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查報告>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3-04-03 08:53:51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農業局
    (2007年5月)
    根據省農業廳通知要求和市委領導批示,為掌握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進一步加快魯南地區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對策,我們組織專門力量,采取全面統計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就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全市國土面積1.1萬KM2,總人口8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6萬人,耕地783萬畝。2006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億元,占魯西南五市的29.5%;糧食、棉花、油料、水果、肉類產品、淡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395.14萬噸、15萬噸、27.8萬噸、152.08萬噸、75.35萬噸、30.92萬噸,分別占魯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農民人均純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巧綎|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金鄉大蒜、魚臺大米、北方落葉大喬木的集中產區,常年糧食產量占全省的1/10,淡水產品產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國最大的大蒜種植、淡水產品養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經濟占比水平,決定了——在魯西南五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來,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著眼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和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戰略,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推進力度,全市農產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不斷膨脹,龍頭帶動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據調查統計,到2006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5家,年銷售收入達到369.7億元,實現利稅33.8億元,出口創匯4.34億元。其中,規模較大、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達到64家,企業員工6.13萬人,擁有固定資產85.67億元,銷售收入達到212.76億元,年出口創匯2.51億美元,實現利稅18.86億元。年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來源分類,其中糧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紙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產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產品加工3家,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級別分類,其中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18家,市級40家,市級以下4家;按銷售收入規模分類,1200-5000萬元19家,5000-10000萬元13家,億元以上32家。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為主導,以油料、棉花、畜禽產品、水產品、木材加工為骨干的農產品加工經營格局。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由過去以糧食、棉花、油料為主的種植業領域,逐步向瓜菜、畜禽產品、乳制品、木材、水產品以及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等特種種植和養殖大農業領域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由初級產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維維、華龍、華豐、正龍、白象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集團,已進入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

    二是農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加快發展,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工規模不斷膨脹。全市64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平均固定資產規模達到1.34億元,平均銷售收入達到3.32億元。以菱花集團、雪花生物化工公司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玉米56萬噸;以魯王集團、利生集團、魯寶集團和華龍集團、白象集團為龍頭的小麥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小麥120萬噸;以利豐公司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淀粉7萬噸;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主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年生產甜菊糖1000噸;以兗州綠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制品公司為加工龍頭的肉鴨加工企業,規模快速膨脹,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殺分割肉鴨3200萬只。兗州市綠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資1億元新上年加工4000萬只肉鴨生產線一條,使肉鴨年加工規模達到6000萬只,年銷售收入可達到7億元。

    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立足區域優勢產業發展、著眼市場需求,企業不斷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


    創新步伐,企業的產品檔次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山東太陽紙業集團與國際紙業巨頭強強聯合,投資2.6億美元準備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無菌液體包裝紙生產線,投產達產后新增年產值52億元,利稅7億元。山東臻嘉食品進出口公司今年投資1400萬元,新上冰鮮牛羊肉深加工生產線一條,企業年加工規模達到1萬噸,銷售收入2.16億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山東綠維果蔬汁有限公司投產2000萬元,引進國內蔬菜和水果清汁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系列清汁9000噸,產品暢銷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山東方健制藥有限公司近年投資2億元,新上GMP生產線20條,研發中心1處,生產10大類、140個型號系列中藥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3億元,帶動中藥材種植基地5萬畝。

    四是農產品加工配套生產基地快速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區域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發展。以金鄉宏昌公司、宏泰公司、東遠公司、華光公司、魚臺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圓蔥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全市大蒜圓蔥種植基地180萬畝;以鄒城華源公司、普泰貝爾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帶動鄒城、魚臺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地680萬M2;以兗州太陽紙業集團、中都木業、蘭氏木業、三聯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企業,帶動全市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90萬畝;以兗州綠源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制品公司、微山營養食品公司、湖產品經貿公司為龍頭的肉蛋鴨加工企業,帶動全市肉鴨養殖存欄900萬只,蛋鴨養殖存欄800萬只;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龍頭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帶動任城及周邊甜葉菊種植6萬畝。

    五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分注重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品牌的培育、保護和開發,通過提升傳統品牌、引進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開發新品牌,著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有181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和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三品”認證總數達到300個,面積158.6萬畝。農副產品注冊商標達到780件,農產品著名商標認證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華仙”、“利生”、“魯寶”、“微山湖”等17個品牌食品獲山東省名牌產品。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農產品出口創匯較快發展。金鄉大蒜在宏昌、宏泰、東遠、華光、山陽等一批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的帶動下,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迅速擴大、水平快速提升。全縣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35萬畝,其中有機基地1.5萬畝,2006年全縣大蒜出口創匯2.16億元,占全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52%。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調查情況表明,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以優勢主導產業產品為主的精深加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但就整體和綜合水平來著,無論與外地先進水平、還是與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都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瓶頸制約突出,投入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普遍存在著融資難、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多數企業由于自身資本積累速度慢、能力弱、貸款擔保手段缺乏,企業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設項目,因資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馬;由農產品加工企業性質決定的流動資金季節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發展商機錯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

