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隨筆】為什么有些老師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隨筆】為什么有些老師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 談談老師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
瑞金四中 楊榮縣
一個學期快結束了,老師、學生、家長都在關心同樣的話題-------期末考試成績。每次考試結束以后,免不了有人歡喜有人愁;考場發揮偶然因素與平時用功必然因素之間的天平有時也會搖擺不定,所以一次考試并不能代表學生的一切,在此建議家長和學生對待期末考試成績要能“跳出分數看問題”,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以偏概全;對于老師尤其是班主任來說,要結合安全、守紀、禮儀、健康、閱讀、創新等對學生做出綜合評價。
老師,在學生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一位優秀且稱職的老師能夠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贊譽。那么,老師本人的小孩表現如何?成績如何呢?這是近段時間同事們茶余飯后的主要話題。細細觀察,大部分老師對自己孩子的表現不太滿意,亦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按理來說,老師是職業教育者,可以對別人家的孩子“教育指導”,對別的家長“出謀劃策”,可是輪到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找不到北”了? 老師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說擁有“天時、地利、人和”,但教育結果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 也許是當局者迷? 也許是燈下黑?也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許老師忙于為大家,疏于顧小家……
我們初一(15)班有十幾位教師子女,包括本校和兄弟學校老師,這些老師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業績卓著,但這些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及學習成績卻良莠不齊,有的非常優秀,如陳穎樂,王毅楠,鐘鑫陽,何敏萱、梁曦予,陳穎佳;有的在不斷進步,如馬文軒,楊芷晴,楊為雯,毛科翔,楊梓萌,高雅等;有的卻不盡如人意,甚至跌落到谷底。家長們有點茫然,我們也暫無靈丹妙藥。每當與同行們聊到類似話題,總難免望洋興嘆,恨鐵不成鋼啊!下面我們一起來深挖細究一番吧!
一、是親情遮住了視野,欲速則不達
在我看來,老師怕教自己的孩子,似乎跟醫生不敢給親人做手術一樣。專業知識固然是有的,但是因為血緣和親情關系的客觀存在,太重視反而易緊張,欲速則不達,結果就容易出現偏差了。
某老師家長A 跟我說:“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一直很困惑,也想不通;我已經跟兒子講過很多次,可他就是戒不掉手機。”
某老師家長B說:“孩子犯了錯誤,嚴厲處罰時哭得那么傷心,為什么下次還再犯?”
某老師家長C說:“為什么我的孩子對學習永遠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一點上進心都沒有?”
某老師家長D說:“為什么我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等待要檢查時才知道作業沒有完成? 為什么我孩子不能認真完成作業后再去玩?”
聽了這些“老師家長”的苦衷與無奈后,我想說:對于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正常的,別人的孩子很多也是這種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反,不正常的是老師爸爸或老師媽媽,對于老師爸爸或老師媽媽來說,平時對待學生是布置任務或下達命令,別人的孩子無條件完成就是天經地義,久而久之便在心里產生了受服從,受尊重的思維定勢。于是乎認為孩子什么事都應該很自覺,應該很聽話,這樣便產生了錯覺,認為是孩子就應該這樣的,包括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迥然不同,怎能以老師角色的標準等同于爸爸或媽媽角色的標準呢?試問:其他非老師家長是否也有這些困擾呢?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當老師當久了,習慣性思維,我的要求說一不二,“不!”“不準!”“不能!”常從我嘴中脫口而出,常常覺得孩子挑戰我的權威,結果孩子無所適從,有時親子關系也鬧得有點僵。
其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規律。比如,孩子對父母的感覺和對老師的肯定不同,老師的方法對學生有效,可能在自己孩子這里就不管用。另外,因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學生,而看成自己的孩子。自己學生有問題,他會感覺很正常,所以,比較有耐心的講解。而自己孩子有問題,往往認為自己孩子應該掌握,從態度上可能不是太好,往往效果不好,即欲速則不達。
我女兒初中三年(2015---2018)在瑞金四中就讀,就在我自己班上,我既是她的班主任和英語老師,也是她的爸爸。2015年8月底,我女兒安排在哪個班就讀?開始有點猶豫,有同事建議說放在自己班上有風險,老師很難教好自己的孩子。聽起來似乎有道理,畢竟周圍還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后來我換位思考,別人的孩子都想方設法來我們班,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不敢放在自己班上?難道不信任自己? 不! 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信心,我必須把她放在自己班上,這樣不僅不會擔心她的成長,相反,我可以24小時觀察她的成長,我也會更加用心做好班主任工作;再者,我把自己的小孩都放在班里當“人質”了,還有哪個家長敢懷疑我不認真教書呢?
