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石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石榴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石榴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石榴》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讀通全文,并能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我覺得自己前面的教學任務基本是完成了,但是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沒能把握好“整體感知”。把課文的詞句割裂開來,而使學生喪失了體味美的機會。課文寫夏天的石榴園,主要是描繪了石榴花的顏色、形態之美,教學時應該在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基礎上,再去體味詞句。而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到詞句,再去體會其中蘊涵的美。
由這節課我想到:理解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往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淀過程。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到學生的心里,不要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局外人。語文的教學應以語感的培養為中心,強調老師和課文對學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講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涵泳、體驗、感悟。我們要樹立“語感中心論”。王尚文認為:“語感中心論”是以優秀的言語作品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維,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聽說讀寫實踐,走進生活,走進作者。“語感中心論”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追求學生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境界。
“語感中心論”認為學生與課文之間是一種“對話”的關系,課文的意義不是由老師提取出來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發現、去創造。這種發現和創造誰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閱讀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學生在同化、順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要不斷地誘發學生走進課文,與課文暢談,在課文中涵泳、體驗,從而讓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加強語感教學,轉變語文教學的重心:由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由注重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轉變到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由注重篇章結構的詳盡剖析,轉變到對語言的閱讀品味;由單純重視語文表達,轉變到同時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
石榴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學的時候就把“描寫”作為教學重點。學生寫作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毛病就是言之無物,內容空洞。這固然與生活經歷單調、觀察不細有關,我覺得關鍵的原因還是不會描寫。
《石榴》2到6段描寫石榴的特征,描寫得很具體也很生動。我在教學中以《石榴》為范文指導學生掌握描寫的方法。
1、描寫要多角度。
課文對石榴從枝葉、花朵、果實三個方面來描寫石榴,其中描寫花又從形狀、顏色、光澤這些角度來寫。學生在寫作中往往對事物描寫像蜻蜓點水一樣,三言兩語就沒話了。掌握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就可以寫得具體、全面、豐富、深刻了。
2、描寫要有詳略。
多角度描寫不注意詳略就容易犯面面俱到,淺嘗輒止的.毛病。詳略的安排是由寫作目的、文章主題決定的。石榴的枝葉、花朵、果實三個方面,作者詳寫了“花朵”。這是因為作者贊美石榴,“夏季的心臟”。石榴花“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避易”。贊美石榴花敢于同驕陽抗爭、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石榴花是最能體現石榴的精神品質的,也是作者寫作目的的直接寄托。因此用3個段落詳細描寫。
3、描寫要生動。
生動地語言是描寫成功的關鍵。郭沫若運用了比喻、擬人、反問、對偶等多種修辭和許多準確、生動的詞語來描寫石榴,極具表現力。
教材課文文質兼美,也是作文教學的極好的范文,我們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從模仿課文開始,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石榴教學反思 篇3
每上完一堂課,回顧自己課堂教學上的成敗得失時,總是感慨萬千,在執教完《石榴》一課后,有個最大的感受: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教材中,對教材不能帶上任何主觀色彩。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當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時,課堂教學的明燈就會高高掛起。”我們對教材一定要剖情入理,如出己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課文令教師很喜歡,而有的課文教師很難動情,這樣就很難使教者步入課文的底里。當上《石榴》一文的時候,我總感覺這篇課文描寫的東西很抽象,很難打動我的心,不像《北大荒的秋天》那樣,所描寫的景物是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因此在備課時,我就始終停留在課文的表面,無法深入鉆研課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本無法做到于漪老師的“明燈高高掛起”。
當教完之后,我再去深入鉆研課文時,我被感動了,感動于作者濃濃的鄉情在石榴身上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作者對家鄉,對石榴有著特殊的感情才能將石榴的枝葉,石榴的花,石榴的果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文章第一句話“我的`家鄉在棗莊,那里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可以說是文章的文眼,給你打開了文章的情路。作者將情寄予石榴,一切景語,一切物語皆情語,因此當再次備課時,我是完全被打動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從這次的教學中,我感受到教師沒有挑剔文章的權力,大凡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作者情動于中,言溢于表的產物,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深入鉆研課文,這樣才能正確解讀課文。“不進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正是因為我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所進行的一切都是留于表面的,而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抽去了其中的情意,語文的人文性夫復何求?
石榴教學反思 篇4
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
于是,在我的指導下,學生細細地品讀了課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里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
首先,閱讀第二節,了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郁郁蔥蔥”“火紅”“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葉子的蔥翠、茂盛,花兒開得特別多,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感受石榴樹的形態美、色彩美。同時通過描寫花朵的形狀“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既形象又生動,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采用了讓學生上講臺排列的方法,加深了解這種變化。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觀察的仔細。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
石榴教學反思 篇5
《石榴》一課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后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我讓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馳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換個詞語嗎?
