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xx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調研報告
隨著xx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外來務工人員與日俱增,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已日益成為黃巖社會事業發展的難點。通過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企業老板等方方面面的建議意見。并赴外地察取經,調研情況報告如下:一、我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現狀
近年來,我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保障外來務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區政府曾多次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協調會,研究解決外來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教育行政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切實承擔起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的重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開辟各種渠道,以全是制公辦學校隨班就讀為主,同時規范管理以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社會力量辦學,擴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各中小學把接收外來務工人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外來務工子女與當地子女混合編班,統一施教,鎮東小學還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狀況進行調查,提出教育對策措施,促進外來務工子女在我區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真正的發展。如今年東浦中學安徽籍初三學生李波中考成績717分,他回老家中考得了狀元。
據統計,目前我區外來務工人員約為xx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xx%,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少年兒童xx 人,主要分布在城區、澄江、楓水、江口、高橋等地,其中公辦學校接納xx人(小學xx人,初中xx人),占 xx%,占我區公辦學校學生總數的 xx%;外來民工子弟學校在校生 xx人,占總數的xx %。隨著我區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壯大,前來我區參加經濟建設的外來人口也將不斷增加,因此,全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的學齡兒童也將保持一種增長的狀態,據調查統計,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本地生源增長只有 %,而外來生源增長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我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學位將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緊張的狀態。主要原因是:一是現有公辦學校原設計規模過小,小學少的只有12個班級,多的也不超過 個班級。二是現有學校布局不盡合理。三是城區房地產開發過快,而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與適齡學童的增長不協調,導致學位緊張。
外來人口的增長,在推動我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同時也給我區的基礎教育帶來了不少困難與問題。一是增加了公辦學校解決學位的壓力。在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公辦學校因各方面的壓力,不得不超出學校原有的設計規模,擴大班額數來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使學校超負荷運轉。如東城鎮東小學原設計規模為12班,由于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不得不http://www.fanwendaquan.com擴大到15班,且平均每班68—70人。二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外來務工子女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家長文化素質較差,家庭教育相對薄弱,此類學生的思想品質,紀律表現和學習積極性都不如本地學生。而且受家庭學習、生活條件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此外因班額人數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課堂教學,因此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三是辦學經費不足。按照“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辦學經費主要由辦學單位承擔。按現行的收費規定,外來務工子女的借讀費小學收取xx元(含雜費),初中收取600元(含雜費),并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實行了主動減免政策,這些收費根本無法支付代課教師的工資以及學校的辦公經費。
二、我區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區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上做了一些工作,這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應該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區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困難與問題。
1、思想認識有待統一。教育內部的認識還未達到創造條件開放所有學校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程度。教育外部就如何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教育的氛圍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外來務工人員由于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家庭狀況的不同,怕子女在心理上受歧視,不愿送子女到當地公辦學校上學的家長不同程度存在。
2、監管機制有待完善。政府有關部門,如公安、勞動、教育行政部門尚未建立統一的監管機制,對流動人口及子女的總體情況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特別是存在為數不少的流動人員,他們結構復雜,居住分散,來去自由,有關部門更是難以把握他們的行蹤。即使進入政府監管的流動人員,有關部門也沒有建立相應的信息資源和信息傳遞渠道。
3、經費投入急需加強。近年來,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增長不足,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投入幾乎為零,沒有列入財政預算,沒有安排專項經費。對吸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公辦學校的建設在政策和經費上的扶持力度不大,解決他們的教師編制困難。區、鎮兩級政府及其它職能部門缺少對民辦教育的扶持。一些地方校網布局調整后閑置的校舍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出現被擅自侵占的現象,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減損。
4、管理尚需規范。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是個新生事物,缺乏規范的日常管理。特別是保障每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和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對出現的非法辦學行為是“堵”還是“疏”,顯得手足無措,有些慌亂。個別民辦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十分簡陋,通風采光不足,場地陰暗潮濕,缺乏安全意識,安全隱患很大。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短期行為、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顯,對于如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考慮的不多。這些學校尚未建立嚴格的學籍管理制度,沒有規范的學生花名冊,只有學生及其家庭簡況的臨時記錄單。
三、 進一步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對策措施
針對我區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并結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特點,根據調研情況,特提出如下對策:
