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生物教案1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實驗)
說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系
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2、1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
2、2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2、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3、能力方面
3、1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3、2運用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難點】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實驗)
四【教學方法】練習法和講授法相結合
五【教學工具】學案、PPT
六【教學時數】1標準課時
七【教學過程】
1基礎知識梳理
1、1從生物圈到細胞
1、1、1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除病毒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無細胞結構,它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存。
1、1、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1、1、1、1共分為9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1、1、1、2植物沒有“系統”層次。
1、1、1、3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最大的生命系統是:生物圈。
1、2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1、2、1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方法:首先在低倍鏡下對光、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然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物鏡,通過調節反光鏡和光圈來調節視野亮度,再調節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為止。
規律:①總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②物像與實物移動方向相反。
1、2、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3細胞學說
1、3、1細胞學說的創立者主要是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
1、3、2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
1、3、3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1、3、4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1、3、5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本單元應重點關注: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排序,種群、群落等概念的內涵及與后面知識的聯系。
2、顯微鏡操作方法。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及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辨別。
2水考真題體驗
2、1生命系統的結構具有層次性。培養皿中的大腸桿菌菌落屬于下列哪個層次( )
A.個體 B.種群
C.群落 D.生態系統
【解析】 根據種群的概念,培養皿中的大腸桿菌菌落由同種生物——大腸桿菌組成,屬于種群!敬鸢浮 B
2、2(下列屬于真核生物的是( )
A.大腸桿菌 B.乳酸菌
C.青蛙 D.藍藻
【解析】 大腸桿菌、乳酸菌和藍藻均是由原核細胞構成的原核生物;青蛙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真核生物;真核生物主要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等!敬鸢浮 C
3、3下列關于“細胞學說”敘述錯誤的是 ( )
A.英國科學家虎克是細胞學說的.主要創立者
B.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C.細胞學說認為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D.細胞是構成動植物體的基本單位
【解析】 細胞學說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內容的要點主要是:①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②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細胞可能從老細胞中產生!敬鸢浮 A
3水考試題模擬訓練
1.某池塘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物共同構成( )
A.細胞 B.組織 C.種群 D.群落 【答案】 D
2.下列生物中屬于原核生物的是 ( )
A.牛 B.羊
C.馬 D.藍藻
【解析】 牛、羊、馬都是哺乳動物,肯定屬于真核生物,藍藻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答案】 D
八【3課堂演練】
1、下列哪項不是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都有的結構或物質( )
A.細胞膜 B.細胞質
C.內質網 D.DNA
【解析】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統一性表現在:二者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核糖體,遺傳物質都是DNA。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這一種細胞器!敬鸢浮 C
2、下列關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H7N9禽流感病毒不是真核生物
高二生物教案2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旨在改善學習方式,優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旨在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提供巨大的空間,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特征。
本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力求實現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現標準、教科書、教學評價、課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
1.通過分解標準和探明學情制定表現性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是國家對相關年段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水平的期望,但內容標準并不等同于教學目標,因其在教學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學分解內容標準是教師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出建議以及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基石。本節課運用“一對多” 的拆解法分解課程標準。
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與價值觀念。
本教學設計將依據行為主義認知理論與格蘭倫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維課程目標,限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獲得路徑、發展層次、范圍、方式及變化效果,最終形成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這是實現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關鍵。
2.基于教學目標開展符合邏輯條件的目標導引教學
“引起意向-明釋內容-調適形式-關注結果”是將課堂教學引向優質高效的關鍵途徑和邏輯條件 。本教學設計將實施“目標導引教學”:基于教學目標統領教學流程,優化教學過程;基于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習支架,發展學科思維;基于教學目標設計并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及時調適學習過程,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開展探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是在人們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探究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使用的教材是由吳相鈺和劉恩山主編的必修3《穩態與環境》(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年8月),教學內容屬第三章“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中的第二節“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該節的主要學習內容是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免疫接種。浙江省教學指導意見規定教學時數為2課時。本學習內容的特點是:
(1)概念多。本課涉及到的免疫物質有:MHC、MHC分子、受體、抗原、抗原-MHC復合體、抗體、(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多種蛋白質、白細胞介素-2、抗原—抗體結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細胞有:巨噬細胞、輔助性T淋巴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效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記憶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致敏B淋巴細胞、效應B淋巴細胞、記憶B淋巴細胞等;涉及的免疫過程有: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主動免疫、被動免疫等。可見,本學習內容涉及的概念繁多,體系龐雜。
。2)難度大。本學習內容難度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科知識深奧且有諸多未探明事項。免疫知識難度大,目前在學理上對免疫機制還并不完全清楚,這給教和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二是涉及了多種知識類型。事實性知識,如淋巴細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識,如建構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的方法;圖式知識,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圖解;概念性知識,如抗原、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識,如學習免疫知識的知識線索。如此眾多類型的知識一齊涌現,是難得一見的。三是知識體系結構復雜。各種免疫概念(過程)、免疫細胞、免疫物質交織在一起,使本學習內容頭緒繁多,要將這些知識結構化,難度是比較大的。四是生理過程抽象。不論是細胞識別,還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過程,涉及了微觀環境的多種物質變化及多種變化途徑,加上課本靜態的呈現方式,對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學科思想方法豐富。本教學內容涉及了系統分析的思想與方法,模型的思想與方法,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穩態的思想,觀察、比較和分析的方法,這些思想方法是學習本教學內容的靈魂,對學生思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與前后知識聯系復雜。本學習內容與前后知識有著復雜的聯系。與必修1中的知識聯系主要有: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糖蛋白的種類與功能)、細胞質(溶酶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壞死與凋亡;與必修2中的知識聯系主要有: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與必修3的知識聯系主要有:內環境的組成與穩態、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功能異常。除免疫功能異常外,其它都是前備性知識。
鑒于以上分析,本節教材2課時的教學任務分配如下,第1課時教學內容為細胞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第2課時學習內容為淋巴細胞的起源、免疫接種等其它內容。這種安排便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1課時教學內容的。
三、學情分析
依據教材分析、教師經驗、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學情展開調查研究。以此明晰學生對本課時學習內容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興趣指向、學習難點、學習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取適切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優化教學流程的基礎。
本次對學情的了解,主要采用訪談法。訪談對象以學習成績為依據,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前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預習。訪談的幾個問題及探明的學情如下:
問題1: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什么?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偬禺愋悦庖叩倪^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經歷了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階段。
、谔禺愋悦庖叩倪^程就是識別病原體,并消滅它們。
、厶禺愋悦庖叩倪^程是先產生淋巴細胞,通過先進行細胞免疫后進行體液免疫消滅病原體。
……
可見,學生認為特異性免疫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的過程。從廣義上說,這也不錯,但學生無法說出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先識別后清除,這說明學生不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機制。認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兩個階段,更是錯誤的認識,或者說,對特異性免疫的途徑不清楚。
問題2: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識別病原體的物質是什么?免疫細胞的識別能消滅病原體嗎?若病原體有數百萬種,則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也有數百萬種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倬奘杉毎細胞、B細胞都是用MHC來識別病原體的。
、诰奘杉毎肕HC識別,T細胞和B細胞有受體和抗體識別。
、圩R別能消滅病原體。
④識別不能消滅抗原。
、菥奘杉毎、T細胞、B細胞可能有多種,也可能只有一種。
……
可見,學生不能區分MHC與MHC分子,對病原體與抗原的關系也不清楚。對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識別機制不清楚,對識別與清除的關系不理解,對不同免疫細胞的識別特點不理解。
問題3:細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和物質?這些細胞和物質有什么作用?說說細胞免疫的順序?細胞免疫有什么作用?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
、冢ㄖ饕婕暗奈镔|)MHC、多種蛋白質。
、郏ㄖ饕婕傲耍㎝HC、受體、多種蛋白質。
、芫奘杉毎芡淌刹≡w,輔助性T細胞能產生多種蛋白質,毒性T細胞能與被感染的細胞結合。
⑤受體能與巨噬細胞結合,多種蛋白質刺激毒性T細胞。
、蘧奘杉毎淌刹≡w→巨噬細胞與T細胞接觸→毒性T細胞分裂產生效應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與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結合→消滅病原體。
⑦細胞免疫消滅病原體。
……
可見,學生對細胞免疫涉及的物質有了解,對細胞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了解。遺漏抗原-MHC的產生及作用,說明對巨噬細胞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對輔助性T細胞的作用、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對各種細胞的名稱敘述不準的根本原因是不了解這些細胞的作用;對細胞免疫的作用對象和特點不清楚。
問題4:體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哪些物質?體液免疫有什么作用?說說體液免疫的過程?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伲ㄖ饕婕暗募毎┚奘杉毎、輔助性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記憶B細胞。
、冢ㄖ饕婕暗奈镔|)MHC、抗體、白細胞介素-2。
、垠w液免疫能消滅病原體。
、芫奘杉毎淌刹≡w→巨噬細胞與輔助性T細胞結合→白細胞介素-2作用于B細胞→B細胞分裂產生效應B細胞和記憶B細胞→抗體消滅病原體。
⑤(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
……
可見,學生對體液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了解。但對B細胞獲得抗原信息的過程、致敏B淋巴細胞分裂分化的條件、效應B細胞的作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巨噬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對體液免疫的功能和特點不很清楚,不了解記憶細胞的作用。
問題5: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哪些方面?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聯系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有什么關系?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偬禺愋悦庖叩摹疤禺悺斌w現在它們能消滅了特殊的病原體。
、谔禺愋悦庖吣芟麥缈乖荒芟麥绲牟≡w。
、鄯翘禺愋悦庖吆吞禺愋悦庖咭黄鹣麥缜秩肴梭w的病原體。
、芟燃毎庖,再體液免疫。
、菁毎庖吲c體液免疫同時進行。
⑥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巨噬細胞參與。
、呒毎庖吲c體液免疫都有輔助性T細胞參與。
……
可見,學生對這些問題只有大致的模糊的了解,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從學生的回答看,他們不能說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對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和特點不清。對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關系,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關系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說明,關鍵是對識別與清除的機制不理解,更談不上找出學習特異性免疫的線索。
問題6:你還希望老師能提供哪些學習幫助?
