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1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所以能夠像傅雷一樣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并且自己也能一起成長的父親是幸福的。真的希望那些整天忙于工作和應酬的家長有時間也讀讀這些家書,想想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么?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2
翻開泛黃的紙頁,濃濃墨香中,是家里流露出的真摯父愛。讀罷全書,傅雷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他真誠直率的人格魅力,無不令人欽佩和感動。《傅雷家書》就是這樣一部苦心孤詣的教子篇,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嚴肅、一絲不茍的對待一切,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作為父親,傅雷教子極嚴,可他又具有令人感動的真誠和樸實。在送走將去波蘭的傅聰后,離別之悲不由的喚起傅雷對往事的回憶。在家書中,他深刻的.反省自己,后悔自己當初不近人情的教育“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父親能夠對兒子真誠的道歉,一切的愛,都在父親的懺悔中彰顯出來。
傅雷教子,始終保持著以德為先,做人為本的原則“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藝術。”很少有人教育藝術學生如此多的道德,傅雷在育人方面可謂嘔心瀝血。他告訴傅聰,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只有心靈無比純潔才會將藝術表現的動人,這與傅雷的直率和坦誠是分不開的。父親從小給予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沒有白費,即使遠在波蘭,傅聰仍然熱愛著祖國,堅持父親給預的信條,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當然,對于傅聰的努力換來的成績,傅雷也是由衷的為他驕傲和自豪,在高興之余也為傅聰的堅強,不為勝利沖昏頭腦而安慰。“多少過分的諛辭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傅雷就是兒子的良師益友,辛勤教育又不忘衷心贊美,衷心贊美不忘諄諄告誡,深沉無言的父愛,皆凝聚其中。
一封封家書,將相隔萬里的兩人的心連在了一起,一邊是孩子勤奮的練習,另一邊的父親卻殷切地注視著他的每一次心臟的律動,設身處地的預想他在前行道路上會遇到的各種情景,并替他做出預案,為他寄去各種書籍作為養料,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傅雷高深的藝術造詣,也看到了一顆崇高的父親的心。傅聰也從書信中吸收了豐富的精神養料,好像父母仍然在他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家書給予傅聰成長的力量,讓他去戰勝各種困難和魔障,找準自己人生的方向。傅雷就是這樣將自己的愛與期望訴諸筆端,寄給遠在異鄉的兒子,從不間斷。在一封封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的真意:“我還不甘落后,還想事事、處處追上你們,了解你們,同時也想竭力把我們的經驗和理智獻給你們,做你們一支忠實的手杖。如果有一天你們感到這根手杖是個累贅的時候,我會銷聲匿跡,決不來絆你們的腳。”肺腑之言,舐犢之情,不經意間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掀開扉頁那張照片,傅雷專注的給孩子寫信的情景更平添一份感動,那份執著真摯的愛在心中揮之不去。《傅雷家書》讀完了,而天下父母愛子之心是永遠不變的。所以,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分鐘,用心感受父母的愛吧,這也是做為子女的最好報答。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3
最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傅雷家書》這本書信式的小說,這本書,是我看過書籍里面最具有教育意義的書。 整部書中充滿父愛,思想與藝術。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與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特別之處了。 傅雷從多種身份,角度與立場同兒子對話,可謂“一人多角”。他與兒子的關系并不是單純的.父子,他們互相學習,關系平等。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這么一句簡單的話不僅顯示出傅雷是個深情的父親,他卻更像是一個理解兒子的知心好友。 此書同樣是一部富有藝術性的作品,從文學到音樂,作者的思想無不獨立而又深刻。 我覺得,不管是父母,還是小孩,每個人都應該去看看這本《傅雷家書》,因為這本書真的能教給我們許多的東西。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4
《傅雷家書》是一篇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書,就像那促膝的談心,在默默無言中不知不覺地拉近了我和父母距離,我聆聽著,感受著,銘記著。誰人沒有父母,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傅雷家書》讓我發現了另一種父母之愛、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對兒女的諄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最平凡的關心、理解和溝通。傅雷敢于在家書中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把自身經歷中的經驗和教訓像涓涓細流灌注在兒子成長的心田中。傅雷先生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1、做人要直面困難。
傅雷告訴兒子“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的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淚是培養心靈的瓊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難、汗水和辛酸是在所難免的。面對這些挫折,我們只有“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抱著永不放棄的心理,最終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這樣的人生感悟,既是傅雷對兒子的告誡,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對子女們的忠告!
