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智能商業》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智能商業》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智能商業》讀后感 篇1
曾鳴教授是我做戰略的諸多老師之一,他關于戰略的論述,一度是我反復揣摩學習的教材。
阿里巴巴是一家以戰略見長的公司,能夠在這樣一家公司任參謀長,肯定得有幾把刷子。
馬云是個"大忽悠",能讓馬云欣賞并邀請加入阿里,斯人功力可見一斑。
剛巧,我主要的工作,也是戰略設計。于是乎,我就關注了"曾鳴書院"公眾號,下載了"湖畔"APP,也收聽了曾教授在得到的"智能商業二十講".
自曾老師宣布要寫這本書開始,我就一直關注著這本書的進程。先是得知這本書的英文版本已經出了,無奈我英語差,不能先睹為快。后又獲悉這本書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于是就在中信的購書小程序上預定了這本書。本以為這本書要等很久才能收到,沒想到才過幾天,就到手了。(截至目前,京東還沒上架這本書的中文版。)
書是昨天下午到的,剛到手,就一口氣看了一半。這本書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我就在做關于公司的戰略計劃,也在做公司的智能系統建設。這本書和我的很多想法不謀而合,讓我引以為豪;另外,這本書還講了很多我沒注意到的問題,給了我不少啟示。我是一邊看,一邊和公司的實踐比較驗證,偶有所感,就隨筆記錄。有些地方看得茅塞頓開,有些地方看得拍案叫絕,有些地方看得一陣后怕——怕什么?怕要是沒看到這本書,自己豈不是犯了大錯?
——真是開卷有益——尤其是開高人的卷!
《智能商業》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智能商業。曾教授說,這是未來的商業范式。
智能商業的落腳點在"智能"二字。這兩個字將智能商業與非智能商業區別開。意思是:符合智能商業邏輯的商業模式是智能商業,不符合這個邏輯的,是傳統商業;智能商業代表了未來,如果你的商業模式與智能商業無關,那么很可能你就與未來無關。
這倒不是危言聳聽。那么,智能商業的智能主要體現在哪里呢?曾教授總結是:網絡協同+數據智能。
什么是網絡協同?我的理解是,你要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張網,將你的產品和服務搬到線上來(或者至少要有和線上交互的界面),然后把整個服務流程(產業鏈)的參與者也搬上來,讓參與者們在線上自主辦公、協同作業。當參與的角色足夠多,每個角色的用戶數足夠大,在線協同作業的頻率足夠高,這個協同網絡的包容性、自生性就足夠強。
像蜘蛛一樣先織一張網,然后把所有參與者一網打盡,這些參與者通過網絡協同作業,會不斷編織這張網,將網的深度和廣度都極大地延展。這是一張可以自生長的網,有多少用戶涌入,就有多少個節點,有多少個節點,這張網就有多大。這張網幾乎可以無限延伸。它不是物理世界,它是互聯網世界、信息化世界,是新的社群組織形態。
以上是我對協同網絡的粗淺理解。那么,什么又是數據智能呢?
我理解的數據智能是供給鏈智能化。
怎么講?
所有商業的原點,都是用戶需求,不同的生產力階段有不同的供給系統。這里面,用戶的需求是相對恒定的,是所有商業行為的目標,但是供應能力不同,所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就不同、方案的成本不同、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也不同——很多需求不是說你有了解決方案用戶才有,而是因為你沒有解決方案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用戶也就不奢望解決了——另外,很多需求不是原生性需求,而是基于解決方案衍生出來的需求——比如手機貼膜不是原生性需求,手機才是原生性需求;或者說手機不是原生性需求,準確講,手機應該是一種解決手段,用戶需要入網聯系進行信息互通才是需求——我們經常犯的錯,就是錯把手段當需求,不能從原點出發去創新。
繞遠了。扯回來。
工業時代生產力的特征是批量生產、標準化。這時候能供給的是大批量的標準化產品。滿足的是用戶對產品的普遍需求,不是個性需求——記住個性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當時的供給能力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的個性定制需求。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標準產品進入了產能過剩的階段,用戶也進入了標準產品信息泛濫的時代,這時候的市場矛盾,變成了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和市場個性化定制能力薄弱之間的矛盾。本質上講,是機械化工業生產形式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這個矛盾成了我們這個時代亟需解決的問題。
怎么辦呢?答案就是數據智能。
數據智能是用互聯網技術重構供給鏈系統,讓高效的柔性生產成為可能,從而滿足用戶個性化的.定制需要。
如何滿足?
