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孟子》兩章教案

    《孟子》兩章教案

    時間:2022-06-06 22:49:03 初中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孟子》兩章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子》兩章教案(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孟子》兩章教案(精選5篇)

      《孟子》兩章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習領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憂患”的觀點。

      二、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的含義。

      三、朗讀、背誦能力的提高。

      教學重點:

      一、學習領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憂患”的觀點。

      二、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的含義。

      三、朗讀、背誦能力的提高。

      教學難點:

      一、對文章重點語句的理解。

      二、朗讀、背誦能力的提高。

      課型:精讀課。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導語:“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而在孔子之后,繼續將儒家學派發揚廣大的就是孟子。現在,我們就通過連續兩篇課文來學習一下孟子這位名人。”

      2、簡介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3、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幫助其糾正不足之處。

      4、聯系課后練習一,進一步要求學生讀出節奏。然后有氣勢地齊讀課文。

      5、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的意思。重點詞句:天時,地利,人和;環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哪句話?分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中心論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開籍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7、再次齊讀課文,感覺課文的氣勢。分析為什么孟子的文章氣勢磅礴?文辭鋪張揚厲,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8、聯系歷史和生活,通過列舉實例,理解作者的觀點。如三國,抗日戰爭,運動會等等。

      9、學生力爭當堂背誦課文。

      作業:翻譯,背誦。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亞圣

      天時 地利 人和

      排比 對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教師范讀第二篇課文,學生正音。

      2、簡介課文開頭引用的典故。

      3、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4、分組討論全文大意。教師講解重點語句:苦其心志,動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課后練習二,明確兩文結構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6、拓展延伸:請學生說出與本文主題相近的名言?再列舉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事例。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

      7、熟讀課文,力爭當堂背誦。

      作業:翻譯,背誦。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個人 治國

      《孟子》兩章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三、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四、(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聽老師朗讀課文。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

      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六、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孟子》兩章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于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學生討論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六、布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孟子》二章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一、擺事實

      得道多助

      論據:戰例治國人和 生于憂患 二、歸納基本觀點

      失道寡助 死于安樂

      結論:得到多助 三、正反論證

      失道寡助 四、歸納中心論點

      《孟子》兩章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積累古漢語知識。

      ⑵ 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⑶ 在理解的基礎上,賞析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張,理清論證思路,誦讀中體會其流暢雄辯的論證風格,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思考、辯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體會孟子民本思想及憂患意識的進步意義,讓學生懂得“人和”、“憂患”的實質及重要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個人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及結構。

      3、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了解、學習孟子文章雄辯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預習:

      ⑴ 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 查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準備相關課件。

      (預習檢查題及學習要點板書)

      3、課文的朗讀磁帶。

      【教學方法】

      朗讀法,學生自主探究討論與老師講解相結合。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讀書習慣是什么嗎?(生:好讀書,不求甚解。)可是我們這些做學生的能用這種習慣來學文言文嗎?(生:不能)對,陶淵明他是大文學家,文學基礎好,理解能力強,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舉,所以他讀書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華就行了。而我們就不行了,我

      們是學生,既需要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又必須參加文化考試,所以積累漢語基礎知識,特別是古漢語基礎知識,更是必要的。為了幫助大家學好《〈孟子〉二章》,課前,我布置了預習,這節課,我們就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二、出示課件,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學生分小組口頭交流自己的預習情況。(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2、聽課文朗讀磁帶,了解句讀,并給下列黑體字注音。(課件)

      米粟(sù) 親戚畔之(pàn) 域(yù) 舜(shùn) 畎畝(quǎn) 傅說(yuè) 膠鬲(gé) 百里奚(xī) 孫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讀文,教師做朗讀點撥,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等。

      4、看課件,討論完成以下作業:

      ⑴ 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親戚畔之( )

      ② 曾益其所不能( )

      ③ 困于心衡于利( )

      ④ 發家拂士( )

      ⑵ 結合語境解釋加線的詞:

      ① 三里之城( )城( )非不高也

      ② 七里之( )郭多助之( )至委而去之( )

      ③ 是( )天時不如地利也斯是( )陋室

      ④ 舜發( )于畎畝之中發( )于聲

      ⑤ 行拂( )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 )士

      ⑥ 管夷吾舉于士( )法家拂士( )

      ⑦ 環而( )攻之而( )不勝發于聲,而( )后喻

      ⑧ 國恒亡( )亡( )羊補牢今亡( )亦死

      ⑶ 填空:

      ① 孟子,名 ,是繼孔子之后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 ”。他在政治上主張行“ ”,其“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千百年來都很受人民的歡迎。

      ② 《孟子》是記錄孟子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

      三、小結

      學生在預習中的得失(據實而論),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分小組去試著翻譯課文,要求學生邊譯文邊思考:

      1、兩篇文章各寫的是什么內容?

