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學反思【熱門】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落花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落花生教學反思1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議花生”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我執教時側重于引導學生對父親與我的對話內容進行探討,交流,感悟,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1、父親筆下的蘋果、桃子、石榴是怎樣的?花生又是怎樣的?啟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一類人具備著落花生的這種精神?2、要求學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細品讀,因為這篇課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蘊含很深的道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談了對父親那段話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讓學生在以后人生歷程中慢慢體會。
雖然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在課堂中我存在以下不足:
體會花生的內在可貴之處是課文的重點,但我覺得自己講的不夠,學生體會的不深,個別學生還不太明白。
教學內容有些松散,重點不突出。
課前《論語》的積累、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體會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對比時,填表用時太長,導致最后的小練筆時間不夠。
語言太啰嗦,不簡練,課堂語言太隨意。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多學習,多積累,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進步!
落花生教學反思2
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難點在于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的人”。
學生在充分閱讀、思考和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后,為了培養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和張揚個性,我組織了一場辯論會,以“你覺得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更需要怎樣的.人?” 為辯論題。根據學生的意愿分為正反兩方,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對人生和未來有了更多的思考。
學生興致勃勃,辯論的氣氛非常熱烈,最后兩組辯得難分難解。我熱情予與鼓勵和贊揚,但并未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思考人生的價值。
落花生教學反思3
《落花生》一課,我的感觸頗多,我覺得在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值得關注。
一、教師應從始至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導入的懸念到文章資料的理解,以及寫作方法的說明和對教材資料的補充,應充分思考到調動學生的原有認知,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種我想探究,我想學習,我渴望解答這一問題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把理解資料,升華感情與實踐導行三者有利地結合起來,真正到達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教師應當營造平等、愉悅的交流環境,還要適時引導。語文課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就會問題多,答案多,話題多,有時甚至會與課文資料毫不相干,這時教師就要營造一個平等的交流氛圍,但要避免學生談的漫無邊際,教師就要全面調控課堂,對于學生說得離譜時要采用適時適度的評價性語言及時把他們引導到課文的相關資料中來,還應注意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保護他們的求知欲。
三、學生搜集信息與理解課文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本課教學,我覺得學生搜集信息的潛力和途徑都很差,因此時理解文章資料造成了必須的障礙,只能從教師搜集的資料外獲得信息,相對來說,信息比較少。
落花生教學反思4
