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讀后感(通用2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
偶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感覺很是好笑。心想怎么會有如此毫無準則、隨隨便便的人呢?簡直是不學無術、愚昧荒唐!看他最后隨便到將自己的小命也稀里糊涂地送掉了,卻又笑不出來。
掩卷沉思,“差不多”先生好似一面鏡子,鏡子里也有你我的影子。小時候老師布置作業,馬馬虎虎完成,差不多就好了;成年工作了,領導交待的任務,做完后感覺差不多就了事了……
差不多思想這種“毒瘤”,以一種潛在的形式搗亂社會,比如某建筑隊施工的橋梁為什么塌了?因為采購員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認為此鋼筋與彼鋼筋差不多,此水泥與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國的.礦難為什么頻繁發生?因為采礦設備、條件與國家規定的差不多;假冒偽劣產品為什么屢打不盡,充斥市場?因為那些個假冒的牛奶飲品、食品日化什么的與正牌差不多,其實充其量是包裝差不多,而實質……如此種種,貽害無窮。
古英格蘭有一首著名的民謠: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只馬掌,
少了一只馬掌,丟了一匹戰馬,
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這是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的一場戰役。
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你從事什么行業,做什么事情都必須盡心盡力做好。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紡織行業,從棉花到成品紗的生產過程工序多,人員多,從前紡、后紡到筒子,經過一道道工序精心制作出來的成品紗,若其中有人懷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隱患,嚴重的導致客戶退單索賠,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損失。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工作中,杜絕“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認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盡善盡美地完成各項工作。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2
讀完《差不多先生傳》后,我覺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過之后,覺得這篇文章有讓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來掩飾自己錯誤的人的可悲可笑之處。一些小差錯,雖然只不過是少了幾秒,小了幾斤,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絕不能用“差不多”來敷衍。
我身邊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說,別人也說。其實,我感覺我就是名副其實的“差不多先生”。只不過我沒有他那樣嚴重罷了。有一次,我學會了一道“炸沙丁魚”,想給大家露一手。沙丁魚是要放鹽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卻自言自語地說:“鹽差不多就放這么多吧!”結果,一天晚上光讓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連我的同學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蟲,有一個地方不會做,就請一位同學幫忙。其實,他那個地方也不會。只聽他喃喃自語地說:“就是這樣,差不多是這樣。”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蟲就散架了。還有一次,我媽媽幫我檢查作業,她說:“差不多是這樣吧!”結果,第二天我的作業本上有好幾個“X”。
“差不多”,有人把它掛在嘴邊。可往往就是因為“差不多”,最后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媒體曾經報道,一個工程隊挖隧道,承包人將水泥柱改成了木樁,以為這樣“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還損失了幾百萬元。這個“差不多”換來了慘重的損失。
“差不多”其實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掛在嘴邊,那你必定要吃苦頭的。作為一個國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這個國家必定走向毀滅。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3
梁炎樺中國有名的人是誰?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在學校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陜西;他在錢鋪做伙計時,“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
有一天,他趕火車遲了兩分鐘,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王大夫請來了,而牛醫錯把人當成牛來醫,結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各位都稱贊他樣樣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于是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這篇文章通過刻畫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評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夠認真的缺點,喚起國人的注意,人人都有這種不良習慣,中國就再也沒有成功,亮麗、輝煌的時刻了,而懶惰使中國的路黯然失色。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有人鄙視農業勞動,覺得那是下等人干的,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長了人的懶惰思想。的確,勞動過后,迎接你的是奇跡,讓我們熱愛勞動吧!摒棄一切懶惰思想,行為,勞動會使你的未來充滿驕傲!五千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靠不懈的勞動創造了許多奇跡,而到了現在,中國已變成了懶人國了,不再出現什么奇跡了,這樣,中國會成為世界的強者嗎?醒醒吧……中國人,我們要讓懶人國變成勤勞國,我們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創奇跡和光輝!評語:中國人做有一種不認真的態度,總是喜歡說“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畫了中國人做事的馬虎,民族要強大,國民素質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4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記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發獎金了,事后,同事對他說:你少領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卻說,鄰和不鄰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進行人員改革,公司的一位副總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選人員,最終差太多先生競爭到了副總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對差不多先生說:“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對手”。說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們都來安慰差不多先生對他說:“不要氣餒,沒關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卻說:“誰當副總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奮斗了一生,憑著他的謙讓終于當上了副總,而就在這時他偏偏得了一種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圓通大師。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5
《差不多先生傳》是我國著名學者胡適先生的一篇傳記題材寓言,文章諷刺了當時中國社會那些處事、處世不認真的人。《差不多先生傳》中說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很不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他經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們的企業也一定會有為數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當中含糊不清、得過且過,這種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帶來的附加影響各不相同。如果發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門,例如:辦公室打掃的不干凈、資料整理的不夠規范、庫房亂七八糟,他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定位,會限制你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發展。要是發生在安全生產第一線,試想,如果作業車輛維修以后輪胎的螺絲沒有擰緊、車間機電設備的連接部件焊接質量參差不齊,后果難以想象,帶來的影響或許更加直接、更加難以承受。所以,這么多年來,公司才會狠抓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個人認為,任何一家企業,無論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決定安全的關鍵因素一定是以人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鍛造成標準化尖兵,企業的安全發展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6
《差不多先生傳》是胡適先生在上個世紀初寫得一篇文章,現在看,感覺這寫的不就是我嗎?
