求:列豎式計算
4.6-4.17 并驗算。
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指導。
說明:為了計算方便,要將被減數補齊數位后,再計算。
教師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4、總結歸納算法及要注意的問題。
學生利用互動反饋器選擇正確的解法。并說明解法①的錯誤原因:滿十沒有向前進一。
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個位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算起。
思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減法的筆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利用互動反饋器選擇正確的解法。不同意見雙方說明各自的理由。
學生利用互動反饋器反應自己對小數加減法算理的認知情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自己的探究結果,并在班內進行討論。對不同的做法進行自評和互評。
學生總結方法: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
學生列豎式計算。
2.13+4.17
一名學生板演。
學生列豎式計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學生板演。
學生總結方法和注意事項:
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結果要化簡;為了計算方便要補齊數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階段
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1、我會計算:(比比誰最厲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銀片的單價是4.85元,一個毛線球的單價是0.68元,買一串小銀片和一個毛線球一共要花多少錢?買一串小銀片比一個毛線球多多少錢?
第四階段
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談收獲(知識上的或學習方法上的收獲)
……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建構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通過觀察和辨析,理解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感受數學的嚴謹。
3、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樹立學習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對比建構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1、教具:
PPT課件,四邊形的關系圖板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各若干。
2、學具:
直尺,三角板,粗水筆,課堂練習題卡。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好,我們來玩一個“猜圖形”的游戲,誰想來?
面向全體:請同學們提供準確的信息。
面向猜者:請你根據大家的描述來猜是什么圖形,好嗎?準備好了嗎?開始!
教師逐個板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生逐個提供信息逐個猜,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即時評價學生或糾正學生的錯誤。
師:長方形和正方形我們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大家的描述既準確又充分,(拿下長方形和正方形)而描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時候,有些同學的描述就不夠準確了。本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它們。(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設計意圖:課始,用“大家提供信息一人猜”這種形式的“猜圖形”游戲導入,旨在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學習的起點。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學生熟悉的,因此提供的信息既準確又充分,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學生描述起來就有些困難,這樣學生對要學習的問題就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起學生求知欲望,自然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聯系生活,感知圖形。
師:其實生活中就有許多物體的表面是平行四邊形或梯形。
這是一張“校園一角”的圖片(課件出示),請看屏幕。請同學們找一找,有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嗎?
學生匯報。
師:來看看同學們找得對不對。(課件演示圖片中隱藏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師:看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
【設計意圖: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老師通過一張圖片(教材中的主題圖)說明幾何圖形無處不在,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建構概念。
師:那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梯形呢?要想研究它們,觀察是個好辦法。請大家觀察一下,這兩種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說明,當學生說出“平行”時要讓學生到黑板前用手指出平行的對邊。
學生指黑板圖形說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平行的對邊。
師:這只是我們通過觀察得出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師:一號題卡上就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請同學們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用畫平行線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它們的對邊真的平行嗎?拿出一號題卡和工具,開始吧!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大家快速收好工具。誰能說說你的驗證結論?
學生匯報。(指定一名學生到實物投影前就圖說明。)
師:你們的結論也是這樣嗎?那么其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不是也具備這樣的特征呢?我們先來看一組平行四邊形。(課件演示:出示3個平行四邊形。)
師:請大家看屏幕:第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已經驗證過了,我們用電腦來驗證另外兩個。
點擊課件呈現:兩個平行四邊形驗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師:現在證實大家的發現是正確的,F在誰能試著說說怎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呢?
學生概括,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抓住關鍵詞板書。
板書: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師:齊讀。
師:再來看梯形。(點擊課件:呈現3個梯形)。
師:第一個剛才驗證過了,發現梯形的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F在我們用電腦驗證后兩個。
點擊課件呈現:第二個梯形驗證。
教師指圖說明:這是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呢?(生:不平行)
師:是的,很明顯,無需驗證。
點擊課件呈現:先驗證第三個梯形的一組對邊平行。
師:另一組呢?不太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用工具驗證一下。
點擊課件呈現:再驗證第三個梯形的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師:看來我們剛才的發現是正確的。現在誰能說說什么是梯形?
學生敘述,教師根據學生板書。
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師:齊讀。
師:(指板貼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圖)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雖然都是四邊形,都有對邊平行,但也有不同,誰注意到了?