雖然已經吃過了午飯,但是第四節課《落花生》的學習情景還是像一條深秋的藤一般緊緊纏著我。為什么——我苦苦思索,用心設計的課堂卻那么生硬,那么沒有生機,讓好端端的四十分鐘變得那么無趣。究竟是哪里出問題了呢,此刻,我還陷在深深的自責當中,問題的癥結沒有理清,我就權且邊寫邊梳理吧!首先,是我的課堂定位出了問題,昨天晚上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第一百條時,明白了課堂的學習應該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為主,沒有思考的課堂是沒有意義與價值的課堂,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把讓學生思考起來作為課堂的主要任務,而不能只盯著教學設計和教材,以及學生一次次的鸚鵡學舌,一次次的摘記別人的感受。因為有了這樣的閱讀思考,所以,今天的課堂我特意提出了"不能讓自己的發言剝奪了別的同學思考的權利"的靜悄悄的課堂樣式。所以,課堂上當我把父親的話板書在黑板上,讓孩子們思考花生的精神品質的時候,我雖然給出了時間,但也僅僅是幾分鐘,在那樣短短的時間里,學生很可能還沒能讀出點什么味道來,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被我的自以為是的指導打亂了,因為,在這個思維開始運轉的過程中,我發現第四節課學生神情與精神的疲憊,那種深思維的狀態根本不可能出現,所以,看到偶爾的幾個同學舉手,我就又不自覺地重蹈覆轍,以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
其次,由于自身對花生品質認識的不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深,對作者寫作背景的粗淺認知,造成了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抓對比的過程中,思維混亂、思路不清,表達不暢,甚至還有幾次讓學生的認識偏離主題。
還有,課前備課時,總是想把每一個時間段,每一個環節都盡可能想清楚,備明白,結果導致課堂上教學的呆板、畫地為牢,缺乏生機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孩子的思維得到喘息”,但是,我卻沒讓自己的課堂四十分鐘得到喘息。這種缺乏創造性的勞動直接導致課堂的低效。
最后,面對已經出現問題的課堂,缺乏調控的藝術,不僅不會調控,還讓自己變得異;艁y,盡管有過片刻的反省,但也在時間的催促之下,又陷入了自以為是、不負責任的泥潭。
因為以上四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落花生》一課終以失敗告終。然而,上天總是鐘情于知錯就改的人,下午自習,一節別樣的落花生卻讓我完美謝幕——
有了上午的教訓,也因為有了活動時間“鴨子走”的比賽,所以,帶著興奮與激動,我再次步入了教室,沒有刻意的準備,只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那就是結合語文大本,再次落實《落花生》的學習任務,讓花生品質深深扎進每個孩子的心理。于是,在簡單而有趣的問好之后,我們直接進入定時記憶環節,而且我大聲宣布,我也要加入背誦隊伍;蛟S是我的加入激發了學生的記憶興致,也或許是近兩個月的定時記憶已經開始發酵,他們的記憶力水平正在突破,總之,僅僅一分鐘后,一個男孩就舉起了手,看到他把手舉得高高,我也迫不及待的把手舉了起來,并走到了他的身邊,檢查他的背誦,他的背誦極為流暢,沒有任何磕磕絆絆,于是,我們相互擊掌,以示祝賀。帶著背誦的極大的熱情,我又走到了小斌衛跟前,悄悄的'問他:“背得怎樣?”他竟然滿臉開心的說,我已經背過前兩句了,就剩一句了!蔽遗d奮的說,“來,背給老師聽聽!”他準確而流利的背誦著,瞬間,我被他感動了,曾幾何時,在記憶的航船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擱淺,像一只飄零的碎葉,被歧視打擊的幾欲被自己掩埋。然而,當這個周一,他憑借著自己辛勤的起早搭黑的背誦,贏得全班同學的掌聲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記憶的曙光中奔跑的身影——今天,在這個冬意漸濃的傍晚,我再一次聽到了一個可愛的生命拔節的天籟之音。當我趴在他的身邊與他一起探討著“父親話中的深意”的時候,當我們一起發覺原來對于媽媽來說,小小的斌衛竟是那么有用,能幫媽媽倒垃圾,能陪媽媽聊天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升騰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因為,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價值——雖然不好看,卻是很有用。對于這樣一個班級中的丑小鴨,這該是一次怎樣的驚天動地的發現,為了讓他的發現再一次擴大化,我們倆個人又面對著全班同學再現了一次剛剛的對話,雖然我們的對話不是那么流暢,可是,從他喜悅的眼神中,快樂的聲音里,我分明感受到了一個孩子破繭成蝶的快樂——
因為,有了新話題的引領,同學們再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整個家庭、整個班級、整個學校、整個社會、整個自然當中,用心靈探求著自己——一個弱小生命對于這個世界的價值,當聽到孩子們突然發覺原來生命真正的價值就在于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我知道,《落花生》終于該完美謝幕了,而此刻,放學的音樂也在催我該讓孩子們帶著新的豐收回家了——
落花生教學反思5
一、復習導入
1、復習生字。
2、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什么事?(種花生,過收獲節)理解詳寫和略寫。聯系舊知,本節課的口語交際和下一環節的引入做好鋪墊。以課文為例,向學生滲透寫作方法。
二、理解課文,明白道理
(一)默讀“過收獲節”部分,理清思路。
1、思考:有誰來參加我們的收獲節?這個收獲節是怎么過的?
