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二冊事物的發展是由量的積累 到質的飛躍
課題
事物的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授課班級
授課教師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目標
識記目標:識記量變與質變的含義;辦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理解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及辯證思維能力。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這個知識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用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這一原理對社會主義建設和個人成長的指導意義。
二是基于我校學生的特點,思想上容易犯逃課、網迷、早戀(量的積累)的毛病,加上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為這一問題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教學方法
講授、啟發和案例教學
講述故事《傻瓜吃餅》。啟發思考:這個傻瓜真的只吃最后一個餅就能飽嗎?為什么?從哲學上來看,它體現了什么道理?學生邊聽邊結合學過的知識思考,帶著興趣和疑問進入新課學習。
一、 量變和質變 P、58
1、質、量、度
---1)質 P、58
質的含義。質是使事物成為自身而與他事物相區別的一種內在規定性。
質和事物是不可分的。凡質,總是一定事物的質;凡事物,總是具有一定質的事物。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屬性是質的表現,質通過屬性表現出來。
質由該事物內部的特殊矛盾決定。由于矛盾往往是復雜的,所以事物的質和屬性往往具有多樣性。
認識事物的質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知道這個事物是什么,才能把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加以區分。認識事物的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只有先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進而認識事物的量。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起點。
2)量
量的含義:量是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的。凡量,總是一定事物的量;凡事物,總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具有多樣性。
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定量分析固然要以定性分析為基礎,但定量分析同時又使定性分析更加準確。
3)度
(故事:從前,有個傻乎乎的人,到朋友家去吃飯。開始菜淡而無味,后來加上一點鹽,萊就好吃了。傻子拿著幾個大鹽粒細看,知道這是好東西。他想:“這菜原來不好吃,加了一點鹽,味道就好了,如果再多放些,不就更好嗎?”時過不久,他家請客,妻子做了一桌萊。傻子抱出鹽罐,在每個菜上撒一把鹽,弄得苦澀不堪,難以下咽。)
度的含義:度是事物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
關節點:關節點是指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是度的兩端的極限,或者叫臨界點。
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一方面,量中有質,質中有量;另一方面,質和量相互規定,一定的質規定著量的活動范圍,一定的量又規定著質的穩定性。
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做到胸中有數,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掌握“適度”的原則,不能隨意超出事物所允許的范圍。
2、量變和質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狀態
學生閱讀課文并分析量變與質變的含義。P、59
1)量變: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程度等方面的逐漸的變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水滴 石穿
跬步 小流 水滴 千里; 江海。 石穿 (板書)
量變——逐漸的、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相對靜止——連續性。
再看: 千里; 江海; 石穿。
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絕對運動——間斷性
結論:P、60
2) 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叫做質變。
想一想再舉例:
歸納總結。書例
給水加溫,隨著溫度的升高,水分子的熱能逐漸增加,水氣?不斷上升。水呈現液態,我們把水的這種性質沒有變化,而擴散趨勢在不斷變化叫量變,即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不顯著的,所以可以稱之為是運動的相對靜止狀態;這種變化是逐漸的,所以又可以稱量變體現了事物的連續性。量變包括事物在大小、數量、程度、速度等方面的變化,在事物的量變階段,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這個事物仍舊是該事物。
在水沸騰后,鍋中水會少,這說明水分子的擴散已超過了凝聚,矛盾的主次方面發生了轉化,事物的性質也發生了轉化,這時液態的水變成了水蒸氣,我們把這種事物性質的變化叫質變,即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顯著的所以可以稱之為是絕對運動狀態;這種變化是根本性質的變化,從這個事物變成了另一事物。
二、 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
1、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P、61
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
提問:
1)水的物理性質的變化(由液態到氣態),是不是突如其來、憑空發生的?
2)如果沒有原于序數即核電荷數的遞增,會有元素化學性質的變化嗎?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P、61--62
量變引起質變有兩種情況:數量的增減,引起質變——“外延”的量變
液態的水變成水蒸氣由于水溫升高,水分子的熱運動漸趨激烈,擴散趨勢增強,最終超過了水分子的凝聚趨勢而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引起了物理性質的根本變化。
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質變——“內涵”的量變
議論:舉例說明排列秩序不同,引起質變?
《二泉映月》與《命運交響曲》都是由1、2、3、4、5、6、7組成,但前者聽了使人有凄涼的感覺,催人淚下,而后者聽了有悲壯的感覺,使人振奮、信心大增,究其原因就是1、2、3、4、5、6、7的排列順序的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提問“中國的香港人” 和“香港的中國人”由于排列順序的不同,意義有何不同?
歸納:(前者體現了中國已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人是香港的主人,而后者則說明香港仍舊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3、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
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事物就是不斷的經過這樣的狀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不停息的向前發展著。
總結:
總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引起質變。并且,事物是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兩種狀態的循環往復,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
首先,要重視量的積累。
回憶,討論回答:
《傻瓜吃餅》的傻子觀點為什么是錯誤的?
《傻瓜吃餅》的傻子的觀點,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其次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積極促成質變)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須要質變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貽誤時機。
最后,要掌握適度原則
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
當今時尚,肥胖的人,設法減肥,以求形體苗條,富有美感。但是,節食過份,反會戕害自己。對此我國兩千多年前,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傳說,春秋時代,楚國人就以纖纖細瘦者為美。楚靈王很喜歡士子蜂腰細身。于是他手下的臣予都少吃飯食,以求消瘦些。過了一個時期,楚靈王覺得仍然減肥不夠,便強行下令:每個土子每天吃一餐飯。飯后,做深呼吸束腰,使腰身越來越細。眾臣子不敢違抗君主意志,只好照辦。不到一年功夫,眾臣子餓得黑瘦黑瘦的,有的要扶著墻才能站起來,可見贏弱到何等程度。韓非子說:“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戰國時期著名辭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美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認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為超過這個“分寸”就太長、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墮落變壞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一下子”就變壞的。一個人墮落變壞,往往是從一首壞歌、一本壞書、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開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對小錯誤小缺點抱無所謂的態度,必須防微杜漸,把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人變壞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漸,而一個人成長為一個偉人,也有一個艱苦磨煉的量的積累過程。
課堂練習:用今天所學的原理分析“先富”與“共富”的關系。
【第二冊事物的發展是由量的積累 到質的飛躍】相關文章:
事物的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08-17
教育評價質的飛躍:“差生”改稱“潛能生”08-17
第二冊原子量08-17
事物發展的狀態08-17
事物發展的趨勢08-17
事物發展的原因08-17
初中代數又一次質的飛躍08-07
由扶到放 自主評改08-16
由“識”字到“造”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