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蒙訪古
一、 課文分析
本單元的單元標題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通過閱讀本文,理解并概括文章及文段的內容,增強閱讀理解及概括能,是學習本文的重點。
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以訪古的游蹤為線索,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記敘或描寫了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殘存古跡,并融進了作者獨到的看法和感受、情感,通過議論和抒情的點晴之筆,強調了要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思想,表達了作者珍視民族傳統友誼的感情,以及民族大團結的強烈愿望。因此,學習本文,能提高我們對民族關系的認識水平;還能增強我們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理解,對我們進行散文創作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更是訓練我們概括能力的典范的文本。
二、 學習目標
1、 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
2、 學習本文圍繞文章主旨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3、 把握夾敘夾議語段之間的內在聯系。
4、 體會文中作者珍視民族傳統友誼的情感,以及民族大團結的強烈愿望。
三、 重點:
1、 概括文意的方法。
2、 夾敘夾議的寫法及敘議段間的關系。
3、 民族關系的正確認識。
四、 難點:
1、 文章的線索、思路及結構。
2、 選擇與組織材料的原則與方法。
五、 雙基導學:
1、 作者相關情況簡介:
翦伯贊,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維吾爾族,湖南省桃源縣人。著有《中國史綱》和《中國史論集》等。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2月到重慶,此后長期在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下從事一戰線和理論宣傳工作,并對中國歷史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學社會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還同郭沫若等籌建中國史學會任常務理事兼秘書長。1968年12月18日,被林、江集團誣陷、迫害致死,成為集團冤案之一。
2、 字、詞:
(1)迥(jiǒng)乎不同
(2)苑(yuàn)囿(yòu)
(3)南麓(lù)
(4)沐(mù)
(5)綿亙(gèn)
(6)夯(hāng)筑
(7)民怨沸騰
(8)挨(ái)罵
(9)胡服騎射
(10)戰略部署
(11)步步為營
(12)呼韓邪(yé)單(chán)于
(13)款塞入朝:款,叩
(14)鏤(lòu)空飾片
(15)青冢(zhǒng)
3、 本文的線索:
訪古的游蹤。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的)趙長城遺址→(大青山下的)漢代古堡→昭君墓
六、 重點、難點突破及學法指導:
1、 結合課文標題"訪古"及《一段最古的長城》可明確寫作的中心是趙長城遺址,即第八九段的內容,兩段內容可分三層:①修筑原因;②史料記載及眼前的地理位置;③遺址風貌(第九段)。其中引用史料可見其"最古"且從后文秦始皇"連接""增補""原有的奏燕趙"三國"的長城",亦可見其早于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此層中的間隔號,用以表示書名與篇章節之間的分界;它還有一個用法是用在外國人名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中的音界,一般用以表示姓和名的分界。"綿亙"與"橫亙"均表示空間的詞,此處用"綿亙"有連綿不斷且長之意,與"斷續"之"續"和"二百六十余里"相呼應。
2、 趙武靈王修筑長城的原因是大青山南麓的原野是胡人和漢族人爭奪的焦點,亦即第八段一二句是因果關系。為何是爭奪的焦點呢?第七段"另一方面"關鍵詞,從游牧民族和漢族兩方面以戰略地位的角度的議論強調了其重要性,第六段則從自然條件的角度(尤其是對游牧民族)加以議論,強調其重要作用。