、俪鍪荆骸澳峭砩咸焐淮蠛茫墒歉赣H也來了,實在很難得!弊ブ攸c詞語談體會。
、谶@個收獲節是怎么過的?哪個是重點寫?
(談花生)詳略得當。非重點一帶而過。引出本文的重點難點。
(二)抓住重點,精讀領悟。
1、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談花生”段落。
2、三個孩子認為花生有哪些好處?
3、父親認為花生最可貴的是什么?父親將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贊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質?
、俪鍪靖赣H說的話,齊讀。
、谔易、蘋果有什么特點?
、勐浠ㄉ兀堪亻L在地上!你覺得落花生怎樣?
4、指導朗讀。
5、深入領會: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目的是什么?
6、讀父親的.話“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闭f說對父親的話的理解。
過渡:這次“收獲節”作者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將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冽R讀。
、谡務勀銖闹杏煮w會到什么?
8、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
三、總結深化
1、這篇課文借“落花生”來喻做人的道理。
落花生教學反思6
課后,方校長對我的《落花生》一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現結合方校長的點評,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應從始至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從導入的懸念到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及寫作方法的說明和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應充分考慮到調動學生的原有認知,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種我想探究,我想學習,我渴望解答這一問題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把理解內容,升華感情與實踐導行三者有利地結合起來,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時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蘊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在教學中應改變原有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才能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這正是我們新課標所提倡、追求的。
二、在指導朗讀方面,應設計星級評價,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并且朗讀要有層次性,讓學生在品讀中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三、及時進行語言實踐,讓學生完成小練筆。
落花生教學反思7
學習“議花生”部分
師:全家人都是怎樣議論花生的?
生1:姐姐說:‘花生味美。’
生2: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生3:我說:‘花生價錢便宜。’
師:父親是怎樣評花生的?
生: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高高掛在枝頭,而是埋在地里,挖起來才能分辨出它有沒有果實。
師:請大家齊讀第10、12、12、14小節,體會父親的話的含義:
(學生紛紛發言)
生1:父親希望我們做一個不追求外表服裝的華麗,而是追求內在本質的善良的人。
生2:聽了父親的話,讓我想起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正含義,我們衣服穿得樸素些沒事,只要有真才實學,你還是能夠得到別人的欣賞。
生3:我也想到了一句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應該追求內在的美。(此時有一學生手舉得高高的`,迫不及待的樣子)
生4:老師,我從父親的話中還體會到,花生是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挖掘的。不是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嗎?花生就好比千里馬,我們就好比伯樂”。其實,我們小學生也是需要老師去發現,去培養的……
反思:聽著孩子們滔滔不絕的發言,引經據典,談感受,說體會,我正在暗自慶幸“經典誦讀”給孩子們帶來的益處時,課堂中出現了另類的聲音,F在我們處在課程改革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對生4的發言,我感到驚訝,這是學生在借題發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老師的關注呀”。學生的發言,猶如一根針一樣深深刺痛了我,讓我的心無法平靜。我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了,我能成為伯樂嗎?一下子,我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以前,我只在教育理論書籍上看到過、校長在大會發言中講到過教師要做一名伯樂,如今連小學生都直言不諱的要求我們做伯樂,難道肩上的責任不重嗎?上了《落花生》一課,我真是感慨萬千。
、
落花生教學反思8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狀況,透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資料后,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資料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么?讓學生自選資料,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并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透過學生的發言,我明白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好處。我在設計時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主角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蘊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潛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三、聯系實際,情感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笔侨牡狞c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資料,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圍繞這句話進行熱烈地討論。對于當今社會,你想做花生一樣的人,還是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我在課上設計了《實話實說》欄目,讓學生闡述自我的真實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預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有獨立表達自我看法的權利,無論他想做何種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學生課上說得十分精彩,并能闡述自我的觀點和理由。有的學生說想做落花生一樣的.人,對社會默默奉獻。有的同學說想做蘋果、桃子、石榴一樣的人,也講究體面,敢于表現自我,也能對社會有貢獻。多數同學說要做花生、蘋果、桃子、石榴兩種結合的人,該默默奉獻時奉獻,該表現時表現。我真的為學生有這樣的見解而感到高興。并讓學生聯系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筑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說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華。