2、做人要懂得善良。
傅雷告訴兒子“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恒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應該是發自我們內心,奉獻給社會的。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去關愛別人,使別人因為自己的“善”而變得無比幸福,這才叫真善。讀《傅雷家書》,我感動于傅雷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子女的作文關愛。大到事業、人生和藝術,小到吃飯、穿衣和花錢,事無巨細,關懷備至。從家信的言談語氣中,我們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極其嚴格的人,甚至有些刻薄。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這樣的愛子教子的精神怎么能不令人感動至深,欽佩至極。
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對子女滿懷關愛,使兒女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功。其實我們的`父親也像傅雷一樣的平凡而偉大: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他們的鬢角已經斑白;為子女的成長費盡心血,這就是偉大的父愛,這就是真正的父親。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我刻骨銘心:“人一輩子都在某——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多么深刻的一句話啊!當我們面對成功時,要謙虛待人;面對失敗時,要積極進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樂曲,只有這些某和低潮,我們才會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們只有坦然面對它們,選擇合適的方法應對,這樣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樂趣,才能真正幸福。讀過這本書后,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給了我巨大的感染啟發。我覺得傅雷不僅在為他自己的兒子指路,他也成為了我心目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和父母溝通的道路。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于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發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傅雷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從這里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致于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了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溫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狂風暴雨。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6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赤子孤獨,意味著他內心寧靜,娟然如拭,褪去聒噪,獨佇一隅,竭心所務。這也是傅雷——-一位真君子所秉承的(對自己翻譯、寫作事業),并勸誡其子所秉承的。傅雷可以說是一位極嚴苛又執著的父親。只要對孩子有所裨益之處,他總不遺余力,亟待探求。他對于文學的理解是頗有意思的,他常常提到“浪漫底克”一詞,比如對于李杜二人寫意的探討,極為客觀地講:“寫實可學,浪漫底克不可學,像李白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所謂曲高和寡,積雪的山峰也有高處不勝寒之感……”令人聽了耳目一新,其思想可見一斑了。更有對王國維《人間詞話》探討——從文學的墨采過渡到通透達觀的人性靈的思索。其中論述的,不是傳統理論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而是求真務實,莊重嚴謹地發表個人言論。這是不大容易的,更是鮮有的!如同攬去翳朽,決疏土石,剝離云漫,忽而打開一個新世界。又有“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這樣的灑脫之感。然,精神的自由非身行的自由。身行若自由,其人格必舉力維艱,但精神自由則彌足珍貴地在崇朽的天涯里灼燒悅氣,升騰為新征程。究其根本,這甚而是自身嚴謹理智,追求真理的人格。
傅雷告訴傅聰:“我是你的一面忠實的鏡子。”這面鏡子用自己的一生履行責任,促成一位驚艷世界的祖國藝術家的誕生。做人,是一切無關乎性命的'開始,集思想,理智,才智于一身。上升家國,不憚煩瑣,如此成仁。云書寄,馥馥情。云書中母親的語言細膩流露,更顯一份急不可待與熱烈。信中時時有感嘆號出現,語言短促有力,一氣呵成,無不透露這份愛更似絲細針線,縫隙繡得,淙淙流水。傅雷說“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生活中友人繁多,自然,歡聚免不得如火如荼。老子也說“上善若水”。的確,水,泉眼清冽,翕忽澄澈,云之浮,溪之流,瀯瀯之聲與耳謀,清冷冷狀與目謀。或在嵚然山下,或于偃沒石前,何之悠!何之迥!水利萬物,萬物融水,是何天籟!心靈也為之而觸震,是否昔日與友人過于近密,適得其反?定要改勉!做傅雷般真君子,若水般萬生。
親情如水,歲月如梭,既然我是你的舵工,自然要用力劃槳,就算平靜得一泓湖水攪起萬丈波瀾也要慭慭渡濟。讓我做你的舟楫,通往河岸那邊的谷地。父母之愛子,則是何地何時均要為子而慮計。正因為父母的嚴苛職守,子女方可闖出天地,覓得歸處。思之愴然,更覺傅雷夫婦二人在某中死之毅然,決絕!總而言之,青山縈回,讀《傅雷家書》,頓覺顥氣俱存,盈于天地之間。是何人的氣節?還是須做人的品性?抑或良知知識分子的中國味道,只得生生斟酌矣。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7
尊敬的各位前輩、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首先祝各位中秋節快樂!闔家幸福!
