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化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2.知道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學習化學的重要價值,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有絢爛的花,廣袤的草,等等,成千上萬種的動物植物,還有人造的物品。這些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呢?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和了解吧。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1——由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課學習
。ㄒ唬┯袡C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種類,(實物和圖片)學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組成。
根據經驗,大家能說一說這些材料哪些是有機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來我們先學習什么叫有機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機物?
寫出化學式,組成元素,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合作計算,可用計算器?
討論:(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點?
都含有哪種相同的元素: 。通過分析表中物質組成元素的特點,引入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機材料,學生回答
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紙條,幫助進行課堂學習:
。1)完成下內容;相對原子質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據上表討論:
、偌淄,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點?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淀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課件展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呢?哪些不是?
課件展示: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鹽)屬于無機物。
討論: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與淀粉和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相比有什么不同?兩組中是前者還是后面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類以及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
。ǘ┯袡C合成材料
有機化合物中,有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小,有的卻非常大。我們先來了解一篇小資料。
由學生自己閱讀,得到關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認識。接下來看看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見過,用過,你了解他們嗎?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機物的組成元素特點,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與其它原子的結合方式的圖片說明有機物數目異常龐大的原因
從剛才的有機物的結構可知,有些有機物組成原子個數少,相對分子質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從幾萬到幾百萬如:淀粉和蛋白質。引下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類
有機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機合成材料的廣泛應用圖片
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們的性能和用途有明顯不同?原因是這些合成材料的結構不相同。用實驗去發現一些規律,學生實驗活動。學生拉扯塑料,加熱聚乙烯塑料。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象和發現什么問題,得出什么結論?有機合成材料的熱塑性和熱固性:
實驗:點燃不同的線,剛才實驗過程中發現棉,羊毛,錦綸腈綸在加熱時有什么區別?如何鑒別一件衣服是純棉還是合成纖維做的?
。ㄈ┉h境問題
塑料和合成橡膠的有很廣泛的用途: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塑料和合成橡膠的廣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會帶來什么問題?
播放課件:有機合成材料03
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做?
通過討論如何解決白色污染的方法,培養環保意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重要的方法。
、贉p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谥貜褪褂媚承┧芰现破啡缢芰洗、塑料盒等;
、凼褂靡恍┬滦偷、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種廢棄塑料。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問學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個科學家,你最想在發明什么合成材料來解決,生活,生產,農業,工業,電子,國防的問題或困難?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幾種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的收獲真不小,認識了有機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這些高分子材料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麻煩。也就是白色污染的問題,保護環境是刻不容緩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識,為環保和我們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兩種碳的氧化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通過化學實驗及其分析,使學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過對比和實驗,使學生掌握CO的主要性質。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CO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初步提高學生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技能;初步培養學生毒氣處理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對CO化學性質實驗的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體驗成功,培養化學學習興趣;通過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現象,對中毒機理進行微觀分析,揭示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CO的全面認識過程,初步訓練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分析問題的科學態度;強化使用毒氣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是高中學習的重要生長點。一氧化碳的性質不難理解,又有氫氣、二氧化碳的性質作對比、鋪墊,學習難度不大,有利于學生探究。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此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一氧化碳是學生初中學習的第一個有毒物質,是典型的環保素材、自我保護素材。對一氧化碳的學習,既可滿足九年義務教育對知識普及的要求,同時又可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環保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教材的'位置看,是從學生的知識貯備、能力水平分析,還是從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出發,一氧化碳的學習作為探究性學習,內容、難度均適合,是高中學習的生長點。
課堂引入指導:
法一:通過介紹煤氣中毒,及其危害的新聞實例引入。突出認識——實驗——應用(預防煤氣中毒)的學習活動。
法二:將小老鼠放入盛滿一氧化碳的鐘罩內,觀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講解煤氣中毒原理及救護方法,實際救護小老鼠。從興趣出發,學習一氧化碳性質。
法三:單刀直入,碳有兩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異,推測性質,引入實驗。
知識講解指導:
1.以實驗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一可燃性,其二還原性),特性(劇毒性)。
2.講解應條理化,有層次。
3.注意對比氫氣性質與一氧化碳性質的異同。
教學建議
。1) 突出實驗教學的功能
實驗設計是探究學習中的一種重要驗證方式。本節課應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功能,在學生提出假設后,通過設計實驗方案、論證方案及實施驗證,以形成知識。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識、應用知識、驗證假設、訓練思維。
。2)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原則
無論在課的設計上 ,還是在課的組織上,都應十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樂在其中。學生在上課時,興趣較高,積極參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和創造力。
。3)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中
在一氧化碳教學中應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學生僅僅認識CO有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CO其它性質,并引導學生分析CO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的、全面的認識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4)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思考題,整合知識和能力。高質量的思考題,不僅能將課堂教學向外延伸,而且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節課留的思考題(CO還原Fe2O3),有三個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導復習CO的化學性質。其二是應用CO的化學性質。其三是整合實驗裝置。將可燃性實驗、還原性實驗、尾氣的處理實驗整合起來,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不僅是實驗的整合,更是知識和能力的整合。
課程結束指導:
1.布置學生小結一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再分別與氫氣、木炭等進行對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為內容,進行討論,著重在如何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處理措施。
3.辯證認識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學設計方案
一氧化碳的性質:
從CO和的化學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個氧原子。由于分子構成的不同,兩者的性質有很大的差別。(結構決定性質)。
【指導閱讀】 閱讀97頁第1自然段(注意與物理性質的比較)。
1.物理性質:CO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提問:制取CO氣體時應如何收集?
歸納:不宜用排空氣法收集,因CO的密度與空氣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劇毒。應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學性質: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現象:發出藍色火焰、放熱。
特別指出: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提問:為什么要驗純?怎樣驗純?
明確:若CO不純,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因CO的爆炸極限是12.5%~74%。驗純的方法同氫氣的驗純。
講述:煤爐里煤層上方的藍色火焰就是CO在燃燒時所產生的。(引導學生看圖課本第97頁5-22)。水煤氣是CO和的混合氣。
引導回憶:不僅能與氧氣反應,還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氫氣還原氧化銅。
設問:CO是否也能奪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導學生思考:①實驗的儀器、藥品有哪些?②課本上圖5-23、圖5-13、圖5-18有什么明顯區別?③主要操作步驟有哪些?
要求學生觀察:①玻璃管中發生了什么變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產生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分析有關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歸納并出示小黑板:
藥品:CO、CuO、溶液。
儀器:鐵架臺、玻璃管、單孔橡皮塞、雙孔橡皮塞、酒精燈、導管、細口瓶、氣球。
步驟:
、傧韧ㄒ粫䞍篊O氣體;(為什么?)
、邳c燃酒精燈加熱;
、弁V辜訜幔
④處理收集到的尾氣。
現象:玻璃管中黑色固體變為光亮的紅色固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CO使CuO還原成Cu,同時生成。在該反應中,CO是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
(2)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強調:
、貱O必須干燥、純凈。這樣有利于反應的進行,也避免了實驗事故的發生。
②增加尾氣收集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因從導管進入細口瓶的氣體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許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畚矚獾奶幚矸椒ú皇俏ㄒ坏,課本99頁圖給出了處理尾氣的另一種方法。
提問:還原CuO、C還原CuO、CO不原CuO,三個反應有何異同點?
歸納:①反應CuO中均為氧化劑,、C、CO分別作還原劑。②前兩個反應屬置換反應,最后一個不是。
討論: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質決定用途)
歸納并板書:
① 作氣體燃料;
、 作冶金工業上的還原劑。
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討論:如何實現CO和CO2之間的相互轉變?
歸納并板書:與CO之間的互相轉變。
提問:煤氣中毒是怎么回事?
講解:煤氣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氣中毒就是CO中毒。因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的輸氧功能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體內缺氧,產生頭痛、昏迷,嚴重時發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劇毒!!使用時必須注意安全。
討論:如何防止CO中毒?
講解:使用時應注意通風、排氣。在液化煤氣中添加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能幫助人們判斷是否發生了煤氣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發生。
提問:空氣中有無CO氣體呢?如果有,會產生怎樣的危害性?
