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孔子心得體會

    讀孔子心得體會

    時間:2024-05-29 06:59:36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孔子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孔子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孔子心得體會

    讀孔子心得體會1

      我認為孔子的教育作用觀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開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種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為培養自己的實力,作為政治資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基于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財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他認為老百姓應該受教育,這些思想又比奴隸制時代前進了一大步。孔子承認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教育是形成人的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有教無類”主張,也是從“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作者在書中指出,“注重啟發民智,使當時學術下庶人,把文化教育從‘官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有極大的進步作用”。書中認為,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觀點,是孔子對“學”的分類,并認為孔子的.這一思想否定了人人都能學習向上的普遍性,是不正確的。而孔子對于“教”的態度,則是主張“有教無類”。他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精神,是我國教育史上寶貴的傳統。

    讀孔子心得體會2

      在《論語》等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孔子在處理問題上靈活采用“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例子。

      一是孔子拒見陽貨的例子。據《論語·陽貨》記載,執掌魯國大權的季氏家臣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不愿見他,他就先送去一個煮熟的小豬作為禮物。根據春秋時期的禮節,接受禮物的'士人應該親自前往饋贈者家里拜謝對方,但孔子不愿見陽貨,就“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就是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雖然孔子在路上還是遇到了陽貨,但不管如何,孔子這樣做,正體現了他依時處事的靈活性。

      二是孔子見南子的例子。這件事在《論語·雍也》中有記載。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貌美風流,雖名聲不太好,但她卻一心要見孔子。這是孔子在衛國遇到的一件麻煩事。在一般人看來,孔子不應見她,因為去見一個緋聞不斷的女人有失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竭力反對。但孔子卻出人意料地去見了南子。事實上,孔子客居在衛國,還帶著一幫學生,國君衛靈公的夫人求見,國君本人并未阻攔,應邀前往應是合乎情理的,這對他自己和學生在衛國的活動有利。更何況孔子一身正氣,身正不怕影歪,因此孔子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力排眾議,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態度。

      三是孔子靈活施教的例子。《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對話。當子路問他“聞斯行諸”時,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當冉有問這個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聞斯行之”。公西華聽后疑惑地問:同樣是“聽說了是否就該去做”這一問題,當子路問你時,你說“有父親兄弟在,怎么能一聽說就去做”;而當冉有問你時,你卻回答“聽說了就去做”。你怎么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不一樣呢?孔子說:冉有好謙讓,辦事不夠大膽,故鼓勵促促他。子路爭強好勝,故抑制壓壓他。這正是“無可無不可”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見《論語·憲問》中孔子的一段話:“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就是說,國家政治清明,要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要行為正直,言語謹慎。這是在告誡他的學生,在暗無天日的混亂世道,要善于保護自己,不能還像太平光景那樣口無遮攔。這段話也集中體現了孔子“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思想。

    讀孔子心得體會3

      作為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德育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對世界教育史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這樣評價孔子:“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之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世人亦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文化圣人”。他的德育思想長期影響著我們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敦促著我們去研究和重視。

      一、孔子教育理論的核心

      德育是孔子教育理論的核心。《論語》一書記載了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實踐。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為根本。

      “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規范,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疇。“仁”的含義,《論語》中多次提到,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等。“仁”為眾德之首,而作為最高準則,孔子的“仁”學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先天的道德范疇。《論語·憲問》中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從中可以看出,“仁”是先天的道德屬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絕對不行的,從而“仁”成為先天的道德精神。

      其次,是主觀的道德修養。依孔子之見,“仁”是天賦道德,故小人中不會有仁人,君子當都是仁者。然而,現實卻會有相悖現象,所以能否達到“仁”又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所以,孔子又談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等。從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仁”,是從主觀愿望出發,以求達到思想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孔子的德育標準和目標。

      “孝”和“悌”是孔子處理家庭關系的.道德規范。“孝”是父子之間的愛,“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這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孔子“仁”的學說,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今天的這種三位一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新人,這也正是我們德育的首要目標。

