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勇氣》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勇氣》教學反思1
李老師執教的大班社會領域《勇氣》,教師把目標定位在“了解勇氣的多種形式,正視自己,發現自己擁有的勇氣。能夠結合生活經驗,積極表達對勇氣的理解。”
分析活動成功的所在,教師目標準確是關鍵:這樣兩條目標比較多地考慮到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針對班級幼兒對勇氣理解過于狹隘等問題用第二條目標通過“結合生活經驗”來實現,在最后一個環節“體驗勇氣”,幼兒通過游戲中的互動,能夠將自己所具有的堅持、勇敢、控制、主動等品質都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活動過后孩子們非常興奮的分享喜悅,很高興自己具有這么多的勇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很好的完成了活動目標。
此外,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在活動中更多的注重對孩子的`啟發和引導,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教師抓住契機,及時回應幼兒并做以總結,其實自己身上就擁有著不同的勇氣。進一步讓幼兒理解了勇氣的多種形式,完成活動目標。
最后,活動更能體現出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堅持、勇敢、控制、主動,都是幼兒應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質,而現在的大班幼兒更多的是任性、固執、專橫、以自我為中心,通過此次活動孩子們懂得了真正能夠的勇氣,擁有勇氣可以給自己無窮的力量。尤其活動的最后游戲環節,更能證明勇氣的力量。在游戲體驗中孩子們學會了替別人著想,學會了相信別人,更多的學會了勇敢與堅強。
目標準確、方法得當、為孩子形成良好意志品質打好基礎,這應該是幼兒園優質課必須具備的要求。
《勇氣》教學反思2
四年級新教材對于我來說已是新手,又遇“生命”的文章,更是一大挑戰。生命之重難以承受,但本人仍硬起頭皮去輕觸“花的勇氣”。
一、我的文本解讀:
本文文質兼美,到處都有我們需要積累的語言,到處都有我們需要品讀的句子,但一堂課時間有限,因此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我的教學設計:
三個畫面我該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引領學生去品讀,通過什么方式讓學生習得。三個畫面分別側重于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解決,完成了我課堂的環節教學設計。
三、我的細節處理:
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觀點對我影響很大,尤其是他的“詩意語言”,只有讓語文課顯得“詩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不減,只有“詩意課堂”才能營造出“熏陶、感染”的氛圍,語文不是教出來的,我們更不能竭澤而漁。這一直是我課堂教學的原則。因此本堂課,我注意導入的“詩意鋪墊”,注意環節之間的.“詩意過渡”,引導點播的自然,練習的精當等。
課堂教學對我們來說是一條艱難的漫漫長路。但,我們相信伴著冷風冷雨中的“花的勇氣”孜孜前往,一定會有改天換地的畫面出現。
《勇氣》教學反思3
《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于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后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作者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上課伊始,我引導學生回憶本單元前三篇課文,由盲童安靜用手觸摸春天,用心靈觸摸春天;溫迪一家人用眼睛延續光明,用愛心延續生命;墻角的小瓜苗,奮力求生的飛蛾對生命的渴求,引入:在冷風冷雨中的小花又對生命有怎樣的追求呢?學生懷著好奇心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接著,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并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在給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時間后,小組內交流匯報。之后,共同交流時,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贊美。我與孩子們與小花一起體驗生命的含義。最后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緊接著,我追問學生:那么我們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孩子立刻就體會到:勇敢地面對風風雨雨,無論你是多么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孩子們再次體會到生命的勇氣。
教學中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并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通過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不足之處是個別學生課前預習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好,表現在課文讀得不夠通順,擠占了課上品讀課文的時間,對學生課前預習課文還應培養良好的習慣。
《勇氣》教學反思4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致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氣魄,領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美。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我覺得這篇課文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欣賞優美的詞句,進行作文方面的指導。
如:個人感受的詞句:“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氣!”這些文章的中心句,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些純心理感受的句子沒有親身體驗是不能有感而發的'。要鼓勵學生也能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
對花的細節描寫的句子尤其使人贊不絕口:“我用手撥開草一看,原來青草下邊藏著滿滿一層小花,白的、黃的、紫的;純潔、嬌小、鮮亮;這么多、這么密、這么遼闊!它們比青草只矮幾厘米,躲在草下邊,好像只要一使勁兒,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此刻那些花兒一下子全冒了出來,頓時改天換地,整個世界鋪滿了全新的色彩……”“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奇十足。”多么美的句子,不愧是大師的手筆!把花的顏色,神態,動作描寫得栩栩如生。在這里就應該教會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這些優美的,令人感動的句子,要讓學生多讀多感悟,激發他們的靈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寫出如此美的語言。
《勇氣》教學反思5
《花的勇氣》節選自馮驥才的《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作者通過對話描寫了四月的維也納:開始見不到花,一陣雨之后,五顏六色的花齊刷刷地冒了出來,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種堅強的氣魄給了作者強烈的震撼,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勇氣。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