差不多先生小時候把紅糖買成白糖,長大了做錢鋪伙計,把千記成了十,先生說,他還滿不在乎。最后,看錯了病,臨死前還說生和死也差不多。這太可怕了。連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還在乎什么呢?
數學課上,老師說:“付思旸,這道題的單位,你把‘輛’寫成了‘個’。”我滿不在乎地說:“反正‘個’和‘輛’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個人也能說成一輛人了?!”“啊!……”
我和媽媽從超市掃購完滿載而歸。媽媽在樓下鎖車子,我提著“戰利品”就要上樓,媽媽趕忙說:“旸旸,你拿輕的,重的放下我來拿。”“沒關系,媽媽。反正這些東西輕重差不多。”我滿不在乎地上了樓。話音剛落,一個黑糊糊的`東西就從我拿著的斜斜的袋子里滾了出來。只聽一聲清脆的“咣當”聲,緊接著是媽媽的尖叫:“我的醬油……”我趕緊跑下樓,只看見媽媽憤怒的臉,還有滿是醬油的褲子。
我軟磨硬泡終于使媽媽同意買《幽默三國》,但是媽媽說:“這回你自己去買,我還有事。”等媽媽給我錢問夠不夠時,我自信滿滿地說:“差不多夠了。”過不多久,媽媽驚訝地發現我兩手空空地回來了。“你買的書呢?”媽媽問,“嗐!別提了,就為了兩塊錢,那個阿姨硬是不賣給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經去世了嗎?為什么還纏著我……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7
今天,我讀了作家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差不多先生傳》。這個題目十分有趣,我帶著一絲好奇讀完了全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聽不明,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去幫媽媽買紅糖,結果卻買成了白糖,他媽罵他,他卻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上學時,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山西同陜西,不是差不多嗎?”
他長大后在店鋪做伙計,做事總是不精細,“十”跟“千”常常寫錯。掌柜的生氣了,罵他不仔細。他只是笑嘻嘻的賠小心道:“千與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他不滿地說:”八點三十分開,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誰知家人弄錯了,喊來了西街的牛醫王大夫。他說:”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嗎?就讓他試試吧!“王大夫走上前,用醫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會兒,他便一命嗚呼了。他臨死前,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說他看得破,想得開,于是,人人都象他學習,中國很快變成了一個”懶人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了懶惰和做事馬虎的危害。我們絕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不求上進,馬虎行事,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8
放暑假的時候,我在語文暑假作業里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傳》。讀完文章后,我覺得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氣又可笑,胡適先生選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動有趣,是那么貼切呀!