在這個家人團圓的日子里,跟各位分享一本充滿著父親對兒子苦心孤詣的《傅雷家書》。20xx年離家到成都讀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輔導員讓我們每人給父母寫封信,那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家書,開始只是當作作業來完成,寫著寫著,回憶起昔日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情景,不禁落淚,平日羞于用語言表達的對父母的感恩和愛,都借助信紙上的文字盡情傾吐,這可能也是書信被稱作"最溫柔的藝術"的魅力所在吧。
該書是由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其妻子寫給兒子的信編成的一本書信集,摘編了傅雷自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書信的內容,除了一般生活瑣事外,較多篇幅都是在和兒子研究藝術,討論人生,傅雷年輕時留學法國,面對同樣年紀輕輕就孤身在波蘭求學的兒子傅聰,他用自己的經驗閱歷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直立。";點評兒子傅聰演奏"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tonecolour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夸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峰頂。"在肯定兒子鋼琴演奏水平的同時,他還教育兒子道"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最要緊的是‘人’。在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同時,對兒子的社交禮儀、作息習慣、理財技巧,戀愛婚姻等問題也進行了指導,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拳拳愛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曾經說過他寫信給兒子一是為了討論藝術;為了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傅雷作為一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不僅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還廣泛涉獵了中外文學、音樂、繪畫,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上星期我替恩德講《長恨歌》與《琵琶行》,覺得大有妙處。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系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pause "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聲勢雄壯。至于《長很歌》,那氣息的超脫,寫情的不落凡俗,處處不脫帝王的nobleness ,更是千古奇筆。……" 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傅雷也通過書信培養留學波蘭的兒子建立起對國家的熱愛,有別于口號式、圖景式地說教,傅雷告誡兒子從一個樂段的處理著眼,從對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做起,具體而細微地構建對國家的情感:"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父親細心呵護兒子的成長,但同時我對傅雷式的教育也略有些質疑:他教導傅聰要有計劃地工作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時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術",為孩子親自編制教材,制定課程,嚴格督促,完全執行,反復地灌輸家庭經濟計劃的經驗和心得,他在國內為兒子準備好他認為的正經書郵寄到波蘭,讓兒子不要光把時間用于消遣讀物,他會一一地指出兒子的書信中的錯誤,甚至是教兒子該如何用豐富的詞語表達感情。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有網友把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培養和郎朗父親朗國任對郎朗的培養概括為"中國式天才教育".傅雷信中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兒子的愛,但這種愛在我看來也略顯緊繃:傅聰沒有及時回信,他上升到品格高度進行解讀,并且在每封信中都要督促傅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注重樂理的學習,不要有太多的交際以免占用學習的時間,樹立"科學的"生活論……
