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巴中市南江縣核桃產業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近年來,南江縣立足實際,狠抓核桃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核桃產業化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核桃產業化發展現狀
南江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現有核桃宜林地60余萬畝,90以上屬土地肥沃的核桃豐產區。已培植500-2000畝規模不等的核桃豐產示范園(片)45個,年產量10萬公斤以上的核桃鄉5個,年產量萬斤以上的核桃社31個,年產量超千斤的核桃大戶2000多戶。目前,核桃總規模達17萬畝,520萬株,核桃產量350萬公斤,實現產值近3500萬元,林農核桃單項收入戶均400元以上。建立了一支以200多名科技人員為主的核桃科技服務隊伍,培育了核桃產業化發展的各類龍頭企業8個,主導產品“米倉山牌核桃”、“米倉山牌核桃仁”雙雙榮獲國家AA級綠色食品標志認證。
二、核桃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科學規劃,政策保障。縣委、政府把核桃產業化發展作為三大綠色產業之一來抓,成立核桃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核桃產業發展中心和核桃科研所,實行核桃產業化發展目標管理責任制。根據核桃生產的自然條件、種植基礎和技術要求,反復分析論證,科學規劃了9條萬畝核桃長廊,總規模達21.3萬畝,覆蓋全縣33個核桃生產基地鄉鎮,190個村,38000多戶。把核桃發展目標分年度下達到鄉鎮,落實到農戶。縣人大頒布了《南江縣核桃產業化發展管理辦法》,縣府制定了《南江縣核桃產業化發展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全縣各級都把核桃產業化發展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換屆不換目標,換人不換規劃,一屆接著一屆抓落實。
(二)科技支撐,夯實基礎。全縣形成了背靠四川農大、省林科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科技服務體系,省林科院原院長楊西岳、川農大原副院長肖千文等專家常年在南江指導核桃科研和生產。全縣有200多名科技人員從事核桃育苗和技術服務等工作,探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核桃低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配制了國內領先水平的“核桃滅蟲靈”。在上兩鄉桂花園建立了四川省唯一的優質核桃采穗圃100畝,在趕場西壩村、流壩金臺村等地建立了優質核桃繁育基地450畝,年出圃優良嫁接苗300多萬株,在橋亭鄉建立核桃原生資源保護區1000畝,核桃科技示范園區占核桃栽植面積的50以上。從新疆、云南、山東等地引進12個優良早實核桃品種,開展四川“十五”重點科技攻關,現已進入田間對比試驗階段。2003年核桃嫁接成活率達70以上,核桃普防面達60,重點村社防治面達100,全年防治豐產核桃樹28萬株,較2002年增產20,科技貢獻值達2000多萬元。
(三)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堅持以業主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一是業主開發。依托退耕還林發展核桃,退耕還林政策由農戶享受,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將農戶分散的坡耕地集中起來實行業主開發。楊壩林業站與新民鄉硝洞村31戶村民簽訂聯合經營協議,興辦核桃豐產園679畝,8年后進入盛產期,年產值可達109萬元,戶均增收6000元。趕場林業站在橋亭鄉龍門村建立了1139畝核桃栽培基地,采取地上栽核桃,樹下種植優質牧草,地邊栽植金銀花的復合型開發模式。上兩林業站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在溪口村至姜家灣一帶采取業主開發的方式,營造核桃豐產園3000畝,農戶享受退耕還林政策,產品利潤4:6分成,效益明顯。二是大戶帶動。培植大戶,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和優化組合。通過支持發展,全縣干果年產量超千斤的大戶有2000余戶。桃園鎮巖房村三社21戶有18戶年產核桃上千斤,熊昌富今年可收核桃5000公斤,產值3萬多元。紅星鄉黃柏埡村萬尚禮,共栽植核桃3200株,2003年產核桃7500公斤,產值4.5萬元,今年可超過2003年產量。三是企業參與。企業積極參與,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經濟效益更加突出。南江縣林產品公司投資100萬元,在大河鎮建立了1500畝核桃基地,農戶享受退耕還林政策,待有產出收益后,企業按保護價收購產品,實現了農戶、企業雙贏,每畝土地可增收1000元。四是股份合作。實行資金共投,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多元化股份合作制,根據投資多少確定股份和享受收益。基層林業站和農戶之間,農戶相互之間實行股份合作的辦法較多,不僅可以實現規模經營,而且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五是個體承包。核桃的產業化發展群眾是基礎,全民參與是關鍵。四年來,全縣通過退耕還林,與3.5萬戶農戶簽訂了個體承包合同,共新植核桃12萬畝400余萬株。
