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打開心智》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打開心智》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打開心智》讀后感 1
《打開心智》是我在群里看到多位伙伴提及,于是找來拜讀。作者李睿秋專注于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本書是作者關于大腦、心智和成長的思考。
全書分為七章,作者從大腦的底層原理講起,論述了如何掌控情緒,與情緒做朋友;怎樣找到自我驅動,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如何擺脫懶惰、拖延和畏難,果斷行動;如何打造終身受用的學習系統;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和如何找到立身之本。
作者的論述由淺入深,針對個人成長的痛點,步步深入,向讀者介紹了如何遵循大腦運行規律,正確打開自己的心智模式,從而實現自身飛躍式的發展的方法。
作者有關讀書寫作的觀點直擊我心。
讀書,不是讓你把大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而是要廣泛地、大量地去閱讀,把更多的書納入同一個主題里面,讓它們彼此碰撞、對抗、融合,去蕪存菁。最終留下來自不同渠道的精華信息,形成“我的看法“,去指導我們的實踐。
寫作來說,“每天寫多少字”只是整個系統的一個表象,“如何抽出時間來進行學習和思考”,才是處于表象之下,我們真正需要去關注和留意的問題。
讀書寫作是我最大的愛好,但我的知識面還不夠廣,社科類書籍看得比較多,科技經濟類書籍鮮有涉及。看過的書并未考慮過進行主題整理,讀書筆記關聯度不高。
我的讀書筆記一般都不長,我曾苦惱過自己仿佛不具備寫千字以上長文的能力。后來也不糾結文章的字數了,能夠言簡意賅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算是我的.特色。最重要的是所寫是所思的產物,有自己的感悟。
書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幫你安排好每一天,與我的實際生活切合度很大,讓我感到自己每天的時間沒有虛度。這個三個問題是:我能騰出多少“整段時間”?我能避開哪些“時間黑洞”?我走在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嗎?
我非常幸運,每天早起的兩個小時和睡前的兩個小時都是我能騰出的“整段時間”。也就是說每天我至少有四個小時屬于自己,可以用來學習英語練字讀書寫作。而這些時間的花銷對我成長發展十分有用。我走在了自己想要的方向。我以前刷視頻有時也是無節制,浪費了不少時間。現在刷視頻都設定了時限,時間到,就停止。避開了“時間黑洞”。
《打開心智》是我讀過的個人成長方面論述全面,實操性強的經典之作。想要了解如何正確打開心智模式的朋友不妨讀讀。
《打開心智》讀后感 2
心智,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一切思維方式的集合,決定了人的信念、思考和行動。成長的本質,就是不斷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根據心智的底層原理搭建自己的成長系統,從情緒、自驅、行動、學習、思考、創造6個方面不斷提升,擁有更明晰的頭腦,更平和的心態和更有主動權更加自由的人生。
作者總結了我們大腦的4種基本原理,即節能、穩定、預測和反饋。
人的注意力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大腦會自覺的節能,如果你想要同時處理很多事情,注意力很難高度集中。所以一次做好一件事,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你會更加高效。而大腦的穩定則是為了節能而生,我們習慣性的一些動作,我們的立場、偏見,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因為下一次遇到相同的狀態時,你無需思考就可以給出答案。
而大腦的預測也是為了節能,當我們看到一家餐廳的時候,我們就能預測到里面有大概什么樣的食物,想到我們吃飽喝足后的狀態。大腦無時無刻不在預測、對比、修成,以便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但是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判斷從外界獲取的信息,如果你長時間獲取的信息都是非常簡單的,無需思考即可處理的。那么久而久之,面對復雜的信息,你將無從下手,從而反應比較尺寸。就像腦子很久不用生銹了一樣。而大腦的反饋機制則跟多巴胺有關,大腦的反饋來源于快感和動機。如果你做事情時常常缺乏動力,說明你的獎賞回路過于依賴外部刺激,而動機產生的多巴胺不足。
我們的大腦一直想讓我們處于一個輕松的狀態,所以我們天然會去逃避那些困難的事情,讓自己更多的處于簡單輕松的狀態。但成長一定是痛苦的,成長就是過去那些覺得難的事情突然覺得很簡單了,過去那些很有挑戰性的事情,想想也不過如此了。成長就是逼自己去做那些困難的事情,走出舒適圈,讓自己的大腦持續處于高質量的信息輸入、持續的思考,高質量的輸出的狀態。當我們能夠充分理解大腦的節能、穩定、預測和反饋機制后,我們就知道如何走出那些確定性,讓自己持續進化,擺脫人性中的枷鎖,逆流而上,不斷成長。
最后,以下是作者總結的成長的6個要素,分享給大家,共勉!