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兒女們青出于藍。走過青春期的孩子們或許會慢慢卸下逆反心理,逐漸地聽從父母的教訓,那也是孩子們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對生活有所體驗感悟后對父母苦心的理解吧。紀伯倫有詩: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們是對生命本身充滿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但他們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們的靈魂卻不是。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
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是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駐足在昨日。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8
有人在教育的斜坡上滑雪。而他們的故事,劃出國界。
傅聰,只身漂泊海外,遠赴重洋,追趕幻想。東歐很冷,赤手彈琴沒一會兒手就凍僵了。傅聰,就像藍天上飛翔的風箏,無論飛的多高多遠,傅雷,他的父親,心緊緊系在長長絲線的一端,那一頭,中國成立之初,根基不穩,時局動蕩擔心,政治輿論如鋒利刻刀,稍有不慎,家財性命便零落成泥碾作塵。但是,傅雷隨著“風箏”的每一次飄搖而悸動,目光隨著線的痕跡追隨遙望。用素養墨香為兒子帶來膚淺愛意。那時消息閉塞,通信困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隔著萬水千山的父母,在首都放飛紙薄情濃的書信。無論時局多么瞬息萬變,只有那堅決不移的愛永恒,為漂泊在外的兒子構建意一隅溫馨港灣。
傅雷嚴峻,卻又慈祥,信中的他僅體現出他是一位盡職盡責的父親,卻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他寫給傅聰信,大多敘述生活瑣事,人生之道。傅雷是兒子最忠實的粉絲,且供應著珍貴的意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飽含深情。最樸實的愛打動著我,打動著每一位讀者。款款的引導,靜靜的深淺,細細的.回味,悄悄的領悟。純真的情思常含在層層遞進的意會當中。像一燭燈火,暖和心房,似小小棉布,包裹著心最松軟的地方。
傅聰是否會懷念那段在飽含濃濃父愛書信,浸潤在親情中的那段時間?可后來,周多變故,陰陽兩隔。無奈,落絮隨風飄塵埃。但是,父愛卻永久保留下來了吧!
陽光下,傅雷家書的書頁被風吹動,我想,人生路上,全部的成長都有父母的見證,全部的瓶頸都有父母拔開,羊有跪乳之恩,烏鴉尚有反哺之意,更何況我們?我們,該用多少感恩去回饋這傾注了全部心血浸滿愛意的無私?我們,又如何能回饋在迷途中親人給你的安慰,在你難熬的時候和你一起難熬,興奮的時候比你興奮,天地之間,哪里有比這更真摯,更無私,更永恒的愛呢?
大愛無聲,唯愛永恒。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9
手捧著榮獲“全國首屆青年讀物”一等獎、發行量過百萬的《傅雷家書》,我仿佛看到一位身穿中山裝,戴著眼鏡,瘦削、嚴謹而又倔強的長者向我走來。
縱觀《傅雷家書》,愛、藝術、人生構成它的三大主題,《傅雷家書》是在愛的主旋律下,展現人生舞臺的獨幕劇。每一位讀者都是觀眾,在傅雷那顆“博愛的心”感召下,在藝術的熏陶中,接受人生的洗禮。
《傅雷家書》既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又是巍峨挺拔的大山。這里既有情感的浪花、激情的波濤,又有理性的深度、哲學的冷靜。讀《傅雷家書》,便是同傅雷共同感受親情的喜悅、思想的快樂與內心的苦悶。
愛是《傅雷家書》的一條主線,也是傅雷教子的根本立足點。《傅雷家書》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愛的主題,它不僅是“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對祖國、對社會的博愛篇。盡管傅雷將兒子教育成少年有為的藝術家,可他的朋友卻習慣稱其為“殘忍”、“殘酷”,但在《家書》里,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傅雷,一個外冷內熱的長輩,一個時時牽掛遠方游子的慈父。