學生立刻想到“世界聞名”和“舉世聞名”。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于是,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里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接著讓學生逐段朗讀,體會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學習課文最后一節時,我出示石榴實物,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本課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后交流感受。有學生說:“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說:“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說:“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著,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后,問他們味道怎么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嘗,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加深朗讀。在學完這一節后,我引導學生按照課文中描寫石榴果的順序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然后仿照這一節的寫法寫下來,同學們因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寫得都不錯。
石榴教學反思 篇6
《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后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我所教授的是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我的主要目標有三個。一是讓學生學習生字詞,二是讓學生讀通課文,力求有感情地朗讀,三是學習一、二兩小節。
首先,我通過謎語來接題,然后通過實物展示來讓學生對石榴有一個整體而直觀的認識。接下來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讓學生跟著課文朗誦整體地把握一下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掃清字詞句方面的障礙。等學生讀完之后,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并幫助學生攻克長句子。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我讓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馳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學生一時想不出來,我就教他拆開來理解,在弄清了馳名中外的意思后,我應該追問一句:你能換個詞語嗎?這樣可以讓學生回憶腦海中積累的詞語,做到遷移學習,但是我沒有這樣做,說明我課前還沒有思考周詳。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家鄉棗莊的石榴園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名氣?激起了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于是,我投影第二段課文指名學生朗讀,事后想想可以先讓所有學生自己朗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樹枝、葉、花、果的特點,感受到了這里的石榴園馳名中外的原因,然后再請個別學生來讀。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問學生這一節寫了哪兩個季節,然后分開來看看分別寫了石榴樹怎樣的狀態。春天里我主要抓住“抽”和“嫩綠”來讓學生體會石榴樹的生命力。夏天我讓學生通過詞語“郁郁蔥蔥”“火紅”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葉子的蔥翠、茂盛,花兒開得特別多,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感受石榴樹的形態美、色彩美。同時通過描寫花朵的形狀“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既形象又生動,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上的節奏有點慢了,前面在生字詞的教學上浪費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后來設計的許多環節都一帶而過。另外課堂紀律控制的也不是很好,沒有抓得住學生。整節課略顯平淡,沒有做到高潮迭起。而且板書也忘記寫了,只寫了一個課題。此外,對于學生的激勵性的語言還遠遠不夠,需要多多積累,多學多用。總之,這節亮相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探索,爭取一天比一天上的好,不斷提升自己。
石榴教學反思 篇7
《石榴》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形象,記敘條理清楚,是學習語言與寫作的范例。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了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運用第四自然段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寫一種水果。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運用圖文結合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一、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這一課時,通過精當的提問,讓學生讀讀悟悟,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等,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石榴的生長過程、特點和作者是怎樣具體寫石榴子的。
二、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在教學“石榴果的`顏色變化是有順序的”這部分時,我先是讓學生找出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然后告訴大家用上 “先、逐漸、最后”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就能把石榴果的顏色變化寫得更有條理,從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精當。
三、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
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石榴果的生長過程和石榴熟透的樣子等圖片。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感悟總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展現美麗的石榴生長的畫面,以景激情,使學生對石榴產生美感,鼓勵學生自主學,個體悟,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對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認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書中的有關語句。
四、通過“看、嘗、品、讀”教學第四自然段并讓學生仿寫一種水果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采用“看、嘗、品、讀”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出示課前帶來的石榴,讓學生把石榴剝開后觀察石榴的樣子、顏色、再嘗嘗味道,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描寫石榴子的樣子、顏色、味道的,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朗讀。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的樣子、顏色、并親自嘗一嘗水果的味道,讓學生從水果的樣子、顏色、味道介紹水果,學生有了這親身的感受,結果大多學生寫出來的話都不錯。
但是,這節課留下了很多的遺憾:1、這篇課文,作者用了鮮活、形象、豐富的擬人句寫出了石榴形態的可愛,但我沒有讓學生學說擬人句。2、調控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激勵性語言不夠,一節課下來,課堂氣氛不活躍。3、教學過程中,原來設計好的配樂朗讀環節給忘了。4、指導學生寫話還不夠到位。
石榴教學反思 篇8