      二、孔子的德育實踐

      孔子強調德育,并且把他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實施德育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培養學生的道德知識。孔子在認識論方面雖然承認有“生知”、“學知”,但他更重視“學知”。其本人也承認:“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并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其大半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并認為首先要有豐富的道德知識,才能分辨善惡、是非、榮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謂“知者不惑”(《論語·子罕》),“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才能把遵守規范視為內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樂,是所謂“知者樂”(《論語·雍也》)。孔子亦強調知德的重要性,“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第二,孔子強調道德信念與意志的培養。人不僅要知德,而且還要把它轉化為道德信念,才能樂之不苦,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必要時要為道德而獻身,即“志士仁人,無求生而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孔子還認為,一個人首先要有為實現理想而百折不撓的意志,方能為學修德,他自身的德育歷程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更要求學生要經得起艱苦的錘煉,“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道德的成長,必須克服內外障礙與困難,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是絕對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為的。

      第三,孔子強調“行”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行”比“知”更重要,“行”是德的歸結,“的”不能離開“行”。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孔子的德育過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過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是聽其說,而是看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話,則意味著德育的失敗。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將知行合一并納入德育過程,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點和優良傳統,對我們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三、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畢生的德育實踐中,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一,志恒。孔子在德育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并且要立志有恒,進行百折不撓的意志鍛煉。故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立志就要不怕吃苦,不能追求享受,“士志于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不應追求眼前小利,造成半途而廢,悔恨終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善人,無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論語·述而》)孔子為宣傳自己的學說,為天下太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毅然選擇苦難之路,一生不變。

      第二,律己。孔子的德育重視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孔子言傳身教,要求別人做到時,自己先要做到,是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自己先做到了,自己的學生必然也會做的較好。自己做不好,又怎能要求別人優秀呢?“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孔子主張先做后說,或者言出必行,視為“古者言之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第三,揚棄。道德的規范就是公共的社會契約,德育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過程。人要修德、講學,否則,會令人擔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有錯非但要不怕別人知道,而且要決心改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他反對有過錯而不改的做法,“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論語·衛靈公》)。他有特別強調尋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不斷地自我監督與反省,“克己復禮以為仁”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靈公》)。同時要勇于自我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論語·顏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對別人的良性發展,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這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修養,對我們今天加強自身之修為,實施德育之目標計劃仍為良策。

      第四,愛生。今天講求遵守師德,不體罰學生,其意無外乎是愛生。故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對待學生,坦率真誠,主張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與弟子情深似海,子路死于衛國內亂,被剁成肉泥,孔子聞耗,在院子里仰天慟哭,其情動天地。孔子愛生如子,其德也高,其情也深,所以深受弟子敬愛。他去世后,學生們為其守墳三年,而子路還是不肯離去,又守了三年。“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四、孔子德育思想的地位與啟示

      孔子生活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春秋末期,在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動蕩時期,孔子以其豐富的德育思想和畢生的實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局面,為后人披荊斬棘,殺出了一條德育的道路。他以淵博的文化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培養出了許多品學兼優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這在當時和以后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成為“萬世師表”。這是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思想家都不曾有過的歷史地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時空的界限,其德育思想和方法,今天我們可以批判地繼承,并進行發展,吸收借鑒先進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從而推動學校德育的開展和深化。保證社會主義道德在吸收傳統道德精華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

    讀孔子心得體會4

      我學習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現代價值感觸很深。孔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這些教育經驗和原則,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

      一.要做學問,先學做人 。“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務。教育的宗旨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我國第三次全教會再次強調素質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備做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責任感、精神、觀念等。首先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樹立品德高尚的榜樣,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學生,從而實現教育的目標。其次,要從立身、行事和處世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基礎性道德,然后根據思想形式形成處世之道。再次,注重學生全方位素質的培養,教育學生學習并實踐孔子仁愛、禮儀、忠恕、明智、誠信的修身內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后,理論結合實際,把孔子的仁愛和誠信等思想應用于實踐之中,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二.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光輝的思想,應該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實踐的總結。他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不分地域,不分賢愚,只要虛心向學,他一律諄諄進而教育。“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孔子的稱頌,也是孔子高尚師德的主要內容。孔子經常以此來要求自己。當他的學生以“圣”和“仁”來稱贊他時,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孔子教育學生,不但誨人不倦,而且毫無隱瞞,因而贏得學生們對他的無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在教育教學方面,孔子有許多發明創造。其中有些創見即使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來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義。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就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這樣,學生之間,在年齡、性格、愛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識基礎、學習態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有說得,學有所長,他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在教學中“因材施教”。 四.學思并重,傳習結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學”理解為一個整體,主張“教”“學”并重。他不僅總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而且還提出了一些學習原則和學習方法。學思并重,傳習結合便是其中重要內容。

