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戲 第四課時
社戲 第四課時
姚孟洪
教學目的:完成書上的練習。
預習與思考
二、想一想課文圍繞社戲敘述了哪幾件事?
(此題旨在讓學生先熟悉一下課文內容。)
參考答案: ,
課文圍繞著社戲敘述了下面6件事:
①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必擔心會“犯上”。
②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③看戲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戲。
⑤看社戲后歸航,偷吃“羅漢豆”。
⑥六一公公送豆。
三、從課文里找出你最喜歡的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段落,反復朗讀。
(此題旨在訓練學生初步的欣賞能力。此題為開放性答題,可根據學生的理解,從課文中任選有關段落后,適當加以點撥即可。)
參考答案:
1.人物描寫,最突出的有兩個人物:
雙喜和六一公公。
雙喜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是孩子們的領袖人物。
“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為有雙喜出主意,想辦法,打包票,組織大伙兒劃船。
這個人物形象,是令人難忘的,更使孩子們喜愛。
六十公公是個大人,作者寫他著墨很少,但幾筆勾勒極其準確,寫出他寬厚、淳樸、好客、熱誠。
“我”之所以認為這夜的戲好,豆好,原因就在于這片樂土上的人好。
2.景物描寫的段落重點應抓。
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
把社戲置于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里的京戲不可能有的神韻風致。
這樣的寫景,是最成功的景物描寫。
研討與練習
一、課文開頭三段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哪些是概括敘述?哪些是具體敘述?
(此題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有關敘述的知識具體分析課文。)
參考答案:
課文開頭三段寫“平橋村在我是樂土”這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從整體構思布局來看,這三段都是略寫。
若細致分析起來,這略寫中又有概括敘述與具體敘述的區分。
概括敘述的內容有:
夏日隨母親歸;
平橋村簡介。
具體敘述的內容有:
“我”得到的種種優待;
“我”每天的各種樂事。
作者通過記敘“優待”和“樂事”來表現該部分的中心意思。
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原因所在,很具體,很有說服力。
這樣安排材料,不但可以簡要交代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機緣、同去看社戲的人物,同時為下文做了必要的鋪墊,用一般的樂事做引子,引出并烘托了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大的樂事——看社戲,積極地為突出中心意思服務。
這種詳中有略,略中有詳的寫法可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饒有情趣。
二、 課文的第10 段描寫了孩子們開船出航,請畫出其中描寫孩子們動作的詞語,再說說這些描寫表現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和性格特點。
(此題旨在讓學生體會動詞的準確應用。)
參考答案:
課文的第10段描寫孩子們開船出航的動作有下列詞語:
跳、拔、陪、坐;
磕、退后;
上前、出、架起、換、說笑、嚷 聚;
點開、
這些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像出籠的小鳥一樣喜不自禁、輕松舒展、自由歡快的心情及對看社戲翹首以待的急切心理。
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熱情爽朗、生氣勃勃、善良純樸、聰明能手、敢做敢為、寬厚友愛、團結協作的性格特點。
三、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1.課文第 段從不向的角度對景物作了逼真的描寫,試從文中分別找出描寫形狀、顏色、氣味、聲音、感受的詞語。
2.課文的第22、23段與第11--13段同是描寫夜航的,所見的景物和描寫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此題旨在讓學生理解景物描寫的技巧。)
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這些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像出籠的小鳥一樣喜不自禁、輕松舒展、自由歡快的心情及對看社戲翹首以待的急切心理。
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熱情爽朗、生氣勃勃、善良純樸;聰明能干、敢做敢為、寬厚友愛、團結協作的性格特點。
四、課文中的景物描寫生動逼真,不但能把讀者帶入美麗如畫的江南水鄉,伺時使讀者感受到孩子們愉快的心情和作者對美好的江南農村的熱愛。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1.課文第1l、12段從不同的角度對景物作了逼真的描寫,試把有關的詞語挑出來,填在下面相應的橫線上。
寫形狀的詞語:
寫顏色的詞語:
寫氣味的詞語:
寫聲音的詞語:
寫感受的詞語:
2.課文的第22、23段與第11一13段同是描寫夜航的有何不同?
參考答寒:
1.寫形狀的詞語:
朦朧、起伏、踴躍、依;
寫顏色的詞語:
淡黑、鐵;(暗含有:碧綠、月白、篷白、
寫氣味的詞語:
清香、含著豆麥蘊藻之香
寫音響的詞語:
宛轉、悠揚;
寫感受的詞語:
我卻還以為船慢;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奉,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2.課文的第22、23段與第11—13段同是描寫夜航的,但是由于時間不同,光線的明暗不同,因而所見景物不同,感受不同,當然描寫的方法也就詳略有別了。
第11—13段是具體描寫;第22、23段則是概括描寫。
詳見“課文分析”的有關部分。
五、課文的最后一段適應當怎樣理解?
(此題旨在訓練學生聯系篇章理解語句深刻含義的能力)
參考答案:
對課文的最后一段話,應當這樣分析和理解:
“看社戲”和“偷豆吃”是在平橋村這塊樂土上給“我”感受最強烈,印象最深刻的兩件最大的樂事,它們給“我”的少年時代帶來最美好、最乎和、最愉悅、最融洽的心靈感受,使-“我”永遠不可忘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和孩子們那種樸實、真摯的情誼和他們的勤勞善良、聰明能干的美德,再加上美麗動人的江南水鄉風光,自由平等的氣氛,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在產那夜”以后的城鎮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
這最后一段話意味深長,既表達了“我”對這段美好生活的贊嘆,又抒發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學建議
一、本篇是現代文學中的精品,教師要認真研究,充分備課,把握準教學重點和難點,力爭把課上得準確、生動一些。
二、本篇可學習的地方很多,不可喧賓奪主,一定要緊緊把握課文中的敘述與描寫的不
同特點和作用來進行分析。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可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來強調重點、突出講解,使學生思路清晰、印象深刻。
三、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對偷豆的細節特別感興趣,并產生爭執,有的學生還會產生誤解,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引導,從農村的風俗習慣,偷豆所帶有的兒童游戲的性質,小朋友們在偷豆時表現出來的美好品質,作者的.寫作意圖等方面來解釋,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并把注意力引回到正題上來。
四、如何理解課文結尾的最后一段話,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當把小說《社戲》的前后兩部分內容、兩部分之間的過渡,尤其是那本日.文書中對中國戲的一番議論簡要介紹給學生,結合作者所說的“好戲”和“好豆”的感受和感嘆,組織學生,討論,那夜的“戲”和“豆”好在哪里?作者為什么會如此評價和贊嘆?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予以點撥和歸納,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社戲 第四課時由范文先生網教案頻道http://www.baimashangsha.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社戲 第四課時】相關文章:
《社戲》教學設計08-17
社戲教學反思08-24
《社戲》教學反思02-12
社戲教學反思02-19
《社戲》語文教案05-25
語文教案:社戲02-14
《社戲》語文教案02-10
人教版語文社戲教案02-22
社戲語文教案01-14
《社戲》教學反思(精選6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