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人口生態重建》有感
讀《人口生態重建》有感
張江鎮 洪亮
2018年,兩位南京大學教授提出的“從老百姓當中籌錢建立鼓勵生育基金”的觀點,瞬間引發輿論地震,將二孩政策的討論再次引燃。網絡上“生不起、養不起”以及公眾對于生育基金強烈的負面情緒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故而查找了許多生育政策的資料,并在機緣巧合之下,買到了一本穆光宗教授著的《人口生態重建》。
該書并不厚,一共219頁。書中一些論點經常重復引用和出現,加之有些觀點我認為充斥著文人特有的“過剩理想”,因此在我心中這并不能說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然而穆教授對人口問題的闡述和思考,依然具有相當的實效性和可參考性,對理清我國人口問題的脈絡提供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視角。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然而近幾年來,對計劃生育的批判有逐漸增加的態勢。究其原因,與80年代開始的一胎化政策帶來了過多的負面影響脫不開關系,導致了公眾對“計劃生育”視若虎狼。實際上,就如同“撇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撇開時代與計劃生育不同階段的具體形式,污名化計劃生育也不可取。60年代,國家實行的“晚、稀、少”的柔性計生,符合廣大人民和家庭需要,就對我國當時現代人口轉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更何況是生育這樣與人性、人權息息相關,影響國家命脈的敏感問題。一胎化時期中,個別地方落實指標的方式之粗暴駭人聽聞,甚至有衛生所強制結扎、強制流產的新聞訴諸于報紙之上,無不讓人扼腕嘆息。片面強調“少”,過多的直接干涉,而沒有關注到人口結構風險,以及背后的倫理道德問題,我國已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如今二孩的全面開放,毋庸置疑是正確的,符合人民的利益與需求。然而,面對國內日趨嚴峻的生育環境,以及已被消解的生育意愿,我國的人口重建還可謂是“任重道遠”。
隨著我國人民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平、自由的訴求不斷增加,將生育繼續與國家強制掛鉤,今后可能會帶來越來越多的抵抗和反彈。生育政策切不可以再走強制一胎時的野蠻執行路線,不能將“以人為本”變成一句空乏的口號。
我們應客觀看待公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將國家利益的實現方式從動用強制力轉換為文化引導、價值觀引導。同時,也應該加快服務型政府的轉變,為二孩時代落實更多配套的服務,以減輕目前育齡夫婦的現實壓力。
【讀《人口生態重建》有感】相關文章:
生命的重建讀后感01-21
《生命的重建》讀后感02-24
重建申請書12-23
生命的重建讀后感(精選25篇)10-27
生命的重建讀后感7篇04-10
《生命的重建》讀后感3篇04-25
危房重建申請書02-01
房屋重建申請書06-24
舊房重建申請書12-23
《生命的重建》讀后感(通用25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