生: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中標出重點號。
【設計意圖: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了對比認識的方法,感悟、理解并歸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已有感性認識,但要用語言準確表述定義,對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為此,本過程分3個環節來幫助學生認識、理解、歸納概念:第一,先觀察這兩種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最先感知的觀察到的是“這兩種圖形都是四邊形”;第二,學生通過觀察進一步感知到這兩組圖形都有“對邊平行”:第三。通過觀察——學生動手驗證——電腦驗證不同形狀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直觀地理解并歸納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猜想、驗證、歸納自主建構概念。變教師單純的“教數學”為學生創造性的“學數學”!
四、應用練習,鞏固新知。
師:大家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梯形,請你判斷一下好嗎?
點擊課件呈現題目:下面的圖形中。是平行四邊形的畫“√”,是梯形的畫“O”。
師:這些題就在2號題卡上,請大家快速完成。
學生完成。
師:你是怎么寫的?說一說。
學生匯報,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標注。
學生匯報后,教師詢問是否有不同意見,如有則匯報并說明理由;如沒有則教師詢問學生對正方形和長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看法。重點解決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教師即時評價學生并注意引導錯誤學生說明原因。
結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在學生建立的概念之后,設計應用概念判斷的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完成對于新知的順應,完善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探討“長方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這一問題時,要為學生搭建質疑、爭論、思維碰撞的平臺,在爭論中,學生更深入理解了平行四邊形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進而明確長方形符合這一特征,也是平行四邊形。但它也有特殊,特殊在它的四個角都是直角,也為下面“明確關系”的環節作了鋪墊。】
五、明確關系,提升認識。
師: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那么我們研究過的這些四邊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請看屏幕。
課件演示:
師:(一邊演示一遍講解)我們用橢圓形的圈表示四邊形,它包含著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包含著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形里面包含著正方形。也可以這樣理解:正方形屬于長方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屬于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屬于四邊形。
請同桌之間互相說說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學生互說。
師:以后可以用這樣的圖來表示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讓學生進行完判斷、分類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梯形的概念加以鞏固、總結、辨析、掌握,又借助電腦的動畫演示,順勢導入,讓學生在頭腦中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幾者關系進行了梳理。同學們頭腦中不是一個一個孤立的圖形,而是一個相互有關系的知識網,使學生對這幾個圖形相互的聯系有一個比較清晰地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知識系統!
六、繼續游戲,拓展思維。
師:課前的游戲大家玩的意猶未盡,我們再玩一次,好嗎?這回由我來演示,大家來猜,有信心嗎?
實物投影展示:被兩本數學書遮住的一個四邊形。
師:這是一個四邊形,可惜被兩本數學書遮住了一部分。你能猜猜這是什么圖形嗎?
生猜測。
師追問:能確定嗎?誰有不同的想法?
當學生說出各種可能性后,教師將他們的猜測歸結在一起。
師:有幾種可能?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可能呢?
師將兩本書拉到不可能是正方形的位置,問:現在猜一猜,這不可能是什么圖形?為什么?生說明。(不可能是正方形,因為它的上下兩條邊明顯比左右兩條邊長。)
師將右側的數學書拿掉,露出一條斜邊。問:再看,一定不是什么圖形?為什么?可能是什么圖形?為什么?
生說明。(一定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因為已經有兩個角不是直角,所以一定不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赡苁瞧叫兴倪呅位蛱菪危驗檫有一條邊無法確定。)
師將左邊露出一半,問:一定是什么圖形?為什么?
生說明。(一定是梯形,因為這個圖形的左右對邊不平行。)
師將左側的數學書全部拿掉。證實同學們的猜測是正確的。
師:恭喜大家答對了!
【設計意圖:第二次猜圖形比第一次的猜圖形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是考查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概念的理解,這樣的變式練習是對學生認知的強化,學生必須很好地掌握個圖形的特征才能透過現象抓到本質,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同時將游戲貫穿于課堂的始末,使課堂更顯完整性!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7
一、教學目的:
1、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運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測量實際生活中的物體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具:自制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個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電子課件
三、教學過程:
。ㄒ唬、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呢?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3、出示課件,師讀題: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說出陰影部分兩個圖形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說出是怎么知道的)
師:小的物體或圖形我們可以用數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積,如果是大的長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學校操場的面積,也用這種方法就會很麻煩,有什么好辦法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ǘ⑿率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小組同學合作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想怎么測量就怎么測量
2、測量的面積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測量的?
3、同學們的測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測量的結果卻是一樣的,這是這么回事呢?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4、學生回答,課件演示
看到這里你們覺得長方形面積與邊長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
5、師小結: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
那么你們可以總結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嗎?