閱讀:99頁中間部分。
明確:①空氣中氣體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來自汽車排放的尾氣等。③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4.CO對空氣的污染。
CO危害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有很多人為的因素。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初三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比較,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過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過比較,歸納實驗室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4.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型:新授課(學生實驗探究活動課)
教學方法:分組實驗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我們前面探究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今天我們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請同學們把昨天發的探究方案拿出來。
同學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參考信息。
1.探究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探究方案”中各組實驗操作時具體的裝置:(可用自薦儀器,也可選用桌上給定的某些儀器。注:學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給定有哪些具體儀器。)
每組桌上均有的儀器:玻璃導管、橡皮管、集氣瓶、玻璃片、水槽
每組桌上提供的不同儀器分別為:
第一組:燒杯、過濾漏斗
第二組:燒杯、破試管、銅絲、單孔橡皮塞
第三組:U型管、單孔橡皮塞、鐵架臺(帶鐵夾)、橡皮塞
第四組:平底燒瓶、單孔橡皮塞
第五組:錐形瓶、雙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組:試管,單口橡皮賽、鐵架臺(帶鐵夾)
第七組:錐形瓶、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
第八組:錐形瓶.單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組:帶支管的'燒瓶、橡皮塞
第十組:錐形瓶、單孔橡皮塞
3.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實踐操作──制備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驗證氣體是二氧化碳。
同學交流展示本組實驗裝置,討論實驗成敗原因,并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
比較實驗室制取氧氣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同學與小組評價自己所設計和開展實驗的情況,與同學合作進一步完善所設計的試驗。寫出實驗探究報告。
附: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實踐”報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組 組長 組內成員 探究時間
一、探究時參考信息
1.碳酸鈉(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鹽均能與稀鹽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質信息:(從生活經驗和已有事實推測)
。1)把燃燒的木條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條 ,說明 。
。2)打開汽水瓶蓋可觀察到 ,這個事實說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3)向石灰水中吹氣,現象為 ,說明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C(OH)2]反應。
3.銅與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應。
4.在標準狀況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為 1.977 g/L,空氣密度為 1.293 g/L。
二、探究內客
1.探究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點比較反應速度快慢)
可供選擇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鈣粉末(CaCO3)、碳酸鈉粉末(Na2CO3)、稀鹽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晒┻x擇的儀器有:點滴板(或自制點滴板或試管)、膠頭滴管、藥匙。
步驟(可以用圖式表示):
觀察記錄:
結論:
2.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1)從下列給定的儀器(也可以從其他未給出的儀器)中選擇適當儀器,以小組為單位,你們能設計幾組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畫出它們的簡圖。并比較幾組裝置的優缺點,交流這樣設計的理由。
設計的幾組裝置為:(可用裝置圖表示)
(2)用自制儀器或代用品或其他儀器設計的裝置:
。3)實驗操作時實際采用的裝置:
3.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實踐操作──制備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
。2)驗滿方法:
4.證氣體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現象為:
5 同學交流展示本組實驗裝置,討論實驗成敗原因,并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
6.比較實驗室制取氧氣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學教案4
第一節酸及其性質
教學目標:
1.掌握鹽酸、硫酸的化學性質及有關的化學方程式,掌握其性質和用途。
2.理解復分解反應。
3.了解酸堿指示劑、濃硫酸的特性及稀釋。
4.通過展示樣品及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重點: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難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用品:
純凈濃鹽酸、工業濃鹽酸、稀鹽酸、NaOH溶液、Zn粒、鐵絲段、銹鐵釘、Cu(OH)2、CuO、AgNO3溶液、濃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濃HNO3、稀HNO3、石蕊試液、酚酞試液、水、玻璃棒、試管架、試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總第1課時)
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為H+,決定它們必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但因酸根離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與個性的并存。我們分別學習幾種常見的、重要的酸。
【提問】什么叫酸?寫出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方程式
【板書】一、鹽酸(HCl)鹽酸是氯化氫的水溶液。
【演示】濃鹽酸的物理性質:展示純凈濃鹽酸和工業鹽酸各一瓶,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其色、態、聞氣味(注意煽風聞味)。待學生觀察后,請一個學生回答濃鹽酸的顏色、狀態、氣味。
【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學生思考、師生互動、教師歸納:
1.瓶口的白霧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說明濃鹽酸具有什么性質?
2.如何保存濃鹽酸?敞口放置后的濃鹽酸質量和溶質的質量分數有何改變?
【板書】1.鹽酸的物理性質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液體;有揮發性,常用濃鹽酸密度1.19g/cm3,HCl的質量分數37%左右。
煙與霧的區別。煙是固體小顆粒,霧為液體小液滴。
二、硫酸(H2SO4)
展示濃H2SO4樣品(請學生回答色、嗅、態)
【板書】1.濃H2SO4
(1)物理性質:無色、粘稠、油狀液體,難揮發,高沸點(338℃)。常見濃H2SO4密度1.84g
/cm3、H2SO4的質量分數是98%。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教師演示實驗,“濃硫酸特性的有關實驗”請學生回答濃H2SO4具有哪些特性?
[講解]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
濃H2SO4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氣體的干燥劑。
脫水性:即按水的組成從有機物中奪取氫、氧元素。紙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屬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脫水成碳。
濃H2SO4和金屬反應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產物,表現出強氧化性。
【板書】濃硫酸的特性
、購娧趸浴c金屬反應不放出H2
②吸水性——可作氣體干燥劑
③脫水性——如使蔗糖變黑
【思考】
1.如果不慎將濃H2SO4濺到皮膚或衣服上如何處理?
2.長期敞口放置濃H2SO4質量如何改變?
【提問】實驗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將濃硫酸稀釋呢?
實驗“稀釋濃硫酸”(可請同學用手接觸燒杯外壁)。
濃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熱。
【提問】為什么切不可將水倒入濃H2SO4中?(請同學參考課有關內容回答)
【板書】(3)濃H2SO4的稀釋:酸入水、沿內壁、慢慢攪動。
【小結】濃H2SO4的物理性質及特性。
練習:
第二課時(總第2課時)
一、引入
二、【板書】1.酸的化學性質
(1)酸與指示劑作用
【演示】實驗“指示劑與酸、堿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實驗后,總結酸堿指示劑的概念,要求學生記住并能準確敘述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溶液、堿溶液中所顯示的顏色。
【板書】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里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
(2)酸與金屬的反應生成鹽和氫氣。
【演示】酸與鋅粒、鐵絲反應。
[問題]反應現象如何?寫出化學方程式
Zn+2HCl=ZnCl2+H2↑(置換反應)Fe+2HCl=FeCl2+H2↑(置換反應)
氯化亞鐵(Fe為+2價)
Zn+H2SO4=ZnSO4+H2↑(置換反應)Fe+H2SO4=FeSO4+H2↑(置換反應)
。蛩醽嗚F)
現象:金屬溶于酸,同時產生大量氣體。
【練習】Mg、Al與鹽酸的反應。
【板書】金屬+酸→鹽(氯化物)+H2↑
(3)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演示】實驗“鹽酸與生銹的鐵釘反應”請學生回答現象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紅色)溶(黃色)
【思考】1.鐵的化合價有無變化?鐵與鹽酸及氧化鐵與鹽酸的反應中,鐵元素的價態是如何變化的?
2.鹽酸為何可以除去鐵銹?(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試管加少許水振蕩,然后再加少量鹽酸)
CuO+H2SO4=CuSO4+H2O
不溶(黑色)溶(藍綠色)
現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藍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現象:鐵銹溶解、溶液呈黃色。
【練習】MgO、Al2O3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能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叫堿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一般為金屬氧化物。
【板書】金屬(堿性)氧化物+酸→鹽+水
三、作業
第三課時(總第3課時)
一、引入
二、新課教學:酸的化學性質
(4)酸與堿的反應
【演示】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后加鹽酸振蕩。
【演示】實驗,在盛少量Cu(OH)2的試管中加適量水,振蕩,觀察現象,然后再加適量鹽酸(鹽酸濃度稍大或加熱),再觀察發生的變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藍色)溶(藍綠色)
Cu(OH)2+H2SO4=CuSO4+2H2O
現象:Cu(OH)2溶解,溶液呈藍色。
分析反應的書寫規律。
【練習】寫出氫氧化鉀、氫氧化鎂、氫氧化鋁(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酸+堿→鹽+水(中和反應)
[講解]以上反應是因為酸電離出的H+所表現的性質。
(5)酸與鹽的反應
【演示】實驗“鹽酸與硝酸銀反應”,請一位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AgCl↓: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BaC12+H2SO4=BaSO4↓+2HCl(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
在盛少量Na2SO4的試管中;加幾滴BaCl2溶液和幾滴稀H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小結】此反應用于檢驗(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鹽。
【思考】
1.如何鑒別鹽酸和硝酸?