首先是萬物互聯,一切在線。也就是所謂的物聯網(IoT)。物聯網的意義在于所有產品都成了數據終端:既是數據輸入終端也是數據輸出終端,更是人機交互終端。在物聯網的前期,你至少要開發出一個界面,讓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與用戶互動。這個環節,曾教授講叫產品化。
有了交互終端,第二步是一切行為數據化。所有的動作,行為,都可以成為數據的字節,被儲存下來。這個數據有類型的數據,更有個別的數據(數據庫建模時建的表單不同,數據類型就不同)。這些數據你不用它,它就毫無價值。但你只要用它,它就變成了財富。最重要的是這個財富不是消耗品,可以無限復制,越用越有用。
將用戶的一切行為數據化,這個在技術上并不難——只要聯網在線,用戶只要觸網,就會形成數據。只是一般人沒有注意到這個動作的意義,所以在系統開發的時候,沒有開發并迭代優化這部分功能。
數據化以后,是建立算法。算法就是建立數據規則,程序指令。什么樣的數據觸發條件(輸入加上數據分析)會形成怎樣的輸出,這是算法邏輯。數據量不大,分析維度不多,這個事情就簡單。但當數據維度足夠豐富,數據量足夠大,算法足夠多,運算量足夠大,這時候,就不是人力能搞定的了,只能求助于機器運算。而且一般的機器作業還不行,得借助云計算的力量。
這樣耗心費力的運算,目的何在?目的在于給協同網絡的每個參與者更好的體驗,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讓其可以高效決策高效作業。
協同網絡是一張橫向鋪開的網,網絡里的每個參與者都是這張網的服務對象,沒有數據智能的協作,這些參與者的作業是笨拙的,協同是低效的,有了數據智能,網絡的參與者才能真正受益,體現出智能商業的用戶價值
所以曾教授講,協同網絡和數據智能是構成智能商業DNA的雙螺旋,缺一不可。有了這兩個螺旋,你的商業模式就是智能商業,沒有,就是傳統商業。最后贏的,不是新的,是先進的。智能商業代表的是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生產力。革故鼎新,變革的閥門早已開啟,唯有洞悉未來的發展趨勢,才能提前布局,捕捉未來。
未來還沒來,但是通往未來的因已經種下。我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可以參與或見證這個時代的變革。想想二十多年前中國的互聯網什么樣,再想想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什么樣,你還會覺得未來很遙遠嗎?
面向未來,掌握事物發展的原理,因緣聚合的原理,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成為未來的開創者。
感謝曾教授!
《智能商業》讀后感 篇2
今年的年終獎是本書——曾鳴的《智能商業》,老板是有點扣啊。還調低了工資和提成,并且卡了報銷,搞的我很生氣。不過生氣歸生氣,書還是可以看一下的。
曾鳴是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前總參謀長,可以說是分量挺重的。書本上還有介紹說是解碼阿里5000億美元市值背后的創新商業法則。這應該是在2017年左右寫的,現在阿里的市值都要過萬億了。
這本書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未來的商業發展方向和內容。未來的智能商業就是通過網絡協同+數據智能組成的新型商業體,和在兩年前看的關于大數據介紹的書內容不謀而合。通過網絡協同來收集更多的數據,然后使用一系列的算法把這些數據有效的利用。通過在線化和網絡化,盡可能多的收集數據,形成數據閉環,數據越多就能越完成的刻畫一個人,這也是為什么阿里和騰訊好像什么都想要插一手的原因之一。然后通過自動化和智能化把這些數據處理保存,精準化的把這些數據用在合適的地方。但是這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數據會不會被過度使用,消費者的隱私權怎么保護,這是不可繞開的一個問題。當然這只是未來的設想,現在實現起來還有點困難。現在的數據都是孤島式數據,即使是阿里集團內部。所以要實現數據協同,之后數據智能才能更加精準。
第二部分是商業模式的變革。商業模式從傳統的B2B、B2C、C2C,然后逐漸的轉變為S2B、C2B。這就是所謂的工業4.0的概念,未來的工業更多的是由需求決定生產,定制化的生產。要完全實現C2B就需要有大量的數據進行支撐,通過數據發掘需求。讓消費者直接說出來的需求有時候并不是他們真正的想要的。喬布斯說過:“客戶永遠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想要有大量的數據,就要實現網絡化和在線化,如果沒有在線化,數據的收集成本是很高的。
第三部是戰略變革。戰略變革強調了高效反饋閉環和生態體兩個概念。戰略一定要看的遠,看十年,做一年,當然現在能做到看十年的都是大仙級別的存在了。現在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各大CEO、公司都強調自己離倒閉有多近,有說1個月,有說2個月、3個月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要快,需要有一個能迅速反應的機制,及時的去嘗試、去試錯,并且迅速給予反饋。在未來的企業一定是相互協同企業,就像生態圈一樣,提供低層的存在才會一直存在。讓別人能生長,你才能壯大。讓別人幫你擴張,你才能擴張的更快。如果一直自己玩,建起來的只有干巴巴的沙樓,并且一碰就散。