、賻臀覀冋乙恍┯嘘P免疫的學習資料,看不太懂課本。
、谥攸c講解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最好有動畫讓我們看看。
③知識很多很亂,教我們整理方法。
④怎么記住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莞拍詈芏,幫我們整理一下,能否做個概念圖幫我們總結。
、藓芏嗉毎拿趾妥饔枚加洸蛔。惺裁捶椒ā
……
可見,學生還是有興趣學習這節課的內容的。他們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學習資源,拓展課堂學習空間。多采用媒體等教學手段,讓他們能身臨其境地直觀地學習。希望老師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學習線索,幫助他們形成知識結構。
四、確立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可對內容標準“概述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進行如圖1的分解。
根據以上分解,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表述如下:
1.通過比較,用專業術語概述特異性免疫對象,說出病原體與抗原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胞模型,用專業術語說出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B細胞、效應細胞與記憶細胞的名稱與作用,并區別MHC、MHC分子、抗原-MHC復合體、受體、抗體、抗原等物質及它們的功能。
3.通過觀看動畫、模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用比較規范的學科語言準確概述以巨噬細胞為核心的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以T細胞為核心的細胞免疫過程,以B細胞為核心的體液免疫過程。
4.通過比較與討論,準確說明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
5.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建構特異性免疫的知識體系,認同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構建線索,體驗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學習意義。
五、重點和難點分析
依據學情調查結果以及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結構看,特異性免疫過程處于核心地位,也最為抽象難懂。以特異性免疫過程為基點,向下看,免疫物質和免疫細胞是學習理解特異性免疫過程的知識基礎;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異性免疫過程,才能理解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鑒于以上分析,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各類免疫細胞識別的物質基礎、對象和特點。
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
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教學難點:
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建構。
六、教法與學法
1.動機激發。學習心態的積極維持是保持學生課堂關注度的關鍵。本課時,將通過基于現實生活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動畫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激發內部動機,維持學習興趣。
2.情境教學。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對知識結構化,形成符合學科邏輯的知識體系,促成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觀念和印象的作用。通過模型的抽象、概括、組合和再組合的功能,為學生深刻理解識別與清除的過程及特點提供支持,發展學科思維;并讓學生體會模型方法是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學習。本課時內容概念眾多、體系復雜、抽象難理解,借助同學間的智慧,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和合作學習的評價反饋三個方面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系統分析的方法。按照“識別—清除—穩態維持”的邏輯實施教學,實質是引領學生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開展學習。即先對特異性免疫進行解構,找出知識要素,然后再進行建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6.板書結構化。通過板書結構化,使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課堂教學的設計程序、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板書中達到藝術性和科學性上的高度統一,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并在教學中起導向和過渡的作用。
七、教學手段
1.媒體。媒體是本課時的主要教學手段。制作交互式動畫,呈現細胞模型和過程模型,促進學生的理解。用實物展示儀展示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使之成為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這些能起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作用。
2.板書。板書是本課時的重要教學手段。板書起到媒體展示、教師講解的總結、歸納、提煉的作用,對呈現并保持清晰的學習線索,促進知識體系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3.學案。學案是本課時的輔助教學手段。主要是為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提供圖式信息和問題導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支架,對激活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八、教學過程
1.設計流程。
如圖2(見下頁)
2.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一:我們今天要學什么?(新課導入)
媒體:情境1——病原體侵入內環境畫面(圖片,只有內環境、病原體)
學生:觀看情境1。
教師:病原體突破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后進入了人體的內環境,人體若不能及時將它們清除,人體的內環境的穩態將被破壞而發生疾病。人體是如何清除這些侵入內環境中的病原體呢?
學生:靠免疫系統。
教師: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細胞嗎?
學生:白細胞、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等。
媒體:在情境中呈現巨噬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B細胞。
教師:這些細胞都能清除病原體,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么過程?
學生:識別。
板書:如圖3。
媒體:呈現本節課的學習線索,如圖4。
設計意圖:基于現實生活的情境導入,意在激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習興趣。通過師生互動,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線索——如何識別與清除?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再通過板書和媒體呈現,達到學習目標的強調與鞏固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學習目標統領自己的學習,并據此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教學環節二:巨噬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2——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清除(動畫,巨噬細胞、自身細胞、無抗原的病原體、有抗原的病原體,將巨噬細胞與另三種細胞的識別與清除過程做成動畫,并配以音樂和輕松詼諧的解說)。
學生:觀看情境2。
教師:指令學生閱讀課本中有關MHC分子標志的簡介。閱讀提導:
、費HC分子的名稱
、诨瘜W本質
、畚恢
、茏饔
學生:閱讀課本。
師生互動:師生就上述4個問題進行交流,檢測自主閱讀的成果。
教師:巨噬細胞是如何識別病原體的?
學生:依靠自己的MHC識別對方的MHC。
教師:MHC還是MHC分子?對方都有MHC分子嗎?
學生:觀看屏幕(巨噬細胞識別與清除)模型,自己的MHC分子,對方不一定有MHC分子。
教師:MHC是基因,MHC分子是糖蛋白,有些病原體沒有MHC分子。MHC與MHC分子有區別。
板書:如圖5。
教師:巨噬細胞識別病原體后,靠什么清除病原體?都清除了嗎?
學生:溶酶體中的酶,有些清除不了。
教師:清除不了的,巨噬細胞有沒有處理?產生了什么?這有什么意義?
師生互動:圍繞上述問題師生展示互動,明確呈示了抗原的概念,呈現了抗原-MHC復合體,明確巨噬細胞把它呈現在細胞膜上的意義。
板書:如圖6。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靜態的復雜的識別與清除過程,直觀又略帶搞笑地呈現出來,意在引起興趣,拋出問題,解決學習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課本,能帶著問題閱讀,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落實教學目標2。
教學環節三:T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3——T細胞的識別(動畫,展示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識別抗原-MHC復合體的過程,并配以音樂和輕松詼諧的解說)。
教師:兩種T細胞依靠什么識別?識別什么?
學生:受體,抗原-MHC復合體。
教師:這種識別有什么特點?體現在哪里?
學生:有特異性,一種T細胞表面只有一種受體,受體與抗原-MHC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教師:這樣人體內應該有許多種T細胞。
板書:如圖7。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呈現出兩種T細胞的識別過程,為學生提供T細胞識別的觀念和印象。在此基礎,通過教師的設問,驅動學生深度思考:誰來識別?識別對象?識別特點?并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從而解決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2。
媒體:情境4——細胞免疫(動畫并配有解說,分步展示細胞免疫過程)。
教師:T細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了什么?不能清除什么?
學生:依靠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清除,清除了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不能清除細胞外的病原體。
板書:如圖8。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細胞免疫過程分步呈現,通過過程的解構為學生提供T細胞識別的觀念和印象。通過教師的設問,驅動學生深度思考:誰來清除?清除對象?清除特點?并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從而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落實教學目標3。
學案:[合作學習一] 構建細胞免疫的概念圖。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小紙片(紅色的小紙片上印有細胞免疫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細胞,白色小紙上印有連接兩個細胞的關連詞)發給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學生4-6人一組,在學案上用小紙片合作構建細胞免疫的概念圖。
教師:不斷巡視、參與各小組的學習,并收集一些學習小組制作的概念圖用攝像頭拍下來,作為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
師生互動:教師組織生生互評,得出正確的模型。
教師:為什么把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免疫?
師生互動:免疫的是細胞,被免疫的也是細胞。媒體呈現細胞免疫的概念。
教師: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有抗原-MHC復合體的巨噬細胞的去向,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抗原-MHC復合體是否相同等問題。
設計意圖:動畫直觀易懂,但極易流于膚淺,學生是否真正懂了呢?動畫是對細胞免疫過程的解構,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掌握了細胞免疫的過程呢?要探明學生的掌握情況,無疑合作學習和模型建構不失為好方法。通過學生的集體智慧相互啟發,在動手做模型、相互評價模型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細胞免疫的過程,掌握細胞免疫的概念。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維持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還能引導學生在不斷地重組和反思中,完善細胞免疫的知識結構,突破教學難點,落實教學目標3和5。
教學環節四:B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5——體液免疫(動畫并配以解說,分步展示體液免疫的過程)。
教師:B細胞依靠什么識別?識別什么?
學生:受體,抗原。
教師:B細胞依靠什么清除?清除什么?
學生:抗體,抗原,但需要輔助性T細胞產生的白細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細胞,B細胞才能產生抗體。
教師:B細胞不能清除什么?
板書:細胞內的病原體。
板書:如圖9。
教師:抗原和抗體結合后,病原體有沒有最終被清除?怎么辦?
學生:巨噬細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體:呈現體液免疫的概念圖。
師生互動:教師組織學生完成概念圖。
教師:為什么把這種免疫方式叫體液免疫呢?
學生:抗體在體液中,抗原也是體液中的。
媒體:呈現體液免疫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體液免疫的過程逐步展示出來,這是解構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檢測學生的對動畫的理解情況,并通過板書把學習結果得以強化,幫助學生將知識結構化。概念圖需要學生將直觀的細胞模型轉換為更為抽象的過程(文字)模型,進一步起到鞏固、提煉、結構化的作用。最終形成正確的體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落實了教學目標3和5。
教學環節五:你學會了嗎?(總結與拓展)
媒體:情境1——病原體侵入內環境畫面(圖片,有內環境、各種免疫細胞、病原體有位于體液中的也有組織細胞中的)
教師:利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討論人體可通過哪些途徑消滅這些病原體。
學案:[合作學習二] 呈現情境1的圖片,并呈現所有可能的途徑
、 巨噬細胞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將病原體徹底分解。
② 巨噬細胞識別、處理病原體,將抗原-MHC復合體呈遞在細胞表面。
③ 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細胞,使病原體失去藏身之所。
、 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使之失去活性。學生按要求4-6人一組開展合作學習,討論各種可能性。
師生互動: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互評。以病原體進入人體后的各種免疫途徑為中心,厘清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關系,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關系,說明免疫系統作為一個系統的各種免疫反應機制。
教師:還有什么問題呢?