【小結】鹽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與AgNO3反應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應檢驗鹽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書】酸+鹽→新酸+新鹽
【小結】學生按板書敘述總結出酸的性質,引導學生分析酸與Cu(OH)2(堿)、AgNO3(鹽)反應時化學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板書】3.復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復分解反應。
通式:AB+CD=AD+CB
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復分解反應一般要在溶液中進行。復分解反應條件應從兩方面去考慮。對反應物而言,酸和堿中只要有一個是溶液,鹽和堿、鹽和鹽的反應要求二者均為溶液才能發生反應。對生成物而言,交換離子后,生成難電離的物質,如生成水或氣體、沉淀,三者有其一,反應即可發生。此條件可概括為幾句順口溜:復分解,要發生,溶液當中來進行,生成水、氣或沉淀,交換成份價不變。
【思考歸納】我們學習過中哪幾種基本反應類型?請用通式加以表示。
練習:學生舉例,教師指正講解
[歸納]稀H2SO4和鹽酸一樣也能電離出H和酸根離子,其化學性質相似。
三、作業
第二節堿及其性質
教學目標:
1.掌握堿的化學性質及有關的化學方程式,掌握其性質和用途。
2.進一步理解復分解反應。
3.通過展示樣品及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重點難點: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是重點,堿和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難點。教學方法:實驗探討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用品:
儀器:試管、鑷子、表面皿、平底燒瓶、滴管、單孔塞、玻璃管。
藥品:氫氧化鈉固體、石蕊試液、酚酞試液、氯化鐵溶液、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其它:小氣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總第4課時)
一、引入:
堿有哪些性質呢?今天我們學習氫氧化鈉這種常見的堿。回憶、回答堿的概念,寫出電離方程式。
二、新課
[演示實驗]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將少量氫氧化鈉分別放在幾個表面皿上,給各組學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其色態,在空氣中放置一會兒,固體氫氧化鈉表面的變化;再將其中的一塊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試管里振蕩,并讓學生觸摸管外壁溫度的變化。從感性上認識氫氧化鈉物理性質,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小結]指導學生小結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氫氧化鈉(NaOH)
俗稱:燒堿、火堿、苛性鈉
。ㄒ唬┪锢硇再|
[問題討論]根據氫氧化鈉易潮解的性質,你能想到它有什么用途?
思考、討論:氫氧化鈉可干燥某些氣體。
。ǘ┗瘜W性質
1.NaOH溶液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指導學生做氫氧化鈉溶液與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反應的實驗。
2.氫氧化鈉與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現象?是哪類物質間的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
現象:白色沉淀生成;是堿與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Ca(OH)2+CO2=CaCO3↓+H2O
那么,NaOH能否與CO2反應呢?請同學們觀察實驗,并思考實驗現象中的道理。
初三化學教案5
一、教學理念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并培養學生探索的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使得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并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認識和感知化學學習的奧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過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浸過石蕊溶液的小花來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穩定性。
四、教學策略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和了解過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因此教師在引入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外,還可以避免重復與羅嗦。
2.教材首先介紹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然后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在講解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就直接告訴學生。而在課題3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為了使這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師配合課本120頁的習題4設計了一個學生探究活動──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質進行實驗設計。
3.對本課題的兩個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各有側重:探究活動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和可溶于水,把重點放在了實驗的設計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有關問題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回到家里繼續進行實驗求證;探究活動2: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則更側重了實驗的實施過程和對有關現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結論等,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兩個實驗探究活動都鋪設了巧妙的階梯:對探究活動1采用了先演示實驗后給出提示的方法,對探究活動2則采用了填寫表格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的準備:CAI多媒體課件、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階梯蠟燭、火柴、小燒杯(裝水)等。
2.學生分組實驗的用品準備:大試管、單孔橡皮塞、導氣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膠導管、藥匙、酒精燈、小木條、火柴、集氣瓶(2個)、玻璃片(2片)、小燒杯、鑷子、浸過石蕊試液的小花(每小組4朵)、稀鹽酸、醋酸等。
3.學生準備:分好四人合作的學習小組并復習學過的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引入:同學們在前面已經陸續的接觸、學習過二氧化碳這種物質,你能歸納出它的性質么? 投影并歸納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 學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避免了重復與羅嗦,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重點更為突出。 |
講解: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學生抄寫、記憶 | 對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強調。 |
提問:你們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質中,哪些是已經做過實驗親自驗證并非常確定的,哪些只是由別人告訴你的? |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時從老師口中獲知。 |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創新。 |
演示實驗: 實驗1.用二氧化碳傾倒階梯上的蠟燭 實驗2.在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倒入少量水 實驗前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實驗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這說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質。 | 學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會熄滅,而且是下面的先熄滅上面的后熄滅2.軟塑料瓶會變扁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回答: 實驗1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實驗2說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 這兩個實驗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較多,耗時較長且實驗的成功率較低,所以宜由老師演示能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 |
提問:根據上述兩個實驗的設計意圖,你們還能設計一些其他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可溶于水么? 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進行實驗設計。 | 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通過小組的合作,互相啟迪、互相補充、并完善自己的設計。 |
讓學生講述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并引導其他學生去評價這些設計。 | 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和準備如何實施,并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想。 | 通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設計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學生初步學會評價和改進實驗設計;通過贊美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講解:今天老師還補充一個二氧化碳的性質就是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但它們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們去進行實驗探究。 投影并講解:石蕊是一種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堿性環境下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 學生實驗:把浸過石蕊試液的4朵小花分別進行實驗對比:(1)噴醋酸(2)噴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4)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關實驗現象并獲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該酸性物質不穩定,受熱很容易分解。 |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興趣。 |
講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的化學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 學生抄寫、記憶 | |
投影:根據本課的有關知識點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習題來進行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 學生思考、討論 | 使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懂得運用有關的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
布置作業:家庭小實驗: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實施,把實驗的結果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 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心得和體會,對化學的學習也就更有興趣。 |
附:學生學習資料
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課時)
課堂小探究
1.請你根據課本p114頁實驗6-5和實驗6-6的構想,設計一些實驗來證明:(可畫圖)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據四朵浸有石蕊試液的小花在不同條件下顏色的變化,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生成物
Ⅰ | Ⅱ | Ⅲ | Ⅳ | |
現 象 | ||||
分 析 | ||||
結 論 |
生活事例鏈接
1.北方的農村,許多人家里都設有地窖用來貯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氣體,因此,人們在進入地窖之前,往往會做一個“燈火實驗”:就是把燃著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證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氣體,不宜進入;當看到 ,證明里面的 氣體較少,可以進去。
2.為了讓用石灰漿抹的墻壁快點干燥,人們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這是為什么?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變潮濕了?
3.在意大利有一個奇怪的山洞,人稱“死狗洞”。人如果牽著一只狗進去的話,狗很快就會昏迷,但人卻安然無恙,你能猜想這是為什么嗎?