    讀孔子心得體會5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向來被奉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于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培養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弟子,他所積累的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獨特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什么呢?《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告訴我們——學習孔子的教育藝術:誠實守信、以身作則、約之以禮、重視自省、終身學習、誨人不倦、一視同仁、關愛學生、激發學習動機、啟發式教學、學思并重、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重視實踐等。

      在教育教學方面,孔子有許多發明創造。其中有些觀念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來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義。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就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這樣,學生之間,在年齡、性格、愛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識基礎、學習態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孔子曾對有的學生作過評價: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yan)。(《論語子路》)由此足見他對學生們的了解。為了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他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在教學中 "因材施教"。根據這一原則,他深入了解學生們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個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較為出色的學生分為四個專業: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長。

      作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還有很多值得深思學習的思想,如 “學而不厭”的終身學習思想,“循循善誘”的`啟發教學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思想等,這都是他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如果一味學習外國的教學理念,無異于“捧著金飯碗討飯”,其實,國外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研究孔子了,我們更應該把孔子思想發揚光大。

      何處歸去,不如歸家。即為人師,不如找個可以歸往的精神家園,從中找到一點從容和睿智。與其彷徨、不如尋求傳統教育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匡正迷離,探索發揚孔子的教育理念,為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讀孔子心得體會6

      寫這篇感受的時候,《孔子的故事》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原因是我的心境不穩。想起小學、初中的時候,可以拿一本紙質的好書,逐字閱讀。現在呢,一目十行不說,最關鍵的是讀書的時間被繁雜瑣事占據。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孔子命運多舛的一生。生于春秋時代末期的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帶領弟子周游列國以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就是“禮”與“仁”。當時很多杰出的人才都是他的'學生,如善于雄辯、經商的自貢,以政事見稱的冉求,被稱為“南方夫子”的子游等等。孔子去世后,經由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匯編形成了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也正是他們的傳播,孔子的教育精神和政治理想才得以傳承和發揚。

      通過閱讀,我認為孔子思想中隱約帶有輕物質、輕法制、輕平民的傾向。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大意是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可見孔子藐視“利”,藐視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現在看來對商品經濟是相當不利的。在孔子的觀念中,認為國家要以禮服人,而不是靠刑法。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大概是如果用刑法管理、控制百姓,他們雖不犯法,但卻會失去廉恥之心,只有通過道德感化,百姓才會知廉恥、守規矩。這就有可能導致人治與法治的失衡。孔子同時也提出忠君、愚民的觀點,這種思想被后輩發展成了所謂的“三綱五常”,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制度下,成為了世人為人處世的準則,也成為了少數人維護特權的工具。

      這就提醒了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黨務工作者,要以發展辯證的思維來對待,而不是墨守成規、迷信經驗。特別是在支部工作中,要大膽創新工作方法,在三個“區分開來”的保護之下,我們還有什么不能放手去干的呢?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理學大師張載的話鼓勵了一代代讀書人,沿著前人的足跡,走出自己的道路。我們雖不能達到孔子的境界,卻可以將其作為努力的方向,激勵自己在奮斗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

    讀孔子心得體會7

      孔丘,字仲尼。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作為至圣先師,孔子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國家要繁榮昌盛,需要三個條件,即:庶、富、教;首先是“庶”,人口要富足,要有較多勞動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有教養,知道如何安分守己。此觀點反映了教育和經濟的關系。所以,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論述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教育家。

      此外,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他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就是拜師的禮儀,只要經過了拜師的禮儀,不管什么人我都會教育;所以在孔子看來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因此,“有教無類”體現了教育平等的理念。

      關于教學方法,孔子最早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比西方古希臘時期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引導學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助產術”早幾十年。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想知道而不知道這種程度不要去開導,不到想說說不出來的程度不要啟發。朱喜在《論語集注》解釋道:“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孔子也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因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培養從政的君子,而成為君子的主要條件是具有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在他的私學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仁”被孔丘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也是他學說的中心思想。在孔子看來,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約束自己,恢復禮制的'要求。當然,仁還有一個比較常見意思就是“愛人”,也就是承認別人的資格,把人當作人來愛。在此基礎上,孔子提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改過的德育方法;孔子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非常清楚,其方法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與出發點,而仁則是其最終目標與歸宿。顯然,這樣的道德教育方法由于步驟清楚、明確,所以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原則,也使人覺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這樣去做。