學生:學生可能提出各種問題,如,記憶細胞有何作用?人體能否對所有的病原體都能免疫?若人體能對所有病原體都能免疫,人為何會得病?等。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師答或生答。
媒體:呈現課外學習資源:免疫學信息網、37℃醫學網、生物谷網:醫學免疫學、綠谷生物網。
設計意圖:學習一個復雜的系統,解構是種好方法,可集中力量各個突破,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使知識處于“點”狀,知識間的聯系尚未建立,這不利于知識的存儲和運用。設計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復雜的系統進行建構,以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一節課的內容學完了,也有必要對學情進行檢測。因此,再次回到新課導入的情境1,提出問題后,再通過合作學習,在模擬的情境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而為了使討論更充分更長久,選擇了學案作為學習的載體。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進一步問學生是否還有問題的目的,是想暴露學生更多的問題,也是想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免疫不是萬能的,珍愛生命,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習慣是健康的基礎。通過這些舉措,可以較好評價本節課所有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
向學生推介課外學習資源,一方面是想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一種理念:學習是無止境的,老師也不是萬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更好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評價
1.過程性評價:見設計流程(圖2)。
2.終結性評價:課后的自我整理,反饋練習(略)。
高二生物教案3
【實驗原理】
細胞代謝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如碳酸等,人和動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經代謝會產生一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這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內環境,常使PH發生偏移。但一般情況下,機體能通過使PH穩定在一定范圍內。【目的要求】
通過比較自來水、緩沖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堿后,能使PH的變化減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堿后PH的變化,推測生物體是如何維持PH穩定的!緦嶒炦^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勻漿、馬鈴薯勻漿、用水5:1稀釋的雞蛋清、黃瓜勻漿),PH=7的磷酸緩沖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護手套、50ml燒杯1個、50ml量筒1個,彩色鉛筆、PH計或萬能PH試紙、鑷子、自來水。二、方法步驟和記錄
1、將2.5ml自來水倒入50ml燒杯中
2、用PH計成PH試紙測試,并作記錄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測PH,重復這一步驟直到加入了30滴為止。將PH測定結果記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來水。測定并記錄起始PH,再如步驟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測定并記錄PH。
5、充分沖洗燒杯,用代替自來水,重復步驟1至步驟4,記錄結果
6、充分沖洗燒杯,分別代替自來水,重復步驟1至4記錄結果。三、現象觀察
不同實驗材料PH變化記錄表
四、實驗結論
1、根據所得數據,以酸或堿的滴數為橫軸以PH為縱軸,畫出自來水PH變化的曲線。以實線表示加入酸后PH的變化,虛線表示加入堿后PH的變化。再用其他顏色的線條分別表示生物材料、緩沖液PH的變化情況。2、根據實驗結果,說出不同實驗材料PH變化的特點。五、實驗評價
你的實驗測得的不同情況下的PH值是否存在誤差?分析誤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誤差?[誤區警示]
1、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次的“充分沖洗燒杯”請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避免酸性物質HCl與堿性物質NaOH發生中和發應,使實驗現象不明顯,減少誤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響實驗效果。2、實驗過程中腐蝕性物質使用注意事項及解決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它與皮膚和眼睛接觸,也不要入口。若有灑落或濺出,要立即用水沖洗15min,并告訴老師。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種植物材料,一種動物材料。【問題探究】一、問題思考
1、就實驗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變化來說,生物材料是更像自來水還是更像緩沖液?2、分析緩沖液的PH變化情況為什么與自來水的不同。3、嘗試對生物材料維持PH穩定的機制進行解釋。二、探究創新
1、通過“生物體維持PH穩定機制”的實驗探討,你認為生物體內環境中其它環境(如血糖、溫度、H2O、無機鹽等)是否也可以維持穩態?
2、內環境的穩態會不會失調?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失調?
實驗二模型建構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實驗原理】
胰島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別是:胰島素能組織細胞的加速攝取,利用和儲存葡萄糖,從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進,并促進,從而使。生物體中依靠這種作用的激素共同維持血糖的平衡!灸康囊蟆
讓學生通過模擬活動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況下,兩種激素應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強學生交流和判斷思考能力!緦嶒炦^程】一、材料用具
15張“糖卡”正面寫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寫上“糖元”,2張胰島素卡2張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驟
1、模擬吃飯后的反應甲將2張“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濃度,此時由拿出張卡使甲的2張“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濃度維持平衡。
2、模擬運動時的反應甲從桌子上拿走了1張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濃度,此時由________拿出張卡,使的1張“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濃度維持平衡。三、實驗結論
當生物體內血糖濃度升高時,能血糖濃度;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能血糖濃度。因此,生物體中血糖濃度能。四、實驗評價
與其他小組交流構建模型的過程和結果,相互借鑒,并就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菊`區警示】
1、應選用不同顏色的紙做“糖卡”,胰島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應醒目,方便活動操作。3、各組應對此活動進行交流。【問題探究】
一、問題思考當血糖水平升高時,胰島是怎樣反應的?反應的結果怎樣?當血糖水平降低時呢?二、探究創新當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時,將會發生什么情況?
實驗三探究: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目的要求】
1、進一步學會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2、學會用探究的實驗方法來研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3、理解適宜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生根,體會科學理論在應用到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往往也有許多要探索的問題。4、通過小組之間分工合作,培養協作精神!痉桨冈O計】
一.提出問題: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設:濃度的可以使插條基部的薄壁組織細胞恢復分裂能力,產生愈傷組織,長出。三.設計實驗:選擇生長素類似物——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制作插條——分組處理插條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配制生長素類似物母液:5mg/ml(用蒸餾水配制,加少許無水乙醇以促進溶解)插條處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實驗過程】
一.材料用具:當地主要綠化樹種或花卉(如:月季、楊、加拿大楊等)生長旺盛的一年生枝條,或小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條。蒸餾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試劑瓶、燒杯、玻璃棒、礦泉水瓶。
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選其中的一種;所用藥品包裝說明上所列舉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驟:
設置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梯度:用容量瓶將生長素類似物母液分別配成濃度為的溶液,分別放入礦泉水瓶中,深約。再取一礦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為,及時貼上相應標簽。
制作插條:將準備好的枝條剪成長約的插條,插條的形態學上端為面,下端要削成面,這樣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條留3~4個芽,所選枝條的條件應。溶液的礦泉水瓶中,處理幾小時至一天。
進行實驗:設置個相同的水培裝置,加入等量的完全營養液,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分別培養經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及清水處理過的插條,注意保持溫度為。三.觀察現象:
定期觀察每組實驗材料的生根狀況,并記錄結果。(濃度:mg/ml;時間:天)
分組處理:將制作好的插條,分成組(每組不少于3個枝條),分別將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濃度為
四.實驗結論:經過天觀察,用濃度為處理過的插條生根最早,生根數最多,所以對于植物來說,促進插條生根的這種生長素類似物的最適濃度是。
五.實驗評價:實驗結果與你預期的結果一致嗎?你做出的假設是否得到了確認?【誤區警示】
在本實驗中,生長素類似物的功能與其促進根生長的功能是一回事嗎?在本實驗中,若在適宜濃度范圍內不能生出不定根,請分析可能的原因?【問題探究】一.問題思考:
你們小組提前做本探究活動的預實驗了嗎?預實驗的作用有哪些?你們小組認為在施用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時,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創新:
就此次探究活動,你們小組還能作進一步的探究嗎?你有沒有一些改進此探究活動的措施?