課后小探究
家庭小實驗:請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來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并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6
一、 設計思路
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學生們在生活中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有關空氣的知識,因此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是什么”不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都知道氧氣的發現在化學史和科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推翻了錯誤的燃素學說,給整個化學領域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因為研究過程中的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因此“空氣”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提供一種化學情境,使學生開始了解化學的歷史以及化學作為一個學科的意義,了解科學探索的過程,同時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學思維方式、實驗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學習這些比知識更鮮活的經驗。
本節課的設計思想是在科學史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探究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性、實用性、創造性三元思維,同時了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過程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教學流程是:
溫故知新,了解空氣重走科學路,探究空氣組成的歷史對空氣組成的實驗設計實踐上升為理論
探究是指利用豐富的史料,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初步認識到科學家的實驗模式,提出問題和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體會科學的探究過程,并能夠模仿此過程完成自己對空氣組成的探究實驗、做出報告。
二、教案
課題 | 空氣的組成 | 授課人 | 學校 | |||||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研究空氣的實驗和自主設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性質,掌握空氣的組成 。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對比不同科學家對空氣的研究,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思想并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的設計方法、驗證實驗的設計方法以及比較、分類、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在化學中的應用,并通過設計實驗驗證空氣的組成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人類對事物的曲折的認知過程,認識到科學發現是經過艱難的`探索的、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培養從前人經驗中獲得知識、方法和經驗教訓的興趣和愿望,體會科學發展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 |||||||
重點和難點 | 1.通過分析、對比不同科學家對空氣的研究,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思想并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2. 應用前人的經驗,設計實驗驗證空氣的組成。 | |||||||
教學方法 | 情境教學法、“探究的探究”教學法、實驗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 | |||||||
儀器、藥品 | 集氣瓶、橡膠塞、燃燒匙、燒杯、導氣管、止水夾、火柴、氣球、塑料瓶、試管、水杯、紙團;木炭、硫磺、紅磷、鐵絲、蠟燭等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導入 溫故知新,了解空氣。 情境:錄象《人與自然》片段 問題:我們知道 沒有空氣就沒有人類,也沒有生機勃勃的地球,請大家說說你所認識的空氣 小結:(板書) 1. 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 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講故事:我們對于空氣已經了如指掌了,現在我給大家講一個笑話。 一位化學老師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談氧氣的發現。這位老師說:“氧氣是在18世紀才被發現的……”老師的朋友說:“既然這樣,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問題:大家為什么覺得這位老師的朋友很可笑呢? 過渡: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關于空氣的這點看起來很簡單的知識,但事實上是經過許多科學家經過幾百年的研究才獲得的。 | 發言: 1. 1.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氧氣占1/5 2.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議論:空氣原本就存在,只是人們沒發現,而不是人們沒發現之前,空氣就不存在。 | 使用頭腦風暴法調動學生回憶已有的有關空氣的知識,擴充學生對于空氣組成和性質的知識。 | ||||||
重走科學路,空探究氣組成的歷史 情境:動畫《拉瓦錫的實驗》(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閉容器里連續加熱12天,發現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粉末,同時容器里的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氣體,發現這部分氣體既不能供給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燒。 拉瓦錫又把紅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容器內加強熱,得到了汞和可供給呼吸、可助燃的氣體。 通過這些實驗,拉瓦錫得出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問題:“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是否只有拉瓦錫在研究空氣,并且在十二天之內就研究成功了呢? | 閱讀資料,組內討論,分別匯報本組的想法和結論,并相互補充。分析并推測出表格空白的地方應該填寫什么?(見表1) | 通過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學家實驗的細節,探究其中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通過對科學史的研究,了解化學的生動具體的創造過程認識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過實踐 認識 到實踐,多次反復甚至多次失敗,最后才得出的結果。 | ||||||
表1: | ||||||||
講解:同學們對科學家的研究都進行了自己的評價,并從科學家的實驗中獲得了一些啟示和結論,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科學家們分別從自己的實驗中獲得了什么,以及科學史對他們的評價。 投影:如表2 | 觀看投影,對比自己與科學家的結論。 | |||||||
表2 | ||||||||
學生對空氣組成的實驗探究。 問題:我們回顧了空氣探索的艱難,F在請大家想想拉瓦錫比其他人高明在什么地方?在探索空氣的過程中最艱難的是什么? 小結:(板書) 1.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是純凈物。純凈物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氧氣O2,氮氣N2 2.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生反應,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質。如空氣。 鼓勁:同學們是否想自己親自來探索一下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 情境: 設計實驗 1、證明空氣的存在;2、確定空氣的組成。 集氣瓶、橡膠塞、燃燒匙、燒杯、導氣管、止水夾、火柴、氣球、塑料瓶、試管、水杯、紙團;木炭、硫磺、紅磷、鐵絲、蠟燭(若需其他儀器和藥品,請提出) | 發言:拉瓦錫的高明在于做了一個逆向實驗,證明了氧化x分解的氣體存在于空氣中,還在于他總結了前人的所有了發現,而且測定了準確組成——氧氣占空氣大約1/5。(教師:也就是說其他人所進行的測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錫進行的是定量的測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發言:拉瓦錫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氣“只有一種氣體”組成,不相信燃素學說,這應該是探索空氣中最艱難的。(教師:也就是說空氣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研究的關鍵) 分小組討論方案: 1、塑料瓶口上套氣球,捏塑料瓶,氣球鼓 2、試管連接單孔塞和導氣管,導氣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試管,水槽中有氣泡。 3、團一個紙團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紙不濕 梅猷的實驗,提示學生選擇儀器,并組裝。 盧瑟福的實驗,提示學生選擇白磷作為將氧氣消耗完全的藥品,但教師沒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組有不同的選擇。 實驗:檢驗自己的設計 | 應用從科學史中所獲得的啟示解決問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實用思維。 | ||||||
學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 問題:1、我們的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不等于1/5? 2、剩余的氣體是否都是氮氣? 3、實驗中空氣表現出了哪些性質,是哪種物質的性質? | 作業1:完成空氣存在和組成的探究報告 作業2:設計實驗研究氮氣和氧氣的性質,并推測氮氣和氧氣的性質,根據氮氣和氧氣的性質得出用途。 作業3:科學家們發現土衛六與40億年前的地球很相似,土衛六也擁有大氣,如果你是科學家,打算怎樣研究土衛六的大氣? | 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分析思維。 將學習到的經驗應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為學生的創造提供空間。 | ||||||
板書設計 課題1 空氣 一、空氣 1. 性質: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難溶于水的氣體。 2.組成: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3.純凈物和混合物 (1)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是純凈物。純凈物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氧氣O2,氮氣N2 (2)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生反應,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質。如空氣。 |
初三化學教案7
,又可生成CO ,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質,是內因,而‘O2充足與O2不充足’是一個外在條件,是外因!皟纫蚴歉鶕,外因是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學生的回答
聯系生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還原性
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與氧化物(氧化銅)反應,即碳能否奪得氧化銅中的氧呢?
討論,猜想
實驗探究的步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對猜想提出假設
1.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2↑
2.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
3.碳與氧化銅不反應。
從問題出發進行大膽地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思維探究
1.實驗設計:
(1)實驗裝置(根據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
反應裝置與實驗室制氧氣裝置相同。
(2)檢驗產物(CO、CO2)
CO2——石灰水;CO——點燃。
實驗裝置如下(圖一)
1.C與CuO均為固體,C在常溫下穩定,此反應應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所以應選擇與實驗室制氧氣裝置類似。
2.檢驗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CO可用點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顏色。
探究實驗裝置
上圖有不足之處嗎?
(圖二)
很多學生發現試管口應堵棉花,當看到老師提供的'儀器時時會選擇如圖二的裝置。
培養學生動腦通過實驗探究科學知識的意識。
(3)操作步驟
讓學生自己通過所學氧氣制取的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教師評價總結并點播
①氣密性檢驗
②裝藥
③如圖連接固定
④打開止水夾,點燃酒精燈加熱(觀察現象)
⑤實驗結束——關閉止水夾,同時停止加熱。
操作步驟:
①氣密性檢驗
②裝藥
③如圖連接固定
④打開止水夾,點燃酒精燈加熱(觀察現象)
⑤實驗結束——關閉止水夾,同時停止加熱。
培養學生動腦通過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實驗探究
根據提出假設的依據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實驗論證,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
小組合作完成
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
現象:黑粉末逐漸呈紅熱狀態,有無色氣體產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則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尖嘴處所出氣體不能燃燒,冷卻后,試管內留有光亮的紫紅色固體。
對各種假設進行論證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良品質。
3.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過實驗驗證了哪一條假設是正確的?
