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胡塞爾公園》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胡塞爾公園》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的開篇就像是一個用拐杖敲打地面的老人,用連續的敲擊聲來向我們連續發問,而我們也借此得以幡然回醒,凝望大地,思考起一個隱藏在生活背后的問題。
繼而,老人又用一種悠遠、飄渺的聲音,向人們講述著那些曾經點綴過他人生星空的微小事件,而拐杖不時的敲擊聲,也總能讓我們從自由、隨性的漫游里,回到那個沉重的話題來。
作者從胡塞爾公園的長凳上回望過去,他看向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的自己,像是在一幅幅畫著自己的畫作面前走過,猶如無數個“我”像幻燈片一樣在眼前掠過,點點的星光從頭頂撒下,夢幻般的場景在公園里游走,那堵墻、那片水、那無聲的音樂,這都是使“我”存在并存在的東西。
我們跟著老人展開翅膀,有節奏的轉換,我們穿過作者筑起的夢想城堡時,帶起一股氣流,在胡塞爾公園的上方形成一個只屬于作者的個人空間,而這里現在也屬于我,在我的思想版圖里,它正在以一個逗號的形式存在。
作者的筆是只飛翔的鳥,從這到那兒,毫不費力,他的每一次振翅,都帶著一絲悲傷,這悲傷關乎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生命,它不多也不少,既不至于讓人深陷悲傷的泥潭,但又能讓人保持清醒,好讓自我與生活保持一點距離,這距離不遠也不近,剛好可以容下一絲可以悲傷的空間。
或許有人會疑惑,胡塞爾公園在哪兒?他多大?在地圖上可以找到它嗎?我猜想作者無法給你一個答案,就像馬爾克斯不能告訴你馬孔多在哪兒一樣。
這是文學的世界,是精神的家園,當這些文字映入你的眼簾時,文字本身的使命便已完成,而胡塞爾公園、馬孔多本身就已經在你的世界里展開并存在起來。
假如一定要追問徒然草是什么草,那就是把文學當做物品來對待,這是在加速文學的死亡,甚至是對文學下達的死亡判決書,因為在文學世界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一種精神狀態,而非文學世界里的科學性。
因此我們要拋開一切外在的東西,從內心里挖掘。就比如文章里作者給我們帶來的那個動人心弦的地方——胡塞爾公園,一個仰頭能看到星空,低頭能凝望大地的地方。
但看完整篇文章,能讓我們感興趣并引起思考的東西,并不是胡塞爾公園本身,而是作者所帶來的精神食糧。即:“我如何成為我?我如何是我?”這樣的靈魂拷問。
【《胡塞爾公園》讀后感】相關文章: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思想初探08-13
胡塞爾對伽俐略物理學的反思08-05
論德里達與胡塞爾的符號學之爭08-05
去公園玩的作文:治水公園游春08-06
美麗的公園08-18
水上公園08-17
游公園08-25
公園游記08-24
秋色公園08-24
星星公園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