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網絡環境下如何引導學生德育的發展》的課題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現實背景及目的意義
網絡環境下的內容使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流連忘返,影響學業,進而影響身心發展,有的甚至誤入歧途;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減弱,隨之而來的是責任感和責任能力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特性,決定了網絡學生要具備更強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未必每位學生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具備上述素質,特別是針對中國學生的特點來說,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如何幫助學生在長期自主學習的狀態和過程中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等問題都需要完善的服務體系加以解決。而對于教學的實施者來說,工作上要符合網絡教育的特點,特別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這一思想要貫徹到教學策劃、課件制作等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以保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央從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于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教育論文《《網絡環境下如何引導學生德育的發展》課題研究方案》。
二、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當前,我國中小學的教學系統正進一步朝著網絡化、多媒體化、虛擬化、遠程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技術超乎預想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使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與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網絡業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爾語)。與此同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互聯時代的到來帶給我們的并不僅僅是福音。有統計表明,學生利用網絡聊天、玩游戲、觀看不健康內容的時間,要遠遠多于網上學習的時間。由于網絡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學生在網絡交際中所表現出的是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格,容易使其忘記現實社會的責任與道德要求,造成規范內容的沖突和脫節,并引發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為失規現象;網上各種良莠混雜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學生辨別是非真偽的難度,影響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此外,由于有了網絡作為感情依托,學生與師長的交流相對減少,導致的結果是老師、家長難以體察和把握學生思想變化的軌跡,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規范的說教顯得蒼白無力,教師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
【《網絡環境下如何引導學生德育的發展》的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如何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04-29
網絡環境下的幼兒園家長工作08-26
在網絡環境下對《旅游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08-25
德育課題研究工作報告11-03
素質教育下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08-25
小學德育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1-12
《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學習心得08-24
網絡信息安全發展調研報告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