四、體悟情感,課外延伸
在課的結尾,我還設計了本文的寫作方法的點撥。用“花生,我想對你說……”作為開頭寫一段話,讓學生說出心里話,把語文學習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落花生教學反思9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前幾個周,我聽了一位新招的省考老師執教的這一課。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老師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猜謎語,提示課題。再瀏覽課文,讓學生明白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接下來,老師分段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老師課中注意讓學生品讀理解。如第十自然段,老師設計了判斷題、填空題,讓學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特點。
三、聯系實際,情感升華。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笔侨牡狞c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讓學生聯系周圍的生活實際談談,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花生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學生感悟到清潔工、教師、建筑工人、醫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學生說得有理有據,這一環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華。
建議:
1、新老師年輕用為,文化底蘊厚實,老師平時上課時要精心設計過渡語,少說廢話,否則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如學了花生的好處后,老師可直接說“花生最可貴的是什么?”,讓學生讀第十自然段。老師精彩的過渡語更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心靈,讓學生受到感染。
2、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激情高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引導。
如學生回答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學生一口氣就說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這是不可能的,應該盡量讓學生回答,最后老師小結。
學生回答了上述問題后,老師接下來讓學生說說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學生脫口而出。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學了課文內容后,再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這樣學生才真正明白。如第一自然段“……居然收獲了。”老師可引導學生這樣理解:我們種花生,大概從三月開始播種,八月才收獲,人們平時要細心管理,人們怎樣播種,怎樣管理,怎樣收獲,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書上卻只用了一句話就寫完了,你們覺得這種寫法怎么樣?(很簡單,不具體)老師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叫略寫,反之就叫詳寫。
4、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
主要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巧妙設計出探索性的問題,通過一兩個探索性問題來牽動課文與學生、學生思維的神經才能被課文內容緊緊吸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用探索性的問題、品味性的問題、體驗性的問題、延展性的問題讓學生解讀文本、感受語言、豐富經驗、拓寬視野。老師要注意挖掘課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語句,設計好問題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訓練學生思維,從語言細節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用這些問題給學生搭架一座與課文作者、與其他人對話探討的橋梁,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自己的體驗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以達成對學生有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老師在有效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提問,要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從而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思維。
落花生教學反思10
崔巒老師指出,此刻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也即從教會學生固定的知識,轉向培養學生學習的潛力;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資料分析的閱讀教學向策略指導的閱讀教學的美麗轉身”。基于這樣的理念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出做人的道理;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比較、借物喻人等寫作特點。3、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和潛力。教學設計一開始由許地山的筆名切入,教學中緊緊圍繞談花生展開閱讀,引導學生由花生的可貴之處體會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環節介紹成年后的許地山的相關經歷,補充許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樣的人的話,再次回顧許地山的筆名,首尾呼應,整個教學環節力求做到簡單清晰。文本的三個特點,“主次分明”,引導學生透過感受資料的詳略安排初步感知,點到為止,不做過多的說教;“比較”,透過引導學生感受花生與桃子它們的不一樣感受比較的寫法,并進一步感受比較寫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感受這種寫法特點,并適度拓展進一步理解這一寫作手法。質疑問難的潛力的培養主要體此刻教學第十自然段上,引導學生圍繞這一段提問題,梳理
后由這些問題展開教學,本節課結束時再次回顧,問一下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自信滿滿的走進課堂,一節課上下來發現問題真的很多,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聲音過大,缺乏美感。