      小試牛??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與該觀點對應的教育方法是( )。

      a.啟發式 b. 討論式 c.注入式 d.講解式

      1.【答案】a。解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體現了啟發性原則。故a選項正確。

      2.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提倡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改過。這位教育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2.【答案】a。解析:孔子把“仁”作為最高道德準則。所以選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讀孔子心得體會8

      自從胡適于《中國哲學史大綱》稱孔子的政治哲學為“正名主義”,視作“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孔子所言“正名”就被泛化為普適性政綱。以后論者無不受此影響,批評孔子“企圖用過時的舊名來糾正改變了的現實,乃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觀點成為主流。新時期以來,說孔子政治上“保守、落后以至反動”者不乏其人,對其政治哲學與治國方略誤解尤甚。正本清源,廓清誤解,已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務之急。

      為了辨疑糾誤,茲引錄《論語·子路》第三章: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此章應系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子路所謂“衛君”乃衛出公。據《左傳》,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晉衛會盟時,趙簡子慫恿部下羞辱衛靈公,嚴重傷害了衛國的尊嚴。靈公君臣歸國先咨詢于大夫,獲得貴族上層支持;又“朝國人”問:“若衛叛晉,晉五伐我,病何如矣?”皆曰:“五伐我,猶可以能戰。”衛國遂斷絕了衛晉聯盟。而衛太子蒯聵謀刺南子不成流亡國外,卻投靠了趙簡子。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衛靈公歿,趙簡子企圖送蒯聵歸國繼位以控制衛國;忠于靈公的大臣則擁立蒯聵之子公孫輒繼位,拒蒯聵于衛晉邊界的戚邑(輒年少,掌實權的是孔文子等大臣),形成表面上是衛出公父子爭國,實際是衛以齊魯為后援抵御晉國干涉,長期相持不下的局面。哀公六年孔子自楚返衛,所言“正名”,正是針對衛國君臣父子名分紊亂之局。朱熹注引“謝氏曰:正名雖為衛君而言,然為政之道,皆當以此為先”。誤將“名不正,則言不順”等語作為一般道理的正確性,混同于“正名”治國方略的普適性,忽略了首先要實施“正名”的前提條件。胡適受此影響,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引述了“正名”一章,又引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政者,正也”等語及“齊景公問政”章,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只是正名主義”。勉強完成“正名”的普適性論證。其實,齊、衛政局不同,孔子開的藥方也不同,“君君臣臣”云云,是要求君臣父子的行為符合各自身份,到位而不逾越本分。這分明是正身、正行,而非正名;硬說是正名,是偷換概念。如果說齊國“君不君、臣不臣”等亂象在春秋時代確有普遍性,此藥方也具有普適性的話,那么,衛國君臣父子名分紊亂卻是一個特殊現象,“正名”并無普適性,將其泛化為“正名主義”是莫大誤解。如此違反邏輯的論證,卻被學界普遍接受。直到胡適提出“正名主義”60年后,張岱年教授始醒悟道:“以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解釋正名,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正名的.主要內容,這在事實上恐怕并不切合于正名的含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說是‘循名責實’,而正名是糾正名義,并不是一回事。”此論發表35年了,對于“正名”的誤解,依舊充斥于各種《論語》注本和有關論著。

      如能摒棄流行的偏見,則不難發現:孔子的政治哲學是崇仁尚德的民本主義。

      先秦民本思潮發源甚早。據《尚書》:夏初的《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伊尹授政太甲有“無輕民事”之訓,盤庚遷殷有“重我民”之諭。武王大會諸侯于孟津作《泰誓》三篇,其“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句屢被后世引用;周公作《康誥》《酒誥》《梓材》,提出“明德慎罰”“用康保民”“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等思想。

      政治哲學是政治與倫理的耦合體,是如何獲得美好生活和良序社會的理性反思與實踐智慧。孔子搜集研究古文獻,對夏、商、周三代政治進行了道德的、價值的反思,又汲取前人思想精華,標舉仁學的旗幟,對于政治的目的、規律、規范、為政方略、理想的政治生活等都有深刻論述,構成了含蘊豐富的政治哲學。這里,主要依據《論語》概括如下:

