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1
本節內容是本學期新增加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3、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4、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5、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上目標基本達成。我在教學中充分采用各種圖片讓學生認識各種地形,根據地形的特點認識各種各樣的地形,然后根據一些感性的認識,使學生能從地形圖中認識各種各樣的`地形。其次學生也準備了很多去外地的照片資料,學生相互認識,了解中國的各種地形。但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有很多地方也準備得不充分,所以有些同學也掌握的不好。另外我在課堂設計的時候,在層次上也欠考慮周全,對教學本課的內容的教材的理解上也理解得不夠,以至于學生效果不理想。
其次,我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組織上也組織得不好,教學方法也不靈活,方式很少,所以課堂顯得很呆板,不是很活躍。設計的環節也有點不緊湊,顯得很生硬。和學生的交流也不自然,。在時間的安排上也不盡合理,導致兩個地方時間不夠充分:
一是填家鄉地形特點的表格的時間不夠。
二是在學習卡片上填的內容的時間也不夠。基于這兩個地方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家鄉的地形,更好地結合當地的實際地形去知道地形的特點,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消化,也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是在處理地形圖上也該要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看和發現,更多地從地形圖上去認識我國的各種各樣的復雜的地形,應該多從地形圖上去認識我國的地形,有順序地從我國地形圖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去認識。從海洋到陸地,一個一個地認識,這樣學生會掌握得更好些。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2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形,對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這五種典型地形的特點能有感性的認識。
在對重點的切入上,先從導入開始作鋪墊,知道如何簡單地描述地形。出示廣西部分縣市的圖片,先讓學生猜測,但發現這個效果不好,因為好多學生沒去過、或者去過沒留意過當地的地形,無法猜測,也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前一個班的教學后,我就直接改成向學生“介紹老師去過的幾個廣西境內的縣市”,要求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留意老師對當地地形的介紹,(介紹中,主要以介紹當地地形特征為主,這樣是為了讓學生對地形的特點描述上能積累一定的經驗和詞匯,也讓其在以后的描述上更有規范性)
再從學生介紹他所去過的地方以及當地的地形。有了老師介紹幾個縣市的地形的基礎和示范作用,部分學生能大概粗略得介紹他們所去過的地方。
接著,老師介紹五種基本地形,通過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讓學生結合圖片和文字,深刻、形象地去了解地形特點,就將圖片印刻在心間。在出示文字的時候,學生很平靜得默念。當展示圖片,學生“哇,你看”等的驚喜表現中,我了解了學生在文字了解基礎上,正將自己的前概念和經驗進行比較,并深深感嘆地形的奇妙之處。也許,學生對這些對于平原學生有一定的.感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前概念中的平原和真正的平原的地形進行重合,確認。而其他地形,是在學生知道地形名稱的情況下,深化地形特點,讓學生有能有所感知,并且修正了某些不正確的前概念。
到此位置,學生已經能通過教學和前概念的結合,建構起地形的概念。后一環節,是教會學生在地形圖上認識、了解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地形,顏色深淺表示地勢的不同高低。這一環節也是對前五種地形的進一步加深認識。在出示中國地形圖時,明顯的顏色深淺讓學生知道中國的地勢特點:西高東低。本節課,通過圖文結合,讓我們靠近很遠的地域,讓學生更接近世界,重點深化學生對各典型地形的概念,將多媒體在科學課中的應用體現得淋漓盡致。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形教學反思04-04
地理地形教學反思03-22
中國的地形教學反思04-07
中國的地形教學反思04-10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04-07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02-15
中國的地勢和地形教學反思04-14
中國的地形地理教案02-25
地形測量實習報告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