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讀后感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流》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流》讀后感1
“你幸福嗎?”“你快不快樂?”這是近幾年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個提問,也是每個人在探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開始關注精神生活的內涵,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帶來幸福的體驗。《心流》一書便是告訴讀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細細讀來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而我們的技巧又跟這種挑戰匹配,且能在過程中不斷獲得反饋,那我們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這件事上。結果并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你在此間達到“心流”的狀態,便能體驗到快樂。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我閱讀一本書時,如果這本書只是一本閑雜文字(不具備挑戰),那我就會經常從書中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題比較復雜的書(有挑戰),我想從書中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有目標),那我就能聚精會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閱讀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獲得反饋),這時我感覺周圍的空間和時間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這就是“心流”的狀態吧。每天我都會帶一本書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車上,通過獲得閱讀“心流”,我便不會受到塞車和顛簸的煩擾。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給我們進入心流的環境,比如感官之樂:運動、聽音樂、看書、享受美食等;思維之樂:記憶、寫作、白日夢、演講等;工作之樂:創新工作方法、換個工作思維等;人際之樂:結交知己、把配偶當朋友、獨處時自得其樂等。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內心的體驗品質就能得到提高,這就是幸福和快樂的來源。
書中還說到,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系。金錢、地位、權力只能帶來一時的控制感和滿足,卻不一定能改善內心體驗的`品質。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控意識著手,成為“自得其樂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評價,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說同樣的一件事,你對它的闡釋不一樣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樣都是雨,近代人寫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卻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一個顯得冷硬肅殺,一個卻軟潤舒心。所謂掌控意識,也就是說的這點,我們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資訊,決定讓哪些資訊進入自己的意識,如果不假思索讓所有的外部資訊都進入意識,那就會造成內心秩序混亂,也就是書中所說的“精神熵”,嚴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癥。
現代人因為比古代人獲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臨更多的選擇,特別是現在移動通訊技術的發達,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得無限的資訊,所以現代人才會更加苦惱,不知作何選擇,從而內心秩序混亂,體驗的品質降低,感覺不到幸福快樂。每一個人,不論是政治家、科學家、外科醫生,還是藝術家、運動員和生產線上的操作者,唯有給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對挑戰,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樂趣,最終才能收獲幸福。
誠然,外界的物質條件和環境是讓人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個人內心的和諧有序才是獲得幸福的充分條件。愿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體驗到“心流”,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心流》讀后感2
終于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觸很多。
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尋找快樂的書。顯而易見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個體差異的。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對自身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選擇快樂的生活卻是靠自身的自主性決定的。
一個人只要不是十分貧窮,即使給他再多的金銀珠寶,他所獲得的快樂程度也不見得會提升。的確,這叫好比叫一個饑餓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飽前的那幾塊蛋糕才會帶給他快樂,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帶給他的快樂感受則會遞減,甚至產生負面的影響,經濟學中把這個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很是貼切。在我們獲得基本的生存條件后,我們就應當轉而去追逐理想,去設定我們生活的目標。正如書中所說,“沒有夢想,沒有風險,生活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這本書的重點是“心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做事的靈感。然而很奇怪的是,當我們放松下來看電視或者上網時,我們所獲得的心流與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當我們拿起筆來工作或者學習是,我們獲得的心流則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全神貫注,集中精神與我們所做的事上。你會被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最終是受你追求目標的左右。一個人若缺乏一貫的'目標,就會三心二意,難以貫徹始終。毫無疑問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確很有天賦,他們對音樂、數字很敏感,但若想成為真正的音樂家、數學家,則需要不斷的投入精力去練習。這讓我想到了“刻意練習”。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們也應該學會休閑。一般來說,我們的休閑集中在電視和上網上,其實我們也有自己的愛好,音樂、運動等,然而這些愛好需要我們過多的準備時間,因此我們往往在短時間內選擇電視,即“被動式休閑”。被動式休閑不需要我們耗費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備什么挑戰性,因而它很輕松,但同時,我們也不會獲得很大的樂趣。過多的被動式休閑也會讓我們產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問題。所以,在我們的日常休閑中,我們應當培養自己的愛好,即使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們得到的樂趣也是很大的,同時我們也會培養起我們自己的健康的休閑方式。
