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1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以感情真摯,富含哲理著稱,它抒發了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在教學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朗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組織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過程,是把學生帶進文本構建學習的起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分層面,爭取讓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所收獲。同時注意閱讀方式的多樣性,如自瀆、范讀、配樂讀、競賽讀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注重情境的創設
這節課,我根據不同內容創設了不同的教學情境。如課前搜集有關1938年祖國狀況的資料,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通過查書籍、看影視、問他人等多種渠道獲取了知識,也鍛煉了能力,使學生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收獲。總向課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過程和方法的情境創設,同教師的灌輸講解所得的收獲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為解決“象征“這一難點問題,再創情境。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一只鳥“的身份舍身處地的去體會作者對”這土地“的摯愛之情。對主題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評價
評價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其潛能的開發,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使每一個學生擁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評價的多元化,評價在生生、師生之間充分展開。對朗讀、討論等環節的評價不僅使師生之間增加了親和力,而且使教與學同時變得生機無限,搖曳多姿。
四、注重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首詩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的素材。結合社會背景的對比分析,學生對經歷磨難的祖國心生敬佩,并對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這就在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優化的基礎上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節課的教學使三維目標在一定基礎上得到了落實,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過分遵循教學模式朗讀與解讀不必嚴格分開,可以將朗讀融于解讀中,更有利于對整首詩的理解和感悟。
2解讀過程沒有充分放開學生討論、總結、交流之后,教師不必重復歸納。這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他回認為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教師只點撥補充即可。
“教學有法,教無法定“,這只是對詩歌教學的一個嘗試,如何最大限度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2
《我愛這土地》是當代詩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又是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課文。為了有一個好的開端,在備課上我下了功夫。寫好教學設計后,我反復地朗誦了這首詩,又從網上下載了這首詩的朗誦錄音,對照著自己反復地讀,爭取在課堂做好示范朗誦。為了每一節課能夠精彩一些,在課前我都要做比較充分的準備,雖然是平常的課,不是公開課,但是我也付出努力。如果到了公開課展示課時,才下功夫備課,而忽視了平常的課,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
經過認真考慮,我把朗誦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把理解詩中的象征意義作為教學難點。我認為詩歌教學就是朗誦課,只要讀好了,詩歌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朗誦,特別是高水平地朗誦是一個個性化的理解過程,是一個藝術加工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一篇文章平鋪在紙上,黑字白紙,僅僅是一樣東西而已,但是經過讀者的用心讀,文字便活了,山青了,水流淌起來了,鳥兒飛起來了,書中的動物們可愛了,人物有了思想。語文課本上都是精選出來的世代流傳下來的文章的精華,都是極其典范的文章,因此,把朗讀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任何時候都可以。特別是一些優秀的現代抒情詩歌,其充沛的感情,明快的節奏,細膩的思想,自由的表達方式,都需要用朗讀來品味。
當然朗誦是個性化,不能強作要求,不能作統一的要求,教師只能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朗誦方式。重音,節奏,語調,語速,等等要根據文本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作恰當的安排。感情的表達是重點。在朗誦之前一定要先醞釀好感情,把自己放在詩歌中,放在當時的背景之中,自己就是作者,只有這樣,才能朗誦好。
朗誦者不一定都要聲音圓潤、渾厚、優美,不一定非得普通話標準,不一定都要講究高超的朗誦技巧,只要做好得體、大方、自然就可以。像方明、濮存昕這樣的朗誦名家畢竟是少數。我們語文教師當然可以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在我們的示范帶動下,學生能夠認真朗讀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學生有朗誦的潛質,我們不妨重點培養。
在這節課上,我帶領學生朗誦就占去了大約30分鐘的時間。只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土地”“鳥”“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一個是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用時不到十分鐘。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3
經常在網上看名師的講課實錄,體會他們如何一步步引導學生,如何提出一個個問題,如何信手拈來引用資料。感覺名師準備的就是細致,瀏覽者的回帖也是好評不斷。可到了課堂上,我仍然覺得不知如何給學生講,尤其是現代文和詩歌部分。
前幾天學生自學了《蒲柳人家》,我先讓他們讀了兩遍課文,要求他們體會人物的描寫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學生讀完后,我又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幾個問題,完成了幾個鞏固練習題就結束了。有學生問我:“老師,這就結束了?”我說嗯。其實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講點什么。我只是覺得該小說人物形象描寫的這么栩栩如生,故事情節也這么通俗生動,自己細心默讀品味,該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假如這時有個人在你耳邊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風景。
但學生說的話畢竟起了點作用,讓我覺得不講點什么似乎對不起學生,于是在準備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我這樣設計了教學流程:
一、學生預習課文,教師范讀
二、學生熟讀
三、合作探究,讓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土地的象征意義。
2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他們各象征什么?
3詩中的鳥是個什么形象?為什么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4這首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有什么聯系?
5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我本來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就讓他們討論回答這些問題,可心中又有些擔心:他們能答對嗎?要是答不出來,冷了場,還不得我來說?
可一讓學生預習課文,他們就剎不住了,不知是因為詩寫的動人,還是現代詩比文言文好懂,一個個都讀的.那么專注,那么動情,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打斷他們。
我忽然想,為什么不讓他們先背過這首詩,然后再回答這些問題呢?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許讀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詩中意象的含義了。
于是我改變了計劃,范讀一遍后讓他們背誦這首詩,果然效果很好,半節課下來,連平時背的最慢的也背過了,背的稍快的一些同學已開始看文下的注釋及課后題了。
后面再進行這些問題就容易多了,學生都能答個八九不離十,我也感覺很輕松。
由此看來,學生熟悉文本是最關鍵的一步,他們通過閱讀體會了解課文內容并能提出相關問題,這比老師挖空心思給學生提問題并滔滔不絕地講解要好得多。學生如果能真正進入文本,即使老師不講,效果也一定不錯。
【《詩——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02-15
《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11篇04-01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 108-16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08-16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 608-16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08-16
我愛這土地08-17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學案08-16
《我愛這土地》 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