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08-20 11:27:22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教案四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東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2.通過閱讀地圖,能夠從圖中獲取相應地理信息,提升識圖、析圖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山河分布特點和氣候特點。

      難點:山河分布及氣候特點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法。給學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贈緬甸友人》,引導學生注意聽其中的歌詞: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提問學生: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條江?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導入到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理位置與國家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地圖和東南亞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點撥識圖技巧。

      【提問】你們能從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嗎?并試著說一說他們的地理位置特點?

      【學生回答】連兩大洲,通兩大洋,類似于一個十字路口。

      【教師總結】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與10°S之間。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行政區劃圖,引導學生找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有哪些?哪些與我國接壤?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主要由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11個國家,其中與我國接壤的有老撾、緬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師活動】出示中南半島的地形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觀察。

      【提問】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與之相關的河流呢?

      【學生回答】山河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的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勢高峻,與中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水流平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出示中南半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中南半島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風,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為旱季。

      【教師活動】展示馬來群島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馬來群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馬來群島島嶼眾多,其中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很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赤道橫穿馬來群島中部,群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拓展延伸】

      【提問】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如此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區。

      【教師總結】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帶,而山區和島嶼則人口稀少。水熱條件好,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對比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在圖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農業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布。“美國的領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情況和生態、環保問題與對策,并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布、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系,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了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美國地形”圖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的位置;“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反映了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布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說明美“國經濟發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工業、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閱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分布”資料體現該國的工業發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游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境保護與優美風景。

      本節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大國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

      4.環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閱讀圖3-36,學生數一數: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說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外,只有48個州位于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里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州構成。

      (過渡)了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么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并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過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 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閱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落后、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蘊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過渡)了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工業發展的特色。

      2、農業大國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閱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布,并設問: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過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溫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灌溉等。

      (過渡)雖然美國農業發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 工業大國

      (1)學生閱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達的工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發展工業有哪些優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發達,主要的工業區集中在哪里呢?

      (4)學生自行閱讀資料“美國的工業分布”,了解美國的工業分布區及各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并分析各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從發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傳統工業的集中分布地,出現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少。美國工業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新興工業興起的條件:環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 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6圖,了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后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并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后以導游員的身份上臺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游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國地形與農業的關系;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②美國農業區的空間分布;③美國農業開發與環境關系。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的分布;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后活動:

      ①結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后討論:超高層建筑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約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辦公,聯系方便等等。

      弊——突發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③結合美國“黑風暴”環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寫成小論文。

      ④畫圖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并評出最優秀地圖。

      ⑤課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征,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征。氣候特征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征首先應了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于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于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溫度帶。對于氣溫和溫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閱讀等溫線圖和溫度帶分布圖,并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溫分布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溫線分布特點,以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對于溫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干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干濕地區分布圖,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并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干濕地區分布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干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于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于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于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復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后,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了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系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于我國氣溫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布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布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溫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說明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溫特點。教材詳細描述了如何從1月等溫線圖上閱讀“0 °C等溫線、氣溫分布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溫分布差異”等。0 °C等溫線的分布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于,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溫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溫分布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溫特點。教材對此敘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溫,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后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溫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等溫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溫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3)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1月等溫線圖閱讀熟練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等溫線圖,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等溫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溫區,通過閱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閱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于溫度帶的劃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溫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溫度帶的分布,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溫度帶的地區分布。

      閱讀我國溫度帶分布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了解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布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溫線分布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回歸線的關系、暖溫帶在西北地區的分布范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溫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了解溫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系,與農作物熟制的關系,與民居的關系等。但題目并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了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么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溫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溫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溫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于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并通過閱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敘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于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時,應該延續等溫線分布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閱讀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并與1月0 °C等溫線、溫度帶等的分布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干濕地區分布圖聯系起來,在年降水量和干濕地區分布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濕狀況,說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于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于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干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干燥。

      4.關于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干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干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閱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布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系。同時對應地形區、溫度帶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于濕潤區,其原因是由于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干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于干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布反映出來,因此配合干濕地區分布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干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系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溫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干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系,與經濟作物的關系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于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并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敘述,這里重點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著重說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于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布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說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了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于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圖,應該與溫度帶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疊加,有助于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界線,借助山脈、城市的分布來學習。