《花的勇氣》是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這篇課文細致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從只見綠地不見花時的失望、見到花兒藏身于草下時的吃驚,到離開前仍不見花兒冒出來時的遺憾,再到看見花的原野時的驚奇,最后被花兒的氣魄所震撼,進而閃現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氣!對課文中不少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是教學的重點;通過對課文的研讀,體會作者由物及情的變化,并升華自己的感情,這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說一說作者在維也納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情感線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細細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反復品味,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在品讀教學感悟作者內心情感變化這一環節中,我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過對草地的,綠色泛濫的綠地、藏滿花的綠地、花的原野三個不同場面的對比進一步感受作者從失望--吃驚--驚奇的內心情感變化,從冷風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學生也與作者一起從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
整節課教學下來,我收到了老師們的一些中肯的建議,結合自己對教學后的感受,整理出以下幾點:
一、還學于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花的勇氣》是篇略讀課文,應放手讓學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學中卻有很多環節并未體現這點,如在感受作者看到四月的維也納哪些景象?學生匯報與我原先預設并不一樣,我就直接把我的意想告訴了學生。在體會作者內心感受時也有類似的情況。為什么會這樣呢?不是不知道以學生為主體,而是教師對學生不夠放心,不敢放手,擔心學生說不到。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殊不知,正因為我們過于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事實上,語文教學有其本質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同一問題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事物的感悟因人而異,對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認識,并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
二、課堂語言的精確、精細
課堂語言應該生動形象是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然語言的精確,簡潔也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這樣可減少課堂內的羅嗦現象。我在教學中雖然聽課教師肯定我的教學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激情,但我還是有語言不夠簡潔,羅嗦的問題,對提問的目標指向性不明確。這是我該多向優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對課堂語言的精心設計,做到簡潔凝練而準確。
三、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
“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這是每位老師都心知肚明的。然而,我在不知不覺中卻把錯誤的知識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在教學詞語時“改天換地”一詞,在學生發現了我的錯誤“改天換日”,我在極力掩飾這一錯誤時卻四次把這個詞讀錯,雖然這不是我故意的但在學生讀詞甚至在我錯誤的引導下,也會淺意識的把錯誤記在腦中。教育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也從中得到了一些收獲,面對在教學中出現的錯誤,出現的問題有了一個改變的方向。要學會相信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他們也許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語言文字的品讀要與文本結合,要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品讀。作者張麗華
《花的勇氣》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按常規應該一課時結束。而我雖然扎實地引導學生讀了,讀懂了,但拖沓現象還是比較嚴重。關鍵原因還是自己備課時不甚明了,邊講邊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學生閱讀的思路,對字詞句段摸著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華的地方沒有凸現出來。
第二節課,針對另外一個班,我又做了適當的補充,可是結果卻截然不同。同樣由“失望”到“遺憾”到“驚訝”,在閱讀中學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對比:失望和驚訝。很明顯的對比出了作者驚訝于小花改天換地勇氣--冒出來的勇氣,頂著風雨拔地而起的勇氣。順著思路覺得花的勇氣不僅僅在于冷風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
教學雖然結束,但我對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結尾產生了疑問小花有如此的氣魄,什么氣魄?在文中小花體現出了哪些勇氣?帶著這些疑問,應該再細細地讀文,去品味。相信,對花的勇氣會有更進一步的感悟。
課后,我給學生朗讀了《一個普通靈魂能走多遠》。希望靠我的朗讀彌補我的遺憾。遺憾我沒有找到原文來讀一讀,遺憾自己課前沒有準備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紛紛煩煩中反思這課的教學存在一下幾個問題:
1、教師自身對文本體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夠敏銳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處。
2、教師對教學中的輕重之處處理不當,導致拖沓,重點不夠突出。
3、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讀書的方法和閱讀習慣培養不夠。其實,教師自身的讀書方法和閱讀習慣也不夠好。需要學習和培養。
如果說優點的話,應該是關注的了學生需要和面對了大部分的學生。對學生有著真誠平等的態度。
需要探究的問題:
如何提升自我,準確感知把握文本。
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的探究和培養。
【《勇氣》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08-26
花的勇氣教學反思15篇04-01
《花的勇氣》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11-06
對教學反思的“反思”03-03
《假如》的教學反思 假設教學反思08-14
教學教學反思03-22
關于教學反思的反思08-09
精選教學反思08-31
教學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