6、學生說,師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三)、鞏固練習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學合作完成
P99第一題
。ㄋ模、拓展
1、你們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在你們身邊有長方形的物體嗎?想知道它們的面積嗎?(學生分小組合作)
2、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3、最近有人請王老師賣裝修材料,她告訴我她的房間地面長12米,寬4米,你知道王老師需要買多少木地板嗎?
4、還有一張床面積是300平方分米,我只知道寬是15分米,你們知道它的長是多少嗎?
5、小結:今天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六)、課堂作業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特殊位置關系:即平行與垂直,初步認識平行線和垂線。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3、在分析、比較、綜合的觀察與思維中滲透分類的思想方法。
4、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情和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設計理念:本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及角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如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發現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得出結論?本課主要通過觀察、討論、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去感知、理解、發現和認識。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發現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不同情況,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并且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對“面”的想象、對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想象、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相交情況的想象等等。
教學設計: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導入: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和線段三種圖形,誰來說一說這三種圖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師:在這三種圖形中,你最喜歡哪一種圖形呢?為什么?
生答。
師:老師也特別喜歡直線,因為它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想長就長,想短就短。
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師: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張白紙,我們把這張白紙看作一個平面,想象一下,這個面變大了。能想象出來嗎?
師:太好了,那咱們閉上眼睛一塊來想象一下。準備好了嗎?:這個面變大了,又變大了,變的無限大,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了一條直線,你想象的這兩條直線的位置是怎樣的?睜開眼睛把它們用彩筆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種情況
1、師:同學們,畫完了嗎?舉起來,互相看看,你們畫的一樣嗎?
師:讓我也看看你們畫的。果然畫的不一樣,想貼黑板上嗎?誰愿意貼?
將畫好的圖貼到黑板上。
2、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
學生補充不同情況。
。ǘ、進行分類
1、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同一平面里的兩條直線竟然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樣子。真不簡單,仔細看看,能不能給它們分分類?
生:能。
師:為了大家敘述起來方便,咱們給它們編上號。我們一起編吧。
師:下面咱們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討論,哪幾號作品能夠分在一類,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小組長做好記錄。
小組討論、交流。
2、小組匯報分類情況。
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適當時機板書:相交)
師:對于他們小組的這種分法,你們有問題嗎?
設想:當出現“b”情況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并把直線畫得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線全部畫出。
如果生不能說出。
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我們說直線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
師:那也就是說這些直線都可以再延長。那我們把這些直線都延長一些,你會發現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線,延長后都相交了。
師:那這種圖形,到底是屬于相交,還是屬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師:為什么?
生:因為直線可以無限延伸,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線全部畫出,所以沒有看到它們相交在一起,還以為不相交呢,其實它們是相交的。
師:所以說,看似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把它們延長后能夠相交在一起,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相交。也就是說,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線,也屬于相交。
當出現“c”的分法時,開始同“b”的做法一樣,先使學生明確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于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再使學生明確分類時要統一標準。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分類是以相交與否為分類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兩條直線相交后所成角度來分類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正確的。從而達成分類的統一,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
生:看似相交屬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屬于相交,他們組的分類標準不統一。
師:分類標準不統一,就無法正確給這些圖形分類,所以這種分類方法不成立。
。、教師總結: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所組成的圖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相交圖形;一類為不相交圖形。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1、揭示平行的概念
師:(指不相交的圖)這一類相交了嗎?是不是因為這兩條線畫得太短了?說說你們的想法,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發現這兩條直線不管怎么延長也不會相交。
生2:我們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們之們的距離,如果距離一樣,肯定不會相交。(請學生量一量)
師:這位同學不僅會用眼睛看,而且還會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簡單!量了這兩條直線間的距離都是一樣的,畫得再長些,這兩條直線能不能相交?由此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不管怎么延長,這兩條直線是永遠不會相交的。(板書不相交)
師:像這樣,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管怎么延長永遠不會相交的現象,你們知道在數學上叫什么嗎?(板書:互相平行)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互相平行?
師:這兩條直線我們可以稱為(互相平行)。你們知道為什么加互相兩個字嗎?
生答。
師:誰能說說什么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生:永遠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這句話里少了一個前提條件,大家看,老師的這個講桌面上的這條線和黑板上面的那條線相交嗎?
生:不相交。
師:但是我們能說它們互相平行嗎?
生:不能。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沒有在同一個面上。
師:對,也就是說必須在同一平面內。所以什么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這時教師歸納總結: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類圖形:
師:在同一平面內任意畫兩條直線會出現幾種情況?(相交、平行也就是不相交)再來看看相交的這一類,兩條直線相交形成了什么?