第四部分是組織變革。這里面強調創造力革命、賦能和內部協同網。未來肯定很多重復性、基礎性的工作會取消,簡單點來說就是會有很多人失業,社會會變成精英社會,階級固化會越來越嚴重。社會需要的主要是創造式的工作,但是這必定是少部分人的工作。這里面涉及階級固化的部分,這里就不再討論了,大家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其中的`意義。我在知乎上看到過回到說,審美也在變成一種技能。因為是創造式的工作,那么管理的意義就很少了,那么組織的目的就變成了賦能,讓員工能擁有更多的能力去實現他們的創造力。同時為了更快反應、減少重復造輪子,就像論文查重一樣,就需要內部的協同網。可以迅速的復用,充分利用所有人的成果,同時減少錯誤的方向。
第五部分是案例。講了阿里本身的案例和網紅雪梨的案例。第六部分是對未來的展望,在互聯網逐漸成為低層應用之后,怎么像用電、石油之類的把互聯網高效的、創造式的用起來,從互聯網+變成互聯網。
看完這本書,我看到了互聯網從業者的焦慮和不安,也看到互聯網從業者的雄心壯志。就像馬化騰在知乎提的問題一樣,怎么創造性的把自己顛覆,這是互聯網從業者的目標。
《智能商業》讀后感 篇3
《智能商業》,曾鳴,中信出版集團,2018-11。
關于作者:曾鳴,現任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阿里巴巴商學院院長。2006—2017年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任教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長江商學院的創辦教授之一,2006年8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任總參謀長,參與了阿里巴巴集團整體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包括淘寶、支付寶、阿里云計算、菜鳥等重要子公司的開創和發展。
關于本書:《智能商業》是阿里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曾鳴,對互聯網時代的重要趨勢做出革命性解讀的作品,披露了其對于未來商業模式的思考和判斷。基于在阿里巴巴集團十幾年的實踐經驗,以及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深入思考,曾鳴教授在《智能商業》中提出了未來30年新的商業模式——智能商業,在線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智能商業的三個創新方向。
核心觀點:
未來30年新的商業模式是智能商業,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的融合,是未來商業文明DNA的雙螺旋,智能商業的三個創新是在線化(IoT)、智能化(AI)、網絡化(價值協同網);互聯網的本質是互動、連接、結網(產品和服務流程在線化、智能化、網絡化)
C2B是客戶驅動的商業,會影響商業范式,落到實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收集數據、吸引數據、根據需求打造個性化產品。S2B2C,是C2B的變形,依賴于S這個重構的大供應平臺,讓S和小b一起服務C,其中S的'能力是整合供應鏈,提供SaaS化工具、資源集中采購、共同保證品質、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小b的能力是提高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在演化之中,S2B2C也會因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及小b和c的互動在線化,最終走向c2b2s;智能化商業時代的戰略不再有所謂的長期戰略規劃,但是針對未來的長期思考(也即遠見)愈發重要。遠見顯示了你對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產業終局的判斷,這個判斷是一個假設,這個假設要不斷被實踐驗證和挑戰,然后不斷糾正。這個實踐就是快速行動,有紀律的實驗。遠見需要和行動之間形成快速反饋閉環,用來指導下一步的計劃。
賦能型組織是未來的組織架構。領導者的目的不是管理,而是支持。團隊成員的驅動力不是傳統的勞動報酬,而是成就感和社會價值。 創造力是賦能型組織往前邁進的核心動力,需要多元化的團隊予以支撐,從而構筑一張無所不能的自組織協同網。 機器將會不斷取代能夠被結構化的知識,創造力成為最稀缺的生產要素和組織中最大的競爭力。 最有創造力的人往往是最不在乎錢的人,金錢對于他們的吸引力與誘惑力有限。
【《智能商業》讀后感】相關文章:
商業智能——打開混沌世界的鑰匙02-20
現代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的智能開發08-06
現代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的智能開發02-21
現代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的智能開發08-06
智能鼠捕鼠08-15
智能網的發展02-20
淺談智能計算02-21
智能鋼筆作文08-25
智能房屋作文04-19
智能學校作文05-21