實驗四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
【實驗目標】
初步學會用樣方法調查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幫助學生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通過親身調查周邊植物,幫助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自然,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操。【實驗原理】
樣方法是指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計算每個樣方內的平均個體數,然后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整體。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形狀的調查地段選擇相應的取樣方法。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一下幾種:五點取樣法,樣方的形狀可以是方形的、長方形的、條帶狀的或圓形的,但樣方必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這可以通過隨機取樣來保證。
等距取樣法:當調查的地段為長條形時,可用等距取樣法。先將調查地段按縱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率決定樣方之間的距離或間隔,然后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樣法。長條形的總體為100m長,如果要等距抽取10個樣方,那么抽樣的比率為1/10,抽樣距離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內進行取樣,樣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點取樣法:當調查地段為方形時,可以按梅花形取五個樣方:先做該地段的兩條對角線,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確定一個樣方的中心,在每條對角線上距邊角1/4對角線長處,各確定一個樣方的中心,共五個樣方。樣方面積一般為1m2,如果該種群的密度較小,樣方面積可適當擴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龍繩、木楔、鋼筆、記錄本、植物分類圖鑒【實驗準備】
調查前教師先進行實地考察,找出比較典型的地塊。選擇學生比較熟悉、容易識別而且分布比較均勻的雙子葉植物作為調查對象,這樣有利于數據的分析、比較。像一年蓬這類單株生長特征明顯的雙子葉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調查對象。教師事先對該地塊進行種群密度取樣調查,并可采集好有關植物并制作成標本,使學生掌握好調查對象的形態特征。如果遇上樣方邊界的壓線個體,按左上原則處理,壓線個體出于線的左側或上方,則計入樣方內!痉椒ú襟E】
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等距取樣法)。先將調查總體分為若干等分,有抽樣比率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按這一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學生對照植物分類圖鑒掌握調查對象的形態特征。計數(附種群調查記錄表)計算種群密度!窘Y果分析】
計算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內該種群算術平均數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該算術平均值即為調查區域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應結合調查區域相關情況對該估計值做出生物學解釋。【注意事項】
選取地勢開闊、平坦、植被茂盛的地點作為調查地點,如校園草地、公園、田埂等都是比較理想的地點。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蟲等有安全隱患的地點;根據調查對象劃定調查地段的大小。調查地段應大小適中,面積過大則費時費力,面積過小則失去調查意義;地段形狀可以是規則或者不規則,地段邊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邊界劃定;選取樣方的個數根據地段總面積而定,地段較大的,樣方數可相對多些;
實驗五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目的要求】
1、通過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2、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學會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3、通過小組間的分工合作,培養協作精神。【方案設計】
一、提出問題培養一種酵母菌種群的數量是怎樣隨時間變化的?二、猜想假設酵母菌種群的數量隨時間呈____________型增長變化。三、設計實驗
、偃嗤瑢W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實驗組。②分別用等量培養液,在相同適宜環境中培養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計數板,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并作記錄,連續7天。④7天后,各組向全班匯報本小組7天的數據,算出每一天數據的全班平均值,根據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長!緦嶒炦^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種和無菌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試管、血球計數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顯微鏡等。
二、方法步驟和記錄
1、取相同試管若干支,分別加入5ml肉湯培養液,塞上棉塞。2、用高壓鍋進行___________滅菌后冷卻至室溫,標記甲、乙、丙等。
3、將酵母菌母液分別加入試管各5ml,搖勻后用______________計數起始酵母液個數,做好記錄。4、將各試管送進恒溫箱,_____________℃下培養7天。三、現象觀察
每天同一時間,各組取出本組的試管,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個數,并作記錄,連續觀察7天。
四、實驗結論
1、根據表格平均值作出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7天中的變化曲線。
2、培養液酵母菌種群數量隨時間呈__________型增長變化。五、實驗評價
用你所在小組的記錄數值所描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與平均值作出的曲線相比相似程度怎樣?試作出解釋!菊`區警示】
1、操作過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觀念,不能隨意談笑。
2、以防培養液帶上雜菌與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關系,抑制酵母菌培養。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時,應將試管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細胞的兩種吸水方式。
2、使學生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體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等過程。
4、理解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的作用。
5、使學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二、能力方面
1、通過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訓練學生制作臨時裝片的技能,同時培養其分析實驗的能力。
2、通過分析滲透裝置得出滲透吸水原理,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訓練其科學思維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如應用植物吸水原理進行合理的灌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理念。
2、通過學生對水資源現狀的了解,增強學生關心、自覺保護地球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識內容。
1、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選簡要介紹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葉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植物根尖的結構、以及植物吸收水的兩種主要方式,即吸脹吸水和滲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細胞,還沒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脹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細胞,即有大液泡的細胞主要以滲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滲透吸水原理,教材通過分析滲透裝置,總結出:
(1)滲透作用的概念。即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的溶液之間具有濃度差。
接著分析為什么一個成熟植物細胞相當于一個滲透系統,指出當成熟的植物細胞具備上述兩個條件時,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然后安排學生做《實驗九、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以驗證成熟植物細胞的確是一個滲透系統。
2、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從根毛細胞最終進入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進入根尖以內的導管的兩條途徑
①另一條途徑是通過滲透作用進入根尖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并且通過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層層細胞向內滲入,最終進入導管。
、谝粭l途徑是通過成熟區表皮細胞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向里滲入,最終進入導管。
(2)教材接著又簡單介紹了水分如何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在值物體內的運輸、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體利用和大部分水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的情況
3、本節的最后教材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簡要講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應用。
高二生物教案5
一、大腸桿菌
1.大腸桿菌屬于革蘭氏________性菌,為________型的腸道桿菌。
2.結構:屬于________生物。
3.用途:是在________技術中被廣泛采用的工具。
4.與人類的關系:它生活在人類的________中,一般對人________(“有”還是“無”)害。有一些菌株對人體能產生危害,因為它們可以侵蝕________并產生________。任何大腸桿菌如果進入人的________系統,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答案:
1.陰 兼性厭氧
2.原核
3.基因工程
4.腸道 無 腸黏膜 毒素 泌尿
二、細菌的培養和分離
1.細菌的培養:
(1)細菌的繁殖:細菌以________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約________分裂一次。
(2)培養細菌的方法:培養細菌,需要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移到________中,一般用________來轉移帶菌的培養物。
(3)用不同培養基培養細菌的差別:
接種后,培養細菌的培養基類型 接種方法 接種后培養的時間(單位:小時) 培養結果
液體培養基 接種環直接接種 培養8 h后 每毫升培養基中有________個細菌
固體培養基 用接種環在培養基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接種(該法還可以用于______) 培養10~20 h后 一個細菌細胞會繁殖成許多個細菌細胞,這些細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細菌的分離:
(1)分離的方法與特點:分離細菌有________和________2種。前者方法簡單,后者操作復雜,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易分開。
(2)本實驗進行大腸桿菌分離,是用________法,就是在________培養基上進行細菌的________。
答案:1.
(1)分裂 20 min
(2)已有細菌的培養物 新的培養基 接種環
(3)幾億 劃線 分離細菌 緊緊聚集在一起菌落
2.(1)劃線分離法 涂布分離法 單菌落
(2)劃線分離固體平面劃線培養
三、滅菌操作
1.滅菌操作的原因:為了獲得________的培養物,其關鍵是防止外來________的入侵污染。因此,在培養微生物時必須進行________操作。
2.無菌操作的條件:
(1)首要條件是________必須是無菌的;
(2)________必須是無菌的;
(3)________的過程必須是無菌的等。
答案:1.純凈 雜菌 無菌
2.(1)各種器皿 (2)各種培養基 (3)菌轉移操作
四、大腸桿菌的培養和分離實驗
1.實驗目的:
(1)進行大腸桿菌的________,利用________培養基進行細菌培養的操作;
(2)進行大腸桿菌的________,用________培養基進行細菌的________培養;
(3)說明大腸桿菌培養的條件和操作要求的原理。
2.實驗步驟
(1)滅菌:用________在________壓力下對LB液體培養基、LB固體培養基和培養皿進行滅菌________min。
(2)自________向________中轉移并分裝固體培養基:
待冷卻至______左右,將三角錐形瓶中的______培養基,在______上分裝至幾個______中,制成______培養基。
(3)將大腸桿菌自________轉移到________中的________培養基中培養:
將大腸桿菌用________在無菌操作下接種至三角錐形瓶中的________培養基中,在________搖床振蕩培養________,完成大腸桿菌的培養。
(4)將菌液在________培養基上進行________分離:
從前一步培養得到的菌液中獲取菌種,用________以__________法接種至第二步所制得的__________培養基中,在________℃恒溫箱中培養________h后觀察菌落。
(5)菌種保存:
在無菌操作下將________用________取出,再用________法接種在________上,________培養________后,________冰箱保存。
3.分離實驗的結果及相應結論:
觀察中若看到在________的末端出現________,則表明菌已被分離了。
4.大腸桿菌分離的用途:________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________的最簡便方法之一。
答案:1.(1)擴增 液體 (2)分離 固體平面 劃線
2.(1)高壓鍋 1 kg 15 (2)三角瓶 培養皿 60 ℃
固體 超凈臺 培養皿 固體平面 (3)斜面 三角瓶 液體
接種環 液體 37 ℃ 12 h (4)固體平面 劃線 接種環
劃線 固體平面 37 12~24 (5)單菌落 接種環 劃線 斜面 37 ℃ 24 h 4 ℃
3.劃線 不連續的單個菌落
4.消除污染雜菌 篩選高表達量菌株
核心解讀
1.微生物、細菌與大腸桿菌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1)概念內涵:其關系圖解見下
(2)結構上:三者都是結構簡單,形體微小的生物,但是從細胞角度看其結構是不同的,具體如下:
2.培養大腸桿菌的LB培養基中有各種物質,為什么選擇這些物質,這些物質有什么作用呢?
(1)人們按照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了供其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培養基。雖然各種培養基的具體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五大營養要素,即水、無機鹽、碳源(提供碳元素)、氮源(提供氮元素)和生長因子(不同的細菌需要的各不相同,有物種差異,它主要補充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能力較弱的,但卻是生長繁殖必需的物質)。見下表:
微生物的營養要素 定義 功能 類型 化合物類型 常用物質
碳源 凡可構成微生物細胞和代謝產物中碳架來源的營養物質稱為碳源 構成細胞物質,供給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能量 無機碳(自養型微生物用) 無機物 CO2、NaHCO3、CaCO3等
有機碳(異養型微生物用) 蛋白質、核酸類 牛肉膏、蛋白胨、花生粉餅、明膠、氨基酸等
糖類脂質等 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氮源 凡是構成微生物的細胞物質或代謝產物中氮素來源的營養物質稱為氮源 主要是提供合成原生質和細胞其他結構的原料,一般不作能源 無機氮 銨鹽 NH3、(NH4)2SO4
硝酸鹽 KNO3
N2 空氣
有機氮 牛肉膏、蛋白胨、醇母膏、尿素、明膠等
生長因子 一類對微生物正常代謝必不可少且又不能從簡單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極微量的有機物 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組成成分 酵母膏、玉米漿、黃豆餅粉、動植物組織液、麥芽汁等,復合維生素
水 作用:組成成分;反應介質;物質運輸媒體;熱的良導體
無機鹽 作用:維持滲透壓、pH等
(2)大腸桿菌的LB培養基
微生物的營養要素 本實驗中大腸桿菌LB培養基配方 培養基配方與微生物營養要素的對應關系
LB液體培養基 LB固體培養基
氮源、
碳源、
無機鹽、
生長因子、
水
瓊脂1 g
蛋白胨0.5 g 主要提供大腸桿菌的氮源、碳源需求
酵母提取物0.25 g 主要提供生長因子
NaCl 0.5 g 提供無機鹽
水 50 mL 提供水
(3)此外配方中還要注意pH等。
3.該實驗中這些操作的原因
(1)三角錐形瓶中的LB固體培養基滅菌后,需要冷卻到60 ℃左右時,才用來轉移和分裝,制成固體平面培養基,為什么?你用什么簡易方法快速估計該溫度?