3.碳與氧化銅反應
C + 2CuO △ 2Cu +
初三化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化學式進行計算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關化學式的相關計算。
2.通過不純物中有關化學式計算的分析,讓學生學會理清復雜計算的思路。
3.通過計算的體驗,總結一些規律和計算技巧。
一、有關化合物化學式的簡單計算
【基礎知識回顧】
引導學生分析:根據化學式,從量的角度可以進行哪些簡單計算
【小結】1.相對分子質量2.物質中某種元素化合價3.一個分子中各個原子個數比4.物質中各種元素間質量比5.物質中某種元素的質量分數。
【鞏固練習】
1.有關尿素[CO(NH2)2]的說法正確的是A.尿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氫四種原子的個數比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氫四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質量分數算式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災對我國南方的電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種融雪劑含有Na2SiO3(硅酸鈉),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價是()
A.+1B.+2C.+3D.+4
3.紅寶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請你根據上面幾個方面對Al2O3進行快速的計算。(已知:相對原子質量Al-27,O-16)
【引導學生思考】利用①相對分子質量、②物質中某種元素化合價、.③一個分子中各個原子個數比、④物質中各種元素間質量比、⑤物質中某種元素的質量分數等數據,能否求算化學式呢?
二、求算化學式的相關計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奧運會"祥云"火炬載著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友誼,開始了全球傳遞。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結構模型如右圖),則丙烷的化學式是。
例2.當前高效能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產生能量的效率高達33%.已知砷化鎵中,As元素化合價為-3價,則Ga元素的化合價為+3,則砷化鎵的'化學式是為。
例3.某鐵的氧化物常用來作錄音磁帶和電訊器材的原材料。實驗測得該氧化物中鐵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21:8,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鐵的氧化物常用來作錄音磁帶和電訊器材的原材料。實驗測得該氧化物中鐵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21:8,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A.FeOB.Fe2O3C.Fe3O4D.Fe(OH)3
初三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后通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么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硅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么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后減少更快、夏天濕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么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布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進100 mL量筒里,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 mL?
生:不滿了。
師:那么說明什么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占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說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為什么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為什么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為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說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學生稍作討論并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么意義呢?我認為學習了這些知識后,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里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說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結合教材的圖3-11、圖3-12、圖3-13,推斷在上述變化中誰變?誰不變?(穿插演示:把硬紙板做的水分子模型進行分解,多媒體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氣的過程。)
(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ń處熃o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并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于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梢,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ń處熀唵慰偨Y本節課內容,布置課后作業。)
【教后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通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通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于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②這一課題中由于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后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系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了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復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初三化學教案10
重點難點:
重點:1.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初三化學教案:第五章金屬與礦物第一節金屬與金屬礦物。
2.含雜質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鐵的兩種合金。
3.鐵生銹的條件及防護。
4.石灰石的存在和檢驗;
5.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三種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
難點:1.鐵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
2.通過和已有化學知識的聯系、比較、理解并得出結論"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3.含雜質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4."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的演示實驗。
5.探究鐵生銹的條件。
6.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三種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及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7.碳酸鈣、氧化鈣、氫氧化鈣三種物質及對應的俗稱。
[知識結構]簡要地介紹有關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制備、存在和用途常識,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應注意:
、 密切聯系實際,圍繞金屬的性質、冶煉、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內容,引導學生從生產、生活中發現問題,獲取信息。
②指導學生運用化學用語描述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認識物質和化學反應的簡單分類。
、蹘椭鷮W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通過實驗,對實驗事實的歸納獲取相關的知識結論。
、茏⒁庖龑W生認識金屬的性質和用途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的觀念。
通過學習,使學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屬單質和化合物,又接觸了一些金屬及礦物的知識;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內容比較完整,另一方面因為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為今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堿、鹽等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的學習作準備。
第一節 金屬與金屬礦物
教材分析:
從金屬和氧氣、水、稀硫酸的作用,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特點。鋁、鐵跟硫酸的反應是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這樣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學習目標:
1、初步比較常見金屬的活潑性的強弱,為今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打下基礎。
2、了解金屬的物理特征,能區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
3、知道常見的金屬與氧氣、酸溶液的反應,鐵與硫酸銅之間的反應,置換反應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見金屬礦物(鐵礦、鋁礦等)的主要成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金屬性質的實驗探究,學習利用實驗認識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用途的觀念,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第五章金屬與礦物第一節金屬與金屬礦物》。
教學重點:
金屬化學性質的探究,置換反應的概念。
教學方法:
啟發式、探究式、引導式、講解式等。
教學過程
常見金屬化學性質的探究: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我們做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請回憶一下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化學反應方程式,F象:鐵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探究金屬物理性質時,除了課本上的探究實驗外,可以適當引導、補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鋼筋、在氧氣中燃燒的鐵絲、封防盜門的鐵皮,說明鐵具有延展性。鍋、鏟、勺的把柄為木材或塑料,家用電線、電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膠或塑料將金屬包裹起來,說明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根據金屬的物理性質來談金屬的.應用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適當的引導。
二、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學習化學性質時,可增加金屬鎂,引導學生觀察四種金屬(鎂、鋁、鐵和銅)與氧氣、酸反應的快慢,為今后學習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作準備。
做鐵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可適當補充我國古代濕法煉銅的歷史。
置換反應是一種重要的基本反應類型,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氧化反應結合起來學習,并強調氧化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
三、常見的金屬礦物
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與作用:金屬與金屬礦物,在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都有廣泛的用途,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不可分。本節從常見金屬的用途引入,通過金屬性質的探究性實驗,分析、歸納出金屬的性質。初步形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的觀點。通過對常見金屬性質的探究和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能準確表述有關信息。通過符合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屬礦物資源的價值,認識合理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
四、參考資料
1、金屬通?煞譃楹谏饘俸陀猩饘賰纱箢,黑色金屬包括鐵、錳和鉻以及它們的合金,主要是鐵碳合金(鋼鐵),有色金屬是指除去鐵、錳和鉻之外的所有金屬。
有色金屬大致上按其密度、價格、在地殼中的儲量和分布情況、被人們發現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為五大類:
、佥p有色金屬: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下的有色金屬,包括鋁、鎂、鈉、鉀、鈣、鍶、鋇。這類金屬共同點是:密度。0.53~4.5g/cm3),化學性質活潑,與氧、硫、碳和鹵素的化合物都相當穩定。
②重有色金屬: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上的有色金屬,其中有銅、鎳、鉛、鋅、鈷、錫、銻、汞、鎘、鉍等。
、圪F金屬:這類金屬包括金、銀和鉑族元素(鉑、銥、鋨、釕、鈀、銠。)由于它們對氧和其它試劑的穩定性,而且在地殼中含量少,開采和提取比較困難,故價格比一般金屬貴,因而得名貴金屬。它們的特點是密度大(10.4~22.4 g/cm3);熔點高(1189~3273K);化學性質穩定。
④準金屬:一般指硅、鍺、硒、碲、釙、砷、銻、硼、其物理化學性質介于金屬與非金屬之間。
、菹∮薪饘伲和ǔJ侵冈谧匀唤缰泻亢苌伲植枷∩、發現較晚,難以從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業上制備和應用較晚的金屬。這類金屬包括:鋰、銣、銫、鈹、鎢、鉬、鈦、鎵、銦、鉈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鈾元素。
金屬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大多數金屬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善于導電的金屬也善于導熱,按照導電和導熱能力由大到小的順序,將常見的幾種金屬排列如下:Ag Cu Au Al Zn Pt Sn Fe Pb Hg 。
金屬的延展性:金屬有延性,可以抽成細絲。例如最細的白金絲直徑不過(1/5000)mm。金屬又有展性,可以壓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
金屬的密度:鋰、鈉、鉀比水輕,大多數其它金屬密度較大。
金屬的硬度:金屬的硬度一般較大,但它們之間有很大差別。有的堅硬如鉻、鎢等;有些軟如蠟,可用小刀切割如鈉、鉀等。
金屬的熔點:金屬的熔點一般較高,但高低差別較大。最難熔的是鎢,最易熔的是汞和銫、鎵。汞在常溫下是液體,銫和鎵在手上受熱就能熔化。
2、金屬之最
展性最強的金屬--金。 延性最好的金屬--鉑。 導電性性最強的金屬--銀。
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鋁。 熔點最
初三化學教案11
【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會分析水的電解實驗。
2.理解并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點難點】
1.水的電解實驗
2.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說明】
1.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本第三單元課題1,努力識記概念,然后合起課本,獨立完成學案(展示時要求脫稿)
2.自學完后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將實驗部分完成
3.將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學案中出現的問題用紅筆標注,以備集中討論解決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維系需要水,各種生物體內都含有水,你能你說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質?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有一種元素組成的嗎?