《石榴》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本課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石榴的成熟過程,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敘條理清楚,是學習語言與寫作的范例。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了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難點是運用文章的寫作方法指導寫作。這一課我主要采用以學生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是起引導的作用,在學習中,運用圖文結合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一、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學生讀讀悟悟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么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著又設計三個層次的'讀,第一次是學生的自讀,邊讀邊想看到了什么;第二次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讀、自悟,想象花和葉有什么特點,;第三次是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在這一環節中,我運用朗讀、想象等形式,使學生對石榴產生美感,鼓勵學生自主學,個體悟,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對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書中的有關語句。
二、感知中仿寫:
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石榴的生長過程及特點,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在教學“石榴果的顏色變化是有順序的”這部分時,我先是讓學生找出表示顏色的詞,相機圖片出示相應的顏色,問生能不能把其中的一種顏色換個位置,在學生理解了石榴的生長是有順序的所以不能換后,提示用上 “先是、逐漸、最后”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就能把石榴果的顏色變化寫得更有條理,從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精當。正如葉圣陶說得那樣“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中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咱們可以顯示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而后,我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指導讀寫結合方面,我從以下三方面進行:1、在指導學生表示顏色的詞的同時,相機滲透小結了“果實成熟外皮顏色變化有序”的寫作方法。2、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說說蜜桔成熟過程中外皮顏色的變化及內部形狀、味道。3、讓學生按照作者的寫作方法說一說,然后仿照第三、四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能仿照這兩段寫蜜桔的成熟的整個過程。
但是,這堂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這篇課文,作者用了鮮活、形象、豐富的擬人句寫出了石榴形態的可愛,如課文第三節。因此,可以作為很好的例句,讓學生學會運用擬人句。可由于時間關系,未能來得及指導。
石榴教學反思 篇9
上課之前,鉆研教材很長時間,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石榴》是蘇教版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后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為了設計好這一課的教案,我還瀏覽了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于這一課的名師教案,并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設計出了第一份教案,自己感覺還是挺滿意的,覺得把該讓學生掌握的、該講的都羅列進去了。因為準備的時間有點倉促,只把教案拿去給同年級的老師看了一下,結果第一次試教下來,自己卻感覺效果很不理想。
我這次執教的《石榴》一課文筆優美,課文的2、3、4自然段都有重點內容,我因為舍不得放棄任何一個重點而導致任何一個重點都沒能處理得特別到位,并且還出現了時間不夠的現象。在一篇課文重點較多的情況下,明明做不到面面俱到,何不加以篩選呢?與其因為時間的限制,在任何一個重點處都沒能深入學習,只是一帶而過,不如學會放棄一些,抓住重中之重,加以深入學習。
從上面這一點考慮,結合我第一次試教失敗的經驗,再加上同年級老師的寶貴意見,我又重新設計了第二份教案。這一次我重點學習課文的3、4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我主要是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些句子,喜歡的理由是什么,然后讀讀這些句子,重點讓學生感悟成熟了的石榴的可愛和有趣。我還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品嘗,抓住石榴果實的形、色、味等各個方面的特點,用上恰當的詞匯來進行表達,同時很快地解決了文中生詞的理解問題。照著第二份教案進行第二次試教,果然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
現在回頭想想,自己好像犯了小學低年級的老師常有的通病:班級事務,凡事都喜歡包攬在身,什么都要為孩子考慮得非常周到,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想到指導學生如何遵照10個步驟去做。這樣的老師非常的'細心,有耐心,但是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體驗去找到正確的方法,短時間內,這樣的班級可以被老師帶得井井有條,但是從長期來看,孩子們的主動探索的能力將有可能會被抹殺,這樣的孩子往往膽小,缺乏主見。在語文課上也一樣,設計好相關問題后,就該讓盡量多的孩子盡量多的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不該急忙打斷,也不該急忙補充,代替學生說出他們心中的答案。突然覺得語文教學應該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說教,給孩子增加一些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減少一些規矩束縛,給孩子增加一些親身體驗和實踐的機會。
在教學時,我努力運用直觀效應,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詞語,感悟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朗讀與說寫訓練。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教學《石榴》這課時,我也是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今后,我還要在引導學生讀上繼續鉆研。
石榴教學反思 篇10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一、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本閱讀。
二、賞析語言
學生在賞析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從不同方面進行,不僅拓展了思維,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更深入的了解石榴送賦予的精神意義。
三、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
通過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讓學生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后,借著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了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著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石榴教學反思 篇11
進入三年級我們正式加入了“引導自學課堂課題組”,班級學生對這種模式還不是特別了解。之前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但是學生對引導自學教學模式并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為了上引導自學課,我利用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帶學生利用這種模式來上課,但是學生還沒形成這種學習習慣,課堂上耗費時間多,很難完整地把流程走完。但是經過幾天的訓練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正式上課的時候,整個環節都還比較完整,孩子們的表現我也比較滿意。
《石榴》這篇課文是一篇寫物的.,第一課時重點在于引導學生了解石榴的生長過程,整體感知。在自學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張學習單,輔助學生學習。課后我反思了這節課,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模式,孩子們的紀律比較好,井然有序,按照一定的環節循序漸進。
引導自學課堂很好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小組長的領導能力。但是我覺得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我覺得老師語言還可以再少一點,多給學生時間去思考,比如在歸納石榴生長過程這一環節時,要讓學生自己來總結提煉關鍵詞,
教師不要說得太多,從而讓學生失去表現的機會。另外,在小組討論時,有個別小組存在混亂的現象,小組長沒有起好引領的作用,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引導自學型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很關鍵,所以平時對學生的訓練至關重要,要在平時一點一滴的教學中做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