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折形狀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折形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折形狀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1、、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
2、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
3、本課以折成不同形狀的紙為例,研究它們的承受力,引導學生發現紙的形狀與它們的承受力大小有關,從而發現薄材的折疊、彎曲變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向學生滲透淺顯的材料力學知識,為學生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力學現象和本單元后幾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是一節活動探究課,課前準備要充分。
學情分析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都能積極探索發現薄材的折疊、彎曲變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但是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差,兩級分化比較嚴重,實踐探究環節的時間很難掌握,整體教學過程要按時完成必須在備課時下功夫,對學生的能力要有正確的估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提出周圍環境中與形狀有關的`問題,并設法解釋;
2、使用恰當語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3、能預測不同形狀的結構哪種承受力大些;
4、初步學會改變紙的形狀和紙筒形狀,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形狀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2、了解形狀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嘆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2、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樂趣;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時能起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之間的關系。
難點:測試蛋殼的承受力大小。
折形狀教學反思2
這堂課的感受:欣喜于學生的動手能力,欣喜于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欣喜于學生有善于發現的眼睛,欣喜于學生有善于思考的頭腦。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折形狀》是一堂鮮明的科學探究課?茖W學習要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這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果斷單刀直入地設計問題,直奔主題,就可能保證把握探究教學的重點環節,為重點環節的探究活動留出大塊時間,自然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這節課,我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探究實驗活動——折各種形狀的紙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紙梁的形狀與承受力的關系。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探究。兩個探究活動緊緊圍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科學,體驗到探究科學的樂趣。在快樂的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知道了物體形狀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學會了改變形狀,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折形狀教學反思3
這節采用的是發現學習,整節課讓孩子在解決問題中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之后又對問題進行探究,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系列的知識點,也把本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學生也有較大的興趣。
本課設計利用紙托起水杯的游戲導入新課,學生興趣濃厚,發現了問題引出課題,在后續的學習中,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興奮的探究情緒,充滿激情的投入狀態,學習完全成為了他們的內在需求。 在探究中,我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適時評價,及時表揚,讓他們感到學習的成功不是太難的事,只要用心去做,我也行。在語言上,兒童化、幽默的語言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了教師的親和力,從而更放松地參與科學探究。
本課在設計上最大的特點是探究過程的開放性,在確定了研究主題以后,放手讓學生去探討實驗的方法,這時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他們樂于“自己當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這樣,探究活動具有了個性化特征,變得興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沒有老師刻意的、生硬的指導。學生成為了科學學習的主人。
從本課的教學效果和與會領導老師們的反饋來看,探究不再是直露的,而變成了學生的需求,課堂上的探究活動是學生的真情流露,探究活動如同春風潤物一樣融入到了學生的科學學習中。
折形狀教學反思4
在學生產生探究內需的時候鼓勵學生設計出不同形狀(如:三角形、方形、圓柱形、六邊形)的紙筒,先預測在豎立的紙筒上可以放多少本書,再實測,從而發現折成不同形狀的紙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從而體會物體形狀和承受力的關系。注意做這個實驗時,紙的大小、厚薄要一樣,建議可以用比較結實的包裝紙。教學中還利用看似普通的蛋殼、紙筒支架試驗,讓學生發現它們的承受力非常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進一步體會物體形狀和承受力的關系。
最后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身邊的各種各樣的物體,明白哪些地方應用了前面所學的科學道理。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個臺燈,要求既新穎又堅固而且美觀。
這堂課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動手做"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學習科學和理解科學,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新課程倡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里我只告訴學生研究紙的形狀與承受力的關系,至于如何實驗,紙折成什么形狀,由學生自己設計。又以實驗記錄的形式提示學生基本的實驗步驟和操作要點,實驗過程由學生自己控制完成。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本課教學內容向學生提供親歷科學探究的.機會,學生在折形狀的過程中,引起他們對不同形狀的物體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究與物體形狀有關問題的探究欲望。學生在折形狀的過程中,小組協調,合理分工,動手、動腦,想方法把自己組的形狀折好,完成不同形狀的承受力大小的實驗。當學生看到一個圓柱形的紙筒上竟然能放15本科學書時,都驚奇地叫了起來。使我真切的體會到親歷科學給學生帶來的無比魅力,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得以提升。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再次強烈地感受到了科學課的魅力,她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連,看似平凡,卻常常給人以驚喜。科學教師應與學生一樣,永葆童心,帶著學生在科學的世界里探索、發現,揭開一個又一個秘密,為創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折形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教學反思03-08
重疊的形狀01-23
折折做做01-24
夢想的形狀作文03-25
美術教案-折折做做01-24
描寫桂花形狀的句子04-01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認識簡單物體形狀》及教學反思(精選6篇)05-13
“立體圖形的翻折”教學案例01-23
物體形狀改變以后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