【自學指導】
一、結合課本P46-47回答下列問題
1.水的電解實驗:
實驗現象①通電后,兩極上都有_________;
、谂c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氣體體積____,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___,體積比大約是____。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產物檢驗①正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證明是_____;
②負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實驗結論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組成的;②化學變化前后________不變。
2.思考與討論:
(1)實驗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什么?
(2)實驗開始時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大于2:1,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識鏈接:
氫氣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_______。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____火焰,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煊幸欢靠諝饣蜓鯕獾臍錃庥雒骰饡l生爆炸,點燃氫氣前必須_____________,試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靠近火焰,移開拇指,發出____________表明氫氣不純,聲音_____表示氫氣較純。
初三化學教案12
第三章 糖類 蛋白質
教學目的要求: 1. 使學生掌握糖類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纖維素的組成和重要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和跟烴烴的衍生物的關系.
2. 使學生掌握蛋白質的基本性質,掌握氨基酸的兩性和了解多肽和肽鍵的初步知識,認識蛋白質是生命現象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3. 使學生了解糖類 蛋白質(包括酶)在工農業生產 日常生活的廣泛用途以及在現代化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意義.
4.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 蔗糖 淀粉 蛋白質的鑒別方法.
第一節 單糖
目的要求: 1. 使學生了解糖類的組成和分類.
2. 使學生掌握葡萄糖的結構簡式和重要性質,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3. 使學生了解果糖的性質和它在結構上跟葡萄糖的`差別.
教學重點: 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教學方法: 引導和啟發和實驗驗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質屬于糖?
[學生討論]
[講解] 糖類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經用一個通式來表示: Cn(H2O)m;這是因為在最初發現的糖類都是有C、H、O三種元素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個數比恰好是2:1.當時就誤認為糖是由碳和水組成的化合物. 現在還一直在沿用這種叫法,通式并不反映結構: H和O 并不是以結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通式的應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 乙酸 乳酸等
[設問] 如何給糖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呢?
[板書] 糖類: 從結構上看,它一般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們的物質.
[板書] 糖的分類: 單糖 低聚糖 多糖
[過渡] 在單糖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 下面我們有重點的學習葡萄糖以及簡單了解其它單糖.
[板書] 一 . 葡萄糖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
物理性質: 白色晶體 溶于水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簡式: CH2O (30)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O
或CH2OH(CHOH)4CHO (CHOH)4
CH2OH
化學性質:
還原反應:氧化反應: 與新制Cu(OH)2作用銀鏡反應
CH2OH-(CHOH)4-CHO + 2[Ag(NH3)2]+ 2OH- CH2OH-(CHOH)4-COO- + NH4+
+ 2Ag + H2O + 3NH3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Cu2O + H2O
與氧氣反應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酯化反應: 與乙酸 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導] 讓學生學會寫復雜的反應方程式.
制法: 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劑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用途
營養物質: C6H12O6 (s)+ 6O2(g) 6CO2(g) + 6H2O(l) + 2804kJ
醫療 糖果 制鏡和熱水瓶膽鍍銀
二 . 果糖
分子式: C6H12O6 (與葡萄糖同分異構) 式量180
存在水果 蜂蜜 比蔗糖甜
純凈的果糖是白色晶體,通常是粘稠的液體,易溶于水.
結構簡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羥基酮)
化學性質: 可以發生銀鏡反應!
三 . 核糖
CH2OH-CHOH-CHOH-CHOH-CHO (核糖)
CH2OH-CHOH-CHOH-CH2-CHO (脫氧核糖)
初三化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升華與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 、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心環境,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日常生活中實例的解釋,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觀察和討論法。
教具準備:試管和試管夾,碘,燒杯,酒精燈,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溫故激疑:
1、與學生一起回顧所學過的四種物態變化;仡檿r要用多媒體配合畫“固、夜、氣三角圖!
2、通過三角圖啟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圖中的“固”和“氣”之間加以“?”。
預想結果:(1)固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變嗎?
(2)如果能轉變,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
二、猜想假設:
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視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動向,必要時進行個別啟發。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把各種猜想都說出來。
預想結果:(1)有可能,固態變為氣態要吸熱,氣態變為固態要放熱.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熱也可能放熱,還可能既不吸熱也不放熱.
3、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實驗驗證。此過程要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和依靠實驗進行探究的學科學法教育。
三、設計實驗:
1、教師介紹實驗的器材。指出用來觀察的物質是碘。
2、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教師巡回視察,必要時加以個別提示。
3、收集各組討論結果,組織全體學生一一考察分析,選出最優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處要注意強調以下幾點:試管加熱的正確方法、酒精燈的用法、觀察的重點、操作上的合作和實驗的安全。
預想結果:用酒精燈給試管中的碘加熱,注意觀察是否真的由固體直接變成了氣體,而后停止加熱再觀察氣體是否真的直接變為固體.
四、進行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視察、指導。
五、分析論證:
1、各組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看到的現象。
預想結果:加熱時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紫色的氣體而未看到液體的生成.撤去酒精燈后,紫色氣體逐漸腿去而在試管壁上出現了黑色固體小顆粒.
2、啟發學生歸納出結論并且把兩條結論進行板書,指出本節課的主題。
預想結果: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3、將三角圖補充完整。這里要激發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美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六、鞏固提高:
1、鞏固結論:全體學生一齊誦讀升華和凝華的`概念。此環節要求學生邊讀邊想。
2、應用知識: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讓學生說說有關升華和凝華的例子(可以是課本內的也可以是課本以外的),教師以放映幻燈片和穿插啟發來配合.學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師補充.
3、課堂小結:
(1)、學生自發談自己的收獲。盡量顧及到大面積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發言。
預想結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種物態變化,以及它們發生的必要條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關現象.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事實是檢驗結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師歸納總結。要從三方面小結。
板書設計:
4.4 升華與凝華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初三化學教案14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鐵的物理性質;
2、掌握鐵的化學性質(跟氧氣的氧化反應,跟鹽酸、稀硫酸和硫酸銅溶液的置換反應)。能夠分析比較鐵與鎂、鋅、銅等金屬的活動性大小,能夠判斷鐵分別與稀硫酸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溶液質量的變化。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初步知道鐵在潮濕空氣中生銹的主要原因及防銹的主要方法;
4、進一步學會對比、比較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和假設驗證探究的思維方式,辯證的認識外因條件對化學變化的影響;
5、參與試驗探究認識鐵的化學性質活動,觀察鐵生銹的'過程,體會動手試驗自己獲得鐵的性質的知識的成功愉悅,保持學習的興趣;
6、初步知道鋼鐵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運用和我國鋼鐵生產的發展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鐵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2.反應條件對反應結果的影響的認識。
教學模式:邊講邊實驗。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式。
教學過程:
引入:
展示課件1:《鋼鐵的廣泛應用》
鋼(steel)并不等于鐵(iron),人體里也含有鐵元素,組成血紅蛋白、細胞色素,人體含鐵元素約0.0004%。
一、鐵的物理性質
展示實物:電磁鐵中的鐵心、鐵片、鐵絲、鐵塊、彎曲鐵絲,磁鐵吸引鐵片。
學生觀察回答:銀白色金屬光澤、質軟、良好延展性、鐵能被磁鐵吸引。
閱讀教材P120:密度7.86g/cm3、熔點(M.P)1535℃、沸點(B.P)2750℃、電和熱的導體。
二、鐵的化學性質
回憶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演示實驗: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物質。
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3Fe+2O2Fe3O4
板書:1.鐵跟氧氣的反應
分析:3Fe+2O2Fe3O4氧化反應
討論:鐵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在純氧氣中劇烈燃燒。
設問:鐵在空氣中能否發生反應呢?(同學們經常可以看到鐵長期暴露在潮濕的空氣中會生銹,為什么?)