為了打破常規,為了教好自己的女兒,我在開學初與她約法三章:一是在學校里稱呼我老師,不要叫爸爸; 二是在班級里沒有任何特權,一旦犯錯, “與庶民同罪”;(www.baimashangsha.com)三是要在班里做榜樣示范,努力讀書,不能讓爸爸丟臉,否則班主任威信盡無;相反,如果表現過人,成績優異的話,爸爸就可以放開手腳管理班級。時光不語,花開正艷,三年過去了,我女兒一直遵規守紀,刻苦學習,順利升入瑞金一中“紅都班”。
二、是平庸遲滯了步伐,虎父無犬子
隨著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老師的數量急劇上升,我市目前在編在崗教師超過六千人。人數一多,競爭就更加激烈,有的“學而優則仕”,有的“走專業成長”,有的默默奉獻;但對于大部分老師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剛畢業時的宏偉藍圖與育人激情就會慢慢降溫,并以此人生價值觀掛在嘴上,附在腿上;久而久之,對自己的小孩也可能潛移默化了。
平庸與平凡就一字之差,同是平常無奇,碌碌無為,但安心的是平凡,慌亂的就是平庸。平庸其實就是一種不上進的,靜止的生命,隨意老去與腐爛;而平凡則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存狀態,追求上進而不必然功成名就的那種安然。
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沒有哪個家庭可以越過這條起跑線。要知道,平庸的老師爸媽很難培養出杰出的孩子,卓越的老師爸媽卻可以為杰出的孩子鋪就更寬的坦途,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強將無弱兵。
瑞金一中劉志華校長,是瑞金教育界的風云人物,其兒子劉康寧同學2009年獲瑞金市中考狀元,2012年考取清華大學,現留學于歐洲某名牌大學。據了解,其子原來也是性格活潑好動,成績也并非一流,后經嚴格家庭教導后成就了其非凡人生。其具體家庭教育方法我不太清楚,但從劉志華校長的一貫工作態度來看,其對小孩的成長肯定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我不能說劉志華校長的兒子原來沒有天賦,但是我認為:如果劉校長自己沒有非凡的工作能力,如果劉校長沒有永不服輸的奮斗熱情,如果劉校長也如部分老師一樣平庸的話,其子劉康寧的人生出彩就未必是我們現在的眾目所仰了。
三、是知識寡薄淹沒了好奇心,新時代需要一個全能型的老師
一個老師,要想在學生面前威風凜凜、說一不二,不是靠打罵強行,更不是靠牛皮吹噓,而是要靠真才實學,靠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靠以理服人,用淵博的知識和誠信的德行讓學生心服口服,五體投地。
那么,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老師們就更要有高標準嚴要求規范自己,讓孩子信服自己,歸順自己,讓孩子對未知世界永遠保持好奇心和神秘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內心里面佩服爸媽,理解爸媽了,家庭教育也就事半功倍了。
某老師家長說:“以前小學的知識我可以教他解題,但現在到了初中,我無能為力了,所以他有借口找手機了搜題了,也有時候對我表現出知識輕蔑了。”
另一位老師家長說:“我自己是初中老師,但是我只懂本學科,其他學科知識我只能催促他自己多努力了”。
經常聽見同事說:“我孩子常說我不是老師,只有他的上課老師才是真正的老師”。
以上話題的根源在哪? 就在于老師們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高而已。試想,連自己的孩子都瞧不起自己了,別人的孩子怎么會過高的關注您呢?
其實,解決這些煩惱的辦法就是:老師們要不斷學習,拓展知識面。因為,新時代需要一個全能型的老師,需要一個全能型的爸爸媽媽。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全能型的老師爸媽呢?
首先、積累教育機智,給自己教學與管理提檔增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越來越得到尊重,從原來的“家有三斗糧,不做孩兒王”到現在的被美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足以說明社會和人民群眾對教師的敬重與期待,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從“教書匠”向“教育家”轉型,在教育工作中積累教育機智,不斷使自己增值。現在的學習渠道非常豐富,學習資料也隨手易得。作為科任老師,我們要研究教學大綱,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學習電化教學,精心選擇和制作教具,讓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興奮起來。作為班主任,要多閱讀名家著作,如魏書生、竇桂梅、李鎮西等的論文與管理經驗,學以致用,不斷充實自己的班級管理智慧,為自己的教學與管理提檔增值。
其次、遵循科學的教育規律,一步一個腳印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老師們要按照各學科的基本教學規律開展工作,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好高騖遠,不能舍本逐末。因為,教育可以說是一門藝術,也可以說是一門科學。
比如,我擔任英語教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圍繞這個終極目標,把音標教學貫穿于每一節課,把對話練習作為課堂活動的主要形式,把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作為每個單元的能力提升。堅持每天聽寫單詞,堅持每天聽英文錄音,堅持每天讀10分鐘課文,如此循序漸進,定能收獲最后的勝利,要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得來全不費工夫。
只有學習和努力遵循教育規律,熟悉學生的身心和年齡特點,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真正的教育機智,不是教師靈機一動的產物,而是教師長期堅持學習、研究教育規律的結果。
第三、橫向學習,拓展知識寬度
任教一門學科,加強學習,不斷探索,這是在縱向學習,目的是延展知識的深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在各個學科之間越來越多的發生交融現象,往往只懂本學科知識的老師已經適應不了知識的解讀了。
比如,語文老師如果不了解國內外大事,你就無法指導學生高考寫作“談談薩德系統對東亞和平進程的利與弊”;如果英語老師不學習歐美風俗文化,你就無法在閱讀理解時為學生解析清楚中西方文化差異;如果物理老師不自我充電,你就無法跟學生解析“5G時代”了……
加強跨學科橫向知識學習與積累,已經成為國家新時代全能型老師的發展潮流。老師們每天花點時間學習各科知識,既能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白,也能充當自己小孩的學習伙伴,何樂不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加強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這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和必要。只有堅持學習,才能提高適應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才有可能成為教育佼佼者,并最終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孟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是做人的基準。為人父母者不光自己要做到,更要讓孩子領悟到。
身為老師的爸爸媽媽們,如果真的想成為孩子心目中的一座燈塔,則首先應該成為一個智者!因為,無論你豪放得粗枝大葉,還是細致得綿里藏針,作為爸爸媽媽,你都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任偶像。
【教育隨筆為什么有些老師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相關文章:
教育隨筆:孩子,你要學會照顧自己08-22
有些痛,有些疲憊,只有自己懂08-18
教育隨筆┇初入早教有感08-24
隨筆隨筆:教育最大的失敗是漠視孩子的天性08-11
最新早教老師心得隨筆10-22
教育隨筆:有些事,不忍心卻不得不做08-10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08-22
教育隨筆: 孩子,缺陷并不可怕04-18
[教育隨筆]:多動癥孩子遇上暴力爸爸08-20
【教師隨筆】致孩子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