《差不多先生傳》的主要內容是說:有個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他媽罵他,他說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學堂里,先生教他讀山西,他偏讀陜西,先生罵他,他說山西同陜西差不多。后來,他在一個錢鋪做伙計,常把“十”和“千”寫倒,掌柜罵他,他賠小心說,“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請醫生,家人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醫生,卻把西街的牛醫王醫生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尋錯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醫生同汪醫生差不多,讓他試試吧”。于是王醫生用醫牛的法子給他看病,不到一刻鐘,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說“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斷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發。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誡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醫生給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學家也要求差不多,飛機肯定飛不上天。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決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決不當“差不多”學生。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9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太可笑了: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生,他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確。”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餓,自己還不是這樣的嗎?2年級有一次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掉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寫日記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還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時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全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卷曲一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砸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物品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0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今日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講述了一位被稱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覺得“差不多”就能夠了。文章用了五件事體現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媽媽讓他買紅糖,但他買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學堂先生問他問題,他把“山西”讀成“陜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鋪做伙計,他經常把“十”字寫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可他晚到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
我認為差不多先生這個習慣會讓他存活不了,因為此刻如果一個差不多就會變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個零變成“100”那樣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覺得沐浴露和洗發水差不多,洗完頭,他不就成光頭了嗎?在醫院,如果醫生開藥把一個叫“0105A”的'藥寫成了“A105A”的藥,那樣不就會吃死人了嗎?
我對這篇文章有一個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準確的標準要求任何事情。這樣差不多先生就不會被媽媽罵了,不會被教師批評,不會趕不上火車,不會死去。現實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這樣,那醫生覺得藥都是藥,給病人隨便吃藥;人們覺得死和活都一樣,死人越來越多,基本沒活人了。這樣世界上沒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讀完這篇文章,明白了:差不多會變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時會變成一個“應當”的意思,用在適宜的地方是能夠的。可覺得兩個不一樣性質的東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頭禪——“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完成,不能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1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不管胡適先生是用辛辣的筆跡描述人物性格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后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檢查工作中,發現設備上的.安全防護存在小的問題,而自認為只是小問題,不會發生安全事故;或者是設備上的一個緊固螺栓沒有擰緊,感覺只是一個螺栓沒擰緊,還有五個螺栓沒有松動,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認真。時間長了,思想麻痹了,意識放松了,終究會由小問題轉變為大的安全隱患而導致發生安全事故。在特殊工種操作證的審核工作上,起重機械指揮操作證Q3與行車工操作證Q4同樣是Q,僅僅是3與4的數字不同,但是起重機械指揮工與行車工的工作性質存在本質上差別,
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做任何事不光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身邊的人負責,安全工作上,要有“零容忍”態度,產品質量上“零偏差”的工作責任。那么,我們要說,每個人活著就要活出精彩、活出價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則,有感受,有追求,堅決不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2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我忍不住笑到:“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一想,還說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有一回考試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還認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現在想一想,如果醫生在寫治療方案時,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啊。”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蜷縮一下腿,就有可能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做事,只求應付。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3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和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那么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休”,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現在想一想,如果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病人要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那!”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方后方,準備發起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就會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如果衛星掉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4
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根除“差不多”這一惡習。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們 從事的是面對生命的工作,從學習解剖學的起步到日常的學科帶頭人的訓練,無不滲透著嚴謹的風格,像胡先生筆下這種“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從事任何醫療工作的。
第二,整飭學風,避免“差不多”術語。當今醫學是建立在數據與精細基礎上的,任何不精準的“術語”都會為臨床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排除私念,杜絕“差不多”之惡習與操作。外科學的任何操作都需要準確,要牢記“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實事求是。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后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企業請職工來工作不是來浪費企業資源的,醫院聘請醫生不是來殘害生命的,學校聘請老師不是來誤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從小抓起。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5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很馬虎,告誡我們凡事都不能差不多,不然后果會釀成大錯!
當我看到差不多先生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罵他,他還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看到這里,我覺得差不多先生對工作的'態度,很不認真!做事,也很馬虎。如果算賬,本來只要給十塊,結果給了一千塊,麻煩就大了。
突然,我想到了我們班上有位同學,寫名字只寫兩個字。有一次,寫課堂作業,他只寫了后面兩個字,以為老師會認識。結果,他寫完后,交給老師的時候,老師看了看他的名字,生氣地大叫:“你呀!寫個名字都寫成別人的名字去了!還有,你為什么只寫后面兩個字?你以為你是誰啊?”他不明白,嘴里嘟囔著:“我怎么寫成別人的名字了呢?反正差不多就是了呀!”