      2、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完成。

      第二節

      教學內容

      賞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子生活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他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君主要廣施“仁政”。他的這些主張,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發展和諧社會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宣傳其政治主張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時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其雄辯的氣勢。

      三、理解文意

      1、聽課文朗讀磁帶,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重點字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質疑。

      (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理解幾個詞語的活用:環、域、固、威、順,學生理解困難時教師可作適當點撥。)

      2、幫助學生譯文,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⑴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 “夫環而攻之”。

      ⑶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組討論,班上交流。)

      4、師生互動: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戰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人和”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以小城得守為例來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以高城被棄為例來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第四段:作者為什么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為“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皆屬“地利”,而“人和”才是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目的是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實質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實質后本應就此結束,但作者卻又做了“親戚所畔”和“天下順之”的進一步推論,請問,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強調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齊讀全文,提問:哪些句子你讀起來特別帶勁?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

      (體會駢句的表達作用,體會排比、對比、對偶等修辭的表達作用及孟子語言的雄辯性)

      7、探究討論:

      本文主要是談戰爭中的問題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戰爭談政治、談治國,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廣泛施行仁政,這樣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當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會打勝仗。)

      四、課堂小結

      通過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體裁么?(議論文)學習議論文最主要的是要學什么?(學習說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樣說理的?誰來歸納一下?(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舉例分別證明兩個分論點,然后從道理上得出結論,論證嚴密。)

      五、引導學生理解記誦

      六、拓展練習

      聯系實際,談談我國當今政府是如何運用孟子的“仁政”思想來構建當今和諧社會的。(政府為民辦了哪些實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完成。

      第三節

      教學內容

      賞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內容引入新課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簡評背誦情況,引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聽課文朗讀磁帶,小組內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⑴ 文中有哪些語句難于理解?

      ⑵ 這篇文章的文體是什么?主要觀點是什么?

      ⑶ 這篇文章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論證結構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問題,教師作適當點撥。

      ⑴ 抽生譯文,重點引導學生翻譯文章第二、三兩段,著重點撥“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過”、“入”、“出”、“敵”、“生”、“死”等詞的用法。

      ⑵ 要求學生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發奮圖強”等)

      ⑶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開篇立論,然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最后作者在結論中用對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強化自己的觀點。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卻不同,它卻是先擺事實(以六個古代名人的事例為證),再著重講道理,

      最后在結論中用對偶句來揭示中心論點。

      三、深入探究

      齊讀課文,思考討論:(師生互動)

      1、哪些語句讀起來帶勁?為什么?

      (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體味排比、對偶等修辭的妙用及孟子語言磅礴的氣勢。)

      2、你最喜歡哪一段?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養學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講的什么道理?請用最簡明的語言歸納。

      (苦盡甘來;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4、第三段給了你哪些啟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幾層含義?(兩層)層次之間是何關系?(教師點撥:前者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一番挫折、困苦,才會發奮圖強;后者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練的必要性。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將中心論點隱含其中)

      5、最后一段與前面三段是什么關系?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6、對比本課兩文,說說兩文各自的論述重點是什么?兩文語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確:前者著重論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廣施仁政定安邦”,后者著重論述“久經千辛長才干,常思憂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應思危”的道理。孟子語言的特色是氣勢磅礴,語句流暢,善于雄辯,善用駢句中的

      排比來增強說理的氣勢,善用對偶句來揭示主旨)

      7、兩文中還有不懂的嗎?

      (據實解決。)

      四、教師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本節課學習要點

      (學生學習情況總結椐實而論。)

      本課啟示:仁者天下無敵;居安思危。

      五、指導理解記誦

      六、拓展練習

      1、注意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⑴ 三里之城( )

      ⑵ 池非不深也( )

      ⑶ 兵革非不堅利也( )( )

      ⑷ 委而去之( )

      ⑸ 親戚畔之( )

      ⑹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 )

      ⑺ 入則無發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 )

      2、聯系生活實際,就本文感興趣之處,寫寫讀后感,題目自擬,字數在5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完成。

      《孟子》兩章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教后記: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兩章教案】相關文章:

    《孟子》兩章語文教案02-20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1-01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4-11

    孟子二章說課稿06-13

    孟子的語錄11-05

    孟子經典語錄11-19

    學習"一章兩法"心得體會總結07-17

    《兩壘球》體育教案09-11

    學習“一章兩法”心得體會3篇07-1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 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久国产精品天天影视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区 | 午夜成人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a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