3、 第五段關鍵詞"但"處可分為兩層,第二層關鍵詞"風浪最大",與之相反的詞,是第一層"安閑""平靜"等,顯然第一層描寫的平靜的原野之景,意在表現原野之和平及作者對和平、團結的強烈愿望。而"風浪最大"又與第八段"爭奪"的"焦點"之內涵完全一致。
4、 第三四段分別寫大青山南北迥乎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由呼和浩特、包頭兩個地名映證大青山南麓沃野"草木茂盛,多禽獸"的自然條件。它們為第五段(尤末句)作了含蓄的鋪墊。
[小結]三四段為第五段作出鋪墊,六七段與第八段(尤其是首句)又構成因果關系,第五段末句與第八段首句遙相呼應,由此看出段與段關系緊密,結構嚴謹。
5、由"擊敗""堵住""國境線上""國防工程"等詞可見趙武靈王修筑長城的目的是抵御侵略保衛和平,因此它成了作者贊頌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的原因,別一個原因是他發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
作者通過趙武靈王與秦始皇的對比突出了趙武靈王,從四個方面加以對比:①施工單位(統一全國與"小小的趙國");②施工條件("全國人力物力");③施工規模("連接""增補");④修后反應("民怨沸騰"與"沒有挨罵")。第十段五句話中,中心句是第二句,第一句"作了一首詩"是本段引子,從具體的側面強調心情和觀點,第四句,以孟姜女特例強調、解說"民怨沸騰"。
第11段"最頑固的傳統習慣"與12段"標志他們身份的祖傳的寬大的衣服","保守思想"與"過了時的笨重的戰車"相呼應相參證。
6、修筑長城與發布"胡服騎射"共同點是民族關系的問題,而且都是民族間團結關系的問題,這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為前者目的是保衛和平,團結之基礎,后者是相互學習話題,屬于文化交流范疇,是團結之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種。
7、表現此主題的還有三處。第一二段寫塞外風光及感受。"栽種著各種各樣的莊稼",種莊稼是漢族生產方式,顯然北方游牧民族學習了漢族的生產方式,契合了民族團結之主題。"簡直要懷疑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河北平原。"河北一帶是古趙國的領土,給后文趙長城作了鋪墊,"簡直""懷疑"含蓄地抒發了作者的激動與珍視民族團結的強烈情感。"這是多么平靜的一個原野!"用一感嘆句,無疑包含著強烈的情感,表達了民族間和平相處永世團結的強烈愿望。
因此,全文無一離題之語,圍繞中心選擇組織材料,真正做到了"形散而散不散",是我們學習散文創作的典范之作。
8、《在大青山下》共14段,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①(1-9)寫漢代古堡,強調民族關系緊張時期,漢族與匈奴之間的友好往來仍未隔斷;②(10-14)寫昭君墓,頌揚了漢代和親政策。
9、第2自然段寫了建堡歷史、古堡分布、建堡目的三個方面的內容,它與3至7自然段構成概括與具體的關系,第3段從史料記載角度、第4至7段從古堡遺址及考古發現角度具體寫古堡的分布情況。第8段與9段畫龍點晴的議論段,揭示了建堡的兩個目的:①軍事原因;②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驛站。然后歸納出戰爭時期漢族與匈奴的和平往來未完全被遮斷,總結了上文,又自然引出下文昭君墓,而且第3段元帝撤軍亦為下文作了鋪墊。第2至4段內容又呼應了前文"風浪最大的地方"與凈奪的"焦點"。
10、第10至14段寫了昭君墓的意義、位置以及建立多個昭君墓的原因,進而頌揚了漢代和親政策。
漢代古堡與昭君墓在作者獨特而頗有見地的視角中,便成了漢族與匈奴戰爭時期文化交流友好往來仍然不斷,以及民族關系緩和時期民族間睦鄰相處友好往來的見證,與全文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為民族團結這一主題服務,而且,二者選材角度不同,毫無雷同之感。
七、 練習與反饋:
結合課文及有關資料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題目為《昭君出塞》的記敘文,要求展開合理的想象,再現昭君出塞之場景。
【內蒙訪古】相關文章:
探訪古鎮作文800字05-16
內蒙之行作文08-22
內蒙草原之旅作文07-06
內蒙古作文06-10
內蒙之旅_9450字07-28
內蒙古之旅作文08-24
美麗的內蒙古作文04-21
贊美內蒙古的詩10-18
內蒙古之旅作文04-30
美麗的內蒙古作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