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加快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一、川東北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川東北經濟區是由地處四川省東北部盆周山區的廣元市、巴中市、達州市、廣安市、南充市、遂寧市構成,北與甘肅省、陜西省接壤,東與重慶市相連,西抵綿陽市、德陽市,南臨資陽市,轄37個縣(市、區),其中,市轄區10個,縣級市3個,1694個鄉鎮,幅員面積6.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3.81%;總人口2831.4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2.54%。6市地理位置緊密相連,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近,是我省的欠發達地區,但經濟發展潛力很大,我們將其劃分為加快發展地區,以期在發展的政策上給予更大的傾斜,在發展的路徑選擇上更加的優化,在發展的措施上更加的靈活,以加快發展的速度,提高發展的質量,提升發展的效益。
(一)川東北經濟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區域內建成有寶成鐵路、襄渝鐵路、達成鐵路、達萬鐵路、成普鐵路,基本形成了U字型鐵路骨架;國道108、210、212、318線路網貫通全境,建成通車的綿廣高速、達渝高速、成南高速、廣南高速縮短了到省會成都的時間;廣元機場、河市機場、南充機場連接了國內主要大城市,嘉陵江、渠江干流是通往長江的黃金水道。寶珠寺電站,華鎣山電廠,廣安電廠,以及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區域內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緩解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川東北經濟區的資源較為豐富
1、川東北經濟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特別是天然氣資源豐富,是四川新的能源儲備基地。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煤、石油、石灰石、霞石、花崗石、大理石、磁鐵礦,其他還有石墨、石膏、綠豆巖、鉀長石、透輝透閃石、螢石、滑石、蛭石、硫鐵礦、磷礦、膨潤土及金、銀、銅、鉛、鋅、鈷、鎳、鎢、鈾等,其水能資源亦十分豐富,極具開發價值。
2、川東北經濟區生物資源豐富,是“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具有發展綠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嘉陵江、渠江水系發達,流域面積廣闊,亞熱帶濕潤氣候滋潤著整個區域,年均日照長,降雨較為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植被保護較好,森林植物種類繁多,不僅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珍稀植物杜仲、銀杏、鵝掌楸、巖柏、蓖子三尖杉、厚樸、紅豆樹、青檀、大王杜鵑、紅椿、黃蘗、八角蓮、天麻等數十種,還有被英國劍橋大學皇家物種協會鑒定為世界稀有樹種的巴山水青杠。盛產銀耳、木耳、茶葉、香菇、核桃、板栗、雪梨、銀杏、生漆、杜仲、黃柏、厚樸、天麻、油橄欖、苧麻、蕨菜、竹蓀、猴頭菇等名優土特產品。
豐富的森林資源是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地。據考察,境內有野生動物三百余種,其中有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瀕危珍稀野生動物梅花鹿、金錢豹、黑熊、麝、獼猴、錦雞、長尾雉、大鯢等三十余種,省級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赤狐、青麝、豹貓、野豬、小麂等一百余種。
3、川東北經濟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是構建四川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三總故鄉,女皇故里和巴人文化、三國文化的發祥地;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譽為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區域”,還是世界十大革命性偉人晏陽初的故鄉。
川東北經濟區內著名景點星羅棋布,劍門雄關、光霧山紅葉、諾水河溶洞、真佛山儒佛道“三教合一”、百里峽、小平故居、閬中古城、大英死海等景點分屬多個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獨特秀美,歷史文化淵源流長,紅軍精神深入人心,文物古跡遍及城鄉。
4、川東北經濟區人力資源豐富,是四川重要的勞務輸出基地。2003年末,區域內勞動力資源總數1925.4萬人,占全省的32.44%;社會從業人員1331.86萬人,占全省的28.53%。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759.2萬人,占社會從業人員的57.0%;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87.83萬人,占社會從業人員的14.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84.83萬人,占社會從業人員的28.9%;鄉村從業人員1196.1萬人,占全省的31.79%;勞動力富余人數達593.54萬人,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或從事非農業勞動。
(三)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2003年末,川東北經濟區6市完成地方生產總值(GDP)1053.31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9.3%;其中,第一產業347.85億元,占全省的30.82%;第二產業332.43億元,占全省的14.67%;第三產業373.03億元,占全省的18.09%。人均GDP最低的巴中市為3051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33.69%,全省平均水平的47.52%,是省內最高水平的16.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33.55億元,占全省的9.9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404.41億元,占全省的18.74%。
傳統農業具有較大優勢,農林牧漁總產值557.03億元,占全省31.21%;糧食總產量1159.94萬噸,占全省的36.44%;豬牛羊肉總產量222.95萬噸,占全省28.19%;出欄肉豬2687.52萬頭,占全省的36.03%,是典型的農業大區。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50元,為全省平均的69.5%,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9.1%,僅為全省最高水平的42.4%。
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食品飲料、冶金、機電、醫藥、紡織、絲綢、化工、建材、電力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228.74億元,占全省的12.91%;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0.25億元,僅占全省的6.04%。
