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內能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1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采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于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了,這與學生在7年級學過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關系,到了9年級學生慢慢的淡忘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宏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么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內能,那么物體的內能再多也毫無意義。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總的能量是保持不變的,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2
反思1:新課改要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師對于學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從頭到尾都叫好,這是肯定不會有問題的。但不知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有沒有認真思考一下評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勵多表揚的措施。但這不是讓教師無原則地叫好,如果聲聲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學生發言時,教師要抓住那些閃光的地方。就如《內能》一課里的一樣,學生采用了老師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發現,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為真正要為發現彎折粗鐵絲的同學叫好,因為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法子同樣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為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么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反思2:課上探究轟轟烈烈,課后探究冷冷清清。這樣的問題決不僅僅是出現在一個學校一個教師身上,這是科學課在改革中出現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其實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在課上教師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一些簡單的問題探究,課后才是學生大有作為的地方。學生的熱情是有的,只不過教師沒有處理好。對于學生課后的探究,教師首先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時不時地問問學生,你們探究得怎么樣了?讓他們知道老師一直關注他們的行為。其次要給予及時的.幫助,有的學生就是因為碰到了難題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最后喪失了信心。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獲得成功的機會,為學生搭建舞臺,讓他們開一個信息發布會或是上一節交流展示課,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并與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反思3:面向新世紀,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人的主體精神,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要成為生活者與實踐者,隨著《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我認為在實踐中要更新觀念,用好用活新教材,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為主,使學生成為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3
本節教材教學內容包括內能的概念,影響內能的大小的因素,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作為學習主體的九年級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托,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采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于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在講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宏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么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4
本節知識點均屬“了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采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常見的有關內能的圖片引入新課,然后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系,最后通過演示實驗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于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實例,強化應用。具體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展示三幅圖片:
1、鉆木取火。
2、小女孩點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過路司機遞上一杯熱水;提出:熱是一種能量嗎?把圖片作為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于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采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盡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采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為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后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匯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熱傳內可以改變內能:[想一想] 你怎樣讓一段50cm的鐵絲溫度升高呢?
關于“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采用老師演示實驗的方法,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理解做功可以改變內能。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為后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于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后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獲。完成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我自評:
1、這節課較為成功,課件精美,實驗有效開展,啟發引導到位。
2、練習題設計很有針對性,自學導航設計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3、注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思維的培養。
4、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環環緊扣,板書起到點睛作用。
5、關于壓縮做功,不成功,但用動畫彌補這個遺憾。(下課后,做成功了)
6、氣體膨脹做功講解時,描述不夠準確。有些緊張。
7、關于0℃的物體是否具有內能練習中沒有,有些失誤,在練習課上補救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5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物理教師必須先要備好每一節課,課前調試好每一個試驗,充分挖掘出每一個實驗的隱含及外延。并能從實驗中挖掘出精髓來啟迪學生,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大部分學生在克服一定困難的前提下學到更多知識,增長能力。
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刻意創設問題的情景,積極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培養概括和判斷推理、綜合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例,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在這一學年中,我經常研究別人的案例,并結合我的學生的特點,批判的運用,效果較好。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內能教學反思01-26
內能教學反思14篇01-26
內能教學反思(14篇)01-26
內能教學反思15篇02-28
內能教學反思(通用5篇)10-28
內能教學反思(集合14篇)04-02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6-17
《認識角》教學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