本以為自我的聲音很清脆,看錄像時發現自我的聲音很大,缺乏張力,句與句之間的聯系缺乏層次感,連帶著課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鳳老師說的話,課堂上說話必須要輕輕柔柔的說,不要太用力,這樣課才有美感。這句話早就記在心里,但是當局者迷,自我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太在意。這次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去看這節課,才明白自我的聲音原先是這樣的,以后必須努力改正。
二、關于質疑潛力方面的'教學
教學結束后評課時,別的老師評課時提出:學生圍繞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問題,交流后老師梳理總結主要有三個問題,這個環節有為了質疑而質疑的嫌疑,梳理出的問題像是老師出示的。針對這樣的說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課時,這三個問題我之前確實預設到,但上課時,確實是學生自我想到的啊,學生們說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這是三個問題。∽屑毞此己蟀l現,這個教學環節確實有問題。學生在默讀課文質疑時,我巡視了解學情時發現,有些孩子提的問題關注的是花生、石榴它們各自不一樣的生長特點,如:“花生為什么長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們說這樣的問題好處不大,找到大的問題才會有大的收獲。雖是輕聲地說,前后桌的孩子們必須聽到了,并且這樣的話我說了兩遍,聽到的孩子自然不少。當交流時,孩子們的問題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預設的那三個問題了。表面上學生說的就是老師接下來的要教學的,課上的很順,細想卻沒有百發齊放的美麗,當然也就沒了生成的精彩,難免給人走過場之嫌,雖然這三個問題確實是學生自我提出來的。這個環節教學時有畫蛇添足之嫌。
三、關于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的教學
教學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時,我估計孩子們可能會結合課文資料來說,準備在學生們自由發言后總結給出“不圖虛名、默默奉獻”這些詞的。沒想到上課時學生們直接就把這兩個詞說了出來,我當時把這兩個詞板書后,這一環節的教學就結束了。課上完后,我很后悔,當時就應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說他們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因為課后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課前看課課通都把這兩個詞寫到了書上,其實大部分同學似懂非懂。因為缺乏教育機智,這個環節沒處理好。
落花生教學反思11
〈落花生〉這篇精讀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篇幅簡短,但內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只要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把父親所說的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上讓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主要是寫哪件事,看看父親是怎么議論花生的,由此父親說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在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我安排學生個體進行閱讀,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聯系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但是不足之處是:
。薄⒁龑W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后,我要求學生抓出相應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段,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得后面學生的閱讀時間不夠充分。
2、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沒有說哪三種水果外表好看而沒有用處。我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好,所以后面問學生喜歡當什么的時候,學生都說當花生,有了局限性,后來及時補充了,還是覺得學生理解不好。
。场r間不夠,沒有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
落花生教學反思12
自從進行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學習了一些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方法,觀摩了一些新課堂,也進行了一些實踐,自認為是一個是一個新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僧斘摇绊樌鄙贤辍堵浠ㄉ愤@篇課文時,我才發現自己竟把新課程倡導的“收集、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當作了擺設。
為了一改過去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或是滿堂問,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的狀況,新課程倡導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明明是贊同新課程倡導的這些學習方式,明明在自己教學實踐中做,可我更多地是把這些學習方式當作了擺設,這是我教完《落花生》這篇課文后才發現的!堵浠ㄉ肥且黄獋鹘y課文,我已執教過幾次了,而且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完全丟掉了教學設計。我先讓學生預習,然后檢查預習情況,接著用了“花生的好處有哪些?父親的話是什么意思?作者最后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有什么寫作特色?”等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輕松學完了課文。正當我為自己駕輕就熟地教完這篇課文而自鳴得意時,我無意中翻開了教學設計,閃入我眼簾的“收集”、“合作”、“探究”等詞語讓我的臉刷地紅了。我預設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成了擺設,我的課堂教學看似順利,可是從新課堂的要求來看,實則是一堂失敗的閱讀教學。
接著,我反思了自己的其它課堂教學,發現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個別現象。雖然教學設計中有“收集”、“合作”、“探究”等預設的學習方式,但很多時侯,我在課堂上幾乎成了唱獨角戲,或者是用一個個問題牽著學生跟我走,忽視了學生的主題體地位,忽視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究其原因,我為自己找到了這樣幾個理由:
1、學生家庭條件有限,沒有電腦,缺少書籍,到哪兒收集?即使安排了也沒有幾個學生會去收集。
2、在平常的.學生合作中,課堂看似熱鬧,可沒幾個學生在真正地討論問題,多數學生只是在當聽眾。
3、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探究對他們來說難度太大,何況又耽誤時間,課堂?夏畝有那么多時間讓他們探??