因為三角錐形瓶中的LB固體培養基中有瓊脂,它在98 ℃以上熔化,在44 ℃以下凝固,當冷卻到60 ℃左右時,不會因溫度過高燙手而不易操作;也不會因為溫度過低而使三角錐形瓶中的培養基凝固,最終無法轉移分裝制成新的平面培養基。
簡易估計溫度的方法:可以用手觸摸滅菌后的.三角錐形瓶,感覺錐形瓶由燙手轉為剛剛不燙手時,則說明已經冷卻到60 ℃左右了。
(2)進行恒溫培養時,為什么要將培養皿倒置?
恒溫培養時,培養基中的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蒸發,倒放培養皿則會使水蒸氣凝結成水滴留在蓋子上;如果正放培養皿,則水分形成的水滴會落入培養基表面并且擴散開。如果培養皿中已形成菌落,則菌落中的菌會隨水擴散,菌落間相互影響,很難再分成單菌落,達不到分離的目的,培養皿中的菌落還有可能被蓋子上掉落的水給污染。
(3)將大腸桿菌用接種環自斜面轉移到液體培養基中培養時,為什么接種環必須先深入到斜面冷卻后,才能再取斜面上的菌體?
接種環在取菌體前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一直灼燒至紅,溫度很高,若不冷卻就直接用其取斜面上的菌體,菌體可能因為接觸高溫接種環而死亡,導致大腸桿菌的轉移培養失敗。
(4)用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中,第一次和隨后的幾次劃線前都要灼燒接種環,它們的原因一樣嗎?在劃線結束后仍然要灼燒接種環這又是為什么呢?
雖然每次灼燒都是為了滅菌,但所滅的菌種和原因卻不一樣。
灼燒接種環的時間 消滅的菌體 原因
第一次劃線前 其他雜菌 防止其他雜菌的侵入而造成污染
隨后的幾次劃線前 上次劃線結束后殘留在接種環上的實驗菌(本實驗為:大腸桿菌) 為了使下一次劃線時,接種環上的菌來自上次劃線的末端,從而通過劃線次數的增加,使每次劃線時菌種的數目逐漸減少,最終獲得單個菌落,實現菌的分離
最后一次劃線結束后 為了防止實驗菌殘留于接種環而污染環境和感染實驗人員
(5)用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時,每次的劃線是怎么樣的?對隨后的劃線的起點有什么要求?為什么這樣要求呢?
每一次的劃線 依次的2次劃線之間的關系 各次劃線的分布
圖形輔助理解
劃線的要求 不能出現線條的重疊 第二次以及隨后的劃線操作,總是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 不要將最后一區的劃線與第一區相連
這樣要求的原因 使線條末端細菌的數目比線條起始處要少 因為劃線后,線條末端細菌的數目比線條起始處要少,每次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能使細菌的數目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最終得到有單個細菌繁殖而來的單菌落 若相連,則可能最后一次劃線末端處的細菌與第一次的疊加,細菌的數目不是最少的,不能使細菌的數目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最終將很難獲得單菌落
4.消毒與滅菌一樣嗎?
概念 常用方法 應用的范圍
消毒 使用較為溫和的物理或化學方法僅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煮沸消毒法:在100 ℃煮沸5~6 min 一般物品
巴氏消毒法: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 對于一些不耐高溫的液體,如牛奶
化學藥劑消毒法 如用酒精擦拭雙手、用氯氣消毒水源等
滅菌 使用強烈的理化因素殺死物體內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燒滅菌:酒精燈火焰 接種工具的滅菌
干熱滅菌:160~170 ℃下滅菌1~2 h 玻璃器皿、金屬工具的滅菌
高壓蒸汽滅菌:121 ℃條件下,滅菌15~30 min 培養基及容器的滅菌
5.本實驗中還需要了解哪些基礎知識才更便于掌握和理解呢?
(1)牛肉膏蛋白胨的知識
牛肉膏和蛋白胨來源于動物原料,含有糖、維生素和有機氮等營養物質。
1 000 mL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的營養構成
培養基組分 提供的主要營養
牛肉膏 5 g 碳源、磷酸鹽和維生素
蛋白胨 10 g 氮源和維生素
NaCl 5 g 無機鹽
H2O 定容至1 000 mL 氫元素、氧元素
(2)巴氏消毒法的知識
巴氏消毒法也稱做低溫消毒法。
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煮沸消毒法。在100 ℃煮沸 5~6 min 可以殺死微生物的營養細胞和一部分芽孢。對于一些不耐高溫的液體,如牛奶,則使用巴氏消毒法,在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可以殺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營養成分不被破壞。
題例領悟TILILINGWU
【例題1】 下列操作屬于滅菌的是( )
A.用酒精擦拭實驗人員的雙手
B.用氯氣處理水源
C.將接種環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
D.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
解析:此題考查對微生物實驗中滅菌的理解。對微生物培養來說,滅菌操作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純凈的培養物,其關鍵是防止外來一切雜菌的入侵,不僅僅是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滅菌操作一般使用強烈的物化因素(如:灼燒滅菌、高壓蒸汽滅菌等)。而不是使用較為溫和的物化方法。
答案:C
消毒與滅菌是不同的。兩者除了在物化手段上是否強烈外,所消滅的微生物內容也是不同的。滅菌是消除一切雜菌,而消毒僅僅殺死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消毒往往無法消滅微生物的芽孢和孢子。
【例題2】 下列關于平板劃線的操作及敘述,正確的是 …
( )
A.灼燒接種環之后,為避免其他雜菌的干擾,應立即伸入菌液取菌種
B.劃線結束后,為避免實驗菌污染環境和感染操作者,所以必須再次灼燒接種環
C.在第一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和每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的目的相同
D.劃線時最后一區域一定要與第一區域相連,達到首尾相接
解析:此題考查對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的掌握。這是本實驗的一大重點和難點。A的操作是錯誤的,灼燒接種環之后,要冷卻后方能取菌種,以免溫度太高殺死菌種。B的操作完全正確。C的敘述是錯誤的,它們的灼燒目的完全不同,第一次劃線前的灼燒是為了殺死其他雜菌,保證實驗菌的純凈,而隨后的灼燒卻是為了殺死殘留于接種環上的實驗菌,保證實驗菌隨劃線次數的增加而減少,每次劃線的菌種來自上一次劃線的末端。D的操作也是不正確的,不應該相連,這樣才能使最后一次劃線不受第一次劃線的干擾。
答案:B
大腸桿菌的分離所采用的就是劃線分離法。這一方法十分重要。我們不僅要知其每一步具體的操作,還要知其所以然,還要關注注意事項,避免踏入誤區。
隨堂訓練SUITANGXUNLIAN
1細菌培養過程中分別采用了高壓蒸汽、酒精、火焰灼燒等幾種不同的處理,這些方法依次用于殺滅哪些部位的雜菌( )
A.接種針、手、培養基 B.高壓鍋、手、接種針
C.培養基、手、接種針 D.接種針、手、高壓鍋
答案:C 解析:滅菌是微生物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中高壓蒸汽是為了殺滅培養基中的雜菌;酒精擦拭雙手,是滅手上的雜菌;而接種針在火焰上灼燒,就是為了滅接種針上的菌。故C選項是正確的。
2下列關于倒平板的操作姿勢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右手無名指及小指夾持含有固體培養基的三角瓶封口膜
B.右手大拇指、食指拿著三角瓶
C.左手拿著培養皿,蓋子放于桌子上
D.倒平板時,為防止溫度過高,暫時熄滅酒精燈
答案:A 解析:倒平板技術是微生物技術中的基本技術。只有A是正確的。B中手指姿勢錯誤。C錯在培養皿蓋放在桌上了。D中熄滅酒精燈不對,整個過程都需在酒精燈火焰旁完成。
高二生物教案6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以學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數和拋硬幣入手導入新課,這樣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及各抒己見獲得新的知識。
教學目標:
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分析男女染色體圖片,闡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教學難點:
通過模擬隨機受精活動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研究性學習。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班一共有5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7人,男女生比例為29:27≈1:1。現在我把這枚硬幣拋出來,會出現什么情況?生:有兩種可能性,或者是國徽面向上,或者是字面向上。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老師拋的硬幣出現國徽面和字面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生:各占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師:對了。如果我們聽說某某人生了小孩,大家很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這個嬰兒是男孩還是女孩,那么生男孩、女孩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生:也各是二分之一,各是百分之五十。師:那生男孩生女孩是由什么決定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有關男女染色體的情況。
板書一、男、女染色體的差異。
生:閱讀課本P37的觀察與思考。
師:通過閱讀、觀察、大家看出男女染色體的不同之處嗎?
生:第1-22對染色體在形態、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號染色體的差異較大,通過閱讀,我們知道第23號染色體確實與人的性別的決定有關,把這對染色體稱為性染色體,分別表示為男性:xy,女性:xx。
師:那么根據孟德爾遺傳規律,我們得出
xy(男性)xx(女性)
x.y(精子)x(卵細胞)
xx(女孩)xy(男孩)
也就是說,當男性提供含x染色體的精子時,它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xx,發育為女孩;當男性提供含y染色體的精子時,它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xy,發育成男孩,因為女性只能提供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而男性可提供含x染色體或含y染色體的精子。由此我們知道,生男生女主要由誰決定?生:男性。
師:回答正確。但不僅是在古時候,就是在現在邊遠的農村還存在著重男輕女的現象,并且把生不到男孩都怪罪到女性身上。有些長輩還煽動一些過激行為:離婚、把老婆趕出家門、把女嬰拋棄、把女胎打掉,照此下去會出現什么現象呢?生:思考、交流、勇躍舉手回答。(略)
師:多么可怕呀!但是現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基本能認可生男生女都一樣了,加之現在規定胎檢性別要保密,據統計,大范圍的男女比例接近1:1。所以
板書二、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生:進一步理解生男生女圖解,從理論上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的道理。
師:開動你們的腦筋,運用你們的聰明才智,自已設計方案,模擬隨機受精的過程,驗證生男生女的機會是相等的。
生: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略)
師:課后大家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1、有些人想生個男孩或女孩,去求神拜佛,吃所謂的“轉胎藥”,他們能如愿嗎?