展示課件2:
先假設:①常溫下,鐵釘與氧氣發生反應生銹。
、诔叵,鐵釘與水發生反應生銹。
、鄢叵,鐵釘與氧氣、水等物質發生反應生銹。
演示探索實驗:
學生匯報觀察現象:
驗證:(3)試管鐵釘5天仍未見生銹假設①不成立。
(2)試管鐵釘5天仍未見明顯變化假設②不成立。
(1)試管中剛接觸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銹假設③成立。
閱讀P120,學生得出結論:
1、常溫下,在干燥的空氣中,純凈的鐵很難和氧氣發生反應。
2、常溫下,在潮濕的空氣中,鐵能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反應生成鐵銹。
展示課件3:
鐵生銹:主要是鐵鐵銹(主要成分是Fe2O3)
鐵銹(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銹,會加快生銹)。
解釋鋼鐵制品因生銹損失巨大,每年約占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追問:如何防止鐵制品生銹?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說明。
學生討論:由生銹的條件去分析,隔絕空氣和水……
展示課件4:鋼鐵的防銹
防銹:保持鐵制品表面的潔凈、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展示:歸納:
小結:
展示課件5:
(相同反應物,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2.鐵跟酸的反應:
學習實驗室制氫氣時,已經知道了鐵可以和稀硫酸或鹽酸反應產生氫氣。
學生實驗:向四支試管中分別放入鎂、鋅、鐵、銅四種金屬(已放在試管中),一、三組的同學分別加入3mL稀H2SO4,觀察現象,解釋原因。
二、四組的同學分別加入3mLHCl,觀察現象,解釋原因。
用手捂住鐵與硫酸反應的試管一會兒,并小心點燃產生的氣體。
展示課件6:結論
(1)鐵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可與鹽酸、稀硫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氯化亞鐵、硫酸亞鐵。
(2)四種金屬的活潑性:鎂、鋅的活潑性大于鐵,銅最不活潑。
展示課件7:練習一
(1)鐵絲與鹽酸反應中,鐵()進入溶液中,()從溶液中逸出。鐵絲取出后,質量(),溶液質量()。
3.鐵跟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學生實驗:向試管中放入小鐵釘(5根),加入3mL硫酸銅的溶液(或向硫酸銅溶液中放入鐵絲或小刀等)。
學生:
觀察、回答:
說明、解釋:鐵能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將銅置換出來。
Fe+CuSO4==FeSO4+Cu置換反應
討論:質量比5663.5
再次說明:鐵比銅活潑(鐵能將硫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而銅卻不能把硫酸亞鐵中的鐵置換出來)。
展示課件8:練習二
(2)鐵絲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被溶解進入溶液,()從溶液中被置換出來,覆蓋在()表面,使鐵絲的質量(),溶液質量()。
閱讀P121:古代“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師生小結: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氧化反應、置換反應等。
講述:相同物質的鐵與不同物質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生成的化合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不同,如果在潮濕空氣中生成鐵銹,主要成分是Fe2O3,鐵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鐵跟稀硫酸、硫酸銅溶液反應,均生成硫酸亞鐵,鐵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討論題:
(1)如右圖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試管中放入一根潔凈的鐵釘,請問:在a、b、c三處,哪一處最容易生銹?
(2)在托盤天平兩邊各放一只燒杯,調節到平衡,各注入相同質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邊燒杯中放入一塊鐵,右邊燒杯中放入同樣質量的鋅。鐵和鋅全部溶解,問:在溶解過程中至完全溶解后,天平的指針有何變化?為什么?
評價反饋題:(另附)
作業:
1.繼續觀察、研究“鋼鐵制品銹蝕條件的探索”,根據記錄的現象,進行分析,得出什么結論,對如何防銹提出建議。(2周后交)
2.P122(1)填在書上。(2)(3)(4)做在練習本上。
初三化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目標:
1.認識的真實存在及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的觀點來區別變化和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目標:
培養學生查閱、觀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由等粒子所構成,討論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F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是運動的及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的性質)。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知識?床灰娨裁恢瑢τ谒拇嬖趯W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 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擴散到水的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系。教學過程 中將學生實驗(氨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性質時,樹立起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大小不同和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的照片。
對于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性質不同?梢栽俜质钦f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的概念 初中數學,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運動,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物理生已學習了運動論的有關知識(是運動的,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運動狀態、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概念的建立及對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教學難點 :
對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初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化學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較晚接觸和學習的一門學科,由于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學習方法的差別,出現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很有興趣,也下功夫,但學習方法不對,成績總不理想,因此加強化學學習方法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一、認真抓好“預習、聽講、復習、記憶、作業”五個學習常規環節。
1.“預習”:
預習時要注意全面地預習一節教材,把握一節書的整體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整體印象,初步了解將要學習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鞏固原有的相關知識和概念。同時找到教材的重點,劃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帶著問題聽講,既能提高聽講效率,又使自己學習主動、有興趣。
2.“聽講”:
聽講是學好化學的關鍵,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學系統學習的開始,只看書而不注意聽講、觀察實驗和思考,有的知識很難理解。聽講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集中注意力
課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聽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去專心聽講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有的學習活動可以服從個人的意志和愿望進行控制,但聽老師講解這種學習活動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進行有效控制,因為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涉及到自己,還涉及到老師和其它同學。因此,在做好預習的基礎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聽好課。
⑵要勤于思考
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學習內容,雖然聽覺通道的暢通十分重要,但僅僅把學習的主要著眼點放在“聽”的方面是不夠的。如果僅僅是“聽”,充其量是聽懂,聽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會靈活運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課的時候,不僅要帶注意“聽”,而且要勤于思考,學會思考,使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力爭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只有積極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獲得知識,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亲⒁饨處熕玫姆椒ㄅc思路
在聽講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記住教師給出的結論,更應該注意教師得出這個結論所用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聽課就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寬自己的思路。那種只知道記答案、得數,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忽視學習思維方法的聽講是難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⑷積極地回答和提出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常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有時也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對此,學生要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討論和回答問題。同時,學生也要敢于提出問題并積極尋求答案,因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進。”
、绅B成“先聽后記”的習慣
聽課的過程中,作一些筆記是必要的,但“聽”和“記”畢竟是兩回事。要學會巧妙完整地記筆記的方法,課上一定要養成“先聽后記”的習慣,將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錄本節的重點、難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課后應全面系統地整理筆記,將易錯、易混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以及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記錄。這個過程是提高每個同學的化學悟性也是將知識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知識的過程。
3.“復習”:
復習是知識的鞏固階段,它是使學生溫故知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落實課本知識為自己知識的過程。通常分為常規復習、單元復習和總復習。常規復習指學生每天放學后對當天所學知識的復習,常規復習每天所花時間不多,但十分重要,貴在持之以恒。單元復習是指學生每學一個單元后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要注意知識的拾漏補缺,重在知識系統性、條理性?倧土曋钙谥小⑵谖椿蛞粚W年的復習,復習量較大,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歸納、總結,將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靈活和綜合地運用。復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和提高的過程。復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幾個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徹,熟練運用。
4.“記憶”:
化學學科中有不少需要記憶的概念、符號、數據、化學方程式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后慢。識記過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遺忘率達55.8%,保留率為44.2%,第二天以后的遺忘率為66.3%,保留率為33.7%,一個月后的保留率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遺忘了。因此,及時復習和記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記憶時注意把一些枯燥無味難于記憶的化學知識盡可能趣味化記憶。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家蓋那美麗,新鐵吸鉛(輕),統共一百斤!庇洃。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庇洃洝_^濾操作中的注意點在理解后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記憶。
5.“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即學懂會用的體現,通過做題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識;能學習解題方法,發展思維,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做題后不要滿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確,關鍵在于要理順所做解題目題的思路、邏輯關系和類型,把握相關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掌握了規律就能駕馭知識,遷移知識。做題還要善于積累,積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功經驗,二是失敗教訓。如果把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題目積累成錯題集,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經掌握的題做上標記進行淘汰,使不會的題逐漸減少,直到減少到零,既有針對性,又節省時間,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對于解題方法,可以想這道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這樣解行不行,哪種方法最簡捷,這便是“一題多解”。可以想能否通過改變物質、數據、操作順序或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來重新解答,這便是“一題多變”。還可以回憶一下這道題解題方法與過去做過的題有無相同、相似之處,這便是“多題一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化學學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而且雜亂,對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初中化學課程關系極大。因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初三學生中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不重視,不愿意花時間去理解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也是考試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水的電解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的概念,還可以加深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通過觀察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可以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脫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系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系,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系。如將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單質和化合物、分子與原子、酸堿鹽的概念分別進行對比學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溫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同時,要注意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為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關鍵詞是純凈物,如果將純凈物而改為物質,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凈物和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石墨和金剛石,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卻是不同單質。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ㄒ唬┰鼗衔镏R的特點
