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前農村地區普法工作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從“一五”普法到今年開始的“五五”普法,XX縣經過十幾年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逐步加強,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目前,農村普法工作的現狀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普法工作的深入發展,主要情況如下:
一、農村普法的現狀與難題
1.普法教育的權威性、重要性認識不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越來越看重物質利益和經濟效益,并以此作為看問題、辦事情、論成敗的慣用標準,崇尚“時間就是金錢”之類觀念,對那些費時、費力而又難見直接經濟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長遠社會效益的治本工作則持回避、被動、冷漠的態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減少了,有些鄉鎮、村的領導借口抓經濟工作是硬指標,把普法與經濟工作對立起來,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個別鄉鎮、村的領導把普法和“減負”對立起來,認為組織農民學法就要求農民購買普法教材、參加考試,是增加農民負擔,忽視了普法對依法治村、依法“減負”提高廣大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作用。[找材料 到大-秘-書-網-www.baimashangsha.com-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秘資料站點]
2.普法教育原有“三無”現象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所謂“三無”是指無專職普法隊伍、無專門工作手段、無專項活動經費。也就是說,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鄉鎮司法所和有關單位的配合來做,即使有的設有普法辦也是虛設,其教育手段要根據實際條件來確定,宣傳經費要臨時籌集。從我縣農村整體情況來看,普法工作隊伍力量小,裝備差,普法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較突出。大多數鄉鎮、村還普遍存在簡單、陳舊的宣傳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法工作的深入開展。
3.普法教育還存在“四難”的問題。一是人員難集中。隨著農民經濟意識的不斷增強,XX常年有20萬農民外出打工或在企業就業,普法對象比較難以集中。二是時間難安排。農民的時間為個人自由掌握,且農村生產勞動的季節性比較強,農民在農忙時早出晚歸,在田里忙耕種;農閑是忙外出打工掙錢做生意,很少有空閑時間坐下來學習,因而普法的時間難以安排。三是內容難理解。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對規范抽象的法律條文難理解,學不懂、記不住,影響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因此,如何把規范抽象的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淺出進行宣傳,顯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難體現。由于農村普法存在認識上不足,人員、時間難以集中安排,普法經費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條文難以理解掌握等諸多原因,因此盡管各級做了許多工作,但是農村普法還是難以取得明顯效果。
[本文轉載于范文先生網-http://www.baimashangsha.com-大-秘-書-網,幫您找文章]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進一步落實。一些鄉鎮、村普法工作力量還較為薄弱。鄉鎮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鄉鎮司法所或綜治辦承擔著。鄉鎮司法所只有一至二個司法助理員,而且司法所的人員一年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配合鄉鎮的中心工作。僅靠一兩名司法助理員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普法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另外,普法經費得不到很好的落實。考核監督力度不夠,也造成了農村開展普法工作的季節性、主動性不強。
二、農村普法難的原因和癥結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農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思想,影響了農村普法的開展。由于長期以來人治思想和現實的負面影響,使得廣大干部群眾對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知之甚少。許多農村干部、農民群眾學法的積極性不高,從而阻礙了普法工作深入發展。
2、學法用法脫節、執法不公的不良現象,挫傷了農民學法的信心。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民不是不想學法,而是覺得學法沒用,不是對學法沒興趣,而是對法律沒信心。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領導干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有些農民說:“法律雖好,但執行起來,就往往走樣。法律講的是一回事,執行又是一回事,叫我們農民咋相信?學了法有什么用?”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嚴重損害它和國家在農民群眾中的形象,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就會使農民群眾對法律失去信心,農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難以鞏固。
3、觀念陳舊,形式單調的方法,影響了農村普法的深入。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村的普法還習慣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來進行,沒有根據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有效途徑開展普法。這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對普法工作的客觀要求。一些地方只滿足與放廣播,搞宣傳欄進行普法宣傳,形式單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員對法律知識學的不深不透,普起法來難以作到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等等,這些原因都阻礙了農村普法的深入。
4.農村人口素質和環境條件較差,制約了農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動性大,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村組織松散等,給農村普法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文化水平較以前雖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農民占相當大比例,客觀上制約了農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過程中解決農村普法難點的對策建議
一是組織法律培訓,主導普法。堅持面授為主,是開展普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和要求。農村普法,也必須這樣。在實際工作中,要分級負責,層層抓好法律培訓,充分發揮法律培訓在普法中的主導作用。一是鄉鎮要負責抓好村(居)民委員會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訓,每年要集中進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訓;二是村(居)民委員會要負責抓好農戶(居民)戶主的培訓,每季度要組織一次。通過法律培訓,重點抓好基層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訓,實現一戶一個“法律明白人”的目標。
二是利用農村工作,滲透普法。普法是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農村普法也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這個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開展普法,把普法與農村的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抓黨建、奔小康”、“創平安社區、平安村組”等工作結合起來,把普法教育滲透到農村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貫穿這些工作的全過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通過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干部群眾受到多方面的教育,達到普法的目的。
三是抓住學校教育,輻射普法。開展農村普法,由于農民居住分散,不易組織,文化素質低,集中起來學法確有困難。而各級各類學校,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人數多,人員集中,有固定的學習場所,有專業教師。要利用學校這一有利條件,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加強對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特別是在中小學校,要把普法內容組織編寫成易懂易記的順口溜、三字經、打油詩,由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培養“小小普法員”,讓他們放學回家后,背誦給父母和他人聽,使家長和學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一所小學就能覆蓋一個村。這樣,既抓住了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又發揮了學校在農村普法中的輻射作用,從而促進農村普法。
四是開展多種活動,烘托普法。普法教育是一項社會宣傳、社會教育工作,沒有群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是很難開展的。因此要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促進農村普法。一方面,要針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農民愛好熱鬧的特點,廣泛組織開展編演法制文藝節目,放映法制題材影片,展出形象生動的法制宣傳圖片和漫畫等活動,賦予普法一個有效的載體,通過在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絡等媒體開辟法制宣傳專題或專欄節目,加大普法的宣傳力度,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普法活動。另一方面,要以部門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適時組織開展一些有群眾廣泛參與的活動,不斷掀起一個個普法高潮,烘托出一個濃厚、強烈的普法氣氛。
【當前農村地區普法工作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相關文章:
當前農村動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24
當前平安創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5
當前平安創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
當前幼兒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7
淺談當前納稅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12
當前幼兒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08
當前幼兒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