生:形成交叉點和角。
師:出現了哪些角呢?
生:直角、銳角、鈍角
師:那幅作品相交形成直角?
教師適時引導:你是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學生驗證。
師:你們知道像這樣的兩條相交成直角的直線在數學中叫什么?
師:對了,就叫互相垂直,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互相垂直?
師:(出示定義)自己讀一讀吧。
師:(課件演示)這條直線叫做這條直線的垂線,這條直線也叫做這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3、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這堂課,我們研究的就是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垂直與平行。(引出課題-----垂直與平行)
四、習題設計
1、擺一擺
師:咱們認識了垂直和平行,能用小棒擺一擺嗎?
A、拿出一根長的,和一根短的小棒。擺一擺,使他們互相平行,再擺一根短的小棒,使它跟長的小棒互相平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根短的小棒,你發現了什么?
B、這次擺一根長的和短的使它們互相垂直,再擺一根短的小棒使它跟長的小棒互相垂直,現在請大家觀察一下,這兩根短的小棒,你發現了什么?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垂直和平行,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3、出示主題圖,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象嗎?
總結:這節數學課老師和同學們認識了垂直和平行,我們今天只是初步認識這兩種現象,其實在這兩種現象中還蘊藏著非常多的數學知識,讓我們在今后的數學課中繼續研究吧!
四年級上冊《垂直與平行》導學案
四年級上冊《垂直與平行》導學案
設計說明: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直線及角的基礎上教學的,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本節課通過引導想象、觀察、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與平行的本質特征。運用激趣導入法、合作探究教學法和體驗教學法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9
教學內容
量角和畫角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
教學重、難點
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度數的角、
教學方法
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討論法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量角器,三角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學習
1、畫一個銳角,一個鈍角,一個平角。
(1)讓學生獨立畫角,同桌交流,說說畫角方法。
(2)說說各角的大小。
二、合作交流,匯報展示
1、獨立畫,指名說一說怎么畫。還有別的畫法嗎?
2、用三角板畫你還用畫出哪些度數的角學生試畫,小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畫30°,60°,90°,45°的角——說說畫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還能畫出幾度的角(擺一擺,算一算)。
——反饋:可以拼成75°,105°,135°,150°,120°;
(提示:拼畫的順序)
第一步可用45°的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每一個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與另一個三角板的每一個角拼、
3、還有別的畫法嗎?用量角器畫角。
思考討論用量角器畫一個60度的角,該怎么畫?
(1)學生嘗試畫角
(2)討論得出:畫角方法
。料犬嬕粭l射線。
。掳蚜拷瞧鞯闹行暮蜕渚的端點重合,零度刻度線和射線重合。
。迷诹拷瞧60度的刻度線的地方記一個點。
D從射線的端點出發,通過新記的`點,再畫一條射線、這兩條射線所夾的角就是60的角。
三、鞏固提升
1、畫150度的角,用你喜歡的方法畫學生獨立畫,指名說一說畫角的方法
2、量紅領巾三個角的度數,然后畫出其中一個角。
3、選擇合適的方法畫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小結畫角的方法,再指名說一說怎么畫的,應注意什么?
四、作業:練一練2、3
板書設計:
畫角
1、用量角器畫角
2、用三角板畫特殊度數的角
畫角要點:一畫線,二重合,三找點,四連線
教學反思: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測量一個角的度數,個別孩子沒有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中心點與角的頂點沒有對齊,零刻度線不知道要和角的哪一邊對齊。
2、畫一個34度的角,我要求學生得會畫頂點在不同的位置的角,讓孩子們充分利用兩條零刻度線畫出不同方向的角,也學會使用量角器上內圈和外圈的數字。
改進之處:
1、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得正確掌握,不管是什么位置或方向的角,都能測量出角的度數。
2、多多練習,用的多了,量角器也會用的輕車熟路了。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根據統計的要求,收集、整理數據,并能制作統計表。
2.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作出分析、預測或判斷和決策。
3.培養學生統計的意識,并能應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4.讓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感悟統計的方法。
重點:學會收集、整理數據,并學會制作簡單的統計表。
難點:如何實際收集數據,如何根據統計表作出預測或決策。
教學過程:
一、統計本班學生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情況。
1.請同學們分享雙休日最喜歡的活動。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教師整理出活動清單:體育運動、玩電腦、學音樂、看書學習、外出旅行。
2.了解大家最喜歡的活動,我們需要進行調查和統計。(板書課題:簡單的統計)
3.討論如何進行統計?梢圆捎门e手數、劃正字等方法。
4.請小組推選出統計員,統計每種情況的人數。通過數一數舉手的人數,統計員得出每種情況的人數。這個過程叫做收集數據。為了科學準確,收集數據時需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板書:收集數據,不重復,不遺漏)
5.各組匯總出每種情況的人數,并進行分類整理。讓全班統計員整理并合計各種情況的人數,這個過程叫做整理數據。(板書:整理數據)
6.將統計出來的數據整理到一張表格里,這張表格叫做統計表。請同學們給這張統計表命名:“XX班星期天最喜歡做什么的情況統計表”。填好每種情況的人數,并填好合計人數。制表時間也需要注明。這個過程叫做制作統計表。
7.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剛才我們對這張統計表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斷、預測和決策。(板書:進行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
8.我們通過統計了一個班的情況,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我們是否已經得到足夠的準確信息呢?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我們需要繼續進行其他班級的情況的統計。統計的數據越多,我們得到的情況就越準確。
【分析與探究:如何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統計】
一、引言
統計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學生在周末最喜歡做什么活動,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到統計存在于他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本文將會探究如何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統計。
二、統計雙休日活動情況
今天有許多聽課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們考慮到了一個問題:老師們在周末最喜歡做什么活動?我們要如何進行統計呢?