1. 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系密切,要把這兩者結合好。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由于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系起來。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緊密,規律性較強,知識系統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制備的順序進行的。而物質的存在、制備、用途都取決于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去帶動其余的。如依據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記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容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既記通性又記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1. 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如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揭示了元素性質特別是元素化學性質跟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揭示了分子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實質。這就為正確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要總結規律并掌握物質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質總結出一般規律,同時還要把握住物質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機化合物可總結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蠟燭等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規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再如學習第八章酸,通過鹽酸、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一般規律,但對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濃H2SO4的吸水性和脫水性,硝酸的強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3. 要定期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注意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元素化合物知識雖然繁多、零碎,但根據彼此之間的聯系可以以某物質為中心將其聯系串成一個知識網絡,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
4.將元素化合物中類別相似的知識歸為一知識塊進行橫向比較,辯清異同點使知識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從具有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實驗操作看H2、CO分別還原CuO的操作一樣,不同點是CO還原CuO需進行尾氣處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顏色不一樣,還原性的產物都有金屬和水或CO2,從反應類型看CO與CuO的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四、化學計算的學習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學計算的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進行化學計算的依據。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質的變化規律不十分明確,就會把題做錯。如相對分子量這個概念它只表示一個化學式如H2O的相對分子量為18,5H2O中水的相對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22 :9,若生成4克C,同時還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質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進行有關計算。如把C和D的質量比仍按22:9進行計算就是錯誤的,反映出你對相對分子量和質量的概念還分不清楚。
2.掌握并運用好解題步驟
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閱讀原題,理解題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題中所講的化學過程,看清題設條件,看清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解題的前提。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復雜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在聯系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學過程所涉及的化學概念,所用到的化學原理,想所給條件與所求問題的關系,想有無隱含條件及題目考查的內容。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根據題意和條件,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學科知識、方法時,如公式變換,數據處理等要細心,最后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分析。
3.注意解題規律和思想,掌握解題技巧
要善于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質量分數為39.2%,KMnO4中氧的質量分數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熱完全分解后哪種物質產生氧氣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比KCl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要大,但要是認真分析抓住完全反應這個關鍵詞語,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雖含氧元素的質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轉化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轉化為O2,從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測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是多少?此題可以巧解。即無論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變的所以:原子個數比S : O = 1 : 4 ,質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已知S元素質量為a%,則O元素的質量為2a%,那“SO4”的總質量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3a%。
4.要注意解題的格式
如設未知數時要寫成“設某某的質量(或體積等)為x”,而不能寫成“設某某為x克”,計算過程中己知量有單位的要帶單位計算,計算結果要直接帶單位,不要用括號,如單位為克要寫成g ,而不要寫成(g)。計算質量分數時一定要乘以100%。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要注意按“設、方、關、比、算、果、答”的順序進行。
五、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對老師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學習和模仿。要明確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要認真分析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現象。要正確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弄清現象與結論的區別并進行比較和分析。要會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來推斷和檢驗有關物質。如六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氮氣、空氣、二氧化碳氣、氫氣和一氧化碳氣如何鑒別?其思路為從它們不同的化學性質找出方法,用燃著的木條和石灰水鑒別,最后從現象的不同來推斷是哪種氣體,要注意回答問題時要先說現象,后說結論。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并能根據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只要充滿信心,勤奮學習,總結掌握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
初中化學方程式匯總:酸的化學性質
【—方程式匯總:酸的化學性質】根據酸的化學性質,我們總結了以下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酸的化學性質
(1)酸 + 金屬 -------- 鹽 + 氫氣(見上)
(2)酸 + 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堿 -------- 鹽 + 水(中和反應)
鹽酸和燒堿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氫氧化鋁藥物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燒堿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從上面的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難記憶,所以在這方面同學們要多花點時間了。
初三化學教案 水
教學目標
目標
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狀況;
水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了解水的組成及性質。
目標
培養學生發散及查閱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節水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為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梢栽谡n前布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周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通過互聯網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并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為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說,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獲,真正體現義務的全員性和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學生來說,強烈的表現欲望成為其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說,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保事業大眾化的具體體現。
水的組成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容:
1. 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分,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為今后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然后結合有關數據幫助同學進行推導 初三,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初中化學知識點總結:碳單質
1.吸附是物理現象,與吸收具有不同的含義。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積,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強。吸附作用是將氣體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體表面,沒有生成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吸收一般為化學變化,如:CO2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就是化學變化。
2.“碳”和“炭”的區別:“碳”是元素的名稱,是核電荷數為6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比如碳元素、碳單質、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這兒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體物質,它表示由碳元素組成的某種單質——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體單質時,習慣上用碳,如“熾熱的碳”、“當碳燃燒時”。
3.C還原氧化銅注意問題:
、倬凭珶艏泳W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溫度;
、谠嚬芸谝韵蛳聝A斜;
、垩b置的氣密性要好;
、軐嶒灲Y束時,先撤出導氣管,然后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熱的試管致使試管破裂),待試管冷卻后再把試管內的粉末倒在紙上(防止生成的銅再被氧化成氧化銅)。
【典型例題】
例析:
1、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圖所示。
。1)酒精燈加燈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剛開始預熱,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繼續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紅色物質。請你寫出帶點部分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并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后再把試管里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應條件是高溫,所以酒精燈要加網罩以提高火焰的溫度。剛開始預熱時,裝置中的空氣會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否則試管①內溫度降低,其壓強會減小,外界大氣壓會把試管②中的液體壓進試管①內,致使試管①破裂。另外還要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否則外界空氣會進入試管①中,新生成的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銅,等冷卻后再打開,試管內已恢復至常溫,銅與氧氣就不反應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燈火焰的溫度;
(2)開始排出的是試管內的空氣 ;
。4)防止試管②中的液體倒流回試管①,防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試管①把生成的銅再次氧化。
初三化學小知識
一: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8、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9、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0、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1、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二:其它
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點:資源豐富、發熱量高、燃燒后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
6、構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
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個(1)均一性;(2)穩定性;(3)混合物。
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么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么物質;(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
化學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10、生鐵一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
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
12、常用于煉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
13、煉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
14、常與溫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溫。
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1)升溫、(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降溫、加溶質、恒溫蒸發溶劑。 (注意: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小的物質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溫、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升溫、加溶質、恒溫蒸發溶劑)。
1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初中英語。
1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19、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物質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3)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1、單質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單質。
初中化學方程式:復分解反應
復分解反應:
1、堿性氧化物+酸→鹽+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堿+酸→鹽+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中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體溶解 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
3、酸+鹽→新鹽+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實驗室制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類似反應) 應用于檢驗溶液中的氯離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檢驗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檢驗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4、鹽1+鹽2→新鹽1+新鹽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鹽+堿→新鹽+新堿
CuSO4+2NaOH===Cu(OH)2↓+Na2SO4 藍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紅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黃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業制燒堿、實驗室制少量燒堿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濕潤石蕊試紙變藍色的氣體 應用于檢驗溶液中的銨根離子
【初三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化學教案06-09
【精】初三化學教案11-24
初三原子化學教案11-08
初三化學教案:分子11-14
初三化學教案【熱】11-27
初三化學教案【精】11-28
【熱】初三化學教案11-25
初三化學教案【熱門】11-26
初三化學教案(20篇)06-16
初三化學教案(精選15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