以后,我們凡事都不能用“差不多”,不然后果不堪設想!應該擺正姿態,做到對工作和學習等任何事情,認認真真,盡職盡責!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6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哪有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
達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7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曾經囫圇吞棗地看過胡適先生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就有過細微感觸。近日再細讀,更甚。
文章不長,可以說是記錄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差不多先生,不只是相貌,就連記性也不精明,思想不細密,處事原則也果真差不多。
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家,問他原因,他回答:“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山西和陜西不是差不多嗎?”“千字比十多一小撇,不也差不多嗎?”“今天同明天走不也差不多嗎?”“八點三十分開同三十二分開,不也差不多嗎?”“找東街汪大夫看病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最后人們竟稱贊他差不多的態度,稱他為圓通大師,并把他作為學習的榜樣。
對于這篇文章,我首先是感到驚訝,驚訝于差不多先生的處事方式。其次是感到惋惜和心酸,不僅是惋惜于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更多的,是看到,當代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昏庸地把這種“差不多”的觀念作為一種榜樣和信仰,并愚昧地沉溺其中渾然不知。
《差不多先生》發表之后,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因為它一針見血,諷刺了國人的弱點和缺陷,麻木國民的劣根性,這是一種處世態度的缺失,一種責任感的泯滅。文章雖然很簡單,卻有著深厚的意義。
它與黑暗的社會固然有不可分的聯系,當時的'社會暗無天日,百姓們只得在壓迫中掙扎,思想的麻木落后,對于處事態度變得麻木,漸漸懶惰迂腐,不求進取......
胡適在文章中提到說,“差不多先生就是舊時中國人的代表。”這種現象在舊時十分普遍,文章中透露著胡適對國人的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不過就連現在的生活中也不難見到這樣的一類人。“差不多”的風氣依然存在于現存社會之中,并且不斷地蔓延著,造成嚴重的后果。
差不多先生這樣的態度是絕對不可取的,若是以此作為人生態度的準則,它就會像一個寄生蟲一樣,一點點吞噬人的上進心,吞噬人們的責任感。要是每一件事情都差不多,那么整個人生也就差不多了。這樣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
對待事情馬虎的態度不可取,隨便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可取。差不多的態度是不會被認可的。我們應該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論事情是大是小,我們都要摒棄“差不多”的態度,讓這種負能量就此消失。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8
中國有名的人是誰?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在學校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陜西;他在錢鋪做伙計時,“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有一天,他趕火車遲了兩分鐘,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王大夫請來了,而牛醫錯把人當成牛來醫,結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稱贊他樣樣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為榜樣,于是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這篇文章通過刻畫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評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夠認真的缺點,喚起國人的注意,人人都有這種不良習慣,中國就再也沒有成功,亮麗、輝煌的時刻了,而懶惰使中國的路黯然失色。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有人鄙視農業勞動,覺得那是下等人干的,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長了人的懶惰思想。的確,勞動過后,迎接你的是奇跡,讓我們熱愛勞動吧!摒棄一切懶惰思想,行為,勞動會使你的未來充滿驕傲!五千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靠不懈的勞動創造了許多奇跡,而到了現在,中國已變成了懶人國了,不再出現什么奇跡了,這樣,中國會成為世界的強者嗎?醒醒吧!中國人,我們要讓懶人國變成勤勞國,我們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創奇跡和光輝!評語:中國人做有一種不認真的態度,總是喜歡說“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畫了中國人做事的馬虎,民族要強大,國民素質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19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哪有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達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20
今天,我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感覺真是好笑,同時對我的觸動也很大。山西和陜西差不多,獸醫和人醫差不多,死前居然說:“死人和活人差不多”。
唉!這位先生還真有意思呀。突然,我覺得這位差不多先生很熟悉啊,好象是我的縮影,我自己就經常有這樣的毛病,我常常把休息寫成體息,把食指寫成十指,幸虧我不是醫生,要不病人可就慘了。一筆之差, 表面雖然看著差不多,但實際就差十萬八千里了。我來舉個例子吧! 就山西和陜西吧,一個面積是143萬平方公里,一個是84萬平方公里,一字之差,這面積可就差得多了!