服務業主要以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項目為主,旅游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金融、保險、證券等現代服務業和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新興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4.58億元,占全省的20.7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58.58億元,占全省的22.12%。
二、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川東北經濟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川東北經濟區地處四川省東北部盆周山區,由于地理區位比較偏遠,省際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等原因,雖然加快了建設的步伐,但基礎設施建設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發展的“瓶頸”制約還是十分明顯。
第一、鐵路沒有形成環線網絡。寶成鐵路和襄渝鐵路從川東北的西邊和東邊呈平行線穿插而過,沒有形成環線,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第二、高速公路沒有形成互通互聯網絡。成綿高速、成南高速、達渝高速相互之間都沒有接口,廣元至巴中至達州,巴中至南充,巴中至廣安均為等次不高的二、三級公路,極大地影響了物流客流的暢通和通達能力;第三、能源建設亟待加強。雖然建設了與國家電網相連的輸電工程,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但骨干電源點和骨干調峰電站較少,供電質量難以保證。四是機場均為支線機場,通航能力十分有限。
(二)川東北經濟區產業結構不合理
川東北經濟區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傳統的二元經濟形態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第一產業比重最高的巴中市為43.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5個百分點,最低的廣安市為28.7%,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農業經濟仍然是“糧豬”安天下,外出務工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二產業比重最低的巴中市為20.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9個百分點,最高的廣安市為36.8%,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缺少高技術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低。第三產業比重最低的達州市為25.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個百分點,只有最高的南充市為38.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傳統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餐飲娛樂等占據很大的比重。
(三)川東北經濟區科技教育落后
川東北經濟區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科技創新能力弱,人力資源素質不高的問題。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區域內15歲及15歲以上文盲人口為212.1萬人,文盲人口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達到10.78%;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而全國為4%,發達國家為20%。區域內萬人各類專業技術擁有數為100.7人/萬人,而全國為240.2人/萬人,全省為158.5人/萬人;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僅有8541人,占全省總數的10.34%,其中,擁有科學家或工程師職稱的有3510人,僅占全省總數的7.59%。況且科技人員青黃不接、人才外流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脫節,從根本上限制了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川東北經濟區城市化水平低
川東北經濟區6市中,巴中市、廣安市、遂寧市都是從原達縣地區、南充地區、綿陽地區劃分出來新成立的市級行政區域,建地設市的時間僅十余年,城市建設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而原來的達縣市、南充市、廣元市的城市建設,也因為投資政策和區位劣勢的影響發展緩慢,至今還沒有一座大城市,并且城市的功能也不完善,城市對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2003年底,城市化水平在22%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而據世界銀行統計,1995年世界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為75%,中等收入國家為60%,低收入國家為28%。同時由于限制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也過于偏小。
(五)川東北經濟區對外開放度不高
川東北經濟區出口創匯企業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自主知識產權不多,市場發育不健全,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比較突出,招商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軟硬環境也有一些差距。出口產品主要是一些農副產品原材料,精深加工度低,附加值低。2003年,區域內企業進出口總額為19125萬美元,僅占全省的3.39%;外商直接投資3879萬美元,僅占全省的6.69%;共引進省外資金79.84億元,占全省的26.18%。
三、川東北經濟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建議
川東北經濟區是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北扼秦嶺出川之要沖,東有四川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資源富集,人口眾多,而發展滯后,是四川需要加快發展的地區。
(一)切實搞好川東北經濟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川東北經濟區要加快發展,要實現區域的快速協調發展,首先就要理清發展思路,制定一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區域發展規劃,以統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規劃中要明確川東北經濟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布局以及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研究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產業支撐重點,研究著力構建統一的市場體系和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研究融入成渝經濟圈、帶動秦巴發展的區域合作與協調的長效機制,研究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措施等重大課題,使川東北區域規劃成為川東北經濟區加快發展的綱領,成為全省“十一五”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看點。
