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間剪紙中地域文化體現
民間剪紙中地域文化體現
地域文化論文應該要怎么寫呢?可以從哪些的方面開始著手來寫會比較的好呢?一起來看看了解一下吧。
民間剪紙中地域文化體現
一、重慶民間剪紙文化環境
拉策爾認為,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形成是地理分布的不同產生的,文化的源頭只有一個,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只不過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支流,是地理環境使然。文化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與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有密切的聯系,不同區域形成不同文化的特征,是人類文化特征點的多元化表現。區域性文化傳統,傳承區域民族的文化演進,塑造區域民族的文化性格,形成區域民族的文化特色。民間剪紙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勞動人民為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民俗生活中形成,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俗活動的民間美術形式。民間剪紙作為民俗生活的文化載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地方和民族性差異,根據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重慶地處我國四川盆地邊緣,這里氣候濕熱、山高水險、交通不便,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造就了重慶人"質直好義,風土敦厚"的群體價值取向,形成民風淳樸、勤奮進取的良好品德。重慶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孕育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如巴渝文化、碼頭文化、三峽文化、山城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資源為重慶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彰顯出重慶剪紙藝術的特色,形成重慶剪紙的文化特質。
二、重慶民間剪紙藝術特色
據有關史料記載,重慶民間剪紙已有15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1997年之前重慶隸屬四川省,在四川省民間剪紙中,成都及廣安武勝等地剪紙較有代表性,重慶民間剪紙相對沉寂。重慶直轄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經過挖掘和整理,逐步彰顯區域性特點。2009年,重慶剪紙與河北、山西、甘肅等13個省市的剪紙聯合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批,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重慶剪紙成為繼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之后的又一項世界遺產。重慶剪紙以北碚剪紙和堰興剪紙為代表,又稱渝派剪紙。
(一)北碚剪紙
剪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方的文化也有著較大的差異,而剪紙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和外在表現,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剪紙的風格也不同,呈現出"北獷南秀"的特點。北方剪紙比較古樸厚重,追求寫意性,圖案簡潔明快,而南方剪紙玲瓏精致,強調寫實性,圖案精工細巧。北碚剪紙發展傳承了南派剪紙的藝術特點,以刀刻為主,圖案秀麗柔美,偏重寫實,畫面精巧飽滿,對比強烈,表現力豐富。北碚剪紙還借鑒了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力求在內容的豐富性、題材的趣味性、構圖的完美性上下功夫,以精細華美的藝術風格自成一體。北碚剪紙題材廣泛,主要有花鳥、人物、風景等,花鳥剪紙強調作品的裝飾性,巧妙運用點、線、面等構成元素,通過各元素之間的疏密變化,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風景作品多表現重慶地域特色建筑或名勝古跡,為了突出表現對象的完整性和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很多風景作品都采用組畫的形式,剪刻一個系列的作品,成為重慶地域剪紙的突出特點。北碚剪紙的主要傳承人黃繼琳,代表作有《嘉陵江畔》、《春之彩》、《三峽》系列、《山城民居》系列等。在黃繼琳的《三峽》系列剪紙作品中,作品構圖簡括,大面的陰刻表現山谷,陽刻空白表現江水和天空,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以靈動的線條皴擦山體,表現出三峽的峻峭,規則的半圓點疏密有秩序排列,表現虛實掩映的樹木,作品空間布局合理,黑白對比強烈。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現出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的壯美,體現出重慶剪紙的獨特魅力。另外在,《重慶金刀峽風光》剪紙中,作者以八幅組畫的形式,從《幽谷深潭》《曲徑通幽》《仿古棧道》《一簾幽夢》等不同的視角全面地表現金刀峽的風貌,并在每一件作品的外框裝飾幾何形圖案花邊,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體現出重慶剪紙的柔美性。