通過看這本“差不多先生”的注釋,知道:原來胡適先生開始也是這么個人,他的家人一起勸他,他也意識到了差不多的'危害,終于胡適先生改掉了這個毛病,為了讓大家不要向自己一樣,特地寫了《差不多先生》這本書,提醒大家引以為戒。
我下決心也要改掉我的差不多的毛病,凡事都要做到認真,請大家監督我,同時我也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學差不多先生啊。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21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晨讀十分鐘》的書,其中《差不多先生傳》一文令我記憶猶新。
剛看到題目時我有些不解——“差不多先生”是誰呢?大家為什么叫他《差不多先生》呢?我帶著疑惑的心情往下讀。
很快,我讀完了這篇文章,不禁啞然失笑,繼而幡然自省——“差不多先生”總認為做事不必太精明了,所以他做什么事都只做到差不多就行了,于是大家都叫他“差不多先生”。也正應為這樣,人們都說他是一個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通的人,而且他不會認真,不會計較,是一位真正有德行的人!然而果真是這樣的嗎?——當他在生命垂危之時,他叫家人去請醫生,而家人卻請成了獸醫,他非但沒責怪家人,反而獨自喃喃道:“反正都是醫生嘛!誰幫我看病都一樣,差不多的!” 獸醫畢竟是獸醫嘛,獸醫按給動物看病的.法子幫他治療,當然什么療效都沒有啦!終于“差不多先生”說了“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后便絕了氣。
記得文章中有一句話令我感觸很深——“差不多先生,這個人人皆知,處處聞名的人,你一定見過他,或聽別人談起過他。”是的,這個“差不多先生”在生活中到處可見,他們做事情的效率不高,對生活的要求不高,整天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耳邊又回想起了這句名人名言,是呀,寶劍之所以那么鋒利,是因為要經歷烈火、斧錘千錘百煉;梅花之所以那么磬香,是因為中間要經過寒冷的冬天;一個人想要成功,必須經過苦難磨礪;但是,就算經過了一些磨難了,也不見得會成功,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你離了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不,應該說是半步之遙的時候你頂不住放棄了,不但以前的努力全部都白費了,而且成功也棄你而去!
記得上次 ,我做了一個很可愛的泥塑作品給美術老師評分,由于還沒交之前同學都夸我做的好,所以我一直沉浸在贊美聲中,弄得我既靦腆又得意揚揚。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我竟然把最后一步給忘了,那就是往泥塑里插牙簽!可是,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直至交上去給老師評分時讓老師發現了,結果撈了個不及格!哎!插牙簽不就是讓泥塑固定住嗎?拿起來都覺得軟塌塌的不對勁呀,可是怎么就是沒發現呢?我不停地責怪自己。其實往往事情都會因為一步之差就改變了事情的結果,如果什么事都是差不多的話,那失敗就是家常便飯了。
“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說的那句話令我很看不起他——“活人同死人差不多”,如果‘活人’同‘死人’都差不多了,那么這一生還有什么價值、什么意義呢?我絕不做這種人,更看不起這種人,所以,我決定:凡事都應該以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做到差不多就拉倒,也不能半途而廢,應該持之以恒。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22
讀完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對媽媽說:“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會有這么可笑的人呢?”媽媽聽了,卻說:“你笑他,我還覺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氣了。媽媽讓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兒,我一聽,臉紅了。上個星期天,家里包餃子吃。我跟著媽媽學包。我學了一會兒,就馬虎起來。許多餃子因為餡太多了,結果皮包不住,皮上裂開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緊破裂處,誰知另一處又裂開了。呵呵,我的餃子成了花臉餃子。媽媽讓我認真點包。我晃著腦袋說:“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進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餃子燒好了,分成了兩大陣營,上邊漂了好多皮兒,下邊沉著好多餡兒。在爸爸媽媽的笑聲中,我只得把這些餃子消滅掉,這些餃子的味道當然差多啦!