可是,我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沒有電腦和書籍,就不能收集了嗎?可以問老師、家長。沒有幾個學生真正地討論問題,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嗎?可以激發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探究難度大、費時間就不組織探究嗎?可以逐步教會學生探究的方法,可以安排學生課外探究。更何況,學生現在收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好,最起碼可以培養他們這方面的習慣,等他們條件具備了,能力增強了,不就能很好地采用這些學習方式去自主地學習了嗎?而教會學生學習不正是教學的一大目標嗎?
自己和自己交鋒了幾個回合后,我真正認識了自己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新課程倡導“收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太有必要了。它不僅是為了我們的課堂有生機,更是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現教會學生學習的目標,促使學生終生學習。
因此,我對自己說,別把“收集”、“合作”、“探究”作擺設。
落花生教學反思13
根據“教學課程”理論,《落花生》這片課文反映出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闡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義,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花生雖然外表不美,但心靈很美值得贊美,喜歡,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如下方式:
1、重視培養學生讀書能力,利用插圖和錄音等多種媒體,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了解。
2、對重點字、詞、句、段進行富有實效的訓練,使本課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3、圍繞學習提示語,把學習提示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與課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點段,著重理解父親說的話。父親拿花生跟石榴、蘋果比,贊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點,告訴我們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4、學生進行比較真正體會到做人的美德:
、 花生、核桃——外表丑陋,果實香、實用。
⑵ 桃子、石榴、蘋果——外表美,果實又香又甜。
5、小組合作,自主構想,自主探究設計,互相交流引導、評價。
6、在過程性自我評價中提升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具有生活化的學習點明文章主題,父親借花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里象征革命前程無限美好,光明燦爛,表現出父親有一顆愛祖國、愛勞動的心,教學中緊緊抓住父親教育子女的話去讀,從讀中品味,從讀中欣賞。
7、不足之處:
學生理解的能力有層次的差異,今后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努力使每位學生學有所長,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順序進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落花生教學反思14
在現在這個社會,說做一個有用的人好像就是一件好笑的事情,或者說現在的價值觀都變成了“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做一個有用的人”就變成了可有可無虛無縹緲的事情。
但是我覺得這句話雖然很樸實直白,卻真的很有道理。被別人需要是一件讓自己充滿快樂的事情,是讓有限的生命閃閃發光的東西。
今天課太多了給忘了導致沒有備好《落花生》這節課,臨時去備課,課堂效果不太好,自己也很慌亂很局促。最后結尾我用了網上的一篇教學設計,沒有好好準備,效果不夠理想。事實上,不僅僅是落花生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啟迪,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事物都具有人類的美好品格,同樣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啟示,比如傲雪獨立的臘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蠟燭……哪些東西曾經帶給過你心靈的震撼,請以“生活的啟示”為話題,模仿這篇文章“借物喻人”“圍繞中心選材”的寫作方法寫一篇文章,注意“詳略得當”。
我也希望孩子們能真的做一個有用的人,即使這個用處很小,即使只是幫班級搬書、提飯,但對每個受益的人都很重要。就像沙灘上那個把魚扔回大海的小男孩“這個在乎,那個也在乎”。
在課堂中出現問題,或許孩子是有問題的,但我一定更有問題,如果一味的把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其實更說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孩子是什么樣的水平,尊重現實,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在現有的基礎上慢慢提升,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上課效果。需要對學生保持極大的尊重,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且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
落花生教學反思15
設計背景