      閱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閱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閱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系。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于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并未敘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溫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溫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征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說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于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并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系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溫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臺風的知識,對于臺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復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復雜多樣性。為了說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閱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說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閱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不同地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說明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特征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說明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說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系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溫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溫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游資源,例如黃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筑朝向與采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系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布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么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布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里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溫線圖閱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么?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閱讀7月等溫線圖,并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溫線分布比1月等溫線分布稀疏,說明氣溫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溫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溫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溫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說明南北氣溫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溫差比較小。

      學習溫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分布圖,并將溫度帶的分布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并將其與0 °C等溫線的分布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干濕的差異】

      關于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后,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后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學習干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于活動題中了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于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布有什么不同?風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么特點?由此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么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并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閱讀材料的內容,說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制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關于臺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布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臺風的天氣預報,并播放臺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復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布圖的閱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么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了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布在什么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了解我國氣候類型的復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了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河北省

      教學目標:

      (1)了解 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在發展農業過程中的優勢和問題。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區 位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發展新型農業的意義。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歷史,認識美麗壯觀的新唐山。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愛我家園,建設家園"的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大家都學過歷史上 的"戰國七侯",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你們知道當時趙國和燕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嗎?今天, 我們就來進行我們沿海萬里行的第三站:"燕趙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設問:在"中國政區"圖上,環抱北京、天津兩中央直轄市 的省份是哪個?

      講述河北省"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出示"中國政區"掛圖,請學生說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環抱 北京、天津,東臨渤海,四周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為鄰。

      2.用多媒體展示"河北地形"圖,或出示"河北地形"掛圖,請學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點:西北多山地,東南以平原為主。并讓學生在圖中找出黃河、海河、燕山、華北平原、太行山和長城。

      3.出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元明清時期的國都位置"。說明河北省長期鄰近國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與交通圖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鐵 路干線及海港。

      5.小結河北的區位優勢:環渤海、環京津、水陸交通便利。

      講述"唐山大地震"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讓學生學習"唐山大地震"的閱讀材料。

      2、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地震后被夷為廢墟的唐山,隨后切換畫面,展示高樓林立,環境優美的新唐山,并對學生進行"奮發圖強,愛國愛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講述"以農業為主的省份"時,可按下列步驟:

      1.設問:河北省的自然條件如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河北省屬溫帶季風氣候,其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是我國的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但華北平原也存在著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劣勢:地表排水不暢,土壤鹽堿化,由于是季風氣候,春旱夏澇,農業生產不穩定。)

      2 討論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條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促進了河北農業的發展?要指導學生列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如:區位優勢、市場需求、農業結構調整等。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作如下講解:(1)環京津一一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大;(2)交通發達--農產品外運銷售便利;(3)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反季節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檔水果。物以稀為貴,經濟效益高。

      3.讓 學生完成教材P.37活動題,教師可補充說明反季節蔬菜的含義:

      我們知道,一年中有的季節寒冷 ,有的季節炎熱,有的季節溫暖。對于蔬菜來說,有的種類怕冷,有的種類怕熱。在通常情況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節難以生長;怕熱的蔬菜在炎熱季節不適合種植,從而形成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的季節性。所謂反季節蔬菜,就是通過一定技術,使炎熱或寒冷季節能成功種植怕熱或怕冷的蔬菜種類供應市場。反季節蔬菜由于是在 市場缺乏某種類型菜時上市這種類型蔬菜,由于物以稀為貴,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課后活動:

      1.在互聯網上查詢:反季節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經濟效益如何?

      2、查詢資料_了解人們在華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資料了解河北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工業部門。

      4.走訪附近的集貿 市場,調查一些反季節蔬菜和水果來源。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點

      (3)區位優勢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農業為主的省份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的需求

      (2)發達的交通

      (3)農業結構的調整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5-13

    初中地理教案06-07

    初中地理教案04-24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1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西亞》地理教案08-23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5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07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午夜国产免费观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 一本一本久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a∨在线 | 午夜性久久久性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