    二是企業生產規模小,檔次水平低。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抗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后,仍然沿用傳統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產品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多,能夠搶占領域高地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的拳頭產品和優勢產品的企業為數少。在全國65家涉農上市公司中,我市僅有太陽紙業集團一家,而僅南京市就有5家涉農上市公司。

    三是企業結構不合理,整體加工能力低。從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行業構成看,糧棉油和畜禽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數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幾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中,糧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業僅有8家,占12.5%,且多數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像大蒜圓蔥、淡水產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規模的優勢產品,但目前加工轉化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夠很弱,有些幾乎是空白,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優勢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產業效益的提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四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擁有自主產權的專利產品為數極少,企業瞄準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科研創新能力弱,農產品深加工業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市除20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外,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和專業研發人員。

    五是市場開拓手段落后,營銷方式不適應。市場營銷方式落后,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現代市場營銷方式,像電子商務、連鎖代理、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較快應用,市場營銷網絡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時,特別是對品牌農產品的培育、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特別是通過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直接進軍國內外大市場、與國內外大客商進行洽談合作的渠道不暢、實力不足。

    六是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產業鏈條不緊密。主要表現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的利益聯接關系松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種養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推廣普及的面還很小,沒有真正形成圍繞區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大市場帶動大龍頭、大龍頭帶動大基地、大基地聯接大群體的生產經營格局。一方面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因缺乏穩定、批量化、標準化的原料供給,不敢接受訂單和滿負荷生產;另一方面,基地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因缺乏龍頭企業持續穩定帶動,造成價格大幅度波動。這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面臨的重大課題。

    另外,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難度加大、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滯后等問題,也是制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托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以骨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加快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撐體系為保障,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發展,快速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規模、產品檔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

    (一)加強領導,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把加快農產品深加為促進全市加工業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突出重點和重要切入點,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和決策指導。盡快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農產品加工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決策、協調和調度、指導。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產業體系。立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基礎,著眼長遠發展,加快制定全市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糧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專業規劃,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業聚集度。

    (三)突出重點,積極培植農產品骨干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能力,集中資源、集中投入、集中幫扶,盡快做大做強、做優做精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骨干龍頭企業。提升食品加工企業、優化棉紡加工企業、膨脹畜禽加工企業、加快發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業,以菱花、雪花集團公司為主,繼續擴大規模,堅持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形成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基地。棉紡加工業,以櫻花、德源、雙龍公司為主,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創新產品,形成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產業基地。畜禽產品加工業,以綠源、嘉隆、臻嘉、恒達公司為主,膨脹規模,提升檔次,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產業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綠維、山陽公司為主,立足現有資源基地,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加快建設高水平生產線,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的產業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圍繞促進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根據中央、省關于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體系,從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費用優價、用地優待、配套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強管理,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管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集約化管理過渡,加快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發隊伍,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資源和人才力量,圍繞區域優勢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有自主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加工技術,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強化服務,著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發展,著眼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學三創”優化發展環境要求,著力營造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搞好全方位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及時、快捷的服務。


    《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來源于網,歡迎閱讀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dyA



    創新步伐,企業的產品檔次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山東太陽紙業集團與國際紙業巨頭強強聯合,投資2.6億美元準備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無菌液體包裝紙生產線,投產達產后新增年產值52億元,利稅7億元。山東臻嘉食品進出口公司今年投資1400萬元,新上冰鮮牛羊肉深加工生產線一條,企業年加工規模達到1萬噸,銷售收入2.16億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山東綠維果蔬汁有限公司投產2000萬元,引進國內蔬菜和水果清汁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系列清汁9000噸,產品暢銷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山東方健制藥有限公司近年投資2億元,新上GMP生產線20條,研發中心1處,生產10大類、140個型號系列中藥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3億元,帶動中藥材種植基地5萬畝。

    四是農產品加工配套生產基地快速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區域主導產業規;、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發展。以金鄉宏昌公司、宏泰公司、東遠公司、華光公司、魚臺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圓蔥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全市大蒜圓蔥種植基地180萬畝;以鄒城華源公司、普泰貝爾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帶動鄒城、魚臺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地680萬M2;以兗州太陽紙業集團、中都木業、蘭氏木業、三聯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企業,帶動全市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90萬畝;以兗州綠源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制品公司、微山營養食品公司、湖產品經貿公司為龍頭的肉蛋鴨加工企業,帶動全市肉鴨養殖存欄900萬只,蛋鴨養殖存欄800萬只;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龍頭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帶動任城及周邊甜葉菊種植6萬畝。

