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讀后感(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風箏》讀后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風箏》讀后感 篇1
讀《風箏》有感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后的偏見,愿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于解剖自己的,嚴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啟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
魯迅《風箏》讀后感 篇2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長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
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著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著”,最后“絕望地”留在小屋里。
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后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仿佛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游戲的愿望遭到虐殺后,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魯迅《風箏》讀后感 篇3
天空中升飛的精美風箏,看似十分平凡,實則包含著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和傳統藝術。
《風箏》是一本中國國粹藝術讀本。里面詳細介紹了風箏的來源藝術、制作方式、放飛原理、風箏派別和名家趣事。
風箏的來源。放風箏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來源于中國。但說到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木鳶說,二是紙鳶說。風箏從南朝到北朝,經歷了從軍事通用工具,演變成一種群眾性的娛樂玩具。原來小小的風箏在古代,竟還有軍事通訊的`作用。
風箏的制作。講述了風箏的工具材料、綁扎、裱糊和彩繪等制作步驟。不要以為制作風箏很簡單,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風箏,還得花不少心思呢。首先是制作風箏的工具材料,這可馬虎不得。從竹材、線繩、紙、絹再到顏料,都要挑選最適合做風箏的,否則就會影響風箏的飛升。而綁扎、裱糊和彩繪這幾道工序,若非心靈手巧的人都不能勝任。因為每一個步驟都極其講究技巧,系帶的手法、位置、繞線、裱糊的松緊、對稱,彩繪的打底、描線、染色和修飾等,每一道工序都不簡單。
風箏的放飛。講述風箏升飛的原理——力學原理,放飛條件和放飛方法。風箏放飛的原理說明了我國古代人民已經學會使用力學原理,而飛機也是由風箏升飛的原理制作出來的。
風箏的派別。令我驚訝的是風箏竟然也分派別,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長處與獨特之處,還涌現出制作風箏的名家。
讀完這本書后,加深了我對風箏的認識和理解。原來風箏并不只是用于娛樂,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的智慧結晶和藝術精華。風箏是我國的國粹,比如它的制作過程之復雜、之周密、之技術性都體現出風箏得來之不易。
跨進21世紀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留下來的國家,呈現出了生機煥然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中國,現在卻面臨著文化流失,傳統工藝后繼無人、遺產遺跡遭受破壞等現象。作為青少年,我們要勇于擔當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珍愛、傳承中國的國粹藝術,為保護中國的精神財富而努力。
魯迅《風箏》讀后感 篇4
與風共舞,直上青云。
小時候,總愛抬頭看風箏輕盈地上下翻飛。看著它們點綴天空,心中就會洋溢起無限柔情。對我來說,最幸福、最溫暖的事就是在風箏飛舞的季節,能牽著媽媽的手,帶著風箏來到廣場。你看,那被風箏點綴得絢麗的天空中,飛得最高的那只風箏儼然一副王者的姿態。而《風箏》一課,又讓我徜徉在那美好、快樂、溫馨的畫面之中。
還記得風箏乘風飛起。
那時候,看見風箏飛起,我趕緊轉動線軸,單只是那么瞬間,風箏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后就輕輕地飄落了。我無可奈何地嘆口氣,撿起地上的風箏。又有什么關系呢?每一只風箏都是從起點飛向終點,都有跌落的經歷,那些飛翔在天空中的風箏,它們雖然失敗過,但就是憑著一股犟勁,毫不氣餒,最終馳騁宇際。悠思悠年間,我再次握緊,放手。線軸緩緩松勁,終于風箏如蝸牛般執著,再次起飛。“起飛、跌落、起飛……”一點一點地向上飛,線軸上的白色線圈一點一點地消失,風箏飛得更高了,我捏著長長的線一松一放,湛藍的天空中,一只風箏映襯在這美麗的風景中,不斷向上、向上、向上……
我抬頭仰望藍天,手遮額頭,想著魯迅說的.那么一句話: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是啊,放風箏時,我們不是得到了更加美好的回憶么?這不是讓我們快樂么?
我輕輕地扯斷了那根不斷向上,試圖掙脫的線。它擁有了天空的顏色,仿佛要與藍天與白云融為一體,也許只有天空才是風箏最終的歸宿,那,就讓它飛吧!
魯迅《風箏》讀后感 篇5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魯迅寫的,名叫風箏。魯迅的原名叫周樹人,他寫文章很有特點,比如他的文章要么就是說理,要么就是批判或辯論,以前日本人看了他的文章,就咬牙切齒。
冬天來了,小孩子們都喜歡乘著風勢去放風箏,但是魯迅從小就不喜歡放風箏,不但不愛,而且很嫌惡。有一天魯迅看到他的小兄弟在做風箏,他看了,覺得放風箏是一個沒出息小孩玩的玩藝就把他辛辛苦苦做的風箏給毀了。等到了魯迅中年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一本書,書本的第一句話寫的是:玩具是小孩的天使。他在才明白小兄弟放風箏是對的。過了很久,他和小兄弟又一次見面,就和小兄弟說起了小時候的往事,他說起了小時候放風箏的事情,但是小兄弟對這件事情淡忘了,跟不用說寬恕了,他的心一直很沉重。
魯迅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在擺弄這沒出息的孩子玩的玩藝,這種行為很粗暴。后來魯迅看了一本書后,突然醒悟了過來。
在這篇故事中,作者回憶以前自己以前毀壞小兄弟的風箏一事,又想向小兄弟原諒自己以前的.過錯,魯迅對小兄弟否認“虐殺”,但是小兄弟無怨無悔,所以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們要加一起保護它。
魯迅對小兄弟忘記以前的往事,他一直覺得自己管小兄弟是對的,表示深深的自責和懺悔。也告訴后人:游戲是兒童的天使,應當加以保護。
【魯迅《風箏》讀后感】相關文章:
風箏魯迅的讀后感09-19
魯迅《風箏》讀后感(通用15篇)08-23
魯迅話題作文:走近魯迅先生12-16
魯迅的語錄11-22
經典魯迅語錄11-11
風箏,風箏作文11-04
《魯迅》讀后感06-28
魯迅讀后感04-23
魯迅讀后感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