1. 停止精神內耗,應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和疲憊。
2. 走出信息繭房,擁有自主學習力。
3. 把自律變成自驅。
4. 果斷行動,擺脫懶惰、畏難和拖延。
5. 構建知識地圖,打造終身受用的學習系統。
6. 找到個人興趣所在與立身之本。
《打開心智》讀后感 3
總是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被稱為“存在性焦慮”。
但這個問題無法從內部得到解答,只能從外部進行回答。就好比小說里的角色無法解釋自己為什么會存在,只有作者才能回答。
因此要解決存在性焦慮,必須找到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把自己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夠為你的存在提供意義。尋找到那件高于個體的事業,讓它成為關于意義的問題的終極答案。
對于我而言,這件事情就是帶好現在的團隊,把它打造成高創新力的新技術開發團隊,把每個成員都培養成專家級人才。
這也是我最想要的快樂。
《打開心智》讀后感 4
有人說想要快樂需要這么費勁嗎?
那要看你需要什么樣的快樂。我相信,快樂的確是有層級的。
最低級的快樂,是短時間內給你快感和愉悅感,讓你爽,但僅此而已。
高一級的快樂,是給你長期穩定的滿足和歸屬感。它會使你的幸福曲線平穩上升。
最高層級的`快樂,是給你意義、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它不但會使你的幸福曲線平穩上升,更會不斷堆高你的高度,幫你找到使命和方向,讓你聯系更多的個體,乃至世界,為你的生命賦予更崇高的意義。
并不是說不需要低層級的快樂,而是不要沉溺于其中。
《打開心智》讀后感 5
不如再來換個問法,我們能主動做點什么?
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看到了希望。
以前挺喜歡這句話,但現在發現這句話說對了一半。
“動機策略者”理論中,動機是至關重要的;多巴胺是可以決定動機,但動機也可以影響多巴胺的分泌,從而形成一個閉環。
所以在前半段,人一定是看到了希望才堅持。希望是推動我們去做各種各樣行動的原始動力,它的本質就是大腦提前“預支”的獎賞反饋。
但長路漫漫,如果一直得不到正向反饋,我們對穩定性的追求,就會不斷降低期望,進而影響多巴胺的分泌,進一步的減少行動的動機。
一個良性的循環是:先給自己設置一個小目標,通過行動去完成它,獲得獎勵;然后再稍微提高目標,讓自己付出更多的'的行動去攻克它;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成長。
這就是堅持了才看到了希望。
這就是內驅力形成的過程,這也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
想清楚,去行動,就是我在這本書里找到的答案。
《打開心智》讀后感 6
如果我們把快樂當成人生追求,很容易想到快樂因子-多巴胺。對于男人而言,最容易想到的獲取多巴胺的途徑就是吸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我嘗試過。但是它沒能緩解我的焦慮,也沒能讓我感到快樂,所以我并沒有養成吸煙的習慣。我不知道為什么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對我卻沒有作用。
直到看書里說:多巴胺調節的是動機,而快樂是由快樂熱點調控。
快樂與認知目標密切相關,當你從認知上認為一個東西是重要的`,并且你得到了它或離它更近一步,你就更容易感到快樂。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人是否是理性的,是否總能知道什么東西是真正重要的?
1984年,蘇珊·菲斯克和謝利·泰勒在《社會認知:從大腦到文化》中提出了認知吝嗇鬼理論。
大腦有一個內在的固定的傾向,那就是對絕大多數事物,都希望采用走捷徑的方式,快速理解處理它,因為這是最省力,最節能的做法。
后來心理學界提出雙系統模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直覺的、快速的;系統二是深思熟慮的。當我們需要進行決策判斷的時,由于系統一的速度遠高于系統二,因此我們通常會下意識的使用系統一,從而做出一些不準確、不嚴謹的判斷。
但大腦只是在默認情況下會傾向于系統一,只要我們保持更加謹慎的態度,經過訓練,我們能夠更好的運用系統二。
2004年,蘇珊·菲斯克和謝利·泰勒對認知吝嗇鬼模型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動機策略者理論。
人們可以通過強烈的動機,來克服天性中對捷徑的傾向,使用更加深思熟慮的方式思考問題。
而多巴胺是動機因子。
思考又被拉回起點。
【《打開心智》讀后感】相關文章:
把心兒打開02-21
作文把心兒打開08-18
打開人生之門04-08
打開夢想的大門02-27
打開的正確方式作文12-05
打開優秀作文(精華)10-18
打開大腦作文12-16
打開優秀作文(精品)10-06
打開那扇門作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