長期以來,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擁有對教材文本的絕對的解釋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師的理解范疇之內,于是,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理解被扼殺殆盡。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睂W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所帶來的學生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必然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影響,導致即使閱讀同一文本也會得出不同的認識和體會,;其次,對于閱讀材料來說,由于語言文字的包容性極大,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所以,新的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不能以教師的理解去代替學生的理解,以教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和選擇,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和發現,“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彼栽陂喿x過程中,要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性,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散文。文章重點記敘了一家人品嘗花生時的討論,告訴我們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全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種花生、收花生;第二自然段(二至十四自然段)寫一家人嘗花生談論花生的好處。內容可分兩層:一是講花生的好處與特點;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十五自然段)寫父親的話深深印在“我”的心上。課文通過議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闡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義。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語言質樸簡潔,清新自然,適宜于學生邊讀邊思考。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是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這個訓練點包含兩個互相聯系的閱讀理解過程。一是細讀重點段,真正把重點段的思想內容讀懂;二是以重點段內容為核心,聯系全文及題目,進一步體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指導運用這一閱讀方法時,不要忽視第二個過程,以免學生產生“理解課文,只要讀重點段就行了”的錯覺。
教學目標
。、學會生字,理解自己不懂的詞語。
。、初步懂得做人不應該只講體面,應該做到有真才實學,對人民有用的人。當然對題目的理解是寬泛的,不應該拘泥于教材。
。、初步學會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并能嘗試運用。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從中體會出做人的道理。
。、了解課文借物喻人、重點突出的寫作特點。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積淀來理解外表和內在的關系。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抓住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各種植物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題
同學們,都吃過花生吧,喜歡吃嗎?(喜歡)那么著名作家許地山寫的.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訴我們花生什么樣子?如何好吃。浚ú皇牵┒且浴奥浠ㄉ睘轭},以“落花生”為線索寫了一件事,什么事?(我們種收花生,嘗議花生的事)(板書:種收花生,嘗議花生。)
二、初讀感知
。、自由讀課文,做到不添字、不落字、不讀破句:
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哪一部分內容給你印象最深。
學生能抓住議花生的場景回答。
引導理解“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弊ブ攸c詞語談體會。
(“天色不大好”、“難得”,體會到父親對我們的關心和愛。①肯定我們的勞動成果,分享勞動的快樂;②借這個機會教育我們。)
回答:這個收獲節是怎么過的?(吃花生,談花生)哪個是重點?(談花生)
。、默讀第二段,劃出:有哪些人談花生?怎么談的?誰談的重要?(板書:我們談,父親談)
、欧纸巧首x。
、浦该x父親的談話內容。思考:父親的話有幾方面意思?(贊花生、學花生)贊美花生的什么?學花生的什么?
、亲约鹤x父親兩次說的話,思考以上問題。
、戎该謩e讀父親第一、二次說的話,回答:花生的好處很多,它最可貴的地方是什么?父親將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在哪一點上贊美了花生?
、晌覀儊砜纯刺易印⑹、蘋果是怎樣使人就生愛慕之心的?(出示圖)現在你又是怎樣理解的?
、首寣W生舉例談一談自己的理解。齊讀,體會其中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分角色朗讀我們的討論和父親的談話。
父親的話很短,為什么能深深印在我們的心上?
二、繼續學習第二段
圍繞思考題,分小組自讀自悟。
三、質疑深化
生也許會提: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又為什么以“落花生”為題?