2、我們平時知道的通過動手術而成的“變性人”或“人妖”,他們體內的'性染色體改變了嗎?
3、男同學以后生不到自己想要的男孩或女孩,能怪自己的老婆嗎?
三、教師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體內的染色體有23對,人的性別是由其中的那對性染色體決定的,并且是可以遺傳的,生男生女的機會是均等的。
四、課下作業:課本P391、2、3、4
學習指導:P32-35
教學后記:
1、設計意圖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具有環保意識,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以學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數和拋硬幣入手導入新課,這樣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及各抒己見獲得新的知識。
2、成功之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生男生女主要是由男性決定的,并且性別是可以遺傳的,破除他們自身可能存留的封建思想,了解重男輕女可能造成的社會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又進行了集體主義教育,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我認為這是這節課的閃光點。
高二生物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復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么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鏈”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堿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么?(酸堿中和。)帶著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ǘ┬抡n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說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么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說一說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折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脫水縮合。
2。脫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說出脫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么?(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脫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著NH和H的卡片,左手拿著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脫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么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脫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么?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并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高二生物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交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是需要學生了解的內容,教材通過4個示意圖直觀形象地說明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涉及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信體等概念,其中“染色體組”是本節課的核心概念之--。理解這概念,才能正確理解依據染色體效目變異衍生出的單倍體育種技術和多倍體育種技術。
學習本節之前,學生e經學習了近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即遺傳規律)、減數分裂、DNA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識。因此,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的知識結合,能幫助學生構建更為直觀而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對“遺傳和變異”整體理解,也可為介紹人類進傳病、生物育種及生物進化等知識作鋪墊。
染色體變異發生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細胞分裂異常產生的結果,因此細胞分裂是染色體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如果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細胞分裂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會大大地降低學習的難度,并能有效幫助學生從已有知識中構建出新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本節主要的知識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較集中,如染色體組的概念及數目判斷方法,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系,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體組概念:以辨圖、設問、討論和復習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組的概念較為復雜,如果直接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質?梢詮恼故灸行匀梭w染色體組成自制模型,讓學生回顧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然后將人類染色體分成兩組,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兩組染色體組異同點等方式人手,設置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2)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概念:通過具體實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之間的關系。單倍體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實例來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體內的染色體組數目,提出單倍體的概念,并設置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區分單倍體與一倍體,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單倍體與多倍體育種:用圖解、事例和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多倍體和單倍體育種。二倍體、多倍體和單習是建立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之上的。單借體具有可比性將多低體和單傷體育種放在一-起來學習,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育種的學
。4)染色體結構變異: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5)“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的實驗:學生先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后,第2節課進行實驗操作。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二學生已經學過染色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概念,為染色體組等新概念的構建奠定了認知基礎。前面學習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等基礎知識,為創設問越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大多數學生對學習有精情,但學習的主動性不強,使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基本概念、過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鍋,不能靈活遠用所學知識。因此,教學中應設置好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動手,思考和討論,適時引導追時啟發和酒時效勵由淺人深,構建染色體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說出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區別。
2、理解染色體組、單倍體、多倍體的概念、內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二)科學思維
1、舉例說出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在生產中的應用
。ㄈ┛茖W探究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ㄋ模┥鐣熑
1、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出染色體數目變異
難點:1.理解染色體組概念
2、理解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系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多媒體直觀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的概念、種類
2、通過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染色體結構變異
3、以辨圖、設問討論的方式理解染色體結構變異
高二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學習掌握一些安全用藥的常識。
3、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
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教學難點:
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藥品的使用說明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免疫,知道人體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個人食五谷雜糧,還是免不了會生。蝗粘I钪幸矔龅揭恍┪<鼻闆r或意外傷害,面對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章《用藥和急救》。請同學們看兩個有關用藥的資料,我們再下結論。
資料1:據統計,我國每年5000多萬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入院治療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是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致死的人數每年約有19.2萬人,比傳染病致死的人數還要高出許多倍。
資料2:據調查,我國現有的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藥造成的;我國1000萬聾啞人中,60%-80%也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教師:當我們遇到一些小病時,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對輕微病癥的診斷和用藥方法正確,這樣做是可以的。同時又起到節省時間,及時治病的效果。但,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在自己用藥的時候,怎樣選擇藥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呢?我們這節課來探討有關“安全用藥”的知識。
二、講授新課
一、安全用藥
教師: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要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藥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們了解藥物的分類。
。ㄒ唬┨幏剿幒头翘幏剿
1、學生分析小活動: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些常用藥: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黃連素、紅藥水……它們都是用來干什么用的?
。ㄉ纸M討論嘗試回答)
這些藥物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買到?
生討論答出:醫院、藥店、醫藥超市等。
2、處方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疾病,僅憑我們所掌握的一些醫學常識,不能夠做出病情判斷,也不能決定用何種藥物,這時我會怎么辦?
需要醫生給我們開出藥方,然后按照藥方去抓藥,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這類藥和我們剛才學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稱為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并按照醫囑服用藥物。
3、了解什么是非處方藥
上述這些藥我們可以不用醫師開藥方,直接去買到,按照說明書使用即可,這一類藥稱為非處方藥,簡稱OTC,非處方藥用于治療一些消費者容易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癥。比如,同學們有時覺得自己在發燒、流鼻涕等癥狀,就判斷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購買一些感冒藥,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也體現了非處方藥的優越性,質量穩定,療效好,使用方便。
(二)藥品的服用
1、教師: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前都要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確保用藥安全。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自己的那份兒《使用說明書》并進行交換閱讀。解讀說明書中的各項信息,然后對教材88頁的問題進行討論,并選一名記錄員記錄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
(1)哪些是中藥,哪些是西藥,你是怎樣分辨的
(2)藥物的使用說明中有哪些信息對于安全用藥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從使用說明中概括出一些藥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關于安全用藥,你還有哪些希望與大家討論的問題?
教師:請每小組的記錄員根據本小組的情況向大家匯報討論的結果。
學生1:我們小組的中藥有……,西藥有……,我們是根據藥物的主要成分來分辨中藥和西藥的。
學生2:《使用說明書》中的作用與用途或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規格、有效期、批準文號、制造單位和注意事項對于安全用藥都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3:藥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閉保存,避免受潮,藥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發生霉變,影響療效。
。ń處煾鶕䦟W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鼓勵性評價,同時及時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觀點,歸納出討論題的參考答案。)
2、對照同學們搜集的藥品說明書,尋找在藥物說明書上有沒有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癥、用法和用量、藥片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批號等。
教師補充講解:一般來說藥品的有效期為1-5年,沒有規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來算,失效期指藥品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其質量不符合國家認可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能繼續使用的日期。
舉例:1、“有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常識也是安全用藥的必備,我們購買了非處方藥必須嚴格認真閱讀說明書,按照要求進行服用,而處方藥則必須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藥箱的配備
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突發性的出現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這時候如果家中早已準備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備一個科學的家庭藥箱或旅行藥箱,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現在請你設計一個家庭藥箱,在設計時,你首先要考慮家庭中常備的藥物有哪些?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特殊情況,這些藥物的保存方法你了解嗎?如何將這些藥物擺放?