以下是我們的統計流程:
1.請每個小組打開信封,看一遍,了解我們的任務是什么。
2.請每個小組合作,商討如何進行統計。
3.學生們匯報說他們將會如何詢問老師關于這個話題,著重要求學生有禮貌。
4.學生們調查記錄老師們的喜好,收集數據。
5.填寫統計表并匯報統計結果,我們得出了什么預測?
6.把同學們和老師們周末活動情況的兩張統計表合并在一起,在數據分析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在這個環節,教師應該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統計的過程。學生們將會把他們所學到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實際情境之中,實踐中學習、隨學隨用,每個學生都會投入到活動之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學生們可以分享他們所學到的統計方法,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在最后的數據對比分析中,學生們預測得到了準確的結果,并且能夠進行準確的分析和推理,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
三、應用多種統計方法
實際上,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在南京地鐵造地鐵時,顏色選擇調查統計表,我們發現選擇的顏色主要是紅色和藍色;在第十四屆亞運會前四名獲金牌情況統計表上,我們發現中國、韓國、日本和伊朗獲得了最多的金牌。
通過展示這些統計表,我們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應用統計方法的場景和機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方法,學生們可以深入了解到統計的實際應用場景,并且從中獲得更深入的知識。
四、結論
通過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統計,我們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統計方法。在學生參與的統計過程中,可以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并且從中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判斷力,使得課堂成為一個學生主動探究的樂園。
第三部分:選取實際情景,引導學生分析
1.選舉班長情況統計表分析
2.南京旅游人數情況統計表分析
【評析:這些例子與學生實際情況切合,使學生更有興趣去分析,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民主精神!
第四部分:自學課本(100頁101頁)
a)思考提綱
i.原始數據表與數據統計表的區別是什么?
ii.教材上的三個問題:
(1)觀察統計表,說出每種球類活動的喜歡人數分別有多少。
。2)估計一下,在這個班級里組織哪個球類比賽最受歡迎?
。3)你還有其他想法嗎?
iii.制作統計表需要注意什么?
b)學生合作討論上述問題。
c)學生匯報并補充。
【評析:這種用教材教學的方式很生動活潑,讓學材有生命力,尤其是對原始數據表和數據統計表區別的討論,增強了學生們對統計過程的認知。同時也通過比較,強調了每種方法的優越性,并提示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要選用最適合的方法。】
第五部分:統計公路上汽車通過情況(場景)
i.這是車輛通過情況,請統計一下。(學生統計失敗)無法統計?你有什么感覺?(太快了)
ii.要計算車輛通過情況,需要怎么做?
1.需要分類。(確定要統計的車輛種類)
2.如何收集數據?
3.如何整理數據?
4.如何制作統計表?
5.對結果進行分析。
iii.討論如何快速統計。(如何分工)
iv.匯報分工情況,對活動有什么感想?
v.從統計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例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氣污染等)
【評析:本節課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能力,通過生活背景導入新課,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過程,最終通過應用解決問題,達到了數學教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作用,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適度介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意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小學數學教案10-23
小學數學教案四年級10-15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1-28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1-09
小學四年級創意數學教案07-1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經典】07-06
小學四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經典]01-10
小學四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1-20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25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