    五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分注重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品牌的培育、保護和開發,通過提升傳統品牌、引進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開發新品牌,著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有181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和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三品”認證總數達到300個,面積158.6萬畝。農副產品注冊商標達到780件,農產品著名商標認證11件,新增5件!傲饣ā迸莆毒珮s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華仙”、“利生”、“魯寶”、“微山湖”等17個品牌食品獲山東省名牌產品。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農產品出口創匯較快發展。金鄉大蒜在宏昌、宏泰、東遠、華光、山陽等一批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的帶動下,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迅速擴大、水平快速提升。全縣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35萬畝,其中有機基地1.5萬畝,2006年全縣大蒜出口創匯2.16億元,占全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52%。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調查情況表明,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以優勢主導產業產品為主的精深加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但就整體和綜合水平來著,無論與外地先進水平、還是與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都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瓶頸制約突出,投入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普遍存在著融資難、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多數企業由于自身資本積累速度慢、能力弱、貸款擔保手段缺乏,企業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設項目,因資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馬;由農產品加工企業性質決定的流動資金季節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發展商機錯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

    二是企業生產規模小,檔次水平低。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抗御市場風險能力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后,仍然沿用傳統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產品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多,能夠搶占領域高地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的拳頭產品和優勢產品的企業為數少。在全國65家涉農上市公司中,我市僅有太陽紙業集團一家,而僅南京市就有5家涉農上市公司。

    三是企業結構不合理,整體加工能力低。從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行業構成看,糧棉油和畜禽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數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幾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中,糧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業僅有8家,占12.5%,且多數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像大蒜圓蔥、淡水產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規模的優勢產品,但目前加工轉化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夠很弱,有些幾乎是空白,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優勢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產業效益的提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四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擁有自主產權的專利產品為數極少,企業瞄準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科研創新能力弱,農產品深加工業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市除20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外,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和專業研發人員。

    五是市場開拓手段落后,營銷方式不適應。市場營銷方式落后,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現代市場營銷方式,像電子商務、連鎖代理、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較快應用,市場營銷網絡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時,特別是對品牌農產品的培育、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特別是通過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直接進軍國內外大市場、與國內外大客商進行洽談合作的渠道不暢、實力不足。

    六是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產業鏈條不緊密。主要表現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戶的利益聯接關系松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種養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推廣普及的面還很小,沒有真正形成圍繞區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大市場帶動大龍頭、大龍頭帶動大基地、大基地聯接大群體的生產經營格局。一方面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因缺乏穩定、批量化、標準化的原料供給,不敢接受訂單和滿負荷生產;另一方面,基地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因缺乏龍頭企業持續穩定帶動,造成價格大幅度波動。這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面臨的重大課題。

    另外,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難度加大、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滯后等問題,也是制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托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以骨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加快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撐體系為保障,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發展,快速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規模、產品檔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

    (一)加強領導,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把加快農產品深加為促進全市加工業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突出重點和重要切入點,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和決策指導。盡快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農產品加工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決策、協調和調度、指導。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產業體系。立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基礎,著眼長遠發展,加快制定全市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糧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專業規劃,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業聚集度。

    (三)突出重點,積極培植農產品骨干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能力,集中資源、集中投入、集中幫扶,盡快做大做強、做優做精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骨干龍頭企業。提升食品加工企業、優化棉紡加工企業、膨脹畜禽加工企業、加快發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業,以菱花、雪花集團公司為主,繼續擴大規模,堅持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形成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基地。棉紡加工業,以櫻花、德源、雙龍公司為主,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創新產品,形成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產業基地。畜禽產品加工業,以綠源、嘉隆、臻嘉、恒達公司為主,膨脹規模,提升檔次,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產業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綠維、山陽公司為主,立足現有資源基地,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加快建設高水平生產線,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的產業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圍繞促進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根據中央、省關于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體系,從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費用優價、用地優待、配套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強管理,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管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集約化管理過渡,加快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發隊伍,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資源和人才力量,圍繞區域優勢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有自主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加工技術,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強化服務,著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發展,著眼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學三創”優化發展環境要求,著力營造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搞好全方位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及時、快捷的服務。


    《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來源于網,歡迎閱讀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dyA


    【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8-15

    市設施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8-24

    工業企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3-04

    有關工業園區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24

    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24

    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08

    赴姜堰市學習考察工業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7

    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4

    縣工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8-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卡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一区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色色五月天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