(二)堰興剪紙
堰興剪紙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在重慶市大渡口區政府的扶持下,不斷發展成為地域風格鮮明、初具規模的民間藝術品牌,堰興剪紙、綦江版畫與忠縣仕女圖被喻為重慶"民間三寶".堰興剪紙傳承了南派剪紙柔美工細的藝術特點,同時借鑒了版畫、烙畫等表現手法,融合了大量的現代設計元素,呈現出既有傳統剪紙韻味,又有時代氣息的多元發展特色。堰興剪紙題材廣泛,無論哪一種題材,都緊緊圍繞重慶的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歷史景觀,傳承重慶發展歷史,反映群眾真實生活,表達作者真情實感。堰興剪紙的代表人為張明志,代表作品有《重慶老城門》《重慶十二景》《重慶古鎮》《重慶吊腳樓》《川劇變臉》等。其中《山城棒棒軍》《古鎮磁器口》《重慶湖廣會館》被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磁器口是重慶的一座歷史古鎮,位于沙坪壩區嘉陵江畔,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還較好地保留著初始建筑樣式。在張明志的剪紙《古鎮磁器口》中,作者運用大量縱橫交錯的小方塊,表現青石板街道,街道在透視結構中伸向遠方,消失在小巷里。街道左側采用陽刻方形塊面排列,表現沿街店鋪木格窗口,街道的右側采用陰刻的手法,通過疏密相間垂直線條,表達出木板門面的滄桑。遠處店鋪的房檐下,掛著幾件晾曬的衣服,增添了生活情趣。作品再現了"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的古韻,讓人們重溫明清時期老重慶的風貌。在張明志的剪紙《三峽纖夫》中,作品上半部分采用陽刻手法,運用大量的橫向線條表現船帆,作品的下部,采用陰刻的表現手法,在大面積的黑色中通過幾條簡潔的線條,刻畫出險灘礁石,畫面的中心一群赤裸身體的纖夫,肩背上勒著粗粗的繩索,躬腰吃力地前行,船上的舵手用撐桿奮力地撐著船只。整件作品采用陽刻與陽刻結合的表現手法,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通過不同走向的線條,使作品形成強烈的動感。作品生動地表現了三峽纖夫負重奮進、一往無前、堅忍不拔、團結拼搏的精神,記載了三峽纖夫與自然搏擊,與命運抗爭的水運艱苦歷史。
(三)重慶剪紙文化特質
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生命和生存的精神性意義是一種最基本的意識反映。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驅邪壓勝、祈福納祥成為人們生活中最簡單、最樸素、最普遍的精神愿望,也成為民間藝術表達的主題。剪紙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也毫不例外地反映著人民的意愿,作品多以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美好心愿。重慶剪紙在發展傳承中,逐漸弱化吉祥圖案的運用,而是通過真實描繪生活情節,表達對家鄉的贊美和熱愛。如在民俗類剪紙中,《山城棒棒軍》《三峽纖夫》《重慶火鍋》等成為慣于表現的主題,這些作品取材于重慶普通人民的真實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在風景類剪紙中,《重慶古鎮》《三峽風光》《吊腳樓》《大足石刻》等具有重慶本土特色的建筑、歷史古跡及旅游勝地,也經常作為剪紙的表現對象,這些名勝古跡,既是重慶歷史文化的代表,也是重慶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重慶剪紙工藝精細,強調裝飾,使各種形象達到豐富、美觀的藝術效果,體現了重慶民間藝術家追求完美的良好品質。重慶剪紙樸實大方,內涵豐富,體現重慶民間藝術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
三、結語
鄒逸麟在《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中指出:"每一個文化特質可以獨自形成一個單位,有它獨特的特殊歷史和特殊的形式,不會與其他特質相混淆。"重慶剪紙源于生活,傳承了中國民間剪紙文化內涵,又突出了巴渝民風民俗,既體現了民間鄉土風情,又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重慶剪紙是歷史條件、生活環境、民族信仰、文化積淀、審美意識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架構,在區域性文化傳統發展演進中,塑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形成區域性文化特色,彰顯重慶人民的偉大創造。
作者:曹國洪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