學生進行小組設計,設計完成后小組交流。
高二生物教案10
知識目標: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和條件。
了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于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愿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合理過渡,并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環相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創設啟發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制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制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高二生物教案11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是第3章《植物的激素調節》中繼生長素的發現之后,闡述生長素作用以及應用的關鍵一節。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發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長素的產生、極性運輸和分布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本節的知識方面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概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本節的能力目標集中在“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探究活動中。此項探究活動不僅是學習內容的延續,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嘗試探索如何將科學發現在生產實踐中進行應用,并領悟做預實驗的意義。
二、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觀察“問題探討”中的曲線圖,并思考其中的問題。
分析教材提供的圖片和文字信息,以及教師提供的資料,并進行討論和交流。
對照教材圖3-7,體會生長素類似物的.作用。
觀察預實驗的操作。
接受探究實驗活動的培訓,如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用具的注意事項。
組成小組,成員間分工協作,設計探究實驗的初步方案,提交給教師。
進入實驗室,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藥品,制作實驗裝置,接受教師檢查。
小組內交流實驗方法和過程,進行操作。
將實驗裝置帶到教室、家庭或自選場所。注意安全和實驗裝置的完整。
圖形引導,以問題入手,探究“嵌入”,引導學生理性思考。
利用多種資料,提供應用的實例,幫學生理清應用原理。
利用2,4-d對黃瓜幼苗生長的影響,激發探究2,4-d等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興趣。
演示預實驗。
進行本探究實驗主要方面的培訓,如扦插枝條、沙土篩洗與消毒、扦插枝條制作等。
用提前錄制的預實驗的主要過程錄像,演示探究實驗的關鍵步驟。
對學生提出的初步方案給予適當的指導。
教師對每一個小組探究實驗方案做到心中有數,巡回指導。
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提醒學生注意學會傾聽和吸納別人的意見;指出探究實驗注意事項,特別是水分要充足,溫度范圍保持在25~30℃。
指定小組負責人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訓練高中學生讀懂模式圖、示意圖和圖解的能力;從圖解發現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培養利用現代化學習手段進行快捷、高效學習的意識,學會資源共享,欣賞他人,提高自己。
教師領引,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消耗。
使學生減少盲目性,樹立自信,學習借鑒他人的探究經驗和方法,以實際行動啟發學生要善于資源共享。
及時了解各小組情況,確認差異,及時糾正錯誤,激勵參與,注重過程評價。
遵循探究實驗的過程性規律,讓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成果都不是容易獲得的,耐心是重要的。
大約一周后
小組成員各自整理探究實驗記錄,繪制不同的表格或曲線圖,完成探究實驗報告。 自愿進行進一步探究活動,提出探究實驗方案。
了解學生探究實驗總體情況,組織學生之間進行探究實驗結果的交流,即“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表達與交流”。
提出進一步探究活動的建議,提供進一步探究的適當實驗指導和實驗條件。
讓學生獲得科學探究活動的經驗,初步確立嚴謹的作風。學會分享成功的快樂,或敢于面對失敗,積極分析原因,尊重客觀事實。
四、其他問題及對策
1.本節的探究活動“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教學的難點。突破難點的方法之一是,教師一定要親自做“預實驗”,并在“預實驗”過程中,收集相關的錄像、照片等資料。
2.由于本探究活動需要一周時間,因此教師要提前做好教學的整體設計。
高二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1.從提高民族素質和提高公民應有的生物學素養的高度,來初步理解學習高中生物課的意義。通過精選的事例,使學生對學習生物課懷有親切的需求感。
2.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初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這些特征構成了高中生物課的主線。
3.通過生物科學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的迅速發展以及生物科學和現代技術的結合,由此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初步的認識。
4.要使學生了解學習過程應主要以探究、討論為主,要重視實驗,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培養多方面的能力。總之,要以主動的態度來參與學習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緒論課只是一個開場白,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有些教師甚至認為緒論至少要講兩節課,甚或三節課,這是不必要的,對于正確的情意、態度的建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是,開場白也是重要的,除了要達到前述多方面的教學目標外,還因為師生第一次接觸,是共同學習的開始,要創設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也要適當展示教師自身良好的生物學素養和教育素養,因此仍須精心準備和設計。
2.內容和重點是教學目標的2和3,即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對于生物學教師來說,教材所述內容并不難,學生掌握也不會有多大困難。所需注意的是:
。1)生物的基本特征,所列甚多,但從物質運動形式之一的生命運動的特征來說,兩點最重要,即由新陳代謝所表達的生命系統的開放性和穩態,以及由繁殖、遺傳、變異所表達的連續性和信息流。前者稱之謂自我更新,后者稱之謂自我復制。教師應以最通俗的語言和事例,予以適當的概括提高。
。2)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因為是內容的重點所在,更不可取灌輸的方法,一定要由學生參與討論,由他們舉例、分析和概括。教師要善于營造一種氛圍,善于組織和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全班或小組進行都可以,還要善于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創造性的見解應鼓勵,不正確的見解,也要予以引導。如果能有這樣一個好開端,以后的課就好辦了。
(3)學習生物學的意義,教材列舉很多,也不是都要講的,學生可以自學,以后各章節教學時,有的.是機會。建議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來舉例闡發即可。例如微觀方面可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重大的實踐意義;例如宏觀方面可介紹全球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也可以結合地區特點舉相關的例子來說明,這可以更方便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4)關于教育目標1和4,并不是可以通過傳統的條分縷析的講解來完成的,甚至不要出現板書的標題。因為,它基本上屬于情意、態度、價值觀的范疇,應該貫徹于教學目標2和3的過程中實現,即在探究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生的體會以及對教師的點撥的感受和領悟。對于那些應試教育影響還很深的地區和學校,則需要有針對性地多講幾句。即學習生物課是提高生物學素養的需要,與高考是否開考沒有直接關系,而是現代公民必需具備的科學素養。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和實驗、實踐能力的鍛煉,則不僅影響學習的成績,更是提高未來社會公民社會適應性的需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思路:
鑒于學校、教師、學生的情況不同,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組織實施也有不同的模式。以下僅舉兩種常用的模式供參考。
1.設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的模式。
例如可設計如下的問題分別由5個小組(每組10人)討論,即每組1題。
。1)把人、蛙、小麥、細菌(或其他生物)都歸屬于生物?說說你的見解?看誰的見解更接近于科學的表述?
。2)一塊巖石和一頭牛,科學地說,兩者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3)就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來說明學習生物學對解決有關問題的意義。
(4)當代世界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其中和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有關的有哪些?
(5)你認為學好生物課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應有怎樣的改進?
代表發言,應限定時間,目的不完全是要有正確的答案,還要學會和人交流。
教師的總結,重在吸取學生發言中的精華,重在表揚,適當補充和校正,引導學生課后閱讀教科書。
2.教師引導啟發,全班參與探究的模式。這一模式比較傳統,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提請注意以下各點:
。1)選好切入點。例如可以從教科書的封面相片——青海湖鳥島開始。認識圖中的鳥及介紹圖中沒有表示的鳥,介紹鳥島的自然環境及其變遷,指出生物多樣化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范疇,由此進入什么是生物學的緒論內容。還可以從身邊發生的與生物學有關的重大事件切入。如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遭受特大的洪災,其原因中哪些和生物學有關?如1999年,取締非法組織研究會,其謬論之一:“不吃藥,就能治病”是怎樣違反了生物科學原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包括生物學素養有極端重要性。如當地的城市環境污染、水資源污染、作物病蟲害的大發生、耕作技術改革的重大舉措,都可以作為切入點。乃至比利時的二惡英污染禽畜產品、英國的瘋牛病和人的克—雅氏病等等有國際影響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大事都是可選用的切入點。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科學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拉近距離,體會學好生物科學的重要意義。
(2)生物的基本特征可引導學生逐一列舉,但需要求學生能舉例說明,避免背誦。教師要分析諸特征的關系,指出生命運動最本質的特征。
(3)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的狀況及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也要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這不僅因為學生有初中學習的基礎,還因為學生通過各種傳媒有廣泛的了解,教師也可借此機會了解哪些學生對生物學的愛好較深及知識面較寬。
高二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
2、使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學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新陳代謝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過程中,初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體會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進而體會研究生命科學價值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酶的發現
教材簡單介紹酶的發現歷史,從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設計的巧妙實驗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少數的酶是RNA,使學生對酶的研究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發現有了一個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過安排了有關的學生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酶的三個特性,這樣的編排方式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酶的高效性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五、肝臟內的過氧化氫酶比無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是通過比較《實驗六、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通過《實驗七、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切入。
本節內容的最后,安排了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質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議
1、使學生在理解細胞水平上的新陳代謝概念及其本質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這是在細胞水平上對新陳代謝的描述。其實學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觸新陳代謝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課緒論中,學習已接觸到諸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及其關系等與新陳代謝有關的知識,但那是在生物個體水平對新陳代謝下的定義。本章的新陳代謝內容是對以往知識的深化和展開,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引導學生分析出生物體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與分解是如何進行的,及其二者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為使學生理解"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教師可結合前一章細胞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活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發生在線粒體內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學過程;發生在葉綠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的化學過程;發生在核糖體上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鏈的化學過程等,使學生對"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這句話有一個感性認識。
2、使學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在本節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完成酶具有專一性的實驗并實施有效的討論是本節的難點。
生命體隨時隨刻發生著數量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同時又是一個穩定的.,開放的系統。細胞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不可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條件下進行,而必須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下能快速、有序地進行的,這就要盡可能地降低化學反應能閾,這是新陳代謝為什么離不開生物催化劑,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發現可結合一起在讓學生討論,這樣可讓學生充分體會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對科學發展的促進作用。酶的特性這部分內容,可先組織學生依次完成實驗,然后再由學生來討論和總結。
在引導學生分析酶的特性時,引導學生與蛋白質的多樣性聯系起來,可使學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專一注必定意味著酶的多樣性,而且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和酶的專一性催化關系密切。
3、使學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如何組織學生完成影響酶活性因素的選做實驗并分析、討論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在組織學生操作、分析、討論《實驗七、探索影響淀粉酶活性的條件(選做)》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坐標曲線圖,讓學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高二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境、細胞與外界環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么?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境的邊界呢?
。ㄟ^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節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么樣獲得細胞膜呢
。ㄒ唬┘毎さ某煞
1。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制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么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并說明原因,之后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么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奂毎麅鹊奈镔|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里,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并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后,還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谌说南褐泻泻芏嗄軌蛩獾鞍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閱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節三:總結與收獲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制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并查找資料
高二生物教案15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了解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
3、掌握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頂端優勢的原理及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ǘ┠芰τ柧汓c
1、通過生長素發現過程的燕麥實驗,培養學生分析現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2、通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頂端優勢原理,訓練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ㄈ┑掠凉B透點
1、通過生長素發現過程的簡介,教育學生具有嚴謹的科學實驗作風、不斷探索新知識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頂端優勢原理,對學生進行量變引起質變的唯物辯證法的教育。
(四)學科方法訓練點
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研究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1)生長素促進生長的生理作用。
。2)頂端優勢。
[解決辦法]
。1)介紹生長素發現過程的植物向光現象及生長素名稱的由來。
。2)利用多媒體以動畫形式表現生長素對植物向光性的影響。
。3)觀察自然界樹木的形態,思考其原因。
(4)利用多媒體以動畫形式表現頂端優勢原理。
2、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不同方法處理情況下,植物生長的狀況。
[解決辦法]詳細分析植物體內生長素的分布狀況。
3、教學疑點及解決辦法
生長素高濃度抑制生長,為什么在向光性實驗中,背光的一側生長素濃度大,卻是生長快呢?