傅雷曾稱自己是兒子的“舵工”、“忠實的手杖”。的確,正因為傅雷的舐犢情深,才使他具有超乎想象的嚴厲和細致。也正是如此,他把父輩所共有的愛上升到“我也把你……當作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而愛你。”這就是傅雷。傅雷夫人朱梅馥曾在給傅聰的.信中寫道,“你的成功應該是你們父子二人合起來的。”這可謂是對傅雷“長篇累牘,鴻雁傳書”苦心的絕好注腳。無論是父愛還是博愛,傅雷的浩浩寫意、殷殷關愛猶如愛的絮語,滋潤著,感動著,并教育著每一位讀者。
樓適夷曾說《傅雷家書》是一本最好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的確,《傅雷家書》既有對音樂的領悟,又有對文學的研究,還有對古書、古建筑的廣博認知。在這里,我們既能找到孔子、孟子的思想,又可尋到羅曼·羅蘭、巴爾扎克的身影,還可見到肖邦、貝多芬的音容。傅雷曾這樣寫道:“整個曲子像一座巍峨建筑,給人以厚重、扎實、條理分明、波濤洶涌的感覺”,這句話便是他作品與人生的真實寫照。
傅雷的人生,不是溫柔歡快的小夜曲,而是恢弘有力的朔那巴。德拉赫利克曾說,“性格決定命運”,傅雷正是以他的人格魅力演奏著他的“人生協奏曲”。《傅雷家書》顯示了傅雷追求高遠、恬靜、素雅,卻又時常跳躍著火一般的激情。他耿直得如同崖上青松,執著得如同南山翠竹,倔強得如同傲雪紅梅。在十年動蕩的浩劫中,有些人委曲求全,傅雷卻坦坦蕩蕩地選擇了死亡。質本潔來還潔去,他性格中有寧折不彎的骨性和剛性。在政治的大潮中,個體的生命雖然渺小,但人性的光芒卻是偉大的。傅雷無疑向我們展現了生命的悲壯和完滿。
誠然,昨日往事,已為陳跡;逝者已矣,卻悠然可追。《傅雷家書》又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一生都在實踐《傅雷家書》中的那句話,做“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傅雷家書》中有一個高傲自尊的靈魂,一顆細膩敏感的心,一位仁慈博愛的父親向我們講述“國家榮辱、藝術尊嚴”的故事。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10
近日細讀了《傅雷家書》,在閱讀前、閱讀時、閱讀后,產生了不同的感受,頗為難忘。
《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兒子傅聰往來信件的匯編,其中兩則書信還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為什么一父一子間的普通家信里存在那么深的教育意義?我在翻開書頁之前心存疑惑。
家書的傳遞開始于傅聰去波蘭學習之后,兒子剛離開家,離開祖國,父親的信中感情深摯,不舍之情令人動容。既期望孩子能在外學成,又時時想著孩子,不得不忍受鉆心的思子折磨。每每去信央求兒子多來信,收到來信后便視如珍寶,欣喜若狂。而在等待孩子的來信時,又是那么的坐臥難安,憂心忡忡,幻想著收不到信的種種可能,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累了病了。嘆一聲,可憐天下父母心!
傅雷對傅聰的關愛細致入微,在生活、學習、人際關系處理、藝術修養、德行品性等各個方面都千叮萬囑,苦口婆心。他說過:“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后才是做鋼琴家。”他不希望兒子只成為一個鋼琴技藝超群的鋼琴家,而是期盼他成長為一個藝德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時時告誡兒子不忘祖國,為國自強。
這對父子的家信,其實不是普通的家信。正如傅雷所說,這些家信至少有四個作用:“其一,我的確把你當成一個討論音樂和藝術的對手;其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也可以間接傳播給別的青年;其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僅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其四,我想時時刻刻做你的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其用心之良苦,感人至深。
有些信中,也有傅雷批評別人的話語,我乍看之下有些覺得他不近人情。比如,他跟兒子說他對劉海粟畫作的`看法,說劉的油畫“筆觸談不到,色彩也俗不可耐,而且俗到出乎意外。”除此之外,竟然還說劉一生就缺少真實、忠誠這兩點,從無虛懷若谷的謙德。更說劉去黃山住了兩個多月,一切都有公家招待,而畫回來的幾十件東西,內容如此,大大辜負了政府的好意。這些話是多么的直接,多么的刺耳,一點不留情面。想那劉海粟也非泛泛之輩,何至被貶得一無是處了?讀到后來,我才明白,這即是傅雷對待藝術的認真了,在藝術面前,他不講人情,只忠誠于藝術。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傅聰才會成為一個擁有驚人才具和謙卑品德的真正的藝術家!