想著想著,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學。老師布置了背書作業后,我們就認真地開始讀讀背背。還沒讀多長時間,他就開始玩了。我就問他:“你會背了嗎?”他回答說:“差不多了。”我勸他多讀幾遍,讀到會熟練背誦。他卻不接受我的勸告。老師來檢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來,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順溜,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讓他準備重背。下課后,他后悔地說:“要是我再認真讀幾遍,就很會背了。”同學們出去玩了,這位“差不多先生”的傳人,只好乖乖地坐著繼續讀讀背背。
讀了《差不多先生》這個故事,我在快樂中深思:遠離“差不多”吧!當你想說“差不多”前,請先想一想,后果會怎么樣?如果你還“差不多”,讓你出丑、讓你后悔的事兒會一樁一樁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說“差不多”,那勝利、成功會與你相伴。學習做事是來不得馬馬虎虎的。一時的“差不多”,會導到后來的“差得多”,千萬別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書,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著,世界上哪有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話也不用寫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轉念想:說不定是想借這本書來給我們警示。不管了,來看看吧!說著,我便打開了書,讀了起來。里面滿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話”。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樣的,聽了真讓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獸醫當成醫生,他對獸醫說:“醫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醫生都會救命。”他的妻子最后無藥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馬虎、不認真。想起這個道理,再想一想從前的我:在語文周練上,把“體”寫成“休”,事后,還去和老師爭辯;我把“24×5”和“25×4”當成一回事,還為此扣了一分……現在的我,再也不馬虎了。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23
讀《差不多先生》有感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陜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 “哪有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不可差太多了!”
但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應該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現在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么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蜷曲一下腿,就可能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樣,才能獲得成功。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 24
今天讀了胡適的《差不多先生》,文中說到差不多先生從小就把紅糖叫白糖,把陜西叫山西,當別人給他指出來他錯了,他還振振有理地說,這不差不多嗎,我都忍不住笑了,他長大后仍然不改這個壞習慣,以至于在算賬時,常把千寫成十,被老板辭掉了工作,還不知道悔改,直至因為請錯了醫生,慘死在自己的差不多上。尤其是臨終臨咽氣前,那幾句自圓其說的話:“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完美。”我都驚呆了,為他的愚蠢無昧透頂,到死不知悔改的行為感到深深的悲哀。當讀到他死后成為無數人的.楷模,人人學習之,我頓時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在說我們這些;辦事馬馬虎虎,丟三落四,工作漫不經心,不肯精益求精,得過且過,甚至是敷衍塞責的人嗎?我自己又何嘗不常犯這樣的錯誤呢?
我也經常去團委開會時,到了那里才發現自己沒有戴團徽,或者在外面買東西要掏錢時,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帶錢包。
記得,那是我剛來設計室不久,一次,我們設計室在辦公樓601組織了個會議,會后我被安排打掃會議室。當我在整理會議桌的時候,發現上面有個黑色的筆記本,我依稀記得那個位置坐的是位領導。因為也不知道那位領導叫什么,只知道姓王,這是我中途進來送水時,偶然聽到的。于是我就去向我們辦事員李師傅請教,根據我提供的線索,李師傅告訴我那個領導好像在402辦公室。結果我沒有再次確認下,直接就把那個筆記本送到了402辦公室,剛好當時領導不在,我把東西交給了他的秘書。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我們領導找我問:“小曹,昨天開會的時候,有沒有看到一個黑色的筆記本?”我說看到了,領導讓我把那個本子送到203辦公室去。我這才知道自己搞錯了。沒辦法,我只得硬著頭皮,再次敲響402辦公室的門,謝天謝地的是,,這個辦公室的領導剛好最近出差不在。當我從402辦公室出來的時候,羞得的真想找個地洞鉆下去。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很久,但是我仍然是記憶猶新。辦事風風火火,
不細心,丟三落四,是我常犯的錯誤,這也不正是差不多先生的風格嗎,我也很想改掉這個壞毛病,因為它有時候讓我把自己搞得很狼狽,也搞了不少笑話。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們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或漸漸地習慣于這種偏差,久而久之,我們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有時候會“差很多”,有句話說的好: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尤其是在事業上干出點名堂來,沒有嚴謹的態度是不行的。做什么事情都要從細心,嚴謹做起,細節決定一切,從現在起我要努力,做事注重細心,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使自己成為一個不同的我,逐步走向成功的目標。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差不多先生作文01-09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06-27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01-18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精華)11-09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15篇04-05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15篇)04-24
最新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02-06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范文07-23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12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