1、提高認識,高度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工作。一是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是流入地政府責任。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不是一種恩賜,不是一種額外負擔,也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流入地區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必經之路。經濟建設需要各個層次的人才,留住孩子,就可以留住人才,留住人才就可以有利于我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只有解決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才能使他們免除后顧之憂,以更大的熱忱投身黃巖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區建設。同時外來務工人員也是直接或間接的納稅人,他們不但應當得到與城里納稅人同等的待遇,而且作為弱勢群體還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顧,他們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必須得到維護。三是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工程。如果我區流動人口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法入學受教育,散落在社會上,不但給家庭帶來問題,也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如果讓他們像城里的孩子一樣受教育,就能化不穩定因素為穩定因素和進步因素。四是區政府要盡快出臺《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的有關辦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工作,必須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早日出臺有關辦法,明確有關政策界限和操作方法,在制度上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是關系到黃巖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大事,應該把這項工作提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高度來認識,提到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來認識。同時把它視為更高層面實現“教育公平”的需要;適應入世新形勢,盡快實現基礎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2、齊抓共管,積極探索符合外來務人員子女教育特點的管理辦法或模式。要切實整合各方面力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群體的合法權益,依法確保其子女按時入學。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主動與公安、稅務、工商、消防等有關部門和地方派出所、居委會聯系,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全面調查摸底,弄清實際情況,使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行為更加規范化、有序化、法制化。首先,要對外來流動人口實行暫住證制度,由公安部門登記注冊,建立完備的流動人員信息資源庫。其次,各街道、鄉鎮要定期對轄區內所有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情況進行檢查,及時掌握務工人員子女入學變動情況。第三,舉辦民工子弟學校,除了對舉辦者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外,對辦學條件要提出明確要求。簡易學校的設施條件可以酌情放寬。必須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并按規定選用教材,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安排學生食宿或車輛接送的,必須經當地縣級以上衛生、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門審批,并提供有效證明。一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個具有“文化親和力”的環境中成長,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學校”去讀書,以求得文化上的認同和精神上的平等。同時公辦學校由于學額、經費等各方面原因,不能全部接納外來民工子女,因此目前各類民辦民工子女學校有生存的空間。應當說,民工子女學校這種教育形式,傾注了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構筑了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空間。這些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納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的管理范疇,并在教學研究、質量考核、教師培訓等方面加強指導,提高此類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確保流動人口子女得到良好的義務教育。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年審制度,逐步完善對此類學校(班)的管理和監督,幫助他們規范辦學行為。第四,對完全不具備辦學條件,并未經批準的非法辦學點,要堅決取締。在取締過程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及時妥善地安置、分流學生,以避免產生新的社會問題。第五是對學籍實行動態管理。學校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 “只要班級有學額”、“只要符合入學條件”,允許隨時插班;“只要有正當理由”,允許隨時轉學。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單獨建立學籍檔案,入學時先建臨時學籍,另外造冊,學生轉學時,學校出具證明并可由學生帶走學籍,學生學業期滿,學校可根據其畢業成績,發給相應的學歷證書。
3、廣開渠道,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法定的義務教育。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區政府應統籌協調、整體規劃,采取多種渠道,制定優惠政策,開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綠色通道”。一是“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不能變,即“主渠道”是鼓勵公辦學校接納民工子女入學。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有責任為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提供服務。要進一步挖掘公辦學校的潛力,盡量安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對外來務工子女入學要切實負起責任,要確定本地專門招收外來務工子女的學校。對在我區居往達三年以上的,憑暫住證、戶口簿、計劃生育出生證明、務工合同,實行市民待遇,免收借讀費,外來務工子女想擇校的,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可采取混合編班,或專門辦民工子女班,積極鼓勵優質學校舉辦以民工子女為對象的分校。二是可以將城區城鎮薄弱學校改造、學校布局調整中部分閑置校舍、設施或經布局調整空余的學校,提供給專門招收民工子女的學校使用。三是要適度發展專門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民辦學校,即以“民辦”學校為補充。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適度發動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允許異地教育行政部門、其他社會力量以跟蹤辦學等方式依法舉辦專門招收民工子女的學校(班),但必須經當地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申辦民工子女學校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但民辦民工子弟學校要想短期內達到公辦學校的水平是很困難的。我們首先要解決有的問題,再解決好的問題,特別是對東城、西城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較多,舉辦好的學校暫時有困難的地方,可以鼓勵民間舉辦一些基本符合辦學條件的民工子弟學校,這些學校可以采取民間辦學,也可以采取國有民辦、民辦公助,或公辦民助等辦學形式,這樣就可以減輕政府的辦學壓力。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對這些學校要加強監管,防止出現安全、食品衛生等事故或舉辦者攜款逃逸事件的發生。
4、大力扶持,切實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經費投入問題。一是要增加政府的投入,這是第一渠道。目前,政府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投入是不夠的,沒有列入議事日程,沒有專項經費。所以要增加對公辦民工子弟學校的投入,還要對公辦民工子弟學校實行獎勵,以獎代補。二是允許民辦民工子弟校按一定的成本收費,實行備案制。三是公辦學校中對不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可按規定分學期收取一定的借讀費,但是對家庭困難的學生也要主動實行減免。可試行“教育券”制度,即委托某個機構(如戶籍管理部門)向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發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民工子弟學校可憑收取的“教育券”向有關部門領取等值的專款補充辦學經費。“教育券”的經費來源可采用政府財政撥一點、外來人員出一點、用人單位籌一點的辦法解決。四是要從機制上做文章。整所學校為民工子女的公辦學校或以民工子女為主的公辦學校,可積極采取改制的辦法,按照國有民辦或民辦公助的形式來搞活學校的管理。五是要提倡社會的捐資辦學。大力提倡機關、企事業、社會及公民個人向民工子女學校捐資助學。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有效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必將成為基礎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課題之一擺上議事日程,必將更加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xx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XX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現狀、問題及對策08-12
xx區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8-17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08-19
外來民工子弟厭學心理問題調研報告08-12
外來務工人員調查報告03-23
關于xx有關問題的報告08-15
外來務工人員事跡材料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