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休閑過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們需要有人分享我們的快樂,分擔我們的傷痛,社交活動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癥的病人,他們在于外界交往時往往是正常的,但獨處是,則就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恐懼。所以,與人交流,與人溝通會帶給我們心靈的觸動,會讓我們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心流》讀后感3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樂的,何為快樂?怎樣尋求快樂?讀完《生命的心流》一書才知快樂時一種渾然忘我我,如入佳境的感覺,源自獲取“心流體驗”的瞬間。
記得一為哲人曾說過“這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雖然社會上有很多無足掛齒的丑聞和不堪的言行,但是這僅僅是極少的現象。我們要相信社會是美好的,至少他不會主動的拋棄我們,除非你主動拋棄他。當我們眼前渾濁的時候,我們不妨把心靈的窗戶打開,用心體會世界,就會發現美麗依舊。生活是否快樂,那得看是否擁有一顆平常和樂觀的心。在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要用美好的心態和角度去觀察,這樣便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對待工作也一樣,我們要快樂工作快樂學習。用平常心對待,不要有太多的起起伏伏。
許多思想家都說過,人類的所作所為,最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我們之所以想追求財富、健康或名聲,都是為了借此得到快樂。但是在追求快樂的途中我們得擺放好心態和立場,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快樂的真諦。
快樂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快樂是要用心體會的,快樂并不是一兩句啼笑皆非的言辭,快樂時生活真正的感悟。不同的活動會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倘若一輩子都做些搓志喪氣的事,你便不可能擁有愉悅爽朗的人生。反之則易然,所有的事物都兼具正反兩面,就看你是如何對待和面對。
快樂生活的同時,我們還得學會快樂工作。工作事一種奇怪的經驗,既為人營造專注滿足的時刻,給人驕傲及歸屬感,卻又是大多數人避之不及的'事。以至于人們對工作抱著愛恨交織、充滿矛盾的態度,雖然知道工作事生活重要的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事,卻又百般無賴。導致人們會有這樣的心態總歸是沒有擺清自己的心態。工作時不能把利益觀看得太重,工作是我們體現能力和實力的時候,當自身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和展示的時候,你會覺得內心之中會有一種無法用言語描繪的情感,就像美國前冠詩人斯特蘭德曾說“當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時間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貫注在所做的事情上……當你將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時,你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我相信一個人的工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是相當有難度的,但也是幸運的。
我們得學會勞逸結合,很多人覺得工作壓力太大不快樂,可是很多時候他么的休閑時光也并非快樂。快樂絕不是與生俱來的,在休閑的時候我們得學會放松自己緊繃的神經,多參加一些組織松散或叫個人性的活動。
生活圈是一個復雜的社交圈,不能只活在自己世界里,親人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良好的環境也能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我們的心情往往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有很多時候快樂也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對每個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礙就是自己,但若學會與自己共存,拒絕需求的誘惑,自我便會變成朋友,幫手及建立充實人生的基石,若無法找到實現自我更偉大、更永恒的目標,就絕對難以擁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熱愛生活,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快樂就很簡單,快樂就在身邊。快樂學習、快樂工作,相信明天會更好。
《心流》讀后感4
《心流》一書告訴我們,當我們全身心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程度時,內心處于有秩序和安寧的狀態,這個狀態下的我們會感覺到幸福。
心流,快樂的源泉
心流,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當我們處于心流狀態時,會感到無比欣喜,覺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牽著鼻子走。米哈里將這種體驗定義為“最優體驗”。
米哈里發現:幸福與金錢、運氣無關,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的詮釋。
事實上,幸福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刻意培養與維護,需要我們學會掌控自己的心靈。
想要幸福,先從控制自己的意識開始。
心流的關鍵詞,成長
心流體驗具有一個共同點,它帶來一種新發現、一種創造感,把當事人帶入新的現實。它促使一個人有更好的表現,使意識到達過去做夢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構成要素
1.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我們選擇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難無從下手會感到焦慮,事情太簡單做起來又會毫無樂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貫注
當我們聚焦有挑戰性的任務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時頭腦不被任何外物干擾,一切只為達成目標,過程要消耗大量體能,并運用高超的技巧。
3.明確目標與及時反饋
4.掌控自如
我們需要對所從事的活動有“控制感”。
5.渾然忘我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結果,想擁有心流體驗不在于我們“做什么”,而在于我們“怎么做”,當我們做事時處于最佳狀態,便能體會到心流。
6.時間感異常
處于心流狀態,對時間的感知會有變化,有時覺得時間過的好快,有時覺得時間過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獲得心流體驗。
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自得其樂的性格,對孩子的心流體驗產生好的影響,那就努力為孩子營造擁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環境。
“清晰”——在與孩子的互動關系中,目標明確且回饋及時,讓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對他的期望。
“重視”——對孩子當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體感受和體驗給予濃厚的興趣。
“選擇”——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選擇,即使選擇不聽父母的話,只要孩子自己準備好承擔后果。
“投入”——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興趣的事。
“挑戰”——由父母為孩子安排復雜漸進的行動機會。
總之,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尋找,原因是總覺得自己不夠快樂,今天讀了《心流》這本書,我明白幸福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行動過程中的附帶現象,是我們從事某項活動所產生的心流體驗,這種體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為之努力探索!