(二)建立川東北經濟區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緊密結合川東北經濟區的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發展目標,發展戰略,謀劃合作發展,共創未來大計,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形成互利多贏格局,是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的主要任務。
成立川東北經濟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領導機構:川東北經濟區經濟協調市長聯絡辦公室,分別由6市市長任年輪值主席,一市輪值一年,每年在輪值市召開兩次例會,也可應多數成員市的提議,臨時召開專題會議。主要是在市場運作的原則下積極發揮政府推動的職能作用,使區域交流合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積極推動區域資源整合,積極推動投資與產業合作,積極推動市場、貿易對接,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積極推動科教、文化、衛生、環保合作,積極推動合作機制創新,以開放的理念、務實的精神、真誠的合作,積極協調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需要共同磋商解決的重大問題。
成立川東北經濟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協調結構:川東北經濟區經濟協調發展協會(聯誼會),分別由6市的發展計劃委主任任年輪值主席,一市輪值一年,每年在輪值市召開兩次例會,一般與市長聯絡年會并會召開,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單獨舉行。主要是進一步探索合作新路徑,發展合作新形式,開拓合作新領域,具體協商解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確保口岸安全暢通,加快跨市區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優化公路、鐵路和碼頭物流交通網絡,優化生產力布局,拓展資源和市場空間,加強電力、能源及礦產原材料等方面的統籌協調等具體問題,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互相補充和錯位發展,實現互利多贏,共同發展。
(三)加速建設川東北經濟區交通快捷通道
制約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沒有形成互通互連的快捷交通網絡。要抓住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提前開工建設廣元-巴中-達州高速公路,廣元普濟-巴中-達州鐵路,力爭在“十五”末開工建設巴中-南充高速公路、南江桃園-閬中-遂寧高速公路、達州-巴中-漢中高速公路,構筑起川東北經濟區的鐵路、高速公路快捷路網,強力拉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四)著力打造川東北經濟區旅游黃金線路
川東北經濟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品位高,景點多,很多是國內獨有的景觀,但整體包裝推介力度不夠。要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共同打造遂寧大英死海--廣安小平故居--南充閬中古城--廣元則天故里、劍門蜀道--巴中光霧仙山、諾水溶洞--達州真佛山等精品旅游線路,發展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旅游式樣,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做強旅游經濟,帶動服務業快速發展。
(五)集中建設川東北經濟區能源基地
川東北經濟區內天然氣儲量巨大,合作開發和建設天然氣能源基地的前景十分看好,建設大型天然氣調峰電站,符合國家和省的能源建設規劃,是加強川東北經濟區骨干電源點建設的重大項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巨大;川東北經濟區水能蘊藏量大,可供水電梯級開發的河流多,要抓住目前電力供應緊張的時機,立即著手做好流域梯級水電開發規劃,迅速啟動水電梯級開發項目建設,連接國家電網,搭上西電東送的快車。
(六)精心構建川東北經濟區區域產業集群
按照四川發展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產業整合與結構升級,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設特色工業基地。重點依托6個市府所在地,加快建設功能互補的特色工業園區,集中力量培育壯大天然氣化工、煤焦化工、綠色食品加工、飲料、絲綢、輕紡、電力、機械、冶金、甲醇、有色金屬、建材等優勢產業,努力形成“航母”型產業群體,使工業真正挑起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大梁。
(七)全力推進川東北經濟區城市化進程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體現了區域的綜合實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發展城市,發揮城市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帶動作用,有利于川東北經濟區在經濟、科技力量、熟練勞動力等方面的集中,通過城市的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能有效解除經濟社會約束“瓶頸”,消除二元結構,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要以服務成都市、重慶市、西安市等特大城市為基本取向,重點建設廣元市、達州市、南充市,使之逐漸發展成為大城市,加快建設廣安市、巴中市、遂寧市,使之逐漸發展成為中等城市,有選擇地建設縣級小城市和重點集鎮,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重點集鎮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加快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相關文章:
貧困山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思考08-12
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調查與思考08-12
加快xx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08-15
加快xx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08-12
關于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調查與思考08-12
關于加快XX營經濟發展的思考08-12
加快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08-12
鄉鎮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的調查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