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通用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通用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立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學習這樣一篇課文,我和往常一樣,布置了預習單,也布置學生去找找相關徐悲鴻的材料。課上由掛圖駿馬圖引入徐悲鴻,請學生交流查到的相關資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好多手都舉起來了。聽著他們的介紹,我很欣慰,看來同學們的預習作業做的非常好。下一個環節,是檢查預習生詞的情況。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環節已經不難了。讀到“嫉妒”一詞時卻卡住了,大部分的聲音把嫉讀第四聲,有幾個微小的聲音妒第二聲。和諧的讀書聲嘎然而止,我的教鞭也停在了這個詞上。心里頓時涼意四起。這就是預習的結果嗎,連課文的生字詞都沒有解決。接著就是幾個人的小型辯論會,大多數的人一頭霧水。
小玉:課文的朗讀磁帶我聽過了,也讀第二聲。
一部分人隨即點頭
甜甜:應該是第四聲,平時常常就這樣說。
剛點頭的一部分人又點了一次頭
對于這個場景我無奈又好笑,我沒有履行法官的角色對此作出“判決”,我把這個“審判權”留給學生,沒有一個人能拿出有力的證據對此有個“判決”。我說:“我很遺憾,沒有一個同學拿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個詞語的讀音,說明你們的`預習存在著很大的漏洞。電腦的漏洞多了會系統癱瘓,而我們學習中漏洞多了會。。。。。。(同學們七嘴八舌接過話題)那么請在課后補上漏洞,希望你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要再出現這樣的漏洞。
反思:預習不是一樣形式作業,要抓量的同時要把好質的關。預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認為應該針對性的布置量力而行的作業。語文的學習要從基礎抓起,特別是字詞。是重中之重。雖然詞語的書寫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已不是難事。然而,詞語依然是根據。在預習中把課文讀準,讀通是最基礎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分析課文理解課文都是從字詞入手,然后才是句。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這是一篇講徐悲鴻熱愛祖國,為了祖國勤奮努力的這樣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把徐悲鴻為了祖國怎樣勤奮刻苦作為文章的重點,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志向,體會徐悲鴻的愛國精神,為了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而奮發努力、勇往直前。
在導入這課課文時,我運用了兩個名言,一個是表示熱愛祖國的,一個是表示勤奮刻苦的,這兩方面正是徐悲鴻所具有的,然后讓學生找出徐悲鴻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為什么要立下這個志向,在學生朗讀完外國學生的話后,這時候老師向同學介紹中國當時的歷史現實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知道并不是因為徐悲鴻刻苦,也并不是因為他受到了達仰的器重,而僅僅是因為他是中國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徐悲鴻為什么會立下那樣一個志向。
在講到文章的重點時,我讓同學自己圈畫有體會的詞句,感覺同學都有些困難,很難下筆,究其原因:第一,提問沒有藝術性,硬生生的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沒有一個過渡,和讓學生緩沖的余地,就這是備課時候準備的不足,同樣一個問題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學生方面,學生回去預習的不夠充分,對課文內容不是非常熟悉,導致課堂上出現困難。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環節,我提問的同學太少了,有的問題只有一個同學談了體會就結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確答案,很多問題沒有讓學生談深刻,談具體,對于一篇文章的重點部分內容,學生能不能深刻體會課文的意思,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覺有點兩頭尖腹中空,注意到了開頭結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點缺沒有把握好,這對于一堂語文課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硬傷,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重點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對于談體會的問題,一定要讓他們談深刻,老師再加以引導,這樣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才是教師是領路者的課堂,才是注重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3
課文本身就是一種現成的資源,我們在引導孩子們理解它的同時,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學過程更流暢,效果更理想。《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講述的是青年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教學中,我是這樣“借”的.:
首先,借關鍵詞揣摩朗讀
抓住了關鍵詞,就找到了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所以,我也找關鍵詞。比如,第二小節中有幾個詞語很關鍵,如“很不禮貌、沖著”,孩子們明白這是講了外國學生很不客氣,嫉妒心很強,語氣很直白很沖,所以在朗讀的時候知道了要重讀,以表明外國學生的蠻橫態度。再如第五小節的“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都是表現徐悲鴻潛心臨摹的,孩子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讀的時候也能注意重點突出一下,以體現其認真和刻苦。特別是最后一節“鞠了一躬、承認、有眼不識泰山”,孩子們也通過理解,也能抓住這些字重讀。關鍵詞語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條至情朗讀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寫過渡句
課文的倒數第二小節是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為過渡的段落,所以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晰地了解過渡段落的寫法,我們先從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意思著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時間,從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鴻勤學苦練,付出了許多艱辛。“有心人”,學生們都知道是指徐悲鴻。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我們又回顧課文,提出問題:為什么要下功夫?花了什么功夫?結果哪里體現了“不負”?之所以這樣提問,目的是引領學生懂得“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寫在中間的意義,這句起著過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連貫起來。有了這樣的引導,再讓學生進行仿寫,就不是那么難的事情了。我們先進行了練說,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原來的字寫得不好,后來經過反復練字,終于把字寫好了。我告訴她,如果寫一段話的話,如果把勤學苦練的過程寫詳細,那么就更能體現“功夫不負有心人“了。課后,我給孩子布置了仿寫作業,鼓勵不同的思維角度,效果還可以。
遺憾: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不能給孩子詳細介紹當時的中國社會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時間給學生說一說中國遭受外國歧視的原因,看一看當時的現實照片,我想學生的感慨會更深,對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3-21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3-20
四年級語文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03-30
徐悲鴻學畫作文10-22
《徐悲鴻學畫》讀后感10-07
《徐悲鴻學畫的故事》讀后感03-16
徐悲鴻作文04-03
給同學畫像02-22
大班美術徐悲鴻奔馬教案02-28
學畫伴我成長作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