師簡介作者。
四、辯論提高
辯一辯:“落花生和蘋果、石榴兩者只能擇其一,你想做什么?”學生分成了“蘋果、石榴”(以下用“反方”代替)和“落花生”(以下用“正方”代替)意見相左的兩派,進行“實話實說”辯論。
正方:我想做落花生的理由是因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會妒忌你。
正方:花生埋在地里很陰涼,蘋果、石榴掛在枝頭遭受風吹雨打。而且蘋果摘下來容易腐爛,花生保存時間長。
反方:蘋果、石榴雖然掛在枝頭,長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們確實很有用,有炫耀的資本。
正方:我們落花生非常謙虛,同樣有用,但不炫耀,因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正方:毛主席就像是落花生,從農民當中走出來默默工作,做了我們新中國的第一位主席。
反方:落花生代表著舊時期的觀念,蘋果、石榴代表著現在新世紀的觀念。如果像花生那樣默默奉獻,不講體面,大家都瞧不起你。只有讓大家都看見你的好處,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應該像蘋果、石榴!
師:好,辯論到此結束。同學們經過這次辯論,你們覺得當今時代應該做怎樣的人?
正方:既要像落花生那樣對別人有用,也要像蘋果、石榴那樣敢于推銷自己。
反方:不能過于埋沒自已,也不要過于炫耀自己。
小結:
。薄⒄n文將花生的生長特點與桃子、石榴、蘋果生長做對比,以突出花生特有的“可貴之處”,這并不是說桃子、石榴、蘋果沒有用處。
。、果實埋在地里還是掛在枝頭,是各種植物的生長規律決定的,跟好壞無關。
3、課文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薄爸恢v體面”是指只要表面漂亮,缺乏道德品質和知識能力。
五、總結深化
師:這篇課文借“落花生”來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作者許地山始終沒有忘記他父親的教誨和希望,后來就以“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終于成為一個著名作家。
大家齊讀最后一節。(我們談到深夜才散……)
師: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們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要有真才實學,有本領,將來做一個對別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六、延伸課后
請同學們閱讀《許地山文集》看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一段話談談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
落花生
種收花生
外表不美卻實用
嘗議花生
默默奉獻不炫耀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老文章,其中父親的話哲學意味很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迸f教材強調花生的樸實無華,藏而不露,打擊石榴、蘋果、桃子的高高在上及迷人色澤。而新教材的理解則更加富有人文性,更加豐富多彩。文本中父親在百忙之中能過來參加收獲節,可見教育意圖明顯,文中姐弟對花生的評價體現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識,父親并沒有刻意拔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是如此。課堂上學生質疑時就能提出:石榴等既外表好看而且好吃有用。這種思維方式是和時代相吻合的,現今是一個追求美的社會,但是這種美要以實用為基礎。因此我采用辯論的方法讓孩子充分闡述觀點,同時讓他們在辯論中交換思想,交流看法,使之在現有理解基礎上,對花生和其它水果的特點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明確:內在美和外表美的結合是人們所追求的,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在美,即是否具有實用性。也就是:評價一個人的根本標準是是否實用,如果你達到了就是好的,至于美好的外表能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是錦上添花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不同的時代就有對《落花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生眼中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同時教學中不能僅僅體現孩子的獨特感受,對于兒童認知水平上的局限性,必須“給予”的東西,不能期待他不學就會,好比從未使用過筷子的嬰兒,只有教他使用方法,今后才能摸索出更適合他使用的技巧。對于課文中花生的樣子,生長情景,我不但讓他們觀察生長圖,還告訴他們花生種植條件。在這基礎上孩子通過上網搜集到的資料交流花生的實用價值,對“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這句話才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也才能引經據典證明“外表好看又有實用更好”。
綜上所述,閱讀課教學要引導孩子獨特體驗,變“你應該學會的”為“我能夠學會的”是根本,但不排除教師合理的傳授,及時的給予。“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還要給他漁具,讓他馬上去“漁”。那時興趣也有了,技能也有了,閱讀的自信心就能逐步增強。
【落花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落花生教學反思02-06
《落花生》教學反思12-31
語文落花生教學反思11-22
語文落花生教學反思04-03
【薦】落花生教學反思04-17
落花生教學反思【精】04-17
人教版落花生教學反思04-17
關于落花生教學反思04-17
《落花生》教學反思15篇02-20
《落花生》教學反思(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