      一是“仁者愛人”,推行忠恕。《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協調人際關系特別是君臣父子等宗法政治關系的根本原則,是政治活動的發端和歸宿。使民即行政,仁者行政須秉持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仁的基本理念是愛人。仁愛是一種普遍的愛,但不是一視同仁,而是由親及疏有差等的愛。《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若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仁以孝悌為基點,逐步推廣達到泛愛眾;雖有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局限性,卻不掩蓋其人道主義的光輝,確實蘊含著人類永恒價值。

      二是“使民以時”,惠民安民。仁者為政務使“近者說,遠者來”(《子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欲安之,必富之。《堯曰》記孔子“所重:民、食、喪、祭”。民與食,是政治的群眾基礎和物質保障;喪與祭,是“慎終追遠”教化安民。《學而》載:“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統治者節制用度才能薄賦斂,使民不違農時才能發展生產,這是富民安民的基本準則。孔子稱贊子產“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義者,宜也。使民也義,即使民以時、賦役有度;養民也惠,即惠民安民。

      三是“為政以德”,政者正也。《顏淵》篇中:“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者或謂“孔子具有英雄史觀”,這是把社會道德風氣的養成混同于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既曲解了英雄史觀,也誤解了孔子。孔子對政治的基本定義是:“政者,正也。”其道德要求首先是針對執政者或準備從政者提出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要求統治者以身作則、示教垂范,反對“不教而殺”的虐民暴政,才是孔子倡導德政的真諦。

      四是“為國以禮”,寬猛相濟。孔子主張“為國以禮”,并不反對法治。他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是說為政要崇禮尚德,不能單靠政令刑罰。《左傳·昭公二十年》記仲尼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可見不排斥刑罰。他曾任魯國司寇,是最高司法官;其弟子從政,也不免斷獄執法。徐復觀曾講:“說儒家重人治而不重法治,便首先要看對‘法’的解釋……若將法解釋為刑法,則儒家確是不重視刑法,但并不否定刑法……若將法解釋為政治上所應共同遵守的若干客觀性的原則,及由此等原則而形之為制度,見之于設施”,則孔子“‘齊之以禮’的‘禮’,其基本精神正合于現代之法治,而法家的‘法’,偏于刑法的意味重,并與現代的法治不同。因此,‘齊之以禮’即是主張法治”。此論當能糾正一些人對于孔子、儒家和現代法治的偏見。

      五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此為《禮記·禮運》載孔子之語,是其用以支撐良序社會和美好生活的兩塊基石。《子路》記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為政》記孔子對哀公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錯,放置;枉,邪曲。舉直即舉賢,使正直者位居邪曲者之上,才能夠服眾。在孔子心目中,誠信是為人之本、為政之本、立國之本。他對此論述頗多,學界耳熟能詳,后面談治國方略還有引述,此不贅。

      六是尊君權,張公室,大一統。春秋時代王綱解紐,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孔子尊王以崇尚天下一統,尊君以求張公室、抑私門、惠民生,故有“墮三都”等舉措,有“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反對僭越的言論。當時除了君主制別無選擇,孔子維護君主制,卻反對君主專制,反對愚忠愚孝。《憲問》中:“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認為犯顏直諫是大臣本色,諫諍不聽則可以另擇明君。他要求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對君父的要求,并不亞于臣子。當時“忠”是人際關系普遍準則,如“為人謀而不忠乎”(《學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并不專指事君。至于《季氏》篇“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那一章,曾被視作孔子政治上復古倒退的佐證,其實是他維護統一,反對分裂戰亂,期盼政治有序社會和諧的“大一統”主張。這一主張經過“春秋公羊學”進一步闡發,對于歷代仁人志士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孔子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對孔子的解讀:高山下的仰望——我讀孔子08-08

    我讀孔子作文02-27

    孔子的心得體會04-18

    孔子哲言孔子名言08-17

    孔子09-05

    關于孔子的征文:走進孔子08-08

    孔子游春08-15

    拜師孔子08-09

    孔子名言08-23

    孔子經典句子03-0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2019 |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 思思热在线精品视频67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