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05年農業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匯報
今年以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泰州市農委的直接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業工作的方針政策,緊緊圍繞農業“三增”的總體目標,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和拼命爭先的工作精神,指導全市繼續推廣應用農業實用新品種、新技術,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強化農產品質量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加大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力度,狠抓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控工作,確保農業安全生產,全市糧油蔬菜生產能力與效益穩定增長;林業綠化持續發展;規模養殖增幅顯著。農業其他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泰州市農委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全市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90不變價)17.05億元,同比增長5.1%;農業增加值約22.7億元,增5.2%,現將2005年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一、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區域化。
近幾年,我們在穩定糧食生產,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結構,在大農業內部提高多種經營及林業的比重;在種植業內部提高高效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比重;在品種和技術結構的調整上,加大品改力度,調優品種結構,提高農、林、牧、漁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覆蓋率。全市雙低油菜、優質專用小麥、草食畜禽、銀杏經濟林發展迅速,其中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同比擴大了289%,草食畜禽同比增長30%左右,新增規模養殖大戶近900戶,同比增長35%,新建畜禽養殖小區7個。累計銀杏經濟林間套總面積達到20萬畝左右,農業產業的質態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我們從全市資源和區位優勢出發,以形成區域特色產品為重點,通過加強對區域農業特色產業的規劃和引導,初步形成了6大各具地方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區。一是以宣堡、胡莊等鎮為中心的銀杏產業區;二是以泰興鎮、大生等鎮為主的城郊蔬菜產業區;三是以七圩、蔣華、大生、過船等沿江鄉鎮為主的沿江圍網養殖產業區;四是以珊瑚、分界、古溪等鎮為中心的優質家禽產業區;五是以溪橋、胡莊、宣堡、劉陳鎮等為中心的意揚生產產業區;六是以黃橋、橫垛、分界等鎮為中心的生豬養殖產業區。
二、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以科技創新促進高效農業的發展。
今年,我們在全系統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三創精神,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優和體制創新,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加大農民培訓力度,農業科技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一是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認真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與下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共引進各類新品種100多個,其中主要的40多個,推廣新技術18項。其中種植業引進新品種26個,推廣新技術7項;畜水養殖業引進新品種7個,推廣新技術8項。全年共舉辦各類送科技下鄉活動14次,舉辦各類培訓班10多期,培訓農民近5000人次,發放資料12000多份。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項目申報與成果鑒定,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全年共申報立項的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16項。在組織申報新項目的同時,積極組織對原有項目進行驗收,其中農業部《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省農業三項工程《水稻新技術推廣項目》先后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專家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全年共申報省科技進步獎1項、泰州市科技成果進步獎5項,申請省級科技成果鑒定1項,申報通過了1家民營科技型企業。
三是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構筑農民增收新的平臺。今年,為實現泰興農業信息的電子化、網絡化,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對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投資20多萬元切實加強了我局信息化建設。為各科室、局負責人配備了電腦等設備,建成了泰興農業信息網,設立了政務公開、領導論壇、招商引資等11個主欄目及供求信息、科學種養等43個子欄目。泰興農業信息網已經成為我市農業對外展示的窗口,農民致富增收的又一個平臺。三、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一是積極申報無公害基地和農產品。
我們通過加強監管、主動對接、送樣上門,申報認定工作成效顯著。全年累計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個,其中糧油基地2個、果品基地1個、畜產品基地3個、水產品基地2個;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6個,其中大米、弱筋小麥、鮮食玉米、面粉、葡萄、花生各1個;申報認定綠色食品16個。
二是加強無公害基地和農產品的質量監控。
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安全監管辦法,對全市已認定和待認定的各種基地和產品進行全程質量監控管理,定期檢測基地生產的全過程,嚴格加強農業投入品的全程質量監控,每道工序都落實質量控制和質量監督點,質量監控人員實行持證上崗,確保進入市場的農產品百分之百符合無公害標準。
三是強化農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全年共申報制定省級地方企業標準82項,市級地方農業標準3項,申報建設省級標準化示范區1項。省級標準化示范區“三元”良種豬和吊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項目已通過專家組驗收;沿江地區優質弱筋小麥寧麥9號標準化示范區已通過省級鑒定;《無公害農產品——烘烤型山芋》、《泰興梅岱山藥》等兩項省級地方標準已發布實施。
四、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造林和生態農業
1、加強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
2005年,我們緊緊圍繞森林覆蓋率達20%的小康社會目標,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綠色江蘇建設的決定》,以增加資源總量為核心,以“三網”工程建設為抓手,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全面推進“綠色泰興”建設。全年累計新建農田林網28萬畝,建設綠色通道299公里,新建綠色屏障391公里,新拓成片林1.8萬畝,森林覆蓋率凈增3個百分點,達到 16%。
2、科學施肥用藥,千方百計降低殘留污染。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的大幅度轉移以及人們對于高產的追求,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呈現過度使用態勢,對農田環境造成了較大污染。2005年,我們著力加強農田土壤環境監測,針對不同地力狀況,不同作物品種,大力推廣平衡配套施肥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和生物菌肥,科學指導農民把握佳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實降低化肥使用量。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積極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切實降低農藥使用頻率,有效降低了殘留污染,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s("content_relate");
【農業系統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創衛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匯報材料08-24
鄉鎮經濟目標完成情況匯報08-15
縣國土局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匯報材料08-24
鎮主要工作完成情況匯報05-23
鄉鎮主要工作完成情況匯報08-24
鄉鎮經濟工作完成情況匯報08-24
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自查報告08-23
鄉鎮目標工作情況匯報08-19
區固定資產投資工作完成情況匯報08-15
糧食局主要工作完成情況匯報材料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