[解決辦法]說明向光性實驗中,生長素濃度大,是在促進生長濃度范圍內相對濃度大,并沒到抑制程度。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述法、談話法。
五、教具準備
燕麥植株形態圖,生長素發現過程的燕麥實驗系列圖,窗臺上向光生長的盆栽植物(圖像),葵花向陽(圖像),向光性原理(動畫),頂端優勢原理(動畫)。
六、學生活動設計
1、閱讀教材上植物激素的概念,總結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的異同。
2、分析一系列燕麥實驗結果,推測原因。
3、分析生長素對果實發育的作用,并以此為依據,弄清培養無籽番茄的具體操作方法。
4、分析芽對插枝生根的影響。
5、探索頂端優勢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6、完成有關作業。
七、教學步驟
。ㄒ唬┟鞔_目標
多媒體教學的銀幕上顯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了解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掌握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頂端優勢的原理及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ǘ┲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殖、發育等生命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很有規律、很有秩序的,好象自動化的機器一樣,機器的自動化有調控裝置,那么,生物體的這些活動,是由什么來調節控制的呢?
(板書)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講述
調節控制生物生命活動的因素,有外界條件,也有內在因素。內因除了遺傳特性之外,就是激素。
通過初中生理衛生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激素,請學生回憶激素的概念,要求答出:由內分泌腺分泌,含量極少,但作用重要,對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起調節作用。
高等植物體內也有類似人體內激素的物質,請學生讀書上植物激素的概念,再請總結兩種激素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要求答出,相同點:含量極少,對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起重要的調節作用。不同點:人體內的激素是由一定的內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是由植物體的一定部位產生的。教師解釋“一定部位”,如產生生長素的植物體芽的頂端,這兒找不到腺體,細胞結構也與其它地方的細胞相似。
目前發現的植物激素有許多種,如生長素、細胞分裂索、赤霉素、脫落酸、乙烯等。其中發現和研究最早的是生長素。下面,我們就以生長素為例,來說明植物激素的調節作用。首先介紹:
一、生長素的發現
生長素是通過一系列燕麥實驗來發現的。
實驗一:(示燕麥胚芽鞘生長示意圖或多媒體銀幕顯示,)把燕麥種在暗處,胚芽出土時,外面包有胚芽鞘(胚芽外面的錐形鞘,保護作用),胚芽鞘直立生長。
實驗二:(示掛圖或多媒體銀幕顯示,)把燕麥幼苗裝入紙盒內,盒壁上穿一小孔透光,幾天后,胚芽鞘彎向光源。請學生分析,這種現象說明什么?要求答出:植物具有向光性。
實驗三:(示掛圖或多媒體銀幕顯示,)如果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仍放入一側透光的盒子中,幾天后,胚芽鞘既不長,又不彎。請學生分析,這種現象說明什么?要求答出:植物的生長、彎曲、都必須要有尖端。
胚牙鞘彎曲,必須有尖端。問題在于,彎曲的部位不是尖端,而是尖端下面的一段,請學生推斷可能的原因。在老師的引導下要求答出:尖端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從尖端運輸到下部,促進了下部的生長。
這種推想是否正確,還得用實驗來證明。
實驗四:(多媒體用動畫形式演示實驗過程)把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瓊脂的切塊上(用實物簡要介紹瓊脂和瓊脂塊),如果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就會向下運輸到瓊脂塊上,過些時候,把尖端從瓊脂塊上拿掉,再把瓊脂切成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結果胚芽鞘也發生了生長和彎曲的現象,現在,是否可以下結論,說明前面的推斷是正確的呢?學生爭論,老師作結論,不能,還得確定瓊脂本身是否對彎曲有影響,科學實驗方案的設計要做到嚴謹周密,無懈可擊,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
對照實驗,(動畫形式演示實驗過程)把沒有與胚芽鞘端接觸過的瓊脂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結果,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
這才無可辯駁地證明:胚芽鞘的尖端確實能夠產生某種物質,并從尖端運輸到下部,促使下部生長。這種物質是什么?經生物學家多年的研究,終于在1934年由荷蘭的科學家郭葛從植物體把這種物質分離出來,它的化學名稱是吲哚乙酸,由于它能促進植物的生長,所以取名叫生長素。從1880年達爾文首次進行胚芽鞘的向光性實驗到1934年生長素提純而結束,生長素的發現過程歷時54年,經多位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終于完成?梢,科學上的每一項發現都是來之不易的,是辛勤汗水的結晶。
植物體內合成生長素最活躍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組織,大部分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芽和根尖的分生組織,形成層細胞和幼嫩的種子等,衰老的組織中則較少。
花這么大力氣發現的生長素,有些什么作用呢?
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促進生長
(多媒體銀幕顯示窗臺上的盆栽植物向光彎曲和葵花向陽的圖像。)
老師講授:植物為什么會有向光性呢?多媒體銀幕顯示受光影響,生長素分布不均及生長不同的動畫圖解,這與單側光引起的生長素分布不均有關,光線能改變生長素的分布,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少,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多,因此,向光的一側細胞生長慢,背光的一側細胞生長快,結果,莖就向生長慢的一側彎曲,也就是朝光源的一側彎曲,使莖表現出向光性。
2、促進果實發育
老師講授:大家知道、雌蕊受粉以后,胚珠開始發育成種子,子房開始發育成果實,這時,除去正在發育的種子,果實的發育也就停止了。問:這種現象說明什么?(教師引導學生答出:種子發育是果實發育所必需的條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種子發育決定了果實發育呢?經實驗測定,雌蕊受粉以后,發育著的子房內,生長素含量猛然增加,這些生長素就是由發育中的種子合成的,它能夠促進子房發育成果實。現在我們知道了,為什么種子發育是果實發育的必需條件?(請學生回答,要求答出:果實發育需要種子發育過程中合成的生長素。)
在生產上,用人工合成的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沒有受粉的番茄花蕾,由于有生長素,果實照樣發育,由于沒有受粉,種子不能發育,從而獲得無籽番茄。生產上也就是用于無籽果實的培育。問:已受粉的花蕾還可用生長素處理來獲得無籽果實嗎?學生回答:不能,這樣的果實有種子。
3、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在繁植林木和花卉時,常用的扦插法。有的植物容易插話,有的則不容易插話。對于那些不易生根的枝條,可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插入土后,就能長出很多根,容易成活。(銀幕顯示或板畫下圖)
a、b、c、d表示扦插的四枝同種植物的芽的情況,請問:誰最先長出根?為什么?(答:d最先長出根,芽是生長素合成旺盛的部位,d的芽最多。)
此外,生長素還具有阻止器官脫落,防止落花落果,延長種子休眠,促進菠蘿開花和黃瓜多開雌花等作用。
生長素具有這么多作用,是否就越多越好呢?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物極必反。一般地說,生長素對生長的作用是,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高濃度抑制生長
我們看到自然生長的樹木形狀都是(板畫),而不是(板畫)原因在于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這種現象,叫頂端優勢。(板書)頂端優勢產生的原因:(多媒體銀幕顯示頂芽產生的生長素積累在側芽部位,抑制側芽生長的動畫圖像)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側芽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從而抑制了側芽的.生長。問:要使側芽生長,該怎么辦?原理是什么?要求答出:摘除頂芽。頂芽摘除后,側芽的生長素濃度降低,這是,生長素對側芽由抑制生長變為促進生長,側芽不久發育成側枝。
高濃度要抑制植物生長,而前面講植物的向光性時,為什么又說背光的一側濃度高促進生長呢?是因為講向光性時的濃度高是在促進生長的濃度范圍內相對的高,而高濃度抑制生長的高濃度則是在抑制范圍內了,它們有質的差別。
生產實踐上,頂端優勢的原理應用相當廣泛,如棉花摘心,以多長側枝,多結棉桃,達到增產的目的。
(銀幕顯示:)
下述各項中,屬于利用頂端優勢及原理的措施有(多項選擇)____。
a、新栽的小樹要去掉部分枝葉
b、果樹的整枝修剪
c、修剪籬笆
d、摘桑葉喂蠶
(三)總結、擴展
通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我們知道植物激素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作用,生長素能夠促進生長,促進果實發育,促進插枝生根。可見,生長素對植物生命活動主要起促進作用,但不是所有植物激素都這樣,也有起抑制作用的,大家課后閱讀p·123中“其它植物激素”的內容,就可知道,同一株植物體內,存在多種植物激素,這些激素有不同的作用,通過它們的協調作用,使植物能正常地進行生長發育,新陳代謝。
。ㄋ模┎贾米鳂I
下圖表示對燕麥胚芽鞘進行了不同處理的情況,其中,a、b、c、d采用不透水的云母片,e、f采用未經任何處理的瓊脂塊,g、h采用不透光的錫箔,它們的生長狀況將會怎樣?
。▍⒖即鸢福篴、直立生長;b、向右彎曲生長;c、向右彎曲生長;d、不生長
e、向右彎曲生長;f、不生長;g、直立生長;h、向右彎曲生長。)
<配圖715jt002配圖>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植物的激素調節
植物激素的概念,區別:由植物體的一定部位產生
一、生長素的發現
燕麥實驗
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促進生長向光性
2、促進果實發育無籽果實
3、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4、高濃度抑制生長頂端優勢
八、參考資料
燕麥別稱“皮燕麥”,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發達,高1米左右。頂生圓錐花序,小穗含兩花,穎果。成熟時內外稃緊抱子粒、不易分離。我國西北、內蒙古,東北一帶牧區或半牧區栽培較多。
胚芽鞘單子葉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胚芽鞘為胚體的第一張葉,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功能。在種子萌發時,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保護胚芽出土時不受損傷,隨后為胚芽所突破。
瓊脂也叫“瓊膠”、“凍粉”。由石花菜、江蘺等紅藻經水煮提取膠質,再經凍結,脫水、干燥而制成。為透明、無味、無臭的膠凍狀塊片或粉末,不溶于冷水而溶于溫水,呈膠稠液。它的10%溶液冷卻后即凍結為凝膠狀。主要成分為多聚半乳糖的硫酸酯。常用作微生物培養基及食品工業的配料。
【高二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生物教案15篇11-05
高二生物教案(15篇)12-16
高二生物教案13篇02-24
高二下期生物教案03-03
高二生物教案匯編15篇02-23
《生物的進化》生物教案04-04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12-22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7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