《心流》讀后感5
心流, 是一種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時所呈現出的精力十足、高度專注的狀態。全身心,意味著專注度達到一個高峰值;做喜歡的事情,說明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非但不感到痛苦,反而非常愉快。在心流產生的過程中,你表現得十分專注,同時又非常放松。在心流的這種狀態下,一個人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就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書中說到,我們快樂與否,內心是否和諧,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系。金錢、地位、權力只能帶來一時的控制感和滿足,卻不一定能改善內心體驗的品質。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控意識著手,成為“自得其樂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評價,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說同樣的一件事,你對它的闡釋不一樣就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過程具有一定的挑戰,而我們的技巧又跟這種挑戰匹配,且能在過程中不斷獲得反饋,那我們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這件事上。結果并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你在此間達到“心流”的狀態,便能體驗到快樂。
書中提到了很多關于音樂或者運動的例子,就是說很多人在愛好中投入進去,就會獲得很多的心流,就能享受到生活,比如感官之樂:運動、聽音樂、看書、享受美食等;思維之樂:記憶、寫作、白日夢、演講等;工作之樂:創新工作方法、換個工作思維等;人際之樂:結交知己、把配偶當朋友、獨處時自得其樂等。
書中還提到,心流產生的關鍵是,技能與挑戰的平衡。當技能大于挑戰時,人會覺得無聊;而當挑戰大于技能時,又會覺得焦慮。 當技能熟練度遠大于挑戰難度時,人的精神狀態是放松的,當挑戰難度上升,技能熟練度保持不變時,人處于控制狀態,比如在駕車時,如果人能確切掌握周圍環境所存在的客觀風險,那么就會產生控制感,即不會因為周圍環境產生困擾。當技能熟練度和挑戰難度同時達到一個高峰值時,心流就產生了。當挑戰難度太大,處理事情的技能熟練度跟不上時,焦慮的狀態,此時增強技能,就會從自我激勵狀態過渡到心流體驗。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時間感會消失,會有一種忘我的感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也是引導人進入心流的重要途徑。如,運動員、科學家、藝術家等,都是很容易進入心流體驗的,因為他們總是能忘我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里面,非常專注。
幸福并非瞬間發生,與運氣和概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不受外在事物操縱,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
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音樂、美食、運動都會讓人產生心流,產生幸福感,如果能在這些領域持續投入,達到專業分析的級別,人的幸福感就會加倍增長,所以說,學習樂器從小開始最好,但是永遠不嫌太晚。但是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體驗本身。
《心流》讀后感6
初見《心流》,以為僅僅是一本普通的關于心靈雞湯的書籍;初閱《心流》,知曉這是一本科學的著作,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解決心理學始終無法解決的幸福問題,很多書籍的作者都是參考了《心流》的研究結果再得出他們的學術結果;再讀《心流》,反復翻閱,加深感悟,它教會我如何提升幸福感,獲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樣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無法度量,《心流》作者認為幸福源自于我們內心的秩序,通過引入物理學概念“熵”,提出“精神熵”這個概念,認為我們精神的混亂程度與人生的痛苦程度相關,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就是“心流”的概念。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達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獲得內心的秩序與安寧時,一種極大的滿足感悄悄地潛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樂,這就是“心流”的體驗,而“心流”感受的出現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著風慢跑,壞心情隨汗液排出了體外;地鐵上,讀到一本好書,竟然坐過了許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難題,輕松搞定;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體驗。書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4%的“心流”狀況發生在工作的時候,18%的“心流”狀況發生在休閑中,沒有質量的純粹放任的不斷“熵”增的休閑方式并不能給人帶來“心流”的體驗。現代生活中,工作占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識別并想辦法創造更多的心流體驗的.話,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工作的時機都轉換成沉醉的時刻。
怎樣獲得“心流”?書中提到,心流產生的關鍵是技能與挑戰的平衡。當技能大于挑戰時,人會覺得無聊;而當挑戰大于技能時,又會覺得焦慮。當技能熟練度遠大于挑戰難度時,人的精神狀態是放松的,當挑戰難度上升,技能熟練度保持不變時,人處于控制狀態,比如在駕車時,如果人能確切掌握周圍環境所存在的客觀風險,那么就會產生控制感,即不會因為周圍環境產生困擾。當技能熟練度和挑戰難度同時達到一個高峰值時,心流就產生了。
當挑戰難度太大,處理事情的技能熟練度跟不上時,焦慮的狀態,此時增強技能,就會從自我激勵狀態過渡到心流體驗。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時間感會消失,會有一種忘我的感覺。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職位才能獲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簡單,每天做著簡單的動作,但是如果能夠非常投入喜歡做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為樂的。
《心流》系統的闡述了心流的理論、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心流的方法,為人鋪就通往穩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長越是能感受到書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流》讀后感05-14
心流讀后感08-19
《心流》讀書心得02-14
《心流》讀后感(精選6篇)03-31
《心流》讀后感(精選10篇)10-26
心流讀后感6篇01-21
《心流》讀后感(4篇)11-13
《心流》讀后感4篇05-30
《心流》讀后感(精選16篇)12-13
《心流》讀后感集錦4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