(四)把握重點,優化環境。堅持政策導向,強化宣傳,形成全縣上下狠抓核桃產業化發展的濃厚氛圍。堅持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以種苗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專業戶和專業村,抓點示范。具體實施過程中堅持“五個統一”。即:統一種子供應,統一組織育苗,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檢疫檢驗,統一苗木銷售。實行種苗質量承諾制、終身負責制和“三包”責任制,即數量不夠包補,不合格苗包換,核桃實生苗包調。夯實了基礎,確保了工程質量。
(五)狠抓品牌,提高效益。抓好產品加工,主導產品“米倉山牌核桃”、“米倉山牌核桃仁”榮獲2002年西博會優質農產品稱號后,又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龍頭加工企業巴山山核桃公司2004年可實現營銷量150噸,產值150萬元,利潤15萬元,創稅金5萬元。全縣現有核桃營銷企業巴山山核桃公司、縣土產公司、縣供銷社等三家股份制企業,營銷、販運大戶102家。2002年,核桃產量352萬公斤,縣內銷售和縣外銷售相結合,產品直銷廣元、成都、重慶、深圳、上海等地。2004年3月在日本東京福岡舉辦的國際食品和飲料展及中日綠色食品洽談會上,“米倉山牌”產品深受日本客商及消費者好評,認為“南江核桃品種優良,核仁飽滿,殼薄體大,香脆可口,營養豐富”,產品即將打入日本市場。品牌效應和規模效益使農民可直接增加收益2450萬元,林農戶平增收820元,人均增收210元。同時核桃產業化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使全縣人均增收70元以上。
三、核桃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認識滯后。個別地方沒有把核桃生產作為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的骨干產業來抓。突出表現在宣傳不到位,只重短期經濟效益,忽視長遠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重建輕管,沒有把核桃當作莊稼務,核桃成活率、保存率、豐產率、結實率偏低。管護措施不到位,苗木毀損嚴重。
二是投入不足。核桃生產依靠退耕還林項目調劑,農戶自主投入意識淡薄,特別是后期投入嚴重不足,核桃基地建設局面難以打開。核桃生產的經營管理仍然停留在粗放經營水平上,不利全縣核桃產業化發展。加之自然災害頻繁,因災造成苗木損失,加大了補植補播費用。
三是龍頭企業培育遲緩。核桃營銷市場有待規范,沒有龍頭精深加工企業,商品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需要培育一個能夠帶動基地發展的龍頭精深加工企業。
四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核桃產業化發展需要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而現有的科技人員僅以林業部門為主的200多名林業員,個別人員知識老化,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嚴重制約了核桃產業化發展。
四、核桃產業化發展應采取的主要對策
(一)加強領導,強化宣傳,確保認識到位。立足縣情,狠抓核桃產業化發展是加快南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和現實選擇。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負責抓,具體人員全力抓,宣傳要到村到戶,確保干部群眾認識到位。
(二)創新機制,優化環境,確保措施到位。一是抓好核桃產業化發展的基地建設。搞活土地流轉,采取“基地+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抓好基地建設。二是抓好投入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企業和農戶投入的積極性。三是完善管護責任制,徹底轉變重建輕管的局面。四是創新加工營銷機制,嚴格國家有機食品標準生產加工,規范營銷市場。
(三)加大投入,強化培訓,確保核桃產業化長足發展。一是加大退耕還林政策傾斜和資金補助。二是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對林業技術員進行核桃生產專業培訓,開展送科技下鄉,培訓農村復合型和專業型人才,全面推廣核桃芽苗砧嫁接、豐產培育等實用技術,提高核桃生產的科技含量。三是培育龍頭企業,落實南江縣綠色食品核桃飲料加工項目,開發系列產品,組建跨行業、寬流域的大型生產銷售企業,按照市場法則調整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努力推進核桃基地、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建設,促進核桃產業化長足發展。
【巴中市南江縣核桃產業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相關文章:
巴中市南江縣黃羊產業化發展的調查報告08-12
縣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調查與思考08-15
對林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08-12
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認識和思考08-12
加快##縣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調查與思考08-15
××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調查與思考08-15
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調查與思考08-15
對我縣莊園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
鄉鎮黨校建設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