在這些父親寫給兒子的書信中,還深深地懺悔以前對孩子的教育太過苛刻,我們能理解這顆父親的矛盾的心。就像兒子想回國一趟,父親又開心又激動,終于可以和兒子見上一面了,可是理智地一想,他去信勸兒子先不要回國,因為聯系到當時某些實際情況,回國可能會耽誤孩子的學習,他決定作出犧牲,繼續忍受思子之苦。還有兒子取得一些了不起的成績時,他既高興又忐忑,他說“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孩子迷茫的時候,父親恨不得飛到他身邊替他解惑;孩子得意的時候,父親又不留情地潑冷水,直接指出他的不足之處;孩子有信來,他擔心孩子為寫信耗費休息的時間;孩子沒信來,他擔心孩子是否生病了;孩子作出人生的一些選擇和改變時,他擔憂,他操心,他列出多條比較讓孩子參考;孩子對別的鋼琴家、藝術家的優劣理智地點評時,他引以為豪、放下整顆心來……拳拳父母心,悠悠舐犢情,一切盡在家信中。
其中一件事值得一提,傅聰獲得世界第三名好成績后,寫給父母的長信被郵局遺失,而傅雷夫婦在漫長的等待中,受盡了苦楚。傅雷甚至以為兒子當他是老朽了,不再與他談一些自己的事,他向兒子訴苦,向兒子“請教”,向兒子懇求:“對別人同情之前,對父母先同情一下吧。”真是讀來不忍,掩面心酸。
學無止境,對藝術的追求永遠存著謙卑,知道不存在完美卻執著地追尋,對國家的熱愛,對藝術的尊重,使得這位了不起的父親,教育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兒子。而父親卻說,這是孩子自己的努力,并非是自己教育的作用。我們雖不是藝術家,不是某方面的專家,只是一個普通人,作為父母的角色,同時也作為子女的角色,在這本書中能學到的還是很多,很多。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11
《傅雷家書》講述的是一代翻譯巨匠傅雷與妻子寫給海外兒子的書信。這是一代翻譯巨匠的切身體會,也是一個中國父親的肺腑之言,更是一段盛傳不衰的佳話。
從愛子傅聰登上的列車緩緩開動一剎那,也就帶動了父母的思念與牽掛,由此,《傅雷家書》也就拉開了序幕。在書中,不難看出,雖然傅聰遠在海外,但父母還是時時地用書信來教導他,培養他,鼓勵他。使遠在海外的傅聰看到父母的教誨后也會添加生活的勇氣和力量,戰勝人生道路上的艱難與險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傅聰面前的'不僅僅是一封封普通的書信,更是一筆筆珍貴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當身在大陸的父母收到傅聰的信時,心中也定是倍加溫暖與欣慰。
傅雷在信中也常常總結出一些精妙的話語,給予傅聰前進的方向。當與傅聰談論到如何對待生活和事業的矛盾時,講道:可是干著急也無計于事,主要是想辦法解決,想了辦法應該堅決貫徹。是啊,雖然只有短短的27個字,使傅聰感到父親在無情之中幫助著他,時時刻刻在自己的身邊。字里行間中無不透露出對愛子的關愛與培養。而正因為這條“紐帶”的存在,才把傅聰與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不僅是在向子女、社會,更是在向國家盡自己的責任!
