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農村的重中之重。對貧困地區而言,由于自然環境較惡劣,基礎設施滯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農民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等原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壓力大、擔子重、困難多、路程遠。如何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是當前農村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條件落后。經過多年的扶貧攻堅,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得到重大改善,但與較發達地區的農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貧困地區大多是農業縣,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缺乏現代農業產業支撐,農業的整體實力較弱。
3.農民收入水平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近年來,貧困地區農村返貧現象比較突出,平均返貧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達70至80。另外,貧困地區農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
5.新農村建設的人力資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殘留守,一方面導致勞力、資金和物力投入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參與農村政治、文化建設的人員明顯減少,精神文明建設也無法保證。同時,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黨員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鄉村干部培訓又跟不上,黨的基層組織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
6.群眾思想觀念比較落后。部分貧困地區群眾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較突出。也有少數基層干部認為扶貧就是給錢給物,缺乏帶領群眾艱苦創業、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精神和辦法。
二、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建議和對策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村發展基礎。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電、路和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高支農資金比例,重點解決農村通水、通路、通電、通沼氣、通信息等“五通”問題;二是加大社會融資力度。大力爭取金融系統的支持,加大信貸投入。要通過特色資源招商,吸引外來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三是加大農民籌資力度。正確引導和鼓勵群眾主動籌資投勞,積極參與投資少、見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改廚、改廁、沼氣等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生產生活質量。
近年來,馬山縣多渠道籌集資金,先后實施了縣城給水系統改造工程,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的目標。完成水庫除險加固工程9個、人飲工程20個,建設生態文明村20個,建設沼氣池12530座,沼氣池入戶率達38.2。全縣農村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努力培育支柱產業,提高農村發展水平。要堅持以貧困地區的特色資源為依托,以城鎮為中心,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進程,重點發展特色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拓寬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渠道,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要培育支柱產業、壯大特色基地、經營龍頭產業、引入科學技術、完善基礎建設,采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同時,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
近年來,馬山縣在培育支柱產業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的戰略,利用豐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重點發展特色礦產品和農產品加工業,形成了優勢產業群,又帶動了農業的發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戶”模式,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實施養殖業“一十百千”工程(即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全縣羅非魚年產量達1萬噸、瘦肉型母豬年末存欄達10萬頭、馬山黑山羊年飼養量達100萬只、馬山土雞年飼養量達2000萬羽,力爭實現農業總產值翻一番)。通過引進產業化龍頭公司、資金扶持、技術培訓、成立協會等方式,建立了馬山黑山羊種羊和馬山土雞種雞生產等農業產業化基地;三是以城鎮為依托,發展壯大第三產業。重點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以此擴大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的容量,拓寬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渠道,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3.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破除貧困地區發展瓶頸。一是要用好用足國家的扶貧開發政策,加強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扎實做好貧困戶的小額信貸、異地安置等多種方式的扶貧,積極開展產業扶貧,加大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的力度,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群眾創造增收來源。
近年來,馬山縣投入資金1.54億元,實施貧困村道路、校舍、沼氣池、人畜飲水、電網改造、通訊光纜等項目建設,解決了9.6萬人行路難、飲水難和
用電難問題;發放貼息扶貧貸款2350萬元,扶持4500多戶群眾發展生產;投入500萬元實施科技扶貧項目建設,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實用技術培訓,智力幫扶得到進一步加強;先后解決12736人的溫飽問題,全縣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24萬人減少到2005年的6.17萬人,扶貧攻堅取得了較好成效。
4.發展農村各項事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是要抓好農村教育。抓好貧困地區的高中和職業教育,著重解決貧困地區農民子弟上高校難的問題。大力實施以“八榮八恥”、熱愛家園、遵紀守法和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廣大農民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問題。要完善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加快鄉、村兩級衛生院改造和標準化建設,爭取盡快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醫療救治體制,為農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強文化建設。重視抓好重大節日、民族傳統文化活動的組織,積極組織好“三下鄉”和文化扶貧活動。積極發展農村體育和少數民族體育,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現體育的生活化、大眾化;四是要著力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加大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機制,優先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進城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等,建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五是積極探索農村殯葬改革。要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為主的農村殯葬改革,提高貧困地區的文明治喪水平。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一是要實施“三個培養”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黨員培養成村黨支部領導,切實增強貧困地區農村黨組織的創造力、帶動力和戰斗力;二是繼續抓好大學畢業生選任村官,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力。
2005年以來,馬山縣以鄉、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鄉、村領導班子,選派120多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到村委任職;先后培訓黨員7100多人次;抓好農村黨員幫扶,已有1237名黨員鄉土人才與4950個農戶建立幫扶關系,創建黨員中心戶405戶,幫帶農戶3150戶;開展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試點,共有2450名農村黨員找到了適合的崗位。全縣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6.培養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保障。一是全面啟動“農家課堂”培訓工程。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文化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二是實施“示范教育”工程。要以致富帶頭人為典型,通過言傳身教,帶動鄰里鄉親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實施農民轉移培訓工程。加強外出務工農民的就業指導、技能培訓和組織服務;四是實施“鳳還巢”工程,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和技術返鄉創業。
近年來,馬山縣加強了對務工人員輸出前的培訓和返鄉后的扶持,勞務輸出的效益不斷提高。目前外出務工人員10萬多人,年外出勞務總收入4億多元,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勞務輸出正成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時,馬山縣已有喬昌玩具廠等30多家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辦的企業,投資總額2200多萬元,安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700多人,全縣共有上萬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投入到反哺家鄉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之中。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貧困地區雖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只要我們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立足貧困地區的實際,切實從群眾最急切、最現實的實事抓起,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的民心工程。
【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08-15
xx鄉鎮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08-17
以人為本推進新農村建設調研文章08-15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08-24
關于加快景區開發建設的調研報告08-18
鄉鎮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8-15
新農村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8-17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08-17
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調研08-17
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