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傷寒論讀《傷寒論》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傷寒論讀《傷寒論》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傷寒論》主要是繼承仲景的學術思想,探索其精微大義,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傷寒論》由于成書年代久遠,條文失真,文法多樣,文字古奧,論理廣深,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她學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為向導,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然而,歷代注家很多,且觀點不一,如何選擇,很是讓初學者頭痛。有幸在書店買了一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里面釋義博采眾家,實在讓我受益匪淺。而胡希恕老師更是為后代工人為傷寒論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師釋義讓人嘆為觀止。
至于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于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傷寒論》來說,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致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打的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里、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溫,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經的劃分具有辨證與論治的雙重意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風或傷寒,以確定解肌或發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對于部位的歸類,可做為論治的根據。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熱,決定用藥的溫涼。第四,提示邪止消長的情況,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證歸類時以實證屬三陽,虛證屬三陰。第五,提示受邪的經脈臟腑可以分經用藥,有的放矢。由于六經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經脈臟腑,給立法方藥指明方向,故傷寒六經辨證的過程,即是確立治則,治法及選方遣藥的過程,所以辨證與論治是兩個步驟,合而觀之辨證與論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經傳變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條件,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于陽而反應強烈,且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陰經的,病多屬熱,易于亡陰。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條件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證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于陽也發于陰。
三、關于傷寒在臨床上的運用體會
作為畢業班學生,已經經歷過臨床,有幸在實習期間能在一附院見到各老師在臨床應用經典。這讓我也有些臨床上的實踐與體會。起來,首先應抓住主證,然后辨析病機,最后在了解方義的基礎上化裁經方,經過加減。臨床如白虎加人參湯合竹葉石膏湯治療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湯治心衰的水腫,大柴胡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等。
總之,《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讀傷寒論讀《傷寒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傷寒論心得最新10-25
傷寒論讀后感08-26
《傷寒論》讀后感09-22
讀《孟子》心得體會03-27
讀名著的心得體會02-19
讀童年的心得體會03-12
讀故鄉的心得體會02-27
讀吶喊的心得體會08-10
讀青鳥的心得體會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