在《傅雷家書》中,傅雷不僅在教育傅聰怎樣處理各種生活煩惱,更重要的是教育他怎樣做人。因為品德乃首要之位。設想,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如果擁有并巧妙運用知識。那么他就不是在為社會在做貢獻,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埋伏在我們的身邊,時間越長,威力也就越大。而如果任其自由的話總有一天會一炸而不可收拾。所以,傅雷借家書這一途徑教育著后人,教育我們成為一個正直、真誠、善良的人。
可是,說歸說,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做那?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話雖然不長,但已經準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生活中,我們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這也就避免不了與各種各樣的人們交流。他們就像一面公正的鏡子,既照射出他們的優點,也無不暴露出自己的一系列的缺點。而只有取長補短,我們自己才能日趨完美,實現人生的奮斗目標。
愿《傅雷家書》中滲透的傅雷精神,永遠活在正直、真誠、善良的人的心中!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12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至1966年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信186封。曾榮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孩子篇;也是最好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他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爸爸的他對兒子的苦心孤詣。《傅雷家書》感情純真質樸沒有半點虛偽。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及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傅雷2月10日寫給兒子這封信,除了一些家庭瑣事之外,父親還對兒子如何學習外語提出了一些實用性很強的建議。信的末尾,體現了一個父親在兒子面前所表現出的謙虛品德,除此之外很多封信的很多地方還體現了一個父親光明磊落的胸懷。
兒子音樂會的成績不太理想,但是傅雷仍舊給予了充分的鼓勵還有“多多修養,把技術客服,再把精神訓練得容易集中,一定可大為改善”的建議。這其中體現了教子的精髓――那就是多鼓勵、多指導、多建議。
我覺得這本書既適于學生也適于家長,如果你有時間我建議你去讀讀這本好書,一定可以懂得很多道理對自己的用處也是極大。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13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想,世上每一位父親在愛子教子中都是矛盾的,竭力尋找一個合適的尺度,而傅雷幾乎將這一點做到了完美。
嚴師、慈父、益友,在一個孩子成長中父親所能做的,傅雷幾乎做到了極致。循循善誘,知子莫若父,父子間是無任何隔閡的。
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父愛如風,吹滅燃燒之怒。
作為一位父親,最大的樂趣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曾國潘因材施教,對兒子的教育相當用心;李晟雖為一介武夫,卻從未忽視對子女的教育;宋嘉樹在子女小時,便教其許多道理,給予子女足夠的愛與陪伴。也許父親才是人生中最應感恩的老師。
真正會教育子女的父親,應同傅雷一樣,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
一道殘霞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父愛如水,撫平內心之傷。
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訓,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羅斯福曾說:“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狄更斯曾言:“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達芬奇曾論:“父愛可以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父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言談舉止與所付出的行動。
生活中的言論以及實際行動,才是評價一個人最好的準則。在無數的困惑下,像傅雷一樣如高明火炬般的人,才可為子女驅趕黑暗。
月傍星,星伴月,繁星閃閃,月癡迷。父愛如月,散發希望之光。
除了一個真心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是可以通心的'。梁啟超在寫信時,毫不掩飾自己的愛,與子女談心;魯迅十分疼愛兒子,親切地稱其“小紅象”,心以為然,便只是愛。無話不說,無心不談,與兒女真正成為益友,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就如傅雷,以最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書信同兒子交談。
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循循善誘,知子莫若父,追隨心之所思,心之所想,在生活中尋找合適的尺度去愛,偉岸自己的同時,也復制粘貼了另一種偉岸。
讀傅雷家書有感范文 篇14
媽媽在我讀四年級時就為我買了這本書,便沒有去好好品味。這當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讓人怎樣兼顧事務與學業。有了它,我便確定了路該如何取走,事該如何處理,人要怎樣去做。《傅雷家書》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兒子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兒子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書中我也讀懂了自己面對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腳亂地去過。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讓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條不紊,不去因為瑣事而放寬自己的事業要求。不因為自己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而影響了自己分內的學習任務。做好自己,老師的作業認真完成,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父母多溝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理解你,懂你。
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后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讀傅雷家書有感】相關文章:
讀傅雷家書心得范文03-09
傅雷家書心得03-22
傅雷家書作文02-02
《傅雷家書》閱讀心得02-21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3-27
傅雷家書的閱讀心得12-21
讀《傅雷家書》的心得體會02-01
讀傅雷家書有感02-20
讀《傅雷家書》有感08-15
讀傅雷家書有感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